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2:33-37
33 「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 34 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35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 36 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 37 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
33. 你們或以為樹好。這看起來似乎荒謬,人竟然可以選擇為善或為惡;但如果我們考慮基督所針對的是哪一類人,這個難題就會很快解決。我們知道法利賽人普遍受到怎樣的評價;因為他們假冒為善的聖潔蒙蔽了普通人的心智,以至於沒有人敢對他們的惡行下判斷。134 基督希望揭開這層偽裝,要求他們要麼為善,要麼為惡;換句話說,他宣告沒有什麼比偽善更與誠實不符,而且那些不真誠正直的人,徒然誇耀自己聲稱的公義。135 因此,他並沒有讓他們隨心所欲,也沒有解除對他們的任何約束,而只是提醒他們,只要他們表裡不一,他們空洞的聲稱就毫無益處,因為他們必須要麼為善,要麼為惡。
從「以為樹」這個表達,有些人愚蠢地推斷,每個人都有能力規範自己的生活和行為。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基督藉此指出文士,可以說,驅散他們偽善的煙霧,並將他們召回純粹而真正的正直。他隨後解釋了他們如何才能表明自己是好樹還是壞樹的方式;那就是結出好果子或壞果子:因此,其意義毫無歧義。文士的生活並沒有因嚴重的惡行而在人前聲名狼藉。驕傲、野心和嫉妒在他們所說的誹謗中顯露出毒液;但由於這種毒液未被無知的人察覺,基督將隱藏的邪惡從其藏身之處帶出,並將其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但或許會有人反駁說,由於我們本性的敗壞,不可能找到一個完全正直、沒有任何惡習的人。答案很簡單。基督並不要求絕對和完全的完美,而只要求一種真誠和不虛偽的性情,這是他所針對的法利賽人遠遠不具備的。正如聖經將「壞」和「邪惡」這些詞應用於那些完全屈服於撒旦的人一樣,真誠敬拜上帝的人,儘管他們被肉體的軟弱和許多罪惡所包圍,並在重擔下呻吟,卻被稱為「好」。這源於上帝不應得的恩慈,他將如此尊貴的稱號賜予那些追求良善的人。
34. 毒蛇的種類。樹與果子之間的相似性在這裡被基督應用到言語上,因為這提供了一個機會來揭露文士內在和隱藏的惡意;這就是他如此強調這種罪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的謊言和誹謗暴露了他們生活中其他方面不那麼明顯的東西,基督才如此嚴厲地攻擊他們。「沒有理由感到奇怪,」他說,「你們會吐出惡毒的話語;因為你們的心充滿了惡意。」我們也不應認為他應該更溫和地對待他們,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種責備過於嚴厲。毫無疑問,還有其他罪行需要嚴厲的責備;但當偽善的人歪曲正義,或對有罪之事加以粉飾時,這種邪惡使得上帝必須以比對其他罪惡更可怕的方式來譴責它。
現在,基督的意圖,由當前的事件所暗示,是譴責將光明變成黑暗的邪惡詭辯。這段經文顯示了真理在主眼中是多麼寶貴,因為他以如此嚴格的方式維護和捍衛它。但願那些人的聰明才智太容易被用來為任何事業辯護,他們的貪財之舌掩飾欺騙,能認真考慮這一點!基督特別對那些因野心、嫉妒或某些其他欺詐性意圖而誹謗的人發怒,即使他們的良心沒有譴責任何事情。對法利賽人,基督也像往常一樣,使用了更大的嚴厲,因為他們被對自己公義的毫無根據的信念所迷惑,以至於普通的警告對他們沒有任何作用。而且,除非偽君子被尖銳地刺穿,136 否則對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會被輕蔑和鄙視。
