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原來, 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1:19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 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1:20 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1:21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 神,卻不當作 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1:22 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
1:23 將不能朽壞之 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
----------------------------------------------------------
16. 我不以為恥,等等。這是對反對意見的預期;因為他預先聲明,他不關心不敬虔之人的嘲諷;他因此為自己開闢了一條道路,藉此他繼續讚揚福音的價值,使它在羅馬人眼中不顯得輕蔑。他確實暗示它在世人眼中是輕蔑的;他這樣說,他並不以此為恥。因此,他預備他們承受基督十字架的羞辱,免得他們因福音遭受不敬虔之人的嘲笑和辱罵而輕視福音;另一方面,他展示了福音對信徒的寶貴。如果,首先,上帝的能力應當被我們頌揚,那能力在福音中閃耀;如果,再次,上帝的良善值得我們尋求和愛,福音就是他良善的展示。因此,它應當受到尊敬和尊崇,因為對上帝的能力應當敬畏;而且,由於它對我們的救贖有效,它應當被我們所愛。
但請注意保羅對聖言事工的重視,當他證明上帝藉此發出他拯救的能力時;因為他這裡說的不是任何秘密的啟示,而是口頭的傳講。因此,那些似乎故意藐視上帝的能力,並將他拯救的手從他們身邊推開的人,就是那些不聽聖言的人。
同時,由於他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工作,而只在聖靈,即內在的教師,光照人心的地方有效工作,他補充說,對所有相信的人。福音確實是為所有人的救贖而提供的,但它的能力並非處處顯現:而它對不敬虔之人是死亡的氣味,並非源於它本身,而是源於他們自己的邪惡。藉著只提出一種救贖,他切斷了所有其他的信任。當人們從這種唯一的救贖中退縮時,他們在福音中找到了自己毀滅的確鑿證據。既然福音無差別地邀請所有人分享救贖,它就被正確地稱為救贖的教義:因為基督在那裡被提供,他的特殊職責是拯救失喪的;那些拒絕被他拯救的人,將會發現他是一個審判者。但在聖經中,救贖一詞總是簡單地與毀滅一詞相對: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當它被提及時,所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既然福音將人從毀滅和永恆死亡的詛咒中解救出來,它的救贖就是永生。f38
首先是猶太人,然後是希臘人。在希臘人這個詞下,他包括了所有的外邦人,正如所作的比較所證明的那樣;因為這兩個子句包含了所有人類。而且他選擇這個民族來指代其他民族可能是因為,首先,它在猶太人之後被接納參與福音之約;其次,因為希臘人由於其鄰近性和語言的聲譽,對猶太人來說更為人所知。因此,這是一種說話方式,以部分代整體,藉此他將所有外邦人與猶太人普遍聯繫起來,作為福音的參與者:他並沒有將猶太人從他們自己的卓越和尊嚴中推開,因為他們是上帝應許和呼召的第一批參與者。因此,他為他們保留了特權;但他立即將外邦人加入,儘管是第二位的,作為他們的參與者。
