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4:19 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
4:20 並且仰望 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 神,
4:21 且滿心相信 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
4:22 所以,這就算為他的義。
4:23 「算為他義」的這句話不是單為他寫的,
4:24 也是為我們將來得算為義之人寫的,就是我們這信 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人。
4:25 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或譯:耶穌是為我們的過犯交付了,是為我們稱義復活了)。
--------------------------------------------------
18. 誰在絕望中,等等。如果我們這樣讀,其意義是,當沒有任何可能的原因,甚至當所有事情都對他不利時,他仍然繼續相信。而且,毫無疑問,沒有什麼比將我們的思想束縛在我們的眼睛上,以便我們從我們所看到的尋求希望的理由,更能傷害信仰的了。我們也可以讀作「超越希望」,或許更為恰當;就好像他說他的信仰遠遠超越了他所能想像的一切;因為除非信仰以天上的翅膀向上飛翔,俯視所有肉體的感知,如同俯視遠在下方的事物,否則它將會深陷於世界的泥沼中。但保羅在這節經文中兩次使用「希望」這個詞:在第一種情況下,他指的是一種可能產生希望的證據,這種證據可以從自然和肉體理性中得出;在第二種情況下,他指的是上帝所賜的信仰;f144 因為當他沒有希望的根據時,他仍然在希望中信賴上帝的應許;他認為,主已經應許了,這本身就是一個足夠的希望理由,儘管這件事本身是多麼不可思議。
正如所說的,等等。我更喜歡這樣翻譯,以便它可以應用於亞伯拉罕的時代;因為保羅的意思是說,亞伯拉罕在許多誘惑將他引向絕望時,為了不致失敗,他將思想轉向了對他所應許的:「你的後裔將如同天上的星辰和海邊的沙粒一樣多;」但他順從地引用了這段不完整的引文,以激勵我們閱讀聖經。使徒們確實,在任何時候引用聖經時,都小心翼翼地激發我們更勤奮地閱讀它們。
19. 在信仰中,等等。如果你願意省略其中一個否定詞,你可以這樣翻譯:「他在信仰上軟弱,不考慮自己的身體,」等等;但這沒有意義。他現在更充分地展示了什麼可能會阻礙,甚至完全使亞伯拉罕偏離接受應許。在亞伯拉罕在自然上不適合生育,撒拉不適合懷孕的時候,應許給他一個來自撒拉的後裔。他所能看到的一切都與應許的實現相悖。因此,為了順服上帝的真理,他將自己的思想從那些呈現在自己眼前的事物中抽離出來,彷彿忘記了自己。
然而,你不要認為他對自己那已死的身體毫無顧慮,因為聖經作證恰恰相反;因為他這樣自言自語:「一個一百歲的人還能生孩子嗎?九十歲的撒拉還能生兒子嗎?」但是,由於他拋開了所有這些考慮,將自己的判斷交給了主,使徒說他沒有考慮,等等;而且,將他的思想從那些自然而然地呈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中抽離出來,確實比這種事情進入他的腦海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亞伯拉罕的身體因年老而無法生育,在他蒙受主祝福的時候,這一點從這段經文以及創世記17章和18章中都非常清楚,因此奧古斯丁的觀點絕不能被接受,他在某處說,障礙只在撒拉身上。