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5:1-39; 馬可福音 7:1-37, 8:1-10 ; ;路加福音 6:39

馬太福音 15:1-39; 馬可福音 7:1-37, 8:1-10 ; ;路加福音 6:39





馬太福音 15:1-9

1. 那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 2 「你的門徒為甚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 3 耶穌回答說:「你們為甚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 神的誡命呢? 4  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5 你們倒說:『無論何人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 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 神的誡命。 7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 8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9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馬可福音 7:1-13

1. 有法利賽人和幾個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裡聚集。 2 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 3 (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 4 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 5 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他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 6 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7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8 你們是離棄 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 9 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 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10 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11 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 12 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 13 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 神的道。你們還做許多這樣的事。」


Matthew 15:1. 那時,有文士和法利賽人。由於這裡糾正的錯誤不僅普遍而且極其危險,這段經文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到人們在敬拜上帝的形式和方式上所表現出的極度傲慢;因為他們不斷地設計新的敬拜方式,當有人想比別人更聰明時,他就會在這個問題上展示他的才智。我說的不是外邦人,而是教會的內部人員,上帝賜予他們特殊的榮譽,用他們的嘴唇宣揚敬虔的法則。上帝已經規定了我們應該如何敬拜他,並將聖潔的完美包含在他的律法中。然而,許多人,彷彿順服上帝並遵守他的吩咐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他們四處為自己收集許多附加物。那些身居權位的人為此提出他們的發明,彷彿他們擁有比主的話語更完美的東西。隨之而來的是暴政的緩慢增長;因為,當人們一旦為自己取得了發號施令的權利時,他們就會要求嚴格遵守他們的法律,並且不允許因輕蔑或遺忘而遺漏最小的一點。世人不能忍受合法的權威,最猛烈地反抗忍受主的軛,卻輕易而自願地陷入虛妄傳統的羅網;不,這種束縛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一種渴望的對象。同時,對上帝的崇拜被敗壞了,而其首要原則就是順服。人的權威被置於上帝的命令之上。嚴厲地,因此也是暴虐地,普通百姓被迫將全部注意力放在瑣事上。這段經文首先教導我們,所有由人發明的崇拜方式都令上帝不悅,因為祂選擇唯獨祂自己被聽見,以便按照祂自己的旨意在真正的虔誠中訓練和教導我們;其次,那些不滿足於上帝唯一律法,並因遵循人的傳統而疲憊不堪的人,是徒勞無功的;第三,當人的發明被如此高度讚揚,以至於祂律法的威嚴幾乎被降低,或者至少對它的敬畏被減弱時,就是對上帝的冒犯。


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這些文士來到耶穌那裡的目的沒有說明;但我認為很可能他們的注意力被祂的名聲所吸引,他們帶著接受教導的願望而來,前提是他們認可祂是一位稱職的教師;391 儘管他們也可能是被派來偵察的。無論如何,由於他們帶著傲慢的輕蔑而來,他們很容易因最輕微的冒犯而對基督咬牙切齒。由此我們看到,那些受野心和權力慾望影響的人,要他們順服純正的教義是多麼困難。尤其是那些因長期實踐而對儀式更加堅定的人,不能忍受任何新奇事物,而是大聲譴責所有他們不習慣的事物。簡而言之,沒有什麼比這類人更傲慢或更輕蔑的了。


兩位福音書作者都提到他們是文士和法利賽人;但馬太將文士放在首位,馬可將他們放在第二位。他們傳達了相同的意思,即文士屬於不同的教派,但法利賽人是領袖,因為他們佔據著尊貴的地位,並且當時掌握著政府。法利賽人首先對不遵守他們所制定的法律感到不滿,這不應引起驚訝;因為,正如我們所說,儘管他們自誇是律法的解釋者,儘管他們的名字來源於這種情況, 他們卻用他們的發明敗壞了上帝話語的純潔性。當時猶太人中存在的所有傳統都出自他們的作坊; 這就是他們在捍衛這些傳統時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和苦澀的原因。


2. 你的門徒為何犯規?當我們談論人的傳統時,這個問題與政治法律無關,政治法律的用途和目的與規定我們應如何敬拜上帝的方式截然不同。但由於人的傳統有各種各樣,我們必須對它們進行一些區分。有些明顯是邪惡的,因為它們灌輸了邪惡且與上帝的話語截然相反的崇拜行為。另一些則將世俗的瑣事與對上帝的崇拜混雜在一起,敗壞了它的純潔性。另一些則更為合理,沒有任何明顯的過錯,但它們之所以被譴責,是因為它們被認為是敬拜上帝所必需的;因此,這就偏離了對上帝的真誠順服,並為良心設下了陷阱。


最後一種描述無疑與本段經文有關;因為法利賽人所堅持的洗手,本身不能被指責為邪惡的迷信;否則基督就不會允許在婚禮上使用水罐了(約翰福音 2:6,如果這不是一個可允許的儀式;但錯誤在於,他們認為上帝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得到適當的崇拜。洗滌的習俗最初引入時並非沒有冠冕堂皇的藉口。我們知道上帝的律法如何嚴格要求外在的潔淨;這並非主的意思是要他的僕人將全部注意力放在這上面,而是要他們更小心地防範一切屬靈的污穢。但在洗滌方面,律法保持了一定的節制。接下來是教師們,他們認為如果他們不對上帝的話語做一些補充,他們就不會被認為足夠敏銳; 因此產生了律法中沒有提及的洗滌。立法者自己並沒有聲稱他們傳達了任何新的東西, 而只是說他們提供了警告,這將有助於遵守上帝的律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濫用,當人引入的儀式開始被視為神聖崇拜的一部分時;以及當在自由和自願的事情上絕對強制統一時。因為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上帝的旨意始終是,他應該按照他話語中規定的規則受到崇拜,因此他的律法不能有任何添加。現在,正如他允許信徒擁有外在的儀式,藉此他們可以進行虔誠的操練,所以他也不允許他們將這些儀式與他自己的話語混為一談,彷彿宗教就在於這些儀式。


