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4:1-36;馬可福音 6:14-56; 路加福音 9:7-17

馬太福音 14:1-36;馬可福音 6:14-56; 路加福音 9:7-17




馬太福音 14:1-2

1. 那時,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 2 就對臣僕說:「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裡面發出來。」


馬可福音 6:14-16

 14 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了,所以這些異能由他裡面發出來。」 15 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 16 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


路加福音 9:7-9

7 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裡復活」; 8 又有人說:「是以利亞顯現」;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個先知又活了。」 9 希律說:「約翰我已經斬了,這卻是甚麼人?我竟聽見他這樣的事呢?」就想要見他。


福音書作者之所以記載這件事,是為了告訴我們基督的名聲廣為流傳,因此猶太人不能以無知為藉口。否則,許多人可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基督在世上時,猶太地為何仍處於沉睡之中,彷彿他已退隱到某個角落,沒有向任何人顯現他的神聖力量?」因此,福音書作者指出,關於他的報導到處傳播,甚至傳到了希律的宮廷。


2. 就對臣僕說。從路加的話可以推斷,希律並非自己主動產生這個猜測,而是受到民間流傳的報導所啟發。事實上,我毫不懷疑,他們對暴君的仇恨,以及對如此駭人聽聞的謀殺的憎惡,像往常一樣,引發了這些謠言。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死人以不同身份復活的迷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與此類似的是他們現在採納的觀點,即希律殘忍地殺害了聖人,卻遠未達到他所期望的;因為他藉著上帝的神奇力量突然從死裡復活,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厲地反對和攻擊他的敵人。


然而,馬可和路加表明,人們對此事的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他是以利亞,另一些人認為他是先知之一,或者他被聖靈的恩賜如此卓越地充滿,以至於可以與先知相比。他們認為他可能是以利亞而不是其他先知的原因已經說明。瑪拉基預言(4:5,6)以利亞將來聚集分散的教會,他們誤解了這個預言,認為它與以利亞本人有關,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比較,其含義如下:「為了讓彌賽亞的降臨不為人知,也為了讓百姓不至於對救贖的恩典一無所知,將會有一個以利亞先行,就像古時那位使墮落的復興、被推翻的上帝崇拜重建的人一樣。他將藉著聖靈非凡的能力先行,宣告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猶太人以他們慣常的粗俗解釋,將此應用於提斯比人以利亞(列王紀上 17:1),彷彿他將再次出現並履行先知的職責。另一些人則猜測,要麼是某位古老的先知復活了,要麼他是某位偉人,其卓越之處與他們相近。


令人驚訝的是,在眾多不同的觀點中,沒有人想到真正的解釋;尤其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直接指向了基督。上帝曾應許他們一位救贖主,當他們痛苦絕望時,誰會來解救他們呢. 他們所陷入的極度苦難,是對神聖幫助的響亮呼喚. 救贖主就在眼前,他曾被約翰的講道清楚地指出,並且他自己也為自己的職責作證. 他們被迫承認他擁有某種神聖的力量,然而他們卻陷入自己的幻想,將他變成了其他人的身份. 世界就是這樣,以卑劣的忘恩負義,習慣於抹去上帝所賜予的恩惠的記憶.


至於希律王本人,正如我剛才暗示的,約翰復活的猜測起初並未發生在他自己身上. 但由於惡劣的良心往往會顫抖和猶豫,隨風轉變,他很快就相信了他所害怕的事情. 上帝經常以這種盲目的恐懼來驚嚇邪惡的人. 因此,儘管他們費盡心機使自己變得堅硬,並避免激動,但他們內心的執行者卻不讓他們安寧,而是嚴厲地懲罰他們.


因此,奇蹟在他身上發生作用. 我們自然會想,是什麼樣的推理導致他們得出這個結論. 約翰在他整個傳道過程中都沒有行過任何奇蹟. 因此,猜測他們所看到行非凡奇蹟的人是約翰,似乎沒有任何可能性. 但他們想像奇蹟現在才第一次由他行出來,以證明他的復活,並表明上帝的聖先知被希律王邪惡地處死,現在帶著可見的神聖保護出現,以便以後沒有人敢攻擊他. 他們認為奇蹟在他身上發生作用 (ἐνεζγοῦσιν);也就是說,強大地展現出來,以賦予他更大的權威,並證明主與他同在.




