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4:8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4:9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4: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
7. 但對每個人。他現在描述了上帝在我們中間建立和維護相互關係的方式。基督身體的任何成員都沒有被賦予如此完美的恩賜,以至於無需他人的幫助就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每個人都被分配到一定的比例;只有通過彼此交流,所有人才能享受到足以維持他們在身體中各自位置的充足之物。恩賜的多樣性在另一封書信中討論過,目的也幾乎相同。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哥林多前書 12:4.)
我們在那裡被教導,這種多樣性非但沒有損害,反而有助於促進和加強信徒的和諧。
這節經文的意思可以總結如下:「上帝沒有將所有事物都賜給任何人。每個人都獲得了一定的份量。因此,他們彼此依賴,發現有必要將各自的恩賜投入共同的儲備中,從而提供相互幫助。」恩典和恩賜這些詞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成就如何,我們都不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因為它們使我們對上帝負有更深的義務。這些祝福被稱為基督的恩賜;因為,正如使徒首先提到父一樣,他的目的,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是將我們所有的一切,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歸結於基督。
8. 所以他說。為了達到他的論點目的,保羅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段引文的真實含義。惡人指責他不正當地使用聖經。猶太人走得更遠,為了使他們的指控更具說服力,惡意地歪曲了這段經文的自然含義。他們將對上帝所說的話應用於大衛或人民。「大衛或人民,」他們說,「在獲得許多勝利後,他們超越了敵人,登上了高處。」但仔細查閱詩篇會使任何讀者相信,「他升上高處」這句話嚴格地只適用於上帝。
整篇詩篇可以被視為一首勝利之歌,大衛為他所獲得的勝利向上帝歌唱;但他藉著敘述自己的功績,順便回顧了主以前為他的人民所行的驚人拯救。他的目的是表明,我們應該在教會的歷史中默想上帝榮耀的能力和良善;他還說:「你已經升上高處。」(詩篇 68:18.) 當上帝沒有公開執行他的審判時,肉體傾向於想像上帝是閒置和沉睡的。在人們看來,當教會受壓迫時,上帝在某種程度上是謙卑的;但當他伸出報復之手來拯救她時,他似乎就奮起,登上他的審判寶座。
「那時,主像睡醒的人,像因酒而歡呼的勇士。他擊打他的敵人,使他們背後受辱,使他們永遠受辱。」(詩篇 78:65, 66.)
這種表達方式是相當普遍和熟悉的;簡而言之,這裡將教會的拯救稱為上帝的升天。
保羅意識到這是一首勝利之歌,其中大衛頌揚了上帝為拯救他的教會所行的一切勝利,因此他非常恰當地引用了關於上帝升天的記載,並將其應用於基督的位格。上帝所獲得的最崇高的勝利是當基督征服罪惡、戰勝死亡、擊敗撒旦之後,威嚴地升入天堂,以便他可以在教會中行使他榮耀的統治。到目前為止,沒有理由反對保羅以與詩篇作者意圖不符的方式引用這段經文。教會的持續存在,大衛將其描繪為神聖榮耀的彰顯。然而,沒有任何一次神的升天會比基督被提升到父的右邊,以便他能統治一切權柄和能力,並成為他子民永恆的守護者和保護者,更為凱旋或令人難忘。
他擄掠了那些被擄的。被擄是一個集體名詞,指被俘虜的敵人;其明確含義是,神使他的敵人臣服,這在基督身上比在任何其他方式上都更充分地實現了。他不僅完全戰勝了魔鬼、罪惡、死亡和地獄的一切權勢,而且每天都從叛逆者中塑造出「甘心樂意的人」(詩篇110:3),當他用他的話語制服我們肉體的頑固時。另一方面,他的敵人——所有邪惡的人都屬於這一類——被鐵鍊捆綁,並被他的權能所約束,使其狂怒不能超越他所設定的界限。
並將恩賜賜給人。這句話有些困難;因為詩篇中的話是「你為人受了恩賜」,而使徒將這句話改為「賜下恩賜」,因此似乎呈現出相反的意義。然而,這並沒有什麼荒謬之處;因為保羅並不總是引用聖經的確切詞句,而是在提及經文後,滿足於用自己的語言傳達其主旨。現在,很明顯,大衛所提及的恩賜並非神為自己所受,而是為他的子民所受;因此,我們在詩篇的較早部分被告知,「戰利品」已在以色列各家族中「分開」(詩篇68:12)。既然領受的目的是為了賜下恩賜,那麼保羅即使在詞句上有所改變,也很難說他偏離了主旨。