因為他們不洗手。冒犯的原因馬可解釋得更為充分;但他的解釋實質是,文士們實行了許多他們自願遵守的事情。這些是人出於好奇心發明的次要律法,彷彿上帝的明確命令還不夠。上帝命令那些沾染污穢的人要潔淨自己(利未記 11:25,28);這也延伸到杯子、罐子、衣服和其他家用物品(利未記 11:32),使他們不接觸任何被污染或不潔的東西。但發明其他洗滌是徒勞無益的。 它們並非沒有說服力,正如保羅告訴我們,人的發明有智慧的表象(歌羅西書 2:23);但如果他們只安於上帝的律法,那種謙遜會比對小事的憂慮更令他喜悅。


他們渴望警告一個人不要在不潔淨的情況下進食,因為缺乏考慮;但主認為洗去他們所知道的污穢就足夠了。此外,這種謹慎沒有止境或限制;因為他們幾乎不可能不沾染一些新的污點或污漬。但更糟糕的濫用在於,人的良心被顧慮所折磨,這使他們認為每個沒有每次都用水洗身體的人都應被視為有污染。對於屬於私人階層的人,他們或許會忽略這種儀式的疏忽;但由於他們期望基督和他的門徒有不尋常和非凡的表現,他們認為,作為長老傳統的儀式,以及文士們視為神聖的實踐,不應由一個承諾改革現狀的師傅的門徒不遵守,這是不得體的。


將潔淨水的灑水,或者像天主教徒所說的聖水,與猶太人的洗滌相比較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天主教徒頻繁重複一次洗禮, 盡其所能地抹去它。此外,這種荒謬的灑水用於驅魔。 但如果它本身是合法的,並且沒有伴隨這麼多的濫用,我們仍然必須譴責他們要求它的緊迫性,彷彿它是不可或缺的。


3.你們為何也犯規呢?基督在這裡給出了兩個答案,前一個是針對個人的,後一個則針對事實和手頭的問題做出決定。馬可顛倒了這個順序;因為他首先描述基督就整個主題發言,然後才加上針對偽君子的責備。我們將遵循馬太的敘述。當主反過來質問文士們,他們為何因自己的傳統而違背上帝的律法時,他尚未直接宣告他的門徒們無罪,只是指出這種輕易被冒犯是多麼不恰當和無理。當人的誡命沒有被精確遵守時,他們會不高興;而將所有時間花在遵守這些誡命上,卻無視上帝的律法,這又是多麼大的罪過呢?因此,顯然他們的憤怒是出於野心而非適當的熱心,因為他們如此將人置於上帝之上。


當他說他們違背了上帝的誡命時,這句話的意思很容易從上下文理解。他們並沒有公開或聲稱廢棄上帝的律法,以至於將律法所禁止的任何事物視為合法;但這是一種間接的違背,因為他們允許上帝所吩咐的職責被忽視而免受懲罰。基督舉了一個簡單而熟悉的例子。上帝的誡命是,兒女應當孝敬父母(出埃及記 20:12)。現在,由於神聖的供物為祭司帶來了收益,所以對這些供物的遵守被嚴格執行,以至於人們被教導認為不獻甘心祭比欺騙父母應得之物是更嚴重的罪。簡而言之,在文士們看來,上帝律法中聲明為自願的,比上帝最重要的誡命之一更有價值。每當我們如此熱衷於遵守人的律法,以至於對遵守上帝律法本身投入較少的關心和注意力時,我們就被視為違背了它。不久之後他說,他們因人的傳統而廢棄了上帝的誡命;因為文士們引導人們對他們的訓誡產生如此強烈的依戀,以至於不允許他們有時間關注上帝的話語。再者,由於他們認為那些嚴格遵守這些訓誡的人已經盡了職責,因此產生了犯罪的自由;因為每當聖潔被定義為除了遵守上帝律法之外的任何事物時,人們就會相信律法可以被違反而沒有危險。


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思考,這種邪惡在當今的天主教徒中是否比以前在猶太人中更為普遍。教皇或他那群污穢的教士確實不否認我們應該順服上帝;但當我們談到重點時,我們發現他們認為吃一小塊肉的行為不亞於死罪,而偷竊或姦淫則被視為輕微的過失,因此,他們因自己的傳統而推翻了上帝的律法;因為人的法令竟然可以剝奪對上帝獨有的順服的任何一部分,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此外,上帝命令對父母的尊敬延伸到所有孝順的職責。 基督補充的後一句話,即咒罵父母者應當被處死,旨在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並非輕微或不重要的誡命,因為違反它會受到如此嚴厲的懲罰。而這也大大加重了文士們的罪責,因為如此嚴厲的威脅並未阻止他們給予那些藐視父母的人更大的自由。


