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以弗所 6:21-24

 6:21 今有所親愛、忠心事奉主的兄弟推基古,他要把我的事情,並我的景況如何全告訴你們,叫你們知道。

6:22 我特意打發他到你們那裡去,好叫你們知道我們的光景,又叫他安慰你們的心。

6:23 願平安、仁愛、信心從父 神和主耶穌基督歸與弟兄們!

6:24 並願所有誠心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都蒙恩惠!


--------------------------------------------------


21. 但那,你們也可以知道。不確定或虛假的報告常常會引起不安,主要是在軟弱的人心中,但有時也會在深思熟慮和穩重的人心中。為了防止這種危險,保羅派遣提奇庫斯,以弗所人將從他那裡獲得充分的資訊。保羅對宗教利益所感到的神聖關切,或者用他自己的話說,「所有教會的掛慮」(哥林多後書 11:28),就這樣顯著地表現出來。當死亡不斷地擺在他眼前時,無論是死亡的恐懼,還是對自己的焦慮,都沒有阻止他為最遙遠的教會提供幫助。另一個人可能會說:「我自己的事情需要我所有的注意力。所有人都來幫助我會更合理,而不是他們期望我提供最小的幫助。」但保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並向各個方向派遣人員,以加強他所建立的教會。



提奇庫斯受到稱讚,以便他的陳述能更充分地被相信。在主裡忠心的僕人。很難說這指的是教會的公開事工,還是保羅從提奇庫斯那裡得到的私人關懷。這種不確定性來自於這兩個表達的連結:一位蒙愛的弟兄和在主裡忠心的僕人。前者指的是保羅,後者也可以被認為適用於他。然而,我更傾向於將其理解為指公開事工;因為我不認為保羅會派遣任何一個在教會中沒有獲得以弗所人尊敬的地位的人。



23. 願平安歸於弟兄們。我認為「平安」這個詞,就像書信中的問候語一樣,意味著繁榮。然而,如果讀者更喜歡將其視為和諧,因為保羅緊接著提到了愛,我並不反對這種解釋,或者說,它與上下文更吻合。他希望以弗所人彼此之間和平安靜;他隨即補充說,這可以透過弟兄之愛和信仰上的一致來實現。從這個禱告中我們得知,信心和愛,以及平安本身,都是上帝透過基督賜予我們的恩賜——它們同樣來自父神和主耶穌基督。



24. 願恩典與眾人同在。意思是:「願上帝繼續將他的恩惠賜給所有以純潔良心愛耶穌基督的人!」我跟隨伊拉斯謨將希臘詞翻譯為「真誠」(ejn ajfqarsi>a|),字面意思是「不朽壞」,這因其比喻之美而值得注意。保羅意圖間接指出,當人心沒有任何虛偽時,它將沒有任何腐敗。這個禱告向我們傳達了教導,即享受神聖面容之光的唯一方法是真誠地愛上帝自己的兒子,在他的身上,上帝對我們的愛已經被宣告和證實。但不要有虛偽;因為大多數人,雖然不願意對宗教做出一些表白,卻對基督抱有極低的看法,並以虛假的敬意崇拜他。我希望現今沒有那麼多例子來證明保羅的勸告,即真誠地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像以往一樣必要的。

以弗所 6:14-20

 6:14 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

6:15 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

6:16 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盾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

6:17 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 神的道;

6:18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

6:19 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

6:20 (我為這福音的奧祕作了帶鎖鍊的使者,)並使我照著當盡的本分放膽講論。

------------------


14. 所以要站穩了。現在接著描述他們被命令穿戴的軍裝。然而,我們不必過於仔細地探究每個詞的意義;因為這只是對軍事習俗的暗示。有些人費盡心思去探究為什麼公義被比作護心鏡而不是腰帶,這真是再無聊不過了。保羅的目的是簡要地觸及基督徒所需的最重要點,並使它們適應他已經使用的比喻。


真理,意指心靈的真誠,被比作腰帶。在古代,腰帶是軍裝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我們的注意力被引導到真誠的源頭;因為福音的純潔應當從我們的心中除去一切詭詐,從我們的心靈中除去一切虛偽。其次,他推薦公義,並希望它能成為保護胸部的護心鏡。有些人認為這指的是白白賜予的公義,或稱義的歸算,藉此獲得罪的赦免。但我認為,在目前這個場合不應提及這些事情;因為現在討論的主題是無可指責的生活。他命令我們首先要以正直為裝飾,其次要以虔誠和聖潔的生活為裝飾。


15. 又用平安的福音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這個比喻指的是軍用護脛;因為它們總是軍裝的一部分,甚至用於家庭用途。正如士兵們用護脛保護他們的腿和腳免受寒冷和其他傷害一樣,如果我們想在世上毫髮無損地前行,我們就必須穿上福音的鞋。這是平安的福音,正如每個讀者都能理解的,它之所以被稱為平安的福音,是從它的果效而來;因為它是我們與上帝和好的信息,沒有什麼能比它更能給良心帶來平安。但是「預備」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將其解釋為準備好接受福音的命令;但我認為,福音的果效也通過這個詞表達出來。我們被命令放下一切阻礙,為旅程和戰爭做好準備。我們天生不喜歡努力,缺乏敏捷。崎嶇的道路和許多其他障礙阻礙了我們的進步,最小的煩惱也會讓我們氣餒。因此,保羅將福音視為執行和完成遠征的最合適手段。伊拉斯謨提出了一種迂迴的說法(ut sitis parati),即你們要預備好;但這似乎沒有傳達出真正的意義。


16. 拿起信德的藤牌。儘管信心和上帝的話語是一體的,但保羅賦予它們兩種不同的職責。我說它們是一體的,因為話語是信心的對象,若非藉著信心,就不能為我們所用;同樣,若沒有話語,信心就什麼也不是,什麼也做不了。但保羅忽略了這種微妙的區別,讓自己廣泛地闡述了軍裝。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他將信心和愛都稱為護心鏡——「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穿上」(<520508>帖撒羅尼迦前書5:8)。因此,所有這些的意圖顯然是——「擁有這裡所描述的優良品格的人,在各方面都受到保護。」


然而,將戰爭中最必要的工具——劍和盾——比作信心和上帝的話語,並非沒有道理。在屬靈的爭戰中,這兩者佔據最高地位。藉著信心,我們抵擋魔鬼的一切攻擊;藉著上帝的話語,敵人本身就被殺死。如果上帝的話語藉著信心在我們身上發揮效力,我們就足以武裝自己,既能抵擋敵人,又能將其擊退。對於那些從基督徒手中奪走上帝話語的人,我們該說什麼呢?他們豈不是剝奪了他們必要的軍裝,讓他們在沒有爭戰的情況下滅亡嗎?沒有任何階層的人不應當成為基督的精兵。但如果我們手無寸鐵地進入戰場,如果我們沒有劍,我們如何能擔當這個角色呢?


你們就能夠熄滅所有的飛鏢。但「熄滅」似乎不是恰當的詞。他為什麼不用「擋開」或「甩掉」之類的詞呢?「熄滅」更具表現力;因為它與飛鏢的形容詞相符。撒旦的飛鏢不僅鋒利穿透,而且——更具破壞性的是——它們是火熱的。信心不僅能鈍化它們的鋒刃,還能熄滅它們的熱度。


約翰說:「這就是勝過世界的勝利,就是我們的信心。」(<620504>約翰一書 5:4。)


17. 並戴上救恩的頭盔。在前面引用的一段經文中(<520508>帖撒羅尼迦前書 5:8),「救恩的盼望」被稱為頭盔,我認為這與本段經文的意義相同。當我們因盼望而振奮,仰望天堂,仰望所應許的救恩時,我們的頭就受到最好的頭盔保護。因此,救恩只有成為盼望的對象,才能成為頭盔。


18. 常常禱告,用各樣的禱告。在指示以弗所人穿上他們的軍裝之後,他現在吩咐他們藉著禱告來爭戰。這是真正的方法。呼求上帝是信心和盼望的主要操練;我們就是這樣從上帝那裡獲得一切祝福的。禱告和懇求之間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懇求是禱告的一個分支。


凡事忍耐。我們被勸勉要恆切禱告。任何疲倦的傾向都必須藉著愉快地履行職責來抵消。我們必須以不減的熱情繼續禱告,即使我們沒有立即得到我們所渴望的。如果有人將「凡事忍耐」翻譯成「凡事熱切」,我不會反對這種改變。


但「常常」是什麼意思呢?既然已經談到持續的應用,他是否重複了同樣的事情兩次?我認為不是。當一切順利時——當我們輕鬆愉快時,我們很少感到強烈的禱告衝動——或者說,我們從不逃到上帝那裡,除非我們被某種困境所驅使。因此,保羅希望我們不要錯過任何機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忽略禱告;所以「常常禱告」與在順境和逆境中禱告是同一回事。


為眾聖徒。我們生命中沒有任何時刻,禱告的責任不會因我們自己的需要而迫切。但持續不斷的禱告也可以藉著考慮我們弟兄的需要來加強我們的同情心。教會的某些成員何時沒有遭受苦難,需要我們的幫助呢?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因為沒有感受到迫切的需要,而對禱告比我們應有的更冷淡或更漠不關心——讓我們立刻反思我們有多少弟兄被各種沉重的苦難所耗盡——被嚴重的困惑所壓倒,或陷入最低谷的困境。如果這樣的反思不能將我們從昏睡中喚醒,我們的心一定是石頭做的。但我們只為信徒禱告嗎?雖然使徒陳述了敬虔者的要求,但他並沒有排除其他人。然而在禱告中,就像在所有其他善行中一樣,我們首先無疑應當關心聖徒。


19. 並為我。他特別吩咐以弗所人為他禱告。因此,我們推斷,沒有人擁有如此豐富的恩賜,以至於在世上時不需要弟兄們的這種幫助。誰能比保羅更有資格要求免除這種需要呢?然而他懇求弟兄們的禱告,而且不是虛偽的,而是出於對他們幫助的熱切渴望。他希望他們為他求什麼呢?願我得著口才。那麼呢?他習慣性地啞口無言嗎?或者說,是恐懼阻止了他公開宣揚福音嗎?絕不是;而是有理由擔心他輝煌的開端可能無法由他未來的進步來維持。此外,他宣揚福音的熱情如此高漲,以至於他從未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的確,如果我們考慮到主題的份量和重要性,我們都會承認我們遠遠不能以適當的方式處理它。因此他補充說,


20. 正如我應當說的;意思是,要像應當宣揚的那樣宣揚福音的真理,是一種高尚而罕見的成就。這裡的每一個字都值得仔細推敲。他兩次使用「大膽」這個詞——「使我能放膽開口」,「使我能放膽講論」。恐懼阻礙我們公開無畏地傳講基督,而基督的僕人則被要求在承認基督時毫無約束和偽裝。保羅並沒有為自己要求一個敏銳的辯論者,或者我應該說,一個靈巧的詭辯家的能力,以便他可以通過虛假的藉口來保護自己免受敵人的侵害。這是為了讓我能開口,做出清晰而有力的告白;因為當嘴巴半閉時,它發出的聲音是模糊和混亂的。因此,開口就是完全自由地說話,沒有絲毫恐懼。


但是,當保羅對自己的堅定產生懷疑並懇求他人的代禱時,他是否表現出不信呢?不。他不像不信者那樣,尋求一種違背上帝旨意或與他的話語不符的補救措施。他所依賴的唯一幫助是他知道得到神聖應許和認可的幫助。上帝的命令是,信徒應當彼此代禱。那麼,當他們每個人得知對他們救贖的關懷已吩咐給所有其他人,並由上帝親自告知他們,他人為他們所做的禱告並非徒勞時,這該是多麼令人安慰啊!拒絕主自己所提供的東西是合法的嗎?毫無疑問,每個信徒都應該滿足於神聖的保證,即只要他禱告,他就會被垂聽。但是,如果除了他所有其他仁慈的表現之外,上帝還樂意聲明他會垂聽他人為我們所做的禱告,那麼這種恩惠是否應該被輕視,或者說,我們是否不應該張開雙臂擁抱它呢?


因此,讓我們記住,保羅在尋求他弟兄們的代禱時,並沒有受到不信任或猶豫的影響。他渴望獲得這些代禱,是因為他決心不忽視主賜給他的任何特權。那麼,教皇派從保羅的例子中得出我們應該向死人禱告的結論是多麼荒謬啊!保羅是寫信給以弗所人,他有能力向他們傳達他的意圖。但是我們與死人有什麼交往呢?他們同樣可以爭辯說,我們應該邀請天使參加我們的宴會和娛樂活動,因為在人與人之間,友誼是通過這種善意的行為來促進的。

以弗所 6:10-13

 6:10 我還有末了的話:你們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

6:11 要穿戴 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

6:12 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是摔跤;下同),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6:13 所以,要拿起 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


---------------------------


10. 最後. 他恢復了一般的勸誡,再次吩咐他們要剛強,——要鼓起勇氣和力量;因為總有許多事使我們軟弱,我們也難以抵抗. 但考慮到我們的軟弱,如果主不在場,不伸出援手,或者說,如果他不賜予我們所有的力量,這樣的勸誡就不會有效果. 因此保羅補充說,在主裡. 好像他是在說:「你沒有權利回答說你沒有能力;因為我要求你的一切就是,在主裡剛強。」為了更充分地解釋他的意思,他補充說,在他的大能大力裡,這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信心,特別是它顯示了上帝通常賜予信徒的非凡幫助. 如果主以他大能大力幫助我們,我們就沒有理由退縮不戰. 但會有人問,吩咐以弗所人靠著主的大能大力剛強,而他們自己無法做到,這有什麼用呢?我回答說,這裡有兩點必須考慮. 他勸誡他們要勇敢,但同時提醒他們要向上帝祈求補足自己的不足,並應許說,回應他們的禱告,上帝的能力將會顯現.


11. 穿戴全副軍裝. 上帝為我們提供了各種防禦性武器,只要我們不懶惰地拒絕所提供的. 但我們幾乎都因使用所賜的恩典而粗心和猶豫;就像一個士兵,即將迎戰敵人,卻只戴頭盔,而忽略了盾牌. 為了糾正這種安全感,或者說,我們應該說,這種懶惰,保羅借用軍事術語,吩咐我們穿戴上帝的全副軍裝. 我們應該全副武裝,不缺任何東西. 主為我們提供了抵禦各種攻擊的武器. 剩下的就是我們將它們付諸使用,而不是讓它們掛在牆上. 為了激發我們的警惕性,他提醒我們,我們不僅要進行公開的戰爭,而且還要面對一個狡猾和陰險的敵人,他經常埋伏;因為這就是使徒所說的魔鬼的詭計 Fb64 (ta<v meqodei>av) 的含義.


12. 因為我們爭戰 Fb65 不是. 為了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他們的危險,他指出了敵人的性質,他通過比較說明了這一點,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 意思是,我們的困難遠比與人爭戰要大. 在那裡我們抵抗人的力量,刀劍對刀劍,人與人爭鬥,力量對力量,技巧對技巧;但在這裡情況大不相同. 所有這些都歸結為,我們的敵人是人類力量無法抵擋的. 使徒用血肉之軀來指代人,這樣稱呼是為了將他們與屬靈的攻擊者區分開來. 這不是一場肉體的爭鬥.


當別人的傷害性行為激怒我們報復時,讓我們記住這一點. 我們的天性會引導我們將所有的努力都指向那些人本身;但這種愚蠢的慾望會被這樣一個想法所抑制:那些騷擾我們的人不過是撒旦之手投擲的飛鏢. 當我們忙於摧毀那些飛鏢時,我們卻讓自己四面受傷. 與血肉之軀爭戰不僅無用,而且極其有害. 我們必須直接面對敵人,他從隱藏處攻擊和傷害我們,——他在現身之前就殺戮.


但回到保羅. 他將我們的敵人描述為可怕的,不是為了讓我們充滿恐懼,而是為了激發我們的勤奮和熱情;因為必須遵循一個中間路線. 當敵人被忽視時,他會盡力用懶惰壓制我們,然後用恐懼解除我們的武裝;以至於,在戰鬥開始之前,我們就被擊敗了. 通過談論敵人的力量,保羅努力讓我們更加警惕.他已經稱他為魔鬼,但現在他使用了各種稱號,讓讀者明白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輕視的敵人。


對抗執政的、對抗掌權的。然而,他製造恐懼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沮喪,而是要激勵我們謹慎。他稱他們為kosmokra>torav,即世界的王子;但他更充分地解釋自己,補充說——世界的黑暗。魔鬼統治著世界,因為世界不過是黑暗。因此,世界的腐敗讓位給魔鬼的國度;因為他不能居住在上帝純潔正直的受造物中,這一切都源於人類的罪惡。幾乎不需要說,黑暗指的是不信和對上帝的無知,以及它們所導致的後果。由於整個世界都被黑暗籠罩,魔鬼被稱為「這世界的王。」 (約翰福音 14:30.)


稱之為邪惡,他表示魔鬼的惡毒和殘忍,同時提醒我們必須極度謹慎,以防他佔據優勢。出於同樣的原因,使用了「屬靈」這個稱號;因為當敵人是無形的,我們的危險更大。在「在天上」這句話中也有強調;因為攻擊所處的高位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麻煩和困難。


摩尼教徒從這段經文引申出一個論點,以支持他們關於兩個原則的荒謬觀念,這很容易駁斥。他們認為魔鬼是 (ajnti>qeon) 一個敵對的神,公義的上帝不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制服他。因為保羅並沒有將魔鬼歸因於一種統治權,這種統治權是他們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奪取,並在上帝的反對下維持的,——而是一種統治權,正如聖經隨處所說,上帝在公義的審判中將其賜予他們,使其統治惡人。問題不在於他們與上帝對抗的力量有多大,而在於他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我們的警惕,並讓我們保持警惕。這裡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魔鬼已經形成並為自己保留了空中中間區域的信念。保羅並沒有給他們劃定一個固定的領土,他們可以稱之為自己的,而只是暗示他們正在進行敵對行動,並佔據一個高位。


13. 所以,要拿起。雖然我們的敵人如此強大,保羅並沒有推斷我們必須丟棄我們的長矛,而是我們必須為戰鬥做好心理準備。勝利的應許確實包含在勸勉中,就是「你們就能」。如果我們只穿上上帝的全副軍裝,並勇敢地戰鬥到底,我們就一定能站立得住。在任何其他假設下,我們都會因戰鬥的數量和多樣性而氣餒;因此他補充說,「在邪惡的日子」。通過這個表達,他將他們從安逸中喚醒,命令他們為艱難、痛苦和危險的衝突做好準備,同時,用勝利的希望激勵他們;因為在最大的危險中,他們將是安全的。並且「成就了一切」。他們因此被引導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培養信心。沒有任何危險是上帝的能力無法成功應對的;也沒有任何人在這種幫助下與撒旦作戰,會在戰鬥的日子失敗。

以弗所 6:5-9

 6:5 你們作僕人的,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

6:6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 神的旨意。

6:7 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

6:8 因為曉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

6:9 你們作主人的,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嚇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並不偏待人。

---------------------------------


5. 僕人,要順服。他對僕人的勸勉更加懇切,因為僕人的處境艱難困苦,難以忍受。他不僅談到外在的順服,更強調出於自願的敬畏;因為很少有人會自願服從他人的管轄。他直接對話的僕人(dou~loi)不是像現今的受僱僕人,而是古代的奴隸,他們的奴役是永久的,除非他們得到主人的恩惠而獲得自由——他們的主人用金錢買下他們,以便對他們施加最卑賤的勞動,並在法律的充分保護下,對他們行使生殺大權。他對這樣的人說,要順服你們的主人,免得他們錯誤地以為福音為他們帶來了肉體的自由。


但由於一些最壞的人是被懲罰的恐懼所迫,他通過他們所懷有的情感來區分基督徒僕人和不敬虔的僕人。帶著敬畏和戰兢;也就是說,帶著源於誠實目的的謹慎尊重。然而,很難期望對一個普通人給予如此多的尊重,除非有更高的權威來強制執行義務;因此他補充說,如同遵行神的旨意。(第6節)由此可見,如果他們的順服只滿足人的眼光是不夠的;因為神要求心靈的真實和誠懇。當他們忠實地服事他們的主人時,他們就是順服神。好像他說:「不要以為你們是因人的判斷而被投入奴役。是神把這個重擔加在你們身上,把你們放在你們主人的權力之下。凡是盡心盡力履行對主人義務的人,他所盡的職責不僅是對人,也是對神。」


甘心服事。(第7節)這與奴隸心中壓抑的憤怒形成對比。儘管他們不敢公開爆發或表現出頑固,但他們對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權威的厭惡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極不情願地順從他們的主人。


凡是閱讀古代著作中關於奴隸性情和行為的記載的人,都會毫不費力地發現,這裡給出的訓誡數量並未超過這類人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數量,而這些弊病是需要治癒的。但同樣的教導也適用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男女僕人。是神安排和管理社會的一切事務。由於僕人的處境比古代奴隸的處境要好得多,如果他們不盡一切努力遵守保羅的訓誡,他們就應該認為自己更不可原諒。


肉身的主人。(第5節)這個表達是用來軟化奴役的嚴酷面貌。他提醒他們,他們屬靈的自由,這是最值得嚮往的,仍然完好無損。


提到眼前的服事(ojfqalmodoulei>a);因為幾乎所有的僕人都沉迷於奉承,但一旦他們的主人轉身,他們就會隨意地表現出輕蔑,或者甚至是嘲笑。因此,保羅吩咐敬虔的人要盡量遠離這種欺騙性的偽裝。


8. 知道各人所行的善事。多麼有力的安慰!無論他們的主人多麼不配、多麼忘恩負義或殘酷,神都會接受他們的服事,如同是為他自己所行的。當僕人考慮到他們主人的驕傲和傲慢時,他們常常因為認為自己的勞動是白費的而變得更加懶惰。但保羅告訴他們,他們的獎賞是積存在神那裡,為了那些似乎是白白施予給無情之人的服事;因此,沒有理由,他們為何應被引導偏離職責之路。他補充說,無論是受束縛的還是自由的。奴隸和自由人之間沒有區別。世人習慣於輕視奴隸的勞動;但上帝對他們的重視程度與對國王的職責一樣高。在他的評估中,外在的地位被擱置一旁,每個人都根據其內心的正直來判斷。


9. 你們作主人的。在對待奴隸方面,法律賦予主人巨大的權力。凡是民法所認可的,許多人認為其本身就是合法的。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殘酷行為甚至達到羅馬皇帝被迫限制其暴政的程度。但即使從未頒布過保護奴隸的皇家法令,上帝也不允許主人對他們擁有超出愛之律法所允許的權力。當哲學家試圖讓公平原則充分發揮作用,以限制對奴隸過度嚴苛時,他們教導主人應像對待僱傭僕人一樣對待他們。但他們從不超越實用性;即使在判斷實用性時,他們也只探究什麼對一家之主有利,或有助於良好秩序。使徒則基於一個截然不同的原則。他闡明了根據神聖旨意什麼是合法的,以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也對他們的僕人負有責任。


對他們做同樣的事。「履行你對他們應盡的職責。」他在另一封書信中(致< di>kaion kai< th<n ijso>thta)所稱的「公正和平等」,Fb63a正是他在這段經文中稱之為「同樣的事」(ta< aujta<)的。這不就是類比法則嗎?主人和僕人確實不在同一層次;但有一條相互的法則約束著他們。根據這條法則,僕人受主人的權威管轄;同樣,根據這條法則,在適當考慮其地位差異的情況下,主人對僕人負有某些義務。這種類比被嚴重誤解了;因為人們沒有用愛之法則來衡量它,而愛之法則才是唯一真正的標準。這就是保羅所說的「同樣的事」的含義;因為我們都非常樂意要求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但是,當輪到我們履行自己的職責時,每個人都試圖辯解豁免。然而,這種不公主要盛行於有權有勢的人群中。


不威嚇。主人因驕傲而產生的任何輕蔑表達,都包含在「威嚇」這個詞中。他們被要求不要擺出盛氣凌人的姿態或可怕的態度,彷彿他們在與僕人說話時,總是威脅著要對他們施加某種惡行。威嚇和各種野蠻行為的根源在於,主人將僕人視為僅為他們而生,並將他們視為與牲畜無異。在這一點上,保羅禁止任何輕蔑和野蠻的待遇。


他們的主人也是你們的主人。一個非常必要的警告。如果我們的下屬沒有能力反抗,沒有辦法獲得補償,——如果沒有復仇者,沒有保護者出現,沒有人會因憐憫而傾聽他們的抱怨,那麼我們還有什麼不敢對他們做的呢?簡而言之,這裡發生的事情,正如俗語所說,有罪不罰是放縱之母。但保羅在這裡提醒他們,雖然主人對僕人擁有權威,但他們自己在天上也有一位同樣的主人,他們必須向他交賬。


在他那裡並沒有偏待人。偏待人會蒙蔽我們的眼睛,使法律和正義無處容身;但保羅斷言,這在上帝眼中毫無價值。所謂「人」是指一個人的任何與實際問題無關,但我們在判斷時會考慮到的東西。親屬關係、美貌、地位、財富,友誼以及諸如此類的一切,都能贏得我們的青睞;而相反的品質則會產生輕蔑,有時甚至是憎恨。由於看到一個人時所產生的那些荒謬情感對人類的判斷有著最大的影響,那些擁有權力的人往往會自以為是,彷彿上帝會容忍這種腐敗。「上帝為何要顧念他,或為他辯護以對抗我呢?」保羅卻相反地告訴主人們,如果他們認為他們的僕人在上帝面前微不足道,因為他們在人面前如此,那他們就錯了。「上帝不偏待人」(使徒行傳10:34),最卑微之人的案件在他看來,不會比最崇高君主的案件受到絲毫的輕視。

以弗所 6:1-4

 6:1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

6:2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6:3 【併於上節】

6:4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


1. 孩子,要順從。使徒為什麼用「順從」這個詞,而不是用意義更廣泛的「孝敬」呢?這是因為順從是孩子對父母應盡孝敬的證據,因此更應當努力實行。這也更困難;因為人心排斥順從的觀念,很難讓自己受制於他人。經驗表明這種美德是多麼罕見;因為我們能找到千分之一順從父母的人嗎?這裡用部分代指整體,但這是最重要的部分,並且必然伴隨著所有其他部分。


在主裡。除了所有國家都承認的自然法則之外,孩子的順從也受到上帝權柄的約束。因此,父母只應在符合對上帝的虔誠(這是首要的)的範圍內被順從。如果上帝的命令是規範孩子順從的準則,那麼認為履行這項職責會使人偏離上帝本身是愚蠢的。


因為這是對的。這是為了抑制我們已經說過幾乎所有人都天生具有的兇猛。他證明這是對的,因為上帝已經命令了;因為我們無權爭論或質疑那位旨意是良善和公義的無誤準則者的安排。孝敬被認為包含順從並不奇怪;因為單純的儀式在上帝眼中毫無價值。「孝敬你的父母」這條誡命包含了孩子對父母表達真誠愛意和尊重的所有職責。


2. 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附加在誡命上的應許旨在激發我們的希望,並使我們的順從更加愉快;因此保羅將此作為一種調味品,使他要求孩子們順從的行為更加令人愉快和滿意。他不僅說上帝為順從父母的人提供了獎賞,而且說這樣的獎賞是這條誡命所特有的。如果每條誡命都有自己的應許,那麼就不會有現在這種讚揚的理由了。但保羅告訴我們,這是上帝樂意用一個顯著的應許來印證的第一條誡命。這裡有些困難;因為第二條誡命也包含一個應許,


「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向愛我、守我誡命的人施慈愛,直到千代。」


(出埃及記 20:5,6)


但這是普遍的,不加區別地適用於整條律法,不能說它附加在那條誡命上。保羅的斷言仍然成立,除了要求孩子對父母應盡順從的誡命之外,沒有其他誡命以應許為特徵。


3. 使你得福。應許是——長壽;由此我們明白,今生不應被忽視為上帝的恩賜之一。關於這個和其他相關主題,我必須請讀者參考《基督教要義》;目前我只簡單地說,應許給孩子順從的獎賞是非常恰當的。那些善待給予他們生命的父母的人,上帝向他們保證,在今生他們將會得福。


使你得福,在世長壽。摩西明確提到了迦南地,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出埃及記 20:12)


除此之外,猶太人無法想像有任何更幸福或更令人嚮往的生活。但由於同樣的上帝祝福延伸到全世界,保羅恰當地省略了對一個地方的提及,因為該地方的特殊區別只持續到基督降臨。


