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本教義由聖經證據證實。
本章分為以下部分:一、針對兩類人的正統教義確認。此確認基於對救主話語及保羅著作經文的仔細闡釋,第1-7節。二、駁斥取自古代作家、托馬斯·阿奎那及更近代作家的某些異議,第8-10節。三、論完全基於上帝公義旨意的棄絕,第11節。
各節要點。
1. 有人設想上帝根據預見的功績揀選或棄絕。另有人指控上帝揀選某些人而忽略他人。二者皆被駁斥:1. 以無可辯駁的論據;2. 藉奧古斯丁的見證。
2. 誰被揀選、何時、在誰裡面、為何目的、基於何因。
3. 原因在於上帝的喜悅,此喜悅在揀選中如此掌權,以致無論過去或未來的行為皆不被考量。此由救主的重要宣告與保羅的經文證實。
4. 藉《羅馬書》中一段鮮明討論證實。其主旨與方法闡明。使徒駁斥預知論者,主張揀選是特殊且全屬恩典。
5. 駁斥逃避之辭。總結並分析使徒的論述。
6. 一項例外及三重回應。無償揀選的效力僅及於信徒,他們被稱為按預知蒙選。此預知或預見非思辨性而是能動的。
7. 此由基督的話語證實。回應結論及關於猶大異議的解答。
8. 取自古代教父的異議。奧古斯丁的回應、其引用的安波羅修之言,及使徒無懈可擊的論證。此論證概要。
9. 托馬斯·阿奎那的異議。回應。
10. 近代作家的異議。回應。表面矛盾經文的調和。為何多人蒙召而少人被選。基於聖道與信心共鳴的異議。以保羅、奧古斯丁與伯爾納之言證實的解答。救主的明確宣告。
11. 對棄絕應持之見。其根基在於上帝的公義旨意。
1. 許多人反駁我們所立的一切論點,尤其信徒無償蒙選之說——然此說實不可撼動。因他們常設想上帝按預見各人將有的功績區分人類,將兒子名分賜予預知不配失恩者,而命定性情傾向邪惡者沉淪。如此以預知為帷幕,他們不僅遮蔽揀選,更妄圖賦予其不同起源。此非僅庸眾之見,因 歷代皆有大家支持(見第8節)。我坦承此點,免人妄圖以權威之名損我立場。上帝真理在此過於堅定不可動搖,過於明晰非人威能壓倒。另有既不諳聖經亦無分量者,以狂妄不實攻訐純正教義,實難容忍。496 因上帝按其美意揀選某些而忽略他人,他們便向上帝抗辯。然若事實確鑿,爭辯何益?我們所傳無非經驗證實之事——即上帝素來隨意施恩於所悅者。不問亞伯拉罕後裔憑何優越——若非因那唯存於上帝之中的價值,且讓他們說人何以優於牛驢。上帝本可造他們為犬類,卻賦己形像。"""他們會容許低等動物向上帝抗辯,彷彿牠們處境的卑微是不公義的嗎?人類享有這並非憑任何功績得來的特權,與上帝按其旨意分配恩賜相比,前者顯然不比後者更為公平。若他們轉而討論個體間更令其不悅的不平等現象,至少應因對我們救主榜樣的敬畏而克制,不敢如此放肆談論這崇高的奧秘。祂由大衛後裔的凡人女子所懷——我倒要問問他們,究竟憑何美德,使祂尚在母腹中便配成為眾天使之首、上帝獨生子、父的榮耀形象,以及世界的光明、公義與救贖?奧古斯丁497的睿智觀察指出,教會的元首本身就是揀選之自由的一面明鏡,以免這教義令我們這些肢體困擾——即祂並非因行義而成為上帝之子,而是白白蒙賜這崇高尊榮,好使祂日後能將恩賜分給他人。若有人在此質問為何他人不似祂,或為何我們與祂差距如此之大,為何我們皆敗壞而唯獨祂純潔,這不僅顯露其狂妄,更暴露其無恥。但若他們執意剝奪上帝揀選與棄絕的自由權柄,就讓他們同時奪走已賜予基督的一切。現在我們應當關注聖經對此的教導。當保羅聲明我們在創世之前已在基督裡蒙揀選(弗1:4),他無疑表明這與我們自身的價值無關;這如同宣告:既然在天父眼中,亞當的整個後裔無一人配得揀選,祂便轉眼注視自己的受膏者,好將那些將被接入永生團契的人選為祂身體的肢體。因此,信徒當充分領會這真理——我們在基督裡被接納為天上產業的繼承者,正因我們本身毫無此等資格。他在另一處經文中向歌羅西人強調,要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西1:12)。若揀選先於那使我們配得永生的神恩,上帝在我們身上還能找到什麼揀選的理由?另一段經文更清晰地闡明:「上帝在創世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1:4-5)。此處他將上帝的旨意與我們一切所謂的功德對立。
