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羅馬書 2:1-10

 2: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2:2 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 神必照真理審判他。

2:3 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 神的審判嗎?

2:4 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2:5 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 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

2:6 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2:7 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

2:8 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

2:9 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2:10 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

這項責備是針對偽君子,他們以表面的聖潔來迷惑人的眼睛,甚至認為自己在上帝面前蒙悅納,彷彿他們已完全滿足了上帝。因此,保羅在陳述了更嚴重的惡行之後,為了證明沒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公義的,現在攻擊這類聖徒(sanctulos),他們不可能被列入第一類。現在,這個推論太簡單明瞭了,以至於沒有人會奇怪使徒是如何得出他的論點的;因為他使他們無可推諉,因為他們自己知道上帝的審判,卻又違背了律法;彷彿他說:「雖然你不同意他人的惡行,並且似乎公然是惡行的敵人與責備者;但既然你並非沒有這些惡行,如果你真正審視自己,你就無法提出任何辯護。」


因為你在判斷別人時,等等。除了兩個希臘動詞kri>nein和katakri>nein(判斷和定罪)之間驚人的相似性之外,還應注意他們罪惡的加重;因為他的說話方式與他說「你應受雙重譴責;因為你犯了與你責備和指責他人相同的惡行」相同。這確實是一句眾所周知的格言——那些審視他人生活的人聲稱自己是無辜、節制和所有美德的;而那些在自己身上允許他們試圖糾正他人相同事物的人不值得任何寬恕。因為你,判斷時,做著同樣的事情:字面上是這樣;但意思是,「雖然你判斷,你卻做著同樣的事情。」他說他們做了這些事情,因為他們的心態不正確;因為罪惡本質上屬於心靈。他們因此譴責自己——因為在責備小偷、通姦者或誹謗者時,他們不僅譴責了這些人,而且譴責了那些附著在他們自己身上的惡行。f62


2. 但我們知道上帝的審判,等等。保羅的目的是要從偽君子身上除去他們的自滿,使他們不要以為,即使他們受到世人的讚揚,即使他們認為自己無罪,他們也能真正獲得什麼;因為在天堂有截然不同的審判等待著他們。但由於他指控他們內心的不潔,這不潔隱藏在人的眼中,無法通過人的證詞來證明和定罪,他便將他們召到上帝的審判台前,對上帝來說,黑暗本身也無法隱藏,而且罪人的案件,無論他們願意與否,都必須由上帝的審判來決定。


此外,審判的真實性將以兩種方式顯現,因為上帝將不偏不倚地懲罰罪惡,無論罪惡在誰身上被發現;他不會注意外表,也不會滿足於任何外在的行為,除非它源於內心的真正誠意。因此,虛偽聖潔的面具將無法阻止他以審判來懲罰隱秘的邪惡。這無疑是一種希伯來語的習語;因為希伯來語中的「真實」通常指內心的正直,因此它不僅與粗俗的謊言相對立,也與善行的外表相對立。只有當偽君子被告知上帝不僅會清算他們偽裝的公義,還會清算他們隱秘的動機和感受時,他們才會被喚醒。f63


3. 你以為,人啊,等等。正如修辭學家教導我們,在罪行未經證實之前,我們不應嚴厲斥責,保羅在這裡似乎對某些人來說行為不智,因為他在尚未證明自己提出的指控時,就發出了如此嚴厲的譴責。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不是在人面前提出指控,而是訴諸良心的判斷;因此他認為他所預期的已經證明——如果他們審視自己並接受上帝審判的審查,他們就無法否認自己的不義。他如此尖銳和嚴厲地斥責他們虛假的聖潔,並非沒有迫切的必要;因為這類人會以驚人的自信信賴自己,除非他們的虛妄自信被強行動搖。因此,讓我們記住,這是處理虛偽的最佳方式,以使其從醉酒中清醒過來,也就是說,將其帶到上帝審判的光中。


你將逃脫,等等。這個論點是從較小的方面得出的;因為既然我們的罪受制於人的判斷,那麼它們就更受制於上帝的判斷,上帝是唯一真正的萬物審判者。人確實受到神聖的本能驅使去譴責邪惡的行為;但這只是神聖判斷的一個模糊而微弱的相似之處。那些認為自己可以逃脫上帝審判的人,儘管他們不允許他人逃脫自己的判斷,但他們極其愚蠢。他重複「人」這個詞並非沒有強調的意義;這是為了將人與上帝進行比較。


