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8:5-13; 路加福音 7:1-10

馬太福音 8:5-13; 路加福音 7:1-10



馬太福音 8:5-13

 5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 6 「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 7 耶穌說:「我去醫治他。」 8 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9 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10 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11 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12 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13 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


 路加福音 7:1-10

1. 耶穌對百姓講完了這一切的話,就進了迦百農。 2 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 3 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 4 他們到了耶穌那裡,就切切地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 5 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 6 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 7 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8 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9 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10 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裡,看見僕人已經好了。


馬太福音 8:5. 耶穌進了。那些認為馬太和路加記載不同的人,是被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入歧途。兩者措辭上唯一的區別是,馬太說百夫長親自來見他,而路加說他派了一些猶太人以他的名義懇求。但馬太說百夫長做了以他的名義和要求所做的事,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兩位福音書作者在所有情況下都如此完美地一致,以至於將一個神蹟變成兩個是荒謬的。


百夫長手下的那隊士兵,我毫不懷疑,是駐紮在迦百農城,就像通常為保護城鎮而設立的駐軍一樣。儘管他察覺到當地人民的道德非常敗壞和墮落(因為我們知道迦百農位於海邊,必然比其他城鎮更為放蕩),但這並沒有阻止他譴責自己國家的迷信,並培養出對真實和真誠虔誠的品味。他為猶太人建造會堂,並非沒有招致一些仇恨和風險:他愛那個民族的唯一原因,是他接受了對獨一真神的崇拜。在基督醫治他的僕人之前,他已經被主醫治了。


這本身就是一個神蹟。一個屬於軍事職業的人,"""他曾帶領一隊士兵渡海而來,目的是讓猶太人習慣忍受羅馬暴政的枷鎖,但他卻甘願順服,聽從以色列的上帝。路加說這個僕人是他所珍愛的;因此,他預先消除了讀者心中可能產生的疑慮:因為我們知道,奴隸並不像這樣受到重視,以至於主人會如此關心他們的生命,除非他們憑藉非凡的勤奮、忠誠或其他美德,贏得了主人的青睞。路加藉此聲明,這個僕人並非低賤或普通的奴隸,而是一個忠誠的僕人,他擁有許多優點,深受主人器重;這就是主人如此焦慮他的生命,並如此懇切地推薦他的原因。從兩位福音書作者的記載來看,這顯然是一種突發的癱瘓,從第一次發作起就奪走了所有生命的希望:因為緩慢的癱瘓不會伴隨劇烈的疼痛。馬太說他受盡折磨,路加說他瀕臨死亡。這兩種描述——疼痛或痛苦,以及極度危險——都增強了神蹟的榮耀:因此,我更不願冒險對這種疾病的性質做出任何絕對的斷言。


路加福音 7:5. 因為他愛我們的民族。這無疑是猶太人因他的虔誠而給予他的讚揚:因為他對一個普遍受人憎恨的民族的愛,只能源於對律法的熱心和對上帝的敬畏。他建造會堂,清楚地表明他贊同律法的教義。因此,猶太人有充分的理由說,作為一個虔誠的上帝崇拜者,他有資格從基督那裡獲得這樣的恩惠。同時,他們也表現出驚人的愚蠢,因為他們自己承認,一個外邦人擁有他們所輕視和拒絕的上帝的恩典。如果他們認為基督是上帝恩賜的僕人和施予者,為什麼他們不在將外邦人帶來享受之前,先接受提供給他們的恩典呢?但是偽君子總是會表現出這種粗心大意和自以為是,毫不猶豫地認為上帝對他們負有某種義務,並隨意處置他的恩典,彷彿那是他們自己的權力;然後,當他們對此感到滿意時,或者更確切地說,因為他們不屑於品嚐它,他們就將其視為無用,並留給他人。