馬太福音 14:3-12

3 起先,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拿住,鎖在監裡。 4 因為約翰曾對他說:「你娶這婦人是不合理的。」 5 希律就想要殺他,只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 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 7 希律就起誓,應許隨她所求的給她。 8 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說:「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我。」 9 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她; 10 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11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她母親。 12 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


馬可福音 6:17-29

17 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裡,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 18 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19 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 20 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有古卷:游移不定),並且樂意聽他。 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 22 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甚麼,我必給你。」 23 又對她起誓說:「隨你向我求甚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 24 她就出去對她母親說:「我可以求甚麼呢?」她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 25 她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給我。」 26 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 27 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28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女子,女子就給她母親。 29 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裡。


路加福音目前省略了這段敘述,因為他之前已經解釋過了;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想重複寫同樣的事情來煩擾我的讀者,所以我將更簡潔地處理這段經文。354 福音書作者記載約翰被捕,是因為他公開譴責希律搶奪希羅底,以及他與她亂倫的婚姻。約瑟夫給出了不同的理由,即希律因自身緣故懼怕政局變化,對約翰懷有疑心(《猶太古史》18. 5:2);這可能是暴君為自己的罪行辯解的藉口,或者這種說法可能在流傳;因為不公正的暴力和殘酷行為常常被歸因於各種動機。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由福音書作者指出的:希律因被約翰責備而感到冒犯。


約瑟夫認為希羅底不是從他兄弟腓力那裡被搶奪,而是從他的叔叔加爾西斯王希律那裡被搶奪,這是錯誤的(《猶太古史》18:5:4)。因為福音書作者寫作時,這罪行不僅是最近發生的,而且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犯下的。約瑟夫在其他地方提到(《猶太古史》18:4:6),腓力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我毫不懷疑,這讓希律王膽大妄為,認為對一個溫和、善良、和平的人施加暴行會逍遙法外。另一個可能的推測可以提及。有更大的理由認為希羅底是嫁給她的叔叔腓力,而不是她的叔祖父,她祖父的兄弟,那時他一定已經年邁體衰。現在希律安提帕(這裡提到的人)和腓力不是同母兄弟;因為希律是希律大帝第三任妻子瑪爾塔卡的兒子,而腓力是克利奧帕特拉的兒子。


回到福音書作者,他們告訴我們約翰被投入監獄,因為他以比暴君的殘暴所能忍受的更大的自由譴責了希律王的罪行。這行為的殘酷本質本身就足以令人憎惡和臭名昭著;因為他不僅將另一個人的妻子,一個他從合法婚姻中奪走的女人,留在自己的家中,而且他對其施加暴行的人正是他自己的兄弟。當約翰自由地譴責他時,希律王有理由擔心會突然爆發叛亂。他的慾望不允許他改正自己的過錯;但將上帝的先知囚禁起來後,他向自己承諾安寧和自由。356


對歷史的無知導致許多人進行了一場徒勞的辯論:「我有權利娶我兄弟的前妻嗎?」儘管自然的羞恥感會排斥這樣的婚姻, 但約翰譴責強姦比亂倫更甚;因為希律王是通過暴力或詭計358 剝奪了他兄弟的合法妻子:否則他娶他侄女的合法性會比娶他兄弟的寡婦更低。毫無疑問,如此公然的罪行受到了普遍的譴責。但其他人則在希律王不在場時詛咒他。只有約翰來到他面前,大膽地當面譴責他,如果這樣能讓他悔改的話。由此我們了解到上帝的僕人在與君王打交道時應該具備何等堅定不移的毅力;因為幾乎每個朝廷都盛行虛偽和奴顏婢膝的奉承;君王的耳朵習慣了這種甜言蜜語,不容忍任何嚴厲譴責他們惡行的聲音。但作為上帝的先知,不應忽視如此駭人聽聞的罪行,約翰挺身而出,儘管他是一個令人不快和不受歡迎的顧問,但他寧願不履行職責,也不願招致暴君的怒視,即使他知道希律王被那個妓女的誘惑牢牢控制,幾乎無法改變主意。


5. 儘管他想殺死他。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的記載似乎有些矛盾:因為前者說希律王渴望犯下這駭人聽聞的謀殺,但因懼怕百姓而作罷;而後者則將這殘酷歸咎於希羅底一人。但這個難題很快就解決了。起初,如果不是更強烈的必要性迫使他勉強這樣做,希律王是不願殺死這位聖人的;因為他敬畏他,而且,確實,宗教上的顧慮阻止他對上帝的先知施加如此殘酷的暴行;後來,由於希羅底亞的持續催促,他擺脫了這種對上帝的恐懼;但後來,當他被那個惡魔激怒,渴望殺死這位聖人時,他又受到了一種新的約束,因為他擔心自己會引起民眾騷亂。這裡我們必須注意馬可福音的話:「希羅底亞伺機而動」; 這意味著,由於希律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意願去殺人,她要麼試圖通過間接的詭計來拉攏他,要麼努力尋找某種秘密的方法來殺死這位聖人。我更傾向於採用前一種觀點,"""她曾施展計謀影響她丈夫的心意,但未能成功,因為希律王因良心譴責而未能判處這位聖人死刑。接著又擔心他的死會激起民眾暴動。但馬可只提及是什麼阻止了希律王立即答應那妓女的懇求;因為希羅底會希望約翰一被投入監獄,就立即被秘密處決。相反地,希律王敬重這位聖人,甚至樂意聽從他的建議:希律王懼怕約翰。這裡提到的懼怕,並非源於錯誤觀念的恐懼,如同我們懼怕那些對我們有權威的人,儘管我們認為他們不配受此榮譽。但這種懼怕是一種自願的尊重;因為希律王確信他是一位聖人,是上帝忠實的僕人,因此不敢輕視他。 這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儘管約翰親身經歷到,在許多方面,能得到分封王的善意對他有利, 然而他並不害怕得罪他,當他發現除了邪惡地縱容一個眾所周知的可恥罪行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確保這種恩惠時。他確實可以聲明他根本不顧及個人利益,他除了公共利益之外別無他求;因為他肯定沒有出於野心而提出任何要求,362 而是希律王聽從了他神聖的建議,這些建議與王國的合法管理有關。但當他意識到他無權接受這種補償,363 這種補償會通過背叛真理為他換取一些好處時,他寧願將朋友變成敵人,也不願通過奉承或沉默來鼓勵他必須嚴厲譴責的邪惡。