4. 你輕視財富嗎?等等。在我看來,這裡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存在一個雙重結論的論證(兩難推理),而是對一個反對意見的預期:因為偽君子通常會因繁榮而得意忘形,彷彿他們憑藉善行贏得了主的恩惠,因此在輕視上帝方面變得更加頑固,使徒預料到他們的傲慢,並通過一個從相反原因得出的論證證明,他們沒有理由認為上帝因他們外在的繁榮而對他們有利,因為他的仁慈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那就是使罪人歸向他。因此,在沒有敬畏上帝的地方,因繁榮而產生的自信是對他偉大良善的輕視和嘲弄。因此,那些今生蒙上帝恩惠的人將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因為除了他們的邪惡之外,他們還拒絕了上帝的父性邀請。儘管上帝的所有恩賜都是他父性良善的許多證據,但由於他常常有不同的目的,不敬虔的人荒謬地為自己的繁榮而自滿,彷彿他們對他來說是親愛的,而他卻仁慈而慷慨地供養他們。


不知道上帝的良善,等等。因為主通過他的仁慈向我們表明,如果我們希望確保我們的福祉,我們就應該轉向他,同時他也增強了我們期待憐憫的信心。如果我們不將上帝的恩惠用於此目的,我們就是濫用它。然而,它並非總是從相同的角度來看待;因為當主善待他的僕人並賜予他們世俗的祝福時,他通過這類象徵向他們表明他自己的仁慈,同時也訓練他們只在他自己裡面尋求所有美好事物的總和和實質:當他以同樣的寬容對待他的律法違犯者時,他的目的是通過他的仁慈軟化他們的乖僻;他尚未證明他已經對他們有利,而是邀請他們悔改。但是,如果有人提出這個反對意見——只要主不觸及他們內心,他就是在對聾子唱歌;我們必須回答——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我們自己的墮落之外,沒有任何錯誤可尋。但我更喜歡翻譯保羅在這裡使用的詞語「引導」(leads),而不是「邀請」(invites),因為它更具意義;然而,我並非將其理解為驅使,而是像牽著手一樣的引導。


5. 但照你的剛硬,等等。當我們對主的勸誡變得剛硬時,不悔改就會隨之而來;那些不關心悔改的人公然激怒主。f65


這是一段非凡的經文:我們由此可以學到我已經提及的——不敬虔的人不僅在世時日積月累地為自己積攢更重的上帝審判,而且他們持續享受的上帝恩賜也將增加他們的定罪;因為所有這些都將被要求交代:屆時將會發現,他們被上帝的恩惠所敗壞,這將被公正地歸咎於他們極端的邪惡,而他們本應因此而得到改善。因此,讓我們小心,免得我們因非法使用恩惠而為自己積攢這被詛咒的財富。


因為那日,等等;字面意思是「在那日」;但它被用作「為那日」(eijv hJme>ran)。不敬虔的人現在為自己積攢上帝的憤怒,那憤怒的洪流將在那時傾瀉在他們頭上:他們積累了隱藏的毀滅,那毀滅將在那時從上帝的寶藏中取出。末日審判之日被稱為憤怒之日,當提及不敬虔的人時;但對信徒來說,那將是救贖之日。因此,上帝所有其他的造訪都被描述為對不敬虔的人來說是可怕和充滿恐懼的;反之,對敬虔的人來說則是愉快和喜樂的。因此,每當聖經提及主的降臨,它就吩咐敬虔的人歡欣鼓舞;但當它轉向被棄絕的人時,它只宣告恐懼和驚駭。


西番雅說:「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涼毀滅的日子,是黑暗幽冥的日子,是密雲烏黑的日子。」(西番雅書 1:15)


你在約珥書 2:2 等處也有類似的描述。阿摩司呼喊:


「想望耶和華日子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耶和華的日子是黑暗,並非光明。」(阿摩司書 5:18)


此外,保羅藉著加上「顯明」一詞,暗示了這憤怒之日將會是什麼——主將在那時顯明他的審判:儘管他每天都給出一些跡象,但他卻將其清晰而完全的顯明懸置並保留到那日;因為那時書卷將被打開;那時綿羊將與山羊分開,麥子將從稗子中被潔淨。


