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羅馬書 2:17-29

 2:17 你稱為猶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著 神誇口;

2:18 既從律法中受了教訓,就曉得 神的旨意,也能分別是非(或譯:也喜愛那美好的事);

2:19 又深信自己是給瞎子領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

2:20 是蠢笨人的師傅,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識和真理的模範。

2:21 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

2:22 你說人不可姦淫,自己還姦淫嗎?你厭惡偶像,自己還偷竊廟中之物嗎?

2:23 你指著律法誇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 神嗎?

2:24  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們受了褻瀆,正如經上所記的。

2:25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禮固然於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禮就算不得割禮。

2:26 所以那未受割禮的,若遵守律法的條例,他雖然未受割禮,豈不算是有割禮嗎?

2:27 而且那本來未受割禮的,若能全守律法,豈不是要審判你這有儀文和割禮竟犯律法的人嗎?

2:28 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

2:29 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 神來的。

-------------------------------------------------

17. 看哪,你名叫猶太人,等等。一些舊抄本讀作eij de<,雖然確實如此;如果它被普遍接受,我會贊同;但由於大多數手稿都反對它,而且意義並非不合適,我保留了舊的讀法,特別是因為它只是一個字母的小差異。f77


現在他已經完成了他想說的關於外邦人的話,他回到了猶太人;為了以更大的力量擊敗他們巨大的虛榮心,他允許他們擁有所有那些特權,這些特權使他們過度興奮和膨脹:然後他展示了這些特權對於獲得真正的榮耀是多麼不足,是的,它們如何轉化為他們的恥辱。在猶太人這個名稱下,他包含了這個民族的所有特權,他們徒勞地聲稱這些特權來自律法和先知;因此他包含了所有以色列人,當時所有這些人,沒有任何區別,都被稱為猶太人。


但這個名字是何時首次出現的,尚不確定,只是它無疑是在分散之後出現的。f78 約瑟夫斯在他的《猶太古史》第十一卷中認為,它取自猶大·馬加比,在他的領導下,人民的自由和榮譽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並幾乎被埋葬之後,再次復興。雖然我承認這個觀點是可能的,但如果有些人對此不滿意,我將提出我自己的猜測。事實上,似乎很可能,在經歷了這麼多災難的降級和分散之後,他們無法保留任何確定的部落區別;因為那時無法進行人口普查,也沒有一個正規的政府,而這對於維持這種秩序是必要的;他們分散而無序地居住;並且由於逆境的磨損,他們無疑對他們的親屬記錄不那麼關注。但即使你不承認這些,也不能否認這種危險與這種混亂的局面相關聯。那麼,無論他們是為了未來做準備,還是為了補救已經存在的弊病,我認為他們都採用了那個部落的名字,在這個部落中,宗教的純潔性保持最久,並且由於一種特殊的特權,它超越了所有其他部落,因為救贖主預計將從中而來;因為在所有極端情況下,他們都以對彌賽亞的期望來安慰自己,這是他們的避難所。無論如何,通過猶太人的名字,他們承認自己是主與亞伯拉罕及其後裔所立之約的繼承人。


並且安息在律法中,並以神為榮,等等。他並不是說他們安息在遵守律法中,好像他們專心遵守律法;相反,他責備他們沒有遵守律法被賜予的目的;因為他們不關心遵守律法,只是因為他們確信神的諭言屬於他們而自大。同樣地,他們以神為榮,並不像主通過他的先知所命令的那樣——謙卑自己,並只在他裡面尋求我們的榮耀(耶利米書9:24)——而是由於對神的良善一無所知,他們將他們內心所缺乏的神,特別地歸為己有,並自認為是他的子民,以便在人前虛榮地炫耀。因此,這不是內心的榮耀,而是口舌的誇耀。