4. 父親們,你們也是。父母則被勸告不要因不合理的嚴厲而激怒他們的孩子。這會激發仇恨,並會導致他們完全擺脫束縛。因此,在寫給歌羅西人的信中,他補充說:「免得他們灰心。」(歌羅西書 3:21) 仁慈和寬厚的對待反而有助於培養他們對父母的敬意,並增加他們順從的愉快和積極性,而嚴厲和不友善的態度則會激發他們的固執,並破壞天生的親情。但保羅接著說:「讓他們被溫柔地撫養;」因為希臘詞 (ejktre>fete),被翻譯為撫養,無疑傳達了溫柔和寬容的理念。然而,為了防止他們陷入過度放縱的相反且常見的弊病,他再次收緊了之前放鬆的韁繩,並補充說,要在主的教訓和警戒中。上帝不希望父母在施予仁慈時,溺愛和敗壞他們的孩子。他們對待孩子的行為應當既溫和又體貼,以便在敬畏主中引導他們,並在他們走偏時糾正他們。那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變得放蕩,因此需要頻繁的勸誡和約束。

以弗所 5:28-33

 5: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

5: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

5: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有古卷加:就是他的骨他的肉)。

5: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5: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

5: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


28. 愛妻者。現在從自然本身引出一個論點,以證明男人應該愛他們的妻子。每個人,憑藉其本性,都愛自己。但沒有人能在不愛妻子的情况下愛自己。因此,不愛妻子的男人是個怪物。次要命題以這種方式證明。婚姻是上帝在兩人合為一體的條件下設立的;為了使這種合一更加神聖,他再次藉著基督和他的教會的考量,將其推薦給我們注意。這就是他論點的總結,它在一定程度上普遍適用於人類社會。為了表明人對人應盡的義務,以賽亞說:「不要向你的骨肉隱藏。」(以賽亞書58:7。)但這指的是我們的共同本性。男人和妻子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因為他們不僅因本性的相似而結合,而且因婚姻的紐帶而成為一體。凡是認真思考婚姻目的的人,都不能不愛他的妻子。


29. 正如基督愛教會一樣。他接著藉著向我們呈現基督和他的教會來強調婚姻的義務;因為沒有比這更有力的例子了。丈夫對妻子應有的深厚感情以基督為榜樣,而婚姻所固有的合一則被宣告存在於他自己和教會之間。這是關於我們與基督之間神秘交流的一段非凡經文。


30. 因為我們是他身體的肢體,他的肉,他的骨。首先,這不是誇大其詞,而是簡單的事實。其次,他不僅僅是指基督是我們本性的參與者,而是表達了更高(kai< ejmfatikw>teron)和更強調的東西。


31. 因此。這是摩西著作(創世記2:24)的確切引文。這意味著什麼?正如夏娃是由她丈夫的實質所造,因此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同樣,如果我們是基督真正的肢體,我們就分享他的實質,並藉著這種交流合為一體。簡而言之,保羅描述了我們與基督的結合,聖餐禮中給予我們一個象徵和保證。那些談論對這段經文施加酷刑,使其指涉主餐,而經文中卻沒有提及主餐,只提及婚姻的人,大錯特錯。當他們承認基督的死在主餐中被紀念,但卻不承認我們從基督的話語中所主張的那種交流存在時,我們就引用這段經文來反駁他們。保羅說我們是他肉和骨的肢體。那麼,我們是否會感到驚訝,在主餐中他將自己的身體賜給我們享用,並滋養我們直到永生呢?因此,我們證明,我們所主張由主餐所代表的唯一結合,在這裡由使徒在其真理和結果中宣告出來。


兩個主題同時呈現;因為基督與教會之間的屬靈結合被如此處理,以闡明婚姻的普遍法則,摩西的引文與此相關。他立即補充說,這句話在基督和教會中得以實現。任何宣揚我們對基督義務的機會都會被欣然接受,但他將其闡釋與當前主題相適應。摩西是將亞當說這些話,還是將其作為他自己從人類創造中得出的推論,尚不確定。這兩種觀點哪一種都不太重要;因為,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必須認為這是上帝旨意的宣告,命令男人對妻子應盡的義務。


他要離開父母。好像他說:「他寧願離開父母,也不願不與妻子結合。」婚姻的紐帶並不能取代人類的其他義務,上帝的誡命也並非彼此不一致,一個人若要成為一個好而忠實的丈夫,就不能停止做一個孝順的兒子。這完全是程度的問題。摩西作此比較,是為了更強烈地表達夫妻之間親密而神聖的結合。兒子受不可侵犯的自然法則約束,必須履行對父親的義務;當丈夫對妻子的義務被宣告為更強烈時,其力量就更容易被理解。立志成為好丈夫的人,不會不履行其孝道,反而會將婚姻視為比所有其他關係更神聖。


二人成為一體。他們將成為一個人,或者用一句常用語來說,他們將構成一個人;這對於任何其他關係來說,當然是不成立的。這一切都取決於妻子是由丈夫的骨肉所造。我們與基督之間的結合也是如此,基督在某種程度上使我們分享他的實質。「我們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創世記 2:23),這不是因為他像我們一樣擁有人的本性,而是因為藉著他聖靈的能力,他使我們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從他那裡獲得生命。


32. 這是一個極大的奧秘。他最後表達了對基督與教會之間屬靈結合的驚訝。這是一個極大的奧秘;他的意思是,沒有任何語言能完全解釋其含義。人們徒勞地想用肉體的判斷來理解這種結合的方式和性質;因為在這裡,神聖聖靈的無限能力正在發揮作用。那些拒絕接受任何超出其自身理解能力的事物的人,行為極其愚蠢。我們告訴他們,基督的血肉在主餐中向我們展示。「向我們解釋其方式,」他們回答說,「否則你無法說服我們。」就我而言,我被這奧秘的深度所淹沒,並且不恥於與保羅一同承認我的無知和欽佩。這比我用肉體的判斷來貶低保羅所宣稱的深奧奧秘,要令人滿意得多!理性本身教導我們在這些事情上應該如何行事;因為任何超自然的事物都顯然超出我們自己的理解。因此,讓我們更努力地感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而不是去發現那種交往的性質。


我們不能不佩服天主教徒的敏銳,他們從「奧秘」(musth>rion)這個詞得出結論,認為婚姻是七聖禮之一,彷彿他們有能力將水變成酒。他們列舉了七個聖禮,而基督只設立了兩個;為了證明婚姻是七個聖禮之一,他們引用了這段經文。根據什麼理由呢?因為武加大譯本採用了「聖禮」(sacramentum)這個詞來翻譯使徒所使用的「奧秘」一詞。彷彿「聖禮」(sacramentum)在拉丁作家中不常表示「奧秘」,或者彷彿保羅在同一封書信中談到外邦人的呼召時,沒有使用「奧秘」這個詞。但現在的問題是,婚姻是否被指定為上帝恩典的神聖象徵,向我們宣告和代表一些屬靈的事物,例如洗禮或主餐?他們沒有任何根據來支持這種說法,除非他們被一個拉丁詞語的模糊含義所欺騙,或者更確切地說,被他們對希臘語的無知所欺騙。如果簡單的事實被觀察到,即保羅使用的詞是「奧秘」,那麼就不會發生任何錯誤。


我們看到他們用來製造這個聖禮的錘子和鐵砧。但他們又提供了另一個懶惰的證據,因為他們沒有注意緊接著的修正,


然而我指的是基督和教會。他意圖明確警告,任何人都不要將他的話理解為指婚姻;以便他的意思比他没有例外地表达前一种情感时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最大的奥秘是,基督将他自己的生命和能力注入教会。但谁会在这里发现任何类似圣礼的东西呢?这个错误源于最严重的无知。


33. 然而,让每个人。他稍微偏离了这个主题,尽管这种偏离有助于他的设计,但他采用了简短戒律中常用的方法,即简要总结职责。丈夫被要求爱他们的妻子,妻子被要求敬畏(fobh~tai)她们的丈夫,这里的敬畏是指那种会使她们顺从的尊敬。如果不存在尊敬,就不会有自愿的顺从。Fb61

以弗所 5:21-27

 5:21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5:22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5:23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5:24 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

5:25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5:26 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

5:27 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


21. 順服。上帝將我們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以至於沒有人應該試圖避免順服;在愛主宰的地方,將會提供相互的服務。我甚至不排除君王和統治者,他們的權威正是為了服務社群而存在。所有人都應該被勸勉輪流順服彼此,這是非常恰當的。


但是,由於沒有什麼比這種相互順服更令人厭煩的了,他引導我們敬畏基督,唯有基督能制服我們的兇猛,使我們不拒絕軛,並能謙卑我們的驕傲,使我們不恥於服事我們的鄰舍。無論我們是被動地解釋敬畏基督,即——讓我們順服我們的鄰舍,因為我們敬畏基督;還是主動地解釋,即——讓我們順服他們,因為所有敬虔之人的心靈在基督的統治下都應該受到這種敬畏的影響,這對意義影響不大。一些希臘手稿寫著「敬畏上帝」。這種改變可能是由某人引入的,他認為另一種說法「敬畏基督」雖然最為恰當,但聽起來有點刺耳。Fb59


22. 妻子們,順服你們自己。他現在談到生活的各種狀況;因為除了普遍的順服紐帶之外,有些人根據各自的呼召,彼此之間聯繫更為緊密。整個社群可以說被劃分為許多軛,從中產生了相互的義務。首先是夫妻之間的婚姻之軛;其次是連結父母和子女的軛;第三是連結主人和僕人的軛。通過這種安排,有六個不同的類別,保羅為每個類別規定了特殊的職責。他從妻子開始,命令她們順服自己的丈夫,就像順服基督一樣——如同順服主。這並不是說權威是平等的,而是妻子若不順服丈夫,就無法順服基督。


23.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這是妻子應該順服的原因。基督在丈夫和妻子之間,以及他自己和他的教會之間,建立了相同的關係。這種比較應該比單純聲明這是上帝的旨意,更能給她們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這裡陳述了兩件事。上帝賦予丈夫對妻子的權柄;這種權柄的相似之處在於基督,他是教會的頭,正如丈夫是妻子的頭一樣。


他也是身體的救主。有些人認為代詞「他」(aujto>v)指的是基督;另一些人則認為指的是丈夫。在我看來,它更自然地適用於基督,但仍然與當前的主題相關。在這一點上,以及在其他方面,這種相似性都應該成立。正如基督為了教會的救贖而統治他的教會一樣,沒有什麼比順服丈夫更能給妻子帶來益處或安慰了。拒絕這種可以使她們得救的順服,就是選擇毀滅。


24. 然而,正如教會順服基督一樣。連接詞「然而」可能會讓一些人認為,「他也是身體的救主」這句話是為了預防異議。基督無疑擁有這種特殊的權利,他是教會的救主:然而,妻子們要知道,她們的丈夫,雖然不能提出同等的權利,但卻擁有對她們的權柄,這是效法基督的榜樣。我更喜歡前一種解釋;因為從「然而」(ajlla>)這個詞得出的論證,在我看來並沒有太大的份量。


25. 丈夫們,愛你們的妻子。另一方面,使徒要求丈夫們對妻子懷有非凡的愛;因為他也向他們提出了基督的榜樣——正如基督也愛教會一樣。如果他們被尊榮,承擔他的形象,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代表,那麼他們在履行職責時也應該像他一樣。


並為她捨己。這是為了表達丈夫對妻子應有的強烈感情,儘管他隨後立即藉機讚揚基督的恩典。丈夫們應在這方面效法基督,他不惜為他的教會而死。然而,他死亡所產生的一個特殊結果——他藉此救贖了他的教會——是人類完全無法模仿的。


26. 使她成聖——或者,使她歸他自己;因為我認為這就是「成聖」這個詞的意義。這是藉著罪的赦免和聖靈的重生來完成的。


用水藉著道把她洗淨。他提到了內在和隱藏的成聖,現在又加上了外在的象徵,藉此可見地證實了它;彷彿他說,洗禮向我們提供了成聖的保證。在這裡,必須警惕不健全的解釋,以免人類邪惡的迷信,像經常發生的那樣,將聖禮變成偶像。當保羅說我們藉著洗禮被洗淨時,他的意思是,上帝藉此向我們宣告我們已被洗淨,同時也實現了它所代表的意義。如果真理——或者,同樣地,真理的呈現——沒有與洗禮聯繫在一起,那麼說洗禮是靈魂的洗滌就是不恰當的。同時,我們必須警惕將只屬於上帝的歸於記號或施洗者。我們不能想像洗滌是由施洗者完成的,或者水能潔淨靈魂的污穢,而只有基督的寶血才能做到這一點。簡而言之,我們必須警惕將我們的信心任何一部分歸於物質或人;因為聖禮的真正和恰當的用途是直接引導我們歸向基督,並將我們所有的依賴都放在他身上。


另一些人則認為,說洗禮是靈魂的洗滌,給予了記號過多的重要性。在這種擔憂的影響下,他們極力削弱這裡對洗禮所作的讚美。但他們顯然是錯的;因為,首先,使徒並沒有說記號洗滌,而是宣告這完全是上帝的工作。是上帝洗滌,將這榮譽從其作者那裡奪走並歸於記號是不合法的。但說上帝使用記號作為外在的手段並沒有荒謬之處。這並不是說上帝的能力受記號的限制,而是這種幫助適應了我們理解力的弱點。有些人對這種觀點感到不滿,認為它從聖靈那裡奪走了他特有的工作,而這工作在聖經中到處都歸於他。但他們錯了;因為上帝藉著記號行事的方式,使其全部功效都依賴於他的靈。記號所歸屬的不過是一個次要的工具,本身完全無用,除非它從另一個來源獲得力量。


同樣毫無根據的是他們的擔憂,即這種解釋會限制上帝的自由。上帝的恩典不受記號的限制;因此,如果他願意,上帝可以在沒有記號的幫助下賜予恩典。此外,許多人接受了記號,但並未分享恩典;因為記號對所有人都是共同的,對好人壞人都是一樣的;但聖靈只賜給選民,而記號,如我們所說,沒有聖靈就沒有功效。希臘分詞 kaqari>sav 是過去式,彷彿他說:「洗淨之後。」但是,由於拉丁語沒有過去式的主動分詞,我寧願不理會這一點,而將其翻譯為 (mundans) 洗滌,而不是 (mundatam) 已被洗淨;這會掩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潔淨的工作只屬於上帝。


藉著道。Fb60 這遠非多餘的補充;因為,如果聖言被奪走,聖禮的全部力量就消失了。聖禮除了是聖言的印記之外,還能是什麼呢?僅此一點就能驅除迷信。迷信的人為何會被記號所迷惑,不正是因為他們的心沒有被引導到聖言,而聖言會引導他們歸向神嗎?當然,當我們看向聖言之外的任何事物時,就沒有什麼是健全的,沒有什麼是純潔的;而是一個荒謬接踵而至,直到最終,那些神為人類救贖而設立的記號,變得褻瀆,並墮落為粗鄙的偶像崇拜。因此,敬虔之人的聖禮與不信者的詭計之間唯一的區別,就在於聖言。


這裡所說的聖言是指應許,它解釋了記號的價值和用途。由此可見,天主教徒根本沒有以正確的方式遵守記號。他們確實誇耀擁有「聖言」,但似乎將其視為一種咒語;因為他們用一種不為人知的語言喃喃自語;彷彿它是對死物而非對人說的。對百姓沒有解釋奧秘;在這方面,即使沒有其他原因,聖禮也開始不過是水的死寂元素。在聖言中等同於「藉著聖言」。


27. 祂可以獻給自己。他宣告了洗禮和我們被潔淨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們可以在神面前過著聖潔無可指責的生活。我們被基督潔淨,不是為了讓我們回到我們的污穢中,而是為了讓我們在生命中保持我們曾經領受的純潔。這用比喻的語言來描述,與他的論點相符。


沒有斑點或皺紋。正如妻子的美麗能激發丈夫的愛,基督也以聖潔裝飾祂的新娘教會,作為祂關愛的證明。這個比喻包含對婚姻的暗示;但他隨後放下比喻,直言基督使教會與祂和好,為要使教會聖潔無瑕。教會真正的美麗在於這種婚姻的貞潔,即聖潔和純潔。


「獻給」這個詞(parasth>sh|)意味著教會不僅在人眼中,而且在主眼中都應該是聖潔的;因為保羅說,祂可以獻給自己,而不是為了向他人展示,儘管那隱藏的純潔的果實隨後會在外在的行為中顯明出來。伯拉糾主義者曾引用這段經文來證明今生義的完全,但奧古斯丁已成功地駁斥了他們。保羅沒有說明已經做了什麼,而是說明基督潔淨祂教會的目的是什麼。現在,當一件事被說成是為了讓另一件事隨後發生時,就斷定這後者,即應該隨後發生的事,已經發生了,這是徒勞的。我們不否認教會的聖潔已經開始;但是,只要每天都有進步,就不可能達到完全。

以弗所 5:15-20

 5:15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5:16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5:17 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5:18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

5:19 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

5:20 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 神。

------------------------------------


15. 那麼請看。如果信徒們不能忽視以自己的光芒驅散他人的黑暗,那麼他們在生活中的行為又怎能對自己視而不見呢?基督,公義的太陽,已經升起在他們身上,還有什麼黑暗能遮蔽他們呢?他們彷彿置身於一個擁擠的劇院,應當生活在上帝和天使的注視之下。讓他們敬畏這些見證者,儘管他們可能不為所有凡人所見。他拋開了黑暗與光明的比喻,囑咐他們要像智者一樣謹慎地規範自己的生活,Fb55 這些智者在真智慧的學校裡受過主的教導。我們的理解必須表現為以上帝為我們的引導者和教導者,以教導我們祂自己的旨意。


16. 贖回光陰。他藉著對時間的思考來加強他的勸勉。時日邪惡。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傾向於腐蝕和誤導;因此,對於在如此多荊棘中行走的敬虔之人來說,要毫髮無損地逃脫是很困難的。這種腐敗已經感染了這個時代,魔鬼似乎已經獲得了暴虐的統治;因此,時間若不以某種方式贖回,就不能獻給上帝。那麼,贖回的代價是什麼呢?是從無窮無盡的誘惑中抽身,這些誘惑很容易使我們誤入歧途;是擺脫世俗的憂慮和享樂;簡而言之,是放棄一切阻礙。讓我們渴望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恢復它,讓許多人習慣用來為懶惰辯解的眾多冒犯和艱鉅勞苦,反而激發我們的警惕。


17. 所以,不要作糊塗人。那


「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


(<190102>詩篇 1:2)的人,


將戰勝撒旦可能阻礙他進步的一切障礙。為什麼有些人迷失,有些人跌倒,有些人撞到磐石,有些人離開——不正是因為我們允許自己被撒旦逐漸蒙蔽,而忘記了我們應當不斷記住的上帝的旨意嗎?請注意,保羅將智慧定義為明白主的旨意是什麼。


大衛說:「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19B909>詩篇 119:9)


他談論的是青年人,但這也是屬於老年人的智慧。


18. 不要醉酒。當他吩咐他們不要醉酒時,他禁止一切過度放縱的飲酒。「不要在飲酒上放縱。」


其中有放蕩。希臘詞 ajswti>a,被翻譯為「放蕩」,指出了醉酒所產生的惡果。我將其理解為放蕩不羈的生活所包含的一切;因為如果將其翻譯為奢侈,將會完全削弱其意義。因此,其意義是,醉酒者會迅速拋棄一切謙遜或羞恥的約束;在酒盛行的地方,放蕩自然隨之而來;因此,所有對節制或端莊有任何顧慮的人都應當避免和憎惡醉酒。


世俗之人習慣於縱酒作樂以助興。這種肉體的興奮與上帝之靈所賜的聖潔喜樂形成對比,後者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醉酒會導致什麼?導致無限的放蕩——放縱、不雅的歡樂。那麼,當屬靈的喜樂被最強烈地激發時,它會導致什麼呢?Fb57


19. 唱詩歌、頌詞、靈歌。這些是真正令人愉悅和快樂的果實。聖靈的意思是「在聖靈裡的喜樂」(<451417>羅馬書 14:17);而「被充滿」(第18節)的勸勉,暗指縱酒,與之形成間接對比。彼此對說,就是彼此之間說話。他也不是吩咐他們在內心或獨自歌唱;因為他隨即補充說,在你們心裡歌唱;彷彿他說:「你們的讚美不要僅僅停留在舌頭上,像偽君子那樣,而是發自內心。」詩篇、聖詩或歌曲之間的確切區別可能難以確定,儘管將來會就此主題提出一些評論。Fb58 賦予這些歌曲「屬靈」的稱謂非常恰當;因為最常使用的歌曲幾乎總是關於瑣碎的主題,而且遠非純潔。


20. 常常感謝。他指的是這是一種永遠不應失去其樂趣的喜悅;這是一種我們永遠不應厭倦的操練。我們從上帝那裡獲得的無數恩惠帶來了新的喜悅和感恩的理由。同時,他提醒信徒,如果他們不常常感謝,如果他們的一生不都花在讚美上帝的學習和操練上,那將是證明不敬虔和可恥的懶惰。

以弗所 5:8-14

 5:8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

5:9 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

5:10 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

5:11 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

5:12 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來也是可恥的。

5:13 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出來,因為一切能顯明的就是光。

5:14 所以主說: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


8. 因為你們從前是黑暗。緊隨其後的訓誡,因其所混合的動機而獲得更大的份量。在談到不信者,並警告以弗所人不要成為他們罪行和毀滅的同夥之後,他進一步論證,他們應當與那些人的生活和行為大相徑庭。同時,為了防止他們對上帝忘恩負義,他提醒他們回憶自己過去的生活。「你們應當,」他說,「與你們從前大不相同;因為上帝使你們從黑暗中成為光明。」黑暗在這裡是指人未重生前的整個本性;因為,凡上帝的光輝不照耀之處,就只有可怕的黑暗。光明,則是指那些被上帝的靈光照的人;因為緊接著在同一意義上,他稱他們為光明之子,並推斷他們應當行在光明中,因為藉著上帝的憐憫,他們已從黑暗中被拯救出來。請注意,我們被稱為在主裡的光明,因為,當我們不在基督裡時,一切都受撒旦的統治,我們知道撒旦是黑暗的王子。


9. 因為光明的果子。Fb52 這個括號的引入,是為了指出光明之子應當行走的道路。這裡沒有給出完整的描述,而是以舉例的方式介紹了聖潔虔誠生活的一些部分。為了讓他們對職責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他們的注意力再次被引導到上帝的旨意上。凡渴望以正確和安全的方式生活的人,讓他下定決心順服上帝,並將上帝的旨意作為準則。完全按照他的命令來規範生活,正如他在另一封書信中所說,是一種合理的服事(羅馬書 12:1),或者,正如另一位受啟示的人所說,順從勝於獻祭(撒母耳記上 15:22)。我不知道「靈」(pneujmatov)這個詞是如何滲入許多希臘手稿的,因為另一種讀法更為一致——光明的果子。保羅的意思確實沒有受到影響;因為無論哪種情況,其意思都是,信徒必須行在光明中,因為他們是「光明之子」。當他們不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而是完全獻身於順服上帝,當他們除了他的命令之外不 undertaking 任何事時,這就實現了。此外,這種順服是由其果實所證明的,例如良善、公義和真理。


11. 並且不與。由於「光明之子」居住在黑暗中,或者換句話說,居住在「彎曲悖謬的世代」(申命記 32:5)中,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警告他們要與邪惡的行為保持距離。我們不主動 undertaking 任何邪惡的事情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提防與那些做錯事的人聯合或協助他們。簡而言之,我們必須避免給予任何同意、建議、贊同或協助;因為在所有這些方面,我們都有團契。為了避免有人認為他僅僅通過不縱容就盡了職責,他補充說,而是要責備他們。Fb53 這種做法與一切偽裝背道而馳。當明顯的罪行發生在上帝面前時,每個人都會急於為自己開脫任何罪責,但很少有人會提防縱容;幾乎所有人都會採取某種偽裝。但是,與其讓上帝的真理不動搖,不如讓一百個世界毀滅。


「ejle>gcein」這個詞被翻譯為「責備」,與黑暗的比喻相符;因為它字面上的意思是將以前不為人知的事物拖到光明中。由於不敬虔的人在他們的惡行中自欺(詩篇 36:2),並希望他們的罪行被隱藏,或被視為美德,保羅命令他們應當被責備。他稱他們為不結果子的;因為他們不僅沒有做任何好事,而且絕對有害。


12. 他們在暗中所行的事。"""這顯示了責備不敬虔之人的好處. 如果他們只是逃避人的眼睛, 就沒有任何罪行, 無論多麼令人震驚, 他們都不會犯下. 俗話說, “夜無羞恥.” 這是什麼原因呢? 沉浸在無知的黑暗中, 他們既看不到自己的卑劣, 也不認為這會被上帝和天使看到. 但讓上帝話語的火炬被帶出來, 他們的眼睛就睜開了. 然後他們開始臉紅和羞愧. 藉著他們的勸告和責備, 聖徒們啟發了盲目的不信者, 並將那些沉浸在無知中的人從隱藏處拖到白晝的光明中.


當不信者關閉他們的房門, 避開人的視線時, 他們以各種放蕩的方式衝入的卑劣和邪惡, 甚至不值得一提. 如果黑暗沒有給他們勇氣, — 如果他們不抱著隱藏的東西會逍遙法外的希望, 他們會這樣拋棄所有的羞恥, 放縱他們的激情嗎? 但你, 藉著責備他們, 帶來光明, 讓他們為自己的卑劣感到羞愧. 這種因承認卑劣而產生的羞愧, 是悔改的第一步.


“若有不信的, 或是不學無術的進來, 他被眾人所責備, 被眾人所審問; 這樣, 他心裡的隱秘就顯露出來; 他就俯伏在地, 敬拜神” (哥林多前書 14:24,25.)


這句話在這裡的用法可能被認為不尋常. 伊拉斯謨用另一個詞代替“責備”, 破壞了整個意義; 因為保羅的目的是要表明, 責備不信者的行為並非沒有好處.


13. 但當萬物都被責備時. 由於分詞 (fanerou>menon), 被翻譯為“使顯明”, 是中間語態, 它既可以是被動的, 也可以是主動的. 它可以被翻譯為“被顯明的”, 也可以是“使顯明的”. 如果選擇被動意義, 這是古代譯者所遵循的, 那麼“光”這個詞將像以前一樣表示“發光的”, 意義將是, 當邪惡的行為被上帝的話語顯明時, 它們將被公之於眾. 如果分詞被主動地理解, 仍然有兩種解釋方式: 1. 凡顯明的都是光; 2. 凡顯明任何事物或所有事物的都是光; 將單數視為複數. 沒有困難, 正如伊拉斯謨所擔心的, 關於冠詞; 因為使徒們不習慣非常嚴格地遵守每個冠詞的放置規則, 即使在優雅的作家中, 這種用法也是允許的. 在我看來, 上下文清楚地表明這是保羅的意思. 他曾勸告他們責備不信者的邪惡行為, 從而將他們從黑暗中拖出來; 他現在補充說, 他吩咐他們做的是光的本職工作——使顯明. 他說, 是光使萬物顯明; 因此, 如果他們不將隱藏在黑暗中的事物帶到光明中, 他們就不配這個名字.


14. 所以他說. 解釋者們費盡心思去尋找保羅似乎引用的經文, 而這段經文卻無處可尋. 我將陳述我的意見. 他首先將基督展示為藉著他的僕人說話; 因為這是福音傳道者每天傳遞的普通信息. 他們除了使死人復活之外, 還有什麼其他目的呢?


“時候將到, 現在就是了, 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 聽見的人就要活了”


(約翰福音 5:25.)


現在讓我們注意上下文. 保羅曾說, “不信者必須被責備, 這樣, 當他們被帶到光明中時, 他們就可以開始承認他們的邪惡.”"""因此,他將基督描繪成發出一個在福音傳講中不斷被聽到的聲音,


睡著的人啊,起來吧。我毫不懷疑,這指的是與基督國度相關的預言;例如以賽亞書中的預言,


「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


發現照耀你」(<236001>以賽亞書 60:1.)


因此,讓我們盡力喚醒沉睡和已死的人,以便我們能將他們帶到基督的光中。


基督必賜你光。這並不是說,當我們從死亡中復活得生時,他的光才開始照耀我們,好像我們的行為先於他的恩典。所有意圖只是表明,當基督光照我們時,我們就從死亡中復活得生,——從而證實了先前的說法,即不信者必須從他們的盲目中恢復過來才能得救。有些抄本將「他必賜光」的ejpifau>sei讀作ejfa>yetai,「他必觸摸」;但這種讀法顯然是個錯誤,無需任何論證即可駁回。Fb54

以弗所 5:3-7

 5:3 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

5:4 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

5:5 因為你們確實地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是污穢的,是有貪心的,在基督和 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

5:6 不要被人虛浮的話欺哄;因這些事, 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

5:7 所以,你們不要與他們同夥。


------------------------------------------------


3. 惟有淫亂. 本章與歌羅西書第三章有許多平行經文, 聰明的讀者無需我的幫助, 也能輕易比較. 使徒在此列舉了三件事, 他希望基督徒對這些事深惡痛絕, 甚至不應提及, 換言之, 這些事在他們中間應完全不存在. 他所謂的污穢是指一切卑鄙不潔的慾望, 因此這個詞與淫亂的區別, 僅在於整體與部分的不同. 第三是貪婪, 這不過是對財富的過度渴望. 對於這條誡命, 他加上了權威性的宣告, 即他對他們的要求, 無非是聖徒所應有的, 這顯然將所有淫亂、不潔和貪婪的人排除在聖徒的行列和團契之外.