17. 因為f39上帝的義,等等。這是對前一句話的解釋和證實——福音是上帝拯救的能力。因為如果我們尋求救贖,也就是與上帝同在的生命,那麼首先必須尋求義,藉此與他復和,我們才能藉著他對我們的恩慈,獲得那只存在於他恩惠中的生命;因為,為了被上帝所愛,我們必須首先成為義人,因為他憎恨不義。因此,他暗示,我們除了福音之外,無法獲得救贖,因為上帝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向我們啟示他的公義,唯有這公義能將我們從滅亡中拯救出來。現在,這公義是我們救贖的基礎,它在福音中被啟示出來:因此,福音被稱為上帝拯救人的能力。他就是這樣從原因推論到結果。
再者,請注意,上帝透過福音賜予我們何等非凡而寶貴的財富,甚至是他自己公義的傳達。我認為上帝的公義是指在他審判台前被認可的公義;f40 相反地,通常被稱為人的公義的,是人所認為和假定的公義,儘管它只是虛無。然而,我毫不懷疑,保羅暗示了許多預言,其中聖靈在基督未來的國度中到處彰顯上帝的公義。
有些人將其解釋為上帝白白賜予我們的公義:我確實承認這些詞可以有這種意思;因為上帝藉著福音使我們稱義,從而拯救我們:然而,我認為前一種觀點更為合適,儘管我對此並不看重。更重要的是18. 因為f42 啟示,等等。他現在透過陳述相反的事物來推論,並證明除了透過福音所賜予或來自福音的公義之外,沒有其他公義;因為他表明,沒有福音,所有人都被定罪:唯有透過福音才能找到救贖。他提出定罪的第一個證據是——儘管世界的結構和元素最美麗的排列本應促使人榮耀上帝,但沒有人履行其應盡的職責:因此,所有人都犯了褻瀆神聖、邪惡和可憎的忘恩負義之罪。
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主要主題,保羅的論述是為了強調悔改;但我認為主題的討論從這裡開始,主要觀點在先前的命題中已經闡述;因為保羅的目的是教導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救贖。他已經聲明,除了透過福音,我們無法獲得救贖:但是,由於肉體不願謙卑到只將救贖的榮耀歸於上帝的恩典,保羅表明整個世界都應得永恆的死亡。因此,生命必須以其他方式恢復,因為我們自己都失喪了。但是,仔細思考這些詞語,將大大有助於我們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
有些人區分不虔誠和不義,認為前者是指褻瀆上帝的敬拜,後者是指對人的不公;但由於使徒立即將這種不義歸因於對真宗教的忽視,我們將兩者都解釋為指同一件事。f43 然後,所有人的不虔誠,以修辭手法來說,是指「所有人的不虔誠」,或者說,所有人都犯的不虔誠。但這兩個詞指代一件事,那就是對上帝的忘恩負義;因為我們因此在兩個方面得罪:它被稱為ajse>beia,不虔誠,因為它是不尊重上帝;它是ajdiki>a,不義,因為人將屬於上帝的歸於自己,不公正地剝奪了上帝的榮耀。憤怒這個詞,根據聖經的用法,以人的方式來說,是指上帝的報應;因為上帝在懲罰時,根據我們的觀念,就像一個發怒的人。因此,它並不表示上帝有這樣的情緒,而只是指受懲罰的罪人的感知和感受。然後他說它從天上啟示出來;儘管「從天上」這個表達被一些人理解為形容詞,好像他說的是「天上的上帝的憤怒」;但我認為它更具強調性,"""當被認為具有這種重要性時,「無論人往何處看,都找不到救贖;因為神的憤怒傾倒在全世界,遍及整個天空。」
神的真理意味著,對神的真實認識;而持有這種認識,就是壓制或模糊它:因此他們被指控犯有搶劫罪。— 我們不公正地給予的,保羅在不義中字面地給予,這在希伯來語中意味著同樣的事情:但我們考慮到清晰度。F44
19. 既然可以認識神的事,等等。他因此指定了我們應該認識神的事;他指的是所有與彰顯主榮耀有關的事,或者,同樣地,所有應該感動和激勵我們榮耀神的事。通過這種表達,他暗示,神在他的偉大中絕不能被我們完全理解,並且存在一定的限制,人類應該在其中約束自己,因為神將他自己所見證的適應我們微小的能力。因此,所有那些試圖憑自己認識神是什麼的人都是瘋狂的:因為聖靈,完美智慧的教師,並非徒勞地邀請我們注意可以認識的事,即<gnwsto<n;他立即解釋了這是如何被認識的。他說,在他們裡面而不是對他們,是為了更大的強調:因為儘管使徒到處採用希伯來語短語,並且b,beth,在該語言中經常是多餘的,但他似乎在這裡打算表明一種顯現,通過這種顯現,他們可以被如此緊密地壓迫,以至於他們無法逃避;因為我們每個人無疑都發現它銘刻在自己的心中,f45 通過說,神已經顯明了它,他指的是,人被創造是為了觀看這個被塑造的世界,並且給了他眼睛,以便他可以通過觀看如此美麗的畫面,被引導到作者本身。
