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5:1-10

 5: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 神相和。

5:2 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 神的榮耀。

5: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5:4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5:5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 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5:6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

5:7 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5: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5:9 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 神的忿怒。

5:10 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 神兒子的死,得與 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

"""1. 既已稱義,等等。使徒開始用結果來闡明他迄今所說的因信稱義:因此,本章的全部內容都是擴充,這些擴充既能解釋也能證實。他之前說過,如果藉著行為尋求義,信心就被廢除了;在這種情況下,持續的不安會困擾可憐的靈魂,因為他們在自己裡面找不到任何實質的東西:但他現在教導我們,當我們藉著信心獲得義時,他們就變得平靜安寧,我們與上帝和好;這是因信稱義的獨特果實。當任何人試圖藉著行為尋求良心的平靜(這是世俗和無知的人的情況)時,他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他的心要麼因他對上帝審判的漠視或遺忘而沉睡,要麼充滿了顫抖和恐懼,直到它安息在基督裡,基督是我們唯一的平安。


那麼平安意味著良心的平靜,這源於它感覺自己與上帝和好。法利賽人沒有這種平安,他因對自己行為的虛假自信而膨脹;愚蠢的罪人也沒有,他沒有不安,因為他沉醉於罪惡的甜蜜之中:因為儘管這兩者似乎都沒有明顯的不安,就像被罪惡感擊中之人一樣;然而,由於他們沒有真正接近上帝的審判台,他們就沒有與他達成和解;因為良心的麻木,可以說,是一種從上帝那裡退縮。與上帝和好與肉體的死寂安全感相對立,原因在於,首先,每個人都應該對他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覺醒;沒有人能大膽地站在上帝面前,除非他依靠無償的和解;因為只要他是上帝,否則所有人都必須顫抖和困惑。這是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我們的對手在將義歸因於行為時,除了徒勞地空談之外,什麼也沒做;因為保羅的這個結論源於這個事實,即可憐的靈魂總是顫抖,除非他們安息在基督的恩典中。


2. 藉著他,我們得以進入,f152 等等。我們與上帝的和解只依賴於基督;因為他只是蒙愛的兒子,而我們所有人本性上都是忿怒之子。但這種恩惠是藉著福音傳給我們的;因為福音是和解的事工,藉著它,我們以一種方式被帶入上帝的國度。因此,保羅正確地在基督裡將上帝恩惠的確切保證擺在我們眼前,以便他更容易將我們從對行為的一切自信中拉開。正如他藉著「進入」這個詞教導我們,救恩始於基督,他排除了那些愚蠢的人想像他們可以預先獲得上帝憐憫的預備;好像他說:「基督不會因為你的功勞而來到你身邊,也不會幫助你。」他隨後立即補充說,正是藉著同樣恩惠的持續,我們的救恩才變得確定和穩固;藉此他暗示,堅忍不是建立在我們的能力和勤奮上,而是建立在基督上;儘管同時藉著說我們「站立」,他表明福音應該在敬虔之人的心中紮根深厚,以便他們藉著其真理的堅固,能夠堅定地抵禦撒旦和肉體的一切詭計。藉著「站立」這個詞,他意味著信心不是一種可變的說服,只持續一天;而是它是不變的,它深深地沉入心中,以便它能持續一生。因此,不是那些因一時衝動而相信的人擁有信心,並被算在信徒之中;而是那些持續不斷地,可以說,以堅定不移的腳步,留在上帝為他指定的地位上,以便永遠依附於基督的人。


並在盼望中誇耀,等等。"""""" 未來生命之希望之所以存在並敢於歡欣鼓舞,乃因我們以神的恩寵為確鑿根基:保羅的意思是,儘管信徒現今在世上是客旅,他們卻藉著盼望攀登天堂,以致他們在自己心中安享未來的產業。藉此,詭辯家最有害的兩個教條被推翻了。他們首先所做的,是要求基督徒滿足於道德上的猜測,以感知神對他們的恩寵;其次,他們教導說,所有人都對他們最終的堅忍不確定。但若非現今有確鑿的知識,以及對未來堅定不移的確信,誰敢誇耀呢?神的榮耀之盼望已藉著福音向我們顯明,福音見證我們將成為神性情的分享者;因為當我們面對面見到神時,我們將像他。(<610104>彼得後書1:4;<620302>約翰一書3:2。)"""

3. 不僅如此等等。為了不讓任何人嘲笑地反對說,基督徒儘管誇耀,但在今生卻仍然奇怪地受到困擾和苦惱,這種狀況遠非幸福,——他反駁了這一異議,並宣稱,敬虔的人不僅沒有因這些災難而無法蒙福,而且他們的誇耀也因此得到提升。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結果中提取論據,並採用了一種顯著的漸進方式,最終得出結論,我們所承受的一切悲傷都有助於我們的救贖和最終的益處。


他說聖徒在患難中誇耀,不應理解為他們不懼怕也不避免逆境,或者在逆境發生時不受其痛苦的困擾(因為沒有痛苦就沒有忍耐);而是他們在悲傷和痛苦中並非沒有極大的安慰,因為他們認為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由一位最仁慈的父神之手為他們的益處而賜予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誇耀:因為每當救贖得到促進時,就不乏誇耀的理由。


