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詩篇 1

 1:1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1:2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1:3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1:4 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秕被風吹散。

1:5 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1:6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

"""將詩篇彙編成一卷的人,無論是以斯拉還是其他人,似乎都將這篇詩篇放在開頭,作為序言,其中他向所有敬虔的人灌輸默想上帝律法的責任。總而言之,那些專心追求屬天智慧的人是有福的;而那些褻瀆上帝的輕蔑者,雖然一時可能自以為幸福,但最終將會落得悲慘的結局。



詩篇 1:1-2



1.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2.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1. 這人便為有福。fa19 正如我前面所說,詩人所表達的意思是,上帝虔誠的僕人,那些不斷努力學習祂律法的人,將永遠蒙福。由於大多數人習慣於嘲笑聖徒的行為是單純的,並認為他們的努力完全是徒勞的,因此,通過思考所有沒有上帝祝福的人的悲慘境況,以及確信上帝只恩待那些熱心鑽研神聖真理的人,來堅固義人走在聖潔的道路上,這點非常重要。此外,由於腐敗在世上一直盛行,以至於人們生活的普遍特徵不過是持續偏離上帝的律法,詩人,在斷言那些研讀神聖律法的人有福之前,告誡他們要提防被周圍眾人的不敬虔所影響。他首先宣告他對惡人的憎惡,教導我們,如果一個人沒有首先從不敬虔者的社會中抽身並分離出來,他就不可能專心默想上帝的律法。這確實是一個必要的告誡;因為我們看到人們多麼輕率地將自己投入撒旦的陷阱;至少,相對而言,有多少人會提防罪惡的誘惑呢?為了讓我們充分意識到我們的危險,有必要記住世界充滿了致命的腐敗,而過好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斷絕與不敬虔者的交往,否則它肯定會用它自己的污染來感染我們。



由於先知首先吩咐敬虔的人要提防邪惡的誘惑,我們將遵循相同的順序。他斷言那些與不敬虔者沒有任何關係的人是有福的,這幾乎不為人類的普遍情感和觀點所接受;因為雖然所有人都自然地渴望並追求幸福,但我們看到他們可以多麼安全地沉溺於他們的罪惡中,是的,那些在滿足他們的慾望方面離公義最遠的人,被認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得到了他們心中的願望。相反,先知在這裡教導說,除非一個人堅信所有不敬虔的人都是悲慘的,並且那些不從他們的同伴中抽身的人將與他們一同毀滅,否則沒有人能夠適當地被激勵去敬畏和事奉上帝,並研讀祂的律法。但是,由於要避開我們在世上與之混雜的不敬虔者,以至於完全與他們疏遠並非易事,詩人為了更強調他的勸告,使用了多種表達方式。



