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加拉太 2:1-5

 2:1 過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並帶著提多同去。

2:2 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卻是背地裡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

2:3 但與我同去的提多,雖是希臘人,也沒有勉強他受割禮;

2:4 因為有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私下窺探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的自由,要叫我們作奴僕。

2:5 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

-----------------------------------------------------------------------------------------------------------------------------

1. 十四年後. 這不能肯定地說與路加所提及的是同一次旅程. (<441502>使徒行傳 15:2.) 歷史的關聯反而引導我們得出相反的結論. 我們發現保羅曾四次前往耶路撒冷. 第一次我們已經談過. 第二次是他與巴拿巴一同前往, 帶去希臘和亞洲教會的慈善捐款. (<441525>使徒行傳 15:25.) 我相信這第二次旅程就是本段經文所指的, 這基於多種理由. 若非如此假設, 保羅和路加的陳述就無法協調. 此外, 有理由推測彼得在安提阿受到責備時, 保羅正住在那裡. 而這發生在他被教會派往耶路撒冷解決有關禮儀規定的爭議之前. (<441502>使徒行傳 15:2.) 假設彼得會使用如此虛偽的行為是不合理的, 如果那場爭議已經解決, 使徒的諭令也已頒布. 但保羅寫道他來到耶路撒冷, 隨後又補充說他曾責備彼得的虛偽行為, 彼得肯定不會做出這種行為, 除非是在有疑問的事情上. Fa38                                                                 


此外, 他幾乎不會在任何時候提及那次在所有信徒同意下進行的旅程 fa39, 而不提及其緣由以及所通過的難忘決定. 甚至不確定這封書信是何時寫的, 只知道希臘人推測是從羅馬寄出, 拉丁人則推測是從以弗所寄出. 就我個人而言, 我認為這封書信不僅在保羅見過羅馬之前寫成, 而且在舉行那次諮詢並使徒們就禮儀規定做出決定之前寫成. 當他的對手們虛假地援引使徒的名義, 並竭力破壞保羅的名譽時, 他若對普遍流傳於他們之間、正打擊那些人的諭令置之不理, 那將是多麼的粗心大意啊! Fa40 毫無疑問, 這一句話就能堵住他們的嘴: “你們以使徒的權威來攻擊我, 但誰不知道他們的決定呢? 因此我判定你們犯了無恥的謊言. 你們以他們的名義強迫外邦人遵守律法, 但我訴諸他們自己的著作, 那著作使人的良心得以自由.”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 在書信的開頭, 他責備加拉太人如此快地背離了傳給他們的福音. 但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結論, 在他們被引導相信福音之後, 必須經過一段時間, 關於禮儀律法的爭議才會產生. 因此, 我認為這十四年不應從一次旅程到另一次旅程計算, 而是從保羅的歸主算起. 兩次旅程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十一年.


2. 我是奉啟示上去的. Fa41 他現在不僅通過行為, 而且通過神聖的啟示來證明他的使徒職分和他的教義. 既然上帝引導了那次旨在確認他教義的旅程, 那麼這教義就得到了確認, 不僅僅是通過人的認可, 也通過上帝的權威. 這本應足以克服那些藉著使徒的名義指責保羅的人的頑固. 因為儘管在此之前還有一些爭論的餘地, 但上帝旨意的傳達結束了所有的討論.


我把這事告訴他們. 「告訴」這個詞首先引起我們的注意; 因為使徒們並沒有向他描述他應該教導什麼, 而是在聽取了他對自己教義的陳述後, 表達了他們的認可和贊同. 但是, 由於他的對手可能會聲稱, 他通過在許多方面巧妙的偽裝, 贏得了使徒們的好感,他明確表示,他「將他在外邦人中所傳的教義傳達給他們」;這消除了所有虛偽或欺騙的嫌疑。我們將看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因為使徒們並沒有因為他沒有等待獲得他們的認可而感到不滿。相反,他們沒有爭議或責備,批准了他的工作;他們這樣做是按照同一位聖靈的指示,保羅正是在這位聖靈的引導下前往耶路撒冷的。因此,他不是由他們任命為使徒,而是被承認為使徒。但這一點稍後將更詳細地討論。


免得有任何方式。那又怎樣?當上帝的話語沒有人的見證支持時,它就會失效嗎?即使全世界都不信,上帝的話語仍然堅定不移:那些奉上帝命令傳福音的人,即使他們的工作沒有產生任何果實,也不是徒勞無功的。這不是保羅的意思;但是,正如人的良心,只要他們懷疑和猶豫,就無法從話語的事奉中受益,所以一個傳道人,就人而言,當他的工作無效,沒有適當的造就時,就被說成是徒勞無奔。


因此,當保羅所傳的教義被騙子錯誤地宣稱與使徒的教義相悖時,這是一個動搖軟弱良心的可怕武器。許多人因此而墮落。信仰的確定性確實不依賴於人類意見的一致性;相反,我們的職責是安息在上帝赤裸裸的真理中,這樣無論是人還是所有天使都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然而,那些不完全理解,也從未衷心接受純正教義的無知之人,當他們發現公認的傑出教師持有相反的觀點時,會覺得這種誘惑幾乎是不可抗拒的。不,即使是堅強的信徒有時也會被撒旦的這種詭計強烈影響,當他向他們展示那些本應


