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3:1-23; 馬可福音 4:1-20, 24-25; 路加福音 8:1-15, 18; 10:23-24

馬太福音 13:1-23; 馬可福音 4:1-20, 24-25; 路加福音 8:1-15, 18; 10:23-24



馬太福音 13:1-17

1.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 2 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 3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4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 5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6 於是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裡。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 7 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 8 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 9 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10 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裡教訓人。 11 有一個女人被鬼附著,病了十八年,腰彎得一點直不起來。 12 耶穌看見,便叫過她來,對她說:「女人,你脫離這病了!」 13 於是用兩隻手按著她;她立刻直起腰來,就歸榮耀與 神。 14 管會堂的因為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就氣忿忿地對眾人說:「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 15 主說:「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 16 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 17 耶穌說這話,他的敵人都慚愧了;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


馬可福音 4:1-12, 24-25

1. 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裡,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2 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 3 「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4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5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6 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7 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不結實; 8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9 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0 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11 耶穌對他們說:「 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 12 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24 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 25 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路加福音 8:1-10, 18; 10:23-24

1. 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 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 2 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 3 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4 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見耶穌的時候,耶穌就用比喻說: 5 「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 6 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 7 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 8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9 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甚麼意思呢?」 10 他說:「 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 (不久之後,) 

18 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

23 正行的時候,耶穌睡著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風,船將滿了水,甚是危險。 24 門徒來叫醒了他,說:「夫子!夫子!我們喪命啦!」耶穌醒了,斥責那狂風大浪;風浪就止住,平靜了。


我在此從路加福音引用的內容,或許屬於另一個時期;但我認為沒有必要將他緊密相連的內容分開。首先,他說十二使徒與基督一同傳講神的國;由此我們推斷,雖然他們當時尚未被授予常規的教導職責,但他們作為傳令官,不斷地為他們的主人爭取聽眾;因此,儘管他們地位較低,卻被稱為基督的助手。其次,他補充說,在那些跟隨基督的人中,有一些婦女曾被惡靈和疾病治好,例如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曾被七個鬼折磨。與這樣的人為伍可能被認為是不光彩的;因為對於神的兒子來說,還有什麼比帶著那些聲名狼藉的婦女更不配的呢?但這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信主之前所背負的罪惡,非但沒有減損基督的榮耀,反而使之更加輝煌。的確,經文並非說他所揀選的教會是毫無瑕疵的,而是說他用自己的血潔淨了它,使它純潔無瑕。


這些婦女從悲慘和可恥的境況中被解救出來,極大地彰顯了基督的榮耀,公開展示了他的能力和恩典。同時,路加讚揚她們的感恩之心,她們跟隨了她們的救主,並無視世人的嘲笑。174 毫無疑問,她們在各處都被人指指點點,基督的出現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台;但她們並不拒絕讓自己的羞恥廣為人知,只要基督的恩典不被隱藏。相反,她們甘願忍受屈辱,以便成為一面鏡子,藉此他可以被光榮地彰顯。


在馬利亞身上,基督無限的良善以驚人的方式展現出來。一個曾被七個鬼附身,可以說是撒旦最卑微的奴隸的婦女,不僅被尊榮為他的門徒,而且被允許享受他的陪伴。路加加上了抹大拉這個姓氏,以區別她與馬大之姊妹以及其他經文中提及的同名馬利亞(約翰福音 11:1;19:25)。


路加福音 8:3. 約亞拿,苦撒的妻子。路加是否打算將他的陳述以同樣的方式應用於那些婦女,如同應用於馬利亞,這是不確定的。在我看來,她被放在首位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她是基督彰顯其能力的一個顯著例子;而苦撒的妻子和蘇撒拿,這些受人尊敬且聲譽無瑕的婦人,則是在之後被提及,因為她們只是從普通疾病中痊癒。這些富裕且地位顯赫的婦人,她們的虔誠熱心更值得稱讚,因為她們用自己的財產供應基督的開銷,並且不滿足於此,她們放棄了家庭事務的照料,選擇跟隨他,忍受著羞辱和許多其他不便,穿梭於各種不確定的居所,而不是安靜舒適地待在家中。甚至有可能,希律的管家苦撒,過於像他的主人,強烈反對他妻子在這件事上的做法,但這位虔誠的婦人憑藉她熱心的熱情和堅定克服了這種反對。