4. 污穢的言語也不可有. 在這三者之外, 又加上了另外三者. 我所謂的污穢是指一切不雅或與敬虔者的謙遜不符的事. 我所謂的愚妄話是指無益或邪惡的愚蠢談話. 由於閒談常以開玩笑或機智為掩飾, 他特意提到了詼諧, 這種詼諧因其宜人而看似值得稱讚, 但他卻將其譴責為愚妄話的一部分. 希臘詞eujtrapeli>a常被異教作家用於褒義, 指有能力和智慧的人可以適當沉溺的機智和巧妙的詼諧. 但由於要做到機智而不諷刺極其困難, 且開玩笑本身帶有與敬虔之人品格不符的自負成分, 保羅非常恰當地勸阻了這種行為. Fb50 對於現在提到的所有三種罪行, 保羅聲明它們是不合宜的, 換言之, 它們與基督徒的職責不符.


寧可說感謝的話. 其他人譯為感恩, 但我更喜歡耶羅姆的解釋. 對於先前提到的惡習, 保羅應當對比一些普遍性的東西, 這些東西應當體現在我們彼此之間的一切交流中. 如果他說: 「當他們沉溺於閒談或辱罵時, 你們要感謝上帝, 」那麼這個勸告就過於局限了. 希臘詞eujcaristi>a雖然通常指感恩, 但也可以譯為恩典. 「我們所有的談話都應當, 從字面意義上說, 是甜美而優雅的; 如果將實用性和愉悅性適當地結合起來, 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


5. 因為你們確實知道. 如果他的讀者被所列舉的那些惡習所誘惑, 結果將是他們對他的勸告猶豫不決或漫不經心. 因此, 他決定用這個重大而可怕的威脅來警告他們, 即這些惡習會將上帝的國度對我們關閉. 他訴諸於他們自己的知識, 暗示這並非可疑之事. 有些人可能認為, 所有犯了淫亂或貪婪之罪的人都被排除在天國的繼承權之外, 這過於嚴苛, 或與上帝的良善不符. 但答案很簡單. 保羅並非說那些犯了這些罪又悔改的人不被赦免, 而是對罪本身作出判決. 在以同樣的語言對哥林多人說話之後, 他補充道:


「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 但現在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 並藉著我們上帝的靈, 已經洗淨, 成聖, 稱義了. 」


(哥林多前書6:11.)


當人們悔改, 並以此證明他們與上帝和好時, 他們就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了. 但所有淫亂、不潔或貪婪的人, 只要他們繼續如此, 就應當確信他們與上帝沒有友誼, 並被剝奪了所有得救的希望."""它被稱為基督和上帝的國度,因為上帝已將它賜給他的兒子,使我們能藉著他獲得它。


貪婪的人,就是拜偶像的人。「貪婪」,正如他在另一處所說,「就是拜偶像」(歌羅西書 3:5),——這不是聖經中經常譴責的那種偶像崇拜,而是另一種形式。所有貪婪的人都必須否認上帝,並將財富置於上帝之上;這就是他們對可憐的財富的盲目貪婪。但為什麼保羅只將這歸咎於貪婪,而其他肉體的情慾也同樣如此呢?貪婪憑什麼比野心或對自己的虛妄自信更有資格獲得這個可恥的稱號呢?我回答說,這種疾病廣泛傳播,而且不少人感染了它。不,它不被視為一種疾病,反而受到普遍的讚揚。這解釋了保羅語言的嚴厲性,其目的是為了從我們心中撕裂錯誤的觀點。


6. 不要讓人欺騙你們。總是有不敬虔的狗,他們將先知的威脅視為嘲笑和戲弄的對象。我們在今天也發現這樣的人。事實上,在所有時代,撒旦都會興起這種巫師,他們試圖通過不聖潔的嘲諷來逃避神的審判,並且他們實際上對那些在敬畏上帝方面不夠堅定的人施加了一種魅惑。「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姦淫被上帝視為小事。在恩典的律法下,上帝沒有那麼殘酷。他沒有創造我們,使我們成為自己的劊子手。人性的脆弱為我們開脫。」這些和類似的表達經常被嘲諷者使用。保羅卻反駁說,我們必須警惕那種詭辯,它會誘惑人的良心走向毀滅。


因為這些事,神的震怒必臨到。如果我們認為這裡使用的是現在時態,符合希伯來語的習慣,表示將來,那麼這些話就是對末日審判的威脅。但我同意那些將「臨到」一詞理解為不確定意義的人——神的道通常會臨到——以此提醒他們上帝在他們眼前所執行的日常審判。當然,如果我們不是盲目和懶惰的,就有足夠多的例子證明上帝是這些罪行的公正報應者——這些例子包括神聖憤怒的傾瀉,私下針對個人,公開針對城市、君王和國家。


在悖逆之子身上,——在不信者或叛逆者身上。這句話不容忽視。保羅現在是對信徒說話,他的目的與其說是呈現他們自身危險的令人擔憂的景象,不如說是激勵他們在惡人身上,如同在鏡子裡,看到上帝可怕的審判。上帝不會讓自己成為他兒女恐懼的對象,使他們避開他,而是以父親的方式盡一切可能將他們吸引到自己身邊。他們應該學會這一課,不要與不敬虔的人陷入危險的團契,因為他們的毀滅是預見到的。"""

以弗所 5:1-2

5:1 所以,你們該效法 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

5:2 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 神。

-----------------------------------

1. 所以你們要效法。這個原則是透過考慮兒女應該像他們的父親來貫徹和實施的。他提醒我們,我們是神的兒女,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在仁慈的行為上像他。不難看出,在目前這個例子中,章節的劃分特別不恰當,因為它將主題中密切相關的部分分開了。那麼,如果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就應該效法神。基督也宣告,除非我們對不配的人施以仁慈,否則我們就不能成為我們天父的兒女。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咒罵你們的祝福,為那恨你們的行善,為那惡意利用和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你們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女;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400544>馬太福音 5:44,45.) Fb48


2. 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一樣。他既然呼召我們效法神,現在又呼召我們效法基督,基督是我們真正的榜樣。我們應該以基督愛我們的那種愛彼此相愛,因為我們在基督身上所看到的,是我們真正的指引。


並為我們捨己。這是最高愛的顯著證明。基督彷彿忘記了自己,不惜自己的生命,為要將我們從死亡中贖回。如果我們渴望分享這份益處,我們就必須對我們的鄰舍培養類似的感情。這並不是說我們中有人達到了如此高的完美,但所有人都必須根據他們的能力來努力和奮鬥。


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給神。雖然這句話引導我們讚美基督的恩典,但它直接關係到目前的主題。事實上,沒有任何語言能完全表達基督之死的後果和功效。這是我們與神和好的唯一代價。關於這個主題的信仰教義佔據最高地位。但是,我們越是發現救贖主非凡的仁慈,我們就越有義務為他服務。此外,我們可以從保羅的話中推斷,除非我們彼此相愛,否則我們的任何職責在神眼中都不會蒙悅納。如果基督所成就的人類和好是馨香的祭物,Fb49 那麼,當這聖潔的香氣散佈在我們身上時,我們也將「在神面前作基督馨香之氣」(<470215>哥林多後書 2:15)。基督的這句話適用於此,


「把你的禮物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400524>馬太福音 5:24.)

以弗所 4:29-32

 4:29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4:30 不要叫 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

4:31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譯: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

4:32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


29. 不說污穢的言語。他首先禁止信徒使用任何污穢的言語,包括所有那些習慣用於煽動情慾的表達方式。他不滿足於消除惡習,還吩咐他們要用造就人的話語。在另一封書信中他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歌羅西書 4:6。)這裡用了不同的詞語,如果(言語)對造就人有益,這僅僅意味著它有用。所有格「的用處」無疑可以根據希伯來語的習慣,被視為形容詞,因此「為著有用的造就」(pro<v oijkodomh<n th~v crei>av)可能意味著為著有益的造就;但當我考慮到保羅書信中「造就」這個比喻的頻繁和廣泛的意義時,我更喜歡前一種解釋。「有用的造就」因此將意味著我們造就的進步,因為造就是向前推進。為了解釋這是如何做到的,他補充說,這可以將恩典賜給聽者,這裡「恩典」一詞的意思是安慰、建議以及一切有助於靈魂得救的事物。


30. 不要叫聖靈擔憂。既然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我們靈魂和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應該獻給他。但如果我們沉溺於任何不潔的事物,我們就可以說是在把他從我們這裡趕走;為了更熟悉地表達這一點,人類的情感,如喜樂和悲傷,都被歸於聖靈。Fb46 努力讓聖靈愉快地與你同住,如同住在一個愉快和喜樂的居所中,不要給他任何擔憂的機會。有些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當我們用污穢的言語,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冒犯那些被神的靈引導的敬虔弟兄時,我們就叫聖靈擔憂。(羅馬書 8:14。)任何與敬虔相悖的事物不僅令敬虔的耳朵不悅,而且一聽到就會在他們心中產生深深的悲傷和痛苦。但保羅的意思不同,這從接下來的內容中可以看出。


你們受了印記。既然神用他的靈給我們蓋了印記,當我們不順從他的引導,卻被邪惡的情慾玷污時,我們就叫他擔憂。沒有任何語言能充分表達這個莊嚴的真理,那就是當我們在一切事上順從聖靈,並且只思想和說純潔和聖潔的事時,聖靈就為我們歡喜快樂;反之,當我們心中容納任何不配我們呼召的事物時,聖靈就擔憂。現在,讓任何人反思,叫聖靈擔憂到如此地步,以至於迫使他離開我們,這該是多麼令人震驚的邪惡。先知以賽亞也使用了相同的說法,但意義不同;因為他只是說他們「使他的聖靈擔憂」(以賽亞書 63:10),這與我們習慣說使人心煩意亂的意義相同。你們受了印記。神的靈是印記,藉此我們與惡人區分開來,它印在我們的心上,作為被收養的確鑿證據。


直到得贖的日子,——也就是說,直到神引導我們進入所應許的產業。那一天通常被稱為得贖的日子,因為那時我們最終將從所有的苦難中解脫出來。除了在解釋羅馬書 8:23 和哥林多前書 1:30 時已經提出的觀察之外,沒有必要對這個短語做任何補充。在這段經文中,「受了印記」這個詞可能與它通常的含義不同,——即神將他的靈作為他的標記印在我們身上,以便他能認出那些帶有這個標記的人是他的兒女。


31. 一切苦毒。他再次譴責憤怒;但在這次,他將憤怒與通常伴隨它的冒犯行為聯繫起來,例如喧鬧的爭吵和責罵。在「憤怒」和「怒氣」(Qumo<n kai< ojrgh<n)之間,差別很小,除了前者表示力量,後者表示行為;但這裡唯一的區別是,憤怒是一種更突然的攻擊。消除惡意將極大地有助於糾正其餘的一切。他用這個詞來表達與人道和正義相對立的墮落心靈,通常稱為惡毒。


32. 並且你們要彼此相待。他用仁慈或溫和的容貌、語言和舉止來對比苦毒。由於這種美德除非伴隨著憐憫(oumpa>qeia),否則永遠不會在我們心中佔據主導地位,他建議我們要心存憐憫。這將使我們不僅同情我們弟兄的苦難,如同自己的苦難一樣,而且培養真正的人性,這種人性會被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所感動,如同我們身處他們的境地一樣。與此相反的是那些鐵石心腸、野蠻的人的殘酷,他們對他人的痛苦毫無關心。


彼此饒恕。這裡翻譯為饒恕的希臘詞(carizo>menoi eJautoi~v),被認為是指仁慈。因此,伊拉斯謨將其翻譯為(largientes)慷慨。儘管這個詞允許這種含義,但上下文促使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觀點,即我們應該樂於饒恕。有時可能會發生,人們善良且心存憐憫,但當他們受到不當對待時,卻不容易饒恕傷害。為了讓那些在其他方面心存仁慈、樂於行善的人,不因人的忘恩負義而失職,他勸告他們要表現出樂於放下怨恨。為了使他的勸告更有分量,他提出了上帝的榜樣,上帝藉著基督饒恕了我們,遠遠超過任何凡人能饒恕他的弟兄的。Fb47

以弗所 4:25-28

 4:25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

4:26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4:27 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4:28 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


25. 所以,要脫去謊言。從這教義的頭,也就是從新人的義,所有敬虔的勸誡都像泉水一樣流淌出來;因為如果所有與生命有關的誡命都被收集起來,但如果沒有這個原則,它們的價值就會很小。哲學家採用不同的方法;但在敬虔的教義中,除了這種方法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規範生活。現在,他因此開始提出從一般教義中得出的具體勸誡。他從福音的真理中得出結論,義和聖潔應該是真實的,他現在從一般陳述推論到一個具體事例,即每個人都應該對他的鄰居說實話。謊言在這裡指各種欺騙、虛偽或狡猾;真理指誠實的行為。他要求他們之間的所有交流都應該是真誠的;並以這個考慮來加強它,因為我們是彼此的肢體。肢體之間不和睦——他們彼此欺騙——是極大的邪惡。


26. 生氣卻不要犯罪。使徒是否心裡想著詩篇第四篇的一部分,這是不確定的。他所用的詞(jOrgi>zesqe kai< uh< aJmarta>nete)出現在希臘譯本中,儘管 ojrgi>zesqe 這個詞被翻譯為「生氣」,但有些人認為它的意思是「顫抖」。Fb45 希伯來語動詞 zgr (ragaz) 既可以表示因憤怒而激動,也可以表示顫抖。至於詩篇的這段話,顫抖的意思將非常恰當。「不要選擇像瘋子一樣,不顧一切地衝向任何方向,而是讓害怕被認為魯莽的恐懼讓你心生敬畏。」這個詞有時表示爭鬥或爭吵,例如在那個例子中(創世記 45:24),「你們在路上不要爭吵」;因此,詩人補充說,「你們要心裡思想,並要安靜」——避免激烈的衝突。


在我看來,保羅只是暗示了這段話,目的是為了以下觀點。我們在生氣時有三個錯誤會得罪上帝。第一個是,當我們的憤怒來自微不足道的原因,甚至常常沒有任何原因,或者至少來自個人的傷害或冒犯。第二個是,當我們超越了適當的界限,被捲入過度的放縱。第三個是,當我們的憤怒,本應針對我們自己或罪惡,卻轉向我們的弟兄。因此,保羅在想要描述憤怒的適當限制時,非常恰當地使用了這句眾所周知的經文:「生氣卻不要犯罪」。如果我們憤怒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將憤怒傾瀉在自己的過錯上——我們就遵守了這條誡命。至於別人,我們不應該對他們的人,而是對他們的過錯生氣;我們也不應該因個人的冒犯而激動,而是因對主榮耀的熱心而激動。最後,我們的憤怒在合理的時間後應該平息,不與肉體情慾的暴力混雜。


不可含怒到日落。然而,我們有時會屈服於不當和有罪的情緒,這是幾乎不可能避免的——人類心靈傾向於邪惡的趨勢是如此強烈。因此,保羅提出了第二個補救措施,即我們應該迅速抑制我們的憤怒,不讓它因持續而積聚力量。第一個補救措施是:生氣卻不要犯罪;但是,由於人性的巨大弱點使得這極其困難,下一個補救措施是——不要在我們心中懷怒太久,也不要讓它有足夠的時間變得強大。他因此吩咐說,不可含怒到日落。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碰巧生氣,讓我們努力在日落之前平息。


27. 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tw~| diabo>lw|)。我知道有些人對這段話的解釋。伊拉斯謨將其翻譯為,“也不給誹謗者留地步,” (calumniatori,) 清楚地表明他將其理解為指惡意之人。但我確信,保羅的意圖是,告誡我們不要讓撒旦佔據我們的心靈,並通過將這座堡壘掌握在他手中,為所欲為。我們每天都感受到,治癒長期積怨是多麼不可能,或者至少是多麼困難。這原因何在?不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抵擋魔鬼,反而將我們的心交給了他嗎?在仇恨的毒液滲入人心之前,怒氣必須徹底清除。


28. 偷竊的,不要再偷。這不僅包括人類法律懲罰的更嚴重的盜竊,也包括那些更隱蔽的、不為人所知的盜竊——各種掠奪他人財產的行為。但他不僅僅是禁止我們以不公正或非法的方式獲取財產。他命令我們盡力幫助我們的弟兄。


使他有可以分給那缺少的人。“你以前偷竊的,現在不僅要通過合法和無害的勞動來維持生計,而且必須幫助他人。”他首先被要求勞動,用手工作,這樣他就不會以犧牲弟兄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是通過光榮的勞動來維持生命。但我們對鄰舍所負的愛,使我們走得更遠。沒有人必須只為自己而活,而忽視他人。所有人都必須勞動以滿足彼此的需要。


但有一個問題出現了,保羅是否要求所有人都用手勞動?這會過於苛刻。我回答說,如果仔細考慮,其含義是清楚的。每個人都被禁止偷竊。但許多人習慣於以貧困為藉口,而這個藉口可以通過命令他們寧可勞動 (ma~llon de kopia>tw) 來消除。好像他說:“任何情況,無論多麼艱難或令人不快,都不能使任何人有權傷害他人,甚至不能不為弟兄的需要做出貢獻。


那美好的事。這後一句話,包含了一個從大到小的論證,為勸告增添了不小的力量。由於有許多職業對促進人們的合法享受作用不大,他建議他們選擇那些對鄰舍最有益的職業。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驚訝。如果那些除了導致人們不道德之外沒有其他作用的行業,被異教徒——包括西塞羅在內——譴責為極其可恥,基督的使徒會將它們列為上帝的合法呼召嗎?

以弗所 4:20-24

 4:20 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

4:21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

4:22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4:23 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

4:24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


20. 但你們不是這樣。他現在將基督徒的生活作一對比,以表明一個敬虔的人若不顧一切地沾染外邦人的可憎之物,與其品格是何等格格不入。因為外邦人行在黑暗中,所以他們不辨是非;但那些蒙神真理光照的人,應當以不同的方式生活。那些以感官的虛妄為生活準則的人,屈服於卑劣的私慾,這不足為奇;但基督的教義教導我們放棄我們的本性。一個人的生活若與不信者無異,他就沒有學到基督的任何東西;因為認識基督與治死肉體是不可分的。


21. 如果你們聽過他。為了更激發他們的注意力和熱忱,他不僅告訴他們聽過基督,還用了更強烈的表達方式,你們在他裡面受了教導,彷彿他說,這教義不是輕描淡寫地指出,而是忠實地傳達和解釋了。


正如真理在耶穌裡。這包含對福音膚淺知識的責備,許多人因此而自高自大,卻完全不熟悉新生命的樣式。他們認為自己非常聰明,但使徒卻宣稱這是一種錯誤和誤解的觀點。對基督的認識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純正的,另一種是虛假冒充的。並非嚴格來說有兩種;而是大多數人錯誤地以為自己認識基督,其實他們所認識的不過是屬肉體的。在另一封書信中他說,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


(哥林多後書 5:17。)


所以這裡他斷言,任何對基督的認識,若沒有伴隨著治死肉體,就不是真實和真誠的。


22. 脫去。他要求基督徒悔改,或過新生活,他認為這包括捨己和聖靈的重生。從第一點開始,他吩咐我們脫去,或脫下舊人,使用了衣服的比喻,我們已經有機會解釋過。舊人——正如我們在解釋羅馬書第六章和其他出現此詞的經文時多次說明的——是指我們從母腹中帶來的本性。他用亞當和基督兩個人物,向我們描述了可以稱為兩種本性的東西。由於我們首先是從亞當而生,我們從他那裡繼承的墮落本性被稱為舊人;而由於我們在基督裡重生,這種罪惡本性的改變被稱為新人。總之,凡想脫去舊人的人,必須放棄他的本性。認為「舊」和「新」這兩個詞暗示舊約和新約,這是極其不合邏輯的。


關於從前的行為。為了更清楚地表明這對以弗所人的勸勉並非不必要,他提醒他們從前的生活。「在基督向你們的心顯現之前,舊人在你們裡面掌權;因此,如果你們想脫去他,你們就必須放棄你們從前的生活。」是敗壞的。他從果子,即從引誘人走向毀滅的邪惡慾望來描述舊人;因為「敗壞」這個詞暗示著衰老,而衰老與敗壞密切相關。我們必須警惕,不要像天主教徒那樣,認為「欺哄人的私慾」僅僅指那些普遍被認為是卑劣的、粗俗可見的私慾。這個詞也包括那些非但沒有受到譴責,有時反而受到讚揚的性情——例如野心、狡猾,以及一切源於自愛或缺乏對上帝信心的事情。


23. 又要更新。敬虔聖潔生活準則的第二部分是,不是活在我們自己的靈裡,而是活在基督的靈裡。但「你們心思的靈」是什麼意思呢?我簡單地理解為,— 不僅要在明顯有罪的低級慾望方面得到更新,而且要在靈魂中最崇高和最卓越的部分得到更新。在這裡,他再次提出了哲學家們幾乎崇拜的那個女王。我們的思想精神與神聖和屬天的聖靈之間存在著一種隱含的對比,後者在我們裡面產生了另一種新的思想。我們裡面有多少是健全或未受腐蝕的,可以很容易地從這段經文中看出,它命令我們主要糾正理性或思想,我們傾向於想像其中只有美德和值得稱讚的東西。


24. 穿上新人。這一切的意思是,“在精神上得到更新,或者,在內部或完全得到更新,— 從思想開始,這似乎是受罪污染最少的部分。”關於創造的補充,可能指人的第一次創造,或通過基督的恩典實現的第二次創造。兩種解釋都將是真實的。亞當最初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並像鏡子一樣反映了神的公義;但那個形象,因罪而被玷污,現在必須在基督裡恢復。敬虔者的重生確實—正如我們之前解釋的Fb44—無非是在他們裡面重新形成神的形象。毫無疑問,在這次第二次創造中,神的恩典比第一次創造有更豐富和更有力的彰顯;但我們的最高完美在聖經中始終被描述為與神的符合和相似。亞當失去了他最初得到的形象,因此有必要通過基督將其恢復給我們。重生的目的是將我們從迷失中召回,回到我們被創造的目的。


在公義中。如果公義被視為正直的總稱,那麼聖潔將是更高的東西,或者說是獻身於事奉神的純潔。我更傾向於將聖潔視為指律法的第一塊法版,而公義指第二塊法版,就像撒迦利亞的歌中說的,


“使我們終身在聖潔和公義中事奉他。” (<420174>路加福音 1:74,75.)


柏拉圖正確地劃分了區別,聖潔 (oJsio>thv) 在於敬拜神,而另一部分,公義 (dikaiosu>nh),則與人有關。所有格“真理的” (th~v alhqei>av) 用作形容詞,指代兩個詞;因此,雖然字面上是“在真理的公義和聖潔中”,但意思是“在真正的公義和聖潔中”。他警告我們兩者都應該是真誠的;因為我們與神打交道,而神是不可能被欺騙的。

以弗所 4:17-19

 4:17 所以我說,且在主裡確實地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4:18 他們心地昏昧,與 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

4: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


-----------------------------------

17. 因此我說。基督為建立祂的教會所設立的政府現已得到考慮。他接著詢問福音的教義應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產生什麼果實;或者,如果你願意,他開始詳細解釋教義應隨之而來的建立的性質。


你們從此以後不要再像外邦人那樣行事。他首先勸告他們放棄不信者的虛妄,理由是這與他們目前的觀點不符。那些在基督的學校受教,並被救恩的教義啟迪的人,如果追隨虛妄,與那些從未有真理之光照耀的不信和盲目的民族毫無區別,那將是極其愚蠢的。基於此,他非常恰當地要求他們用自己的生活證明,他們成為基督的門徒確實獲得了一些益處。為了使他的勸告更為懇切,他以神的名義懇求他們——我在主裡說這話並作證,Fb42——提醒他們,如果他們藐視這教導,他們有一天必須交賬。


像其他外邦人那樣行事。他指的是那些尚未歸信基督的人。但同時,他提醒以弗所人,他們悔改是多麼必要,因為他們本性上就像失喪和被定罪的人。其他民族悲慘和令人震驚的狀況被視為改變心態的動機。他斷言信徒與不信者不同;並指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這種差異的原因。關於前者,他指責他們的心思虛妄:讓我們記住,他泛指所有未被基督的靈更新的人。


在他們心思的虛妄中。現在,心思在人類構造中佔據最高地位,是理性的所在地,掌管意志,並抑制罪惡的慾望;因此,我們索邦大學的神學家習慣稱她為女王。但是,保羅認為心思不過是虛妄;而且,好像他沒有充分表達他的意思一樣,他對她的女兒,悟性,也沒有給予更好的稱號。這是我對dianoi>a這個詞的解釋;因為,雖然它表示思想,但由於它是單數,它指的是思維能力。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第六卷末尾,將dianoi>a置於no>hsiv和pi>stiv之間的中間位置,但他的觀察完全局限於幾何主題,不適用於這段經文。保羅先前斷言人什麼也看不見,現在又補充說,他們在推理上是盲目的,即使在最重要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現在讓人們去為自由意志而驕傲吧,它的引導在這裡被如此深重的恥辱所標記。但是,我們會被告知,經驗與這種觀點公然矛盾;因為人並非如此盲目以至於什麼也看不見,也並非如此虛妄以至於無法形成任何判斷。我回答說,關於神的國度,以及所有與屬靈生命相關的事物,人類理性的光與黑暗相差無幾;因為,在它指出道路之前,它就熄滅了;它的感知能力幾乎就是盲目,因為在它達到果實之前,它就消失了。人類心靈所持有的真正原則類似於火花;Fb43 但這些火花在被應用於其正當用途之前,就被我們本性的墮落所扼殺。例如,所有人都知道有神,並且我們有責任敬拜祂;但罪惡和無知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從這種模糊的知識一下子轉向偶像,並敬拜它來代替神。即使在敬拜神方面,它也會導致巨大的錯誤,特別是在律法的第一條誡命上。


至於第二個異議,我們的判斷確實與上帝關於僅僅外在行為的律法相符;但罪惡的慾望,這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卻逃過了我們的注意。此外,保羅不僅僅談論我們從母腹中帶來的自然盲目,也指一種更為嚴重的盲目,正如我們稍後將看到的,上帝以此懲罰先前的過犯。我們總結說,人類天生擁有的理性和理解力,使他們在上帝面前無可推諉;但是,只要他們任憑自己按照天性生活,他們就只能在他們的意圖和行動中迷失、跌倒、絆倒。由此可見,當虛假的崇拜源於虛妄的深淵和無知的迷宮時,它在上帝眼中會顯得何等低賤和無價值。


18. 與上帝的生命隔絕。上帝的生命可以指在上帝眼中被視為生命的事物,如同那段經文所說:


「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上帝的榮耀,」(約翰福音 12:43,)


或者,指上帝藉著重生之靈賜給祂選民的生命。在這兩種情況下,意義都是相同的。我們作為人的普通生命,不過是生命的空虛影像,不僅因為它迅速消逝,也因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的靈魂若不緊密依附上帝,就是死的。世上有三種生命。第一是動物生命,僅由運動和身體感官組成,我們與野獸共有;第二是人類生命,我們作為亞當的兒女所擁有;第三是超自然的生命,唯有信徒才能獲得。所有這些都來自上帝,因此每一種都可以稱為上帝的生命。至於第一種,保羅在雅典的講道中說(使徒行傳 17: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詩篇作者說:


「你發出你的靈,牠們就被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詩篇 104:30。)


關於第二種,約伯說:


「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你也眷顧保全我的心靈。」(約伯記 10:12。)


但信徒的重生在此被特別稱為上帝的生命,因為那時上帝才真正活在我們裡面,當祂藉著祂的靈引導我們時,我們才享受祂的生命。保羅宣稱,所有在基督裡不是新造的人,都缺乏這種生命。那麼,只要我們仍活在肉體中,也就是說,活在我們自己裡面,我們的境況該是多麼悲慘!我們現在可以判斷所有所謂的道德美德;因為保羅斷言不是上帝的生命,那樣的生命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呢?在任何美好的事物開始從我們裡面發出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藉著基督的恩典而更新。這將是真實的,並且,如俗語所說,是充滿活力的生命的開始。


因為他們心中的無知。我們應該注意這裡所給出的理由;因為,正如認識上帝是靈魂真正的生命,反之,無知就是靈魂的死亡。為了避免我們採納哲學家的觀點,認為導致我們犯錯的無知只是一種偶然的惡,保羅指出它根植於他們心中的盲目,這暗示它存在於他們的本性之中。因此,遮蔽人心靈的第一種盲目,是原罪的懲罰;因為亞當背叛後,被剝奪了上帝的真光,沒有真光,就只有可怕的黑暗。


19. 既已麻木不仁。在描述了天生的墮落之後,接著是對人類因自身罪惡行為而招致的最嚴重惡行的描述。他們摧毀了心靈的感受力,平息了良心的刺痛,任憑自己沉溺於各種不義。我們天生腐敗,傾向於邪惡;不,我們完全傾向於邪惡。那些缺乏基督精神的人放縱自己,直到新的罪行不斷產生,給他們帶來上帝的憤怒。上帝的聲音,由控告的良心宣告,仍然持續被聽到;但是,它非但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反而似乎使他們對一切勸告都變得麻木。由於這種頑固,他們理應完全被上帝拋棄。


他們被如此拋棄的常見症狀是——這裡所描述的對痛苦的麻木不仁——即「不省人事」。他們對冒犯上帝所帶來的即將到來的審判無動於衷,安然自得,無所畏懼地放縱於罪惡的享樂,毫無約束。他們不感到羞恥,也不顧及名譽。被對神聖審判的恐懼所折磨的內疚良心的啃噬,可以比作地獄的門廊;但這種頑固的安全感——是一個吞噬和毀滅的漩渦。正如所羅門所說,


「惡人進入深淵,就藐視它。」(箴言 18:3.)


