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所以我說,且在主裡確實地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4:18 他們心地昏昧,與 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
4: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
-----------------------------------
17. 因此我說。基督為建立祂的教會所設立的政府現已得到考慮。他接著詢問福音的教義應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產生什麼果實;或者,如果你願意,他開始詳細解釋教義應隨之而來的建立的性質。
你們從此以後不要再像外邦人那樣行事。他首先勸告他們放棄不信者的虛妄,理由是這與他們目前的觀點不符。那些在基督的學校受教,並被救恩的教義啟迪的人,如果追隨虛妄,與那些從未有真理之光照耀的不信和盲目的民族毫無區別,那將是極其愚蠢的。基於此,他非常恰當地要求他們用自己的生活證明,他們成為基督的門徒確實獲得了一些益處。為了使他的勸告更為懇切,他以神的名義懇求他們——我在主裡說這話並作證,Fb42——提醒他們,如果他們藐視這教導,他們有一天必須交賬。
像其他外邦人那樣行事。他指的是那些尚未歸信基督的人。但同時,他提醒以弗所人,他們悔改是多麼必要,因為他們本性上就像失喪和被定罪的人。其他民族悲慘和令人震驚的狀況被視為改變心態的動機。他斷言信徒與不信者不同;並指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這種差異的原因。關於前者,他指責他們的心思虛妄:讓我們記住,他泛指所有未被基督的靈更新的人。
在他們心思的虛妄中。現在,心思在人類構造中佔據最高地位,是理性的所在地,掌管意志,並抑制罪惡的慾望;因此,我們索邦大學的神學家習慣稱她為女王。但是,保羅認為心思不過是虛妄;而且,好像他沒有充分表達他的意思一樣,他對她的女兒,悟性,也沒有給予更好的稱號。這是我對dianoi>a這個詞的解釋;因為,雖然它表示思想,但由於它是單數,它指的是思維能力。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第六卷末尾,將dianoi>a置於no>hsiv和pi>stiv之間的中間位置,但他的觀察完全局限於幾何主題,不適用於這段經文。保羅先前斷言人什麼也看不見,現在又補充說,他們在推理上是盲目的,即使在最重要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現在讓人們去為自由意志而驕傲吧,它的引導在這裡被如此深重的恥辱所標記。但是,我們會被告知,經驗與這種觀點公然矛盾;因為人並非如此盲目以至於什麼也看不見,也並非如此虛妄以至於無法形成任何判斷。我回答說,關於神的國度,以及所有與屬靈生命相關的事物,人類理性的光與黑暗相差無幾;因為,在它指出道路之前,它就熄滅了;它的感知能力幾乎就是盲目,因為在它達到果實之前,它就消失了。人類心靈所持有的真正原則類似於火花;Fb43 但這些火花在被應用於其正當用途之前,就被我們本性的墮落所扼殺。例如,所有人都知道有神,並且我們有責任敬拜祂;但罪惡和無知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從這種模糊的知識一下子轉向偶像,並敬拜它來代替神。即使在敬拜神方面,它也會導致巨大的錯誤,特別是在律法的第一條誡命上。
至於第二個異議,我們的判斷確實與上帝關於僅僅外在行為的律法相符;但罪惡的慾望,這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卻逃過了我們的注意。此外,保羅不僅僅談論我們從母腹中帶來的自然盲目,也指一種更為嚴重的盲目,正如我們稍後將看到的,上帝以此懲罰先前的過犯。我們總結說,人類天生擁有的理性和理解力,使他們在上帝面前無可推諉;但是,只要他們任憑自己按照天性生活,他們就只能在他們的意圖和行動中迷失、跌倒、絆倒。由此可見,當虛假的崇拜源於虛妄的深淵和無知的迷宮時,它在上帝眼中會顯得何等低賤和無價值。
18. 與上帝的生命隔絕。上帝的生命可以指在上帝眼中被視為生命的事物,如同那段經文所說:
「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上帝的榮耀,」(約翰福音 12:43,)