馬太福音 13:2. 於是許多人聚集到他那裡。傳道者們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一大群人聚集起來,當基督看到他們時,他將他的教義比作種子,這並非沒有充分的理由。那群人是從各地聚集而來的:所有人都懸而未決;所有人都同樣渴望聆聽,但並非同樣渴望接受教導。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要告訴他們,廣泛撒播的教義種子並非處處都能結出果實;因為它並非總能找到肥沃且耕耘良好的土壤。基督宣稱他當時是以農夫的身份在那裡,出去撒種,但他的許多聽眾就像未開墾和乾旱的土壤,而另一些則像多刺的土壤;因此勞動和種子都白費了。在我們解釋這個比喻之前,我暫不對其意義作進一步探討;正如我們將會發現的,主很快就會給出解釋。目前可能只需要提醒讀者,如果那些像飢餓的人一樣從遠方跑到基督那裡的人,被比作貧瘠不毛的土壤,那麼我們就不必奇怪,在我們這個時代,福音在許多人身上沒有結出果實,其中一些人懶惰遲鈍,另一些人漠不關心地聽,還有一些人甚至很難被吸引來聽。


9.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這些話語一部分是為了表明並非所有人都具備真正的理解力來領會他所說的話,一部分是為了激勵他的門徒仔細思考那些並非人人都能輕易理解的教義。事實上,他通過宣稱有些人有耳朵,而另一些人是聾子來區分聽眾。如果接下來要問,前者是如何有耳朵的,聖經在其他經文中作證,是主開通耳朵(詩篇 40:7),沒有人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或完成這件事。


10. 門徒上前對他說。從馬太的話語中可以清楚看出,門徒們不僅僅考慮自己,也希望為他人的益處著想。他們無法理解這個比喻,便斷定百姓也同樣難以理解;因此,他們抱怨基督使用的語言讓聽眾無法從中獲益。雖然比喻通常能闡明其所處理的主題,但連續不斷的隱喻可能會導致晦澀難懂。因此,基督在講述這個比喻時,意圖將其包裹在一個寓言中,他本可以更清楚、更完整地說出來,而無需比喻。但現在加上了闡釋,這種比喻性的話語比簡單的話語更具活力和力量:這意味著它不僅能對心靈產生更強大的印象,而且更清晰。可見說話的方式是多麼重要。


11. 「天國的奧秘只許你們知道」從基督的這句話中我們得知,上帝向世人宣揚救贖的教義是為了各種目的;因為基督聲明他故意說得含糊不清,以便他的話語對許多人來說是個謎,並且只會以混亂和模糊的聲音敲擊他們的耳朵。或許會有人反對說,這與那預言不符,


我沒有在隱秘處說話,也沒有在黑暗的角落裡說話;我沒有徒然對雅各的後裔說,尋求我,(以賽亞書 45:19;)


或者與大衛對律法的讚美不符,律法是腳前的燈,並且賜智慧給小孩子(詩篇 119:105,130。)


但答案很簡單:上帝的話語,就其本質而言,總是光明的,但它的光被人的黑暗所窒息。雖然律法被一層面紗遮蔽,但上帝的真理在其中閃耀著光芒,如果許多人的眼睛沒有被蒙蔽的話。至於福音,保羅真實地斷言,它只對那些被定罪的人和那些註定要滅亡的人隱藏,撒旦已經蒙蔽了他們的心(哥林多後書 4:3,4)。此外,應該理解的是,大衛所提到的啟迪能力,以及以賽亞所預言的親切教導方式,專指選民。


然而,這仍然是一個固定原則,即上帝的話語並不模糊,除非世界因其自身的盲目而使其模糊。然而,主隱藏了它的奧秘,以便那些被定罪的人無法領悟。他以兩種方式剝奪了他們教義的光。有時他以一種模糊的方式陳述,本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有時他完全解釋了他的思想,沒有歧義,沒有比喻,但卻使他們的感官遲鈍,思想愚鈍,以至於他們在明亮的陽光下卻是盲目的。


