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羅馬書 4:11-17

 4:11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

4:12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

4:13 因為 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

4:14 若是屬乎律法的人才得為後嗣,信就歸於虛空,應許也就廢棄了。

4:15 因為律法是惹動忿怒的(或譯:叫人受刑的);哪裡沒有律法,那裡就沒有過犯。

4:16 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屬乎恩,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

4:17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 神,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如經上所記:「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

11. 他受了割禮的記號,等等。為了預防異議,他指出割禮並非無益和多餘,儘管它不能使人稱義;但它有另一個非常顯著的用途,它具有印證和確認信心之義的作用。然而,他同時藉著說明其目的,暗示它並非稱義的原因,它確實有助於堅固信心之義,而且這義是在未受割禮時就已獲得的。因此,他並沒有貶低或從中奪取任何東西。


我們在這裡確實有一個關於聖禮普遍益處的顯著段落。根據保羅的見證,它們是印記,藉此神的應許以某種方式印在我們心中(Dei promissiones cordibus nostris quodammodo imprimuntur),恩典的確據得以堅固(sancitur gratœ certitudo)。儘管它們本身沒有益處,但神卻將它們設計為他恩典的工具(instrumenta);他藉著聖靈奧秘的恩典,使它們在蒙揀選的人身上不致無益。儘管它們對被棄絕的人來說是死的、無益的記號,但它們卻始終保留其意義和本質(vim suam et naturam):因為儘管我們的不信可能會剝奪它們的功效,但它卻不能削弱或熄滅神的真理。因此,這是一個既定的原則,即神聖的記號是見證,藉此神將他的恩典印在我們心中。


至於割禮的記號,尤其要說的是,它代表了雙重恩典。神曾應許亞伯拉罕一個蒙福的後裔,全人類的救恩都將從他而來。這就是應許的基礎——「我要作你的神。」(創世記 17:7。)因此,與神無償的和好包含在那個記號中:為此,信徒必須仰望所應許的後裔。另一方面,神要求正直和聖潔的生活;他藉著記號指示如何才能達到這一點,那就是割除人身上一切從肉體而生的東西,因為他的整個本性都已敗壞。因此,他藉著外在的記號提醒亞伯拉罕,他要在靈性上割除肉體的敗壞;摩西在申命記 10:16 中也提到了這一點。為了表明這不是人的工作,而是神的工作,他命令給幼兒行割禮,他們因年幼而無法執行這樣的命令。摩西確實明確提到屬靈的割禮是神大能的工作,正如你在申命記 30:6 中所發現的,他說:「耶和華必給你行心裡的割禮」:先知們後來也更清楚地宣告了同樣的事情。


正如現在洗禮有兩點一樣,以前割禮也有兩點;因為它是新生命的記號,也是罪得赦免的記號。但就亞伯拉罕本人而言,稱義先於割禮的事實,在聖禮中並非總是如此,正如以撒及其後裔的情況所證明的那樣:但神打算在開始時給予這樣一個例子,以免有人將救恩歸因於外在的記號。f136


使他作父,等等。請注意亞伯拉罕的割禮如何堅固我們對無償稱義的信心;因為它是信心之義的印證,這樣義也可以歸於我們這些相信的人。因此,保羅以非凡的技巧,將他的對手可能提出的異議反彈回去:因為既然割禮的真理和意義(veritas et vis)在未受割禮的狀態中就已存在,猶太人就沒有理由如此高高在上地凌駕於外邦人之上。


但由於可能會產生疑問,我們是否應該效法亞伯拉罕的榜樣,也藉著割禮的記號來確認同樣的義,使徒為何會忽略這一點呢?甚至因為他認為這個問題已經透過他的論證趨勢得到了充分解決:因為既然這個真理已經被承認,即割禮只用於印證上帝的恩典,那麼它對我們這些現在擁有主所設立的替代標誌的人來說就沒有任何益處了。既然現在割禮沒有必要,而洗禮已經存在,他就不想為那些無疑的事情進行不必要的爭論,也就是說,為什麼信仰的義沒有以與亞伯拉罕相同的方式印證給外邦人。相信未受割禮意味著外邦人滿足於自己的狀況,沒有引入割禮的印記:因此,介詞dia,透過,被用來代替en,在。f137


