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
6:8 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
6:9 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裡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
6:10 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 神活著。
6:11 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 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
6:12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
6:13 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 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 神。
6:14 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因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6:15 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斷乎不可!
6:16 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嗎?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致成義。
--------------------------------------------------------
7. 因為那死了的人,等等。這是從屬於死亡或其影響而來的論證。因為如果死亡摧毀了生命的所有行為,那麼我們這些向罪死了的人,就應該停止那些在生命中實行的行為。將「稱義」理解為從束縛中被釋放或贖回;因為正如一個人被法官的判決宣告無罪,從指控的束縛中被釋放一樣;死亡,通過將我們從此生中釋放,使我們擺脫了其所有功能。f188
但是,儘管在人類中找不到這樣的例子,你也沒有理由認為這裡所說的是一種空洞的推測,或者在你的心中感到絕望,因為你發現自己不屬於那些完全釘死肉體的人;因為上帝的這項工作並不是在我們開始的那一天完成的;而是逐漸進行,並通過日常的進步,逐漸達到其終點。所以,將此作為總結——「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必須表現出與基督之死相交的證據;其結果是,你的肉體連同其所有私慾都被釘死;但是這種相交不應被視為不存在,因為你發現肉體的殘餘仍然活在你裡面;但是它的增長應該努力追求,直到你達到目標。」如果我們的肉體不斷被治死,我們確實是幸福的;當統治權從肉體中被奪走,並由聖靈掌握時,這也不是一個小的成就。還有另一種與基督之死相交的方式,使徒經常提到,正如他在哥林多後書4章中所說的,那就是背負十字架,隨之而來的是共同分享永生。
8. 但如果我們死了,等等。他重複這一點沒有別的目的,只是為了補充接下來的解釋,即基督一旦復活,就不再死亡。因此,他教導我們,基督徒在世時應當追求生命的新樣;因為既然他們應當通過釘死肉體和屬靈的生命來在自己身上呈現基督的形象,那麼前者必須一勞永逸地完成,而後者則應當持續進行:這並不是說肉體,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在一瞬間就在我們裡面死去,而是說我們不應在釘死肉體的工作中倒退。因為如果我們再次在自己的污穢中打滾,我們就否認了基督;我們不能與他有份,除非通過生命的新樣,因為他活著的是不朽的生命。
9. 死亡不再轄制他,等等。他似乎暗示死亡曾經轄制基督;確實,當他為我們捨身於死亡時,他以一種方式將自己交出並順服於死亡的權勢;然而,其方式是,他不可能被死亡的痛苦束縛,以至於屈服或被其吞噬。因此,他通過順服死亡的權勢,可以說,片刻之間,永遠地摧毀了它。然而,更簡單地說,死亡的轄制應歸因於自願經歷的死亡狀態,而復活終止了這種狀態。其意義是,基督,現在通過他的靈使信徒活過來,或通過他從天上來的奧秘能力將他自己的生命吹入他們裡面,當他復活時,他從死亡的轄制中被釋放,以便憑藉同樣的轄制,他可以使他所有的人民獲得自由。
10. 他向罪死了一次,等等。他所說的——我們,效法基督的榜樣,永遠脫離了死亡的軛,他現在將其應用於他目前的意圖,那就是——我們不再受罪的暴政轄制,他從基督之死的目的來證明這一點;因為他死了,是為了毀滅罪。
但我們必須注意這種表達方式中適合基督的部分;因為他被說成是向罪死,並不是為了停止犯罪,正如這些詞應用於我們時必須理解的那樣,而是他為了罪而經歷了死亡,"""他既已使自己成為贖價,他就可以消滅罪惡的權勢和統治。f189 他說他只死了一次,不僅因為他藉著一次獻祭獲得了永遠的救贖,並藉著他的血為罪作了贖罪祭,永遠地聖化了信徒;而且也為了使我們之間存在相互的相似性。因為儘管屬靈的死亡在我們裡面不斷進展,但我們仍然被認為只死了一次,那就是當基督藉著他的血使我們與父和好,同時藉著他聖靈的能力重生我們的時候。