這就是那些可怕的威脅的含義,以賽亞在其中預言,他將對人民來說是一個野蠻人,說著一種外國和未知的語言;先知的異象對有學問的人來說將是一本關閉和密封的書,他們無法閱讀;當書被打開時,所有人都將是無知的,並且會因無法閱讀而感到驚訝(以賽亞書 28:11;29:11)。既然基督故意以這種方式傳授他的教義,以便它只對少數人有益,牢固地紮根於他們的心中,並使其他人處於懸而未決和困惑之中,那麼,根據神的旨意,救贖的教義並非為相同的目的向所有人宣揚,而是由他奇妙的旨意所規範,以至於它對被定罪的人來說,是死的氣味,帶來死亡,對選民來說,是生命的氣味,帶來生命(哥林多後書 2:15,16)。為了不讓任何人敢於抱怨,保羅在那段經文中聲明,無論福音的效果如何,它的氣味,即使是致命的,對上帝來說也總是一種甜美的氣味。


若要充分理解本段經文的意義,我們必須更仔細地審視基督的設計,即這些話語說出的原因和目的。首先,基督無疑是想透過這個比喻來展現賜予門徒的恩典之宏大,因為他們特別領受了並非普遍賜予所有人的東西。如果有人問,為何這項特權是使徒所獨有的,其原因肯定不會在他們自己身上找到,而基督透過宣告這是賜予他們的,排除了所有功勞。基督宣告,有某些蒙揀選的人,上帝特別將向他們啟示祂奧秘的榮耀賜予他們,而其他人則被剝奪了這項恩典。對於這種區別,除了上帝呼召那些祂無償揀選的人歸向祂之外,找不到其他原因。


12.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基督繼續我剛才提到的主題;因為祂提醒門徒上帝對他們是何等仁慈,好讓他們更珍視祂的恩典,並承認自己對祂的仁慈負有更深的義務。祂後來重複了同樣的話,但意義不同(馬太福音 25:29);因為在那次談話中,論述的是恩賜的合法使用。但在這裡,祂只是簡單地教導,使徒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因為天父樂意向他們完美地展現祂的仁慈。


祂不離棄自己手所作的工,(詩篇 138:8。)


那些祂一旦開始塑造的人,會不斷地被磨練得越來越好,直到他們最終達到最高的完美。不斷從祂那裡流向我們的倍增恩惠,以及我們所取得的喜樂進步,都源於上帝對祂自己慷慨的思量,這促使祂不斷地施予恩惠。由於祂的財富取之不盡,所以祂從不厭倦地使祂的兒女富足。每當祂將我們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時,讓我們記住,我們每天從祂那裡領受的恩惠的每一次增加,都源於這個源頭,即祂的目的是要完成我們已經開始的救贖工作。另一方面,基督宣告,被棄絕的人會不斷地從壞到更壞,直到最終耗盡,在自己的貧困中消逝。


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可能看起來是嚴厲的表達;但路加沒有說不敬虔的人沒有的東西被奪去,而是透過稍微改變措辭來軟化嚴厲並消除歧義: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事實上,被棄絕的人經常被賦予傑出的恩賜,並且看起來像上帝的兒女:但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因為他們的心缺乏虔誠,只有空洞的虛飾。因此,馬太說他們一無所有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所擁有的在上帝眼中毫無價值,並且內部沒有持久性。路加的說法同樣恰當,即他們被賦予的恩賜被他們敗壞了,所以它們只在人眼中閃耀,但除了光彩和空洞的展示之外,別無他物。因此,我們也應當學會在我們的一生中追求進步;因為上帝明確地以這個條件賜予我們祂天道滋味,即我們日復一日地豐盛地享用它,直到我們完全飽足。


馬可引入這句話的方式有些混亂。我們的主說,你們要留心聽你們所聽見的;然後,如果他們取得應有的進步,祂就預期會有更豐盛的恩典:還要加給你們這些聽見的人。最後,接著是與馬太的話語一致的子句,但它插入在一個句子的中間,我在馬太福音第七章中闡述了這個句子;因為它們在這裡不太可能按其正確順序排列。正如我們在以前的場合所指出的,福音傳道者在安排基督的講話時並不十分精確,但經常將他所說的各種話語混雜在一起。路加將這句話與基督在不同時間所說的其他講話混雜在一起,並且還指出了基督使用這些話語的不同目的。那是為了讓他們專心聽他的教義,不要讓生命的種子未經改良就流逝,這應該被衷心接受並紮根




馬太福音 13:18-23

18 「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19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20 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 21 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22 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 23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馬可福音 4:13-20

