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既是這樣,還有甚麼說的呢? 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
8:32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
8:33 誰能控告 神所揀選的人呢?有 神稱他們為義了(或譯:是稱他們為義的 神嗎)。
8:34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有基督....或譯:是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的基督耶穌嗎)。
8:35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
8:36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8:37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8:38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8:39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
31. 那麼,等等。所討論的主題已經充分證明,他現在爆發出感嘆,藉此闡明當逆境迫使信徒沮喪時,他們應具備的宏偉氣魄。他用這些話教導我們,上帝的父愛與那戰勝一切誘惑的不可戰勝的勇氣是相連的。我們確實知道,對上帝的愛或恨的判斷,通常只能透過我們目前的狀態來形成;因此,當事情不順利時,悲傷會佔據我們的心靈,並驅散所有的信心和安慰。但保羅大聲疾呼,應該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則,那些將自己局限於我們目前戰爭的悲慘景象的人,他們的推理是荒謬的。我確實承認,上帝的鞭打本身被公正地視為上帝憤怒的標誌;但由於它們在基督裡被聖化,保羅吩咐聖徒首先要抓住上帝的父愛,這樣他們就可以依靠這面盾牌,勇敢地戰勝一切邪惡;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堵銅牆鐵壁,只要上帝對我們有利,我們就能免於一切危險。然而,他並不是說沒有什麼會反對我們;但他應許戰勝各種敵人。
如果上帝與我們同在,等等。這是唯一能支持我們度過每一次誘惑的主要支柱。因為除非上帝對我們有利,否則即使萬物都對我們微笑,也無法獲得確定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他的恩惠本身足以安慰一切悲傷,足以抵禦一切逆境風暴的強大保護。關於這個主題,聖經中有許多見證,表明當聖徒單單依靠上帝的力量時,他們敢於藐視世上一切與他們作對的事。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篇 23:4。)
「我倚靠耶和華,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詩篇 56:11。)
「我必不怕那圍困我的千萬人。」
(詩篇 3:6。)
因為天上地下沒有任何權力能抵擋上帝的膀臂。既然有他作我們的保護者,我們就無需懼怕任何傷害。因此,只有那些滿足於上帝的保護,不至於沮喪地懼怕任何事物的人,才真正表現出對上帝的信心;信徒無疑經常動搖,但從未完全倒下。簡而言之,使徒的目的是要表明,敬虔的靈魂應該依靠聖靈內在的見證,而不是依賴外在的事物。
32. 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顧惜,等等。由於我們非常需要徹底相信上帝的父愛,以便能夠因此而保持我們的喜樂,保羅提出了我們救贖的代價,以證明上帝恩待我們:無疑,這是無價之愛的顯著而清晰的證據,父不惜將他的兒子賜給我們,為我們的救贖。因此,保羅從大到小地推論,既然他沒有比他的兒子更親愛、更寶貴、更卓越的,他就不會忽略任何他預見對我們有益的事。f271
