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
1:14 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
1:15 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
1:16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1:17 因為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
13. 我不願你們不知道。他迄今所作的見證——他不斷地請求主讓他能拜訪他們,如果他錯過了所提供的機會,這可能看起來是徒勞的,也無法獲得信任:因此他說,努力並沒有缺乏,而是機會;因為他曾多次形成的意圖被阻止了。
我們由此得知,主經常打亂他聖徒的意圖,以便使他們謙卑,並通過這種謙卑教導他們尊重他的旨意,以便他們可以依賴它;儘管聖徒們,他們在沒有主旨意的情況下不設計劃,嚴格來說,不能說他們被驅離了他們的意圖。確實,不敬虔的傲慢是越過上帝,沒有他而決定未來的事情,好像它們在我們自己的掌控之中;這正是雅各在羅馬書4:13中嚴厲譴責的。
但他表示他受到了阻礙:你必須這樣理解,主讓他處理更緊急的事情,如果他忽略了這些事情,教會就會遭受損失。因此,敬虔者和不信者的阻礙有所不同:後者只在被主強大的手束縛,無法動彈時才意識到自己受阻;但前者對因某些被認可的原因而產生的阻礙感到滿意;他們也不允許自己嘗試任何超出職責或違背造就的事情。
使我得些果子,等等。他無疑是指主差遣他的使徒去收穫的果子,
「我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去結果子,
並叫你們的果子常存。」(約翰福音15:16)
雖然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著主收穫果子,但他仍稱之為自己的;因為敬虔的人沒有什麼比促進主榮耀的工作更屬於他們自己的了,這與他們所有的幸福息息相關。他記錄了他在其他國家所經歷的事情,以便羅馬人可以抱有希望,他來到他們那裡不會是徒勞的,因為許多國家都發現他的到來帶來了如此多的益處。
14. 無論是希臘人,是化外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等等。他所指的希臘人和化外人,他隨後通過補充「無論是聰明人,是愚拙人」來解釋;伊拉斯謨將這些詞翻譯為「有學問的和無學問的」(eruditos et rudes)並沒有錯,但我更喜歡保留保羅的原話。他隨後從自己的職責中引出一個論點,並暗示這不應歸咎於他的傲慢,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教導羅馬人,儘管他們在學識、智慧和事物知識方面非常出色,因為主樂意使他甚至欠聰明人的債。f36
這裡有兩件事需要考慮——福音是藉著天上的命令,註定並提供給有智慧的人,以便主能使世上所有的智慧都歸服於他自己,並使各種才能、各種科學以及所有藝術的崇高都讓位於他教義的簡樸;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與無學問的人處於同等地位,並變得如此溫順,以至於他們能夠忍受那些他們以前不屑於收為學生的,在他們的主基督之下成為他們的同學;然後,無學問的人絕不能被趕出這所學校,他們也不應因毫無根據的恐懼而逃離它;因為如果保羅欠他們的債,作為一個忠實的債務人,他無疑已經償還了他所欠的;因此他們會在這裡找到他們能夠享受的東西。所有教師在這裡也有一個他們必須遵循的規則,那就是謙虛和友善地適應無知和無學問的人的能力。因此,他們將能夠,以更平靜的心態,忍受許多荒謬之事和幾乎無數可能令他們厭惡的事情,否則他們可能會被這些事情擊垮。然而,他們必須記住,他們對愚蠢之人並非如此虧欠,以至於要通過過度的放縱來縱容他們的愚蠢。
15. 因此我已準備好,f37 等。他總結了之前關於他願望的說法——他知道在他們中間傳播福音是他的職責,以便為上帝收穫果實,他渴望盡其所能地履行上帝的呼召,只要上帝允許他這樣做。
16. 我不以為恥,等等。這是對反對意見的預期;因為他預先聲明,他不關心不敬虔之人的嘲諷;他因此為自己開闢了一條道路,藉此他繼續讚揚福音的價值,使它在羅馬人眼中不顯得輕蔑。他確實暗示它在世人眼中是輕蔑的;他這樣說,他並不以此為恥。因此,他預備他們承受基督十字架的羞辱,免得他們因福音遭受不敬虔之人的嘲笑和辱罵而輕視福音;另一方面,他展示了福音對信徒的寶貴。如果,首先,上帝的能力應當被我們頌揚,那能力在福音中閃耀;如果,再次,上帝的良善值得我們尋求和愛,福音就是他良善的展示。因此,它應當受到尊敬和尊崇,因為對上帝的能力應當敬畏;而且,由於它對我們的救贖有效,它應當被我們所愛。
但請注意保羅對聖言事工的重視,當他證明上帝藉此發出他拯救的能力時;因為他這裡說的不是任何秘密的啟示,而是口頭的傳講。因此,那些似乎故意藐視上帝的能力,並將他拯救的手從他們身邊推開的人,就是那些不聽聖言的人。