馬太福音 8:8. 主啊,我不敢當你到舍下來。馬太的敘述更為簡潔,直接描述那人說了這話;而路加則更詳細地解釋說,這是他的朋友傳達的信息:但兩者的意思相同。這段話有兩個主要重點。百夫長為了尊敬基督而體恤他,請求基督不要麻煩自己,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接受基督的探訪。第二個重點是,他將如此大的權柄歸於基督,以至於相信只要基督一發話,他的僕人就能康復並活過來。將一個屬於被征服和被奴役民族的人如此高舉在自己之上,這是一種令人驚訝的謙卑。也可能他已經習慣了猶太人傲慢的自負,而且他是一個謙遜的人,並不介意被視為外邦人,因此擔心如果他強求基督進入一個不潔淨的外邦人的家,會玷污上帝的先知。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他真誠地說話,並對基督懷有如此的敬畏,以至於他不敢邀請基督到他家,甚至,正如路加後來所說,他認為自己不配與基督交談。


但可能會有人問,是什麼促使他用如此崇高的言辭談論基督呢?緊接著的話語甚至增加了這個難題:「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痊癒」,或者,正如路加所說:「說一句話」:""""""因為如果他沒有承認基督是神的兒子,那麼將神的榮耀歸於一個人就是迷信。另一方面,很難相信他對基督的神性有正確的了解,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對此一無所知。然而,基督並沒有指責他的話語, 而是宣稱這些話語是出於信心:這個原因迫使許多解經家得出結論,認為這位百夫長將真神和獨一神的稱號歸於基督。我寧願認為這位好人,在得知基督不尋常且真正神聖的作為後,只是簡單地承認他身上有神的能力。他也無疑聽說過關於所應許的救贖主的一些事情。儘管他沒有清楚地理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提摩太前書 3:16),但他確信神的能力在他身上顯現,並且他已受命藉著神蹟彰顯神的同在。因此,他並非迷信,好像他將神的特權歸於一個人:而是,他看到神賜給基督的使命,相信他單憑一句話就能醫治他的僕人。


有人反對說,沒有什麼比單憑一句話就能成就他所喜悅的一切更屬於神了,而且這種至高無上的權柄若不褻瀆就不能歸於一個凡人嗎?回答又很容易。儘管這位百夫長沒有深入那些細微的區別,但他將這種能力歸於話語,不是凡人的話語,而是神的話語,他完全相信基督是神的僕人:在這一點上他毫不懷疑。醫治的恩典已託付給基督,他承認這是一種屬天的能力,並且不認為它與身體的同在密不可分,而是滿足於話語,他相信這種能力是從話語而來的。


馬太福音 8:9。因為我是在別人權下的人 這個比較並不意味著兩者之間是平等的,而是從較小到較大的推論。他對在基督身上顯現的神聖能力有更高的理解,超過了他自己對僕人和士兵所擁有的權柄。


10. 耶穌就希奇。希奇不能適用於神,因為它源於新奇和意想不到的事物:但它可能存在於基督身上,因為他已穿上我們的肉身,並具有人的情感。在以色列,我從未見過這麼大的信心 這不是絕對而言,而是在特定觀點上說的。因為,如果我們考慮信心的所有特質,我們必須得出結論,馬利亞的信心更大,她相信她將藉著聖靈懷孕,並生下神的獨生子,並承認她所生的兒子是她的神,是全世界的創造者,也是她唯一的救贖主。


但基督之所以將一個外邦人的信心置於所有猶太人的信心之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教義的輕微和微不足道的認識,卻產生了如此突然和豐盛的果實。以如此崇高的言辭宣揚神的能力,而當時在基督身上只顯現出幾道光芒,這絕非小事。另一個原因是,當猶太人過度渴望獲得外在的記號時,這位外邦人卻不要求任何可見的記號,而是公開宣稱他只想要赤裸裸的話語。基督正要到他那裡去:這不是必要的,而是為了考驗他的信心;他稱讚他的信心,主要是因為他滿足於赤裸裸的話語。換作另一個人,而且還是使徒之一,會怎麼做呢?來吧,主啊,看看並摸摸。這個人卻不要求身體的接近或觸摸,而是相信話語具有如此大的功效,以至於他完全期望他的僕人會因此痊癒。