「在同一心志和同一判斷上完全聯合」的人的「紛爭和分裂」(哥林多前書3:3)。


很難說有多少人因為關於基督在主餐中身體臨在的悲傷爭議而被驅離福音,有多少人的信仰因此動搖,因為在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上,人們觀察到非常傑出的人持有相反的立場。


另一方面,所有在教會中教導的人的一致性是堅固信仰的有力幫助。因此,既然撒旦如此陰險地努力阻礙福音的進展,保羅決心與他對抗。當他成功地證明他與所有使徒持有相同的觀點時,所有的障礙都被消除了。軟弱的門徒不再為他們應該追隨誰的問題而困惑。他的意思可以這樣總結:「為了不讓我的前功盡棄,我已經解決了困擾許多人的問題,即我或彼得誰值得你們信任;因為在我所教導的一切中,我們完全一致。」如果我們今天有許多教師像保羅一樣衷心渴望造就教會,他們就會更努力地在彼此之間達成一致。

3. 但提多也沒有。這是另一個論點,證明使徒們與他持相同觀點;因為他帶了一個未受割禮的人給他們,而他們毫不猶豫地承認他是弟兄。他未受割禮的原因已說明;因為割禮是無關緊要的事,可以根據造就的需要而忽略或實行。我們行動的不變原則是,如果「凡事都可行」(哥林多前書 10:23),我們就應該探究什麼是合宜的。他給提摩太行割禮(使徒行傳 16:3),是為了消除軟弱之人的絆腳石;因為他當時面對的是軟弱之人,他有責任溫柔地對待他們。他也很樂意對提多做同樣的事,因為他不懈努力地「扶助(使徒行傳 20:35)軟弱的人」;但情況不同。因為有些假弟兄正在伺機誹謗他的教義,並會立即散佈謠言:「看哪,這位自由的勇士,當他來到使徒面前時,就收起了他在無知者面前慣常表現的大膽而兇猛的樣子!」現在,正如我們有責任「擔當軟弱人的軟弱」(羅馬書 15:1)一樣,那些故意監視我們自由的隱藏敵人,必須被堅決抵制。對鄰舍的愛心絕不應該損害信仰;因此,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對鄰舍的愛將是我們最好的指引,前提是信仰應始終受到我們首要的重視。


4. 因為有假弟兄。這可能意味著假弟兄以此為惡意指控的對象,並試圖強迫他;或者保羅故意不給他行割禮,因為他看到他們會立即以此為誹謗的藉口。他們滲透到保羅的同伴中,希望達到兩個目標之一。要麼他會公開蔑視禮儀律法,然後他們就會激起猶太人對他的憤怒;要麼他會完全放棄行使他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在外邦人中對他幸災樂禍,說他因羞愧而收回了他的教義。

我傾向於第二種解釋,即保羅發現了為他設下的陷阱,決定不給提多行割禮。當他說他沒有「被迫」時,讀者會明白割禮本身並非被譴責為壞事,而是遵守割禮的義務是爭議的焦點。好像他說:「如果沒有涉及更重要的事,我本來會準備給提多行割禮。」他們的意圖是制定一條律法;而對於這種強迫,他不會屈服。

5. 我們沒有順從他們,連一刻也沒有。這種堅定是保羅教義的印證。因為當那些只想找藉口指控他的假弟兄竭盡全力時,他卻堅定不移,這就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了。現在不能再暗示他欺騙了使徒們。他聲稱他沒有一刻順從他們,也就是說,沒有以那種會暗示他的自由已被壓碎的方式屈服。在所有其他方面,他都準備好,直到他生命的盡頭,對所有人都表現出溫和與寬容。

福音的真理。保羅即使屈服於他們,他的自由也不會受到剝奪;但這個例子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因此他審慎地探究什麼是合宜的。這向我們表明了應當避免冒犯的程度,並指出造就應當是所有無關緊要之事中應當牢記的目標。總而言之:「我們是弟兄的僕人,但仍然牢記我們都服事主,並且我們良心的自由應保持不受損害。」"""當假弟兄們想把聖徒們帶入束縛時,他們有責任不向他們屈服。

福音的真理表示其純正的純潔性,或者,這意味著同樣的事情,其純粹和完整的教義。因為假使徒們並沒有完全拋棄福音,而是將他們自己的觀念與之混雜,使其呈現出虛假和偽裝的面貌,當我們「偏離基督所存的純一」時,它總是如此。(哥林多後書 11:3。)

那麼,教皇黨人將以何等厚顏無恥的態度誇耀他們擁有福音,而這福音不僅被許多發明所腐蝕,而且被許多邪惡的教義所玷污?讓我們記住,如果福音的堅實純潔性沒有保持不變,僅僅保留福音的名稱和其教義的某種摘要是不夠的。那些假裝溫和,試圖在我們和教皇黨人之間達成和解的人在哪裡?好像宗教教義,像涉及金錢或財產的事情一樣,可以妥協。保羅會以何等厭惡的態度看待這種交易,他斷言,如果福音不純潔,它就不是真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