6. 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等等。由於他面對的是盲目的聖徒,他們認為只要用一些空洞的行為,不知是什麼,來掩飾他們心中的邪惡,就萬事大吉了,所以他指出了行為之義的真正特徵,即在上帝面前有價值的義;他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不要自信地認為,只要他們帶來言語和瑣碎之事,或僅僅是葉子,就足以平息上帝。但這節經文並沒有像通常認為的那樣困難。因為主藉著公義的報應來懲罰被棄絕者的邪惡,將會報應他們所應得的:而且,正如他聖化那些他預先決定要榮耀的人一樣,他也會為他們的好行為加冕,但這並非基於任何功德:這也無法從這節經文中得到證明;因為儘管它宣告了好行為將會得到什麼獎賞,但它絕沒有顯示它們的價值或它們應得的價格。從獎賞推斷功德是一種荒謬的推論。


7. 凡恆心行善,等等;字面意思是「忍耐」;這個詞表達了更多的意思。因為當一個人不厭倦於持續行善時,這就是恆心;但聖徒也需要忍耐,藉此他們可以保持堅定,"""儘管遭受各種考驗。因為撒旦不允許他們自由地來到主面前;他卻竭力用無數的障礙來阻礙他們,使他們偏離正道。當他說,信徒藉著持續行善來尋求榮耀和尊榮時,他並不是指他們渴望除了神的恩惠之外的任何事物,也不是指他們努力追求更高或更卓越的事物:但他們不能尋求他,而不同時為他國度的福樂而努力,這福樂的描述包含在這些話語的解釋中。那麼意思就是,——主將把永生賜給那些藉著專注於善行而努力獲得不朽的人。f66


8. 唯有那些爭競的,等等。這段經文有些不規則;首先,因為它的語氣被打斷了,因為話語的脈絡要求,對比的第二個子句應該這樣連接,——「主將把永生賜給那些藉著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榮和不朽的人;但對於爭競和不順從的人,則是永死。」然後結論可以連接,——「因為前者預備了榮耀、尊榮和不朽;而後者則積蓄了憤怒和痛苦。」還有另一件事,——「憤怒、忿怒、患難和困苦」這些詞語在上下文中與兩個子句連接。然而,這段經文的意思絕不模糊;我們必須滿足於使徒書信中的這一點。口才必須從其他著作中學習:這裡要尋求屬靈的智慧,以樸實無華的風格傳達。f67


這裡提到爭競是指叛逆和頑固;因為保羅正在與偽君子爭辯,這些偽君子以其粗俗和怠惰的自我放縱來戲弄神。真理一詞,簡單地說,是指神所啟示的旨意,唯有這是真理的光:因為所有不敬虔的人都傾向於被不義所奴役,而不願接受神的軛;無論他們假裝順從,他們從未停止悖逆地喧囂和反抗神的話語。因為正如那些公然邪惡的人嘲笑真理一樣,偽君子也不怕用他們人為的敬拜方式來反對真理。使徒進一步補充說,這樣不順從的人順從或服事不義;因為那些不願順服主律法的人沒有中間道路可走,以避免立即陷入罪的奴役。而那些不能忍受服事神的人成為罪的奴僕,這是過度放縱的公正報應。憤怒和忿怒,詞語的性質促使我這樣翻譯;因為希臘文的qumov是指拉丁文所稱的excandescentia——憤怒,正如西塞羅教導我們的(Tusc. 4),甚至是突然的怒火。至於其他詞語,我遵循伊拉斯謨。但請注意,所提到的四個詞中,後兩個詞,可以說,是前兩個詞的結果;因為那些意識到神對他們不悅和憤怒的人,會立即充滿困惑。


我們可以補充說,儘管他可以用簡潔的兩句話來描述敬虔者的福樂和被棄者的痛苦,但他卻對這兩個主題都加以闡述,其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使人懼怕神的忿怒,並激發他們渴望藉著基督獲得恩典:因為我們從未像應有的那樣懼怕神的審判,除非它像生動的描述一樣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也從未真正渴望未來的生命,除非受到強烈的激勵(multis flabellis incitati——受到許多扇子的激勵)。


9. 先是猶太人,等等。我毫不懷疑,他只是將猶太人與外邦人對立起來;因為他稱希臘人的,他很快就會稱之為外邦人。""""""但猶太人在這件事上佔了優先,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早地得到了律法的應許和威脅;就好像他說:「這是神聖審判的普遍法則;它將從猶太人開始,並將包括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