但他活著,等等。無論你加上與神同在或在神裡面,意義都是一樣的;因為他表明基督在神不朽壞的國度裡活著一種不受死亡限制的生命;這種生命應該在敬虔者的重生中顯現出來。我們必須在這裡記住相似的詞,所以;因為他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像基督那樣活在天上;而是他使我們重生後在地上過的新生命,與他天上的生命相似。當他說我們應該效法他的榜樣向罪死時,我們不應該認為這是同一種死亡;因為我們向罪死,是當罪在我們裡面死去時,但基督卻不是這樣;他是藉著死亡戰勝了罪。但他剛才說過,我們相信我們將與他一同擁有生命,他藉著「相信」這個詞充分表明他所說的是基督的恩典:因為如果他只是提醒我們一項職責,他的說話方式將是:「既然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也應該與他同活。」但「相信」這個詞表示他在這裡處理的是基於應許的教義;好像他是在說,信徒應該確信他們藉著基督的恩慈在肉體上已經死了,並且這位基督將會保守他們在生命的新樣中直到末了。但動詞「活著」的將來時態,並不是指最後的復活,而只是簡單地表示新生命的持續過程,只要我們在地上寄居。
11. 你們也當這樣算自己,等等。現在補充了對我所指的類比的定義。因為他已經說明基督一次向罪死了,並永遠向神活著,他現在將這兩者應用到我們身上,提醒我們現在如何活著卻死去,那就是當我們棄絕罪的時候。但他沒有省略另一部分,那就是我們在藉著信心接受基督的恩典之後如何生活:因為儘管肉體的治死只是在我們裡面開始,但罪的生命卻被毀滅了,這樣之後屬靈的新樣,也就是神聖的,就持續不斷。因為除非基督一次性地在我們裡面將罪徹底殺死,否則他的恩典絕不會是確定的和持久的。
那麼,這些話的意思可以這樣表達:「你們要這樣看待自己的情況——正如基督一次為毀滅罪而死,所以你們也一次死了,以便將來你們可以停止犯罪;是的,你們必須每天繼續進行那在你們裡面開始的治死工作,直到罪完全被毀滅:正如基督復活到不朽壞的生命,所以你們藉著神的恩典重生,以便你們可以過聖潔和公義的生活,因為那使你們更新的聖靈的能力是永恆的,並且將永遠保持不變。」但我更喜歡保留保羅的「在基督耶穌裡」這句話,而不是像伊拉斯謨那樣翻譯成「藉著基督耶穌」;因為這樣更能表達那使我們與基督合一的嫁接。"""
12. 罪惡不應掌權,等等。他現在開始勸誡,這自然源於他所傳講的關於我們與基督相交的教義。儘管罪惡住在我們裡面,但它不應如此強大以至於行使其統治權;因為成聖的力量應該超越它,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證明我們確實是基督的肢體。我已經提醒過你們,身體這個詞不應被理解為肉體、皮膚和骨骼,而是,可以說,指人的整個存在。f190 這無疑可以從這段經文中推斷出來;因為他隨後立即補充的關於身體肢體的另一句話,也包括靈魂:保羅以貶抑的方式稱呼屬世的人,因為由於我們本性的敗壞,我們不渴望任何配得上我們本源的事物。上帝在創世記6:3中也這樣說;他抱怨人變得像野獸一樣屬肉體,因此只允許他擁有屬世的東西。基督的宣告也是同樣的意思,「從肉體生的就是肉體。」(約翰福音3:6。)但如果有人提出異議——靈魂的情況不同;對此的現成答案是——在我們目前墮落的狀態下,我們的靈魂被固定在地上,並被我們的身體奴役,以至於它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優越性。總之,人的本性被稱為屬肉體的,因為他缺乏屬天的恩典,只是一種空虛的影子或形象。我們可以補充說,保羅輕蔑地稱身體為必死的,這是為了教導我們,人的整個本性都趨向於死亡和毀滅。此外,他將罪稱為住在我們心中的原罪,它引導我們犯罪,並且所有邪惡的行為和可憎之事都源於它。在罪惡和我們之間,他放置了私慾,因為前者具有君王的職責,而私慾則是它的諭旨和命令。
13. 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等等。一旦罪惡在我們的靈魂中獲得了統治權,我們所有的能力都會不斷地被用於它的服務。因此,他在此描述了罪惡的統治,通過其後果來展示,以便更清楚地表明如果我們要擺脫它的軛,我們必須做什麼。但他借用了軍事職務的比喻,稱我們的肢體為武器或兵器(arma);f191 好像他說:「正如士兵總是準備好他的武器,以便在將軍命令時使用它們,並且他從不違背命令使用它們;基督徒也應該將他們所有的能力視為屬靈戰爭的武器:如果他們將任何肢體用於放縱邪惡,他們就是在為罪服務。但他們已經向上帝和基督宣誓效忠,並受此約束:因此他們必須遠離罪惡的營地。」——那些自豪地聲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他們所有的肢體都像撒旦的妓女一樣,準備好犯下各種可憎之事,他們也可以在此看到他們憑什麼權利這樣做。
另一方面,他現在命令我們將自己完全獻給上帝,這樣我們就可以抑制我們的思想和心靈,使其不被肉體的私慾所引誘,我們只考慮上帝的旨意,準備好接受他的命令,並準備好執行他的指示;我們的肢體也應獻身並奉獻給他的旨意,這樣我們靈魂和身體的所有能力都只渴望他的榮耀。這樣做的原因也補充了——主,在毀滅了我們以前的生命之後,並非徒然地為我們創造了另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應該伴隨著適當的行動。