同時,由於他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工作,而只在聖靈,即內在的教師,光照人心的地方有效工作,他補充說,對所有相信的人。福音確實是為所有人的救贖而提供的,但它的能力並非處處顯現:而它對不敬虔之人是死亡的氣味,並非源於它本身,而是源於他們自己的邪惡。藉著只提出一種救贖,他切斷了所有其他的信任。當人們從這種唯一的救贖中退縮時,他們在福音中找到了自己毀滅的確鑿證據。既然福音無差別地邀請所有人分享救贖,它就被正確地稱為救贖的教義:因為基督在那裡被提供,他的特殊職責是拯救失喪的;那些拒絕被他拯救的人,將會發現他是一個審判者。但在聖經中,救贖一詞總是簡單地與毀滅一詞相對: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當它被提及時,所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既然福音將人從毀滅和永恆死亡的詛咒中解救出來,它的救贖就是永生。f38
首先是猶太人,然後是希臘人。在希臘人這個詞下,他包括了所有的外邦人,正如所作的比較所證明的那樣;因為這兩個子句包含了所有人類。而且他選擇這個民族來指代其他民族可能是因為,首先,它在猶太人之後被接納參與福音之約;其次,因為希臘人由於其鄰近性和語言的聲譽,對猶太人來說更為人所知。因此,這是一種說話方式,以部分代整體,藉此他將所有外邦人與猶太人普遍聯繫起來,作為福音的參與者:他並沒有將猶太人從他們自己的卓越和尊嚴中推開,因為他們是上帝應許和呼召的第一批參與者。因此,他為他們保留了特權;但他立即將外邦人加入,儘管是第二位的,作為他們的參與者。
17. 因為f39上帝的義,等等。這是對前一句話的解釋和證實——福音是上帝拯救的能力。因為如果我們尋求救贖,也就是與上帝同在的生命,那麼首先必須尋求義,藉此與他復和,我們才能藉著他對我們的恩慈,獲得那只存在於他恩惠中的生命;因為,為了被上帝所愛,我們必須首先成為義人,因為他憎恨不義。因此,他暗示我們除了福音之外無法獲得救贖,因為上帝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向我們啟示他的公義,而唯有這公義才能將我們從滅亡中拯救出來。現在,這作為我們救贖基礎的公義,在福音中被啟示出來:因此,福音被稱為上帝拯救人的能力。他就是這樣從因到果地推理。
進一步注意,上帝透過福音賜予我們何等非凡而寶貴的財富,甚至是他自己公義的傳達。我認為上帝的公義是指在他審判台前被認可的;f40 相反,通常被稱為人的公義的,是人所認為和假定的公義,儘管它只是虛無。然而,我毫不懷疑保羅暗示了許多預言,其中聖靈在基督未來的國度中到處彰顯上帝的公義。
有些人將其解釋為上帝白白賜予我們的公義:我確實承認這些詞可以有這種意思;因為上帝藉著福音使我們稱義,從而拯救我們:然而,前一種觀點對我來說似乎更合適,儘管我並不看重它。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認為,這種公義不僅在於罪的白白赦免,而且部分包括重生的恩典。但我認為,我們之所以恢復生命,是因為上帝白白地使我們與他和好,正如我們稍後將在適當的地方展示的那樣。
但他現在沒有用之前「凡信的人」的表達,而是說「本於信」;因為公義是藉著福音提供的,並藉著信心領受的。他補充說,「以至於信」:因為隨著我們信心的進步,以及它在知識上的增長,上帝的公義也同時在我們裡面增長,並且對它的擁有也以某種方式得到確認。當我們最初嘗到福音時,我們確實看到上帝微笑的臉轉向我們,但距離遙遠:隨著真宗教知識在我們裡面增長,彷彿更近了,我們更清楚、更熟悉地看到上帝的恩惠。有些人認為這裡暗示了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比較,這比有根據的說法更為精妙;因為保羅在這裡並沒有將生活在律法下的先祖與我們比較,而是指出每個信徒每天所取得的進步。
正如所寫的等等。他藉著先知哈巴谷的權威證明了因信稱義;因為他預言驕傲者的傾覆,並補充說——義人的生命在於信心。現在我們若不藉著公義,就不能在上帝面前活著:那麼,我們的公義是藉著信心獲得的;而且動詞是將來時,表示他所說的生命的真正永恆性;彷彿他說——它不會是短暫的,而是永遠持續的。因為即使是不敬虔的人也懷著擁有生命的錯誤觀念而自大;但當他們說「平安穩妥」時,突然的毀滅就臨到他們(<520503>帖撒羅尼迦前書 5:3)。因此,它只是一個持續片刻的影子。唯有信心才能確保生命的永恆;這又是從何而來呢,除了它引導我們歸向上帝,使我們的生命依賴於他?因為如果先知的意義不是我們只有藉著信心倚靠上帝才能站立,保羅就不會恰當地引用這個見證:他當然沒有將生命歸因於敬虔者的信心,除非他們放棄了世界的傲慢,將自己交託給唯獨上帝的保護。f41
他確實沒有專門處理這個主題;因此他沒有提到白白的稱義:但從信心的本質來看,這個見證被正確地應用於當前的主題是足夠明顯的。此外,我們必然從他的推理中得出結論,信仰與福音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繫:因為正如義人被稱為憑信心而活,他斷定這生命是藉著福音而得的。
我們現在有了這封書信第一部分的主要論點或主要關鍵點——我們單單藉著神的憐憫,憑信心稱義。保羅雖然尚未明確表達這一點,但從他自己的話語中,將來會非常清楚地表明——那建立在信心之上的義,完全依賴於神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