約翰因此以他的榜樣,為虔誠的教師提供了一條無可置疑的規則,即不要對君主的過錯視而不見,以這種代價換取他們的恩惠,無論這種恩惠對公共利益看起來多麼有利。 另一方面,在希律王身上,上帝的靈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示了,那些不真誠敬拜上帝的人,卻仍然在某種程度上願意服從祂的命令,只要祂能給予他們一些寬容或減免,這種情況是多麼頻繁。但每當他們受到嚴厲壓迫時,他們就會掙脫束縛,不僅變得頑固,甚至會暴怒。因此,那些聽從許多良好建議的人,沒有理由對自己感到滿意,直到他們學會毫無保留地順服和降服於上帝。


6. 希律王生日之時。福音書作者現在開始講述希羅底最終成功實施她長期策劃的陰謀,即奪走約翰生命的計策。這個機會是由一年一度的節日提供的,當時希律王正在慶祝他的生日。如此盛大的準備工作幾乎不可能不帶來奢華、驕傲、放縱的歡樂以及其他罪惡,還有許多其他弊端。這並不是說準備一場昂貴的宴會本身有什麼不對;而是人類心靈傾向於放蕩,一旦韁繩鬆開,他們很快就會誤入歧途。每年慶祝生日作為歡樂場合的古老習俗本身並不能被否定;因為那一天,每當它再次來臨,都會提醒我們每個人感謝上帝,祂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並以祂的仁慈允許我們在其中度過許多歲月;其次,提醒我們回憶上帝賜予我們的時間是如何不當和無用地流逝的;最後,我們應該將餘生託付給同一位上帝的保護。


但沒有什麼是如此純潔,以至於世界不會用自己的惡習玷污它。生日,本應被視為神聖的,卻被大多數人用可恥的惡習褻瀆;幾乎沒有一場昂貴的娛樂活動是沒有邪惡放蕩的。首先,人們喝得更自由;其次,淫穢和不雅的談話之門被打開;最後,沒有任何節制。這就是族長約伯習慣獻祭的原因,當時他的兒子們輪流在彼此家中宴飲(約伯記 1:5)。這是因為他認為,當客人們互相邀請歡樂時,他們遠遠沒有保持應有的節制,並以各種方式犯罪。


因此,希律王為了給他的客人們提供豐盛的娛樂,允許他妻子的女兒跳舞。由此也看出他的宮廷存在著怎樣的紀律;因為,儘管當時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可以自由跳舞,但對於一個適婚的年輕女子來說,跳舞是妓女厚顏無恥的可恥表現。但淫蕩的希羅底以這樣的方式塑造了她的女兒莎樂美,使她不會給她帶來恥辱。 結果是什麼?一個聖潔先知的邪惡謀殺。酒的熱度對希律王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忘記了莊重和謹慎,向一個舞女承諾,他甚至會把半個王國給她。這真是一個可恥的例子,一個醉酒的國王不僅允許自己贊許地觀看一個366對他的家庭來說是可恥的景象,而且還給予這樣的獎勵!因此,讓我們學會謹慎地預防和抵制魔鬼,以免他將我們捲入這樣的陷阱。


馬可福音 6:24。她出去,對她母親說 我們不必奇怪希羅底如此重視約翰的死。367 有些人提出的猜測——她是被報復驅使的——根本不可信。更確切地說,是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激怒並折磨著她;正如通常發生的那樣,當通姦者感到不安時,他們會為自己的慾望感到羞恥。但她希望這項罪行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將希律王綁在她身邊,如果假婚姻的恥辱被先知的血洗刷掉的話。為了使她的權力在未來更加穩固,她渴望那個她認為是她唯一對手的人的死亡;這向我們展示了惡劣的良心總是受到折磨的痛苦焦慮。約翰被關在監獄裡,傲慢殘酷的女人本可以下令不許任何人與他交談或接近他;然而她卻沒有安寧,"""卻被焦慮和恐懼所壓迫,直到先知被除掉。這也表明了上帝話語的力量,聖人的聲音,即使被囚禁在獄中,也能以最尖銳的方式傷害和折磨國王的妻子。