因此,保羅恰當地展示了神聖復仇的可怕例子,其中被上帝拋棄的人——讓良心沉睡,摧毀了對神聖審判的所有恐懼——簡而言之,麻木不仁——以野蠻的暴力屈服於一切邪惡。這並非普遍情況。許多被棄絕的人甚至受到上帝的約束,上帝無限的良善阻止了世界本來會陷入的絕對混亂。結果是,這種公開的淫慾,這種不受約束的放縱,並非在所有人身上都出現。只要一些人的生活呈現出這樣一面鏡子,足以喚醒我們的警覺,以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就足夠了。



在我看來,淫蕩(ajselgei>a|)指的是肉體在不受上帝之靈約束時,沉溺於放縱和淫亂的那種放蕩。不潔則指各種可恥的暴行。此外,還加上了貪婪。希臘詞pleonexi>a,被如此翻譯,通常指貪婪(路加福音12:15;彼得後書2:14),有些人在此處也如此解釋;但我不能接受這種觀點。由於墮落和邪惡的慾望是永不滿足的,保羅將它們描述為伴隨著貪婪,這與節制是相反的。

以弗所 4:15-16

 4:15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4:16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


15. 但,說實話。他已經說過我們不應該是缺乏理性和判斷力的孩子,現在他命令我們在真理中成長。Fb40 雖然我們還沒有達到成年人的狀態,但我們至少應該像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成為進步的孩子。上帝的真理應該如此牢固地抓住我們,以至於撒旦的一切詭計和攻擊都不能使我們偏離軌道;然而,由於我們迄今尚未獲得完全和徹底的力量,我們必須進步直到死亡。


他指出了這種進步的目的,就是基督可以成為頭,「使他在凡事上居首位」(歌羅西書 1:18),並且我們單單在他裡面才能在活力或身量上成長。再次,我們看到沒有人被排除在外;所有人都被命令順服,並在身體中各就各位。


那麼,教皇制呈現出什麼樣的方面呢,除了彎曲、畸形的人?當一個人與頭作對,拒絕被算作成員之一時,教會的整體對稱性不就被破壞了嗎?天主教徒否認這一點,並聲稱教皇只不過是一個事奉的頭。但這種詭辯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他們偶像的暴政必須被承認與保羅在這裡推薦的秩序完全不符。總之,教會的健康狀況要求基督獨自「必須增加」,而所有其他人「必須減少」(約翰福音 3:30)。我們所獲得的任何增加都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加以規範,即我們將留在自己的位置上,並有助於高舉頭。


當他命令我們在愛中留意真理時,他使用介詞「在」(ejn),就像相應的希伯來介詞「b」(beth)一樣,表示「與」——在愛中說真話。Fb41 如果每個人,而不是只顧自己的事情,都渴望相互交流,那麼就會有令人愉快和普遍的進步。使徒向我們保證,這種和諧的本質必須是,人們不應被允許忘記真理的要求,或者,不顧這些要求,按照自己的觀點達成協議。這證明了天主教徒的邪惡,他們拋棄了上帝的話語,並努力強迫我們遵守他們的決定。


16. 從他全身。我們所有的增長都應該傾向於更高地高舉基督的榮耀。這現在由最好的理由證明。是他供應我們所有的需要,沒有他的保護我們就不能安全。正如根將汁液輸送到整棵樹一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活力都必須從基督那裡流向我們。這裡有三件事值得我們注意。第一件就是剛才所說的。所有透過肢體散佈的生命或健康都來自頭;因此肢體處於次要地位。第二件是,透過所做的分配,每個肢體的有限份額使得所有肢體之間的交流絕對必要。第三件是,沒有相互的愛,身體的健康就無法維持。透過肢體,作為管道,從頭部傳送所有身體所需的一切營養。當這種聯繫得到維持時,身體是活著和健康的。每個肢體也有其應有的份額——按照每個部分有效的工作。


最後,他表明教會是藉著愛被建立的——在愛中建立自己。這意味著任何不與整個身體成正比的增長都是無益的。那些渴望自己獨立成長的人是錯誤的。如果一條腿或一隻手臂長得異常巨大,或者嘴巴張得更開,這些部位過度的增大難道不會對整個身體造成傷害嗎?同樣,如果我們希望被視為基督的肢體,就沒有人是為自己而活,而是我們所有人都為彼此的益處而活。這是藉著愛來實現的;如果愛不掌權,沒有「教化」,只有教會的絕對分散。

以弗所 4:11-14

4:11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4:12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4:13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4:14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


 他回來解釋恩賜的分配,並更詳細地闡明了他曾略微暗示的觀點,即教會中的合一源於這種多樣性,就像音樂中不同的音調產生甜美的旋律一樣。其意義可以概括如下:「話語的外在事工也因其所帶來的益處而受到稱讚。某些被任命擔任該職位的人,受僱傳講福音。這是主樂意治理祂的教會、維持其存在並最終確保其最高完善的安排。」


當聖靈的恩賜成為討論的主題時,保羅列舉的是職位而不是恩賜,這可能會引起驚訝。我回答說,當人被上帝呼召時,恩賜必然與職位相關聯。上帝不會只賜予人使徒或牧師的空名,而是也賦予他們恩賜,沒有這些恩賜,他們就無法妥善履行職責。上帝所任命的使徒,並非徒有虛名;因為神的命令與執行命令的能力是並行的。現在讓我們詳細審視這些詞語。


11. 他賜給。教會藉著傳講聖道而治理,首先被宣告為不是人的設計,而是基督最神聖的命令。使徒不是自己任命的,而是基督揀選的;現今,真正的牧者也不是憑自己的判斷輕率地自薦,而是由主興起的。簡而言之,教會藉著聖道的事工而治理,不是人的設計,而是神的兒子所設立的。作為他自己不可更改的律法,它要求我們同意。那些拒絕或藐視這事工的人,就是侮辱和反叛基督這位創始者。是他自己賜給了他們;因為,如果他沒有興起他們,就不會有他們。另一個推論是,任何沒有被基督親手塑造和培養的人,都不適合或沒有資格擔任如此顯赫的職位。我們之所以有福音的傳道人,他們具備必要的資格,並執行託付給他們的職責,這一切都歸功於基督。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恩賜。


有些人,使徒。賦予不同人的不同名稱和職位,源於構成整個身體完整性的成員多樣性——因此消除了所有競爭、嫉妒和野心的理由。如果每個人都表現出自私的性格,努力超越鄰居,並且除了自己的事情之外,對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或者,如果更傑出的人成為地位較低者的嫉妒對象——在這些情況中的每一種,恩賜都沒有被用於其應有的用途。因此,他提醒他們,賜予個人的恩賜,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和獨立的利益而持有,而是為了整個群體的利益而使用。關於這裡列舉的職位,我們已經說了很多,Fb38 現在除了經文解釋所要求的之外,我們將不再多說。提到了五類職務人員,儘管在這一點上,我知道存在意見分歧;因為有些人認為最後兩者只構成一個職位。撇開他人的意見不談,我將繼續闡述我自己的觀點。


我將「使徒」一詞理解為其特有的含義,而非其詞源所允許的廣泛意義,指那些蒙受基督極大恩寵並被提升至最高榮譽的人。十二使徒即屬此類,保羅後來也加入其中。他們的職責是將福音的教義傳遍全世界,建立教會,並建立基督的國度。他們沒有自己的教會託付給他們;但給予他們所有人的命令是,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要傳講福音。


其次是傳福音的,"""他們在職務性質上密切相關,但地位較低。提摩太和其他人就屬於這一類;因為保羅在書信的問候中將他們與自己並列提及,但他並沒有將他們稱為使徒職務上的同伴,而是聲稱這個稱號是他獨有的。主所委派他們的事奉是輔助使徒的,他們在地位上僅次於使徒。


使徒在這兩類人之外又加上了先知。有些人認為這個稱號指的是那些擁有預言未來事件恩賜的人,其中就有亞迦布。(使徒行傳 11:28;21:10。)但我個人認為,由於當前的主題是教義,我寧願像以前一樣,將「先知」這個詞定義為傑出的預言解釋者,他們藉著非凡的啟示恩賜,將預言應用於他們需要處理的主題;然而,這並不排除預言的恩賜,因為他們的教義教導通常伴隨著這種恩賜。


有些人認為牧師和教師指的是同一種職務,因為使徒不像本節其他部分那樣說:「有些人是牧師;有些人是教師;」而是說:「τοὺς δὲ, ποιμένας καὶ διδασκάλους」,即「有些人是牧師和教師」。金口約翰和奧古斯丁持此觀點;更不用提安布羅斯的評論了,他對此主題的觀察實在是幼稚且不配他自己。我部分同意他們的看法,即保羅不加區別地將牧師和教師歸為同一類,並且「教師」這個稱號在某種程度上適用於所有牧師。但這在我看來,並不足以成為混淆兩種職務的理由,因為我發現它們彼此不同。教導無疑是所有牧師的職責;但要維護純正的教義,需要解釋聖經的才能,而且一個人即使不具備講道的資格,也可以成為教師。


在我看來,牧師是那些負責特定羊群的人;儘管我不反對他們接受教師的稱號,但前提是必須明白,有一類獨立的教師,他們既負責牧師的教育,也負責整個教會的教導。有時同一個人既是牧師又是教師,但他們所要履行的職責是完全不同的。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列舉的五種職務中,只有最後兩種是打算永久存在的。使徒、傳福音者和先知只在有限的時間內賜予教會,——除非在宗教衰落的情況下,傳福音者以非凡的方式興起,以恢復失落的純正教義。但沒有牧師和教師,教會就無法治理。


天主教徒抱怨他們的首席地位(他們對此誇耀不已)在此處受到公然侮辱,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討論的主題是教會的合一。保羅探討了確保其持續存在的方法以及促進其發展的外在表現,最終談到了教會的治理。如果他知道有一個固定居所的首席地位,那麼為了整個教會的利益,他難道沒有責任展示一個置於所有成員之上的事奉首領,在祂的治理下我們被聚集為一體嗎?我們要么指責保羅在遺漏最恰當和最有力的論點方面犯了不可原諒的疏忽和愚蠢,要么我們必須承認這個首席地位與基督的任命相悖。事實上,當他將至高無上的地位歸於基督,並將使徒和所有牧師描繪成確實低於祂,但在彼此之間處於平等地位時,他明確地拒絕了這種沒有根據的首席地位。沒有任何經文比這段經文更能徹底推翻那個由一個地上首領管轄的暴虐等級制度了。"""保羅之後是塞浦路斯,他對教會中唯一合法的君主制給出了簡潔明了的定義。他說,只有一個主教職位,它將各個部分統一為一個整體。他聲稱這個主教職位只屬於基督,將其管理權交給個人,但以聯合的方式,不允許任何人抬高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


12. 為要成全聖徒。在這個版本中,我遵循伊拉斯謨的觀點,不是因為我偏愛他的觀點,而是為了讓讀者有機會將他的版本與武加大譯本和我的版本進行比較,然後自行選擇。舊譯本是(ad consummationem),意為完全。保羅使用的希臘詞是katartismo>v,字面意思是具有對稱和比例的事物的適應;就像在人體中,肢體以適當和規律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因此這個詞就意味著完美。但由於保羅在這裡旨在表達一種公正和有序的安排,我更喜歡(constitutio)這個詞,即建立或憲法,取其在一個共和國、王國或省份被稱為建立的意義,當混亂讓位於法律的正常管理時。


為要成全聖徒。上帝如果願意,他自己就可以完成這項工作;但他已將其委託給人的事工。這是為了預防一個異議。「沒有人的幫助,教會就不能建立和妥善安排嗎?」保羅斷言需要事工,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


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這與他之前所說的聖徒的建立或成全是一回事。我們真正的完全和完美在於我們在基督的一個身體中合一。沒有任何語言能比將這種效果歸因於聖言的事工更能高度讚揚它了。還有什麼比產生教會真正和完全的完美更卓越的呢?然而,使徒在這裡宣稱這項如此奇妙和神聖的工作是通過聖言的外在事工來完成的。那些忽視這個工具卻希望在基督裡變得完全的人是徹底的瘋狂。然而,一方面有那些自稱得到聖靈秘密啟示的狂熱分子,另一方面有那些自以為私下閱讀聖經就足夠了,不需要教會的普通事工的驕傲之人。


如果教會的建立單單來自基督,他當然有權規定它將如何建立。但保羅明確指出,根據基督的命令,沒有真正的合一或完美是通過外在的傳道來實現的。我們必須讓自己被人類統治和教導。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則,同樣適用於最高層和最低層。教會是所有敬虔之人的共同母親,她為上帝生育、滋養和撫養孩子,無論是君王還是農民;這都是通過事工來完成的。那些忽視或藐視這個秩序的人選擇比基督更聰明。這樣的人的驕傲有禍了!毫無疑問,單憑神聖的影響力,沒有人的幫助,就能使我們完美,這本身是可能的。但現在的問題不是上帝的能力能成就什麼,而是上帝的旨意和基督的任命是什麼。在利用人類工具來實現他們的救贖時,上帝給予了人類非凡的恩惠。也沒有任何練習能比圍繞共同教義——我們將軍的標準——聚集起來更能促進合一了。


13. 直等到我們眾人。保羅已經說過,通過人的事工,教會得到規範和管理,以達到最高的完美。但他對事工的讚揚現在更進一步。他所懇求的必要性不限於一天,而是持續到最後。或者,更清楚地說,他提醒讀者,事奉的用途不是暫時的,不像兒童學校(paidagwgi>a, <480324>加拉太書 3:24),而是持續的,只要我們還活在世上。狂熱者夢想,一旦我們被引導到基督面前,事奉的用途就停止了。驕傲的人,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超越了應有的界限,輕蔑地看待兒童的基礎教育。但保羅堅持,我們必須堅持這條道路,直到我們所有的不足都得到彌補;我們必須在基督的教導下,進步直到死亡;我們不應該羞於成為教會的學生,因為基督已將我們的教育託付給教會。


在信仰的合一中。但信仰的合一不應該從一開始就在我們中間掌權嗎?我承認,它在神的兒女中確實掌權,但還沒有完美到讓他們合而為一。我們本性的軟弱就是如此,如果每天都能讓一些人更接近他人,讓所有人都更接近基督,那就足夠了。合而為一的表達,指的是我們仍然渴望的那種最緊密的結合,而我們永遠無法達到這種結合,直到這肉體的衣裳,總是伴隨著一些無知和軟弱的殘餘,被脫去。


以及對神兒子的認識。這句話似乎是為了解釋而添加的。使徒的意圖是解釋真信仰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它包含什麼;也就是說,當神的兒子被認識時。信仰只應仰望神的兒子;它依賴他;它在他裡面安息和終止。如果它走得更遠,它就會消失,不再是信仰,而是一種錯覺。讓我們記住,真信仰將其視線完全集中在基督身上,以至於它既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任何其他事物。


成為一個完全人。這必須與前面緊密相連;好像他說:「基督徒的最高完美是什麼?這種完美是如何達到的?」完全的人性在基督裡找到;因為愚蠢的人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在基督裡尋求他們的完美。我們應該將此視為一個固定原則,即所有在基督之外的事物都是有害和毀滅性的。凡在基督裡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完全人。


豐盛的年齡意味著——豐盛或成熟的年齡。沒有提到老年,因為在基督徒的進程中沒有它的位置。任何變老的事物都有衰敗的趨勢;但這種屬靈生命的活力卻不斷增長。


14.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他談到我們在整個人生過程中不斷邁向的完美成人階段,提醒我們在這樣的進程中,不應像小孩子。因此,在童年和成年之間指出了一個過渡期。那些「小孩子」是指在主的道路上尚未邁出一步,仍在猶豫不決的人——他們尚未決定應該選擇哪條路,有時朝一個方向,有時朝另一個方向,總是懷疑,總是搖擺不定。而那些在基督的教義上徹底紮根的人,雖然尚未完美,卻有足夠的智慧和活力,能夠正確選擇並穩步前行。因此,我們發現信徒的生活,以不斷渴望和進步來達到他們最終將實現的目標為標誌,類似於青年時期。在生命的任何階段,我們都不是完全的成人。但不要將這種說法推向另一個極端,好像童年之後就沒有進步了。在基督裡重生之後,我們應該成長,以便「在悟性上不要作小孩子」(哥林多前書 14:20)。由此可見,當牧師們竭盡全力使人們保持絕對的幼稚時,羅馬教廷的基督教是何等模樣。


被風吹動,飄來飄去。那些不絕對信賴主話語的人所經歷的令人痛苦的猶豫,用兩個生動的比喻來闡明。第一個比喻取自小船,在公海上暴露於巨浪的狂暴之下,沒有固定的航向,既不受技巧也不受設計的引導,而是被暴風的猛烈衝擊所驅動。第二個比喻取自稻草或其他輕質物體,它們隨風飄動,常常朝相反的方向。所有不依賴上帝永恆真理基礎的人,其性格必然是多變和不穩定的。這是他們不仰望上帝,卻仰望世人的應得懲罰。保羅則宣稱,信靠上帝話語的信心,在撒旦的一切攻擊面前堅定不移。


被各樣的異教之風吹動。用一個美麗的比喻,所有使我們偏離福音簡樸的人類教義都被稱為風。上帝賜給我們他的話語,藉此我們可以使自己免於被動搖;但是,屈服於人的計謀,我們被四處飄動。


被人的詭計。總會有騙子,對我們的信仰進行陰險的攻擊;但是,如果我們被上帝的真理所堅固,他們的努力將是徒勞的。這句話的兩部分都值得我們仔細注意。當新的教派或邪惡的教義興起時,許多人會感到驚慌。但是撒旦用謊言來玷污基督純正教義的企圖從未間斷;上帝的旨意是這些鬥爭應該成為我們信心的考驗。另一方面,當我們被告知,抵禦各種錯誤的最佳和最快防禦是提出我們從基督和他的使徒那裡學到的教義時,這無疑是一種非凡的安慰。


那麼,羅馬教徒是何等可怕的邪惡,他們從上帝的話語中奪走了所有確定性,並聲稱除了依賴人的權威之外,沒有任何信仰的穩定性!如果一個人有任何疑問,命令他查閱上帝的話語是徒勞的:他必須遵守他們的法令。但是我們已經接受了律法、先知和福音。因此,讓我們自信地期待我們將獲得這裡所應許的益處——所有人的欺騙都將對我們無害。他們確實會攻擊我們,但他們不會得勝。我承認,我們有權期望教會傳播純正的教義,因為上帝已將其託付給她;但當天主教徒利用教會的偽裝來埋葬教義時,他們就充分證明了他們擁有一個邪惡的會堂.


我翻譯為「狡猾」的希臘詞kubei>a,取自擲骰子的玩家,他們習慣於使用許多欺騙的技巧. 詞語ejn panourgi>a|,意為「以狡猾」,暗示撒旦的僕役在欺騙方面深諳此道;並且補充說,他們時刻警惕,以便設下陷阱,(pro<v th<n meqodei>an th~v pla>nhv.) 所有這些都應該激勵和磨礪我們的心智,以便從上帝的話語中獲益. 如果我們忽視這樣做,我們可能會落入敵人的陷阱,並承受我們懶惰的嚴厲懲罰.

以弗所 4:7-10

 4:7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4:8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4:9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4: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

7. 但對每個人。他現在描述了上帝在我們中間建立和維護相互關係的方式。基督身體的任何成員都沒有被賦予如此完美的恩賜,以至於無需他人的幫助就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每個人都被分配到一定的比例;只有通過彼此交流,所有人才能享受到足以維持他們在身體中各自位置的充足之物。恩賜的多樣性在另一封書信中討論過,目的也幾乎相同。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哥林多前書 12:4.)


我們在那裡被教導,這種多樣性非但沒有損害,反而有助於促進和加強信徒的和諧。


這節經文的意思可以總結如下:「上帝沒有將所有事物都賜給任何人。每個人都獲得了一定的份量。因此,他們彼此依賴,發現有必要將各自的恩賜投入共同的儲備中,從而提供相互幫助。」恩典和恩賜這些詞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成就如何,我們都不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因為它們使我們對上帝負有更深的義務。這些祝福被稱為基督的恩賜;因為,正如使徒首先提到父一樣,他的目的,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是將我們所有的一切,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歸結於基督。


8. 所以他說。為了達到他的論點目的,保羅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段引文的真實含義。惡人指責他不正當地使用聖經。猶太人走得更遠,為了使他們的指控更具說服力,惡意地歪曲了這段經文的自然含義。他們將對上帝所說的話應用於大衛或人民。「大衛或人民,」他們說,「在獲得許多勝利後,他們超越了敵人,登上了高處。」但仔細查閱詩篇會使任何讀者相信,「他升上高處」這句話嚴格地只適用於上帝。


整篇詩篇可以被視為一首勝利之歌,大衛為他所獲得的勝利向上帝歌唱;但他藉著敘述自己的功績,順便回顧了主以前為他的人民所行的驚人拯救。他的目的是表明,我們應該在教會的歷史中默想上帝榮耀的能力和良善;他還說:「你已經升上高處。」(詩篇 68:18.) 當上帝沒有公開執行他的審判時,肉體傾向於想像上帝是閒置和沉睡的。在人們看來,當教會受壓迫時,上帝在某種程度上是謙卑的;但當他伸出報復之手來拯救她時,他似乎就奮起,登上他的審判寶座。


「那時,主像睡醒的人,像因酒而歡呼的勇士。他擊打他的敵人,使他們背後受辱,使他們永遠受辱。」(詩篇 78:65, 66.)


這種表達方式是相當普遍和熟悉的;簡而言之,這裡將教會的拯救稱為上帝的升天。


保羅意識到這是一首勝利之歌,其中大衛頌揚了上帝為拯救他的教會所行的一切勝利,因此他非常恰當地引用了關於上帝升天的記載,並將其應用於基督的位格。上帝所獲得的最崇高的勝利是當基督征服罪惡、戰勝死亡、擊敗撒旦之後,威嚴地升入天堂,以便他可以在教會中行使他榮耀的統治。到目前為止,沒有理由反對保羅以與詩篇作者意圖不符的方式引用這段經文。教會的持續存在,大衛將其描繪為神聖榮耀的彰顯。然而,沒有任何一次神的升天會比基督被提升到父的右邊,以便他能統治一切權柄和能力,並成為他子民永恆的守護者和保護者,更為凱旋或令人難忘。


他擄掠了那些被擄的。被擄是一個集體名詞,指被俘虜的敵人;其明確含義是,神使他的敵人臣服,這在基督身上比在任何其他方式上都更充分地實現了。他不僅完全戰勝了魔鬼、罪惡、死亡和地獄的一切權勢,而且每天都從叛逆者中塑造出「甘心樂意的人」(詩篇110:3),當他用他的話語制服我們肉體的頑固時。另一方面,他的敵人——所有邪惡的人都屬於這一類——被鐵鍊捆綁,並被他的權能所約束,使其狂怒不能超越他所設定的界限。


並將恩賜賜給人。這句話有些困難;因為詩篇中的話是「你為人受了恩賜」,而使徒將這句話改為「賜下恩賜」,因此似乎呈現出相反的意義。然而,這並沒有什麼荒謬之處;因為保羅並不總是引用聖經的確切詞句,而是在提及經文後,滿足於用自己的語言傳達其主旨。現在,很明顯,大衛所提及的恩賜並非神為自己所受,而是為他的子民所受;因此,我們在詩篇的較早部分被告知,「戰利品」已在以色列各家族中「分開」(詩篇68:12)。既然領受的目的是為了賜下恩賜,那麼保羅即使在詞句上有所改變,也很難說他偏離了主旨。


同時,我傾向於另一種觀點,即保羅故意改變了這個詞,並非將其視為取自詩篇,而是將其視為他自己的表達,適用於當前的場合。在引用詩篇中描述基督升天的幾句話後,他用自己的語言補充說:「並賜下恩賜」——目的是為了比較大小。保羅意圖表明,神在基督身上這次的升天比教會古老的勝利更為輝煌;因為對於征服者來說,慷慨地將恩惠分施給各階層的人,比從被征服者那裡掠奪戰利品,是更為光榮的區別。


有些人解釋說,基督從父那裡領受了要分給我們的東西,這種解釋是牽強的,並且完全與使徒的目的相悖。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自然的解決方案了。保羅在簡要引用詩篇後,自由地添加了一句話,這句話雖然沒有包含在詩篇中,但對於基督來說是真實的——這句話也證明了基督的升天比大衛所列舉的那些神聖榮耀的古老彰顯更為輝煌,更值得欽佩。


9. 既說他升上。這裡誹謗者再次驚呼,保羅的推理是瑣碎和幼稚的。「他為什麼試圖將那些比喻性地談論神聖榮耀彰顯的話語,應用於基督真實的升天呢?誰不知道『升上』這個詞是比喻性的?因此,『他先降下』的結論沒有任何分量。」


我回答說,保羅在這裡並不像邏輯學家那樣,從先知的話語中推斷出必然的結果或可以推斷出的東西。他知道大衛所說關於神升上的話是比喻性的。但也不能否認,這個表達與神先前存在的某種謙卑有關。正是保羅從上帝升天的宣告中,公正地推斷出這種屈辱。上帝何時降得比基督虛己時更低呢?(腓立比書 2:7,jAll j eJauto<n ejke>nwse。)如果曾有過這樣一個時刻,上帝在顯現後似乎放下祂能力的榮光,然後榮耀地升天,那就是基督從我們地上最低的境況中被提升,並被接到天上的榮耀裡。


此外,沒有必要非常仔細地探究詩篇的字面解釋,因為保羅只是引用了先知的話,就像他在另一個場合,將摩西著作中的一段話應用到他自己的主題上。「出於信心的義是這樣說的:你心裡不要說,誰要升到天上呢?(這就是要把基督從上面帶下來。)或說,誰要下到深淵呢?(這就是要把基督從死裡領上來。)」(羅馬書 10:6,7 申命記 30:12。)但保羅將這段經文應用到基督身上,其恰當性並非唯一需要辯護的理由。詩篇本身提供了足夠的證據,證明這讚美歸於基督的國度。更不用說其他可以提出的理由了,它包含了一個明確的預言,預示著外邦人的蒙召。


進入地的下部。Fb35 這些話語僅僅意味著現世的境況。將它們扭曲解釋為煉獄或地獄,是極其愚蠢的。從比較級「下部」得出的論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裡的比較不是地球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而是整個地球與天堂之間;彷彿他說,基督從那高聳的居所降到我們深淵之中。


10. 升上高過諸天之上;也就是說,超越這個被造的世界。當說基督在天上時,我們不應將祂視為居住在天體之間並數算星星。天堂表示一個高於所有天體的地方,這是上帝的兒子復活後被分配到的。Fb36 這並非說它在字面上是一個世界之外的地方,但我們若不使用我們日常的語言,就無法談論上帝的國度。另一些人則認為,「高過諸天之上」和「升入天堂」的表達方式意義相同,因此得出結論,基督並沒有與我們在空間距離上分離。但他們忽略了一點。當基督被置於諸天之上,或在諸天之中時,所有環繞地球的——所有在太陽和星星之下,在整個可見世界的框架之下的——都被排除了。


為要充滿萬有。充滿常常意味著完成,這裡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基督升天後,就進入了父所賜給祂的權柄的擁有,為要統治和管理萬有。但我認為,將兩個看似矛盾卻完全一致的意義聯繫起來,會得到一個更美好的觀點。當我們聽到基督升天時,我們立刻想到祂與我們相距甚遠;就祂的身體和人的存在而言,祂確實如此。但保羅提醒我們,雖然祂在身體上與我們分離,但祂卻藉著祂聖靈的能力充滿萬有。無論上帝的右手,那擁抱天地之手,在哪裡顯現,基督就藉著祂無限的能力在靈性上臨在;儘管就祂的身體而言,彼得的話是真實的,那就是


「天必留祂,直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上帝從創世以來,藉著祂聖先知的口所說的。」(使徒行傳 3:21。)


藉著暗示這種看似矛盾之處,使徒為他的語言增添了不小的美感。祂升天了;但這是為了讓祂,這位曾經被小空間所限制的,"""可能充滿萬物. 但他以前沒有充滿它們嗎? 我承認, 在他的神性中, 他確實充滿了; 但他的聖靈能力沒有如此施展, 他的同在也沒有如此顯現, 像他進入他的國度之後那樣.


