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以弗所 2:17-22

 2:17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2:18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2: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 神家裡的人了;

2: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2:21 各(或譯: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2: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 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


17. 又來傳和平。基督為達成和解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福音的宣揚,就毫無用處;因此他補充說,這和平的果實現在已經獻給猶太人和外邦人。由此可見,拯救外邦人和猶太人是我們救主降臨的目的,正如不分彼此地向兩者傳講的福音所充分表明的。哥林多後書也遵循同樣的順序。


「他將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哥林多後書5:18-21)


首先宣告藉著基督的死而得救,然後描述基督如何將他自己和他的死的益處傳達給我們。但保羅在這裡主要強調這一點,即外邦人與猶太人在神的國度中聯合。他已經將基督描繪成兩者的共同救主,現在他將他們視為福音的同伴。猶太人雖然擁有律法,但也需要福音;神也賜予外邦人同樣的恩典。因此,那些


「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


「遠處」和「近處」這些詞語並沒有傳達距離的概念。猶太人就著聖約而言,是與神親近的。外邦人,只要他們沒有得救的應許,就是遠離的——被逐出神的國度。


並傳和平;不是藉著他自己的口,而是藉著使徒。基督必須從死裡復活,然後外邦人才能蒙召與恩典相交。因此,我們主說:


「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


當他還在世上的時候,使徒們被禁止將他們第一次的使命帶給外邦人。


「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去;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0:5,6)


他的使徒們後來被用作號角,向外邦人宣揚福音。他們所做的,不僅是奉他的名,按他的命令,而且可以說是他親自做的,理所當然地歸於他自己。我們也說,好像基督親自藉著我們勸你們一樣。(哥林多後書5:20)如果我們只看人,福音的信心確實會很軟弱。它的全部權威來自於將人視為神的工具,並聽到基督藉著他們的口對我們說話。請注意,福音是和平的信息,藉此神宣告他與我們和好,並使他的父愛為人所知。除去福音,戰爭和敵意將繼續存在於神與人之間;另一方面,福音的本質傾向是,給予良心平安和寧靜,否則良心將被痛苦的警報所折磨。


18.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這是從我們被允許親近神這一事實得出的論證。但它也可以被視為和平的宣告;因為惡人,在沉睡中,有時會被虛假的和平觀念所欺騙,但除非他們學會忘記神的審判,並盡可能地遠離神,否則他們永遠不會安息。因此,有必要解釋福音和平的真正性質,這與麻木的良心、虛假的自信、驕傲的誇耀、對自己悲慘處境的無知大相徑庭。這是一種穩定的平靜,它引導我們不去懼怕,而是渴望和尋求神的臉。現在,是基督為我們打開了門,是的,他自己就是門。(約翰福音10:9)由於這是一扇為猶太人和外邦人打開的雙重門,我們被引導將上帝視為向我們展示祂的父愛。他補充說,藉著一位聖靈;祂引導我們歸向基督,並且「藉著祂,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 8:15),因為由此產生了親近的膽量。猶太人有各種親近上帝的方式;現在所有人都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被上帝的靈引導。


19. 所以,你們不再是外人。現在專門向以弗所人講話。他們以前是應許之約的陌生人,但他們的狀況現在改變了。他們是外邦人,但上帝使他們成為祂教會的公民。上帝樂意賜予他們的榮譽之高價值,以各種語言表達。他們首先被稱為與聖徒同為國民,—其次,是上帝家裡的人,—最後,是適當地嵌入主聖殿建築中的石頭。第一個稱謂取自將教會比作一個國家,這在聖經中非常頻繁地出現。那些以前是世俗的,完全不配與敬虔之人交往的人,現在被提升到顯赫的榮譽,被接納為與亞伯拉罕,—與所有聖潔的列祖、先知和君王,—甚至與天使本身同為一個共同體的成員。成為上帝家裡的人,這是第二個比喻,同樣表明他們目前狀況的崇高觀點。上帝已接納他們進入祂自己的家庭;因為教會是上帝的家。


20. 並且被建造。第三個比喻闡明了以弗所人,以及所有其他基督徒被接納為與聖徒同為國民和上帝家裡的人的榮譽的方式。他們被建造在根基上,—他們被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教義上。我們因此能夠區分真教會和假教會。這至關重要;因為錯誤的傾向總是強烈的,而錯誤的後果極其危險。沒有哪個教會比那些帶有虛假和空洞名稱的教會更響亮地誇耀其名稱;正如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見。為了防止我們犯錯,指出了真教會的標誌。