聖潔生活源於揀選,亦是其目的2。為使論證更完備,需細察經文各分句。這些分句相互印證時,疑慮頓消。保羅稱信徒為「蒙選之人」,顯然是對信徒說話,正如他隨後明言。若將此稱謂局限於福音公開傳揚的時代,便是徹底曲解。他說「創世之前」的揀選,徹底否定了人的價值——因那時尚未存在的人,與後來在亞當裡同樣墮落的人之間,有何區別可言?但若他們是在基督裡蒙選,則不僅意味各人蒙選皆因外在緣由,更表明某些人與他人地位有別,因我們見並非所有人皆屬基督。經文補充「揀選是為使他們成為聖潔」,更顯明...使徒公開反駁了那些從預知推論揀選之人的謬誤,因他宣稱人裡面顯出的任何美德皆是揀選的結果。若有人追問更高緣由,保羅便回答這是神所預定的,且是照祂旨意所喜悅的預定。藉此,他推翻了人自以為存在的一切揀選依據——因他指明,凡神賜予屬靈生命的恩惠皆源自這唯一泉源:神揀選祂所願意的人,並在他們未出生前,就已將預定賜予的恩典為他們存留。
3. 凡神美意掌權之處,善行皆不被考量。使徒雖未直接論述這對比,但正如他在另一處闡明的:「祂救了我們,並非因我們的行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賜給我們的」(提後1:9)。
我們已說明「使我們成為聖潔」這附加語消除了所有疑慮。若你說神預見人將成聖故揀選之,便是顛倒了保羅的次序。因此可明確推論:若祂揀選我們為使我們成聖,便非因預見我們將成聖而揀選。二者顯然矛盾——信徒因揀選成聖,卻又憑行為得揀選。他們反覆狡辯「神非因先前行為賞賜揀選,乃因未來功績」,實則毫無說服力。因經文明言「揀選我們為使我們成聖」,即表明成聖本於揀選。若說源自揀選之物反成揀選之因,豈非荒謬?使徒隨後以「照祂在基督裡所定的美意」(弗1:9)印證此理——「所定的美意」正表明神定旨時唯獨考量己意,緊接著闡明揀選終極目的乃「使祂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若揀選非出恩典,神的恩典便不配得此頌讚;若神揀選時考量人未來行為,恩典便非無償。故此,基督對門徒所言適用於眾信徒:「不是你們揀選了我,乃是我揀選了你們」(約15:16)。此話不僅排除過往功績,更宣告若非神恩先臨,人本無可取之處。保羅所言「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羅11:35)亦明此理:人全然仰賴神預先的恩惠,無論過往或將來,皆無可取悅神之物。
4. 在《羅馬書》(9:6)更幽深詳盡的討論中,保羅宣告「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真以色列人」——雖眾人按血統蒙福,卻非同得應許。此論源於猶太人妄自尊大,他們以教會正統自居,欲使福音信仰屈從其意,如今日天主教徒妄圖以此僭越神權。保羅雖承認就聖約而言他們是亞伯拉罕聖潔後裔,"""然而他主張,他們大部分與此無關,不僅因為他們是墮落的,從兒子變成了私生子,更因為要考慮的主要是上帝的特殊揀選,唯有這揀選使他的收養得以確認。若某些人的敬虔使他們確立於救恩的希望中,而其他人的背逆是他們被棄絕的唯一原因,那麼保羅將讀者引向一個隱秘的揀選便是愚蠢且荒謬的。但若上帝的旨意(其外在原因既未顯現也不該尋求)區分了某些人與其他人,以致並非所有以色列的兒子都是真以色列人,那麼任何人試圖從自身尋找其境遇的起源都是徒勞的。隨後,他通過對比雅各和以掃的案例更詳細地探討了這一主題。兩人同為亞伯拉罕之子,同處母親子宮之時,長子名分的榮譽轉移至雅各的變化極為奇特,然而保羅宣稱,這變化是對一人蒙揀選、另一人遭棄絕的見證。