26. 國王感到抱歉。正如我們所說,他的心不再受宗教情感的影響;但他預見到這種罪行將引起的憎惡,他既害怕名譽受損,又害怕實際的傷害,因此他後悔自己的輕率。然而,他卻沒有勇氣拒絕一個舞女,以免招致不堅定的指責;彷彿撤回一個輕率愚蠢的承諾比堅持一項滔天罪行更不光彩。他帶著國王慣有的虛榮心,不願收回他曾經說過的話,並命令立即殺死先知。我們推斷希律王當時正在馬切魯斯城堡用餐,約瑟夫告訴我們,約翰被囚禁在那裡(《猶太古史》18. 5:2)。


因為誓言,以及那些與他同席的人。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福音書作者指出這是他悲傷的原因;因此我們推斷,即使他發誓一百次,如果沒有證人,他也不會遵守誓言。沒有內在的宗教情感迫使希律王這樣做,而是純粹的權力慾驅使他魯莽行事;因為他認為,如果他不履行承諾,他在那些在場的人眼中就會一落千丈。因此,不敬虔的人常常未能履行他們的職責,因為他們不仰望上帝,而只是專注於這個目標,即他們可能不會招致人們的責備。369 但即使希律王只考慮到誓言的神聖性,而不是害怕人們的意見,他履行一個愚蠢的承諾所犯的罪行也比他違背誓言更嚴重。首先,他如此倉促地發誓是嚴重的錯誤;因為誓言的目的是在有疑問的事情上確認承諾。其次,當他發現自己無法擺脫承諾而不涉及嚴重的罪行時,他無權將上帝的神聖之名牽涉到這種邪惡之中;因為還有什麼比上帝的本性更與支持一場駭人聽聞的謀殺相悖的呢?如果涉及個人損失,讓那些輕率發誓的人承受他們愚蠢的懲罰;但是,當一個人妄稱上帝之名時,讓他警惕不要以這為藉口犯下滔天罪行而加倍自己的罪過。因此,修道院的誓言,伴隨著公然的不敬虔,對良心的約束力不比魔法師的咒語更強;因為上帝不願他的聖名支持罪惡。但這段經文教導我們,我們應該警惕不經考慮就做出承諾;其次,輕率之後不能是固執。


28. 並把它給了那個女孩。這項可憎的罪行又增加了一層惡劣性,聖人的頭在他死後竟然成了玩物。但主有時就是這樣將他的子民交給惡人的驕傲,直到他最終表明他們的血在他眼中是寶貴的(詩篇116:15)。希羅底為自己達成了邪惡的目的而欣喜,並殘酷地嘲笑她的指責者;但當她後來被剝奪財富,不僅失去了女王的頭銜,還被驅逐出自己的國家,一無所有,在貧困和流放中度過悲慘的一生時,她呈現出一個令天使和所有善良的人都感到欣慰的景象。當我們意識到賓客們被迫觀看這場可憎的表演而玷污了他們的眼睛時,讓我們從中學習,"""那些坐在君王席上的人,往往牽涉到許多罪行;因為,即使餐桌沒有被謀殺玷污,每件事物都沾染了各種邪惡,以至於接近它的人至少會沉溺於放蕩。


29. 他的門徒來了。只剩下最後一件事來完成那女人的殘酷。那就是,讓這位聖人的屍體未經埋葬;因為有理由相信,當他的門徒履行這項職責時,暴君的隨從已經將屍體丟棄了。雖然埋葬的榮譽對死者來說並不重要,但主的意思是我們應該遵守這個儀式,作為最後復活的標誌;因此,上帝喜悅門徒們所表現出的細心,當他們來將他們老師的身體安葬時。此外,這也是他們虔誠的證明;因為他們以這種方式宣告,他們老師的教義在他死後仍然牢牢地紮根在他們心中。因此,這種告白是值得稱讚的,尤其是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因為他們不能在不激起暴君對他們自己憤怒的情況下,向一個被劊子手處死的人致敬。



馬太福音 14:13-21

 13 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 1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15 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 16 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 17 門徒說:「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18 耶穌說:「拿過來給我。」 19 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20 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21 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馬可福音 6:30-44

30 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 31 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 32 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 33 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 3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35 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 36 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甚麼吃。」 37 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 38 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 39 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地坐在青草地上。 40 眾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41 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 42 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 43 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44 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路加福音 9:10-17

10 使徒回來,將所做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就帶他們暗暗地離開那裡,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賽大。 11 但眾人知道了,就跟著他去;耶穌便接待他們,對他們講論 神國的道,醫治那些需醫的人。 12 日頭快要平西,十二個門徒來對他說:「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借宿找吃的,因為我們這裡是野地。」 13 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 14 那時,人數約有五千。耶穌對門徒說:「叫他們一排一排地坐下,每排大約五十個人。」 15 門徒就如此行,叫眾人都坐下。 16 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 17 他們就吃,並且都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


馬太福音 14:13. 耶穌聽見了。約翰在敘述同一事件時,沒有提及耶穌渡到對岸的原因(6:5)。馬可和路加與馬太略有不同;他們描述這次行程的目的是為了讓門徒在完成使命回來後得到一些休息。但這裡並沒有矛盾;因為他可能打算將門徒帶到曠野,以便他有更多的時間訓練他們承擔更艱鉅的任務,同時,約翰的死也成為了另一個原因。那些仍然軟弱的心靈可能會被約翰的死嚇倒,從這位傑出先知悲慘的結局中得知他們將面臨的命運。當然,正如之前所記載的,當約翰被囚禁時,基督為了暫時避開希律的憤怒而離開了他的領土,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推斷,基督為了讓他顫抖的門徒遠離火焰,退到了曠野。