因此,這裡教導我們,如果我們確實想證明自己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患難的目的是什麼。它們應該使我們習慣忍耐;如果它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那麼主的工作就會因我們的敗壞而變得無效和毫無作用:因為他如何證明逆境不阻礙信徒的誇耀呢,除非他們通過忍耐來感受神的幫助,這滋養並堅固了他們的希望?因此,那些不學習忍耐的人,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取得好的進展。聖經中記載了一些聖徒充滿沮喪的抱怨,這也不是什麼異議:因為主有時會暫時壓制和束縛他的子民,使他們幾乎無法呼吸,幾乎無法記住任何安慰的來源;但轉瞬間,他就會使那些他幾乎沉入死亡黑暗中的人復活。因此,保羅所說的話總是在他們身上實現——


“我們四面受壓,卻不被困住;我們有危險,卻不絕望;我們受逼迫,卻不被丟棄;我們被打倒,卻不致滅亡。”


(<470408>哥林多後書 4:8)


患難生出(efficiat)忍耐等等。這不是患難的自然結果;因為我們看到,很大一部分人因此被煽動起來抱怨神,甚至咒駡他的名。但是,當神之靈所注入的內在溫柔,以及同一聖靈所帶來的安慰,取代了我們的頑固時,患難就成了產生忍耐的手段;是的,那些在頑固者身上只能產生憤怒和喧囂不滿的患難。


4. 忍耐,老練等等。雅各採用類似的漸進方式,似乎遵循不同的順序;因為他說,忍耐是從老練中產生的:但詞義的不同將使兩者協調一致。保羅將老練理解為信徒對神確切保護的經驗,當他們依靠神的幫助克服一切困難時,即使他們經歷到,當他們耐心忍受並堅定不移時,主的能力是多麼有效,他應許他的能力永遠與他的子民同在。雅各將同一個詞理解為患難本身,根據聖經的常用用法;因為神通過這些來證明和考驗他的僕人:它們常被稱為試煉。f154


因此,根據目前的經文,我們只有當我們認為忍耐是神的能力持續賜予我們的,並因此對未來抱有希望,即神在我們的需要中一直説明我們的恩惠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時,我們才能在忍耐上取得應有的進步。因此他接著說,從老練中產生希望;我們應該為所獲得的恩惠而感恩,除了對它們的回憶證實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5. 希望不會羞愧,等等;f155 也就是說,它將救贖視為最確定的。因此,主為了這個目的,用逆境來考驗我們,——使我們的救贖因此而逐漸進步。那麼,那些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我們幸福的邪惡,就不能使我們悲慘。因此,他所說的,敬虔的人在苦難中也有理由誇耀,就得到了證明。


因為神的愛,等等。我不是單指最後一句話,而是指前面整個段落。因此我會說,——我們藉著患難被激勵去忍耐,而忍耐則發現了神幫助的試驗,藉此我們更受鼓勵去懷抱希望;因為無論我們如何受壓迫,似乎快要被吞噬,我們卻仍不停止感受到神對我們的恩惠,這提供了最豐富的安慰,比一切順利時更為豐盛。因為正如那表面上的幸福,當神與我們為敵並不悅我們時,它本身就是痛苦;所以當他施恩時,即使是災難本身也必轉為昌盛和喜樂的結局。既然萬物都必須服從創造者的旨意,他按照他對我們的父愛(正如保羅在第八章所說的),掌管十字架的一切試煉,使之為我們的救贖效力,這種對神愛我們的認識是藉著神的靈注入我們心中的;因為神為他的僕人所預備的美好事物,是人的耳朵、眼睛和心靈所不能領會的,唯有聖靈才能啟示它們。而「傾注」這個詞非常有強調性;因為它意味著神對我們愛的啟示是如此豐盛,以至於充滿我們的心;並且這樣遍及我們心的每個部分,它不僅減輕了逆境中的悲傷,而且,像一種甜美的調味品,它使患難變得為我們所愛。f156


他進一步說,聖靈是賜予的,也就是說,是藉著神無償的恩惠賜予的,而不是因我們的功勞而賜予的;正如奧古斯丁所說的,他雖然在對神的愛的看法上有所錯誤,但卻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我們勇敢地忍受逆境,並因此在希望中得到堅固,因為我們藉著聖靈重生,所以愛神。這確實是一種虔誠的情感,但不是保羅的意思:因為這裡的愛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保羅所教導的,無非是所有愛的真正源泉,就是當信徒確信他們被神所愛,並且他們不僅僅是輕微地被這種確信所觸動,而是他們的靈魂完全被它所浸透。


