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 關於
《哥林多前書》
此書信之益處繁多且多元,因其涵蓋諸多特殊主題,28 依序闡述這些主題,將顯明其為人所知之必要性。不僅如此,部分必要性將從論述本身顯現,在陳述時我將力求簡潔,然必涵蓋全貌,不遺漏任何要點。
哥林多,眾所周知,乃亞該亞省一富庶且聞名之城。當盧修斯·穆米烏斯將其摧毀時,僅因其地理位置之優越性引起其猜疑,後世卻基於相同理由重建此城。29 其地理之便,亦促使其於短時間內得以復興。因該城一側毗鄰愛琴海,另一側臨伊奧尼亞海,且為阿提卡與伯羅奔尼撒半島之通道,故極利於貨物進出。保羅於此教導一年半後,如路加在《使徒行傳》所載,終因猶太人之惡行被迫航往敘利亞(《使徒行傳》18:11, 18)。保羅離去期間,假使徒潛入,依我之見,非以惡毒教義公然擾亂教會,亦非蓄意破壞純正教義;乃因自恃言談之華麗與宏偉,或更確切地說,被空洞浮誇之言辭所蒙蔽,遂輕視保羅之樸實,甚至福音本身。其後,彼等之野心導致教會分裂為多派;最終,不顧一切,唯求自身受尊崇,竟以提升己身榮耀為目標,而非基督國度與民眾福祉。
另一方面,因商業城市常受困之諸惡——奢侈、驕傲、虛榮、柔弱、貪得無厭與野心——盛行於哥林多,此等惡習甚至滲入教會內部,以致紀律大為鬆弛。更有甚者,教義之純淨已開始衰微,宗教之核心教義——死者復活——竟遭質疑。然在此全面敗壞之中,彼等仍自滿自足,彷彿一切皆處於最佳狀態。此乃撒旦慣用之詭計。若其無法阻撓教義進展,便暗中潛行以攻擊之;若無法以直接謬誤壓制,使其不得顯露於世,則挖掘暗道以顛覆之;終究,若無法使人背離教義,便逐步引導其偏離。
至於那些擾亂哥林多教會之無價值者,我斷定其非真理之公然敵人,實有充分理由。觀保羅於他處從不寬容虛假教義。《加拉太書》、《歌羅西書》、《腓立比書》及《提摩太書》皆簡短,然其中彼不僅譴責假使徒,亦同時指出其如何損害教會。此非無故;因信徒不僅需被告知應避何人,亦需明瞭應防範之惡。故我難以置信,在此較長之書信中,彼竟有意緘默不言,反於更短之書信中詳加論述。此外,彼提及哥林多人諸多過失,甚至看似瑣碎者,顯見其無意忽略任何應受責備之事。再者,若從其他角度觀之,"""被視為浪費許多言辭去反駁那些荒謬的教師與喋喋不休的演說者。30 他譴責他們的野心;他指責他們將福音變質為人間哲學;他揭示他們缺乏聖靈的效力,因他們只關注華麗的辭藻,追求空洞的文字,而非生命的真諦。然而,他並未提及任何具體的錯誤教義。由此我推斷,這些人並未公然剝奪福音的實質,而是出於對名望的扭曲渴望,我認為他們為了引人注目,設計出一套與基督的純樸背道而馳的新教導方式。這必然是所有尚未捨棄自我、無法全然投身主工之人的通病。服事基督的第一步,是忘卻自我,只思想主的榮耀與人的救贖。再者,未曾親嘗福音影響力的人,永遠不配教導,因為真正的教導不在於口舌,而在於心靈的傾訴。因此,未被神的靈重生者——未曾內心感受福音的觸動,不明白「必須重生」(約翰福音3:7)的意義——其宣講是死的,而它本該生動有力;為了表演,他們以粉飾扭曲福音,使之淪為某種世俗哲學。