首先,他禁止我們從他們的計謀;其次,禁止我們站他們的道路;最後,禁止我們坐他們的座位。



總而言之,上帝的僕人必須努力徹底憎惡不敬虔之人的生活。但是,由於撒旦的策略是以非常狡猾的方式滲透他的欺騙,先知為了不讓任何人不知不覺地受騙,"""顯示了人們如何一點一點地被誘使偏離正道。他們在第一步並沒有達到對上帝的驕傲蔑視,但一旦開始聽從邪惡的建議,撒旦就會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走得更遠,直到他們一頭栽進公然的違法行為。因此,先知從「建議」開始,我將這個詞理解為尚未公開顯示的邪惡。然後他談到「道路」,這應理解為習慣性的生活方式。他將「座位」置於高潮的頂端,這個比喻表達了罪惡生活習慣所產生的頑固。同樣地,「行走」、「站立」和「坐下」這三個短語也應如此理解。當一個人自願追隨他腐敗的慾望時,犯罪的習慣會使他如此痴迷,以至於他忘記了自己,在邪惡中變得頑固;先知將此稱為「站在罪人的道路上」。然後最終出現了絕望的頑固,他用「坐下」這個比喻來表達。希伯來語單詞 µy[çr (reshaim)、µyafj (chataim) 和 µyxl (letsim) 是否存在相同的漸進性,也就是說,邪惡的逐漸增加,我留給他人判斷。fa20 對我來說,似乎沒有,除非是在最後一個詞。因為那些被稱為嘲諷者的人,他們拋棄了對上帝的一切恐懼,毫無約束地犯罪,希望逃脫懲罰,並且毫無悔意或恐懼地嘲弄上帝的審判,就好像他們永遠不會被要求向上帝交帳一樣。希伯來語單詞 µyafj (chataim),由於它表示公然的邪惡,因此與表示公開和習慣性生活方式的「道路」一詞非常恰當地結合在一起。fa21 如果在詩篇作者的時代,敬虔的上帝崇拜者為了正確地塑造他們的生活而必須遠離不敬虔的人的陪伴,那麼在今天,當世界變得如此腐敗時,我們更應該小心避免所有危險的社會,以便我們不被其不潔所玷污。然而,先知不僅命令信徒遠離不敬虔的人,以免被他們感染,而且他的告誡還進一步暗示,每個人都應該小心不要腐蝕自己,也不要沉溺於不敬虔。fa22 一個人可能沒有受到邪惡榜樣的玷污,但卻通過自發地模仿他們腐敗的行為而變得像惡人。



在第二節中,詩篇作者不僅僅像其他地方一樣,簡單地宣告那些敬畏上帝的人是幸福的,而是通過研究律法來指明敬虔,教導我們只有當上帝的律法被遵守時,上帝才能得到正確的侍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建立一套宗教體系,而是敬虔的標準必須取自上帝的話語。當大衛在這裡談到律法時,不應理解為排除了聖經的其他部分,而是因為整本聖經無非是對律法的闡釋,因此在律法之下,作為頭部,包含了整個身體。因此,先知在讚美律法時,包含了所有其他的受啟示的著作。因此,必須理解為他意在勸告信徒也閱讀詩篇。從他將敬虔之人描述為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我們可以得知,強迫或奴役般的順服根本不蒙上帝悅納,只有那些以愉快的心情來到律法面前,並對其教導如此喜悅,以至於認為沒有什麼比在其中取得進步更令人嚮往或更美味的人,才是律法合格的學生。對律法的這種愛產生了對其不斷的默想,先知在該節的最後一句中提到了這一點。因為所有真正受法律之愛驅動的人,都必定會從勤奮學習法律中感到樂趣.


詩篇 1:3


3.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詩人在此用比喻說明並證實了前一節的陳述.因為他指出敬畏上帝的人為何被視為有福,即不是因為他們享受轉瞬即逝、空虛的快樂,而是因為他們處於令人嚮往的境況.這些話語中隱含著一種對比,即栽種在水源充足之處的樹木的活力,與一棵樹雖然可能一時繁茂美麗,但因其所處土壤貧瘠而很快枯萎的樹木的衰敗景象.至於不敬虔的人,我們稍後會看到,(<193735>詩篇 37:35)他們有時像「黎巴嫩的香柏樹」.他們財富和榮譽豐盛,似乎不缺什麼來滿足他們目前的幸福.但無論他們被提升多高,無論他們的枝條伸展多遠多廣,由於沒有根扎在地上,甚至沒有足夠的水分來獲取養分,他們所有的美麗都會逐漸消失,枯萎.因此,唯有上帝的祝福才能使人保持興盛的境況.那些將信徒按時結果子的比喻解釋為他們明智地辨別何時該做某事才能做得好的人,在我看來,他們表現出更多的敏銳而非判斷力,他們給先知的話語賦予了先知從未打算的意義.他顯然只是想說上帝的兒女不斷繁榮,並始終被神聖恩典的秘密影響所滋潤,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利於他們的救贖.而另一方面,不敬虔的人則被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捲走,或被灼熱的陽光吞噬.當他說他按時結果子時,fa23他表達了所結果子的完全成熟,而不敬虔的人雖然可能呈現出早熟的果實外觀,但他們卻沒有結出任何成熟的果實.


