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3:24-30, 36-43
24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 25 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 26 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 27 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嗎?從哪裡來的稗子呢?』 28 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 29 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30 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
為了從這個比喻中獲益,有必要確定基督所要達到的目的。有些人認為,為了防止混雜的群眾滿足於福音的外在表白,他告訴他們,在他的田裡,壞種子常常與好種子混雜在一起,但有一天,稗子將與麥子分開。他們因此將這個比喻與前一個比喻聯繫起來,好像兩者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我而言,我有不同的看法。他談到分離,是為了防止敬虔之人的心在看到好壞混雜時感到不安或沮喪。儘管基督用自己的血潔淨了教會,使它沒有斑點或瑕疵,但到目前為止,他仍然允許它被許多污點玷污。我說的不是肉體殘餘的軟弱,這是每個信徒在被聖靈更新之後仍然會有的。但是,一旦基督為自己聚集了一小群羊,許多偽君子就會混入其中,不道德的人也會潛入,甚至許多惡人也會滲透進來;結果,許多污點玷污了基督為自己分別出來的聖潔聚會。許多人也認為,在教會內部容忍不敬虔、褻瀆或沒有原則的人是極其荒謬的。此外,許多人以熱心為藉口,當事情不合他們心意時,就會過度不滿,並且因為絕對的純潔無處可尋,而以混亂的方式退出教會,或者以不合理的嚴厲破壞和摧毀教會。
在我看來,這個比喻的目的很簡單:只要教會在這個世界的朝聖之旅繼續,壞人和偽君子就會與那些善良正直的人混雜在一起,這樣神的兒女就可以武裝自己,忍耐,在那些足以擾亂他們的冒犯中,可能保持堅定不移的信心。當主稱教會為他的田地時,這是一個恰當的比較,因為信徒是田地的種子;儘管基督後來補充說田地是世界,但他無疑打算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將這個稱謂應用於教會,他正是從教會開始講述的。但是,由於他將在世界的每個國家耕耘,以便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墾田地,播撒生命的種子,他採用了提喻法,讓世界表示更嚴格地說只屬於其中一部分的事物。
我們現在必須探究他所說的麥子和稗子是什麼意思。這些術語不能解釋為指教義,好像其意思是在福音播種時,它立即被邪惡的發明所腐蝕和摻雜;因為基督絕不會禁止他們努力清除那種腐敗。至於道德,那些無法糾正的人的過錯必須忍受;但我們無權將這種容忍擴展到邪惡的錯誤,這些錯誤腐蝕了信仰的純潔性。此外,基督明確地說,稗子是那惡者的兒女,從而消除了所有疑慮。然而,也必須指出,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指人的個體,好像上帝創造了好人,魔鬼創造了壞人。我之所以提到這一點,是因為這段經文被摩尼教徒濫用,以支持他們關於兩個原則的觀點。但我們知道,無論是魔鬼還是人身上存在的任何罪惡,都不過是整個本性的腐敗。正如上帝不是通過創造使那些被原罪玷污的選民成為好種子,而是通過他聖靈的恩典重生他們;同樣,惡人不是由魔鬼創造的,而是由上帝創造後,被魔鬼腐蝕,並被投入主的田地,以腐蝕純潔的種子。
37. 撒好種子的。他以前說過,天國就像一個人撒種。這種表達方式不尋常,但清楚地表明,傳福音所發生的事情,與田地播種時通常發生的事情一樣;稗子與麥子一起生長。然而,他指出了一個特殊之處,他說田地裡稗子的播種是敵人的詭計造成的。這是為了告訴我們,當許多惡人與信徒混雜在一起時,這不是偶然或自然發生的事情,好像他們是同一種種子,而是我們必須學會將這種邪惡的責任歸咎於魔鬼。這並不是說,通過譴責他,人類就免除了罪責;而是,首先,不應將任何責備歸咎於上帝,因為這種過錯是由另一個人的行為引起的;其次,我們不應驚訝地發現主的田地裡經常長出稗子,因為撒旦總是在伺機作惡。再次,當基督說,不是道的僕人撒種,而是他獨自撒種時,這並非沒有意義;因為儘管這不能被認為僅限於他個人,但由於他利用我們的努力,並使用我們作為他的工具來耕耘他的田地,以至於他獨自通過我們並在我們裡面行動,他理所當然地為自己主張了在某些方面與他的僕人共同的東西。因此,讓我們記住,福音的傳播不僅是基督的命令,而且是他的權威和指導;簡而言之,我們只是他的手,而他獨自是這項工作的作者。
39. 收割是世界的末了。這無疑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考慮,即教會一直到世界的末了都背負著被棄絕的人;但基督吩咐我們要忍耐到那時,以免我們用虛假的希望欺騙自己。牧師們應當努力淨化教會. 所有敬虔的人, 只要他們的職責允許, 都應當在這件事上提供幫助. 但是, 即使所有人都為共同的利益付出聯合的努力, 他們也無法完全淨化教會, 使其擺脫一切污穢. 因此, 我們應當認為, 基督的意圖絕不是通過縱容污染來鼓勵它. 他所意圖的只是勸告那些相信他的人不要灰心, 因為他們不得不讓惡人留在他們中間. 其次, 是要約束和緩和那些自以為除了純潔的天使之外, 不能與任何人為伍的人的熱情. 212
這段話被再洗禮派和與他們類似的人極不恰當地濫用, 以剝奪教會的刀劍權力. 但駁斥他們很容易. 因為既然他們贊成逐出教會, 這種做法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將惡人和被棄絕的人排除在外, 那麼敬虔的官員在必要時為何不能對惡人使用刀劍呢? 他們回答說, 當懲罰不是死刑時, 還有悔改的餘地. 好像十字架上的小偷 (路加福音 23:42) 沒有找到救贖的方法一樣. 我將滿足於回答說, 基督現在不是在談論牧師或官員的職責, 而是消除當軟弱的心靈看到教會不僅由選民組成, 而且由社會的污穢渣滓組成時, 容易擾亂他們的情緒.