我們也不應受反對意見的荒謬影響,這使他不得不採取這種解決方案;因為他認為,假設亞伯拉罕在一百歲時無法生育是不合邏輯的,因為他後來還有許多孩子。但正是通過這件事,上帝使他的能力更加明顯,因為他,以前像一棵枯乾不結果的樹,卻因天上的祝福而如此充滿活力,他不僅生了以撒,而且,彷彿他恢復了年輕的活力,他後來還有力量生下其他孩子。但有人可能會反對說,一個人在那個年齡生孩子並非超乎自然。雖然我承認這樣的事情並非奇蹟,但它離奇蹟也相去不遠。然後,想想他經歷了多少辛勞、悲傷、漂泊,"""困擾,那位聖人一生都在經歷;必須承認,他並未因年老而衰弱,也未因勞累而疲憊不堪。最後,他的身體不被稱為單純的貧瘠,而是相對而言;因為他年輕力壯時不適合生育,現在自然衰退時更不可能開始。
「信心不軟弱」這句話,應理解為:他沒有像我們在困難情況下通常那樣猶豫不決,也沒有動搖。信心的軟弱確實有兩種——一種是屈服於嚴峻的逆境,導致偏離了上帝的支持力量——另一種則源於不完美,但並未熄滅信心本身:因為人的心智從未被完全啟迪,總會留下許多無知的殘餘;人的心從未被完全堅固,總會附著許多疑慮。因此,信徒們與肉體的這些惡習,即無知和疑慮,持續不斷地鬥爭,在這場鬥爭中,他們的信心常常受到極大的動搖和困擾,但最終它會勝利;因此,他們可以說即使在軟弱中也堅強。
20. 他也沒有因不信而探究,等等。雖然我不遵循舊譯本,也不遵循伊拉斯謨的譯本,但我的譯法並非沒有理由。使徒似乎是這樣認為的——亞伯拉罕沒有試圖通過不信的權衡來探究主是否能夠實現他所應許的。真正探究或審視某事,是出於不信任或懷疑而審查它,並且不願接受看似不可信的事物,除非徹底審查。f145 他確實問了,這事怎麼可能發生,但那是驚訝的提問;就像童貞女馬利亞一樣,她問天使他所宣告的事怎麼可能發生;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因此,聖徒們在聽到關於上帝作為的信息時,其偉大超出了他們的理解,他們確實會爆發出驚訝的表達;但他們很快就會從這種驚訝轉向抓住上帝的能力:相反,惡人審查信息時,會嘲笑並將其視為寓言而拒絕。你會發現,猶太人問基督他如何能將自己的肉給人吃時,情況就是如此。因此,亞伯拉罕在笑著問一個百歲老人和一個九十歲的女人如何能生孩子時,沒有受到責備;因為他在驚訝中完全承認了上帝話語的能力。另一方面,撒拉的類似笑聲和探究卻受到了責備,因為她不認為這個應許有效。
如果這些事情應用到我們現在的主題,就會很明顯,亞伯拉罕的稱義與外邦人的稱義沒有其他開端。因此,如果猶太人對外邦人的呼召大聲疾呼,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他們就是在責備自己的父親。我們也必須記住,我們所有人的狀況與亞伯拉罕相同。我們周圍的一切都與上帝的應許相悖:他應許不朽;我們卻被死亡和腐朽包圍:他宣告他算我們為義;我們卻被罪惡覆蓋:他證明他對我們是仁慈和友善的;外在的審判卻威脅著他的憤怒。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們必須閉上眼睛,越過我們自己和與我們相關的一切,這樣就沒有什麼能阻礙或阻止我們相信上帝是真實的。
但他卻堅固了,等等。這與前面一句話的意思相同,當它說他信心不軟弱時。這就像他說他通過信心的堅定和穩固戰勝了不信。f146 確實沒有人能從這場鬥爭中獲勝,除非他從上帝的話語中借用武器和力量。從他補充的內容來看,""""""榮耀歸於上帝,必須指出,沒有比憑信心印證上帝的真理更能給予上帝更大的榮耀了;反之,也沒有比拒絕祂所賜的恩惠,或不相信祂的話語更能羞辱祂的了。因此,榮耀上帝最主要的事,就是順服地接受祂的應許:真正的信仰始於信心。