12. 對於那些不是,等等。動詞「是」在這裡應理解為「被認為是」:因為他觸及了亞伯拉罕的肉身後裔,他們除了外在的割禮之外一無所有,卻自信地以此為榮。他們忽略了另一件最重要的事;因為亞伯拉罕的信心,他單單藉此獲得了救恩,他們並沒有效法。由此可見,他多麼仔細地區分了信心和聖禮;不僅是為了不讓任何人只滿足於其中之一而沒有另一者,彷彿它足以稱義;而且也是為了單單將信心呈現為成就一切:因為當他允許受割禮的猶太人稱義時,他明確地提出了這個例外——只要他們以真信心效法亞伯拉罕的榜樣;因為他為什麼在未受割禮時提到信心,除非是為了表明,它單獨就足夠了,不需要任何其他幫助?那麼,讓我們警惕,以免我們任何人,透過將事物一分為二,將兩種稱義方式混為一談。


我們所陳述的也駁斥了關於舊約和新約聖禮之間差異的經院教義;因為他們否認前者有稱義的能力,而將其歸於後者。但是,如果保羅的推理是正確的,當他論證割禮不能稱義,因為亞伯拉罕是因信稱義的,那麼同樣的理由對我們也適用,當我們否認人是因洗禮稱義的,因為他們是因與亞伯拉罕相同的信心稱義的。


13. 論應許等等。他現在更清楚地將律法與信心對立起來,這點他之前也曾做過一些;這必須仔細觀察:因為如果信心在稱義方面不從律法借用任何東西,我們由此理解,它除了神的憐憫之外,別無所求。再者,那些認為這是指儀式的浪漫說法,可以輕易駁斥;因為如果行為對稱義有任何貢獻,就不應該說「藉著律法」,而應該說「藉著自然律」。但保羅並非將屬靈的聖潔生活與儀式對立,而是將信心及其義對立。那麼,其意義是,亞伯拉罕獲得繼承權,並非因為他遵守律法而配得,而是因為他藉著信心獲得了義。毫無疑問(正如保羅將要表明的),良心只有在知道不應得的恩典是白白賜予時,才能享有堅實的平安。f138


因此也得出結論,這項恩惠,其理由對兩者同樣適用,屬於外邦人,不亞於猶太人;因為如果人的救恩是基於神的良善,那麼那些將外邦人排除在外的人,就是在盡其所能地阻礙和妨礙救恩的進程。


他將成為世界的繼承人,f139等等。既然他現在談論永恆的救恩,使徒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地將讀者引向世界;但他將「世界」這個詞廣泛地包括了藉著基督所期待的復興。最主要的是生命的復興;然而,整個世界的墮落狀態也必須得到修復。使徒在《希伯來書》1:2中稱基督為神一切美善的繼承人;因為我們藉著他的恩惠所獲得的收養,使我們恢復了在亞當裡失去的產業;正如在迦南地的預表下,不僅向亞伯拉罕展示了天國生命的希望,而且也展示了神完全和徹底的祝福,使徒正確地教導我們,世界的統治權是應許給他的。敬虔的人在今生會嘗到一些;因為無論他們有時多麼被匱乏所壓迫,然而當他們以平安的良心分享神為他們所創造的事物時,並且當他們藉著神的憐憫和善意享受地上的恩惠,不亞於永恆生命的憑據和保證時,他們的貧困絲毫不能阻止他們承認天、地、海都是他們的產業。


雖然不敬虔的人吞噬世界的財富,但他們卻不能稱任何東西為自己的;他們毋寧是像偷竊一樣奪取它們;因為他們在神的咒詛下擁有它們。對於敬虔的人來說,在他們的貧困中,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安慰,儘管他們生活拮据,但他們卻沒有偷竊任何屬於他人的東西,而是從他們天父的手中領受他們合法的供應,直到他們完全擁有他們的產業,那時所有的受造物都將為他們的榮耀服務;因為天和地都將為此目的而更新,——以便它們在各自的程度上為彰顯神的國度而貢獻。