收割者是天使. 這個詞必須結合當前的主題來看待. 在另一段經文中, 使徒們被稱為收割者, 與先知相比, 因為他們繼承了先知們的勞動 (約翰福音 4:38), 並且所有傳道人都被吩咐,
他們應當結果子, 並且他們的果子應當常存,(約翰福音 15:16).
同樣, 那句話的意思也是如此, 田地已經發白, 需要收割者 (約翰福音 4:35); 又說,
莊稼多, 工人少,(馬太福音 9:37).
但在這裡, 這個比喻的應用方式不同. 因為那些在教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人被說成是栽種在主的田地裡. 這與其他地方所說的並不矛盾, 即基督一帶著他的福音出現,
手裡拿著簸箕, 要揚淨他的禾場,(馬太福音 3:12).
這些話描述了潔淨的開始, 而這段經文表明, 潔淨不會在末日之前發生, 因為直到那時才會完全完成. 基督將藉著天使完成潔淨教會的最後工作, 但他現在開始藉著虔誠的教師來做這項工作. 他將這項職責分配給天使, 因為他們不會在他的審判台前袖手旁觀, 而是會隨時準備執行他的命令. 因此, 那些過於倉促地根除任何令他們不悅的事物的人, 盡其所能地阻止了基督的判決, 剝奪了天使的職責, 並魯莽地將這項職責攬到自己身上.
41. 他們要從他的國裡把一切叫人跌倒的. 接下來的詞語, 以及那些作惡的人, 是為了解釋而添加的. 因為這並不是要指出兩件不同的事情, 而是要說明, 那時將是完全和適當的時機, 當一切都恢復正常秩序, 當那些現在是絆腳石的惡人被除去時.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絆腳石, 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生活不僅邪惡, 而且他們還動搖了許多人的信心, 阻礙了其他人在正確的道路上, 完全引誘了一些人偏離正道, 並驅使另一些人走向毀滅. 我們應當從中吸取一個有益的教訓, 不要因為我們周圍有這麼多絆腳石而變得懶惰和粗心.但要熱心積極地防範它們。它也斥責那些過於嬌弱的人,他們因最小的絆腳石而退縮。我承認,當無數的絆腳石橫亙在我們的道路上時,不經常跌倒,甚至有時摔倒,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的心應當充滿信心;因為神的兒子,他命令他的追隨者在絆腳石中行走,無疑會賜予我們力量去克服所有這些絆腳石。他也對那些現在看起來是教會中最傑出公民的偽君子和被棄絕的人宣告可怕的懲罰。
42. 並將他們丟入火爐。這是一個比喻性的表達;因為,正如為神的兒女所預備的無限榮耀遠超我們所有的感官,以至於我們無法找到詞語來表達它一樣,等待被棄絕者的懲罰也是不可理解的,因此根據我們的理解能力來描繪。由於對此的無知,詭辯家們徒勞地折磨自己,進行無益的爭論,正如我們之前曾暗示過的那樣。我知道有些評論家將他們巧妙的探究深入到每一個細微的詞句中;但由於有理由擔心那些沒有堅實基礎的細微之處可能會導致我們陷入無聊的愚蠢之中,我選擇更節制地進行哲學思考,並滿足於平實自然的意義。如果我們向那些如此熱衷於好奇事物的人提出一個問題,即當基督睡著了,對這件事一無所知時,魔鬼是如何在好種子中撒下稗子的,他們將無話可說;但當我希望謹慎行事時,我已努力不遺漏任何有用和必要知道的事物。
43. 那時義人將發光。這是多麼顯著的安慰啊!神的兒女,他們現在被塵土覆蓋,或不被重視,甚至被辱罵,那時將在完全的光輝中閃耀,如同天空晴朗,烏雲盡散。副詞「那時」(τότε)是強調的;因為它包含著他們現在的狀態與最終復興之間的隱含對比,基督藉著對最終復興的期望來激勵那些相信他的人。因此,其意義是,儘管許多惡人現在在教會中佔據高位,但那個蒙福的日子確實值得期待,那時神的兒子將高舉他的追隨者,並除去所有現在傾向於模糊或遮蔽他們光輝的事物。毫無疑問,未來的榮耀只應許給那些心中已經有神形象,並藉著榮耀的持續進步而轉化為神形象的人。但由於敬虔者的生命現在是隱藏的,他們的救恩是看不見的,因為它存在於希望之中,基督恰當地引導信徒的注意力轉向天堂,在那裡他們將找到應許給他們的榮耀。
為了給聽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們的主無疑在此引用了但以理書中的一段經文(12:3),
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
他似乎在說:「先知預言未來的光輝時,也暗示著暫時的晦暗:因此,如果我們接受這個預言,我們就應該耐心忍受這種混合,它在一段時間內將神的選民與被棄絕的人歸為一類。」他將這種榮耀比作太陽,並不是要確定它在所有人中都是一樣的。正如基督現在將他的恩賜以各種方式分給信徒一樣,他也會在末日為這些恩賜加冕。但我們必須記住我所說的,即延遲到基督最後降臨的復興,與世界的陰霾狀態進行比較。
父的國度,作為敬虔者的產業,與大地形成對比,以提醒他們,他們在這裡是客旅,"""因此,我們應該仰望天堂。在另一段經文中,神的國度據說在我們裡面(路加福音 17:21),但我們直到神在萬物中成為一切(哥林多前書 15:28)時,才能完全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