所探討的問題是揀選的起源與原因。預知論者堅持認為,這可在人的美德與惡行中找到。他們採取簡便的方法斷言,上帝藉雅各表明祂揀選那些配得恩典的人;藉以掃表明祂棄絕那些祂預見不配的人。這是他們自信的宣稱,但保羅怎麼說呢?「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羅馬書9:11-13)。若預知與這兄弟間的區分有關,提及時間便顯得多餘。假設雅各因未來美德所獲得的價值被揀選,保羅為何要說他尚未出生?也無需補充他尚未行善,因為答案總是現成的:沒有什麼對神是隱藏的,因此雅各的敬虔早已在祂面前。若行為能換取恩寵,其價值應在雅各出生前就被認定,如同他已成年。但使徒在解釋這難題時進一步表明,雅各的收養不基於行為,而在於神的呼召。他未提及過去或未來的行為,而是明確將其與神的呼召對立,暗示當一方被重視,另一方即被推翻;彷彿他說,唯一需考慮的是神所喜悅的,而非人自以為的貢獻。最後,可以肯定的是,人們慣於設想的所有外在於神隱密旨意的原因,都被「旨意」和「揀選」這兩個詞排除了。
5. 為何有人試圖以過去或未來的行為來模糊這些論述,在揀選中賦予行為某種地位?這完全是在逃避使徒所堅持的要點——即兄弟之間的區別並非基於任何行為的基礎,而是
2217
單單在於神的呼召,因為這在他們出生前就已確定。若這詭辯有任何實質,使徒必不會忽略,但他深知神在人所預見的善,無非是祂早已藉著揀選定意要賜予的,因此他不會採用一種本末倒置的安排,將善行置於其成因之前。我們從使徒的話中學到,信徒的救恩完全建立在神揀選的旨意上,這特權不是靠行為,而是憑自由的呼召而得。我們眼前也有實例:以掃和雅各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同處一胎,尚未出生。他們的一切條件均等,但神對他們的判斷卻不同——祂接納一個,棄絕另一個。長子的名分原是唯一優先權,卻被置之不理,幼子反得偏愛。不僅如此,神在其他例子中似乎刻意忽略長子名分,正是為了杜絕肉體有任何可誇之處。祂棄絕以實瑪利,恩待以撒;越過瑪拿西,尊榮以法蓮。
6. 若有人反駁說,這些微小而屬世的恩惠不足以讓我們斷定永生的歸屬,不能認為得長子名分者就因此被接納為天國的繼承者(許多反對者甚至不避諱指責保羅,說他引用這些經文時曲解了聖經原意),我的回答如前:使徒並非因疏忽或隨意誤用經文,而是看明(這些人不願思考的事實)神要以屬世的表徵來顯明雅各屬靈的揀選,否則這揀選本隱藏在祂不可接近的審判台前。除非我們將雅各所得的長子名分指向未來的世界,否則這祝福的形式將完全虛空可笑,因為他因此所得的無非是重重勞苦、煩擾、流亡、劇痛與憂慮。因此,當保羅確知神藉外在表徵彰顯祂為僕人在祂國度中預備的屬靈且永不衰殘的福分時,他毫不猶豫地從前者推論後者。因我們必須記住,迦南地是天上產業的憑據;因此無庸置疑,雅各如同天使被嫁接進基督的身體,為要同享永生。如此,雅各被揀選,以掃被棄絕;神的預定在毫無功德差異之處作出區分。若問理由,使徒給出答案:「因祂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9:15)。這意味什麼?無非是主明確宣告,祂在人之內找不到任何值得施恩的理由, 這完全出於祂自己的憐憫,因此他們的救恩是祂自己的作為。既然神將你的救恩單單建立在祂裡面,你為何還要回顧自己?既然祂指定唯有祂的憐憫是你的倚靠,你為何仍執著於自己的功德?既然祂將你的思想限定於祂的憐憫,你為何還分心注目自己的行為?