使徒們第一次傳道的時間有多長,我們無法確定;因為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福音書作者要麼沒有注意日期,要麼沒有非常精確地記錄日期。我認為他們宣揚基督國度的使命很可能不限於一次,而是隨著機會的出現,他們要麼重複訪問某些地方,要麼在一段時間後前往其他地方。我認為「他們聚集到他那裡」這句話的意思是,從那以後他們一直是他的常伴;好像福音書作者說,他們沒有離開他們的老師,以便單獨和持續地從事普通的教導工作,而是完成了臨時的使命後,他們回到學校,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他們從城裡步行跟隨他。雖然基督預知一切尚未發生的事,對將要發生的事毫無不知,但他仍希望像人一樣預先警告他的門徒,以便事實能證明他對他們的關切。聚集的龐大人群表明他的名聲傳播得有多廣:這使得猶太人沒有藉口因自己的粗心而剝奪自己所得到的救恩;因為即使在這龐大的人群中,雖然他們因突然的熱情而追隨基督,但從約翰所說的(6:66, 12:37)可以看出,真正堅定地信奉他教義的人數並不多。


14. 他對他們動了憐憫之心。其他兩位福音書作者,尤其是馬可,更清楚地說明了基督心中產生這種憐憫(συμπάθεια)的原因。那是因為他看到飢餓的靈魂,他們因熱情而離開家園,被帶到曠野。這種教導的匱乏表明了一種悲慘的混亂狀態;因此馬可說耶穌對他們動了憐憫之心,因為他們如同沒有牧人的羊。這並不是說,就他的神性而言,他將他們都視為羊,而是說,作為人,他根據當時的情況作出判斷。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園,成群結隊地湧向神的先知,儘管他故意躲避他們,這是一種不小的虔誠表現。此外,應該指出的是,基督銘記著他所承擔的角色;因為他奉命擔任公眾教師的職責,因此有義務將當時所有的猶太人視為屬於上帝的羊群和教會,直到他們脫離為止。


基督被這種憐憫之情深深感動,儘管他與門徒一樣,因不間斷的勞動而疲憊不堪,幾乎精疲力盡,但他並沒有顧惜自己。他曾努力尋求一些放鬆,這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門徒;但當緊急的職責召喚他進行額外的勞動時,他甘願放下個人的考慮, 並投身於教導眾人。儘管他現在已經放下作為凡人所擁有的那些情感,但沒有理由懷疑他從天上俯視那些沒有牧人的可憐羊群,只要他們祈求解除他們的需要。馬可說,他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情;也就是說,他花了很長時間講道,以便他們能獲得一些持久的益處。路加說,他向他們講述了上帝的國度,這與此相同。馬太只提到了神蹟,因為它們在確立基督聲譽方面非常重要;但可以自然地得出結論,他並沒有遺漏教義,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15. 天色漸晚。門徒們現在失去了目標,他們看到基督再次沉浸在教導中,而眾人則如此渴望接受教導,以至於他們沒有想到要離開。因此,他們建議基督為了照顧他們的身體需求,將他們打發到附近的村莊。他故意拖延到現在才施行他打算行的神蹟;首先,是為了讓他的門徒更專心地思考,從而從中獲得更大的益處;其次,是為了讓時間的特殊情況使他們相信,儘管他沒有阻止,甚至沒有立即供應他子民的需要,但他從未停止關心他們,而是在需要的時候隨時提供幫助。


16. 你們給他們吃。關於這個神蹟的更詳細闡述將在約翰福音第六章中找到,我不想重複我已經說過的話來打擾我的讀者,我寧願將他們引導到那個闡述;但與其完全跳過這段經文,我將提供一個簡要的概括。迄今為止,基督將他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餵養靈魂上,但現在他作為牧人的職責也包括照顧他們的身體。他以這種方式證實了他自己的話,即對於那些


尋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的人,所有其他事物都將加給他們(馬太福音 6:33)。


我們確實沒有權利期望基督總是採用這種方法來供應飢渴者的食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絕不會讓他的子民缺乏生活必需品,而會在必要時從天上伸出援手,以解除他們的需要。那些希望基督成為他們供應者的人,必須首先學會不渴望精緻的奢侈品,而是滿足於大麥麵包。


基督吩咐眾人分組坐下;他這樣做,首先,是為了通過這種隊伍的安排使神蹟更加明顯;其次,是為了更容易確定人數,並且當他們互相觀看時,他們可以依次為這種天上的恩惠作證。第三,他察覺到他的門徒很焦慮,他打算通過給他們一個乍看之下似乎荒謬的命令來考驗他們的順從;因為,由於手頭沒有食物,有理由想知道基督為什麼要做出類似宴會的安排。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接下來的內容,他把餅給了他們,以便在他們手中發生驚人的增長,這樣他們就可以成為基督神聖力量的執行者;因為如果他們只是旁觀者,那將是微不足道的,基督決定讓他們親手體驗他的力量。 根據 Budaeus 的計算,兩百便士約值三十四法郎;379 因此,當門徒們談論足夠他們每個人分得一點的數量時,他們是以每人一法丁的比例來計算的。他們對購買僅夠人們吃一口的麵包所需的金額估計如此之高,當他們完全遵守基督的命令,並將結果交由他處理時,他們的順從值得不小的讚揚。