18. 並且知道他的旨意,並認可卓越的事物,等等。他現在承認他們知道神的旨意,並認可有用的事物;這是他們從律法的教導中獲得的。但認可有兩種——一種是選擇的認可,當我們擁抱我們認可的善時;另一種是判斷的認可,通過這種認可,我們確實區分善惡,但絕不努力或渴望去遵循它。因此,猶太人在律法上如此精通,以至於他們可以判斷他人的行為,卻不仔細按照那判斷來規範他們的生活。但正如保羅斥責他們的偽善一樣,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得出結論,只有當我們專心於上帝時,美好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可(前提是我們的判斷出自真誠);因為上帝的旨意,正如律法中所啟示的,在這裡被指定為正確認可事物的引導和教師。f79


19. 又深信自己,等等。他們被賦予了更多;彷彿他們不僅擁有足夠自己使用的東西,而且還擁有可以使他人富足的東西。他確實承認他們擁有如此豐富的學識,以至於其他人都可以得到供應。f80


20. 我將接下來的「有知識的形狀」視為前述的理由;它可以這樣解釋:「因為你擁有知識的形狀。」因為他們聲稱自己是別人的老師,因為他們似乎將律法的所有秘密都藏在心中。「形狀」這個詞在這裡是「模型」(exemplar—pattern)的意思;f81 因為保羅採用了 mo>rfwsin 而不是 tu>pon:但我認為,他意在指出他們教導的顯著浮誇,以及通常所說的炫耀;而且確實,他們似乎缺乏他們所聲稱的知識。但保羅藉著間接嘲諷律法的扭曲使用,反過來暗示,正確的知識必須從律法中尋求,以便真理能有堅實的基礎。


21. 你這教導別人的,還不教導自己嗎?等等。f82 雖然他迄今為止所陳述的關於猶太人的優點(encomia—commendations),如果沒有更高的裝飾,本來可以正當地裝飾他們;但由於它們包含了中性的特質,即使是不敬虔的人也可以擁有,並且可能因濫用而敗壞,所以它們絕不足以構成真正的榮耀。因此,保羅不滿足於僅僅斥責和嘲諷他們單單信賴這些事物的傲慢,而是利用這些來加劇他們可恥的行為;因為他使自己遭受了非同尋常的責備,他不僅使上帝的恩賜(這些恩賜本身是寶貴而卓越的)變得無用,而且還以他的邪惡敗壞和玷污了它們。而一個奇怪的顧問是,他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只為別人的利益而聰明。他因此表明,他們自以為是的讚美,結果卻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恥辱。


你這傳講不可偷盜的,等等。他似乎暗示了《詩篇》50:16中的一段話,上帝在那裡對惡人說:「你為何述說我的律例,口中提到我的約呢?其實你恨惡管教,將我的言語丟在背後:你見到盜賊,就與他同夥,又與行淫的人有份。」正如這責備在古時適用於猶太人一樣,他們僅僅依靠對律法的知識,生活卻沒有比沒有律法更好;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以免它在今天轉向我們:而且它確實可以很好地應用於許多人,他們誇耀對福音的非凡知識,卻放縱自己於各種不潔,彷彿福音不是生活的準則。因此,為了不如此輕率地玩弄主,讓我們記住,對那些誇誇其談者(logodœdalis—word-artificers)來說,何等樣的審判正在臨近,他們僅僅憑藉空談來炫耀上帝的話語。


22. 你這憎惡偶像的,等等。他恰當地將褻瀆聖物比作偶像崇拜,因為它們是同一類的事;因為褻瀆聖物簡而言之就是褻瀆神聖的威嚴,這是一種異教詩人並不陌生的罪。因此,奧維德(《變形記》3)稱呂庫古為褻瀆聖物者,因為他蔑視酒神的儀式;在他的《節日》中,他稱那些侵犯維納斯威嚴的手為褻瀆聖物的手。但由於外邦人將他們神的威嚴歸於偶像,"""他們只認為,當任何人掠奪了獻給他們廟宇的東西時,那是一種褻瀆,因為他們相信,整個宗教都集中在那裡。因此,在今天,迷信盛行,而不是上帝的話語,他們不承認除了偷竊屬於教會的東西之外的任何其他形式的褻瀆,就好像除了偶像之外沒有上帝,除了浮華和壯麗之外沒有宗教一樣。f83