「聖靈還沒有賜下,


因為耶穌尚未得榮耀.」(約翰福音 7:39.)


又說,


「我若不去, 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約翰福音 16:7.)


總之, 當他開始坐在父的右邊時, 他也開始充滿萬物. Fb37

以弗所 4:1-6

 4:1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4: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4: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4: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4:5 一主,一信,一洗,

4:6 一 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


"""其餘三章完全是實踐性的勸勉。相互認同是第一個主題,其中引入了關於教會治理的討論,因為教會是主為維護基督徒之間的合一而建立的。


1. 我因此,作主囚犯的。他的監禁,本來可能更會使他受人輕視,但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卻被用來證實他的權威。這是他所受使命的印記。凡屬基督的,雖然在世人眼中可能伴隨著恥辱,但我們應當以最高的敬意看待。使徒的監獄比君王的華麗隨從或凱旋戰車更為可敬。


叫你們行事為人。這是一種普遍的情緒,一種序言,所有以下的陳述都以此為基礎。他以前曾闡明他們所蒙的召,Fb33現在提醒他們,他們必須順服上帝而活,這樣他們才不至於不配得如此卓越的恩典。


2. 凡事謙虛。他現在轉向具體細節,首先提到謙虛。原因是,他即將進入合一的主題,而謙虛是合一的第一步。這又產生溫柔,使我們願意忍受我們的弟兄,從而維護那否則一天會被破壞一百次的合一。因此,讓我們記住,在培養弟兄之愛時,我們必須從謙虛開始。粗魯、驕傲和對弟兄的輕蔑言語從何而來?爭吵、侮辱和責備從何而來?難道不是因為每個人都過度地愛自己,過度地關心自己的利益嗎?放下傲慢和取悅自己的慾望,我們將變得溫柔和藹,並獲得那種能包容和原諒弟兄行為中許多事情的溫和性情。讓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勸勉的順序和安排。在自然兇猛被制服並獲得溫和之前,我們強調忍耐是沒有用的;同樣,在我們從謙虛開始之前,談論溫柔也是徒勞的。


用愛心互相寬容。這與其他地方所教導的相符,即「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 13:4.) 愛心強大而普遍的地方,我們將會做出許多相互寬容的行為。


3. 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他有充分的理由推薦寬容,因為它有助於促進聖靈的合一。每天都會產生無數的冒犯,這可能會引起爭吵,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到人類天性極端的苦毒時。有些人認為聖靈的合一是指聖靈在我們裡面產生的屬靈合一。毫無疑問,唯有祂使我們「同心合意,一心一意,」(腓立比書 2:2,) 這樣使我們合一;但我認為更自然地理解這些詞語是指觀點的和諧。他告訴我們,這種合一是由和平的聯絡維繫的;因為爭論常常引起仇恨和怨恨。如果我們希望弟兄之愛在我們中間持久,我們就必須和平相處。


4. 只有一個身體。Fb34 他接著更充分地說明基督徒應當如何完全地合一。這種合一應當是我們形成一個身體和一個靈魂。這些詞語表示整個人。我們應當合一,不僅是部分,而且是身體和靈魂。他用一個有力的論證來支持這一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我們蒙召承受一個產業和一個生命;因此,我們若不在這個世界上和睦相處,就不能獲得永生。既然神聖的邀請是向所有人發出的,他們就應當在相同的信仰告白中合一,"""並互相提供各種幫助。哦,如果我們心中深深銘記這個思想,即我們受制於一條律法,這條律法不允許神的兒女彼此相異,就像天國不能分裂一樣,我們該多麼熱切地培養弟兄般的仁愛啊!如果我們認真思考,所有使我們與弟兄分離的人,都使我們與神的國度疏遠,我們該多麼懼怕各種敵意啊!然而,奇怪的是,當我們忘記弟兄之間應盡的職責時,我們卻繼續誇耀自己是神的兒子。讓我們從保羅那裡學習,那些不是一體一心的人,根本不適合繼承那份產業。


5. 一位主。在哥林多前書中,他使用「主」這個詞,僅僅表示神的治理。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同一位主。」


(哥林多前書 12:5)


在當前這個例子中,由於他隨後明確提到了父,他將這個稱謂嚴格地歸於基督,基督被父指定為我們的主,除非我們同心合意,否則我們無法順服祂的治理。「一」這個詞的頻繁重複是強調性的。基督不能被分割。信仰不能被撕裂。沒有各種各樣的洗禮,只有一個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洗禮。神不能停止為一,也不能改變。我們有責任培養神聖的合一,這合一被如此多的紐帶所束縛。信仰、洗禮、父神和基督,應該使我們合一,幾乎成為一個人。所有這些關於合一的論證都值得深思,但無法完全解釋。我認為,快速瀏覽使徒的意思就足夠了,將其充分的闡釋留給福音的傳道者。這裡提到的信仰的合一,依賴於神那獨一、永恆的真理,信仰就是建立在這真理之上的。


一個洗禮。這並不是說基督教的洗禮不能多次施行,而是說一個洗禮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共同的;因此,藉著它,我們開始形成一個身體和一個靈魂。但是,如果這個論證有任何力量,那麼一個更強大的論證將建立在真理之上,即父、子和聖靈是同一位神;因為這是一個洗禮,是奉三位一體之名施行的。亞流派或撒伯流派將如何回應這個論證呢?洗禮具有使我們合一的力量;在洗禮中,父、子和聖靈的名被呼求。他們會否認一個神性是這種神聖而奧秘的合一的基礎嗎?我們不得不承認,洗禮的儀式證明了在一個神聖本質中存在三位格。


6. 一位神,就是萬有的父。這是主要的論證,所有其他的論證都由此而來。我們如何藉著信仰、洗禮,甚至基督的治理而合一呢?這不是因為父神將祂恩典的同在延伸到我們每個人,並使用這些方式將我們聚集到祂自己那裡嗎?「ejpi< pa>ntwn kai< dia< pa>ntwn」這兩個短語,既可以表示「在萬有之上並貫穿萬有」,也可以表示「在萬人之上並貫穿萬人」。兩種意思都適用得很好,或者說,在兩種情況下,意思都是一樣的。儘管神以祂的能力維護、維持和治理萬物,但保羅現在談論的不是普遍的治理,而是屬於教會的屬靈治理。藉著成聖的靈,神將自己散佈在教會的所有成員中,在祂的治理中擁抱所有成員,並居住在所有成員中;但神與祂自己並不矛盾,因此我們不能不與祂合一,成為一個身體。


主提到了這種屬靈的合一。


「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保守你所賜給我的人,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約翰福音 17:11)


這確實是真實的,從廣義上說,不僅適用於所有人,也適用於所有受造物。「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使徒行傳 17:28。)又說,「耶和華說:我豈不充滿天地嗎?」(耶利米書 23:24) 但我們必須注意這段經文所處的上下文。保羅現在正在闡述信徒之間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與惡人或低等動物毫無共同之處。我們必須將關於上帝的統治和同在的說法限制在這種關係中。這也是使徒使用「父」這個詞的原因,這個詞只適用於基督的肢體。

以弗所 3:20-21

 3:20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3:21 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


20. 現在對他而言. 他現在爆發出感恩之情, 這也額外地勸勉以弗所人要「靠著恩典得著好盼望」, (<530216>帖撒羅尼迦後書 2:16,) 並不斷努力對神的恩典的價值有越來越充分的理解.


他能. Fb32 這指的是未來, 並與我們所學到的關於盼望的內容相符; 確實, 除非我們確信他對我們的良善將永無止境, 否則我們無法為所領受的恩惠向神獻上恰當或真誠的感恩. 當他說神能時, 他並不是指獨立於行動之外的能力, 而是指正在施展並我們實際感受到的能力. 當信徒們探討對他們的應許和他們自己的救恩時, 應當始終將其與工作聯繫起來. 無論神能做什麼, 如果他應許了, 他無疑會做. 使徒透過先前的例子和聖靈的功效來證明這一點, 聖靈的功效當時正在他們自己心中施展.


照著運行在我們裡面的大能, — 照著我們內心所感受到的; 因為神賜給我們的每一項恩惠都是他恩典、愛和能力的彰顯, 因此我們應當對未來懷有更強的信心. 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一切, 是一個非凡的表達, 並且告訴我們不必擔心恰當的信心會過度. 無論我們對神聖祝福抱有何種期望, 神無限的良善都將超越我們所有的願望和思想.

以弗所 3:14-19

 3:14 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

3:15 (天上地上的各(或譯:全)家,都是從他得名。)

3:16 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3:17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3:18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3:19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 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


14. 為此。他為他們所作的禱告被提及,不僅是為了證明他對他們的關懷,也是為了激勵他們以同樣的方式禱告;因為除非主以他的祝福使道的種子結實,否則撒種是徒勞的。牧師們應從保羅的榜樣中學習,不僅要勸誡和鼓勵他們的會眾,還要懇求主祝福他們的工作,使他們不致徒勞無功。他們的勤奮和勞苦將一無所獲,他們所有的學習和應用都將毫無意義,除非主賜予他的祝福。這不應被他們視為鼓勵懶惰。相反,他們的職責是努力播種和澆灌,同時向上帝祈求並期待增長。


我們因此能夠駁斥伯拉糾主義者和天主教徒的誹謗,他們爭辯說,如果聖靈的恩典完成了啟迪我們的心靈並使我們的心順服的全部工作,那麼所有的教導都將是多餘的。聖靈的啟迪和更新作用的唯一效果是,賦予教導其應有的份量和效力,使我們不致對天上的光盲目,或對真理的聲音充耳不聞。雖然唯獨主在我們身上動工,但他藉著自己的工具動工。因此,牧師的職責是勤奮教導,會眾的職責是認真接受教導,兩者的職責都是不要在無益的努力中疲憊自己,而是仰望神的幫助。


我屈膝。這裡的身體姿態代表了宗教行為本身。並非所有禱告都要求屈膝,而是因為這種表達敬意的姿勢通常被採用,特別是當它不是偶然的祈求,而是持續的禱告時。


15. 萬族都從他得名。Fb30 關係代詞「ejx ou=」(從他)可以同樣適用於父和子。伊拉斯謨將其完全限制於父。我不贊同這一點;因為讀者應該被允許自由選擇;不,另一種解釋似乎更為可能。使徒暗示了猶太人之間通過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所建立的關係,他們追溯他們的血統。相反,他提議消除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區別;並告訴他們,不僅所有人都通過基督被帶入一個家庭和一個種族,而且他們甚至能夠與天使建立親屬關係。


將其應用於父神並非同樣站得住腳,因為它容易受到這個明顯的例外,即神以前越過外邦人,並收養猶太人作為他獨特的子民。但是當我們將其應用於基督時,保羅的全部陳述都與事實相符;因為所有人都像一個家庭一樣聚集和融合在一起,並與一位父神相關聯,彼此都是弟兄。因此,讓我們明白,通過基督的調解,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建立了一種關係,因為通過使我們與父和好,他使我們都合而為一。猶太人不再有理由誇耀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或者他們屬於這個或那個支派,——輕視他人為不潔,並聲稱獨享聖潔民族的榮譽。在天上和地上,在天使和人類之間,只有一種關係應該被計算——與基督身體的聯合。離開他,所有人都將被發現分散。唯獨他是我們聯合的紐帶。


16. 願他賜給你們。保羅希望以弗所人得到加強;然而他已經對他們的虔誠給予了不小的讚揚。但是信徒們從未進步到不需要進一步成長的地步。敬虔之人在今生最高的完美是渴望進步。他告訴我們,這種加強是聖靈的工作;因此它不是來自人自己的能力。這種增長,"""我們裡面一切美好的事物的開始和成就,都來自聖靈。這是神聖恩典的禮物,從「他會賜給你們」這句話中可以明顯看出。天主教徒完全否認這一點。他們認為第二種恩典是根據我們個人對第一種恩典的適當使用而應得的。但讓我們與保羅一同承認,這不僅是我們開始跑得好,而且是我們進步的「恩典」;不僅是我們重生,而且是我們日復一日成長的「恩典」。


照著他榮耀的豐盛。這些話旨在更強烈地表達神聖恩典的教義。它們可以用兩種方式解釋:要麼是照著他榮耀的豐盛,使所有格,根據希伯來語的習慣,取代形容詞的位置,——要麼是照著他豐富而豐盛的榮耀。榮耀這個詞將因此代表憐憫,與他以前使用的一個表達方式一致,「為要頌讚他恩典的榮耀。」(以弗所書 1:6) 我更喜歡後一種觀點。


在內心的人。保羅所說的內心的人,是指靈魂,以及與靈魂屬靈生命相關的一切;正如外在的人是指身體,以及屬於它的一切,——健康、榮譽、財富、活力、美麗,以及所有這類事物。「雖然我們外在的人日漸衰敗,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世俗事務上衰敗,我們的屬靈生命卻變得越來越有活力。(哥林多後書 4:16) 保羅祈求聖徒得以堅固,並不是指他們在世上會顯赫和興盛,而是指,就神的國度而言,他們的心靈會因神聖的力量而變得堅強。


17. 基督可以居住。他解釋了「內在人的力量」的含義。正如「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歌羅西書1:19),所以基督居住在他裡面的人,就不會缺少什麼。如果認為可以不獲得基督而獲得聖靈,那是錯誤的;同樣愚蠢和荒謬的是,夢想我們可以不藉著聖靈而接受基督。這兩種教義都必須相信。我們與基督保持的交通越多,我們就越能分享聖靈;因為聖靈只在基督裡才能找到,聖靈被說成因此而安息在他身上;因為他自己藉著先知以賽亞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以賽亞書61:1;路加福音4:18)。但基督也不能與他的靈分開;因為那樣他就會被說成是死的,並且失去了他所有的能力。


因此,保羅公正地斷言,那些被神賦予屬靈活力的人,是基督居住在他們裡面的人。他指出基督特別居住的部分,在你們心裡,——表明如果基督的知識只停留在舌頭上或腦海中,那是不夠的。


藉著信心居住。獲得如此巨大益處的方法也表達出來了。這裡對信心給予了多麼顯著的讚揚,藉著信心,神的兒子成為我們自己的,並且「與我們同住!」(約翰福音14:23)。藉著信心,我們不僅承認基督為我們受苦並從死裡復活,而且接受他對自己的供應,我們擁有並享受他作為我們的救主。這值得我們仔細注意。大多數人認為與基督相交和相信基督是同一回事;但我們與基督的相交是信心的結果。簡而言之,信心不是遙遠的觀看,而是對基督的熱情擁抱,藉此他居住在我們裡面,我們被神的靈充滿。


使你們在愛中生根立基。在基督居住在我們裡面的果子中,使徒列舉了對神在基督裡向我們顯明的恩典和仁慈的愛和感恩。因此,這才是真實而堅實的卓越;所以,每當他論及聖徒的完全時,他都將其視為由這兩部分組成。我們的愛應當擁有的堅固和恆久,藉著兩個比喻指出。有許多人並非完全沒有愛;但它很容易被移除或動搖,因為它的根不深。保羅希望它能生根立基,——徹底固定在我們的心中,就像一個基礎穩固的建築或根深蒂固的樹。真正的意思是,我們的根應當如此深地扎根,我們的基礎應當如此牢固地建立在愛中,以至於沒有什麼能動搖我們。從這些話推斷愛是我們救恩的基礎和根源是徒勞的。保羅在這裡並沒有探究,正如任何人都可以察覺到的,我們的救恩建立在什麼之上,而是我們應當以何種堅固和恆久來持續實踐愛。


18. 或許能夠理解。第二個成果是,以弗所人應該領悟基督對人類之愛的偉大。這種領悟或知識源於信心。他希望他們能與所有聖徒一同領悟,這表明這是他們在今生所能獲得的最卓越的祝福;這是最高的智慧,所有神的兒女都渴望達到。接下來的內容本身就足夠清楚,但迄今為止已被各種解釋所模糊。奧古斯丁對自己的敏銳感到非常高興,但這並沒有為主題帶來任何啟示。他試圖在十字架的形狀中發現某種神秘的暗示,將寬度解釋為愛,高度解釋為希望,長度解釋為忍耐,深度解釋為謙卑。這非常巧妙且有趣:但這與保羅的意思有何關係呢?當然,這與安布羅斯認為暗示球體形狀的觀點沒有更多關係。拋開他人的觀點,我將闡述普遍認可的簡單而真實的意義。



19. 並認識基督的愛。保羅所說的這些維度,無非是指基督的愛,他隨後也談到了這一點。其意義是,完全而完美地認識基督之愛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彷彿他是在說:「無論人們往哪個方向看,他們都會發現救贖的教義中,沒有什麼不與這個主題相關。」基督的愛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智慧,所以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你們能夠領悟基督的愛,這愛就是長、寬、深、高,也就是說,是所有智慧的完全完美。這個比喻是從數學家那裡借來的,將部分視為表達整體。幾乎所有人都感染了渴望獲得無用知識的疾病。對我們來說,知道什麼是我們必須知道的,以及主希望我們從上、下、左、右、前、後思考什麼,這非常重要。基督的愛被呈現給我們,作為我們日夜冥想的主題,我們應該完全沉浸其中。單單擁有這一點的人就足夠了。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是實質的,沒有什麼是有用的,簡而言之,沒有什麼是恰當或健全的。即使你考察天地海,你若不超越此,就永遠不會超越智慧的合法界限。



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在另一封書信中也有類似的表達: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立比書 4:7)



沒有人能夠不超越自己和世界而親近神。基於此,詭辯家拒絕承認我們能夠確切地知道我們享有神的恩典;因為他們用肉體感官的感知來衡量信心。但保羅公正地爭辯說,這種智慧超越了所有的知識;因為,如果人的能力能夠達到它,那麼保羅祈求神賜予它的禱告就沒有必要了。因此,讓我們記住,信心的確據是知識,但它是藉著聖靈的教導獲得的,而不是藉著我們自己智力的敏銳。如果讀者希望更全面地討論這個主題,他可以查閱《基督教要義》。

以弗所 3:7-13

 3:7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 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

3:8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

3:9 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 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

3:10 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 神百般的智慧。

3:11 這是照 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

3:12 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 神面前。

3:13 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


7.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他既已宣告福音是將恩典傳給外邦人的工具,他現在又補充說,他作了福音的執事;因此,他將先前所作的一般性陳述應用到自己身上。但是,為了避免為自己要求過多的權利,他聲稱這是上帝恩典的恩賜,並且這恩賜是神聖力量的展現。彷彿他曾說:「不要問我配得什麼;因為主憑著自由的仁慈,使我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不是因為我有多麼卓越,而是憑著他自己的恩典。不要問我以前是什麼樣的人;因為『叫卑賤的升高』是主的特權。」(路加福音1:52)從無到有創造出偉大的事物,顯示了他力量的有效運作。


8. 我本是眾聖徒中最小的。他努力將自己以及所有屬於他的事物,盡可能地以謙卑的方式呈現,以便上帝的恩典能夠得到更高的尊崇。但這種承認還有額外的效果,即預先消除了他的對手可能對他提出的異議。「這個人是誰,上帝竟然將他提升到所有弟兄之上?他擁有什麼卓越的品質,以至於他被選中,而不是所有其他人?」所有這些個人價值的比較都被他承認自己是眾聖徒中最小的這一點所消除。


這絕不是虛偽的聲明。大多數人很樂意假裝謙卑,而他們的內心卻充滿了驕傲,口頭上承認自己不如任何人,而他們卻希望受到最高的尊重,並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最高的榮譽。保羅在承認自己的不配時是完全真誠的;不,在其他時候,他用更為貶低的語言談論自己。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曾逼迫上帝的教會。」


(哥林多前書15:9)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一個罪魁。」


(提摩太前書1:15)


但我們必須注意,當他稱自己是所有人中最卑微的時,他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本身,脫離了上帝的恩典。彷彿他曾說,他自己的不配並沒有阻止他被任命為外邦人的使徒,而其他人則被忽略了。他所使用的「上帝所賜給我的恩典」這一表達,旨在表明這是一種特殊的恩賜,與賜給他人的恩賜相比。這並不是說只有他被選來執行那個職務,而是說他在「外邦人的教師」中佔有最高的地位——這個稱號他在另一個場合用來特指自己。


「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教師,在真道和信德上教導他們。我說的是真話,不是謊言。」


(提摩太前書2:7)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指的是上帝突然且出乎意料地賜給外邦人的驚人且無限的恩典寶藏。以弗所人因此被提醒,他們應當多麼熱切地接受福音,以及應當多麼高度地珍視它。這個主題已在《加拉太書》的解釋中討論過(加拉太書1:15, 16; 2:7, 9)。當然,雖然保羅與其他人一樣擔任使徒職務,但被任命為外邦人的使徒是他獨有的榮譽。


9. 這奧秘的交通是什麼。福音的傳播被稱為交通,因為上帝的旨意是,他先前隱藏的目的現在要與人分享。在「照亮所有人」這句話中,有一個恰當的隱喻——傳達了這樣一個思想:在他的使徒職分中,上帝的恩典像正午的陽光一樣閃耀。


這奧秘是藏在上帝裡的。這旨在像以前一樣,消除對新奇事物的偏見,— 為了反對那些認為自己不應該對任何事情一無所知的人的魯莽。誰會質疑上帝有權保守祂的旨意不為人知,直到祂樂意將其傳達給人類?這是多麼的自以為是,— 甚至可以說是瘋狂,竟然不承認上帝比我們更智慧!因此,我們必須記住,每當上帝無限的預知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的魯莽都應該受到抑制。這也是祂稱它們為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的原因;暗示這個主題,雖然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但應該以敬畏和讚嘆的心情來思考。


祂藉著耶穌基督創造了萬物。這不能完全理解為第一次創造,而是指屬靈的更新。毫無疑問,聖經中經常聲明,萬物都是藉著上帝的道創造的;但經文的上下文使我們必須將其理解為救贖恩典中所包含的更新。然而,或許有人會認為使徒是藉著從創造中得出的論證來闡明這種更新。「藉著基督,作為上帝,父創造了(約翰福音 1:3)萬物;那麼,如果藉著基督,作為中保,所有的外邦人現在都被帶回一個身體,我們又何必感到驚訝呢?」我對這種觀點沒有異議。他在另一封書信中也使用了類似的論證。


「因為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就是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470406>哥林多後書 4:6。)


從世界的創造,他得出結論,照亮黑暗是上帝的工作;但當他談到基督的國度時,前者的可見之處被歸因於聖靈。


10. 如今,對執政的、掌權的。有些人認為這些詞不能適用於天使,因為在那些被允許看到上帝榮光的天使身上,不可能存在這裡所假設的無知。他們寧願將其歸因於魔鬼,但卻沒有經過適當的思考;因為,如果說藉著福音的傳揚和外邦人的呼召,信息首次傳達給魔鬼,這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毫無疑問,使徒努力以最強烈的方式彰顯上帝對外邦人的憐憫和福音的崇高價值。為此,他宣稱福音的傳揚展現了上帝多樣的恩典,而直到現在,連天上的天使自己都對此一無所知。因此,上帝的智慧,藉著將猶太人和外邦人聯合在福音的團契中而顯明,應該受到人類最高的讚嘆。


他稱之為polupoi>kilon sofi>an,多樣的智慧,因為人們習慣於用錯誤的標準來衡量它,將他們的視野局限於某個特定領域,從而對整體形成最不充分的理解。例如,猶太人認為,他們所熟悉和習慣的律法下的恩典,是上帝智慧唯一可以顯現的形式。但是,藉著讓福音毫無例外地傳給所有人,上帝展現了祂智慧的另一個實例和證明。這並不是說這是新的智慧,而是說它如此廣闊和多樣,Fb27 以至於超越了我們有限的能力。讓我們確信,無論我們獲得了什麼知識,歸根結底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如果外邦人的呼召引起了天上天使的注意和敬畏,那麼,如果地上的世人輕視或蔑視它,那將是多麼可恥!


有些人從這段經文中得出的推論是,天使在我們的聚會中,並與我們一起在知識上進步,是一種毫無根據的猜測. 我們必須始終牢記上帝設立其聖言事工的目的. 如果天使被允許看見上帝的面, 他們既不憑信心行事, 也不需要聖言的外在管理. 因此, 福音的傳講只對人類有益, 因為只有在人類中才存在這種實踐. 保羅的意思是: 「教會, 由猶太人和外邦人組成, 是一面鏡子, 天使在其中看到上帝驚人的智慧以他們以前不知道的方式顯現出來. 他們看到一項對他們來說是新的工作, 其原因隱藏在上帝裡面. 以這種方式, 而不是從人的口中學習任何東西, 他們才能進步.」


11. 照著永遠的旨意. 他多麼小心地防範了上帝的旨意已經改變的異議! 他第三次重複說, 這項旨意是永恆不變的, 但必須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來實現, 因為這項旨意是在他裡面制定的. 因此, 他宣稱, 頒布這項旨意的適當時機屬於基督的國度. 字面上的意思是「照著他所定的永遠的旨意 (h{n ejpoi>hsoen)」. 但我認為其意思是, 他所預定的; 因為目前的討論不僅涉及旨意的執行, 而且涉及旨意本身的制定, 儘管這項制定發生在萬古之先, 但直到基督顯現才為上帝所知.


12. 藉著他我們得以坦然無懼. 使父與全世界和好的榮耀必須歸給基督. 從這恩典的果效中, 其卓越性得以證明; 因為信心, 外邦人與猶太人共同擁有, 使他們得以進入上帝的面前. 當保羅使用「藉著基督」和「藉著他的信」與上帝的名聯繫在一起時, 總是暗示著一種對比, 這種對比排除了所有其他途徑, 排除了獲得神聖交通的所有其他方法. 這裡傳達了最重要和寶貴的教導. 信心的真正性質和能力, 以及呼求上帝所必需的信心, 都得到了美好的表達. 信心所產生的結果和它所履行的職責, 成為我們與天主教徒之間許多爭議的主題, 這並不奇怪. 他們沒有正確理解「信心」這個詞的含義, 如果他們不被偏見蒙蔽, 他們可以從這段經文中學到.


首先, 保羅稱之為基督的信; 藉此他暗示, 信心所應當默想的一切都在基督裡向我們顯明. 因此, 空洞而混亂的基督知識絕不能被誤認為是信心, 而是那指向基督的知識, 以便在基督裡尋求上帝; 這只有在理解基督的能力和職責時才能做到. 信心產生確信, 確信又反過來產生坦然無懼. 我們進步有三個階段. 首先, 我們相信上帝的應許; 其次, 藉著信靠這些應許, 我們獲得了確信, 這種確信伴隨著聖潔和內心的平安; 最後, 坦然無懼隨之而來, 使我們能夠消除恐懼, 堅定而穩固地來到上帝面前.


