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3:44-52
44. 天國又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 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45. 天國又好像一個商人,尋找好珠子, 46. 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47.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的魚, 48. 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把好的揀在器具裡,把壞的丟棄了。 49. 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50. 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51. 耶穌對他們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主啊,我們明白了。52. 他對他們說,凡文士受教導,論到天國的, 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這兩個比喻旨在教導信徒要將天國置於全世界之上,因此要捨己,並棄絕一切肉體的慾望,使任何事物都不能阻礙他們獲得如此寶貴的產業。我們非常需要這樣的警示;因為我們被世俗的誘惑所迷惑,以至於永生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 由於我們的肉體性,上帝的屬靈恩典遠未得到我們應有的重視。因此,基督如此高談永生的卓越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應因放棄我們在其他方面認為有價值的一切而感到不安。
首先,他說天國就像藏在地裡的寶藏。我們通常高度重視可見的事物,因此,福音中向我們展示的嶄新屬靈生命,因為它是隱藏的,存在於希望之中,所以我們對它的評價不高。將它比作寶藏是極其恰當的,儘管它可能被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的價值絲毫未減。這些話教導我們,我們不應根據肉體的觀點或其外在的展示來評估上帝恩典的豐富,而應像寶藏一樣,儘管它被隱藏起來,卻比虛假的財富外表更受重視。另一個比喻也傳達了同樣的教導。一顆珍珠,儘管很小,卻如此珍貴,以至於一個精明的商人毫不猶豫地變賣房屋和田地來購買它。天國生命的卓越確實不為肉體的感官所察覺;然而,除非我們準備好為它放棄我們眼中一切閃耀的事物,否則我們就不會按照它的真實價值來評價它。
我們現在明白了這兩個比喻的主要目的。它旨在告訴我們,只有那些不顧一切其他慾望,並將所有努力和所有能力都投入到獲得福音恩典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福音的恩典。我們還應注意,基督並沒有說隱藏的寶藏或珍珠受到所有人的高度重視。寶藏是在被發現和認識之後才被確定為有價值的;而對珍珠形成這種看法的,是那個精明的商人。這些話表示信心的知識。「天國,」基督告訴我們,「通常被認為毫無價值,因為人們無法品味它,也無法察覺主在福音中賜給我們的寶藏的無價價值。」
但有人問,我們是否必須放棄所有其他財產,才能享受永生?我簡要地回答。這些話的自然意義是,除非我們將福音置於世上一切財富、享樂、榮譽和利益之上,並達到這樣的程度,即我們滿足於它所應許的屬靈福分,並拋棄一切會阻礙我們享受這些福分的事物,否則福音就不會得到我們應有的尊重;因為那些嚮往天堂的人必須擺脫一切會阻礙他們進步的事物。基督勸告那些相信他的人,只否認那些對敬虔有害的事物;同時,允許他們使用和享受上帝的暫時恩惠,如同他們沒有使用它們一樣。
46. 並且買了它。基督用「買」這個詞,並不是指人們帶來任何代價,藉此為自己購買天上的生命;因為我們知道主在以賽亞書(55:1)中邀請信徒的條件是:「你們來買酒和奶,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但是,儘管天上的生命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免費恩賜,然而當我們樂意放棄肉體的慾望,以便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止我們獲得它時,我們就被說成是買了它;正如保羅所說,他
將萬事看作虧損,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 3:8。)
47. 天國又好像網。基督在這裡沒有給出新的教導;但他以前所教導的,藉著另一個比喻得到證實,即上帝的教會,只要它存在於世上,就是善惡的混合體,從未擺脫污點和污染。然而,這個比喻的目的或許不同。基督可能不僅是為了消除困擾許多軟弱心靈的冒犯,因為他們在世上找不到所有期望的純潔,而且還為了運用恐懼和謙遜的影響力,約束他的門徒不要以空洞的頭銜或僅僅是信仰的表白而自樂。就我而言,我樂意接受這兩種觀點。基督告訴我們,善惡的混合必須耐心地忍受,直到世界的末了;因為在那之前,教會的真正和完美的復興不會發生。他又警告我們,僅僅被聚集到羊圈裡是不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除非我們是他的真正和被選的羊。保羅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主認識誰是屬他的人;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摩太後書 2:19。)
福音的傳揚被恰當地比作沉入水下的網,以告知我們教會目前的狀態是混亂的。
我們的上帝是講秩序的上帝,不是講混亂的上帝,(哥林多前書 14:33,)
因此,他向我們推薦紀律;但他允許偽君子暫時留在信徒中間,直到末日,那時他將使他的國度達到完美的狀態。就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我們努力糾正惡習,並嚴格清除污染;但教會不會擺脫一切污點和瑕疵,直到基督將綿羊和山羊分開(馬太福音 25:32)。
51. 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以前所看到的,基督所有的比喻都是私下解釋的。現在主以這種親切而熟悉的方式教導他們之後,同時警告他們,他如此費心教導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知識淵博, 而是為了讓他們將所領受的傳達給他人。這樣,他越來越激發和鼓勵他們渴望教導。他說教師就像管家,他們不僅關心自己的食物,而且儲備了食物以供養他人;他們也不會安逸地過著當下的日子,但要為未來和遙遠的時期做準備。因此,其意義在於,教會的教師應當通過長期的學習來預備自己,以便能夠像從倉庫中取出一樣,向人們提供關於上帝話語的各種教導, 以應對實際需要。許多古代解經家將新舊事物理解為律法和福音;但在我看來,這有些牽強。我將它們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多樣而豐富的分配,巧妙而恰當地適應每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