在這段經文中,根基無疑是指教義;因為沒有提及列祖或虔誠的君王,而只提及那些擔任教師職位的人,以及上帝指定監督祂教會建造的人。保羅指出,教會的信仰應該建立在這個教義上。那麼,我們對那些完全依賴人的設計,卻指責我們背叛,因為我們擁抱上帝純正教義的人,應該形成什麼樣的看法呢?但是,它建立的方式值得探討;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基督是唯一的根基。只有祂支撐著整個教會。只有祂是信仰的準則和標準。但是基督實際上是教會藉著教義的傳講而建立的根基;因此,先知和使徒被稱為建造者。(哥林多前書 3:10。)保羅告訴我們,先知和使徒從未打算做別的,只是在基督上建立教會。


如果我們從摩西開始,我們會發現這是真的;因為「基督是律法的終結」(羅馬書 10:4),也是福音的總和。因此,讓我們記住,如果我們希望被算作信徒,我們就不能依賴別的:如果我們希望在聖經知識上取得確切的進步,我們必須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祂身上。當我們查閱先知和使徒著作中包含的上帝之道時,也教導了同樣的教訓。為了向我們展示我們應該如何結合它們,指出了它們的和諧;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根基,並共同努力建造上帝的殿。儘管使徒已成為我們的教師,但先知的教導並未變得多餘;而是兩者都促進了同一個目標。"""


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看法,是因為古代馬吉安派的行為,他們從這段經文中刪除了「先知」一詞;以及當今某些狂熱分子的行為,他們步其後塵,大聲疾呼我們與律法和先知無關,因為福音已經終結了他們的權威。聖靈在各處都宣告,祂已藉著先知之口向我們說話,並要求我們在他們的著作中聆聽祂。這對於維護我們信仰的權威至關重要。所有神的僕人,從始至終,都如此完美地一致,他們的和諧本身就是一個明確的證明,證明是同一位神在他們所有人裡面說話。我們宗教的開端必須追溯到世界的創造。天主教徒、穆斯林和其他教派徒勞地誇耀他們的古老,而他們只是真正、純粹宗教的仿冒品。


耶穌基督自己就是房角石。Fb25 那些將這榮譽轉移給彼得,並堅持教會是建立在他身上的人,竟然厚顏無恥地試圖引用這段經文來為他們的錯誤辯護。他們聲稱基督被稱為房角石,是與其他人比較而言;並且有許多石頭是教會的根基。但這個難題很容易解決。使徒們根據情況的多樣性採用了各種比喻,但意義始終相同。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提出了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即「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哥林多前書 3:11)。因此,他並不是說基督僅僅是房角或根基的一部分;因為那樣他就會自相矛盾。那麼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猶太人和外邦人是兩堵獨立的牆,但被塑造成一個屬靈的建築。基督被置於房角的中央,目的是將兩者聯合起來,這就是這個比喻的意義。緊接著的內容充分表明,他絕沒有將基督限制在建築的任何一個部分。


21. 在他裡面,全身都漸漸長大。如果這是真的,彼得會怎麼樣呢?當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提到基督是「根基」時,他並不是說教會是由他開始並由其他人完成,而是將自己的勞動與其他人的勞動進行比較,從而做出區分。他的職責是建立哥林多教會,並將建築的完成留給他的繼任者。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別人在上面建造。」(哥林多前書 3:10。)


關於這段經文,他傳達的教導是,所有在基督裡被恰當地連接在一起的人都是主的殿。首先需要恰當地連接在一起,使信徒能夠通過相互交流來擁抱和適應彼此;否則就不會是一個建築,而是一堆混亂的物質。對稱的主要部分在於信仰的統一。其次是進步或增長。那些在信仰和愛中沒有聯合起來,以便在主裡成長的人,屬於一個世俗的建築,與主的殿毫無共同之處。


漸漸長大成為聖殿。個別信徒在其他時候被稱為「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 6:19;哥林多後書 6:16),但在這裡,所有人都被說成構成一個聖殿。在這兩種情況下,這個比喻都是公正和恰當的。當神住在我們每個人裡面時,祂的旨意是我們應該在聖潔的合一中擁抱所有人,這樣祂就能從許多人中形成一個聖殿。每個人單獨來看都是一個聖殿,但當與其他人聯合時,就成為聖殿的一塊石頭;提出這個觀點是為了推薦教會的合一。


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或你們也同被建造。"""希臘動詞 sunoikodomei~sqe 的詞尾,如同拉丁動詞 cooedificamini 的詞尾,無法讓我們確定它是祈使語氣還是陳述語氣。上下文兩種語氣都說得通,但我更傾向於後者。我認為這是在勸勉以弗所人,在他們一旦被建立在基督的信仰中之後,要越來越多地在其中成長,從而成為上帝新聖殿的一部分,這聖殿的建造透過福音當時正在世界各地進行。


藉著聖靈。這再次重複有兩個原因:首先,提醒他們,如果沒有聖靈的運行,所有人類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其次,指出屬靈的建造優於所有猶太教和外在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