14. 因為如果那些屬於律法的人,等等。他從不可能或荒謬的事物中得出論點,即亞伯拉罕從上帝那裡獲得的恩惠,並非通過任何法律協議或任何對行為的考慮而應許給他;因為如果這個條件被插入——即上帝只會恩待那些配得或遵守律法的人,那麼沒有人敢確信這恩惠屬於他:因為誰能如此確信自己如此完美,以至於他能確信繼承權是通過律法的公義而歸於他的呢?那麼信心就會變得無效;因為一個不可能的條件不僅會使人心懸而未決,焦慮不安,而且會使他們充滿恐懼和顫抖:因此,應許的實現將會變得無效;因為它們只有通過信心才能被接受。如果我們的對手有耳朵聽這個理由,我們之間的爭論就可以輕易解決。


使徒認為這是無可置疑的,即應許除非以完全確信的心接受,否則絕不會有效。但是,如果人的救贖是建立在遵守律法之上的,那會是怎樣呢?良心將沒有確定性,而是會被持續的不安所困擾,最終陷入絕望;而應許本身,其實現取決於不可能的事情,也將毫無結果地消失。那麼,那些教導普通人通過行為為自己尋求救贖的人,就應該離開,因為保羅明確聲明,如果我們依賴行為,應許就會被廢除。但尤其需要知道的是——當依賴行為時,信心就會化為烏有。因此,我們也學到了什麼是信心,以及行為的公義應該是怎樣的,人們可以安全地信賴它。


使徒教導我們,除非靈魂安息在上帝的良善上,否則信心就會滅亡。那麼,信心並非對上帝或其真理的赤裸知識;也不是簡單地相信上帝存在,他的話語是真理;而是對上帝憐憫的確切知識,這知識是從福音中獲得的,並帶來與上帝有關的良心平安和心靈的安息。那麼,事情的總結是——如果救贖取決於遵守律法,靈魂就無法對此抱有信心,是的,上帝賜予我們的一切應許都將失效:如果我們被送回行為中去尋找救贖的原因或確定性,我們就必然會變得悲慘和失喪。


15. 因為律法生出忿怒,等等。這是對上一節的證實,源於律法的相反作用;因為律法除了產生報應之外,什麼也產生不了,所以它不能帶來恩典。它確實可以向善良和完美的人展示生命之路:但由於它向有罪和墮落的人規定了他們應該做什麼,卻沒有提供他們做的能力,它就將他們展示為在上帝審判台前的有罪之人。因為我們的本性如此敗壞,我們越是被教導什麼是正確和公正的,我們的罪孽就越是公開地被發現,尤其是我們的頑固,因此會招致更重的審判。


忿怒,理解為上帝的審判,這在各處都有此意。那些將其解釋為罪人因律法而激起的忿怒,因為他憎恨並詛咒與他的慾望相悖的立法者,他們說得巧妙,但不適合這段經文;因為保羅的意思無非是,律法只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定罪,這從該表達的常用方式以及他隨後立即添加的理由中顯而易見。


沒有律法的地方,等等。這是證明,他藉此證實了他所說的;因為如果沒有使之更明顯,就很難看出上帝的忿怒是如何通過律法向我們燃燒的。而原因就是,因為人越是藉著律法認識到神的公義,就越沒有藉口,因此就越嚴重地冒犯神;因為那些藐視神已知旨意的人,理應比那些因無知而冒犯的人承受更重的懲罰。


但使徒所說的並非僅僅是違背正義,這是無人能免的;他稱之為過犯,是指人被教導何為神所喜悅和不喜悅的之後,卻故意且蓄意地越過神話語所設定的界限;換句話說,這裡的過犯並非僅僅是一種罪行,而是一種蓄意違反正義的決定。f140 介詞ou+,我將其視為副詞,有些人認為它是一個關係代詞,意為「其中」;但前一種讀法最為合適,也最為普遍接受。無論你遵循哪種讀法,其意義都是相同的——即未受成文律法教導的人,當他犯罪時,其過犯不像那些明知故犯、違背神律法的人那樣嚴重。


16. 所以是本於信,等等。這是論證的總結;你可以將其總結為這句話:「如果救恩的繼承是藉著行為臨到我們,那麼對它的信心就消失了,對它的應許就被廢除了;但這兩者都必須是確定無疑的;因此,它是藉著信心臨到我們,這樣它的穩定性才能單單基於上帝的良善而得到保障。」看使徒如何將信心視為堅定不移的事,將猶豫和懷疑視為不信,因為不信會廢除信心,並廢止應許。然而,這種懷疑正是經院學者所稱的道德推測,唉!他們用它來取代信心。