你們怎能說出好話呢?我們以前曾暗示,諺語不應被嚴格解釋為不變的規則,因為它們只說明了通常的事實。毫無疑問,有時一個殘酷的人會用甜言蜜語欺騙單純的人,一個狡猾的人會以單純的外表欺騙,一個思想非常邪惡的人會說出幾乎天使般的純潔語言。137 但通常的做法證明了基督在這裡所說的真理,即口裡所說的,是心裡所充滿的;這與古老的諺語相符,該諺語宣稱舌頭是心靈的指標。138 而且,確實,無論人心中存在著什麼隱藏和彎曲的角落,無論每個人用什麼驚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的惡習,主都會從他們每個人身上榨取某種承認,使他們通過舌頭暴露出自己的天性和隱藏的感情。我們還必須注意基督使用這些比喻的目的;因為他責備法利賽人通過言語表現出他們內心所懷的惡意。此外,知道他們是死敵,他藉著一次誹謗的機會揭露他們的整個生活,並摧毀他們在人民中的信譽,這使他們在欺騙和作惡方面擁有過大的影響力。儘管好話不總是出自內心深處,而是(如俗語所說)出自舌尖,但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即壞話是壞心的表現。
36. 凡是閒話 這是一個從較小到較大的論證;因為如果每一句閒話都要被追究,那麼上帝又怎會饒恕那些咆哮反對他榮耀的人的公開褻瀆和褻瀆性的傲慢呢?139 閒話是指無用、或沒有造就或益處的話。許多人認為這太嚴厲了;140 但如果我們考慮我們舌頭被造的目的,我們就會承認,那些不假思索地將它們用於瑣碎的愚蠢之事,並將它們用於這種目的的人,是理所當然地被判有罪的。濫用時間於輕浮的目的,這不是輕微的過錯,保羅吩咐我們要謹慎贖回時間(以弗所書 5:16;歌羅西書 4:5)。
現在,既然沒有人說話如此謹慎,或對自己保持如此明智的克制,以至於從不讓一些閒話從他口中溜走,那麼如果主嚴格對待我們,我們所有人都將陷入絕對的絕望。但是,由於我們救恩的確信希望建立在上帝不會與我們進入審判(詩篇 143:2),而是會以恩慈的遺忘埋葬那些應得無數死亡的罪惡,141 我們毫不懷疑,當他消除我們整個生命的定罪時,他也會赦免閒談的罪過。當聖經中提到上帝的審判時,它絕沒有擱置罪的赦免。然而,不要讓人放縱自己,而要讓每個人都努力勒住自己的舌頭(雅各書 1:26)。首先,讓我們以最大的敬畏和清醒來談論上帝的神聖奧秘;其次,讓我們戒絕多言、滑稽和虛妄的玩笑,更要戒絕誹謗性的攻擊;最後,讓我們努力使我們的言語帶著鹽味(歌羅西書 4:6)。
37. 憑你的話,你必被稱義。這是一個常見的諺語,他將其應用於當前的主題;因為我毫不懷疑這是一個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說法,即「每個人都因自己的承認而被定罪或開脫」。但基督將其轉化為一個略有不同的含義,即邪惡的言語,作為隱藏惡意的標誌,足以定一個人的罪。天主教徒試圖扭曲這段經文,以廢除因信稱義,這是幼稚的。一個人因他的話語而被稱義,不是因為他的言語是他稱義的基礎(因為我們藉著信心獲得上帝的恩寵,所以他算我們為義人);而是因為純潔的言語 142 以這樣的方式開脫我們,使我們不致因我們的舌頭而被定為惡人。從中推斷,人們在上帝眼中配得一滴公義,這難道不荒謬嗎?相反,這段經文支持我們的教義;因為,儘管基督在這裡沒有論及我們稱義的基礎,但這兩個詞的對比指出了「稱義」這個詞的含義。天主教徒認為我們說一個人因信稱義是荒謬的,因為他們將「稱義」這個詞解釋為他成為並實際是義人;而我們理解它的意思是,他在上帝的審判台前被算為義人並被開脫,正如許多經文所證明的那樣。當基督將稱義與定罪進行對比時,難道不是證實了同樣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