19. 他祝福了。在這段經文中,如同在許多其他經文中一樣,祝福表示感恩。現在基督以他的榜樣教導我們,除非我們向賜予我們食物的上帝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否則我們無法以聖潔和純潔的方式享用食物。因此,保羅告訴我們,上帝賜予我們的每種食物都藉著上帝的話語和禱告而成聖(提摩太前書 4:5);他的意思是,那些不憑信心看待上帝的祝福,不向上帝獻上感恩的野蠻人,用他們不信的污穢玷污和污染了所有本來純潔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們也被他們吞食的食物所腐蝕和玷污,因為對不信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是潔淨的。因此,基督為他的追隨者規定了正確的飲食方式,使他們不致於用邪惡的褻瀆來褻瀆自己和上帝的恩賜。


舉目望天。這表達了熱切而誠懇的祈求。並非在禱告時總是需要這種姿態,而是因為上帝的兒子不願忽視那些有助於人類軟弱的外在形式。也應當考慮到,舉目向上是一種很好的激勵,當我們的心思過於專注於地上時,它能喚醒我們擺脫懶惰。


20. 並帶走了剩下的。在滿足了如此龐大的人群之後,剩下的碎屑比最初交到他們手中的數量多出十二倍以上,這對神蹟的輝煌貢獻不小。這樣一來,所有人都知道基督的力量不僅從無到有創造了即時所需的食物,而且如果需要,也為未來的需求提供了準備;簡而言之,基督希望在神蹟發生之後,仍然留下一個顯著的證據,讓他們在飽餐之後可以從容地思考。


現在,儘管基督並非每天都使我們的麵包增多,或在沒有他們勞動或耕種的情況下餵養人類,但這個敘述的益處甚至延伸到我們。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是上帝的祝福使穀物增多,使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唯一的障礙就是我們自己的懶惰和忘恩負義。在我們靠每年的產出維持生計之後,還有種子留給下一年,而這若非來自上天的增長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不是那種蒙蔽心靈和肉眼,使人看不見上帝明顯作為的那種墮落所阻礙,我們每個人都會輕易察覺。基督意圖宣告,正如萬物都已由父交在他手中,我們所吃的食物也來自他的恩典。




馬太福音 14:22-33

 22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23 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24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25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26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27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28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29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30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 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32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 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 神的兒子了。」


馬可福音 6:45-52

45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46 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 48 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裡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 49 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 50 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51 於是到他們那裡,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裡十分驚奇。 52 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 


馬太福音 14:22. 耶穌隨即催門徒。他們必定是被催促的;因為他們絕不會自願離開他,到對岸去。現在,他們在此證明了他們對他的極大敬意,當他們違背自己的意見,順從他的命令並遵守時。而且,確實,當夜晚臨近時,他獨自留在曠野,這似乎是荒謬的。但那些將他們天國老師的權威置於所有其他可辯護的事物之上的人,他們的順從更值得稱讚。而且,確實,除非我們完全順從他所命令的一切,即使我們的感受可能與之相反,否則我們就沒有真正和完全地順服上帝。毫無疑問,上帝所做的一切總有最好的理由;但他常常暫時向我們隱藏,以便教導我們不要自作聰明,而是完全依賴他旨意的表達。因此,基督催促他的門徒渡海,是為了訓練他們遵守我所提到的順從法則;儘管毫無疑問,他打算為我們即將考慮的神蹟鋪路。


23. 他獨自上山。神的兒子,完全知道即將來臨的風暴,在禱告中沒有忽略他門徒的安全,這很可能是事實;然而,我們自然會感到奇怪,他為什麼不預防危險,反而專心禱告。但在履行他作為中保的所有職責時,他顯明自己是神也是人,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示了兩種本性的證據。儘管他擁有一切,但他藉著禱告顯明自己是人;他這樣做並非虛偽,而是向我們表達了真誠的人性情感。如此,他的神聖威嚴暫時被隱藏,但隨後在適當的時候顯現出來。


他上山是為了方便自己,以便在遠離一切喧囂時有更多的時間禱告。我們知道,即使是最小的干擾也容易破壞禱告的熱情,或者至少使其衰弱和冷卻。儘管基督沒有這種危險,但他仍想以自己的榜樣警告我們,我們應該極其小心地利用一切幫助,使我們的心靈擺脫世上的一切誘惑,以便我們能直接仰望天堂。在這方面,獨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使那些在禱告時以上帝為唯一見證的人更加警惕,將心傾訴於上帝,更勤奮地自我反省;簡而言之,記住他們是與上帝打交道,從而超越自己。同時,必須指出,他並沒有制定一條固定規則,好像我們除了獨處之外就不能禱告;因為保羅吩咐我們隨處禱告,舉起聖潔的手(提摩太前書2:8);基督自己有時也在眾人面前禱告,甚至教導他的門徒聚集在一起進行團體禱告。但是,隨處禱告的許可並不妨礙他們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秘密禱告。