5. 但你說,等等。這種表達方式有缺陷,馬可更完整地呈現了它,"""誰補充說,你們不讓他們對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做任何事。其意思是,文士們完全錯誤地開脫了那些未能履行對父母職責的人,只要這種不足由他們自願的犧牲來彌補,而這種犧牲本可以省略而不會冒犯上帝。因為我們不能理解基督的話是說文士們禁止人們履行所有應有的順從; 但他們如此熱衷於追求自己的利益,以至於孩子們被允許在此期間忽視他們對父母的職責。


7. 以賽亞指著你們所說的預言是好的。我們的主現在進一步闡述;因為他對手頭的問題做出了決定,他將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們只依賴外在的儀式,而不重視真正的聖潔,真正的聖潔在於內心的真誠正直;第二部分是,他們以錯誤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想像來敬拜上帝。現在,儘管他對虛偽和假冒為善的聖潔的斥責迄今為止似乎僅限於個人,但它包含了這一教義的實質,由此得出的完整結論是,首先,對上帝的敬拜是屬靈的,不包括灑水或任何其他儀式;其次,除了按照上帝話語的規則指導之外,沒有合理的敬拜上帝的方式。儘管以賽亞(29:13)不僅預言未來,而且也顧及他那個時代的人,但基督說這個預言與法利賽人和文士有關,因為他們與先知必須對抗的那些古代偽君子相似。基督並沒有完全按照原文引用那段經文;但先知明確提到了猶太人因之而招致神聖報應的兩種罪行。他們只用嘴唇,並以外在的表白,假裝虔誠;其次,他們轉向了人所發明的敬拜方式。那麼,首先,當人對上帝的尊崇只是外在的表現時,這就是邪惡的偽善;因為用口親近上帝,用嘴唇尊崇他,本身並不是邪惡的,只要心靈先行。我們的主關於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既然對上帝的敬拜是屬靈的,而且沒有什麼能取悅他,除非伴隨著內心的真誠,那麼那些將聖潔歸結為外在表現的人就是偽君子。


9. 但他們敬拜我是徒然的。先知的話字面意思是:他們對我的敬畏是人所教導的誡命。但基督忠實而準確地表達了這個意思,即當人的意志取代教義時,敬拜上帝是徒然的。通過這些話,所有種類的自願敬拜(ἐθελοθζησκεία),正如保羅所說(歌羅西書2:23),都被明確譴責。因為,正如我們所說,既然上帝選擇只按照他自己的規定來敬拜,他就不能容忍發明新的敬拜方式。一旦人們允許自己偏離上帝話語的界限,他們在敬拜他時表現出的勞動和焦慮越多,他們招致的譴責就越重;因為通過這些發明,宗教受到了玷污。


教導教義,人的誡命。在這些話中有所謂的同位語;402 因為基督宣稱那些將人的誡命取代教義,或試圖從中尋求敬拜上帝的規則的人是錯誤的。因此,應當將此作為一個既定原則,即既然順從在上帝眼中比祭祀更受重視(撒母耳記上15:22,23),那麼人所發明的所有敬拜方式在他眼中都沒有價值;甚至,正如先知所說,它們是受詛咒和可憎的。





馬太福音 15:10-20

10 耶穌就叫了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聽,也要明白。 11 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 12 當時,門徒進前來對他說:「法利賽人聽見這話,不服(原文是跌倒),你知道嗎?」 13 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 14 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 15 彼得對耶穌說:「請將這比喻講給我們聽。」 16 耶穌說:「你們到如今還不明白嗎? 17 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又落在茅廁裡嗎? 18 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才污穢人。 19 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 20 這都是污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污穢人。」


馬可福音 7:14-23

14 耶穌又叫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 15 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有古卷加: 16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7 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門徒就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18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 19 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 20 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 21 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 22 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 23 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


路加福音 6:39

39.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 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


馬太福音 15:10. 耶穌叫了眾人來。這裡基督轉向404那些準備好接受教導的人,更充分地解釋了他先前所暗示的真理,即神的國不在乎吃喝,正如保羅也教導我們的(羅馬書 14:17);因為,既然外在的事物本質上是潔淨的,那麼使用它們就是自由和潔淨的,污穢不是從神美好的創造物中沾染的。因此,這是一個普遍的說法,污穢不是從外面進入人裡面,而是源頭隱藏在他裡面。現在當他說人所做的一切惡行都是從人的口中出來的時候,他使用了提喻法; 因為他是針對手頭的主題來說的,並傳達了這個教導,即我們不會在飲食中將污穢帶入我們的口中,而是各種污穢都來自我們自己。


你知道法利賽人被冒犯了嗎?由於文士們傲慢而叛逆,基督並沒有費心去安撫他們,而是滿足於駁斥他們的虛偽和驕傲。當他們意識到——不是因為疏忽,而是似乎故意地——基督將他們的洗滌視為瑣事時,他們先前所受的冒犯加倍了。現在,當基督毫不猶豫地用尖銳的挑釁進一步激怒邪惡和惡毒的人時,讓我們從他的榜樣中學習,我們不應該過於擔心用我們的言行取悅每個人。他的門徒,"""然而——正如無知和無學之人常有的情況——他們一察覺結果不利,便斷定基督的回答不合時宜且不恰當。 因為他們建議的目的是說服基督,藉由軟化他所使用的嚴厲措辭來平息法利賽人的怒氣。