6. 為了基督,等等。在我的譯本中,我不敢給自己這麼大的自由,將其譯為「在我們軟弱的時候」;但我更喜歡這個意思。這裡開始了一個從大到小的論證,他隨後更詳細地闡述了這個論證:儘管他沒有非常清晰地編織他的論述線索,但其不規則的結構並未擾亂其意義。「如果基督」,他說,「憐憫了不敬虔的人,如果他使敵人與他的父和好,如果他藉著他死的德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他將更容易拯救那些被稱義的人,並使那些恢復恩寵的人保持恩寵,特別是當他生命的影響力加諸於他死的德能之上時。」f157 有些人認為軟弱的時候是基督首次向世界顯現的時候,他們認為那些像律法管教下的孩童一樣的人被稱為軟弱。我將這個表達應用於我們每個人,我認為這指的是每個人與上帝和好之前的時間。因為我們都生來是忿怒之子,所以我們一直處於那種咒詛之下,直到我們成為基督的分享者。他稱那些自身除了罪惡之外一無所有的人為軟弱;因為他隨後立即稱他們為不敬虔。軟弱被理解為這個意思並非新鮮事。在<461222>哥林多前書12:22中,他稱身體的隱蔽部分為軟弱;在<471010>哥林多後書10:10中,他稱自己的身體存在為軟弱,因為它沒有尊嚴。這個意思很快會再次出現。因此,當我們軟弱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無論如何都不配或不適合上帝看顧我們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基督為不敬虔的人死了:因為宗教的開端是信心,而基督為之而死的人都與信心疏遠了。對於那些在他死前獲得義的古代先祖來說,這也是真實的;因為他們從他未來的死中獲得了這個益處。f158

7. 為了義人,等等。這段經文的意義迫使我將助詞ga<r譯為肯定或陳述,而不是因果。這句話的含義是:「在人類中,為義人而死這種例子確實極為罕見,儘管這有時可能會發生:但即使如此,也沒有人願意為不敬虔的人而死:這就是基督所做的。」f159 因此,這是一個從比較中得出的說明;因為基督向我們展示的這種仁慈的例子在人類中並不存在。

8. 但上帝證實,等等。動詞suni>dthsi有各種含義;最適合這裡的是證實;因為使徒的目的不是激發我們的感恩,而是加強我們靈魂的信任和信心。他因此證實,也就是說,向我們展示他的愛是極其確定和完全的,因為為了不敬虔的人,他沒有顧惜自己的兒子基督。事實上,他的愛體現在,他不是被我們這邊的愛所感動,而是出於他自己的善意首先愛了我們,正如約翰告訴我們的。(<620316>約翰一書3:16。)——這裡被稱為罪人的人(如在許多其他地方)是完全邪惡和沉溺於罪惡的人,正如<430931>約翰福音9:31所說:「上帝不聽罪人」,也就是說,被遺棄和完全邪惡的人。被稱為「罪人」的婦女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420737>路加福音7:37。)這個意思從緊隨其後的對比中顯得更為明顯——因為現在藉著他的血稱義:因為他將兩者對立起來,並稱那些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的人為稱義,所以必然那些因惡行而被定罪的人是罪人。f160 整個意思就是——既然基督藉著他的死為罪人獲得了義,那麼他將更會保護他們,因為他們現在已經稱義了。免於毀滅。在最後一條中,他將自己的教義與較小和較大的事物進行比較:因為如果基督不使我們的救贖安全穩固直到最後,那麼一次為我們獲得救贖是不夠的。這正是使徒現在所堅持的;因此我們不應該害怕,基督會在我們旅程中途切斷他的恩惠:因為既然他已經使我們與父和好,我們的狀況就是這樣,他更有效地打算施展並每天增加他對我們的恩惠。

10.這是對前一節經文的解釋,透過引入生與死的比較來加以闡述。他說,當基督介入以安撫天父時,我們是敵人:透過這次和解,我們現在是朋友;既然這是透過他的死而實現的;他的生命將更具影響力和效力。f161 因此,我們有充分的證據來增強我們對救贖的信心。他說我們透過基督的死與上帝和好,意思是,那是贖罪的犧牲,透過它,上帝對世界息怒,正如我在第四章所展示的。

但使徒在這裡似乎與自己不一致;因為如果基督的死是上帝對我們愛的保證,那麼我們就已經蒙他悅納了;但他現在說,我們是敵人。對此的回答是,由於上帝憎恨罪,我們作為罪人也受到他的憎恨;但由於他在他隱秘的旨意中揀選我們進入基督的身體,他就不再憎恨我們:但我們不知道恢復恩寵,直到我們透過信心獲得它。因此,就我們而言,我們始終是敵人,直到基督的死介入以安撫上帝。這種雙重面向的事物應該被注意到;因為我們不知道上帝的無償憐憫,除非從這一點來看——他沒有吝惜他的獨生子;因為他在他與我們之間存在不和的時候愛我們:我們也無法充分理解基督的死帶給我們的好處,除非這是我們與上帝和好的開始,我們確信是透過所作的贖罪,那位之前理所當然地對我們發怒的,現在對我們施恩了。既然我們蒙恩被接納歸因於基督的死,其意義是,罪孽因此被除去,否則我們將會暴露在罪孽之下。
羅馬書 5:1-10 羅馬書 5:1-10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9月 09,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