24. 船已在海中。讀者將在約翰福音第六章中找到我對這個敘述的解釋,因此我在這裡將更簡要地處理它。當基督允許他的門徒在危險的狀況下被逆風吹打一段時間時,是為了讓他們更強烈地關注他帶給他們的幫助。因為逆風大約在午夜,或者至少在午夜之前一點點升起,而基督大約在第四更出現,也就是日出前三小時。他們的胳膊因划船而疲憊,他們的信心也因嚴重的恐懼而動搖。但是,當他們被強烈的需要驅使渴望他們主人的出現時,對他的出現感到驚慌,好像他是個鬼魂一樣,這顯示出非常異常的愚蠢。


因此,馬可告訴我們,他們的心被蒙蔽了,他們不明白關於餅的事;因為那個神蹟已經充分證明基督擁有神聖的力量來幫助他的追隨者,並且在必要時他會小心地幫助他們。因此,他們現在被指責愚蠢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沒有立即回想起那種天上的力量,前一天他們已經看到了如此驚人的證據,這證據本應仍在他們眼前。毫無疑問,他們應受責備的遲鈍理解力是他們感到驚訝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像他們應該做的那樣,從其他和以前的神蹟中獲益。但是,對他們的主要指控是盲目,他們讓如此近期的展示從他們的記憶中消失,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沒有將心思引導到默想基督的神性上,而增餅的神蹟就是一個足夠明亮的鏡子。


馬可的話表達了兩件事;首先,他們沒有正確地思考基督的榮耀,這榮耀在增餅的神蹟中顯現出來;其次,給出了一個理由,就是他們的心被蒙蔽了。這似乎不僅是為了加重他們的過錯,也是為了警告我們關於我們理解力的腐敗,以便我們能從主那裡尋求新的眼睛。這確實是一個證明——正如我最近提到的——是野蠻的無知。"""他們沒有察覺到上帝的力量,儘管他們幾乎可以用手觸摸到它;但由於全人類都患有同樣的疾病,馬可特意提到盲目,是為了告訴我們,如果人們對上帝明顯的作為視而不見,直到他們從上方得到啟迪,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正如摩西也說過,


耶和華尚未賜給你們一顆明白的心(申命記 29:4)。


現在,儘管「心」這個詞更常表示意志或情感的所在,但在這裡,就像我剛才引用的摩西那段話一樣,它代表理解。


27. 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話。由於基督在實際出現之前不被認為是救主,他便說話,並希望他的門徒認出他。他所勸勉他們的信心,被他描述為建立在他的同在之上;這清楚地暗示,既然他們察覺到他與他們同在,就有充分的希望。但由於恐懼已經壓倒了他們的心靈,他糾正了這種恐懼,以免它阻礙或減弱他們的信心:這並不是說他們可以一下子放下恐懼,體驗純粹的喜悅,而是因為有必要平息抓住他們的恐懼,以免它破壞他們的信心。儘管對於被棄絕的人來說,上帝兒子的聲音是致命的,他的同在是令人震驚的,但這裡向我們描述了它們對信徒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它們使內心的平安和堅定的信心在我們心中佔據主導地位,使我們不屈服於肉體的恐懼。但我們之所以被毫無根據的突然驚恐所困擾,是因為我們的忘恩負義和邪惡阻止我們將上帝無數的恩賜用作盾牌,如果這些恩賜得到妥善利用,將會給我們所有必要的支持。現在,儘管基督在適當的時候出現以提供幫助,但風暴並沒有立即停止,直到門徒們更充分地被喚醒,既渴望又期待他的恩典。這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傳達了這樣的教導:主經常延遲賜予他手邊現成的救贖,是有充分理由的。


28. 彼得回答說。他提出的條件表明他的信心尚未完全堅定。他說,如果你是,就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但他聽過基督說話。那麼他為什麼仍然在懷疑和困惑中與自己爭論呢?當他的信心如此微小和薄弱時,一個考慮不周的願望卻燃燒起來。他本應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判斷自己,並懇求基督增加他的信心,以便在他的引導和指示下,他可以跨越海洋和山脈。但現在,沒有信心的翅膀,他卻隨心所欲地飛翔;儘管基督的聲音在他心中沒有應有的分量,他卻希望水在他腳下堅固。然而,毫無疑問,這種渴望源於一個好的原則;但由於它退化為一個錯誤的過度,它不能被稱讚為好。