現在我們在這裡被警告,首先,當我們只履行了律法的一部分時,不要自滿和輕視他人,其次,不要因為移除了外在的偶像崇拜而自誇,而我們卻不關心驅逐和根除隱藏在我們心中的不虔誠。


23. 你這誇耀律法的人,等等。雖然每個違法者都羞辱上帝(因為我們都是為此而生——在公義和聖潔中事奉他);但他在此方面公正地將一種特殊的過錯歸咎於猶太人;因為他們承認上帝是他們的立法者,卻不關心按照他的規則塑造他們的生活,他們清楚地證明了他們對上帝的威嚴並不那麼重視,以至於他們輕易地藐視他。同樣地,今天那些閒談福音教義,卻以其放蕩和放縱的生活方式踐踏福音的人,也因違背福音而羞辱基督。


24. 因為上帝的名,等等。我認為這段引文是取自以西結書36:20,而不是以賽亞書52:5;因為以賽亞書中沒有對百姓的責備,而以西結書中的那一章卻充滿了責備。但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從較小到較大的證明,其含義是:「既然先知責備他那個時代的猶太人並非沒有道理,因為他們的被擄,上帝的榮耀和能力在列國中受到嘲笑,就好像他無法保護他所庇護的百姓一樣,那麼你們更是上帝的恥辱和羞辱,因為你們的宗教,被你們邪惡的生活所判斷,受到了褻瀆。」我不拒絕這種觀點,但我更喜歡一種更簡單的觀點,如下所示:「我們看到所有加諸以色列百姓的責備都落在上帝的名上;因為他們被算作並被稱為上帝的百姓,他的名就像刻在他們的額頭上一樣:因此,上帝,他們所取用的名,必然會因他們的邪惡行為而被世人以某種方式誹謗。」因此,那些從上帝那裡獲得榮耀的人卻羞辱了他的聖名,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他們確實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報答他。f84


25. 割禮誠然有益,等等。他預先消除了猶太人可能提出的反對意見,以維護他們自己的事業:因為割禮是主之約的象徵,藉此他揀選了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作為他特選的子民,他們似乎並非徒然誇耀;但由於他們忽略了記號所象徵的意義,只看重外在的形式,他給出了這個答案——他們沒有理由僅憑赤裸的記號就聲稱擁有任何東西。割禮的真正特徵是一個屬靈的應許,需要信心:猶太人兩者都忽略了,應許和信心。那麼他們的自信是愚蠢的。因此,他在此省略了割禮的主要用途,轉而揭露他們嚴重的錯誤,就像他在寫給加拉太人的書信中所做的那樣。這一點應該仔細注意;因為如果他要解釋割禮的全部特徵和目的,那麼不提及恩典和自由的應許將是不一致的:但在兩種情況下,他都是根據他手頭的主題所要求的來說話的,因此他只討論了有爭議的部分。


他們認為割禮本身足以獲得公義。因此,根據這種觀點,他給出了這個答覆——如果從割禮中期待這種益處,那麼條件是受割禮的人必須完全和完美地事奉上帝。那麼割禮要求完美。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洗禮:當任何人單單自信地依賴洗禮的水,並認為自己是稱義的,好像他已經藉著那個儀式本身獲得了聖潔,那麼就必須提出洗禮的目的作為反對;那就是主藉此呼召我們過聖潔的生活:洗禮所見證(testificatur)和印證(obsignat)的恩典和應許,在這種情況下無需提及;因為我們的任務是與那些滿足於洗禮的空洞影子,不關心也不考慮其中實質(solidum — substantial)的人打交道。你可以在保羅身上觀察到這一點——當他向信徒談論記號時,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他將它們與屬於它們的應許的功效和實現聯繫起來;但當他與荒謬和不熟練的記號解釋者爭辯時,他省略了對記號的恰當和真實特徵的所有提及,並將他的全部論述指向他們被扭曲的解釋。