這段經文應該提醒我們基督帶給我們什麼,並喚醒我們思考他的豐盛;因為他既是上帝對我們無限愛的保證,他也不是空手或空虛地被派來,而是充滿了所有天上的寶藏,這樣擁有他的人就不會缺少任何完美幸福所必需的東西。「交出」在這裡的意思是「置於死地」。
33. 誰能控告,等等。敬虔之人在逆境中首要且主要的安慰,就是完全確信上帝的父愛;因為由此產生了他們救恩的確定性,以及靈魂的平靜安寧,透過這種安寧,逆境得以緩和。或至少減輕了悲傷的痛苦。因此,沒有比這更適合鼓勵忍耐的了,那就是確信上帝對我們是仁慈的;因此,保羅將這種信心作為安慰的主要基礎,信徒們應當藉此在面對一切邪惡時得到堅固。由於人的救贖首先受到控告,然後被定罪所顛覆,他首先避免了控告的危險。確實只有一位上帝,我們必須站在祂的審判台前;那麼當祂稱我們為義時,就沒有控告的餘地了。反義句似乎確實沒有精確排列;因為兩個應該相互對立的部分是:「誰將控告?基督是代求者:」然後這兩部分可以連接起來,「誰將定罪?上帝是稱義者;」因為上帝的赦免回應定罪,基督的代求回應控告。但保羅並非沒有理由做出另一種安排,因為他渴望用那種消除所有焦慮和恐懼的信心,從頭到腳武裝上帝的兒女,正如他們所說。他因此更強調地得出結論,上帝的兒女不受控告,因為上帝稱義,這比他說基督是我們的辯護者更具說服力;因為他更充分地表達了,當法官自己宣佈被告完全無罪時,審判之路就更完全地關閉了,而控告者會將被告視為應受懲罰的。第二個子句也有類似的理由;因為他表明信徒們遠離被定罪的危險,因為基督藉著贖罪預先阻止了上帝的審判,並且藉著他的代求不僅廢除了死亡,而且將我們的罪孽掩蓋在遺忘之中,使它們不被追究。
總之,我們不僅藉著現有的補救措施擺脫了恐懼,而且上帝預先幫助我們,以便更好地提供我們的信心。
但這裡必須指出,正如我們之前提醒過的,根據保羅的說法,稱義就是藉著上帝的判決被赦免,並被算為義;從本段經文中不難證明這一點,他在其中藉著肯定一件事來推翻其對立面;因為赦免和將人視為有罪是相互對立的。因此,上帝不允許對我們有任何控告,因為祂已經赦免了我們所有的罪。魔鬼無疑是所有敬虔之人的控告者:上帝的律法和他們自己的良心都定他們的罪;但所有這些在稱義他們的法官面前都毫無作用。因此,沒有任何敵人可以動搖或危及我們的救贖。
此外,他提到選民時,就像一個毫不懷疑自己是其中一員的人;他知道這一點,不是藉著特殊的啟示(正如一些詭辯家錯誤地想像的),而是藉著所有敬虔之人共有的感知(感覺)。那麼這裡所說的選民,每個敬虔之人,都可以效法保羅的榜樣,將其應用於自己;因為如果他將揀選埋藏在上帝的秘密旨意中,這個教義不僅會是冷淡的,而且會是完全沒有生命的。但當我們知道,這裡特意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每個敬虔之人應該為自己所擁有的,毫無疑問,我們都被鼓勵去檢視我們的呼召,以便我們確信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34. 誰是定罪的呢?等等。正如當法官赦免時,沒有人能藉著控告而得勝;同樣,當律法得到滿足,刑罰已經償付時,就沒有定罪了。現在基督就是那一位,他一次性地為我們受了應得的刑罰,藉此宣告他承擔了我們的事業,為了拯救我們:那麼,將來尋求定我們罪的人,必須再次將基督帶回死亡。但他不僅死了,而且也出來了,藉著復活,作為死亡的征服者,並戰勝了死亡的一切權勢。
他還補充說,他現在坐在父的右邊;這意味著他擁有天上和地上的主權,並對萬物擁有完全的權柄和統治,正如以弗所書1:20所說。他也教導我們,他如此坐著,是為了成為一個永久的辯護者和代求者,以確保我們的救贖。因此,當任何人試圖定我們的罪時,他不僅試圖使基督的死歸於無效,而且還與父所賜予他的無與倫比的權柄相爭,父以那權柄賦予他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如此大的確信,敢於戰勝魔鬼、死亡、罪惡和地獄之門,應當深深地銘刻在所有敬虔之人的心中;因為我們的信心若不確信基督是我們的,並且父在他裡面對我們是仁慈的,那麼我們的信心就一無是處。因此,沒有什麼比關於救贖不確定性的經院教條更具毀滅性和破壞性的了。