將信心與確信分開, 就像試圖從太陽中奪走熱量和光線一樣. 我確實承認, 根據信心的程度, 確信在某些人身上較小, 在另一些人身上較大; 但信心絕不會沒有這些果效或果實. 顫抖、猶豫、懷疑的良心, 永遠是不信的確鑿證據; 但堅定、穩固的信心, 將證明對地獄之門是不可戰勝的. 信靠基督為中保, 並堅定地確信我們天父的愛, 大膽地向自己應許永生, 而不懼怕死亡或地獄, 用一句俗語來說, 這是一種神聖的僭越.觀察這句話,要滿懷信心地接近。邪惡的人在忘記上帝中尋求安息,只有當他們盡可能遠離上帝時,他們才會感到自在。上帝的兒女在這方面與他們不同,他們「與上帝和好」(羅馬書5:1),並以喜悅和歡樂的心情接近祂。我們也從這段經文中推斷,為了以適當的方式呼求上帝,信心是必要的,因此信心成為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那些懷疑和猶豫的人永遠不會被聽見。


雅各說:「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也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雅各書1:6,7)


索邦大學的詭辯家,當他們命令人們猶豫時,他們不知道呼求上帝是什麼。


13. 因此我渴望。他以前提及自己被囚禁的原因現在很明顯。這是為了防止他們在聽到他受迫害時感到沮喪。哦,英雄般的胸懷,從監獄和死亡本身為那些沒有危險的人帶來安慰!他說,他為以弗所人忍受苦難,因為這些苦難有助於所有敬虔之人的造就。當一位牧師毫不猶豫地以獻出生命來印證他的教義時,人們的信心會得到多麼強大的確認!因此他補充說,這是你們的榮耀。他的教導被賦予了如此的光彩,以至於他曾為之勞苦的所有教會都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榮耀,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信仰得到了最好的保證。

以弗所 3:1-6

 3:1 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替你們祈禱(此句是照對十四節所加)。

3:2 諒必你們曾聽見 神賜恩給我,將關切你們的職分託付我,

3:3 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祕,正如我以前略略寫過的。

3:4 你們念了,就能曉得我深知基督的奧祕。

3:5 這奧祕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

3:6 這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

1. 為此。保羅的監禁,本應被視為他使徒職分的確認,卻無疑被他的對手以相反的方式呈現。因此,他向以弗所人指出,他的鎖鏈證明並宣告了他的呼召;他被監禁的唯一原因,是他向外邦人傳講了福音。他堅定不移的毅力,是他妥善履行職責的又一重要證明。


耶穌基督的囚犯。Fb26 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權威,他以崇高的言辭談論他的監獄。在世人和惡人面前,這可能顯得是愚蠢的吹噓;但對敬虔的人說話時,這是一種莊重而忠實的方式。基督的榮耀不僅戰勝了鎖鏈的恥辱,而且將本身是恥辱的東西轉化為最高的榮譽。如果他只是說:「我是一個囚犯」,這並不能傳達他是一個使者的概念。單單監禁本身並無此榮譽可言,因為它通常是邪惡和犯罪的標誌。但國王的王冠和權杖,更不用說使者令人印象深刻的輝煌,都比不上耶穌基督囚犯的鎖鏈更為榮耀。人們可能會另有想法,但判斷原因卻是我們的職責。基督的名應當受到我們如此高度的敬畏,以至於人們認為是最大恥辱的,應當被我們視為最大的榮譽。


為你們外邦人。另一個極其適合引起以弗所人興趣的情況是,保羅所遭受的迫害是為了外邦人,——他的苦難和危險是為了他們。


2. 如果你們聽說過。有理由相信,保羅在以弗所時,沒有談論過這些事情,因為沒有必要這樣做;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發生關於外邦人蒙召的爭論。如果他在講道中提到過這些,他會提醒以弗所人他以前的陳述,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籠統地提及普遍的傳聞和他自己的書信。他沒有主動挑起不必要的爭端。只有當他的對手的邪惡使之成為必要時,他才不情願地為自己的事工辯護。管家職分(oikonomia)在這裡的意思是神聖的命令或吩咐,或者,通常的說法是,一項使命。


3. 藉著啟示。有些人可能認為,他試圖履行使徒的職責,是魯莽行事,現在正在為他的魯莽付出代價。正是這一點使他如此熱切地為他所有行為的神聖權威辯護。目前的例子,由於其新穎性,支持者很少;因此他稱之為奧秘。他藉著這個名稱,試圖消除普遍對此事件的不滿所引起的偏見。他個人在此事中的利益,不如以弗所人的利益受到重視,因為他們深切關心這一信息,即藉著上帝既定的旨意,他們藉著保羅的事工蒙召。為了避免鮮為人知的事物立即成為懷疑的對象,奧秘這個詞將其與當時世界上盛行的錯誤判斷和意見對立起來。


藉著啟示他使我認識這奧秘。保羅將自己與那些將自己的空想歸於上帝和聖靈的狂熱分子區分開來。假使徒吹噓啟示,但那是虛假的吹噓。保羅確信他的啟示是真的,能夠向他人證明,並將其視為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


正如我之前寫的。這指的是在第二章中對同一主題的快速瀏覽,或者——這似乎是普遍的看法——指的是另一封書信。如果採用前一種解釋,那麼翻譯時應當是,正如我之前簡要寫過的;因為這個主題只得到了短暫的關注;但後者,正如我所說,是普遍的觀點,我寧願翻譯,就像我之前寫過的那樣。短語(ejn ojli>gw|),伊拉斯謨翻譯為「簡而言之」,似乎更指時間。如果這樣假設,則意味著當前著作與先前著作之間存在隱含的比較。但沒有什麼比在簡潔性方面將它們對比更不像事實了;因為比這種匆匆一瞥更簡潔的表達方式幾乎無法想像。短語「不久前」似乎是故意用來喚起他們對最近發生的事情的記憶,儘管我並不堅持這一點。下一節經文有更多困難。


4. 藉著留意這些,你們就可以明白,pro<v o{ du>nasqe ajnaginw>skontev noh~sai。伊拉斯謨將其翻譯為「從這些事情中,當你們閱讀時,你們就可以明白」。但我認為,將 ajnaginw>skein ti 翻譯為「閱讀」與希臘語語法不符。我將其留作一個思考的問題,它是否更意味著「留意」。那麼分詞將與經文開頭的介詞 pro<v 連接,子句將是這樣:「當你們留意這些時,你們就可以明白」。然而,如果將動詞 ajnaginw>skontev 視為與介詞分離,並使其表示「閱讀」,那麼意思仍然是「藉著閱讀,你們可以根據我所寫的來理解」;將短語 pro<v o{,即「對此」,視為等同於 kaq j o{,即「根據此」;但我提出這點僅僅是一個可疑的猜想。


如果我們採納幾乎普遍認可的觀點,即使徒以前曾寫信給以弗所人,那麼這並不是我們唯一失落的書信。然而,這並沒有給不敬虔的人嘲笑的餘地,好像聖經被篡改了,或者在任何部分變得不完整。如果我們適當地考慮保羅的熱切——他的警醒和關懷——他的熱心和熱情——他的仁慈和樂於幫助弟兄——我們將會認為他很可能寫了許多公開和私人的書信到各地。那些主認為對他的教會是必要的書信,已被他的旨意選定為永遠的紀念。讓我們確信,所留下的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而其餘數量的稀少並非偶然;而是我們所擁有的聖經正典,是藉著上帝奇妙的旨意所調整的。


我的知識。頻繁提及這一點表明,傳道人的呼召必須得到他們自己和他們的人民的堅定相信。但保羅更多地關注他人而不是自己。他確實到處因不加區別地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福音而引起了很大的冒犯,但他的憂慮主要不是為了自己。有不少人被惡人的誹謗所淹沒,開始懷疑他的使徒職分,因此他們的信心動搖了。正是這一點促使他如此頻繁地提醒以弗所人,他知道呼召他擔任此職的上帝的旨意和命令。——在基督的奧秘中,


5. 這在其他時代是沒有被顯明的。他曾簡單地稱之為奧秘,但現在稱之為基督的奧秘,因為它必須保持隱藏,直到藉著他的降臨才被啟示;就像「基督的預言」這個稱謂可以賦予那些與他的國度有關的預言一樣。我們必須首先解釋「奧秘」這個詞,然後探討為什麼說它在所有時代都未被知曉。這個奧秘是,


「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第6節)


當這個名稱賦予福音時,它還有其他含義,不適用於本段。那麼,對外邦人的呼召就是「基督的奧秘」;也就是說,這要在基督的統治下實現。


但是,為什麼他聲稱這是不為人知的,儘管它已經是如此多預言的主題?先知們到處宣稱,萬國萬民都將來敬拜上帝;在亞述和埃及都將建立祭壇,所有人都將說迦南的語言。(以賽亞書 19:18。)這些話暗示,對真神的敬拜和相同的信仰告白將遍及各地。關於彌賽亞,預言說他將從東到西掌權,萬國都將事奉他。(詩篇 72:8,11。)我們也看到,使徒們引用了許多這樣的經文,不僅來自後來的先知,也來自摩西。那被如此多傳令官宣揚的事情怎麼會被隱藏呢?為什麼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被宣佈為無知?難道我們要說,先知們說了他們不明白的話,發出了沒有意義的聲音嗎?


我回答說,保羅的話不應被理解為這些事情完全沒有被知曉。總有一些猶太人承認,在彌賽亞降臨之時,上帝的恩典將在全世界宣揚,他們也期待著人類的更新。先知們自己,雖然他們以啟示的確定性說話,但卻沒有確定時間和方式。他們知道上帝的恩典會以某種方式傳達給外邦人,但何時、以何種方式、通過何種手段實現,他們一無所知。這種無知在使徒們身上得到了顯著的體現。他們不僅受過先知預言的教導,而且聽過他們夫子的明確聲明(約翰福音 10:16),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把牠們也領來,牠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


然而,這件事的新奇性使他們無法完全理解。不,在他們接到命令之後,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 16:15),


以及,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 1:8),


他們對呼召外邦人感到恐懼和退縮,認為這是一個絕對荒謬的提議,因為其實現方式仍然未知。在實際事件發生之前,他們對我們救主的話語有著模糊和混亂的理解;因為儀式是


「帕子蒙在他們臉上,使他們不能定睛看那廢掉的結局。」(哥林多後書 3:13。)


因此,保羅稱這為奧秘,並說它一直被隱藏,這是無可爭議的恰當;因為廢除禮儀律法,使他們得以進入幔內,這是不被理解的。


正如現在所啟示的。聲稱擁有列祖、先知或聖潔君王都未曾擁有的信息,可能顯得傲慢。為了避免這種指責,保羅首先提醒他們,在這方面他並非獨自一人,而是與教會中最傑出的教師分享了啟示;其次,這是聖靈的恩賜,聖靈有權隨意賜予;因為我們的知識沒有其他限制,只有聖靈為我們指定的限制。


這幾個字,「正如現在所啟示的」,為外邦人被接納為上帝的子民提供了額外的亮光。其條件是他們將與猶太人處於同一水平,並形成一個身體。為了使這種新奇性不致引起冒犯,他指出這必須通過福音來實現。(以弗所書 3:6。)現在,福音本身就是一種新奇事物;因為它以前從未被聽說過,但卻被所有虔誠的人承認為來自天堂。那麼,如果上帝在更新世界時,採取一種不尋常的方法,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以弗所 2:17-22

 2:17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2:18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2: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 神家裡的人了;

2: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2:21 各(或譯: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2: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 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


17. 又來傳和平。基督為達成和解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福音的宣揚,就毫無用處;因此他補充說,這和平的果實現在已經獻給猶太人和外邦人。由此可見,拯救外邦人和猶太人是我們救主降臨的目的,正如不分彼此地向兩者傳講的福音所充分表明的。哥林多後書也遵循同樣的順序。


「他將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哥林多後書5:18-21)


首先宣告藉著基督的死而得救,然後描述基督如何將他自己和他的死的益處傳達給我們。但保羅在這裡主要強調這一點,即外邦人與猶太人在神的國度中聯合。他已經將基督描繪成兩者的共同救主,現在他將他們視為福音的同伴。猶太人雖然擁有律法,但也需要福音;神也賜予外邦人同樣的恩典。因此,那些


「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


「遠處」和「近處」這些詞語並沒有傳達距離的概念。猶太人就著聖約而言,是與神親近的。外邦人,只要他們沒有得救的應許,就是遠離的——被逐出神的國度。


並傳和平;不是藉著他自己的口,而是藉著使徒。基督必須從死裡復活,然後外邦人才能蒙召與恩典相交。因此,我們主說:


「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


當他還在世上的時候,使徒們被禁止將他們第一次的使命帶給外邦人。


「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去;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0:5,6)


他的使徒們後來被用作號角,向外邦人宣揚福音。他們所做的,不僅是奉他的名,按他的命令,而且可以說是他親自做的,理所當然地歸於他自己。我們也說,好像基督親自藉著我們勸你們一樣。(哥林多後書5:20)如果我們只看人,福音的信心確實會很軟弱。它的全部權威來自於將人視為神的工具,並聽到基督藉著他們的口對我們說話。請注意,福音是和平的信息,藉此神宣告他與我們和好,並使他的父愛為人所知。除去福音,戰爭和敵意將繼續存在於神與人之間;另一方面,福音的本質傾向是,給予良心平安和寧靜,否則良心將被痛苦的警報所折磨。


18.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這是從我們被允許親近神這一事實得出的論證。但它也可以被視為和平的宣告;因為惡人,在沉睡中,有時會被虛假的和平觀念所欺騙,但除非他們學會忘記神的審判,並盡可能地遠離神,否則他們永遠不會安息。因此,有必要解釋福音和平的真正性質,這與麻木的良心、虛假的自信、驕傲的誇耀、對自己悲慘處境的無知大相徑庭。這是一種穩定的平靜,它引導我們不去懼怕,而是渴望和尋求神的臉。現在,是基督為我們打開了門,是的,他自己就是門。(約翰福音10:9)由於這是一扇為猶太人和外邦人打開的雙重門,我們被引導將上帝視為向我們展示祂的父愛。他補充說,藉著一位聖靈;祂引導我們歸向基督,並且「藉著祂,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 8:15),因為由此產生了親近的膽量。猶太人有各種親近上帝的方式;現在所有人都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被上帝的靈引導。


19. 所以,你們不再是外人。現在專門向以弗所人講話。他們以前是應許之約的陌生人,但他們的狀況現在改變了。他們是外邦人,但上帝使他們成為祂教會的公民。上帝樂意賜予他們的榮譽之高價值,以各種語言表達。他們首先被稱為與聖徒同為國民,—其次,是上帝家裡的人,—最後,是適當地嵌入主聖殿建築中的石頭。第一個稱謂取自將教會比作一個國家,這在聖經中非常頻繁地出現。那些以前是世俗的,完全不配與敬虔之人交往的人,現在被提升到顯赫的榮譽,被接納為與亞伯拉罕,—與所有聖潔的列祖、先知和君王,—甚至與天使本身同為一個共同體的成員。成為上帝家裡的人,這是第二個比喻,同樣表明他們目前狀況的崇高觀點。上帝已接納他們進入祂自己的家庭;因為教會是上帝的家。


20. 並且被建造。第三個比喻闡明了以弗所人,以及所有其他基督徒被接納為與聖徒同為國民和上帝家裡的人的榮譽的方式。他們被建造在根基上,—他們被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教義上。我們因此能夠區分真教會和假教會。這至關重要;因為錯誤的傾向總是強烈的,而錯誤的後果極其危險。沒有哪個教會比那些帶有虛假和空洞名稱的教會更響亮地誇耀其名稱;正如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見。為了防止我們犯錯,指出了真教會的標誌。


在這段經文中,根基無疑是指教義;因為沒有提及列祖或虔誠的君王,而只提及那些擔任教師職位的人,以及上帝指定監督祂教會建造的人。保羅指出,教會的信仰應該建立在這個教義上。那麼,我們對那些完全依賴人的設計,卻指責我們背叛,因為我們擁抱上帝純正教義的人,應該形成什麼樣的看法呢?但是,它建立的方式值得探討;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基督是唯一的根基。只有祂支撐著整個教會。只有祂是信仰的準則和標準。但是基督實際上是教會藉著教義的傳講而建立的根基;因此,先知和使徒被稱為建造者。(哥林多前書 3:10。)保羅告訴我們,先知和使徒從未打算做別的,只是在基督上建立教會。


如果我們從摩西開始,我們會發現這是真的;因為「基督是律法的終結」(羅馬書 10:4),也是福音的總和。因此,讓我們記住,如果我們希望被算作信徒,我們就不能依賴別的:如果我們希望在聖經知識上取得確切的進步,我們必須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祂身上。當我們查閱先知和使徒著作中包含的上帝之道時,也教導了同樣的教訓。為了向我們展示我們應該如何結合它們,指出了它們的和諧;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根基,並共同努力建造上帝的殿。儘管使徒已成為我們的教師,但先知的教導並未變得多餘;而是兩者都促進了同一個目標。"""


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看法,是因為古代馬吉安派的行為,他們從這段經文中刪除了「先知」一詞;以及當今某些狂熱分子的行為,他們步其後塵,大聲疾呼我們與律法和先知無關,因為福音已經終結了他們的權威。聖靈在各處都宣告,祂已藉著先知之口向我們說話,並要求我們在他們的著作中聆聽祂。這對於維護我們信仰的權威至關重要。所有神的僕人,從始至終,都如此完美地一致,他們的和諧本身就是一個明確的證明,證明是同一位神在他們所有人裡面說話。我們宗教的開端必須追溯到世界的創造。天主教徒、穆斯林和其他教派徒勞地誇耀他們的古老,而他們只是真正、純粹宗教的仿冒品。


耶穌基督自己就是房角石。Fb25 那些將這榮譽轉移給彼得,並堅持教會是建立在他身上的人,竟然厚顏無恥地試圖引用這段經文來為他們的錯誤辯護。他們聲稱基督被稱為房角石,是與其他人比較而言;並且有許多石頭是教會的根基。但這個難題很容易解決。使徒們根據情況的多樣性採用了各種比喻,但意義始終相同。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提出了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即「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哥林多前書 3:11)。因此,他並不是說基督僅僅是房角或根基的一部分;因為那樣他就會自相矛盾。那麼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猶太人和外邦人是兩堵獨立的牆,但被塑造成一個屬靈的建築。基督被置於房角的中央,目的是將兩者聯合起來,這就是這個比喻的意義。緊接著的內容充分表明,他絕沒有將基督限制在建築的任何一個部分。


21. 在他裡面,全身都漸漸長大。如果這是真的,彼得會怎麼樣呢?當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提到基督是「根基」時,他並不是說教會是由他開始並由其他人完成,而是將自己的勞動與其他人的勞動進行比較,從而做出區分。他的職責是建立哥林多教會,並將建築的完成留給他的繼任者。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別人在上面建造。」(哥林多前書 3:10。)


關於這段經文,他傳達的教導是,所有在基督裡被恰當地連接在一起的人都是主的殿。首先需要恰當地連接在一起,使信徒能夠通過相互交流來擁抱和適應彼此;否則就不會是一個建築,而是一堆混亂的物質。對稱的主要部分在於信仰的統一。其次是進步或增長。那些在信仰和愛中沒有聯合起來,以便在主裡成長的人,屬於一個世俗的建築,與主的殿毫無共同之處。


漸漸長大成為聖殿。個別信徒在其他時候被稱為「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 6:19;哥林多後書 6:16),但在這裡,所有人都被說成構成一個聖殿。在這兩種情況下,這個比喻都是公正和恰當的。當神住在我們每個人裡面時,祂的旨意是我們應該在聖潔的合一中擁抱所有人,這樣祂就能從許多人中形成一個聖殿。每個人單獨來看都是一個聖殿,但當與其他人聯合時,就成為聖殿的一塊石頭;提出這個觀點是為了推薦教會的合一。


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或你們也同被建造。"""希臘動詞 sunoikodomei~sqe 的詞尾,如同拉丁動詞 cooedificamini 的詞尾,無法讓我們確定它是祈使語氣還是陳述語氣。上下文兩種語氣都說得通,但我更傾向於後者。我認為這是在勸勉以弗所人,在他們一旦被建立在基督的信仰中之後,要越來越多地在其中成長,從而成為上帝新聖殿的一部分,這聖殿的建造透過福音當時正在世界各地進行。


藉著聖靈。這再次重複有兩個原因:首先,提醒他們,如果沒有聖靈的運行,所有人類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其次,指出屬靈的建造優於所有猶太教和外在的儀式。

以弗所 2:14-16

 2:14 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2: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2: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 神和好了,

---------------------------------------


14. 因為祂是我們的平安。祂現在將猶太人納入和解的特權中,並表明透過一位彌賽亞,所有人都與上帝合一。這種考量旨在抑制猶太人的錯誤自信,他們藐視基督的恩典,卻自誇是上帝的聖潔子民和蒙揀選的產業。如果基督是我們的平安,那麼所有不在祂裡面的人都必然與上帝不和。基督所擁有的這個稱號多麼美好——上帝與人之間的平安!凡住在基督裡的人,都不要懷疑自己已與上帝和好。


祂使兩下合而為一。這種區分是必要的。Fb21 與外邦人的一切交往都被認為與他們自身優越的主張不符。Fb22 為了壓制這種驕傲,他告訴他們,他們和外邦人已經合而為一。將所有這些事情放在一起,你將得出以下三段論:如果猶太人希望享受與上帝的平安,他們必須有基督作他們的調解者。但基督不會以任何其他方式成為他們的平安,除非使他們與外邦人合而為一。因此,除非猶太人允許外邦人與他們相交,否則他們與上帝沒有友誼。


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要理解這段經文,必須注意兩件事。猶太人曾被上帝的旨意在一定時期內與外邦人分開;而禮儀上的遵守是這種分離的公開和明確的象徵。上帝越過外邦人,揀選猶太人作祂自己的特殊子民。因此,當一類人是教會的「同國國民,是上帝家裡的人」(<490219>以弗所書 2:19),而另一類人是外人時,就產生了巨大的區別。摩西之歌中記載了這一點:


「至高者將產業分給列邦,將世人分開,就照以色列人的數目,立定萬民的疆界。因為耶和華的份本是祂的百姓,祂的產業就是雅各。」(<053208>申命記 32:8,9)


上帝因此設定了界限,將一個民族與其餘民族分開;因此產生了這裡提到的敵意。分離就這樣產生了。外邦人被擱置一旁。上帝樂意揀選並聖化猶太民族,使他們脫離人類的普遍污穢。後來又增加了禮儀上的遵守,這些禮儀像牆一樣,圍住了上帝的產業,防止它向所有人開放或與其他財產混雜,從而將外邦人排除在上帝的國度之外。


但現在,使徒說,敵意已被消除,牆已被拆毀。透過將收養的特權擴展到猶太地之外,基督現在使我們所有人都成為弟兄。因此,預言得以應驗:


「上帝使雅弗擴張,


他要住在閃的帳棚裡。」(<010927>創世記 9:27)


15. 藉著祂肉身廢掉冤仇。保羅的話現在很清楚了。中間隔斷的牆阻礙了基督將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因此這牆已被拆毀。現在又補充了它被拆毀的原因——藉著基督的肉身廢掉冤仇。上帝的兒子,藉著取了所有人都擁有的本性,在祂自己的身體裡形成了完美的合一。


就是律法上的規條。牆這個詞所隱喻的現在更清楚地表達出來了。藉著基督,那些宣告區別的儀式已被廢除。割禮、獻祭、洗禮以及禁食某些食物是什麼呢?它們不過是聖化的象徵,提醒猶太人他們的命運與其他民族不同;就像今天的白十字和紅十字區分法國人與勃艮第居民一樣。保羅宣稱,外邦人與猶太人一樣被接納進入恩典的團契,因此他們彼此之間不再有區別,但差異的標誌已被消除;因為儀式已被廢除。如果兩個相互爭鬥的國家被一個君主統治,他不僅會希望他們和睦相處,還會消除他們昔日敵意的標誌和印記。當一項義務解除時,手寫的憑據就被銷毀了——保羅在另一封書信中正是用這個比喻來描述這個主題的。Fb23 (<510214>歌羅西書 2:14.)


一些解經家,Fb24——儘管在我看來是錯誤的——將「在律例中」與「廢除」聯繫起來,使律例成為廢除儀式的行為。這是保羅描述禮儀律法的常用短語,在禮儀律法中,主不僅向猶太人頒布了簡單的生活規則,還用各種條例約束他們。顯然,保羅在這裡專門討論禮儀律法;因為道德律法不是將我們與猶太人分開的隔斷的牆,而是規定了猶太人與我們同樣深切關注的教導。這段經文提供了駁斥一些人所持錯誤觀點的依據,即割禮和所有古代儀式,雖然對外邦人沒有約束力,但至今仍對猶太人有效。按照這個原則,我們之間仍然會有一道隔斷的牆,這被證明是錯誤的。


使他自己。當使徒說「在自己裡面」時,他使以弗所人不再看重人的多樣性,而是讓他們只在基督裡尋求合一。無論兩者在以前的狀況下有多麼不同,在基督裡他們都成為了一個人。但他強調補充說,「一個新人」,暗示(他在另一個場合更詳細地解釋了)


「割禮算不得什麼,未受割禮也算不得什麼,」(<480615>加拉太書 6:15,)


唯有「新造的人」居首位。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的原則是屬靈的重生。如果我們都因基督而更新,那麼猶太人就不再為他們古老的狀況而自滿,而是要樂意承認,無論是在他們自己還是在他人身上,基督都是一切。


16. 又使兩下。我們之間現在所描述的和好並不是我們從基督那裡獲得的唯一益處。我們已經與上帝和好。猶太人因此被引導去思考,他們對中保的需求不亞於外邦人。沒有這個,律法、儀式、他們亞伯拉罕的後裔,以及他們所有耀眼特權都將毫無用處。我們都是罪人;罪的赦免只能通過基督的恩典獲得。他補充說,「在一個身體裡」,是為了告知猶太人,與外邦人培養合一將蒙上帝喜悅。


藉著十字架。添加「十字架」一詞,是為了指出贖罪祭。罪是上帝與我們之間敵意的根源;除非罪被消除,否則我們將無法恢復上帝的恩寵。罪已藉著基督的死被塗抹,在死中他將自己獻給父作為贖罪祭。事實上,十字架在這裡被提及還有另一個原因,因為所有儀式都是通過十字架被廢除的。因此,他補充說,「藉著十字架殺滅了仇恨」。這些詞無疑與十字架有關,可能有兩種含義——要麼是基督藉著他的死,使父的憤怒從我們身上轉離,要麼是,他既救贖了猶太人又救贖了外邦人,將他們帶回一個羊群。後者似乎是更可能的解釋,因為它與前一句話「在他肉身中廢除了仇恨」相符。(<490215>以弗所書 2:15。)

以弗所 2:11-13

 2:11 所以你們應當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

2:12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 神。

2:13 你們從前遠離 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

----------------------------------


"""11. 所以要記念。使徒從未偏離他的主題,他清楚地標示出來,並以日益增長的熱情來追求。他再次勸勉以弗所人要記念他們在蒙召之前的品格。這種考慮足以使他們相信自己沒有理由驕傲。他隨後指出和解的方法,使他們可以完全滿足地單單依靠基督,而不是想像其他幫助是必要的。第一句話可以總結為:「記念你們未受割禮的時候,你們是與基督隔絕的,與救恩的盼望隔絕的,與神的教會和國度隔絕的;所以你們與神沒有友好的往來。」第二句話可以這樣說:「但現在你們被接在基督裡,同時也與神和好了。」這兩部分描述所包含的意義,以及記念它對他們的心靈可能產生的影響,已經考慮過了。


肉體上的外邦人。他首先提到他們缺乏神子民的標誌。割禮是神子民被標記出來並與其他人區分開來的記號:未受割禮是褻瀆之人的標誌。因此,既然神通常將他的恩典與聖禮聯繫起來,他們缺乏聖禮就被視為他們也沒有分享他恩典的證據。這個論點確實不是普遍成立的,儘管它在神的通常安排中是成立的。因此我們發現以下語言: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像我們中間的一個,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創世記 3:22,23)


儘管他吞噬了整棵樹,他也不會僅僅通過吃它就恢復生命;但是,通過拿走記號,主也從他那裡拿走了生命本身。因此,未受割禮被呈現給以弗所人作為污穢的標誌。通過從以弗所人那裡拿走成聖的記號,他也剝奪了他們所象徵的事物。


有些人認為,所有這些觀察都是為了輕視外在的割禮;但這是一個錯誤。同時,我承認,限定性從句「肉體上人手所行的割禮」指出了兩種割禮。猶太人因此被教導不應再對字面上的割禮進行愚蠢的誇耀。另一方面,以弗所人被教導要消除他們自己的所有顧慮,因為最重要的特權——不,外在記號所表達的全部真理——都在他們身上。他稱之為「肉體上的未受割禮」,因為他們帶有污穢的標誌;但同時,他暗示他們的未受割禮並不妨礙他們被基督屬靈地割禮。


這些詞也可以讀作一個從句,「肉體上人手所行的割禮」,或者兩個從句:「肉體上的割禮」,意思是它是屬肉體的;「人手所行的」,意思是它是人手所做的。這種割禮與聖靈的割禮或心靈的割禮(羅馬書 2:29)形成對比,後者也被稱為基督的割禮(歌羅西書 2:11)。


那稱為。割禮在這裡可以被視為猶太人本身的集合名詞,或者字面上指事物本身;那麼意思就是,外邦人被稱為未受割禮,因為他們缺乏神聖的象徵,也就是說,作為區分。後一種意義得到了限定性短語的支持;但論點的實質影響不大。


12. 那時你們沒有基督。他現在聲明以弗所人不僅被排除在外在的標誌之外,"""而是來自人類救贖和幸福所必需的一切。基督是希望和所有應許的基礎,他首先提到他們沒有基督。但對於沒有基督的人來說,除了毀滅之外別無他物。以色列的聯邦建立在他身上;除了他自己,上帝的子民還能聚集在一個神聖的社會中嗎?


關於應許的約書,也可以做出類似的觀察。亞伯拉罕所得到的一個偉大應許,所有其他的應許都依賴於它,沒有它,它們就失去了所有的價值:


「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


(創世記 22:18.)


因此,我們的使徒在別處說,


「上帝的一切應許,在基督都是是的,在基督都是阿們。」


(哥林多後書 1:20.)