因此,彼得也立刻為他的魯莽付出了代價。因此,信徒們應以他的榜樣為鑑,警惕過度倉促。無論主呼召我們到哪裡,我們都應該欣然前往;但凡是走得更遠的人,都將從悲慘的結果中學到,超越主所規定的界限會帶來什麼。然而,可能會有人問,基督為什麼要順從彼得的願望呢?因為這樣做似乎是在認可它。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許多情況下,上帝通過拒絕我們的請求來更好地促進我們的利益;但有時他會順從我們,以便我們通過經驗更充分地確信自己的愚蠢。以這種方式,每天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他通過給予那些相信他的人超出實際需要的東西,來訓練他們未來謙虛和清醒的心態。"""此外,這對彼得和其他門徒都有益處,對我們現今也同樣有益。基督的能力在彼得身上顯得更為光輝,當他接納彼得為同伴時,比他獨自行走在水面上更甚。但彼得知道,其他人也清楚看到,當他沒有堅定的信心並倚靠主時,那曾使水面堅固的神的奧秘能力便開始消失;然而基督溫柔地對待他,沒有讓他完全沉入水中。 這兩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彼得一被恐懼抓住就開始下沉,同樣,肉體轉瞬即逝的思想也立刻使我們在工作過程中下沉。 同時,主寬容我們的軟弱,伸出他的手,使我們不致完全被水吞沒。還必須注意的是,彼得當他意識到自己魯莽的悲慘和痛苦後果時,便投靠基督的憐憫。我們也一樣,儘管承受著應得的懲罰,也應該投靠他,讓他憐憫我們,並賜予我們不配得到的幫助。


31. 你這小信的人啊。當我們的主仁慈地保守彼得時,他並沒有縱容彼得的過錯。這就是所施加懲罰的目的,當彼得因信心軟弱而受到責備時。但一個問題出現了,所有的恐懼都證明信心的軟弱嗎?因為基督的話似乎暗示,在信心掌權的地方,沒有懷疑的餘地。384 我回答說:基督在這裡責備的是那種直接與信心對立的懷疑。一個人有時可能會懷疑而沒有任何過錯;那就是當主的話語對此事沒有明確說明時。但彼得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已經從基督那裡得到了明確的命令,並且已經經歷了他的能力,然而卻放棄了這雙重支持,陷入了愚蠢和邪惡的恐懼。


33. 船上的人。我理解這些話不僅指門徒,也指水手和其他乘客。所以那些尚未宣稱他是他們主人的人,立刻承認他是神的兒子,並以此稱呼向他獻上彌賽亞的榮耀。儘管當時這個崇高的奧秘,即神如何顯現於肉身(提摩太前書 3:16),尚未廣為人知,但他們從先知那裡得知,那位將成為救贖主的人將被稱為神的兒子,因此那些以此稱號宣揚基督榮耀的人,表明他們相信他是基督。




馬太福音 14:34-36

 34 他們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 35 那裡的人一認出是耶穌,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裡, 36 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馬可福音 6:53-56

53 既渡過去,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54 一下船,眾人認得是耶穌, 55 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裡。 56 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裡,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只容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Matthew 14:34. 他們來到革尼撒勒地方。福音書作者將這個名稱賦予了從湖泊得名的地區,儘管不確定是否是該地區的名稱賦予了湖泊;但這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關注福音書作者的目標。那就是要表明基督的榮耀不僅僅由一兩個神蹟證明,而是猶太的這部分地區充滿了無數的證據,這些證據的報告很容易傳到耶路撒冷和各地的其他城鎮。因此,我們推斷,那個民族的忘恩負義必然是極其卑鄙和邪惡的,他們惡意地閉上眼睛不去看,甚至盡其所能地試圖熄滅呈現在他們面前的神聖榮耀的光輝。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在如此眾多的神蹟中,認識到基督降臨的原因,那就是他要將自己獻上,作為醫治所有人的所有疾病的醫生 387 因為我們必須記住馬太先前從先知以賽亞書(53:4)中引用的話,即他在醫治身體時預示著更偉大的事情,那就是他使我們的靈魂恢復健康,並且醫治屬靈的疾病是他的特殊職責。  他現在不是地上的居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現在在天上,有權賜予他當時所展示的那些恩惠。現在,既然我們在被他醫治之前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那麼我們每個人不僅要將自己呈獻給他,還要努力帶領其他需要同樣醫治的人。


他們摸衣裳繸子。有理由相信,當他們將基督的恩典限制在觸摸他的衣袍時,他們受到了一些迷信的影響;至少,他們剝奪了他一部分的榮耀,因為他們沒有期望從他單純的話語中獲得任何功效。但他為了不熄滅冒煙的麻(以賽亞書 42:3),他適應了他們的無知。然而,這裡沒有任何東西支持那些在木頭、釘子或衣袍中尋求上帝恩典的人的觀點;而聖經明確指出,我們無權對基督形成任何概念,除非是屬靈的並符合他天上的榮耀。那些不知道基督是上帝而渴望更接近他的人的軟弱,被容忍了一段時間。現在他用他恩典的馨香充滿天地,我們必須——不是用手或眼睛,而是憑著信心——擁抱他從天上賜給我們的救恩。


馬太福音 14:1-36;馬可福音 6:14-56; 路加福音 9:7-17 馬太福音 14:1-36;馬可福音 6:14-56; 路加福音 9:7-17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1月 16,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