同時,我傾向於另一種觀點,即保羅故意改變了這個詞,並非將其視為取自詩篇,而是將其視為他自己的表達,適用於當前的場合。在引用詩篇中描述基督升天的幾句話後,他用自己的語言補充說:「並賜下恩賜」——目的是為了比較大小。保羅意圖表明,神在基督身上這次的升天比教會古老的勝利更為輝煌;因為對於征服者來說,慷慨地將恩惠分施給各階層的人,比從被征服者那裡掠奪戰利品,是更為光榮的區別。
有些人解釋說,基督從父那裡領受了要分給我們的東西,這種解釋是牽強的,並且完全與使徒的目的相悖。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自然的解決方案了。保羅在簡要引用詩篇後,自由地添加了一句話,這句話雖然沒有包含在詩篇中,但對於基督來說是真實的——這句話也證明了基督的升天比大衛所列舉的那些神聖榮耀的古老彰顯更為輝煌,更值得欽佩。
9. 既說他升上。這裡誹謗者再次驚呼,保羅的推理是瑣碎和幼稚的。「他為什麼試圖將那些比喻性地談論神聖榮耀彰顯的話語,應用於基督真實的升天呢?誰不知道『升上』這個詞是比喻性的?因此,『他先降下』的結論沒有任何分量。」
我回答說,保羅在這裡並不像邏輯學家那樣,從先知的話語中推斷出必然的結果或可以推斷出的東西。他知道大衛所說關於神升上的話是比喻性的。但也不能否認,這個表達與神先前存在的某種謙卑有關。正是保羅從上帝升天的宣告中,公正地推斷出這種屈辱。上帝何時降得比基督虛己時更低呢?(腓立比書 2:7,jAll j eJauto<n ejke>nwse。)如果曾有過這樣一個時刻,上帝在顯現後似乎放下祂能力的榮光,然後榮耀地升天,那就是基督從我們地上最低的境況中被提升,並被接到天上的榮耀裡。
此外,沒有必要非常仔細地探究詩篇的字面解釋,因為保羅只是引用了先知的話,就像他在另一個場合,將摩西著作中的一段話應用到他自己的主題上。「出於信心的義是這樣說的:你心裡不要說,誰要升到天上呢?(這就是要把基督從上面帶下來。)或說,誰要下到深淵呢?(這就是要把基督從死裡領上來。)」(羅馬書 10:6,7 申命記 30:12。)但保羅將這段經文應用到基督身上,其恰當性並非唯一需要辯護的理由。詩篇本身提供了足夠的證據,證明這讚美歸於基督的國度。更不用說其他可以提出的理由了,它包含了一個明確的預言,預示著外邦人的蒙召。
進入地的下部。Fb35 這些話語僅僅意味著現世的境況。將它們扭曲解釋為煉獄或地獄,是極其愚蠢的。從比較級「下部」得出的論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裡的比較不是地球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而是整個地球與天堂之間;彷彿他說,基督從那高聳的居所降到我們深淵之中。
10. 升上高過諸天之上;也就是說,超越這個被造的世界。當說基督在天上時,我們不應將祂視為居住在天體之間並數算星星。天堂表示一個高於所有天體的地方,這是上帝的兒子復活後被分配到的。Fb36 這並非說它在字面上是一個世界之外的地方,但我們若不使用我們日常的語言,就無法談論上帝的國度。另一些人則認為,「高過諸天之上」和「升入天堂」的表達方式意義相同,因此得出結論,基督並沒有與我們在空間距離上分離。但他們忽略了一點。當基督被置於諸天之上,或在諸天之中時,所有環繞地球的——所有在太陽和星星之下,在整個可見世界的框架之下的——都被排除了。
為要充滿萬有。充滿常常意味著完成,這裡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基督升天後,就進入了父所賜給祂的權柄的擁有,為要統治和管理萬有。但我認為,將兩個看似矛盾卻完全一致的意義聯繫起來,會得到一個更美好的觀點。當我們聽到基督升天時,我們立刻想到祂與我們相距甚遠;就祂的身體和人的存在而言,祂確實如此。但保羅提醒我們,雖然祂在身體上與我們分離,但祂卻藉著祂聖靈的能力充滿萬有。無論上帝的右手,那擁抱天地之手,在哪裡顯現,基督就藉著祂無限的能力在靈性上臨在;儘管就祂的身體而言,彼得的話是真實的,那就是
「天必留祂,直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上帝從創世以來,藉著祂聖先知的口所說的。」(使徒行傳 3:21。)
藉著暗示這種看似矛盾之處,使徒為他的語言增添了不小的美感。祂升天了;但這是為了讓祂,這位曾經被小空間所限制的,"""可能充滿萬物. 但他以前沒有充滿它們嗎? 我承認, 在他的神性中, 他確實充滿了; 但他的聖靈能力沒有如此施展, 他的同在也沒有如此顯現, 像他進入他的國度之後那樣.
「聖靈還沒有賜下,
因為耶穌尚未得榮耀.」(約翰福音 7:39.)
又說,
「我若不去, 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約翰福音 16:7.)
總之, 當他開始坐在父的右邊時, 他也開始充滿萬物. Fb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