現在許多人看到保羅提出割禮而不是律法的任何其他部分,就認為他只從儀式中取消了稱義:但事情遠非如此;因為總是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那些敢於將自己的功勞與上帝的公義對立起來的人,在外在的遵守上比在真正的良善上更為誇耀;因為沒有人,如果他被上帝的敬畏所嚴重觸動和感動,會敢於抬頭望天,因為他越是努力追求真正的公義,他就越清楚地看到自己離它有多遠。但至於法利賽人,他們滿足於用外在的偽裝模仿聖潔,他們如此輕易地欺騙自己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保羅在沒有給猶太人留下任何東西,除了這個藉著割禮稱義的貧乏藉口之後,現在也從他們那裡奪走了這個空洞的藉口。


26. 那麼,如果未受割禮的人,等等。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論證。萬物都低於其目的並服從於它。割禮指向律法,因此必須低於律法:那麼遵守律法比割禮更重要,割禮是為律法而設立的。因此,未受割禮的人,只要他遵守律法,就遠勝於擁有貧瘠無益的割禮的猶太人,如果他是律法的違背者:儘管他本性污穢,他仍將藉著遵守律法而得以成聖,那未受割禮的,也要算他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這個詞,在第二個子句中應取其本義;但在第一個子句中,則為比喻用法,指外邦人,即以事物代指人。


必須補充的是,沒有人應該焦慮地探究保羅在此所說的守律法者是哪些人,因為這樣的人根本找不到;他只是簡單地提出一個假設情況——如果能找到任何一個遵守律法的外邦人,那麼他未受割禮的義,將比猶太人未有義的割禮更有價值。因此,我將接下來的「而且那生來未受割禮的,要審判你」等等,不指人,而是指所假設的情況,正如論到南方女王所說的,她將來,等等(馬太福音 12:42),以及論到尼尼微人所說的,他們將在審判中起來,等等(路加福音 11:32)。因為保羅的話語本身引導我們得出這個觀點——他說:「外邦人,作為律法的遵守者,將審判你這個犯法者,儘管他未受割禮,而你卻有字面上的割禮。」


27. 憑著字句和割禮,等等。這是一種結構,f85 意指字面上的割禮。他並不是說他們因為有字面上的割禮而違犯了律法;而是因為他們儘管有外在的儀式,卻繼續忽略對上帝的屬靈敬拜,即虔誠、公義、判斷和真理,這些才是律法的主要內容。f86


28. 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猶太人,等等。其意義是,一個真正的猶太人,不能憑藉血統、信仰宣稱或外在的標誌來確定;構成猶太人的割禮,不僅僅在於外在的記號,而是兩者都是內在的。他隨後關於真割禮的補充,取自聖經的各種經文,甚至其普遍教導;因為聖經各處都命令人割禮他們的心,這也是主應許要做的。割去包皮,並非僅僅是割去身體某一部分的小腐敗,而是割去整個本性的腐敗。因此,割禮象徵著整個肉體的治死。


29. 他接著補充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應如此理解:他稱沒有虔誠的外在儀式為「儀文」,而稱此儀式的屬靈目的為「靈」;因為所有記號和儀式的重要性都取決於其目的;當不顧及最終目的時,只剩下「儀文」,其本身是無用的。這種說話方式的原因是:上帝的聲音所到之處,他所命令的一切,除非人以真誠的心領受,否則將停留在「儀文」,即死的文字中;但當它滲透到心中時,它就以某種方式轉化為「靈」。這裡暗示了舊約和新約之間的區別,耶利米在耶利米書 31:33 中指出;在那裡,主宣告當他的約刻在內心時,它將是堅固和永久的。保羅在另一處(哥林多後書 3:6)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將律法與福音作比較,稱前者為「儀文」,它不僅是死的,而且是致死的;而後者他則以「靈」的稱號來標誌。然而,那些從「儀文」中推導出雙重意義,並從「靈」中推導出寓言的人,其愚蠢程度極其嚴重。


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等等。由於人只關注那些可見的事物,他否認我們應該滿足於在人眼中值得稱讚的事物,因為人常常被外在的榮耀所欺騙;但我們應該滿足於上帝無所不見的眼睛,因為最深層的心靈秘密也無法向他隱藏。他因此再次將那些以錯誤觀念安慰自己的偽君子召到上帝的審判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