詩篇 1:4


4. 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秕被風吹散。


詩人可以恰當地將不敬虔的人比作一棵迅速枯萎的樹,正如耶利米將他們比作曠野中生長的石南樹,(<241706>耶利米書 17:6)但他認為這個比喻不夠強烈,於是採用了另一個比喻來貶低他們,使他們顯得更加卑微.原因是他沒有著眼於他們短暫誇耀的繁榮境況,而是認真思考等待他們的毀滅,這毀滅最終會降臨到他們身上.因此,其意義是,儘管不敬虔的人現在生活富裕,但他們最終會像糠秕一樣.因為當主使他們卑微時,他會用他憤怒的氣息將他們吹散.此外,藉著這種說法,聖靈教導我們用信心的眼睛去審視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儘管不敬虔的人高高在上,顯得氣派非凡,像一棵高大的樹,我們卻可以確信,只要上帝願意用他的口氣將他們從高位上推下來,他們就會像糠秕或廢物一樣.


詩篇 1:5-6


5. 因此,惡人在審判的時候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6.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在第五節中,先知教導說,幸福的生活取決於良心,因此,如果惡人突然從他們自以為擁有的幸福中跌落,這並不奇怪.這些話語中隱含著一種讓步.先知默認不敬虔的人在世上道德混亂的統治期間享受歡樂,並取得勝利;就像強盜在法律無法觸及的地方,在森林和洞穴中狂歡一樣。但他向我們保證,事情不會永遠保持目前的混亂狀態,當它們恢復正常秩序時,這些不敬虔的人將完全失去他們的快樂,並感覺到當他們認為自己幸福時,他們是癡迷的。我們現在看到詩人如何宣佈不敬虔的人是悲慘的,因為幸福是良心安寧的內在祝福。他不否認,在他們被驅趕到審判之前,一切都順利進行;但他否認他們是幸福的,除非他們有實質和堅定的品格正直來支持他們:因為義人的真正正直在最終受到考驗時才會顯現出來。的確,主每天都在執行審判,區分義人和惡人,但因為這在今生只是部分完成,如果我們渴望看到這裡提到的義人聚會,我們必須看得更高。


即使在這個世界上,不敬虔之人的繁榮也開始消逝,只要上帝顯現他審判的標誌;(因為那時,他們從沉睡中被喚醒,他們被迫承認,無論他們願意與否,他們與義人的聚會沒有任何關係;)但因為這在目前狀態下並非總是如此,也並非對所有人都如此,我們必須耐心等待最終啟示的那一天,在那一天基督將綿羊與山羊分開。同時,我們必須堅持一個普遍的真理,即不敬虔的人註定要遭受痛苦;因為他們自己的良心譴責他們的邪惡;而且,每當他們被召喚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時,他們的睡眠就會被打斷,他們意識到當他們想像自己幸福時,他們只是在做夢,而沒有向內審視自己內心的真實狀態。


此外,由於事情在這裡似乎隨機發生,而且在普遍的混亂中,我們很難承認詩人所說的真理,因此他向我們提出了偉大的原則,即上帝是世界的審判者。承認這一點,那麼正直和公正的人必然會過得很好,而另一方面,最可怕的毀滅必然會降臨到不敬虔的人身上。從所有外表來看,上帝的僕人可能無法從他們的正直中獲得任何好處;但由於上帝的特殊職責是保護他們並照顧他們的安全,他們在他的保護下必然是幸福的。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作為邪惡的確切復仇者,儘管他可能暫時似乎沒有注意到不敬虔的人,但他最終會以毀滅來懲罰他們。因此,我們不要讓自己被他們虛假的幸福所欺騙,在困境中,讓我們永遠把上帝的旨意放在眼前,因為他有權處理世界事務,並從混亂中帶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