或者,指上帝藉著重生之靈賜給祂選民的生命。在這兩種情況下,意義都是相同的。我們作為人的普通生命,不過是生命的空虛影像,不僅因為它迅速消逝,也因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的靈魂若不緊密依附上帝,就是死的。世上有三種生命。第一是動物生命,僅由運動和身體感官組成,我們與野獸共有;第二是人類生命,我們作為亞當的兒女所擁有;第三是超自然的生命,唯有信徒才能獲得。所有這些都來自上帝,因此每一種都可以稱為上帝的生命。至於第一種,保羅在雅典的講道中說(使徒行傳 17: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詩篇作者說:
「你發出你的靈,牠們就被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詩篇 104:30。)
關於第二種,約伯說:
「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你也眷顧保全我的心靈。」(約伯記 10:12。)
但信徒的重生在此被特別稱為上帝的生命,因為那時上帝才真正活在我們裡面,當祂藉著祂的靈引導我們時,我們才享受祂的生命。保羅宣稱,所有在基督裡不是新造的人,都缺乏這種生命。那麼,只要我們仍活在肉體中,也就是說,活在我們自己裡面,我們的境況該是多麼悲慘!我們現在可以判斷所有所謂的道德美德;因為保羅斷言不是上帝的生命,那樣的生命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呢?在任何美好的事物開始從我們裡面發出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藉著基督的恩典而更新。這將是真實的,並且,如俗語所說,是充滿活力的生命的開始。
因為他們心中的無知。我們應該注意這裡所給出的理由;因為,正如認識上帝是靈魂真正的生命,反之,無知就是靈魂的死亡。為了避免我們採納哲學家的觀點,認為導致我們犯錯的無知只是一種偶然的惡,保羅指出它根植於他們心中的盲目,這暗示它存在於他們的本性之中。因此,遮蔽人心靈的第一種盲目,是原罪的懲罰;因為亞當背叛後,被剝奪了上帝的真光,沒有真光,就只有可怕的黑暗。
19. 既已麻木不仁。在描述了天生的墮落之後,接著是對人類因自身罪惡行為而招致的最嚴重惡行的描述。他們摧毀了心靈的感受力,平息了良心的刺痛,任憑自己沉溺於各種不義。我們天生腐敗,傾向於邪惡;不,我們完全傾向於邪惡。那些缺乏基督精神的人放縱自己,直到新的罪行不斷產生,給他們帶來上帝的憤怒。上帝的聲音,由控告的良心宣告,仍然持續被聽到;但是,它非但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反而似乎使他們對一切勸告都變得麻木。由於這種頑固,他們理應完全被上帝拋棄。
他們被如此拋棄的常見症狀是——這裡所描述的對痛苦的麻木不仁——即「不省人事」。他們對冒犯上帝所帶來的即將到來的審判無動於衷,安然自得,無所畏懼地放縱於罪惡的享樂,毫無約束。他們不感到羞恥,也不顧及名譽。被對神聖審判的恐懼所折磨的內疚良心的啃噬,可以比作地獄的門廊;但這種頑固的安全感——是一個吞噬和毀滅的漩渦。正如所羅門所說,
「惡人進入深淵,就藐視它。」(箴言 18:3.)
因此,保羅恰當地展示了神聖復仇的可怕例子,其中被上帝拋棄的人——讓良心沉睡,摧毀了對神聖審判的所有恐懼——簡而言之,麻木不仁——以野蠻的暴力屈服於一切邪惡。這並非普遍情況。許多被棄絕的人甚至受到上帝的約束,上帝無限的良善阻止了世界本來會陷入的絕對混亂。結果是,這種公開的淫慾,這種不受約束的放縱,並非在所有人身上都出現。只要一些人的生活呈現出這樣一面鏡子,足以喚醒我們的警覺,以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就足夠了。
在我看來,淫蕩(ajselgei>a|)指的是肉體在不受上帝之靈約束時,沉溺於放縱和淫亂的那種放蕩。不潔則指各種可恥的暴行。此外,還加上了貪婪。希臘詞pleonexi>a,被如此翻譯,通常指貪婪(路加福音12:15;彼得後書2:14),有些人在此處也如此解釋;但我不能接受這種觀點。由於墮落和邪惡的慾望是永不滿足的,保羅將它們描述為伴隨著貪婪,這與節制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