軟弱的人幾乎總是如此,他們一發現某種教義受到質疑或遭遇反對,便立刻對其形成不利的判斷。當然,我們希望它不引起任何冒犯,而是得到所有人的平靜認可;但是,由於許多人的心靈被撒旦蒙蔽,甚至他們的心被激怒,而且許多靈魂被愚蠢的麻木影響所控制,所以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真正的救贖教義。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對那些內心滋養惡意和頑固毒液之人的憤怒感到驚訝。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的教導方式不應引起冒犯;但若想比我們天上的老師所教導的更為溫和,那將是極度的瘋狂。我們看到他的言論如何被邪惡和頑固的人作為冒犯的藉口;同時我們也看到,他如何輕蔑地對待那種源於惡意的冒犯。


13. 凡栽種的。由於教義的不成功傷害了他們軟弱的心靈,基督意圖補救這個弊病。他提出的補救方法是,好人不必因此感到困擾,也不必因此對教義減少敬畏,儘管對許多人來說,這教義是死亡的緣由。有些人對這段經文的理解是錯誤的,他們認為所有人的發明,以及一切非出自上帝之口的事物,都必須被根除和滅亡;因為基督所指的是人,其意義是,如果救贖的教義對被定罪的人來說是致命的,也沒有理由感到驚訝,因為他們總是盲目地走向他們註定的毀滅。


我們所說的「被上帝之手栽種的人」,是指那些藉著祂的自由揀選,被嫁接到生命樹上的人,正如以賽亞在談到藉著上帝恩典更新的教會時,也稱其為耶和華所栽種的枝子(以賽亞書 60:21)。既然救贖單單依賴上帝的揀選,那麼被定罪的人就必滅亡,無論這如何實現;並非他們無辜,毫無過失,當上帝毀滅他們時,而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惡意,將所有提供給他們的事物,無論多麼有益,都轉化為他們的毀滅。對於那些甘願滅亡的人,福音因此成為,正如保羅向我們保證的,死亡的氣味,以致於死(哥林多後書 2:16);因為,儘管福音是為所有人的救贖而提供的,但它只在選民中結出這個果子。忠實而誠實的教師應當以顧及所有人的益處來規範他所提出的一切;但每當結果不同時,讓我們從基督的回答中得到安慰。這個比喻優美地表達了,滅亡的原因不在於教義,而是那些在上帝裡面沒有根的被定罪者,當教義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便釋放出隱藏的毒液,從而加速了他們早已註定的死亡。


我天父所沒有栽種的。基督特別描述了那些偽君子,他們一時看起來像是被栽種的好樹;因為那些以公然和可恥地藐視上帝而聞名的伊壁鳩魯派,不能恰當地說他們像樹,但這個描述必然適用於那些藉著某種虛假的虔誠外表而獲得聲望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文士,他們在上帝的教會中高聳,如同黎巴嫩的香柏樹。而他們的叛變,因此可能顯得更為奇怪。基督本可以說,那些輕蔑地拒絕救贖的人滅亡是理所當然的;但他站得更高,斷言除非一個人的救贖得到上帝的揀選所保障,否則沒有人會堅定不移。藉著這些話,他明確宣告,我們救贖的最初源頭來自於那恩典,藉著這恩典,上帝在我們被創造之前就揀選我們作他的兒女。


14. 任憑他們吧。他將他們置之不理,認為他們不值得注意,並斷定他們所受的冒犯不應使我們過於不安。因此產生了我們常聽到的關於避免冒犯的區別,即我們應當提防冒犯軟弱的人,但如果任何頑固和惡意的人受到冒犯,我們不應感到不安;因為,如果我們決心滿足所有頑固的人,我們就必須埋葬基督,他是絆腳石(彼得前書 2:8)。因無知而受冒犯,然後又回到正確觀點的軟弱之人,必須與那些傲慢和輕蔑,自己就是冒犯之源的人區分開來。注意這個區別很重要,這樣就不會有人因我們的過錯而使軟弱的人感到困擾。但是當惡人因他們的頑固而自取滅亡時,讓我們在冒犯中不動搖地前行;因為不顧惜軟弱弟兄的人,就如同踐踏那些我們被命令伸出援手的人。如果我們想走正道,那麼關注那些我們無法避免冒犯的人是徒勞的;當他們藉口受冒犯而跌倒並背叛基督時,我們必須任憑他們,以免他們將我們拖下水。


他們是瞎子領瞎子。基督的意思是,所有任憑自己被那些人隨意驅使的人都將悲慘地滅亡;因為當他們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時,顯然他們是故意盲目的。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讓自己被他們引導呢,除非是為了掉進同一個坑裡?現在基督,作為公義的日頭(瑪拉基書 4:2)向我們升起,不僅藉著他福音的火炬向我們指明道路,而且希望我們將其擺在面前,他公正地呼籲他的門徒擺脫那種懶惰,不要為了取悅盲人而如同在黑暗中徘徊。因此我們也推斷,所有藉口單純或謙虛,任憑自己被錯誤欺騙或誘捕的人,都是無可推諉的。


路加福音 6:39。他又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路加記載這句話時沒有提及任何事件,只是籠統地說,基督使用了這個比喻;就像在記錄基督的許多講道時,他沒有說明它們是在什麼場合下講的。基督很可能不止一次講過這個比喻;但是,由於找不到更合適的地方,我毫不猶豫地將路加記載的,沒有確定時間的內容插入這裡。


馬太福音 15:15。彼得回答說。由於門徒表現出過度的無知,基督公正地責備他們仍然缺乏理解,但他仍然不懈地充當他們的老師。馬太特別歸因於彼得的,馬可則以同樣的意思記載為他們所有人的問題;這從基督的回答中顯而易見,他在回答中責備的不是彼得一人的無知,而是他們所有人的無知。總體意思是,人不會被食物玷污,而是他們自己內心有罪惡的玷污,這玷污隨後會表現在外在行為上。有人反對說飲食過度是玷污嗎?解決辦法很簡單。基督只談論上帝賦予我們權力的那些東西的適當和合法使用。飲食本身是自由和無關緊要的:如果添加任何腐敗,"""它源於人本身,因此必須被視為內在的,而非外在的。