因此,我們必須回到保羅另處所描述的那「蒙神預知」的少數人(羅11:2)——這「預知」並非如這些人臆測的那般,不是以閒散、無所作為的沉思來理解,而是按照它常有的意義。因為當彼得說基督是「按著神的定旨和預知被交於人」(使徒行傳2:23),他並非將神描繪為僅僅觀望,而是實際成就我們的救恩。同樣,彼得在說他所寫信的對像是「照父神的預先被揀選」(彼得前書1:2)時,恰當地表達了那隱密的預定,即神已印記那些祂樂意收養為兒女的人。當他用「旨意」一詞與另一個總是表示所謂堅定決定的詞同義時,無疑表明神在作為我們救恩的創始者時,並未超出祂自己。在這意義上,他在同一章節中說基督「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是「在創世以前被預定的」(彼得前書1:19,20)。還有什麼比將神描繪為從天的高處觀望,看人類的救恩將從何而來更冰冷或荒謬的呢?彼得所說的「預知」之民,與保羅所說從虛假自稱屬神之眾中選出的餘民,意義相同。在另一處,為壓制那些僅戴著面具、在世間自居敬虔之首的虛浮誇耀,保羅說:「主認識誰是屬祂的人」(提摩太後書2:19)。簡言之,他用這詞指兩類人:一類是亞伯拉罕的全族,另一類是從那族中分別出來、雖在人眼中隱藏卻在神眼前顯露的子民。無疑他引自摩西的話,摩西宣告神會對祂所喜悅的人施憐憫(儘管他談論的是一個表面上平等的選民);彷彿是說,在普遍的收養中包含了一種特殊恩典,祂將這恩典賜予某些人作為更聖潔的寶藏,而這普遍之約並不阻止這群體脫離普遍秩序。神在此事上樂意作為自由的分配者和安排者,明確宣告祂對一人而非另一人施憐憫的唯一根據,是祂至高無上的旨意;因為當憐憫賜予那祈求的人時,雖然他確實未遭拒絕,但他要麼預先獲得、要麼部分獲得了這恩惠,而神將這恩惠的全部功勞歸於自己。
7. 現在,讓至高的審判者和主宰來裁決整個案件。見聽眾如此頑梗,以致祂的話落在 眾人身上幾乎毫無果效,為除去這絆腳石,祂宣告說:「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祂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約翰福音6:37,39)。注意,父的賜予是我們被交託並受基督保護的第一步。或許有人會反駁說,唯有那些自願以信心歸順的人才特別屬於父。但基督堅持的唯一要點是,儘管大批人的背離可能動搖世界,神的旨意卻堅立不動,比天更穩固,祂的揀選永不失效。選民在被賜給獨生子之前,已屬父所有。有人問,他們是否本屬父?不,他們原是外人,但父藉交付使他們成為己有。基督的話太清晰,不容任何詭辯的迷霧遮蔽。「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所以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約翰福音6:44,45)。若所有人都混雜地向基督屈膝,揀選就成為普遍;然而如今在為數不多的信徒中,顯出一種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的救主在宣告那些賜給他的門徒是父的共同產業後不久,又補充道:「我不為世人祈求,卻為禰所賜給我的人祈求,因他們是禰的」(約翰福音17:9)。由此可見,整個世界不再屬於其創造者,除非恩典從咒詛、神聖憤怒和永死中拯救出一些人——不多,他們本會滅亡,而祂任憑世界走向其註定的毀滅。