誰代求,等等。有必要明確地加上這一點,以免基督的神聖威嚴嚇到我們。因此,儘管他從高高的寶座上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但保羅卻將他描繪成一位中保;我們若懼怕他的同在,那將是奇怪的,因為他不僅親切地邀請我們到他那裡,而且還在父面前為我們代求。但我們不能用我們肉體的判斷來衡量這種代求;因為我們不能認為他謙卑地屈膝、伸開雙手懇求父;而是他不斷地顯現,作為一個死而復活的人,並且他的死和復活代替了永恆的代求,並具有強大禱告的功效,以和解並使父對我們仁慈,所以他被公正地稱為為我們代求。
35. 誰能使我們與…隔絕呢?等等。現在,對安全的確信已更廣泛地延伸,甚至包括較低層次的事物;因為一個確信上帝對他仁慈的人,即使在最沉重的苦難中也能堅定不移。這些苦難通常會嚴重困擾人們,原因多種多樣——因為他們將其解釋為上帝憤怒的標誌,或者認為自己被上帝拋棄,或者看不到盡頭,或者忽略了對更好生活的思考,或者其他類似的原因;但是當心靈從這些錯誤中淨化後,它就會變得平靜,並安穩地休息。但這些話的含義是——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應該堅定地持守這個信念——上帝,祂曾以愛擁抱我們,永不停止關懷我們。因為他並非簡單地說沒有什麼能將上帝從祂對我們的愛中撕裂;而是說,祂向我們證明的那份愛的知識和活潑的感受在我們心中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它總是在苦難的黑暗中閃耀:因為正如雲彩雖然遮蔽了太陽的明亮光輝,卻並未完全剝奪我們對其光的感受;同樣,上帝在逆境中,透過黑暗發出祂恩惠的光芒,以免誘惑使我們陷入絕望;不,我們的信心,被上帝的應許像翅膀一樣支撐著,穿過所有中間的障礙,向上飛向天堂。的確,逆境本身是上帝憤怒的標誌;但當赦免與和解先行時,我們應該確信,上帝雖然懲罰我們,卻從不忘記祂的憐憫:祂確實以此提醒我們應得的;但祂也同樣證明,當祂引導我們悔改時,我們的救恩是祂關懷的對象。
但他稱之為基督的愛,原因在於——父神以一種方式在基督裡向我們敞開了祂的憐憫。因此,既然上帝的愛不能在基督之外尋求,保羅便正確地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祂,以便我們的信心能在基督恩惠的光芒中看到父神平靜的面容。其含義是——在任何逆境中,我們對這個真理的信心都不應動搖——當上帝是仁慈的,沒有什麼能與我們為敵。有些人將這種愛理解為被動的,即我們愛祂的愛,好像保羅希望我們擁有不可戰勝的勇氣f273;但這種解釋很容易被保羅整個論證的基調所駁斥;保羅自己也將很快透過更清楚地定義這種愛是什麼來消除所有疑慮。
患難,或困苦,或逼迫?等等。他在經文開頭使用的陽性代詞,包含著一種隱藏的力量:因為當他本可以採用中性並說——「什麼能使我們與…隔絕呢?」等等,他卻選擇將人格賦予無生命的事物,其目的是——為了讓與我們一同進入這場爭戰的鬥士,如同考驗我們信心的誘惑一樣多。
但這三者有以下區別:患難包括各種各樣的麻煩或邪惡;困苦是一種內在的感受,當困難使我們陷入極端,以至於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亞伯拉罕和羅得的焦慮就是如此,一個被迫讓妻子面臨賣淫的危險,另一個則讓女兒面臨危險;因為他們陷入困境,感到困惑,找不到出路。逼迫則特指暴虐的暴力,藉此,上帝的兒女無辜地受到不敬虔之人的騷擾。現在,雖然保羅在<470408>哥林多後書4:8中否認上帝的兒女陷入困境,stenocwrei~sqai,但他並沒有自相矛盾;因為他並非簡單地讓他們免於焦慮的憂慮,而是指他們從中得到解脫,正如亞伯拉罕和羅得的例子所證明的那樣。