19. 因為從心裡發出惡念。因此我們推斷,我曾提及的「口」這個詞,基督在前面一節經文中使用時,是為了影射上下文;因為現在他沒有提及口,而只是說,從人的心裡發出一切有罪的、並因其污穢而敗壞的事物。馬可與馬太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列舉了更多的罪,例如貪慾,或不規則的慾望。希臘詞(πλεονεξίαι)有些人翻譯為貪婪;但我更傾向於將其理解為一個廣泛的含義。接下來是欺詐和放縱,以及緊隨其後的那些。儘管表達方式是比喻性的,但足以理解基督的意思是,所有的罪都源於心中邪惡和敗壞的情感。說惡眼從心裡發出並不完全準確,但它不包含任何荒謬或模棱兩可之處;因為它的意思是,不聖潔的心會污染眼睛,使它們成為邪惡慾望的僕人或器官。然而,基督並不是說人身上所有的邪惡都局限於公開的罪;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明人的心是所有邪惡的居所, 他說證據和結果都體現在罪本身。


並玷污人。動詞「玷污」的希臘詞是κοινοῖ,意為「使之普通」;正如馬可稍早前(7:2)使用的短語,κοιναῖς χερσὶ,意為「用普通的手」,即「用不潔淨的手」。 這是一個希伯來語短語;4因為,既然上帝已將猶太人分別出來,條件是他們必須將自己與所有外邦人的污穢分開,那麼任何與這種聖潔不符的事物都被稱為「普通」,即「世俗」。




馬太福音 15:21-28

 21 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去。 22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23 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 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25 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 26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27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28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


馬可福音 7:24-30

24 耶穌從那裡起身,往泰爾、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 25 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 26 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 27 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28 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 29 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30 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在這個神蹟中,我們得知基督的恩典如何開始流向外邦人;因為,雖然基督向全世界顯現的時機尚未完全成熟,但他打算預先顯明一些共同的憐憫,這種憐憫最終在他復活後不分猶太人和外邦人地提供給所有人。迦南婦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顯著的信心榜樣,目的是透過比較來教導我們,猶太人被剝奪所應許的救贖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的邪惡是如此可恥。


馬太福音描述為迦南人的婦人,馬可福音則說她是希利尼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但這裡並沒有矛盾;因為我們知道,猶太人普遍習慣稱所有外邦民族為希利尼人,因此保羅的著作中經常出現希利尼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對比。由於她是推羅和西頓境內的本地人,我們不必驚訝她被稱為敘利亞的腓尼基人;因為那個國家被稱為敘利亞,並且是腓尼基的一部分。猶太人輕蔑地稱該地區的所有居民為迦南人;而且很可能他們大多數是迦南部落的後裔,這些部落在被逐出故土後,逃到附近的一個避難所。兩者都同意這一點,即這位婦人是異教民族的本地人,她沒有受過律法的教導,並且她自願來到基督面前,謙卑地懇求他的幫助。


馬可福音 7:24. 他不願意人知道。我們必須注意馬可福音提到的這個情況,當基督來到那個地方時,他沒有豎起他的旗幟,而是試圖在那隱蔽的地方暫時隱藏起來,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馬可福音是根據肉體的普通感知來說的;因為,儘管基督藉著他的神聖靈預見了將會發生的事,但就他作為父的僕人和使者而言,他保持著,正如他的人性可能讓我們預期的那樣,"""在上帝所賜予他的呼召範圍內;在這方面,據說他作為一個人所希望的,他無法實現。同時,正如我所說,這件事有力地譴責了猶太人,他們雖然自誇是主的聖約繼承人、他的特殊子民和君尊的祭司,但在基督大聲疾呼並加上神蹟向他們提供所應許的救贖時,他們卻是盲目和聾啞的;而這位婦人,與亞伯拉罕的子孫毫無關係,而且乍看之下,聖約根本不屬於她,卻是自願來到基督面前,沒有聽過他的聲音,也沒有見過他的神蹟。


馬太福音 15:22。主啊,可憐我吧。雖然這婦人是外邦人,不屬於主的羊群,但她卻對虔誠有所領悟; 因為,如果沒有對應許的某些認識,她就不會稱基督為大衛的子孫。猶太人確實幾乎完全偏離了,或者至少大大偏離了福音的純正教義;但關於所應許的救贖的報導卻廣泛流傳。由於教會的復興取決於大衛的統治,每當他們談到彌賽亞時,他們習慣使用「大衛的子孫」這個稱呼;事實上,所有人都發出這種承認。但是當真正的信仰在他們中間消逝時,應許的甜美氣味傳到鄰近的國家,這是上帝良善的驚人且不可思議的展現。雖然這婦人沒有受過任何老師的正規教育,但她對基督的信心並非她隨意採納的觀念,而是從律法和先知中形成的。因此,那個狗 Servetus 濫用這個例子來證明沒有應許也可以有信心,這既荒謬又邪惡。我並不否認,在這個意義上,有時可能存在一種隱含的信心,也就是說,一種沒有伴隨對純正教義的充分而清晰的認識的信心;前提是我們也認為信心總是源於上帝的話語,並起源於真實的原則,因此總是與某種知識之光聯繫在一起。