與此同時,儘管基督以中保的身份介入,祂仍主張與父共同揀選的權利:「我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約翰福音13:18)。若問祂從何處揀選了他們,祂在另一處經文回答:「從世界中」,而祂在將門徒交托給父時,將世界排除在祂的禱告之外(約翰福音15:19)。我們必須確認,當祂聲明知道自己所揀選的人時,首先是指人類中的某些個體;其次,他們並非因自身美德的特質而被區分,而是因天上的旨意。因此可以推論,既然基督自稱為揀選的主宰,就沒有人能憑自身力量或努力超群。在別處將猶大——儘管他是魔鬼——列在揀選之列時(約翰福音6:70),祂僅指使徒的職分,這職分雖是神聖恩典的鮮明彰顯(如保羅常以自身為例承認的那樣),卻並不包含永恆救贖的盼望。因此,當猶大背信地履行使徒職責時,他可能比魔鬼更惡劣;但基督一旦將其納入祂的身體,就不會允許其中任何一個滅亡,因為在確保他們得救的事上,祂必履行所應許的,即施展超越萬有的神聖大能(約翰福音10:28)。因為祂說:「禰所賜給我的人,我保守了,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約翰福音17:12),儘管此處有修辭上的轉喻,但含義毫不含糊。總之,神以無償的收養方式塑造祂願為子民的人;但其內在原因在於祂自己,因祂滿足於自己隱秘的旨意。
8. 但安波羅修、俄利根和耶柔米認為,神根據祂預見的每個人對恩典的運用來分配恩典。還可補充,奥古斯丁一度也持此觀點;但當他更深入理解聖經後,不僅明確撤回這一明顯錯誤的觀點,還有力駁斥了它(奥古斯丁《更正錄》卷一第13章)。甚至在此後,論及仍堅持此錯誤的伯拉糾派時,他說:「誰不驚訝使徒竟未提出這一最敏銳的見解?因他在論及尚未出生之人時提出驚人主張,隨後自設反駁:『這樣,神有什麼不義嗎?』他本可回答神預知雙方的功德,卻未如此說,而是訴諸神的公義與憐憫」(奥古斯丁《致西斯圖書信106》)。另一處,他在排除揀選前一切功德後說:「這裡顯然沒有餘地容讓那些以神的預知對抗神恩典之人的虛妄論點——他們主張我們被選是因神預知我們會行善,而非祂要使我們行善。這與『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翰福音15:16)的宣告不符。若因預知我們會行善而揀選我們,祂也必預知我們會揀選祂」(奥古斯丁《約翰福音講論》第8章,後續論述亦同)。讓奧古斯丁的見證對那些自願順從教父權威的人產生影響:儘管奧古斯丁不承認自己與他人有分歧498,但他以明確的證據表明,伯拉糾派惡意指責他的分歧是毫無根據的。他引用安布羅斯的《論聖徒的預定》第19章:「基督憐憫他所召喚的人。」又說:「若他願意,他本可以使不虔誠的人變得虔誠;但上帝召喚他所願意召喚的人,使他所願意的人成為宗教徒。」若我們有意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中編纂一整卷,很容易向讀者證明我無需使用其他言辭,僅用他的話即可:但我不願以冗長的陳述加重讀者的負擔。然而,假設教父們未曾如此發言,讓我們關注問題本身。一個難題被提出——即上帝將恩典賜予某些個體是否公正?保羅本可以立即擺脫這一問題,只需說上帝看重行為。他為何不這麼做?為何反而繼續使用使自己陷入同樣困境的語言?原因無他,正是因為這樣說並不恰當。聖靈藉他的口說話,並無疏忽。因此,他毫不含糊地回答,上帝恩待他的選民,因他樂意如此;他施憐憫,因他樂意如此。因為「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33:19)這句話,其效果等同於說:上帝施憐憫別無他因,唯因他樂意如此。因此,奧古斯丁的宣告依然成立。上帝的恩典不是找到合宜被選的人,而是使他們成為合宜被選的人。