36. 正如經上所記,等等。這段見證為主題增添了不小的分量;因為他暗示,死亡的恐懼遠不足以成為我們背離的理由,因為上帝的僕人幾乎總是將死亡視為近在眼前。事實上,在該詩篇中,很可能描述了人民在安提阿古斯暴政下的悲慘壓迫;因為其中明確指出,敬拜上帝的人受到殘酷對待,沒有其他原因,只因仇恨真宗教。其中還加上了一項顯著的聲明,即他們沒有背離上帝的約;我認為保羅特別考慮到了這一點。聖徒在那裡抱怨當時異常壓迫他們的災難,這並不是反對意見;因為既然他們表明,他們在之前證明了他們的清白之後,被如此多的邪惡所壓迫,因此可以恰當地得出一個論點,即主允許他的聖徒無緣無故地遭受不敬虔者的殘酷對待,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只是為了他們的好處;因為聖經教導我們,毀滅義人與惡人,這與上帝的公義是格格不入的(<011823>創世記 18:23);相反,他應當報應那些加害於人的人以苦難,並使那些受苦的人得享安息(<530106>帖撒羅尼迦後書 1:6, 9)。然後他們聲稱他們是為主受苦;基督也宣告那些為義受苦的人是有福的(<400510>馬太福音 5:10)。他們說他們天天死亡,暗示死亡懸在他們頭上,以至於他們的生活與死亡相差無幾。
37. 我們得勝有餘,等等;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奮鬥並脫穎而出。我保留了保羅使用的詞,f274 儘管拉丁語中不常用。事實上,有時信徒似乎會屈服並陷入絕望;因此主不僅考驗他們,也謙卑他們。然而,他們得到的結果是——他們獲得了勝利。
為了讓他們同時記住這不可戰勝的力量從何而來,他再次重複了他之前所說的話:因為他不僅教導我們,上帝因為愛我們,用他的手支持我們;他還通過提及基督的愛來證實同樣的真理。f275 而這句話足以證明,使徒在這裡所說的不是我們對上帝的愛的熱切,而是上帝和基督對我們的父愛,這種愛的確據,一旦徹底固定在我們心中,將永遠將我們從地獄之門拉入生命之光,並足以支持我們。
38. 他現在被帶入誇張的表達,以便更充分地證實我們將要經歷的那些事情。他說,無論生或死,凡是看似能將我們與神分離的,都將毫無作用;不,即使是天使,如果他們試圖推翻這個基礎,也將無法傷害我們。天使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希伯來書1:14),這並不是反對意見;因為保羅在這裡論證的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他在加拉太書1:8中所做的那樣;我們由此可以觀察到,與神的榮耀相比,萬事都應被視為毫無價值,因為在維護他的真理時,甚至可以不尊重天使。f277 天使也被稱為執政的、掌權的,f278 他們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他們是神聖力量的主要工具:添加這兩個詞,是為了如果「天使」這個詞聽起來太微不足道,可以表達更多。但你或許更喜歡這個意思,「無論是天使,還是任何可能存在的權勢;」這是一種說話方式,當我們提及我們不了解且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事物時使用。
無論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等等。雖然他誇張地說,但他聲明,無論時間多長,都不能使我們與主的恩惠分離:這是需要補充的;因為我們不僅要與因現有邪惡而感到的悲傷作鬥爭,還要與即將來臨的危險可能帶給我們的恐懼和焦慮作鬥爭。f279 因此,其意義是——我們不應害怕,無論邪惡持續多久,都不會抹去收養的信心。
這項聲明顯然與經院學者相悖,他們空談並說,除了透過特殊的啟示恩賜,沒有人能確定最終的堅忍,而他們認為這種啟示非常罕見。這種教條摧毀了整個信仰,如果信仰不延伸到死亡及超越死亡,那它就什麼也不是。但我們,相反地,應該確信,那在我們裡面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主耶穌的日子。f280
39. 這是在基督裡,等等。也就是說,基督是其紐帶;因為他是蒙愛的兒子,父所喜悅的。那麼,如果我們透過他與神聯合,我們就可以確信神對我們不變且永不失敗的慈愛。他現在在這裡比以前更清楚地說,他聲明愛的源泉在父那裡,並確認它從基督流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