23. 耶穌卻一言不答。福音書作者以各種方式讚揚這位婦人的信心。在這裡,他們向我們展示了她堅定不移的毅力;因為基督的沉默是一種拒絕,令人驚訝的是她沒有被這次考驗擊倒,但她持續禱告證明了她的堅韌。然而,這似乎與保羅所描述的信心和呼求上帝的本質不符,保羅向我們保證,除非一個人聽過上帝的話語,否則他無法正確禱告。


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

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羅馬書 10:14。)


那麼,誰會說這位婦人有信心呢?儘管基督沉默,她卻從自己的感受中鼓起勇氣。但由於基督有兩種說話和沉默的方式,必須注意的是,雖然他當時沒有開口說話,但他卻在婦人心中說話,所以這種秘密的啟示取代了外在的傳道。此外,她的禱告源於信心的聽聞(羅馬書 10:17);因此,儘管基督沒有立即回應,她卻不斷聽到她已經學到的教義的聲音,即基督是作為救贖主而來的。主常常以這種方式對待那些信他的人;他對他們說話,卻又沉默。他們依靠聖經的見證,在那裡他們聽到他說話,他們堅信他會恩待他們;然而他並沒有立即回應他們的願望和禱告,反而似乎沒有聽到。我們看到,基督的沉默設計並非要熄滅婦人的信心,而是要激發她的熱情,點燃她的熱忱。如果一個迦南婦人心中微小的教義種子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果實,那麼,如果他有時延遲,沒有立即給予有利的回應,我們就不應該氣餒。


打發她走。門徒們並沒有為婦人提出任何請求,而是因為她的糾纏而感到惱火,他們希望她能以某種方式被遣散。這是一種幼稚的策略,天主教徒試圖藉此段經文來支持已故聖徒可以為我們代求的說法;因為,即使這位婦人懇求門徒給予她一些恩惠或幫助——然而,這無法從經文中證明——死者與生者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差異。還必須指出,如果他們真的打算通過他們的代求來幫助她,他們也一無所獲。


24. 我奉差遣。他告訴使徒們,他拒絕迦南婦人的原因,是出於他渴望將自己完全奉獻給猶太人,因為他被任命為神的恩典的唯一僕人。他從父的呼召和命令中推斷,他不能向陌生人提供任何幫助;這並非說基督的能力總是局限於如此狹窄的範圍,而是因為當時的情況要求他必須從猶太人開始,並在當時以特殊的方式專注於他們。因為正如我在解釋馬太福音10:5時所說,直到基督復活之後,隔斷的牆(以弗所書2:14)才被拆毀,他才能向那些與神國度隔絕的國家宣告和平:因此,他當時禁止使徒們在猶太以外的任何地方撒播教義的種子。因此,他公正地聲明,在這次事件中,他只被差遣到猶太人那裡,直到外邦人也按適當的順序跟隨。


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他將以色列家的羊這個稱號不僅賦予選民,也賦予所有聖祖的後裔;因為主已將所有人都納入聖約,並無差別地向所有人應許一位救贖主,他也毫無例外地向所有人顯現並獻上自己。值得注意的是,他宣稱自己被差遣到迷失的羊那裡,正如他在另一段經文中向我們保證,他來是為要拯救那失喪的(馬太福音18:11)。現在,既然我們今天與猶太人一樣享有這份恩惠,我們就知道在他作為我們的救主顯現之前,我們的狀況如何。


25. 她就來拜他。我們可能會認為這位婦人帶著某種程度的固執爭辯,彷彿她想不顧基督的意願從他那裡強取什麼;但毫無疑問,她是被她對彌賽亞仁慈的信念所激勵。當基督明確表示這不屬於他的職責時,她並沒有被那拒絕嚇倒,也沒有放棄她的目的。原因在於,她堅定地持守我前面提到的那份先前的信心,不接受任何與她的希望相悖的事物。這就是信心的確鑿考驗,我們不允許那建立在神話語上的救恩的普遍開端以任何方式從我們身上被奪走。


26. 這是不合適的。基督的回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厲,人們會認為他想藉此斷絕所有的希望;因為他不僅宣稱他從父那裡得到的所有恩典都屬於猶太人,必須賜給他們,否則他們就會被剝奪應有的權利;而且他輕蔑地將婦人比作一隻狗,暗示她不配分享他的恩典。為了使意義對我們來說更清楚,必須明白,這裡所說的「兒女的餅」並非指上帝所賜的任何恩典,而僅指那些以特殊方式賜予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恩典。因為自創世以來,上帝的良善無處不在——甚至充滿天地——以至於所有凡人都感受到上帝是他們的父。但由於亞伯拉罕的兒女比其他人類更受尊崇,「兒女的餅」這個名稱被賦予了所有與猶太人獨有的被揀選為兒女的收養相關的事物。陽光、生命氣息和土地的產物,外邦人與猶太人同樣享有;但那在基督裡所期待的祝福,卻獨獨存在於亞伯拉罕的家族中。不加區分地公開上帝賜予單一民族的特殊特權,無異於廢棄上帝的約;因為這樣一來,本應享有優先權的猶太人,就被置於與外邦人同等的地位。