"""14. 因為罪必不能轄制你們,等等。沒有必要長時間重複和駁斥那些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真理表像的解釋。其中有一個比其他的更有可能,那就是——我們應當理解律法是指律法的字句,它不能更新靈魂;而恩典是指聖靈的恩典,藉此我們從墮落的私慾中得釋放。但我並不完全贊同這一點;因為如果我們採取這種解釋,那麼緊隨其後的問題「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的目的是什麼呢?使徒當然不會提出這個問題,除非他明白我們已經從律法的嚴格要求中得釋放,以致上帝不再按照公義的嚴格要求對待我們。那麼毫無疑問,他在此是想表明我們從上帝的律法中獲得了某種自由。但撇開爭議,我將簡要解釋我的觀點。
在我看來,這裡特別提供了一種安慰,藉此堅固信徒,免得他們因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而在追求聖潔的努力中灰心。他曾勸勉他們將所有的能力奉獻給公義的服事;但由於他們身上帶著肉體的殘餘,他們不能不多少有些跛行。因此,為了避免他們因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而沮喪,他及時地來幫助他們,藉著從這一情況中得來的安慰來介入——即他們的行為現在不再受律法的嚴格檢驗,而是上帝赦免了他們的不潔,並仁慈地接納他們。律法的軛除了撕裂和壓傷那些背負它的人之外,別無他用。因此,信徒必須投奔基督,懇求他作他們自由的捍衛者:而他正是如此展現自己;因為他為此目的承受了律法的束縛,而他自己對此並無虧欠——正如使徒所說,他要救贖那些在律法之下的人。
因此,不在律法之下意味著,不僅我們不在那規定我們有罪的字句之下,因為我們無法遵行它,而且我們也不再受律法的約束,因為它要求完美的公義,並對所有在任何方面偏離它的人宣判死亡。同樣地,藉著恩典這個詞,我們應當理解救贖的兩個部分——罪的赦免,藉此上帝將公義歸於我們——以及聖靈的成聖,藉此他將我們重新塑造成行善的人。反義詞「[ajlla<, 但]」我理解為提出一個理由,這並非不常見;就好像說——「我們這些在恩典之下的人,因此不在律法之下。」
現在意思很清楚了;因為使徒旨在安慰我們,免得我們在努力行義時心生疲憊,因為我們仍然在自己裡面發現許多不完美之處。因為無論我們被罪的刺如何困擾,它仍然不能勝過我們,因為我們能夠藉著上帝的靈戰勝它;然後,在恩典之下,我們從律法的嚴格要求中得釋放。我們必須進一步理解,使徒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即所有沒有上帝恩典的人,都在律法的軛下受束縛,都在定罪之下。因此,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得出結論,只要他們在律法之下,他們就受罪的轄制。f193
15. 那麼怎麼樣呢?由於肉體的智慧總是喧囂地反對上帝的奧秘,使徒有必要補充一些可以預防反對意見的內容:因為既然律法是生命的準則,並且是為了引導人而賜下的,我們認為當它被廢除時,所有的紀律都會立即崩潰,約束會被解除,簡而言之,善與惡之間將不再有區別或差異。"""""" 但如果我們認為,當律法被廢除時,上帝在祂的律法中所認可的公義也被廢除了,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廢除絕不適用於教導正確生活方式的誡命,基督確認並認可這些誡命,而不是廢除它們;正確的觀點是,除了咒詛之外,什麼都沒有被拿走,而所有沒有恩典的人都受制於咒詛。但儘管保羅沒有明確表達這一點,他卻間接地暗示了這一點。
16. 絕不:你們不知道嗎?這並非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僅僅是一種否認,仿佛他寧願表達對這種問題的厭惡,也不願駁斥它:因為緊接著就是一種基於相反假設的反駁,其目的是,“基督的軛和罪的軛之間有如此大的對立,以至於沒有人能同時承受兩者;如果我們犯罪,我們就是把自己交給了罪的奴役;但信徒,相反地,已經從罪的暴政中被救贖出來,以便他們可以服侍基督:因此他們不可能繼續受罪的束縛。”但最好更仔細地審視保羅所採用的推理過程。
你們順從誰,等等。這個關係代詞可以像它經常那樣,以因果關係來理解;就像有人說,——一個弑親者不會做任何一種罪行,他毫不猶豫地犯下了所有罪行中最大的罪行,而且如此野蠻,以至於連野獸都幾乎厭惡。保羅提出他的理由,部分來自結果,部分來自相關事物的性質。首先,如果他們順從,他得出結論說他們是僕人,因為順從證明了那個使人順服自己的人有命令的權力。這個關於服侍的理由來自結果,而另一個理由則由此產生。“如果你是僕人,那麼罪當然就有了統治權。”
或順從,等等。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如果他希望條款對應,他會說,“或因義而得生命”f194 但由於詞語的變化不妨礙對主題的理解,他寧願用“順從”這個詞來表達什麼是義;然而,這裡有一個轉喻,因為它應該被理解為上帝的誡命本身;通過不加任何補充地提及這一點,他暗示了只有上帝,良心才應該服從祂的權威。因此,順從,儘管上帝的名字被省略了,但仍然要歸於祂,因為它不可能是分裂的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