13 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14 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15 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 16 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 17 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18 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 19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20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路加福音 8:11-15

11 「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 神的道。 12 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 13 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 14 那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 15 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


根據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基督簡單地向他的門徒解釋了這個比喻,沒有責備;但根據馬可福音,他間接地責備他們理解遲鈍,因為那些將成為所有人的老師的人並沒有跑在別人前面。所傳達的普遍真理是,福音的教義,當它像種子一樣撒播時,並非處處結實;因為它並不總是遇到肥沃和耕耘良好的土壤。他列舉了四種聽眾:第一種不接受種子;第二種似乎確實接受了,但方式是它沒有紮根;在第三種情況下,穀物被窒息;因此剩下四分之一,產生果實。這並不是說四個聽眾中只有一個,或者四十個聽眾中有十個接受教義並結出果實;因為基督在這裡無意確定確切的數字,或者將他所說的人分成相等的份額;事實上,在撒播道的地方,信心的產量並不總是相同的,有時更豐富,有時更稀少。他只是想警告我們,在許多人中,生命的種子因各種缺陷而失落,結果它要麼立即被毀壞,要麼枯萎,要麼逐漸退化。為了從這個警告中獲得更大的益處,我們應該記住,他沒有提及那些公開拒絕上帝話語的藐視者,而只描述了那些表面上順從的人。但是,如果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滅亡了,那麼世界上其他公開拒絕救贖教義的人又將如何呢?我現在來談談每一類人。


馬太福音 13:19。凡聽見天國的道卻不明白的。他首先提到那些貧瘠和未開墾的人,他們沒有將種子接納到裡面,因為他們的心沒有預備好。他將這樣的人比作堅硬乾燥的土壤,就像我們在公共道路上發現的那樣,被踩踏得堅硬如鋪路石。我希望我們今天不必看到這麼多這樣的人,他們前來聆聽,卻仍然處於驚訝的狀態,對話語沒有任何興趣,最終與木塊或石頭沒有什麼區別。我們需要驚訝他們會徹底消失嗎?


那撒在他們心裡的。基督所用的這個表達方式並不完全準確,但它並非沒有意義;因為人的邪惡和墮落並不會使話語失去其本質,或停止具有種子的特性。我們必須仔細觀察這一點,以免我們認為上帝的恩惠會停止其本質,儘管它們的良好效果沒有達到我們。對於上帝來說,話語是撒在心裡的,但並非所有人的心都溫順地接受種植在他們裡面的東西,正如雅各(1:21)勸告我們接受話語一樣。所以,福音在能力上總是一個多產的種子,但在產量上卻不是。


路加補充說,魔鬼從他們心裡奪去種子,使他們不信而得救。由此我們推斷,正如飢餓的鳥兒在播種時常做的那樣,我們救恩的敵人,一旦教義傳出,就會監視並衝出來奪取它,在它獲得水分並發芽之前。當話語被宣稱為我們救恩的原因時,這對話語來說是不同尋常的讚美。


20. 但那撒在石頭地上的。這一類與前一類不同;因為暫時的信心,作為種子的一種生長,起初會帶來一些果實;但他們的心並沒有被適當地徹底馴服,以至於沒有持續滋養所需的柔軟度。我們今天看到太多這樣的人,他們熱切地接受福音,但不久之後就墮落了;因為他們沒有必要的活潑情感來給予他們堅定和毅力。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徹底審查自己,以免那發出明亮火焰的熱情很快熄滅,俗話說,就像麻絮之火;因為如果話語沒有完全滲透整個心靈,並深深紮根,信心就會缺乏持久所需的滋潤。毫無疑問,那種欣然接受上帝話語,毫不遲延的敏捷性值得高度讚揚;但讓我們學習,除非信心獲得真正的堅固,以免在第一片葉子中枯萎,否則什麼都沒有完成。