現在,他將這榮耀歸於話語,不是人的話語,而是神的話語:因為他確信基督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神所差遣的先知。"""因此可以得出一個普遍的規則。儘管上帝的旨意是我們的救贖應在基督的肉身中完成,儘管他每天用聖禮來印證,但其確定性必須從聖言中獲得。除非我們對聖言賦予這樣的權威,相信一旦上帝藉著他的僕人說話,我們的罪就無疑地被赦免,我們就恢復了生命,否則所有救贖的信心都會被推翻。


11. 許多人將從東方和西方而來 基督藉著僕人的身份,讓外邦人嚐到了他恩典的滋味和一種初熟的果實。他現在表明,主人是未來外邦人蒙召和信仰傳遍全世界的榜樣:因為他說他們將從不僅是鄰近的國家,而且是從世界的盡頭而來。儘管這在先知書的許多經文中已清楚預言,但起初對猶太人來說卻顯得陌生和不可思議,他們想像上帝被限制在亞伯拉罕的家族中。他們聽到那些當時的陌生人將成為上帝國度的公民和繼承人,這讓他們感到驚訝:不僅如此,救贖的盟約將立即被宣告,以便全世界可以聯合在教會的一個身體中。他宣告,那些將歸信的外邦人,將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一同分享同樣的救贖。因此我們得出確定的結論,在基督裡向我們提出的同樣應許,以前也曾賜給列祖;因為如果獲得它的信心不是相同的,我們就不會與他們有共同的產業。ἀνακλιθήσονται 這個詞,意為「斜倚」,暗示著一場宴席:但我們知道,天上的生命不需要飲食,所以這個短語的意思就像他說他們將享受同樣的生命。


12. 但國度的兒女 為什麼他稱那些人為國度的兒女,而他們卻一點也不是亞伯拉罕的兒女呢?因為那些不信的人沒有權利被視為上帝羊群的一部分。我回答:儘管他們實際上不屬於上帝的教會,但由於他們在教會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允許他們使用這個稱號。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只要上帝的盟約留在亞伯拉罕的家族中,它就具有這樣的力量,以至於天國的繼承權特別屬於他們。至少就上帝自己而言,他們是從聖潔的根生出的聖潔枝子(羅馬書 11:16),後來對他們的棄絕清楚地表明,他們當時屬於上帝的家族。其次,應該注意的是,基督現在不是指個人,而是指整個民族。這比外邦人蒙召更難以忍受。外邦人藉著自由的收養被接納到與亞伯拉罕後裔相同的身體中,這幾乎無法忍受:但猶太人自己被趕出去,為外邦人接替他們讓路,這對他們來說似乎完全是怪物。然而基督宣告兩者都會發生:上帝將接納陌生人進入亞伯拉罕的懷抱,並將排除兒女。「外面的黑暗」這個短語中含有一種隱含的對比。它意味著在上帝的國度之外,也就是光的國度之外,只有黑暗統治。聖經藉著黑暗指出那可怕的痛苦,這在今生既無法表達也無法想像。


13. 去吧,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 這就清楚地表明,當基督發現信心的器皿敞開時,他是多麼恩慈地傾注他的恩典。儘管他對百夫長說這些話,但毫無疑問,他藉著百夫長邀請我們所有人堅定地盼望。因此,我們也被教導了上帝在與我們交流時,為何大多如此受限的原因:那是因為我們的不信不允許他慷慨。如果我們藉著信心向他敞開入口,他就會傾聽我們的願望和禱告。

馬太福音 8:5-13; 路加福音 7:1-10 馬太福音 8:5-13; 路加福音 7:1-10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1月 03,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