21. 祂所應許的,等等。既然所有人都承認上帝的能力,保羅似乎沒有對亞伯拉罕的信心說什麼特別不尋常的話;但經驗證明,沒有什麼比將應得的榮耀歸於上帝的能力更不尋常或更困難的了。確實,沒有任何障礙,無論多麼微小和微不足道,肉體會想像上帝的手因此受限而無法工作。因此,在最輕微的試煉中,上帝的應許就會從我們身邊溜走。當沒有爭執時,確實,正如我所說,沒有人否認上帝能做萬事;但一旦有任何事物阻礙上帝應許的進程,我們就會將上帝的能力從其崇高地位上推翻。因此,為了讓它從我們這裡獲得其權利和榮譽,當爭執來臨時,我們應該這樣決定——它克服世界障礙的能力,不亞於太陽強烈的光線驅散薄霧的能力。我們確實總是為自己辯解,說我們在猶豫上帝的應許時,並沒有貶低上帝的能力,我們通常說:「上帝在祂的話語中應許的比祂能做到的更多(這將是對祂的謊言和褻瀆),這種想法絕不是我們猶豫的原因;而是我們自己感受到的缺陷。」但我們沒有充分高舉上帝的能力,除非我們認為它比我們的軟弱更大。因此,信心不應顧及我們的軟弱、痛苦和缺陷,而應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能力上;因為如果它依賴於我們的公義或價值,它就永遠無法上升到考慮上帝的能力。當我們用自己的尺度衡量主的能力時,這就是他之前所說的不信的證明。因為信心並不是認為上帝能做萬事,而讓祂靜坐不動,而是相反,它認為祂的能力在不斷地運作中,並特別將其應用於實現祂的話語:因為上帝的手隨時準備執行祂口中所宣告的一切。
在我看來,伊拉斯謨贊同陽性關係代詞,這很奇怪;因為儘管意思沒有改變,但我們仍然可以更接近保羅的希臘原文。我知道,動詞是被動的;f147 但稍作修改可以減少突兀感。
22. 因此,這就歸算為義了,f148等等。現在更清楚了,亞伯拉罕的信心如何以及以何種方式為他帶來了義;那是因為他倚靠上帝的話語,沒有拒絕所應許的恩惠。信心與話語的這種聯繫應當被很好地理解和仔細記住;因為信心除了從話語中領受的,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因此,如果一個人只是籠統而模糊地認為上帝是真實的,除非他安息在上帝恩惠的應許上,否則他不會立即成為義人。
23. 現在這不是為他寫的,等等。從例子中得出的證明並不總是有效的,我之前已經提醒過你們;為了避免這個問題,保羅明確肯定,在亞伯拉罕身上展示了一個普遍的義的例子,這義同樣屬於所有人。
我們藉著這段經文被提醒,要從聖經中記載的例子中尋求益處。歷史是生命應當如何的老師,這是異教徒真實說過的;但由於他們傳下來的歷史,沒有人能從中獲得健全的教導。唯有聖經才能正當地為自己主張這種職責。因為首先,它規定了普遍的規則,藉此我們可以檢驗所有其他歷史,使其對我們有用:其次,它清楚地指出哪些事情應當效法,哪些事情應當避免。但至於它特別教導的教義,它具有這種獨特性——它清楚地揭示了上帝的護理、他對自己子民的公義和良善,以及他對惡人的審判。
那麼,保羅否認記載亞伯拉罕的事蹟只是為他而寫的;因為主題不是屬於某一個人或任何特定個人的特殊呼召;而是描述了獲得義的方式,這方式對所有人來說永遠是相同的;而且這方式屬於信徒的共同之父,所有人的目光都應當集中在他身上。
那麼,如果我們要正確和恰當地使用神聖歷史,我們必須記住這樣使用它們,以便從中汲取健全的教義。它們在某些部分教導我們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在另一些部分,如何堅固信心;然後,我們如何被激勵去事奉主。在塑造我們的生活中,聖徒的榜樣可能是有用的;我們可以從他們那裡學習節制、貞潔、愛、忍耐、溫和、輕看世界和其他美德。有助於堅固信心的是上帝一直給予他們的幫助,在逆境中帶來安慰的保護,以及他一直對他們施行的父愛。上帝的審判和對惡人施加的懲罰也將幫助我們,只要它們使我們充滿那種使心靈充滿敬畏和虔誠的恐懼。