21. 當為道遭患難,或受迫害的時候。舉例來說,基督說這樣的人會因十字架的冒犯而感到不安。的確,正如太陽的熱度顯露出土壤的貧瘠,迫害和十字架也揭示了那些受我不知何種慾望輕微影響,但並非真正被虔誠情感所感動之人的虛妄。根據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這樣的人是暫時的,不僅因為他們曾一度聲稱自己是基督的門徒,後來卻因誘惑而跌倒,也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有真信心。根據路加福音,基督說他們暫時相信;因為他們對福音所表現的敬意類似於信心。 同時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並非真正被那永不朽壞的種子所重生,正如彼得告訴我們的(彼得前書 1:4);因為他說以賽亞的這些話:「神的道永遠長存」(以賽亞書 40:8;彼得前書 1:25),在信徒心中得以實現,神的真理一旦固定,永不消逝,而是保持其活力直到末了。然而,那些喜愛神的話語並對其懷有敬畏之心的人,確實以某種方式相信;因為他們與不信者大不相同,不信者不相信神說話,或拒絕他的話語。總之,讓我們學習,除了那些被收養的靈所印證,並真誠地稱神為父的人之外,沒有人能分享真正的信心;而且由於那靈永不熄滅,所以他一旦刻在敬虔者心中的信心,就不可能消逝或被毀滅。


22. 撒在荊棘裡的。他將那些如果沒有讓其他事物腐蝕和使其變質,本來會接受種子的人歸為第三類。基督將今生的樂趣,或邪惡的慾望、貪婪,以及肉體的其他憂慮比作荊棘。馬太福音只提到了今生的憂慮和貪婪,但意思是一樣的;因為他將路加福音中提到的享樂誘惑和各種慾望都包含在那個詞之下。正如本來可能豐收的穀物,一旦長出莖稈,就被荊棘和其他有害其生長的事物所窒息;同樣,肉體的罪惡情感勝過人心,並戰勝信心,從而在天道成熟之前就摧毀了它的力量。


雖然罪惡的慾望在主的話語發芽之前就對人心施加影響,但起初它們的影響並不明顯,只有當穀物長大並預示著果實時,它們才逐漸顯現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將荊棘從心中拔除,如果我們不希望神的話語被窒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的心不是充滿了大量的,可以說,一片茂密的荊棘森林。的確,我們看到達到成熟的人是多麼少;因為十個人中幾乎沒有一個努力,我不是說根除,而是甚至砍掉荊棘。更甚者,荊棘的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應該喚醒我們的懶惰,這正是大多數人對它們不加理會的原因。


財富的欺騙性。基督用這個詞來表示貪婪。他明確地說,財富是誘人或欺騙性的,以便人們更渴望提防陷入其陷阱。讓我們記住,我們肉體的情感,其數量和種類是不可估量的,它們是如此多的有害影響,會腐蝕生命的種子。


23. 但那撒在好土裡的。在基督看來,沒有人能與良善肥沃的土壤相比,除了那些上帝的話語不僅根深蒂固,而且克服了所有阻礙其結果的障礙的人。有人反對說,不可能找到一個純潔無瑕的人嗎?很容易回答,基督現在不是在談論信仰的完美,而只是指出那些上帝的話語結出果實的人。雖然產量可能不大,但每個不偏離真誠敬拜上帝的人都被視為良善肥沃的土壤。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努力拔除荊棘;但由於我們最大的努力永遠不會完全成功,總會有一些殘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至少努力使它們枯萎,這樣它們就不會阻礙上帝話語的果實。這一說法得到了隨後內容的證實,基督告訴我們,並非所有人都以相同的程度結出果實。


有的結實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雖然結實三十倍的土壤的肥沃程度,與結實百倍的土壤相比,是小的,但我們看到我們的主將所有不完全辜負農夫勞動和期望的土壤歸為一類。 因此我們也學到,我們無權輕視那些處於較低卓越程度的人;因為家主自己,雖然他因產量更豐富而給予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高的偏愛,但卻將「好」這個普遍稱謂賦予了即使是較差的土壤。耶羅姆荒謬地扭曲了這三個等級,用來表示處女、寡婦和已婚人士;好像主向我們要求的產量只屬於獨身生活,好像已婚人士的虔誠在許多情況下並沒有更豐富地結出各種美德的果實。還必須順便指出,基督所說的百倍產量並非誇張;因為當時有些國家的肥沃程度確實如此,正如我們從許多歷史學家那裡得知,他們作為目擊者提供了報告。

馬太福音 13:1-23; 馬可福音 4:1-20, 24-25; 路加福音 8:1-15, 18; 10:23-24 馬太福音 13:1-23; 馬可福音 4:1-20, 24-25; 路加福音 8:1-15, 18; 10:23-24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1月 06,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