除去救贖的約,就沒有希望了。我將 tw~n diaqhkw~n 翻譯為約書,或者,在普通法律術語中,為文書。上帝以莊嚴的儀式批准了他與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約,他將永遠是他們的上帝。(創世記 15:9.) 這約的約書由摩西之手批准,並作為一份特殊的寶藏託付給以色列民,因為「諸約」是屬於他們的,而不是外邦人的。(羅馬書 9:4.)


在世上沒有上帝。但以弗所人或任何其他外邦人,在任何時期都沒有完全缺乏宗教。那麼,為什麼他們被稱為 (a]qeoi) 無神論者呢?因為 (a]qeov) 無神論者,嚴格來說,是不相信並絕對嘲笑上帝存在的人。這個稱謂,當然,通常不是給迷信的人,而是給那些沒有宗教感情,並希望看到宗教被徹底摧毀的人。我回答說,保羅給他們這個名字是正確的,因為他把所有關於假神的觀念都視為虛無;敬虔的人以最恰當的方式將所有偶像視為「世上的虛無」。(哥林多前書 8:4.) 那些不敬拜真神的人,無論他們的敬拜方式多麼多樣,或他們所執行的繁瑣儀式多麼繁多,都是沒有上帝的:他們敬拜他們所不知道的。(使徒行傳 17:23.) 必須仔細觀察,以弗所人並沒有像迪亞哥拉斯和同類人那樣,被指控犯有 (ajqei`smo<v) 無神論,他們因此受到譴責。那些自以為非常虔誠的人被指控犯有這種罪行;因為偶像是一種偽造,一種欺騙,而不是神性。


從以上所述,很容易得出結論,在基督之外,只有偶像。那些以前被宣稱沒有基督的人,現在被宣稱沒有上帝;Fb20 正如約翰所說,


「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


(約翰一書 2:23;)


又說,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上帝。」


(約翰二書 1:9.)


因此,讓我們知道,所有不遵守這條道路的人都偏離了真神。接下來我們將被問到,上帝從未向任何外邦人顯現過自己嗎?我回答說,在沒有基督的情況下,上帝從未在外邦人中顯現過,就像在猶太人中一樣。我們主的話語「我就是道路」不僅適用於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因為他補充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 14:6.)


13. 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我們必須補充動詞,如今你們已經在基督耶穌裡被接納,或者將「如今」這個詞與經文的結尾聯繫起來,如今藉著基督的血,——這將是一個更清晰的解釋。無論哪種情況,其含義都是,那些遠離上帝和救恩的以弗所人,已經藉著基督與上帝和好,並藉著他的血得以親近;因為基督的血已經除去了他們與上帝之間存在的敵意,並使他們從仇敵變成了兒子。

以弗所 2:8-10

 2:8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

2:9 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2:10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 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


8.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這是從前面的陳述中推斷出來的。在論述了揀選和有效的呼召之後,他得出這個普遍的結論,就是他們單單藉著信心獲得了救恩。首先,他斷言,以弗所人的救恩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神恩典的工作。但他們是藉著信心獲得了這恩典。一方面,我們必須仰望神;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仰望人。神宣告,他對我們一無所欠;所以救恩不是獎賞或報酬,而是純粹的恩典。下一個問題是,人如何接受神藉著他的手賜給他們的救恩?答案是,藉著信心;因此他得出結論,與此相關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如果,就神而言,這單單是恩典,如果我們除了信心之外一無所有,這信心使我們一無可誇,那麼救恩就不是來自我們。


我們豈不應該對自由意志、善意、虛假的預備、功德和補贖保持沉默嗎?這些東西沒有一樣不聲稱在人的救恩中佔有一份讚美;這樣,恩典的讚美就不會像保羅所表明的那樣,保持不減。當就人而言,接受救恩的行為被認為單單在於信心時,所有其他人們習慣依賴的手段都被拋棄了。因此,信心使人空手來到神面前,使他可以被基督的祝福充滿。所以他補充說,不是出於你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為自己要求任何東西,而單單承認神是他們救恩的作者。


9. 不是出於行為。他現在肯定「這是神的恩賜」,而不是他所說的,他們的救恩是本乎恩。Fb19 他現在說「不是出於行為」,而不是他所說的「不是出於你們自己」。因此我們看到,使徒在獲得救恩方面沒有給人留下任何東西。在這三個短語中——不是出於你們自己——這是神的恩賜——不是出於行為——他概括了他在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中冗長論證的實質,即義是單單從神的憐憫臨到我們,——藉著福音在基督裡賜給我們,——並且單單藉著信心接受,沒有行為的功德。


這段經文很容易駁斥教皇派試圖規避我們不靠行為稱義的論點的無聊詭辯。他們告訴我們,保羅是在談論儀式。但目前的問題不限於一類行為。沒有什麼比這更清楚的了。人的全部義,即由行為組成的義,——不,整個人,以及他所能稱之為自己的一切,都被排除了。我們必須注意神與人之間,——恩典與行為之間的對比。如果爭論只涉及儀式,為什麼神要與人對比呢?


教皇派自己也被迫承認保羅將我們救恩的全部榮耀歸於神的恩典,但他們試圖用另一種詭計來消除這種承認。他們告訴我們,這種表達方式之所以被採用,是因為神賜予了最初的恩典。想像他們能以這種方式成功,實在是愚蠢的,因為保羅將人及其最大的能力——不僅從開始,而且貫穿始終——從獲得救恩的全部工作中排除。


但更荒謬的是忽略使徒的推論,免得有人自誇。只要功德獨立於恩典而有任何價值,就總會給人的自誇留下一些空間。除非將全部讚美單單歸於神和他的憐憫,否則保羅的教義就會被推翻。在這裡我們必須注意解釋這段經文的一個非常普遍的錯誤。許多人將「恩賜」一詞僅限於信心。但保羅只是用其他詞重複了前面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不是信心是神的恩賜,而是救恩是神賜給我們的,或者說,我們是藉著神的恩賜獲得的。


10. 因為我們是他的工作。"""他藉著排除相反的假設,證明了他的論點:我們是因恩典得救,—我們沒有任何剩餘的行為可以賺取救恩;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善行都是重生的果實。因此,善行本身也是恩典的一部分。


當他說「我們是上帝的工作」時,這並不是指普通的創造,即我們被造為人。我們被宣告為新造的人,因為我們不是憑自己的能力,而是藉著基督的靈,被塑造成為義。這只適用於信徒。作為亞當的後裔,他們是邪惡和墮落的;但藉著基督的恩典,他們在靈性上得到更新,成為新造的人。因此,我們裡面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上帝超自然的恩賜。上下文解釋了他的意思。我們是他的工作,因為我們被創造,—不是在亞當裡,而是在基督耶穌裡,—不是為了任何一種生活,而是為了善行。


如果我們所做的一切善行都被承認為是上帝聖靈的恩賜,那麼自由意志還剩下什麼呢?虔誠的讀者應仔細權衡使徒的話。他沒有說我們得到上帝的幫助。他沒有說意志被預備好,然後憑自己的力量去運行。他沒有說我們被賦予正確選擇的能力,然後我們被留下自己做出選擇。那些竭力貶低上帝恩典的人,習慣於沉溺於這種空談。但使徒肯定我們是上帝的工作,我們裡面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的創造;他的意思是,整個人都是由他的手塑造成為美好的。這不僅僅是正確選擇的能力,或某種難以形容的預備,甚至是幫助,而是正確的意志本身,這是他的傑作;否則保羅的論證就沒有力量了。他意圖證明人絕不能為自己賺取救恩,而是從上帝那裡得到一份白白的恩賜。證明就是,人若非藉著神的恩典,就什麼也不是。因此,凡是脫離上帝恩典,為人爭取哪怕是最小的權利的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人有能力賺取救恩。


被創造是為了善行。那些扭曲這段經文以損害因信稱義的人,大大偏離了保羅的意圖。他們羞於明確肯定,並且意識到肯定我們不是因信稱義是徒勞的,於是他們藉著這種詭辯來掩飾。「我們因信稱義,因為信,藉著信我們領受上帝的恩典,是稱義的開端;但我們因重生而稱義,因為我們藉著上帝的靈得到更新,行在善行中。」他們這樣做,使信成為我們進入稱義的門,但卻想像我們是藉著我們的行為獲得稱義,或者,至少,他們將稱義定義為一種正直,藉著這種正直,人被重新塑造成為聖潔的生活。我不在乎這個錯誤有多古老;但那些試圖用這段經文來支持它的人,犯了嚴重的錯誤。


我們必須看保羅的設計。他意圖表明我們沒有為上帝帶來任何東西,以致於上帝必須對我們承擔義務;他表明即使我們所行的善工也來自上帝。因此,我們除了藉著他純粹的恩慈之外,什麼也不是。另一方面,那些人推斷我們稱義的一半來自於行為。但這與保羅的意圖或他所處理的主題有何關係?探究公義由何組成是一回事,而藉著這個論點來追溯「公義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教義,即我們無權將善工視為自己的,而是藉著基督的恩典,由上帝的靈塑造我們行一切善事,則是另一回事。當保羅闡述稱義的原因時,他主要強調這一點:我們的良心除非依靠罪的贖罪祭,否則永遠不會享有平安。在當前情況下,甚至沒有提及任何類似的事情。他的全部目的是證明,


「藉著上帝的恩典,我們才成為我們現在的樣子。」


(<461510>哥林多前書 15:10)


上帝所預備的。小心不要像伯拉糾主義者那樣,將此應用於律法的教導;好像保羅的意思是,上帝命令什麼是公義的,並制定了正確的生活準則。相反,他追溯了他開始闡明的教義,即救恩不是來自我們自己。他說,在我們出生之前,善工就已經由上帝預備好了;意思是,我們憑自己的力量無法過聖潔的生活,除非我們被上帝的手塑造和適應。現在,如果上帝的恩典先於我們的行為,那麼所有誇耀的理由都已被消除。讓我們仔細觀察「預備」這個詞。保羅僅僅根據事件的順序,就證明了關於善工,上帝不欠我們任何東西。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是從他的寶庫中取出的,在那裡它們早已被存放;因為他所召喚的,他就使他們稱義並重生。

以弗所 2:4-7

 2:4 然而, 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

2:5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2:6 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

2:7 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

------------------------------------


4. 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Fb17 現在接著是句子的第二部分,其主旨是,神已將以弗所人從他們先前可能遭受的毀滅中拯救出來;但他所用的詞語有所不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他使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其意義是,除了基督向我們吹入的生命之外,沒有其他生命:因此,我們只有在被嫁接到他裡面,並與他享受同樣的生命時,才開始活著。這使我們能夠明白使徒先前所說的死亡是什麼意思,因為那死亡與這復活形成了對比。成為神兒子生命的分享者,——被同一位聖靈活過來,是一種無價的特權。


基於此,他讚美神的憐憫,其豐富意味著它以一種異常宏大和豐盛的方式傾瀉而出。我們整個的救恩都在這裡歸因於神的憐憫。但他隨即補充說,因他愛我們的大愛。Fb18 這是一個更明確的宣告,表明一切都歸因於不配得的恩惠;因為他宣告神是受此單一考慮所感動。「在此,」約翰說,「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我們愛他,因為他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0,19。)


5. 當我們死在罪中的時候。這些話語與另一封書信中的類似表達具有相同的強調。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羅馬書 5:6,8。)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這句話是否由他人插入,我不知道;但是,由於它們與上下文完全一致,我非常願意將它們視為保羅所寫。它們向我們表明,他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充分宣揚神恩典的豐富,因此用各種詞語表達了同樣的真理,即與我們救恩相關的一切都應歸因於神為其作者。當然,一個適當地衡量人類忘恩負義的人,不會抱怨這個括號是多餘的。


6. 又叫我們一同復活。這裡提到的復活和坐在天上,是凡人肉眼尚未看見的。然而,彷彿這些福分現在就在我們手中,他聲明我們已經領受了它們;並闡明了當我們從亞當轉向基督時,我們境況所發生的變化。這就像我們從最深的地獄被帶到天堂本身。當然,雖然就我們自己而言,我們的救恩仍然是希望的對象,但在基督裡,我們已經擁有有福的不朽和榮耀;因此,他補充說,在基督耶穌裡。到目前為止,它尚未顯現在肢體中,而只顯現在頭中;然而,由於秘密的聯合,它確實屬於肢體。有些人將其翻譯為「藉著基督」;但是,由於前面提到的原因,最好保留通常的翻譯「在基督裡」。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最豐富的安慰。我們現在所缺乏的一切,在基督的位格中都有確切的保證和預嘗。


7. 為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最終和真正的原因——神的榮耀——再次被提及,以便以弗所人通過認真研究它,可以更充分地確信他們的救恩。他還補充說,神的旨意是在萬代中尊崇如此偉大恩惠的紀念。這更強烈地顯示了那些攻擊外邦人自由呼召的人的可憎性質;因為他們正試圖立即粉碎那個註定要被萬代紀念的計劃。但我們也從中得到教導,神將我們的祖先納入他自己子民的行列的憐憫,值得永遠被紀念。呼召外邦人是神聖美善的驚人作為,應由父母傳給子女,再傳給子孫,使世人永不忘記或不承認。


祂恩典的豐盛在於祂的慈愛。神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愛在此被證明,或再次宣告,其起源於憐憫。祂說,為要顯明祂恩典的豐盛。如何顯明?藉著祂對我們的慈愛,如同樹木憑其果實而知。因此,祂不僅宣告神的愛是白白的,而且神在其中顯明了祂恩典的豐盛——非凡卓越的豐盛。也值得注意的是,基督的名字被重複提及;因為我們不能期望從神那裡得到任何恩典、任何愛,除非透過祂的居間。

以弗所 2:1-3

 2:1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

2:2 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

2:3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


1. 你們死在過犯中。這是對前面陳述的闡述,即伴隨著例證的解釋。Fb13 為了更有效地讓以弗所人明白神恩典的普遍教義,他提醒他們以前的狀況。這個應用包含兩部分。「你們以前是失喪的;但現在神藉著他的恩典,把你們從毀滅中拯救出來。」在這裡我們必須注意,使徒在努力給予這兩部分深刻的觀點時,通過(uJperbato<n)轉置打斷了語氣。語言有些混亂;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注意使徒關於這兩部分的說法,意思就很清楚了。至於第一部分,他說他們是死的;同時也說明了死亡的原因——過犯和罪。Fb14 他並不是簡單地指他們處於死亡的危險中;而是宣告他們所承受的是一種真實而現存的死亡。既然屬靈的死亡無非是靈魂與神的分離,我們生來都是死人,我們活著也是死人,直到我們成為基督生命的分享者——這與我們主的話語相符,


「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約翰福音 5:25)


那些急於抓住一切機會貶低神恩典的天主教徒說,當我們不在基督裡時,我們是半死的。但我們不能隨意擱置我們主和使徒保羅的宣告,即當我們仍在亞當裡時,我們完全沒有生命;而重生是靈魂的新生命,藉此它從死裡復活。我承認,當我們仍然遠離基督時,某種生命確實存在於我們裡面;因為不信並不會完全摧毀外在感官、意志或靈魂的其他能力。但這與神的國度有什麼關係呢?只要心靈的每一個情感,意志的每一個行動都是死亡,這與幸福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因此,這應被視為一個固定原則,即我們靈魂與神的聯合是真實而唯一的生命;而在基督之外,我們完全是死的,因為罪,即死亡的原因,在我們裡面作王。


2. 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他從結果或果實中得出證據,證明罪以前在他們裡面作王;因為,直到罪在外在行為中顯現出來,人們才充分意識到它的力量。當他補充說,順著這世界的風俗,Fb15 他暗示他所提到的死亡在人的本性中肆虐,是一種普遍的疾病。他並不是指神所命定的世界運行,也不是指元素,如天、地、空氣——而是指我們都被感染的墮落;因此罪並非少數人所獨有,而是遍及整個世界。


順著空中掌權者的首領。他現在進一步解釋我們墮落的原因是魔鬼對我們施加的統治。對人類的更嚴厲的譴責莫過於此。當他宣告我們是撒旦的奴隸,並受其意志支配,只要我們活在基督的國度之外,他還給我們留下什麼呢?因此,我們的狀況,儘管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或者至少不怎麼反對,但確實足以引起我們的恐懼。現在那些天主教徒喋喋不休的自由意志、理性引導、道德美德在哪裡呢?在魔鬼的暴政下,他們會發現什麼是純潔或神聖的呢?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極其謹慎,並譴責保羅的這一教義為嚴重的異端。我則堅持認為,使徒的語言沒有任何模糊之處;所有按照世界,即按照肉體慾望生活的人,在這裡都被宣告在撒旦的統治下作戰。


按照受啟示的作者的慣例,魔鬼被提及為單數。正如神的兒女有一個頭,惡人也有一個頭;因為每個階級都形成一個獨特的身體。將對所有邪惡存有的統治權歸於他,不敬虔被描繪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至於他將對空氣的權力歸於魔鬼,這將在我們談到第六章時考慮。目前,我們將僅僅提及摩尼教徒試圖從這段經文證明兩種原則存在的奇怪荒謬,好像撒旦沒有神的允許就能做任何事一樣。保羅不允許他擁有最高的權柄,這權柄只屬於神的旨意,而只是一種神允許他行使的暴政。撒旦是什麼?不過是神懲罰人類忘恩負義的執行者。這在保羅的語言中有所暗示,當他將撒旦的成功限制在不信者身上時;因為神的兒女因此免於他的權力。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撒旦所做的一切都在一個上級的控制之下:他不是(aujtokra>twr)一個無限的君主。


我們現在也可以從中得出這個推論,即不敬虔的人被撒旦驅使犯下各種罪行是沒有藉口的。他們為何受其暴政的支配,不正是因為他們反叛神嗎?如果只有那些背棄了神的服事,拒絕順服神權柄的人才是撒旦的奴隸,那麼他們就應該責怪自己,因為他們有一個如此殘酷的主人。


不順服的兒女,根據希伯來語的習語,是指頑固的人。不信總是伴隨著不順服;所以它是一切頑固的根源——母親。


3. 我們也都在他們中間行事為人。免得有人認為他現在所說的是對以弗所人過去品格的誹謗性指責,或者猶太人的驕傲使他將外邦人視為劣等民族,他將自己和他的同胞與他們一起納入普遍的指控中。這不是虛偽,而是真誠地將榮耀歸於神。的確,他會說自己曾「在肉體的私慾中行事」,而他在其他場合卻誇口說他的一生都是無可指責的,這可能會引起驚訝。


「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腓立比書 3:6。)


又說,


「你們和神都可以作見證,我們在你們信主的人中間,是何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


(帖撒羅尼迦前書 2:10)


我回答說,這句話適用於所有未經基督之靈重生的人。無論有些人的生活表面上多麼值得稱讚,因為他們的私慾沒有在人前爆發,但凡不源於一切純潔之源的,就沒有什麼是純潔或神聖的。


順從肉體和心思的慾望。順從這些慾望,就是按照我們天生的性情和心思的引導生活。這裡的肉體是指性情,或者說,是本性的傾向;而下一個表達(tw~n dianoiw~n)是指從心思發出的。現在,心思包括理性,就像它在人天生中存在的那樣;所以慾望不僅僅指低級的慾望,或者說人的感官部分,而是延伸到整個。


並且生來就是可怒之子 Fb16。這裡宣稱所有的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480215>加拉太書 2:15,16),都無一例外地有罪,直到他們被基督救贖;所以,在基督之外沒有公義,沒有救恩,簡而言之,沒有卓越。可怒之子是指那些失喪的,那些應得永死的人。憤怒是指神的審判;所以可怒之子是指那些在神面前被定罪的人。使徒告訴我們,猶太人就是這樣,——現在教會中所有優秀的人都是這樣;他們生來就是這樣,也就是說,從他們一開始,從他們母親的子宮裡。


這是一段非凡的經文,與伯拉糾主義者和所有否認原罪的人的觀點相反。所有事物中自然存在的東西當然是原始的;但保羅宣稱我們都自然地容易受到譴責;因此罪自然地存在於我們裡面,因為上帝不譴責無辜的人。伯拉糾主義者曾經反對說,罪從亞當傳播到全人類,不是通過血統,而是通過模仿。但保羅肯定我們生來就有罪,就像蛇從子宮裡帶來毒液一樣。其他認為這不是真正罪的人,與保羅的語言也同樣不符;因為哪裡有譴責,哪裡就毫無疑問地有罪。上帝不是與無可指責的人,而是與罪為敵。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墮落被上帝視為罪,這並不奇怪;因為罪的種子,在它們公開顯現之前,就被察覺和譴責了。


但這裡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保羅將猶太人與其他人一樣,都視為受制於憤怒和詛咒,而他們卻是蒙福的後裔?我回答說,他們有共同的本性。猶太人與外邦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通過應許的恩典,上帝將他們從毀滅中拯救出來;但那是一種在疾病之後才出現的補救措施。另一個問題是,既然上帝是自然的創造者,如果我們天生就失喪,上帝怎麼會沒有責任呢?我回答說,有兩種本性:一種是上帝創造的,另一種是它的腐敗。因此,保羅提到的這種譴責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來自墮落的本性:因為我們生來就不是亞當最初被創造的樣子,我們不是


「完全是純正的種子,卻變成了墮落的」


(<240221>耶利米書 2:21)


墮落和有罪之人的後代。

以弗所 1:20-23

 1:20 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

1:21 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

1:22 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

1:23 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

20. 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希臘動詞是ejne>rghsen,ejne>rgeia由此而來。它可能這樣說,按照他所實現的功效。但我所給出的翻譯傳達了相同的意義,並且不那麼生硬。


他極其恰當地吩咐我們默想基督身上的這種能力;因為在我們裡面,它至今仍是隱藏的。“我的能力,”他說,“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哥林多後書12:9.) 我們與世上的兒女有何區別呢?不就是我們的境況似乎比他們更糟嗎?雖然罪不作王,它卻繼續住在我們裡面,死亡仍然強大。我們的福樂,在於盼望,世人卻不明白。聖靈的能力是血肉之軀所不知道的。我們每天面臨的千百種困境,使我們比其他人更受輕視。


因此,唯有基督是我們能默想那因十字架的軟弱而無法在我們自己身上清楚看見的鏡子。當我們的心靈升華到對公義、救恩和榮耀的確信時,讓我們學會轉向基督。我們仍然處於死亡的權勢之下;但他,藉著天上的能力從死裡復活,擁有生命的權柄。我們在罪的捆綁下勞苦,被無盡的煩惱包圍,正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戰爭, (提摩太前書1:18;) 但他,坐在父的右邊,在天上和地上行使最高的統治權,並榮耀地戰勝了他所征服和擊敗的敵人。我們在這裡卑微而受輕視;但他已“得了名” (腓立比書2:9,) 天使和世人都敬畏,魔鬼和惡人則懼怕。我們在這裡被所有安慰的匱乏所壓迫:但他已被父指定為所有祝福的唯一施予者。基於這些原因,我們將發現,將我們的目光轉向基督是有益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他裡面,如同在鏡子裡,看到神恩典的榮耀寶藏,以及那尚未在我們自己身上顯現的能力的無限偉大。


並使他坐在自己的右邊。這段經文清楚地表明,如果有人這樣做,神的右邊是什麼意思。它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地方,而是指父賜給基督的能力,使他能以父的名義管理天上和地上的事務。因此,探究為什麼司提反看見他站著, (使徒行傳7:55,) 而保羅卻描述他坐在神的右邊,是徒勞的。這個表達不是指任何身體姿勢,而是指基督所擁有的最高王權。這由緊隨其後的內容所暗示,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因為這整個描述都是為了解釋右邊的含義而添加的。


父神被說成已將基督升到“他的右邊”,因為他使基督分享他的統治權,因為他藉著基督行使他所有的能力;這個比喻是從地上的君王那裡借來的,他們將與自己同坐的榮譽賜給那些被賦予最高權柄的人。既然神的右手充滿天地,那麼基督的國度和能力也同樣廣闊。因此,試圖證明因為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他就獨自住在天上,是徒勞的。他的屬人本性,的確,住在天上,而不是地上;但那個論點與目的無關。緊隨其後的表達,在天上,絲毫不意味著神的右手僅限於天上,而是引導我們默想主耶穌所居住的天上榮耀,他所享受的蒙福永生,以及他被提升到的對天使的統治權。


21. 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所有這些名稱,毫無疑問,都適用於天使,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如此,是因為藉著他們,上帝行使他的權能、力量和統治。他允許他們在受造物所能及的範圍內分享屬於他自己的東西,甚至將自己的名賜給他們;因為我們發現他們被稱為µyhla(elohim),即神。從名稱的多樣性,我們推斷天使有不同的等級;但若要精確地確定這些等級,固定他們的數量,或決定他們的位次,不僅會顯露出愚蠢的好奇心,而且會是魯莽、邪惡和危險的。


但為什麼他不直接稱他們為天使呢?我回答說,保羅使用這些崇高的稱謂是為了傳達基督榮耀的崇高觀點。彷彿他是在說:「沒有什麼是如此崇高或卓越的,無論它被稱為什麼名字,是不受基督的威嚴所管轄的。」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都流行著一種古老的迷信,錯誤地將許多事情歸因於天使,以圖將他們的心從上帝本身和真正的中保那裡引開。保羅不斷努力防止天使這種虛假的榮光迷惑人的眼睛,或遮蔽基督的光輝;然而他最大的努力也未能阻止「魔鬼的詭計」(以弗所書 6:11)在這件事上得逞。因此我們看到,世人如何因對天使的迷信恐懼而偏離了基督。的確,對天使所持的錯誤觀點,必然導致對基督的純正知識的消失。


超乎萬名之上的名。這裡的「名」是指廣大或卓越;而「被稱名」則是指享有聲譽和讚美。明確提到「將來的世代」,是為了指出基督崇高的地位不是暫時的,而是永恆的;它不限於這個世界,而是在上帝的國度中光輝燦爛。因此,以賽亞也稱他為(以賽亞書 9:6)永在的父。簡而言之,人和天使的榮耀都被置於次要地位,以便基督無與倫比、無可企及的榮耀能超越一切。


22. 又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他成為教會的元首,條件是他應當管理萬事。使徒表明這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而是伴隨著對宇宙的完全統治和管理。元首的比喻表示最高的權柄。我不願為一個名稱爭論,但我們被那些奉承羅馬偶像者的卑劣行為所驅使。既然唯獨基督被稱為「元首」,所有其他的人,無論是天使還是人,都必須被列為肢體;因此,即使在同伴中居於最高地位的人,仍然是同一身體的肢體之一。然而他們卻不以為恥地公開宣稱,如果教會在地上除了基督之外沒有另一個元首,那麼教會將是ajke>falon,即無頭的。他們對基督的尊重如此之少,以至於如果他獨自獲得他父所賜給他的榮譽,教會就被認為是殘缺不全的。這是最卑劣的褻瀆。但讓我們聽從使徒的話,他宣告教會是他的身體,因此,那些拒絕順服他的人不配與教會相交;因為教會的合一唯獨依賴於他。


23. 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這是教會最高的榮譽,即在與我們聯合之前,上帝的兒子在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是不完全的。得知直到我們與他同在,他才擁有他所有的部分,或希望被視為完全,這對我們來說是何等的安慰!因此,在哥林多前書中,[林前 12:12-31] 當使徒詳細討論人體這個比喻時,他將整個教會都包含在基督這個單一的名稱之下。


充滿萬有者。這是為了防止有人認為,如果基督與我們分離,他會存在任何真正的缺陷。他希望我們被充滿,並在某些方面被我們完善,這並非出於任何匱乏或必要;因為我們自己或任何受造物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他手的恩賜;而他將我們從虛無中提升出來,以便他也能同樣地居住和活在我們裡面,這更顯出他的良善。將「所有」這個詞限制於其在此段落中的應用並無不妥;因為,儘管萬物都由基督的旨意和能力所掌管,但保羅特別談論的主題是教會的精神治理。確實,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將其視為指世界的普遍治理;但將其限制於手頭的案例是更為可能的解釋.