20. 既然他那不可見的事,f46 等等。神本身是不可見的;但由於他的威嚴在他的作品和萬物中無處不在地閃耀,人們應該在這些事物中認識他,因為它們清楚地彰顯了它們的創造者:因此使徒在致希伯來人的書信中說,這個世界是一面鏡子,或者說不可見事物的代表。他沒有提及所有可能被認為屬於神的事項;但他指出,我們可以認識他的永恆能力和神性;f47 因為萬物的創造者,必然是無始無終的,並且是從他自己而來的。當我們達到這一點時,神性就為我們所知,它不能獨立存在,除非伴隨著神的所有屬性,因為它們都包含在那個概念之下。
因此他們是無可推諉的。由此清楚地看出,擁有這種證據的結果是——人們在神的審判台前不能提出任何理由來證明他們沒有被公正地定罪。然而,請記住這個區別,即神的顯現,他通過這種顯現使他的榮耀在他的創造中為人所知,就光本身而言,是足夠清楚的;但由於我們的盲目,它被發現是不夠的。然而,我們並非如此盲目,以至於我們可以以我們的無知為藉口來為我們的悖逆辯護。我們認為存在一位神;然後我們得出結論,無論他是誰,他都應該被敬拜:但我們的理性在這裡失敗了,因為它無法確定神是誰或是什麼樣的存在。因此使徒在<581103>希伯來書11:3中,將光歸因於信心,通過這種光,人可以從創造之工中獲得真實的知識,這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我們被我們的盲目所阻礙,以至於我們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我們仍然看得足夠遠,以至於我們不能假裝任何藉口。這兩件事都被保羅在<441417>使徒行傳14:17中鮮明地闡述出來,當時他說,主在過去的時代讓列國處於無知之中,但他並沒有讓他們沒有見證(amarturon,""""""因為他從天上賜給他們雨水和豐收. 但這種僅能免除藉口的對神的認識, 與帶來救贖的認識大不相同, 後者是基督在<431203>約翰福音12:3中提到的, 也是我們應當引以為榮的, 正如耶利米教導我們的, <450924>羅馬書9:24.
21.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 等等. 他在這裡清楚地證明, 神已將認識他的方法呈現在所有人的心中, 他藉著自己的作為顯明自己, 以至於他們必然會看到他們自己不願知道的事情——那就是有一位神; 因為世界不是偶然存在的, 也不能從自身產生. 但我們必須始終記住他們所處的知識程度; 這從接下來的內容中可以看出.
他們卻不把榮耀歸給他, 好像他是神. 沒有任何關於神的觀念可以不包括他的永恆、能力、智慧、良善、真理、公義和憐憫. 他的永恆顯而易見, 因為他是萬物的創造者——他的能力, 因為他將萬物握在手中並維持它們的存在——他的智慧, 因為他以如此精妙的秩序安排萬物——他的良善, 因為除了他自己, 沒有其他原因創造萬物, 也沒有其他理由促使他保存它們——他的公義, 因為在他的治理中他懲罰有罪的並保護無辜的——他的憐憫, 因為他以如此的忍耐寬容人的悖逆——他的真理, 因為他是不變的. 那麼, 對神有正確觀念的人應當將歸於他的永恆、智慧、良善和公義的讚美歸給他. 既然人們沒有在神身上認識到這些屬性, 卻把他想像成一個空洞的幻影, 那麼他們被公正地說成是褻瀆地剝奪了他的榮耀. 他補充說他們不感謝, f48這並非沒有道理, 因為沒有人不是欠他無數恩惠的: 是的, 僅僅因為他樂意向我們啟示自己, 他就已經使我們大大虧欠他了. 但他們變為虛妄, f49等等; 也就是說, 他們離棄了神的真理, 轉向了他們自己理性的虛妄, 這種理性的所有敏銳都像蒸汽一樣消逝. 因此, 他們愚昧的心被黑暗籠罩, 無法正確理解任何事物, 卻被各種方式盲目地帶入錯誤和迷惑之中. 他們的不義在於——他們很快就用自己的墮落扼殺了正確知識的種子, 在它成熟之前.