但他說,不只是為他,他似乎暗示,這部分是為他而寫的。因此,有些人認為,亞伯拉罕藉著信心所獲得的被紀念是為了讚美他,因為主會讓他的僕人永遠被記念,正如所羅門所說,他們的名將蒙福。(<201007>箴言10:7。)但如果你以更簡單的形式理解「不只是為他」這句話,好像這是一種獨特的特權,不適合作為榜樣,但卻適合教導我們,我們必須以同樣的方式稱義?這當然會是一個更恰當的意義。
24. 相信他的人,等等。我已經提醒過你們這些迂迴表達的目的:保羅引入它們,是為了根據經文的需要,以各種方式描述信心的真實性質——其中基督的復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它是我們永生希望的基礎。如果他只說我們相信上帝,那麼就不容易理解這如何能幫助獲得義;"""但當基督出現並以他自己的復活向我們展示生命的確切保證時,義的歸算從何而來就顯而易見了。
25. 他為我們的過犯被交付,f149 等。他更詳細地闡述和說明了我剛才提到的教義。這確實與我們息息相關,不僅要讓我們的思想歸向基督,還要清楚地知道他是如何為我們獲得救贖的。雖然聖經在論及我們的救贖時,特別強調基督的死,但使徒現在更進一步:因為他既然要更明確地闡明我們救贖的原因,他就提到了它的兩個部分;首先說,我們的罪藉著基督的死得以贖清,其次說,藉著他的復活我們獲得了義。但其意義是,當我們擁有基督的死和復活的益處時,完全的義就毫無欠缺了。他將他的死與他的復活分開,無疑是為了適應我們的無知;因為基督藉著他在死中所表現的順服,也確實為我們獲得了義,正如使徒自己在下一章教導我們的。但由於基督藉著從死裡復活,表明了他藉著死所成就的,這種區分旨在教導我們,我們的救贖始於獻祭,藉此我們的罪得以贖清,並最終藉著他的復活得以完成:因為義的開始是與神和好,而其完成是藉著廢除死亡而獲得生命。保羅的意思是,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得到了滿足:因為基督若要使我們恢復與父的恩寵,就必須由他來廢除我們的罪;若非他為此受了我們無法承受的刑罰,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以賽亞說,我們平安的刑罰在他身上。(<235305>以賽亞書 53:5。)但他卻說他被交付,而不是說他死了;因為贖罪取決於神永恆的善意,他旨意以這種方式平息。
又為我們的稱義而復活。因為基督若不以得勝者的姿態出現,若不被接到天上的榮耀裡,藉著他的代求使神與我們和好,那麼他單單承受神的忿怒和審判,忍受我們罪孽所當受的咒詛,是不夠的,稱義的功效歸因於他的復活,藉此死亡被戰勝;這並不是說十字架的犧牲,藉此我們與神和好,對我們的稱義毫無貢獻,而是說他的恩典的完全藉著他的復活顯得更為清楚。f150
但我不能同意那些將這第二句話歸因於新生命的人;因為使徒還沒有開始談論這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句話都指的是同一件事。因為如果稱義意味著更新,那麼他為我們的罪而死也必須作同樣的解釋,即他為我們獲得了治死肉體的恩典;這是沒有人承認的。那麼,正如他說他為我們的罪而死,因為他藉著為我們的罪受死刑罰,將我們從死亡的惡中解救出來;所以他現在說他為我們的稱義而復活,因為他藉著他的復活完全恢復了我們的生命:因為他首先被神的手擊打,以便在罪人的身上承受罪的痛苦;然後他復活了,以便他可以自由地賜予他的子民公義和生命。f151 因此他仍然談論歸算性的稱義;這將由下一章緊接著的內容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