並丟給狗吃。基督使用「丟」這個詞,暗示從上帝的教會中取走並給予外邦人的東西,並非妥善的施予。但這必須限制在當時只有在猶太地人們才呼求上帝的時期;因為,自從外邦人被接納分享同樣的救恩——這發生在基督將他的福音之光傳遍各地之時——這種區別就被消除了,那些以前是狗的人現在被算作兒女。當我們得知我們本性是狗時,肉體的驕傲必須倒下。起初,毫無疑問,人性中上帝的形象光輝閃耀,佔據著如此崇高的地位,以至於這個侮辱性的稱號並不適用於所有民族,甚至不適用於上帝賜予承擔他名譽的君王。418 但亞當的背叛和反叛使得主將那些因我們始祖的罪而成為私生子的人,與狗一起送入馬廄是合適的;尤其是在比較那些免於共同命運的猶太人,和那些被逐出上帝國度的外邦人時。


馬可更充分地闡明了基督的意思,他寫道:「先讓兒女吃飽。」他告訴迦南婦人,她這樣做是僭越的——彷彿在晚餐中途——去搶奪桌上的東西。 他的主要目的是考驗婦人的信心;但他也指出了將降臨在猶太人身上的可怕報應,他們拒絕了白白賜予他們的無價恩惠,並拒絕將其給予那些熱切尋求的人。


27. 主啊,是的。婦人的回答表明她並非被盲目或輕率的衝動所驅使,以至於對基督所說的話提出公然的反駁。420 既然上帝將猶太人置於其他民族之上,她就不與他們爭奪被收養的榮譽,並聲明她完全不反對基督按照上帝所規定的次序滿足他們。她只要求一些碎屑——彷彿是偶然掉落的——能落入狗的範圍。而且,上帝確實從未將他的恩典如此封閉在猶太人之中,以至於不給外邦人一點點的恩惠。沒有任何詞語能比這更恰當地、更公正地描述當時正在全面運作的上帝恩典的分配。


28. 你的信心是大的。他首先稱讚婦人的信心,然後宣告,因著她的信心,他應允了她的禱告。她信心的偉大主要體現在這一點上:她僅憑著微弱的教義火花,不僅認出了基督的實際職責,並將神聖的能力歸於他,但她卻在強大的反對聲中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她甘願被消滅,只要她堅信自己不會得不到基督的幫助;總之,她以謙遜來調和她的自信,因此,她既沒有提出毫無根據的要求,也沒有因自覺不配而關閉基督恩典的泉源。這對一位曾是異教徒的婦女所給予的讚揚,421 譴責了那個自詡奉獻給上帝的民族的忘恩負義。


但是,一個婦女,她不僅沒有從基督那裡得到任何應許,反而被他的反對聲明所擊退,怎麼能說她信得對呢?關於這一點我已經說過了。儘管他似乎嚴厲拒絕了她的禱告,但她深信上帝會賜予他藉著彌賽亞所應許的救恩,因此她沒有停止懷抱美好的希望;所以她斷定,門對她關閉,並不是為了完全將她排除在外,而是為了讓她藉著更堅定的信心努力,彷彿從裂縫中擠過去。照你所願的給你成就吧。後一句包含了一個有益的教義,即信心能從主那裡得到任何東西;因為他如此看重信心,以至於他總是準備好順從我們的願望,只要這對我們有利。



馬太福音 15:29-39

29 耶穌離開那地方,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就上山坐下。 30 有許多人到他那裡,帶著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和好些別的病人,都放在他腳前;他就治好了他們。 31 甚至眾人都希奇;因為看見啞巴說話,殘疾的痊癒,瘸子行走,瞎子看見,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 神。 32 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33 門徒說:「我們在這野地,哪裡有這麼多的餅叫這許多人吃飽呢?」 34 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有七個,還有幾條小魚。」 35 他就吩咐眾人坐在地上, 36 拿著這七個餅和幾條魚,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37 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 38 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 39 耶穌叫眾人散去,就上船,來到馬加丹的境界。


馬可福音 7:31-37

31 耶穌又離了泰爾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 32 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33 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 34 望天歎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 35 他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 36 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發囑咐,他們越發傳揚開了。 37 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做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巴也叫他們說話。」


馬可福音 8:1-10

1. 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2 「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 3 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 4 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 5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 6 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 7 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8 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9 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 10 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馬太福音 15:29. 耶穌離開那裡。雖然馬太和馬可所記載的,無疑是基督從西頓附近返回的同一趟旅程,但在某些方面他們並不完全一致。其中一人說他來到馬加丹的邊界,另一人說他來到大瑪努他的海岸,這並不重要;因為這些城市毗鄰,都位於革尼撒勒湖畔,"""我們不必奇怪,介於兩者之間的地區同時擁有這兩個名稱。


Decapolis 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包含(δέκα πόλεις)十個城市;由於它與腓尼基和加利利靠海的部分相鄰,基督從腓尼基返回猶太的加利利時,必定經過了它。敘述的另一部分有更大的矛盾之處,馬太說我們的主治癒了許多患有各種疾病的人,而馬可只提到了一個聾子。但這個困難不必困擾我們;因為馬可選擇描述的是在旅途中施行的一個神蹟,這個神蹟的消息一經傳開,就立刻激發了那個國家各地居民將許多人帶到基督面前求醫。現在我們知道,福音書作者並不急於講述基督所做的一切,他們也遠沒有大量地敘述神蹟,他們只是略微提及幾個作為例子。此外,馬可滿足於提出一個例子,其中基督的能力像隨後發生的同類神蹟一樣,光芒四射。