以弗所 1:15-19

 1:15 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

1:16 就為你們不住地感謝 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

1:17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 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

1:18 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1:19 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

15. 所以我。這感恩不僅僅是他對以弗所人熱切的愛的表達。他在上帝面前祝賀他們,因為他對他們的看法非常有利。請注意,保羅在這裡將信心和愛概括為基督徒品格的全部優點。他使用「在主耶穌裡的信心」這個表達,因為基督是信心的目標和對象。愛應該包容所有人,但這裡特別提到了聖徒;因為愛,如果得到適當的規範,就從他們開始,然後擴展到所有其他人。如果我們的愛必須以上帝為目標,那麼任何一個人越接近上帝,他對我們的愛的要求就越強烈。


16. 提到你們。他像往常一樣,在感恩之後加上禱告,以激勵他們取得更大的進步。以弗所人需要明白他們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但同樣重要的是,他們不應該轉向任何新的教義,也不應該對進一步前進漠不關心;因為沒有什麼比滿足於已經獲得的屬靈恩惠更危險的了。因此,無論我們取得了多高的成就,都應該始終伴隨著對更高成就的渴望。


17.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上帝。但保羅為以弗所人祈求什麼呢?智慧的靈,以及他們悟性的眼睛被開啟。他們沒有這些嗎?是的;但同時他們需要增長,以便被賦予更大程度的聖靈,並越來越被開啟,他們可以更清楚、更充分地持守他們目前的觀點。敬虔者的知識從來都不是如此純粹,以至於他們的屬靈視力沒有一些模糊或晦暗。但讓我們詳細審視這些詞語。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上帝。上帝的兒子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人,上帝既是他的上帝,也是我們的上帝。


他說:「我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約翰福音 20:17)


他之所以是我們的上帝,是因為他是基督的上帝,而我們是基督的肢體。然而,我們必須記住,這與他的人性有關;因此,他的順服絲毫沒有減損他永恆的神性。


榮耀的父。這個稱謂源於前一個;因為上帝作為父的榮耀,在於使他的兒子順服於我們的境況,以便藉著他,他可以成為我們的上帝。榮耀的父是眾所周知的希伯來語習語,意為榮耀的父。有一種標點和閱讀這段經文的方式,我不反對,它以這種方式連接兩個子句:願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榮耀的父,賜給你們。


智慧和啟示的靈在這裡是一種修辭手法(轉喻),指主藉著他自己的靈賜給我們的恩典。但請注意,聖靈的恩賜不是自然的恩賜。直到主開啟它們,我們心靈的眼睛是盲目的。直到聖靈成為我們的導師,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愚蠢和無知。直到上帝的靈藉著秘密的啟示使我們知道,我們神聖呼召的知識超出了我們自己心智的能力。


在認識他上。這也可以讀作,在認識他自己上。兩種譯法都與上下文吻合,因為認識子的人也認識父;但我更喜歡前者,因為它更自然地由希臘代詞ejn ejpignw>sei aujtou~所暗示。


18. 你們悟性的眼睛被開啟。你們心靈的眼睛是武加大譯本的譯法,並得到一些希臘手稿的支持。這種差異無關緊要,因為希伯來人經常使用它來表示靈魂的理性能力,儘管更嚴格地說,作為情感的所在地,它意味著意志或慾望;但我更喜歡普通的翻譯。而財富是什麼. 卓越的品質提醒我們,我們多麼不適合接受這種崇高的知識;因為上帝的能力絕非小事. 他告訴我們,這種巨大的能力已經被運用,並且以一種非常非凡的方式,對待了以弗所人,使他們因此不斷地有義務追隨他的呼召. 通過這樣讚美上帝對他們的恩典,他旨在阻止任何輕視或不喜歡基督徒生活職責的傾向. 但他對信心的華麗讚美也向我們傳達了這個教訓,那就是它是一個如此令人欽佩的上帝的工作和恩賜,以至於任何語言都無法充分表達其卓越. 保羅沒有不加區分地使用誇張的習慣;但當他談到一個遠超這個世界的事物,就像信心一樣,他將我們的心靈提升到對天上能力的讚美.


19. 照著運行. 有些人認為這句話僅指緊隨其後的「相信」一詞;但我寧願將其視為一個額外的陳述,旨在提升能力之偉大,作為一種證明,或者,如果你願意,作為能力功效的一個實例和證據. 「能力」(duna>mewv)一詞的重複似乎是多餘的;但在前一種情況下,它僅限於一類,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它具有普遍的應用. 我們發現,保羅在描述基督徒的呼召時,從不認為自己說得夠多. 當然,當我們從死亡走向生命,當我們從地獄之子變成上帝的兒女和永生繼承人時,上帝的能力得到了奇妙的彰顯.


愚蠢的人認為這種語言是荒謬的誇張;但敬虔的人,每天與內在的腐敗作鬥爭,毫不費力地認識到這裡所用的每一個字都完全公正. 正如這主題的重要性無法過於強烈地表達一樣,我們的懷疑和忘恩負義導致保羅使用這種熱情的語言. 我們從未對福音中向我們揭示的寶藏形成足夠的觀念;或者,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我們無法說服自己我們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在自己裡面看不到任何與之相符的東西,而是一切都相反. 因此,保羅的目標不僅是讓以弗所人深刻感受到神聖恩典的價值,而且還要讓他們對基督國度的榮耀有崇高的看法. 為了不讓他們因看到自己的不配而沮喪,他勸告他們考慮上帝的能力;好像他說,他們的重生不是上帝的普通工作,而是他能力的一個驚人展示.


照著他力量之能力的功效. 這裡有三個詞,我們可以順便提一下. 我們可以將力量視為根,—能力視為樹,—功效視為果實,或者神聖手臂的伸展,最終產生行動.

以弗所 1:13-14

 1:13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1:14 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原文是質),直等到 神之民(民:原文是產業)被贖,使他的榮耀得著稱讚。

--------------------------------------------------

13. 你們也在他裡面。他將以弗所人與他自己以及其餘的初熟果子聯繫起來;因為他說他們同樣信靠基督。他的目的是要表明兩者都有相同的信心;因此,我們必須從第十二節補充「信靠」這個詞。他隨後指出,他們是藉著福音的傳講而獲得那希望的。


這裡給福音加上了兩個稱號——真理的道,以及你們得救的福音。兩者都值得我們仔細注意。撒旦最熱切地試圖做的事莫過於使我們懷疑或輕視福音。因此,保羅給我們提供了兩面盾牌,藉此我們可以擊退這兩種誘惑。為了反駁一切懷疑,讓我們學會提出這個見證,即福音不僅是確定的真理,不會欺騙,而且是卓越的(kat j ejxoch<n),真理的道,彷彿嚴格來說,除了它本身之外沒有真理。如果誘惑是輕視或厭惡福音,讓我們記住它的能力和功效已經在帶給我們救恩方面顯現出來。使徒以前曾宣告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馬書 1:16);


但這裡他表達得更多,因為他提醒以弗所人,他們既已成為救恩的分享者,就已從自己的經驗中學到了這一點。那些像世人普遍那樣,在許多彎曲的道路上徘徊,忽略福音,並以狂野的浪漫故事自娛自樂的人,是不幸的——


「常常學習,終究不能明白真道」(提摩太後書 3:7)


或找到生命!但那些接受福音並對其堅定不移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這無疑是真理和生命。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他既已堅持福音是確定的,現在就來證明。還有什麼比聖靈更高的保證呢?「我既稱福音為真理的道,我就不會用人的權威來證明它;因為你們有神自己聖靈的見證,他將它的真理印證在你們心中。」這個優雅的比喻取自印章,印章在人之間具有消除疑慮的作用。印章使契約和遺囑都有效;古代,它們是辨認信件作者的主要方式;簡而言之,印章區分真假。使徒將這個職責歸於聖靈,不僅在這裡,而且在這封書信的另一部分(以弗所書 4:30),以及哥林多後書(哥林多後書 1:22)。我們的思想從未如此堅定地建立在神的真理上,以至於能夠抵擋撒旦的一切誘惑,直到我們被聖靈堅固。信徒對神的話語、對自己的救恩以及對一般宗教的真正確信,並非源於肉體的判斷,也非源於人類和哲學的論證,而是源於聖靈的印證,聖靈將這樣的確信賦予他們的良心,以消除一切疑慮。如果信仰的基礎建立在人類的智慧上,那將是脆弱而不穩定的;因此,正如傳道是信仰的工具一樣,聖靈使傳道有效。


但這裡所說的被聖靈印證的,難道不是信心本身嗎?如果是這樣,信心就先於印證。我回答說,聖靈在信心中有兩種運作,與信心所包含的兩個部分相對應,因為它啟發並堅固人心。信心的開始是知識:它的完成是堅定不移的確信,不容許任何相反的懷疑。我說過,兩者都是聖靈的工作。因此,如果保羅宣告以弗所人,他們藉著信心接受了福音的真理,那就不奇怪了。"""藉著聖靈的印記,他們在那信仰中得到證實。


帶著那應許的聖靈。這個稱謂源於所產生的效果;因為我們之所以能得到救贖的應許,並非徒然,這都歸功於祂。正如上帝在祂的話語中應許,「祂將成為我們的父」(<470618>哥林多後書 6:18),祂也藉著聖靈賜給我們被收養的證據。


14. 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 Fb10。保羅在另一封書信中兩次使用這個詞。(<470122>哥林多後書 1:22;5:5。)這個比喻取自交易,在交易中,當抵押品被給予並接受後,整個交易就得到確認,沒有改變主意的餘地。因此,當我們領受了上帝的靈,祂的應許就向我們確認,我們也不會害怕它們會被撤銷。誠然,上帝的應許本身並非軟弱;但是,除非我們得到聖靈的見證支持,否則我們永遠無法以堅定不移的信心依賴它們。因此,聖靈是我們永生基業的憑據,直到救贖,也就是直到完全救贖的日子來臨。只要我們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爭戰就靠著盼望來維持,因此這個憑據是必要的;但是當我們實際獲得了產業時,憑據的必要性和作用就會停止。


抵押品的意義只持續到雙方履行了交易;因此,他後來補充說,你們受了印記,直到得贖的日子(<490430>以弗所書 4:30),這指的是審判的日子。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藉著基督的血得贖,但那救贖的果實尚未顯現;因為「一切受造之物都歎息,渴望脫離敗壞的轄制。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就是我們的身體得贖;」因為我們尚未得著,只是憑著盼望。(<450821>羅馬書 8:21-23。)但當基督顯現審判時,我們將實際得著。這就是現在引用的羅馬書中「救贖」一詞的意義,以及我們主的一句話,


「你們要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


(<422128>路加福音 21:28。)


Peripoi>hsiv,我們翻譯為「所獲得的產業」,不是天國,也不是蒙福的永生,而是教會本身。這是為了安慰他們而補充的,使他們不至於認為等到基督再來的那一天才懷抱希望是困難的,或者不滿意他們尚未獲得所應許的產業;因為這是整個教會的共同命運。


歸於祂榮耀的稱讚。讚美這個詞,如同第十二節一樣,<490112>以弗所書 1:12 意為「使人知曉」。Fb11 上帝的榮耀有時可能被隱藏,或不完全顯現。但在以弗所書中,上帝已經證明了祂的良善,以便祂的榮耀可以被頌揚和公開宣揚。因此,那些輕視以弗所人蒙召的人,可能被指控嫉妒和輕視上帝的榮耀。


頻繁提及上帝的榮耀不應被視為多餘,因為無限的事物無法過於強烈地表達。這在讚美神聖憐憫方面尤其如此,因為每個敬虔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找到足夠的語言來表達。他會比其他人更願意表達讚美,因為無論是人還是天使的口才,即使竭盡全力,也遠遠不及這個主題的浩瀚。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沒有比表明我們的觀點旨在闡明上帝的榮耀,而他們的觀點旨在模糊上帝的榮耀,更能有效地堵住惡人的嘴巴的方法了。"""

以弗所 1:7-12

 1:7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1:8 這恩典是 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

1:9 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

1:10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

1:11 我們也在他裡面得(得:或譯成)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做萬事的,照著他旨意所預定的,

1:12 叫他的榮耀從我們這首先在基督裡有盼望的人可以得著稱讚。

------------------------

7. 我們得蒙救贖。使徒仍在闡述物質原因——我們藉著基督與上帝和好的方式。藉著祂的死,祂使我們與父和好;因此,我們應當常常將我們的心導向基督的寶血,作為我們獲得神聖恩典的途徑。在提到我們藉著基督的寶血得蒙救贖之後,他立即稱之為罪的赦免——暗示我們得蒙救贖,是因為我們的罪不歸於我們。由此可見,我們藉著白白的恩典獲得了那使我們蒙上帝悅納、脫離魔鬼和死亡枷鎖的義。這裡所保持的救贖本身與獲得救贖方式之間的緊密聯繫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只要我們仍然暴露在上帝的審判之下,我們就被悲慘的枷鎖束縛,因此我們免於罪責,就成為無價的自由。


照著他恩典的豐富。他現在回到有效的原因——神聖恩慈的廣大,祂將基督賜給我們作我們的救贖主。豐富,以及下一節中相應的詞「豐盛」,旨在讓我們對神聖恩典有廣闊的視野。使徒覺得自己無法以適當的方式頌揚上帝的良善,並希望對它的沉思能佔據人們的心靈,直到他們完全沉浸在讚美之中。人們能深深地被這裡所稱讚的「那恩典的豐富」所感動,這是多麼令人嚮往啊!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容納虛假的滿足,也沒有地方可以容納那些世人徒然想像自己可以救贖自己的瑣事;彷彿基督的寶血,在沒有額外幫助的情況下,就失去了所有的功效。Fb7


8. 在一切智慧上。他現在來到形式原因,即福音的傳揚,藉此上帝的良善豐盛地臨到我們。Fb8 我們藉著信心接受基督,藉著祂我們來到上帝面前,藉著祂我們享受收養的特權。保羅將福音賦予智慧和審慎的宏偉稱謂,目的是引導以弗所人輕視所有相反的教義。假使徒們假借傳授比保羅所傳授的基礎教導更崇高的觀點而滲透進來。魔鬼為了破壞我們的信心,盡其所能地貶低福音。保羅則建立福音的權威,使信徒可以堅定不移地信賴它。一切智慧意味著——完全或完美的智慧。


9. 照著他旨意的奧秘。有些人對他教義的新穎感到驚訝。針對這些人,他非常恰當地稱之為神聖旨意的奧秘,然而這是一個上帝現在樂意啟示的奧秘。正如他先前將他們的揀選歸因於上帝的美意,他現在也將他們的呼召歸因於上帝的美意。以弗所人因此被引導去思考,基督的顯現和福音的傳揚給他們,不是因為他們配得任何這樣的事,而是因為上帝樂意如此。


這原是他自己所預定的。一切都安排得明智而恰當。還有什麼比這更公正的呢?他的旨意,是世人所不知道的,只要他樂意隱藏,就只應當為上帝所知——或者,再次,決定何時將它們傳達給世人,應當由他自己的意願和權力來決定?收養外邦人的旨意被宣告為直到現在都隱藏在上帝的心中,但隱藏的方式是,上帝將它保留在自己的權力之下,直到啟示的時候。現在有人抱怨這是一個新奇而前所未有的事件嗎?那些以前「在世上沒有上帝」(<490212>以弗所書 2:12)的人,現在被接納進入教會?他會大膽地否認上帝的知識比人的知識更廣大嗎?


10.在時期滿足的安排中。為了不讓人質疑,為何選擇這個時期而非其他時期,使徒預料到這種好奇心,將所定的時期稱為時期滿足,即合適且恰當的時節,正如他之前在另一封書信中所說。(加拉太書 4:4)讓人類的自負有所收斂,在判斷事件的繼承時,要順服神的旨意。同樣的教訓也由「安排」這個詞傳達,因為藉著神的判斷,所有事件的合法管理都受到規範。


使他將萬物都歸於一。在舊譯本中,它被譯為(instaurare)恢復;伊拉斯謨在此基礎上補充了(summatim)全面地。我選擇緊密遵循希臘詞 ajnakefalaiw>sasqai, Fb9 的含義,因為它更符合上下文。在我看來,其含義是,在基督之外,萬物都混亂無序,而藉著他,它們得以恢復秩序。確實,在基督之外,我們在世上能看到什麼,除了純粹的廢墟?我們因罪與神隔絕,我們怎能不呈現出破碎和毀壞的面貌?受造物的正確狀態是緊密依附於神。使徒告訴我們,這種歸於一(ajnakefalai>wsiv)已在基督裡完成,使我們恢復正常秩序。我們被塑造成一個身體,與神聯合,並彼此緊密相連。另一方面,沒有基督,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形的混沌和可怕的混亂。我們唯獨藉著基督才能實現真正的合一。


但為何天上之物也包括在內?天使從未與神分離,也不能說他們曾被分散。有些人這樣解釋。天使被說成是歸於一,因為人類已成為同一社會的成員,與他們同樣被接納與神相交,並藉著這種蒙福的合一與他們共享幸福。這種表達方式被認為類似於一種常用語,當我們說整座建築物已修復時,儘管其中許多部分已毀壞或腐朽,但有些部分仍然完好。


這無疑是真的;但有什麼能阻止我們說天使也已歸於一呢?並非他們曾被分散,而是他們對神服事的忠誠現在是完美的,他們的狀態是永恆的。在沒有中保介入的情況下,受造物與造物主之間有何可比性?就他們是受造物而言,如果不是他們從基督那裡獲得的益處,他們本會容易改變和犯罪,因此他們的幸福就不會是永恆的。那麼,誰會否認天使和人類都已藉著基督的恩典恢復到一個固定的秩序呢?人類曾失喪,而天使也並非沒有危險。藉著將兩者都歸入他自己的身體,基督已將他們與父神聯合,並在天地之間建立了真正的和諧。


11. 我們也在他裡面得了基業。到目前為止,他普遍地談論了所有蒙揀選的人;他現在開始注意到不同的類別。當他說「我們得了」時,他指的是他自己和猶太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指所有作為基督教初熟果子的人;然後他談到以弗所人。他將以弗所的信徒與他自己和其他信徒聯繫起來,這些信徒可以說是教會中的長子,這對堅固以弗所信徒的信心大有幫助。彷彿他說:「所有敬虔之人的境況都與你們相同;因為我們這些首先蒙神呼召的人,我們的蒙悅納是歸因於他永恆的揀選。」因此,他表明,從始至終,所有人都藉著白白的恩典獲得了救恩,因為他們是根據永恆的揀選白白地被收納的。


他行萬事。描述至高者的迂迴說法值得注意。他將他描述為唯一的行動者,並按照他自己的意願行事,不給人留下任何可做之事。因此,在任何方面,人都不被允許分享這份讚美,彷彿他們帶來了什麼自己的東西。上帝不看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來促使他揀選他們,因為他自己意願的旨意是他們被揀選的唯一且實際的原因。這可以使我們駁斥那些錯誤,或者說,那些瘋狂的人,他們每當無法發現上帝作為的原因時,就大聲疾呼反對他的設計。


12. 使我們歸於他榮耀的稱讚。這裡他再次提到救贖的最終原因;因為如果我們只是他憐憫的器皿,我們最終必須成為上帝榮耀的彰顯。榮耀這個詞,以卓越的方式(kat j ejxoch<n)特別表示在上帝的良善中閃耀的東西;因為沒有什麼比這更屬於他自己,或者他更希望在這方面得到榮耀的,那就是良善。

以弗所 1:1-6

 1:1 奉 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

1:2 願恩惠、平安從 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1:3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他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

1:4 就如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1:5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1:6 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的。

---------------------------------------

1. 保羅,一個使徒。由於所有書信中的問候語形式相同,或至少變化很小,因此在此重複我們以前的觀察將是多餘的。他稱自己為「耶穌基督的使徒」;因為所有蒙召從事和好事工的人都是他的使者。使徒這個詞確實包含更多;因為並非每個福音的傳道人,正如我們稍後將看到的(以弗所書 4:11),都可以被稱為使徒。但這個主題在我的加拉太書註釋中已更充分地解釋。(參見加爾文對「加拉太書 1:1」的註釋)


他補充說,是憑著神的旨意;因為「沒有人可以自己取得這榮譽」(希伯來書 5:4),但每個人都應該等待神的呼召,唯有神的呼召才能使人成為合法的傳道人。他藉著指出神的權柄來回應惡人的嘲笑,並消除一切輕率爭執的機會。


致所有聖徒。他稱那些他後來在基督耶穌裡稱為信徒的人為聖徒。因此,沒有人是信徒卻不是聖徒;反之,沒有人是聖徒卻不是信徒。大多數希臘語版本缺少「所有」這個詞;但我不想刪除它,因為無論如何都必須理解它。


3. 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和父。他用崇高的詞語讚美神對以弗所人的恩典,旨在激發他們感恩的心,使他們完全燃燒起來,甚至充滿這種思想,直到溢出。那些在自己身上發現神恩典的啟示如此完全和絕對完美,並認真默想這些啟示的人,絕不會接受新的教義,因為這些教義會使他們在自己身上如此強烈感受到的恩典黯然失色。因此,使徒宣稱神對以弗所人的恩典豐盛,目的是保護他們免受假使徒動搖他們的信心,好像他們的呼召是可疑的,或者救恩必須以其他方式尋求。他同時表明,未來幸福的完全確定性建立在神在福音中向我們啟示他在基督裡的愛。但為了更充分地證實此事,他追溯到第一因,追溯到源頭——神永恆的揀選,藉此,在我們出生之前(羅馬書 9:11),我們就被收養為兒子。這表明他們的救恩不是偶然或意想不到的事件,而是神永恆不變的旨意所成就的。


「祝福」這個詞在這裡有多重含義,既指神,也指人。我在聖經中發現這個詞有四種不同的含義。1. 當我們為神的良善讚美他時,我們被稱為祝福神。2. 當神使我們的事業成功,並以他的良善賜予我們幸福和繁榮時,神被稱為祝福我們;原因在於我們的享受完全取決於他的旨意。這裡我們注意到神話語本身所蘊含的獨特功效,保羅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這一點。3. 人們藉著禱告彼此祝福。4. 祭司的祝福不僅僅是禱告,也是神祝福的見證和保證;因為祭司受命奉主的名祝福。因此,保羅祝福神,因為他已經祝福了我們,也就是說,他已經用一切祝福和恩典豐富了我們。


帶著一切屬靈的祝福。我對金口約翰的評論沒有異議,即「屬靈」這個詞暗示了摩西和基督的祝福之間的對比。律法有其祝福;但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完全,因為他給我們一個完全的神國啟示,直接引導我們進入天堂。當身體本身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就不再需要比喻了。


在天上。無論我們將其理解為在天上的地方,還是在天上的益處,都無關緊要。所有意圖表達的,是我們透過基督所領受的恩典的優越性。它所賜予的幸福不在今世,而在天堂和永生。在基督教中,正如我們在別處所學到的(<540408>提摩太前書 4:8),確實包含著「今生和來生的應許」;但其目的是屬靈的幸福,因為基督的國度是屬靈的。基督與所有猶太的象徵形成了對比,後者是律法下傳達祝福的方式;因為基督在哪裡,所有這些事物都是多餘的。


4. 照他所揀選我們的。我們蒙召以及從上帝領受的一切恩惠的基礎和首要原因,在此被宣告為祂永恆的揀選。如果有人問,上帝為何召喚我們享受福音,為何祂每天賜予我們如此多的祝福,為何祂為我們打開天堂之門,——答案將始終在這個原則中找到:祂在創世以前揀選了我們。揀選發生的時間本身就證明它是自由的;因為在世界被造之前,我們能配得什麼,或者我們擁有什麼功德呢?試圖用以下詭辯來反駁這個論點是多麼幼稚啊!「我們被揀選是因為我們配得,並且因為上帝預見我們會配得。」我們都在亞當裡失喪了;因此,如果上帝沒有透過祂自己的揀選將我們從滅亡中拯救出來,就沒有什麼可預見的。羅馬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論點,其中談到雅各和以掃時,他說:


「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也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上帝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450911>羅馬書 9:11。)


但索邦大學的詭辯家可能會反駁說,儘管他們還沒有行動,上帝預見他們會行動。這個反對意見應用於人類墮落的本性時沒有任何力量,在他們身上除了毀滅的材料之外,什麼也看不見。


在基督裡。這是揀選是自由的第二個證明;因為如果我們是在基督裡被揀選的,那就不是出於我們自己。這不是因為我們察覺到自己配得什麼,而是因為我們的天父透過收養的特權,將我們引入基督的身體。簡而言之,基督的名排除了所有的功德,以及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因為當他說我們是在基督裡被揀選的,這就意味著我們自己是不配的。


使我們聖潔。這是直接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的目的;因為假設同一件事可以達到兩個目的,這並沒有什麼荒謬之處。建造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座房子。這是直接的目的,但居住的便利性是最終的目的。有必要順便提及這一點;因為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保羅提到了另一個目的,就是上帝的榮耀。但這裡沒有矛盾;因為上帝的榮耀是最高的終極目的,我們的成聖是次要的。


這使我們得出結論,聖潔、純潔以及人類所擁有的一切卓越之處,都是揀選的果實;因此保羅再次明確地排除了所有功德的考慮。如果上帝在我們身上預見到任何配得揀選的東西,那麼所用的語言將與這裡所用的截然相反,這裡的語言清楚地表明我們所有的聖潔和生活的純潔都源於上帝的揀選。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虔誠,生活在對上帝的敬畏中,而另一些人卻毫無保留地沉溺於各種邪惡呢?如果相信保羅的話,唯一的原因是,後者保留了他們的本性,而前者被揀選為聖潔。原因當然不會晚於結果。因此,揀選,不取決於行為的義,保羅在此宣稱行為是義的原因。


我們也從這些話中得知,揀選不會導致放蕩,也不會導致惡人的褻瀆,他們說:「讓我們隨心所欲地生活吧;因為,如果我們被揀選了,我們就不會滅亡。」保羅清楚地告訴他們,他們無權將聖潔的生活與揀選的恩典分開;因為


「他所預定的人,他也召他們來;他所召來的人,他也稱他們為義。」(羅馬書 8:30。)


加塔利派、塞勒斯丁派和多納圖派從這些話中得出的推論,即我們可以在此生達到完美,是沒有根據的。這是我們一生必須努力的目標,直到我們完成我們的歷程,我們才能達到它。那些害怕並迴避預定論,認為它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迷宮,認為它無用甚至危險的人在哪裡?沒有任何教義比它更有用,只要它以適當和謹慎的方式處理,保羅就給了我們一個例子,他將它呈現為上帝無限良善的例證,並將它用作激發感恩的動力。這是我們必須從中汲取對神聖憐憫的知識的真正源泉。如果人們迴避所有其他論點,揀選就會堵住他們的嘴,使他們不敢也不能為自己主張任何東西。但讓我們記住保羅論述預定論的目的,以免我們以任何其他觀點論述而陷入危險的錯誤。


在他面前是愛。上帝面前的聖潔(katenw>pion aujtou~)是純潔良心的聖潔;因為上帝不像人那樣被外在的偽裝所欺騙,而是看重信心,或者說,看重內心的真實。如果我們將「愛」這個詞應用於上帝,其含義將是,他揀選我們的唯一原因是他對人類的愛。但我更喜歡將它與經文的後半部分聯繫起來,表示信徒的完美在於愛;這不是說上帝只要求愛,而是說愛是敬畏上帝和遵守全部律法的證據。


5. 預定我們。接下來的內容旨在進一步提升對神聖恩典的讚美。保羅如此熱切地向以弗所人灌輸藉著基督自由領養的教義,以及先於此的永恆揀選的教義,其原因已經考慮過了。但由於上帝的憐憫在任何地方都沒有以更崇高的語言被承認,這段經文值得我們仔細關注。這裡提到了我們救恩的三個原因,第四個原因很快就補充了。有效因是上帝旨意的美意,質料因是耶穌基督,目的因是讚美他恩典榮耀的榮耀。現在讓我們看看他對每一個原因的說法。


第一點屬於以下全部陳述:上帝在自己裡面預定我們,按照他旨意的美意,使我們得兒子的名分,並藉著他的恩典使我們蒙悅納。在「預定」這個詞中,我們必須再次注意順序。那時我們還不存在,因此我們沒有任何功勞。我們救恩的原因不是來自我們,而是來自上帝。然而保羅不滿足於這些陳述,又補充說「在自己裡面」。希臘語短語是 eijv auJto<n,與 ejn auJtw|~ 具有相同的含義。藉此他意味著上帝沒有在自己之外尋找原因,而是預定我們,因為這是他的旨意。


但這從接下來的經文,根據他旨意的美意,就更清楚了. 旨意這個詞就足夠了,因為保羅經常將它與所有外在原因對比,而人們往往想像上帝的心意受這些原因影響. 但為了不留下任何疑問,他使用了美意這個詞,這明確排除了所有功勞. 因此,在收納我們時,上帝不問我們是什麼,也不因任何個人價值而與我們和好. 他唯一的動機是永恆的美意,藉此他預定我們. Fb4 那麼,當保羅如此強烈地禁止我們看任何別的,只看上帝的美意時,詭辯家們為何不羞於將其他考量混入其中呢?



為了不讓任何東西仍然缺乏,他補充說,ejcari>twsen ejn ca>riti Fb5 這暗示,上帝以最自由的方式,並且沒有任何功利基礎地賜予我們他的愛和恩惠,就像我們尚未出生時,他除了自己的旨意之外沒有任何驅使,就選擇了我們一樣. Fb6



永恆揀選和現在所啟示的愛的物質原因,是基督,蒙愛的. 賦予這個名字,是為了提醒我們,藉著他,上帝的愛傳達給我們. 因此,他是蒙愛的,以便我們藉著他得以和好. 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隨即補充,如此豐盛恩典的榮耀讚美. 因此,每個隱藏這榮耀的人,都在試圖推翻上帝永恆的旨意. 這就是詭辯家的教義,它完全推翻了基督的教義,以免我們救恩的全部榮耀不分地歸於上帝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