使之本乎恩,等等。首先,使徒在此表明,信心所面對的只有純粹的恩典;這就是他們常說的信心的對象:因為如果信心著眼於功德,保羅推斷它為我們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白白的,這將是荒謬的。我將用其他詞語再次重複這一點:「如果恩典是我們藉著信心所獲得的一切,那麼對行為的任何考慮都將被拋棄。」但接下來的內容更充分地消除了所有歧義——應許只有當它依賴於恩典時才堅定不移:因為保羅藉著這句話證實了這個真理,即只要人們依賴於行為,他們就會被疑慮所困擾;因為他們剝奪了應許所包含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學到,恩典不應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被理解為重生的恩賜,而應理解為白白的恩惠:因為重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它永遠不足以平息靈魂,它本身也不能使應許確定。


不單是那出於律法的,等等。雖然這些詞在其他地方指的是那些荒謬的律法狂熱者,他們將自己束縛在律法的軛下,並誇耀他們對律法的信心,但這裡它們僅指猶太民族,律法曾被賜給他們。因為保羅在另一處教導我們,所有受律法轄制的人都受咒詛;因此,他們被排除在恩典的分享之外是確定的。他不是稱那些堅持行為的義而放棄基督的人為律法的僕人;而是那些在律法中長大,卻又宣稱基督之名的人。但為了使這句話更清楚,可以這樣措辭:「不單是那些出於律法的人,而是所有效法亞伯拉罕信心的人,儘管他們以前沒有律法。」


他作我們眾人的父,等等。這個關係詞具有原因詞的意義;因為他想證明,外邦人之所以成為這恩典的分享者,是因為藉著同一個神諭,繼承權被賜給了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外邦人也被立為他的後裔:因為他說他成為了父,不是一個民族的父,而是許多民族的父;這預示著恩典未來的擴展,當時恩典僅限於以色列。因為除非應許的福氣擴展到他們,否則他們就不能被算作亞伯拉罕的後裔。動詞的過去式,根據聖經的常用法,表示神聖旨意的確定性;因為儘管當時沒有什麼比這更不明顯的了,但既然上帝已經如此命定,他被正確地稱為許多民族的父。讓摩西的見證包含在括號中,以便「他作我們眾人的父」這句話可以與「在上帝面前」等連接起來:因為也有必要解釋這種關係是什麼,這樣猶太人就不會過於誇耀他們的肉體血統。因此他說:「他在上帝面前是我們的父」;這與他說「他是我們的屬靈父親」的意思相同;因為他擁有這種特權,不是來自他自己的肉體,而是來自上帝的應許 f141


17. 他所信的,是叫死人復活的,等等。這種迂迴的形式表達了亞伯拉罕信仰的實質,即藉由他的榜樣,為外邦人開闢一條道路。他確實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實現了他從主口中聽到的應許,因為當時並沒有任何跡象。他被應許會有後裔,彷彿他正值壯年;但他卻如同已死。因此,他必須將思想提升到上帝的能力,因為上帝能使死人復活。因此,外邦人,那些貧瘠且已死的人,被引入同一個社會,這並不奇怪。那麼,那些否認他們能夠獲得恩典的人,就是對亞伯拉罕不公,因為他的信仰正是由這個思想所支撐的——被主呼召的人,無論是死是活,都無關緊要;對主來說,即使只憑一句話,也能輕易地憑藉自己的能力使死人復活。


我們在這裡也看到了我們所有蒙召的類型和模式,藉此將我們的開端呈現在我們眼前,不是指我們的第一次出生,而是指對未來生命的盼望——當我們被主呼召時,我們從虛無中出現;因為無論我們看起來是什麼,我們都沒有,不,連一點點好的東西都沒有,可以使我們適合上帝的國度。為了使我們另一方面能夠處於適合聆聽上帝呼召的狀態,我們必須完全死於自己。神聖呼召的特點是,那些已死的人被主復活,那些一無所有的人藉著祂的能力開始成為有。呼召這個詞不應僅限於傳道,而應根據聖經的用法,理解為興起;它旨在更充分地闡明上帝的能力,祂彷彿只憑一個點頭,就能興起祂所願意的人。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