馬可福音 7:32. 他們帶了一個聾子到他那裡。他們懇求他按手在他身上的原因,可以從我們已經考慮過的經文中學到;因為按手是奉獻的莊嚴象徵, 並且藉著它,聖靈的恩賜也得以賜下。毫無疑問,基督經常使用這種儀式;所以那些人所要求的,不過是他們知道他以前習慣做的事情。在這次場合,基督使用了其他象徵;因為他把唾沫塗在啞巴的舌頭上,並把手指伸進他的耳朵裡。按手本身就足以有效,甚至不動一根手指,他也可以憑著他的一個意願來完成;但顯然,當外在的記號被發現是有益的時候,他大量地使用了它們。因此,藉著用唾沫觸摸舌頭,他意圖指出說話的能力是由他自己獨自傳達的;藉著把手指伸進耳朵裡,他表明穿透聾子的耳朵是他的職責。沒有必要訴諸寓言;我們發現那些在這個問題上以巧妙的討論自娛自樂的人,非但沒有提出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反而傾向於讓聖經受到嘲笑。清醒和有判斷力的讀者會滿足於這一個教導,即我們從基督那裡,回應我們的禱告,獲得了言語和聽力;因為他將他的能力傾注在我們的舌頭上,並用他的手指穿透我們的耳朵。


33. 他把那人從人群中帶到一邊。這樣做,部分是為了給那些無知且尚未充分具備作見證資格的人,一個從遠處感知他神性榮耀的機會,部分是為了讓他有更好的機會傾注懇切的禱告。當他仰望天堂並嘆息時,這是一種強烈情感的表達;這使我們能夠感知他對人類的愛是多麼強烈,他對人類的苦難感到如此多的憐憫。毫無疑問,藉著將他自己的唾沫從他口中傳到另一個人的口中,並將他的手指伸進他的耳朵裡,他意圖表達和展現同樣的仁慈情感。然而,當他簡單地命令舌頭和耳朵打開時,他宣稱他擁有至高無上的能力來消除我們所有的缺陷,並恢復我們的健康;因為馬可插入那個迦勒底語詞(ἐφφαθά)Ephphatha,即「開了吧」,並非沒有充分的理由,而是為了證明基督的神聖能力。在愚蠢的人們用來貶低洗禮的其他愚蠢行為中,"""我們的主所用的儀式變成了一場鬧劇;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人們隨意改變神的奧秘時,放蕩是沒有止境的。


36. 於是,他吩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許多評論家將這些禁令曲解為相反的意思,好像基督故意激勵他們傳播神蹟的名聲;但我更喜歡我以前說過的更自然的解釋, 基督只是想延遲公佈,直到一個更合適和方便的時間。因此,我毫不懷疑他們的熱心是不合時宜的,因為他們雖然被吩咐要保持沉默,卻急於說話。我們不必奇怪,不習慣基督教義的人會被不合時宜的過度熱心所驅使。然而,他們不明智的嘗試,卻被基督用來榮耀自己;因為不僅神蹟被傳開,而且整個地區,因輕視天上恩賜的賜予者,變得無可推諉。


37.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好。馬太在收集了許多神蹟之後,總結說眾人驚奇,並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也就是說,因為神以不尋常的方式彰顯他的能力,喚起了人們對他聖約的記憶。但馬可的話語或許包含著一種隱含的對比;因為關於基督的報導各不相同,而「群眾」或「人群」(ὄχλος)這個詞可能意在表明,只有邪惡和惡意的人才誹謗他的行為,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遠非讓他受到誹謗,反而值得最高的讚揚。但我們知道,這也是大自然教導我們的,沒有什麼比將施恩作為嫉妒和惡意的藉口更不公正的了。


馬太福音 15:32. 我憐憫這群人。這裡記載了一個神蹟,與我們最近解釋的另一個神蹟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區別是,前一次基督用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了五千人,而這次,四千人卻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了;而且那時裝滿了十二籃的碎屑,而這次從更多的食物中卻剩下較少的部分。我們從中學習到,神的能力不受手段或外在幫助的限制,對他來說,無論多寡都一樣,正如約拿單 在談到他自己適度的軍隊和大量的敵人時所說:


耶和華拯救人,不在乎人多人少,(撒母耳記上 14:6。)


正如神的祝福能使一個餅足以餵飽一大群人,就像二十個餅一樣,所以,如果沒有神的祝福,一百個餅也不足以餵飽十個人;因為當糧食的杖折斷時(利未記 26:26),即使麵粉從磨坊出來足重,麵包從烤箱出來,也無濟於事填飽肚子。基督所說的三天禁食,不應理解為他們三天沒有吃任何東西;而是在荒涼的地方他們很少有便利設施,而且一定缺少了他們平常的食物。此外,在那些溫暖的國家,飢餓感不如我們濃密寒冷的空氣中那麼強烈;因此,我們不必奇怪他們會更長時間地禁食。


33. 我們從哪裡能得到這麼多餅在荒涼的地方呢?門徒表現出過度的愚蠢,至少沒有記住基督能力和恩典的早期證明,他們本可以將其應用於手頭的案例。好像他們從未見過類似的事情一樣,他們忘記向他尋求幫助。沒有一天我們不會被類似的冷漠所侵襲;我們應該更加小心,不要讓我們的思想偏離對神聖恩惠的沉思,「過去的經驗可能使我們期望未來能得到上帝已經一次或多次賜予我們的同樣幫助。」

馬太福音 15:1-39; 馬可福音 7:1-37, 8:1-10 ; ;路加福音 6:39 馬太福音 15:1-39; 馬可福音 7:1-37, 8:1-10 ; ;路加福音 6:39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1月 23,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