9. 我們也不應被托馬斯的微妙論述所阻礙,他認為功績的預知是預定的原因,雖非就預定行為本身而言,但從我們的角度可某種程度上如此稱呼,即就預定的某種特定評估而言;例如當說上帝根據人的功績預定其得榮耀時,是指他決意賜予人那使其配得榮耀的恩典。然而,當主願我們在揀選中只看到他的純粹良善時,任何人欲求更多便是荒謬的矯飾。但若我們要嘗試細究,反駁托馬斯的詭辯並不困難。他主張選民在某種意義上因其功績而被預定得榮耀,因為上帝預定賜予他們那使其配得榮耀的恩典。倘若我反駁說,恩典的預定是為永生揀選服務的,是其僕從;恩典被預定賜予那些先前已被分配榮耀產業的人,因主樂意藉揀選引領他的兒女稱義呢?由此可見,榮耀的預定是恩典預定的原因,而非相反。但讓我們擱置這些爭論,因對那些認為上帝的話已足夠智慧的人而言,這些是多餘的。正如一位古代教會作家所言:「那些將上帝的揀選歸因於功績的人,是過於聰明瞭。」(安布羅斯,《論外邦人的呼召》第1卷第2章)
10. 某些人認為,若上帝不加區別地邀請所有人,卻只揀選少數,便與自身屬性矛盾。因此,他們主張普世性的應許摧毀了特殊恩典的區別。部分溫和派如此表述,並非意在壓制真理,而是為避開難解之題並抑制過度好奇。其動機可嘉,但這種掩飾絕不可取,因虛偽從無正當理由。至於那些肆意妄言者,我們只見卑劣詭辯與可恥謬誤。聖經調和二者——即藉外在宣講呼召眾人相信悔改,卻未將信與悔改之靈賜予所有人——的方式,我已闡明並將簡要重申。但他們預設的論點,我從雙重角度否定:因那宣告「降雨於一城、卻使另一城乾旱」(阿摩司書4:7),並在別處預言「話語的饑荒」(阿摩司書8:11)者,本無義務平等呼召眾人;而那禁止保羅在亞細亞傳道、領他離開庇推尼、轉往馬其頓(使徒行傳16:6)的主,正顯明祂可隨己意分配恩典。以賽亞更清晰地揭示祂如何將救恩應許專屬選民(以賽亞書8:16)——宣告門徒僅出自他們,而非全人類。由此可見,被視為教會子民專屬的救恩教義,若被宣稱對所有人實際有效,便是濫用。目前只需注意:儘管福音之言普遍傳向眾人,信心的恩賜卻罕見。以賽亞指明緣由——「耶和華的膀臂並非向所有人顯露」(以賽亞書53:1)。若他說「因多人頑固拒聽,福音被惡意悖逆地定罪」,或可為此普世呼召辯解;但先知之意不在減輕人罪,而是指出盲目的根源在於上帝未向他們顯露膀臂,提醒我們:既然信心是特殊恩賜,外在教義徒然響於耳畔。我倒要請教那些博士:使人成為上帝兒女的,究竟是單純宣講還是信心?當經文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12),呈現的絕非混雜群體,而是明確指定「不是從血氣、不是從情慾、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上帝生的」信徒之序。