22. 他們自以為聰明, 等等. 人們通常從這段經文中推斷, 保羅在這裡暗示那些哲學家, 他們以特殊的方式自詡為智慧的聲譽; 人們認為他講道的目的是為了表明, 當偉人的優越性被貶為虛無時, 普通人就沒有理由認為他們有任何值得稱讚的東西: 但在我看來, 他們的理由過於薄弱; 因為自以為在神的知識上聰明並非哲學家所獨有, 而是所有民族和所有階層的人所共有的. 確實沒有人不想對神的威嚴形成一些觀念, 並按照自己的理性將他塑造成他們所能想像的神. 我認為這種自負不是在學校裡學到的, 而是與生俱來的, 可以說, 是從母腹中帶來的. 顯然, 這是一種在所有時代都盛行的邪惡——人們允許自己隨意製造迷信. 因此, 這裡所譴責的傲慢是——人們試圖憑藉自己變得聰明, 並將神降到與他們自己低微的境況相同的水平, 而他們本應謙卑地將榮耀歸給他. 因為保羅持有這個原則, 即除非他們自己有過錯, 否則沒有人會不認識對神應有的敬拜; 好像他說,"""「他們既已自高自大,就因上帝公義的審判而變得癡迷。」這有一個明顯的原因,與我所拒絕的解釋相悖;因為形成上帝形象的錯誤並非源於哲學家;而是他們,通過他們的同意,認可了從他人那裡接受的這種錯誤。f50
23. 並改變了,等等。他們虛構了一個他們能根據肉體理性理解的上帝,這與承認真神相去甚遠:他們設計了一個虛構的新神,或者說是一個幻影。他所說的是,他們改變了上帝的榮耀;因為就像有人替換了一個陌生的孩子一樣,他們偏離了真神。他們不能以這種藉口來開脫,即他們相信上帝住在天上,他們不認為木頭是上帝,而是他的形象;因為對上帝來說,形成如此粗俗的威嚴觀念,以至於敢於為他造像,這是極大的侮辱。但這種放肆的邪惡,無人能倖免,無論是祭司、政治家還是哲學家,其中最理智的,甚至柏拉圖本人,都曾尋求
但他現在沒有使用之前「對每個相信的人」的表達,而是說「出於信心」;因為公義是通過福音提供的,並通過信心接受。他補充說,「歸於信心」:因為隨著我們的信心進步,隨著它在知識上的提升,上帝的公義也同時在我們裡面增長,並且對它的擁有也以某種方式得到確認。當我們初次品嚐福音時,我們確實看到上帝微笑的臉龐轉向我們,但距離遙遠:隨著真宗教知識在我們裡面增長,我們彷彿更接近,更清晰、更熟悉地看到上帝的恩惠。有些人認為,這裡暗示了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比較,這比有根據的說法更為精妙;因為保羅在這裡並不是將生活在律法下的先祖與我們進行比較,而是指出每個信徒每天所取得的進步。
正如經上所記,等等。他藉著先知哈巴谷的權威證明了信心的公義;因為哈巴谷預言驕傲者的傾覆,並補充說——義人的生命在於信心。現在,我們若非藉著公義,就不能活在上帝面前:那麼,我們的公義是藉著信心獲得的;而且動詞是將來時,指明了他所說的生命的真正永恆性;彷彿他說——這生命不會是短暫的,而是永遠持續的。因為即使是不敬虔的人,也懷著擁有生命的錯誤觀念;但當他們說「平安穩妥」時,突然的毀滅就臨到他們(<520503>帖撒羅尼迦前書5:3)。因此,這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影子。唯有信心才能確保生命的永恆;這是從何而來呢?除了它引導我們歸向上帝,使我們的生命依賴於他之外,還能從何而來呢?因為如果先知的意義不是說我們只有藉著信心倚靠上帝才能站立,保羅就不會恰當地引用這個見證:他當然沒有將生命歸因於敬虔者的信心,除非他們放棄了世俗的傲慢,將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的保護。f41
他確實沒有專門處理這個主題;因此他沒有提到白白的稱義:但從信心的本質來看,這個見證被正確地應用於當前的主題,這是顯而易見的。此外,我們必然從他的推理中得出,信心與福音之間存在相互聯繫:因為既然義人被稱為因信得生,他便得出結論,這生命是藉著福音領受的。
我們現在有了這封書信第一部分的主要論點或關鍵點——我們單單藉著上帝的憐憫,因信稱義。我們還沒有從保羅那裡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但從他自己的話語中,日後將會非常清楚地表明——那基於信心的義,完全仰賴上帝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