但有人辯稱信心與聖言相互呼應。凡有信心處皆然。然而種子落於荊棘或石地(馬太福音13章)並非新事——不僅因多數人實際抗拒上帝,更因非所有人皆有耳可聽、有眼可視。既然如此,怎能聲稱上帝明知被召者不來仍進行呼召?讓奧古斯丁代我回答:「你欲與我爭辯?不如與我同感驚嘆:『深哉!』讓我們在戰兢中合一,免陷謬誤」(奧古斯丁《論使徒之言》講道11)。再者,若如保羅所言,揀選是信心之源,我反轉論證:既然揀選特殊,信心便非普遍。從因果鏈清晰可知——當保羅說父上帝「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創世以前在祂裡面揀選了我們」(以弗所書1:3-4)時——這些財富並非人人共有,因上帝只揀選祂所喜悅的人。祂在另一處經文中稱讚選民的信心,正是為了防止有人誤以為信心是出於本性;因唯獨上帝配得榮耀,祂自由地光照那些早已揀選的人(提多書1:1)。伯爾納說得極好:「祂私下對朋友說:『不要懼怕,小群羊啊,因為樂意把國賜給你們。』這些人是誰?就是祂預知並預定效法祂兒子模樣的人。祂已顯明自己偉大隱祕的旨意。主認識誰是屬祂的人,但上帝所預知的,就向人顯明;事實上,祂不願讓任何人分享這奧祕,除了那些祂預知並預定歸自己的人」(伯爾納《致本篤會托馬斯院長書信》第107封)。不久後他總結道:「主的慈愛從亙古到永遠臨到敬畏祂的人:從亙古藉著預定,到永遠藉著得榮耀——前者無始,後者無終。」但何必引伯爾納為證?我們的主親口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約翰福音6:44)。這話表明凡未被上帝重生之人,皆因祂面容的光輝而驚惶。的確,信心與揀選緊密相連,但須居於次要地位。這次序在救主的話中顯明:「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祂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約翰福音6:39-40)。若祂願萬人得救,必派祂兒子作守護者,並以信心聖約將他們全接入祂身體。如今清楚可見,信心是父愛的特殊印記,專為祂收養的兒女存留。因此基督另處說,羊跟隨牧人因認得祂聲音,卻不跟從陌生人(約翰福音10:4-5)。這分別從何而來?豈非因他們的耳朵被神開通?無人能自成為羊,唯靠天恩塑造。主為何宣告我們救恩永遠穩固?正因它受上帝無敵權能守護(約翰福音10:29)。故此祂斷言不信者非屬祂的羊(約翰福音10:26),因他們不在以賽亞預言中「必作祂門徒」之列。我所引經文既含永恆堅忍之意,亦為揀選不可動搖作見證。
11. 現論及遭棄絕者,保羅同時提及(羅馬書9:13)。雅各未行善功即蒙恩,以掃未犯惡行已遭惡。若著眼於行為,便是對保羅不公,彷彿他未見我們所明之事。他既明言二人未行善惡時,一被揀選一遭棄絕,足證神預定根基不在行為。當人質疑「神不公平嗎?」,保羅未用最直接辯解——即以掃受罰因其惡行,卻以「為要顯明神權能」作答,最終結論是「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他願意憐憫誰就憐憫誰,願意使誰剛硬就使誰剛硬(羅馬書9:18)。你看,他如何將兩者都歸於神純粹的喜悅。因此,如果我們無法為他賜予子民憐憫找出任何理由,除了這是他所喜悅的,那麼我們也同樣無法為他棄絕他人找出任何理由,除了他的旨意。當說到神以憐憫臨在或使他所願意的剛硬時,人們被提醒不應在他的旨意之外尋求任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