對於我們現在談論的這些人在哥林多的作為,達成此目的並不困難。商人通常易被外在偽裝迷惑,不僅任由他人用虛華表像欺騙自己,甚至對此樂此不疲。此外,他們耳朵嬌嫩,無法忍受直言不諱的責備,若遇見溫和的教師輕聲細語,便以阿諛回報。31 這種現象雖普遍,但在富裕商業城市尤為常見。保羅在其他方面如神般卓越,具備令人欽佩的美德,卻不以外在優雅裝飾自己,也不為炫耀而膨脹。總之,他內心充滿聖靈的真實卓越,外在卻毫無浮誇。他不懂諂媚,也不求取悅人(加拉太書1:10)。他唯一的目標是讓基督作王,使自己與眾人都降服於祂。哥林多人追求機巧而非實用的教導,對福音失去興趣;他們渴慕新奇,基督對他們已顯陳舊。即便尚未陷入這些惡習,他們的天性已傾向此類敗壞。這為假使徒在他們中間摻雜基督教義提供了便利;因當福音的本真純樸被玷污、粉飾得與世俗哲學無異時,它便遭摻雜。為迎合哥林多人的口味,他們調製宣講,毀滅了福音的真味。至此,我們已掌握保羅撰寫此書信的目的。接下來我將簡述論述要點,概括其主旨。
他以頌讚開篇,32 實為勸勉,鼓勵他們持續起初的作為,並以此預先安撫,使他們更易受教。然而緊接著,他便開始責備他們,"""提及他們教會內部蔓延的分歧. 為醫治此弊, 他呼籲會眾以謙卑取代傲慢. 因他推翻世間一切智慧, 唯獨高舉十字架的宣講. 同時, 他藉著勸勉眾人環顧四周, 看看主主要揀選何等樣人作祂羊群成員, 以此使各人自覺卑微.
第二章中, 他舉自身傳道為例: 這工作在世人眼中卑賤可鄙, 卻因聖靈大能而顯為非凡. 其間他更詳盡闡明, 福音蘊藏著屬天奧秘的智慧, 非憑任何敏銳悟性或感官知覺所能領會, 不受人間推理影響, 無需華麗辭藻裝飾, 唯藉聖靈啟示方能被人悟性認知, 並印刻於心. 最終他得出結論: 福音宣講不僅與屬世智慧截然不同, 且以十字架的卑微為本質, 其真實性質根本無法用屬血氣的判斷來衡量——他如此論述, 旨在糾正他們誤信己見而謬斷萬事的傾向.
第三章開首將上述論點應用於他們的處境. 保羅痛陳他們屬乎血氣, 連福音初階都難以領受. 如此暗示他們厭棄真道非因道本身有缺, 實乃出於無知; 同時婉轉提醒: 唯有心意更新方能正確判斷. 隨後闡明當如何看待福音執事——榮耀當全歸於神, 因只有一位主, 眾人皆是僕役: 無非工具而已, 唯獨主賜予效力, 一切果效皆從祂而出. 又指明他們當以建造教會為目標, 並趁機揭示正確建造之法: 以基督為唯一根基, 全殿結構須與根基相和. 此處他順帶自陳為智慧工頭, 告誡後繼者當使33結局與開端相符. 更勸勉哥林多人勿讓敗壞教理玷污靈魂, 因他們是神的殿. 在此他又廢棄驕傲的屬世智慧, 使信徒唯尊基督的知識.
第四章開端闡明真使徒的職分. 鑑於他們因判斷扭曲而未能承認其使徒身份, 他撇開爭議, 直訴於主再臨之日. 再者, 因他們見其卑微形貌便生輕蔑, 他教導這反當視為其榮耀而非羞恥. 繼而列舉實證, 顯明他確未求己榮、顧私慾(羅馬書16:18), 乃忠心事奉基督聖工. 最終推論哥林多人當如何敬重他. 本章末段推薦提摩太暫代其職, 直至親臨; 同時預警他們待其親至之時,"""他將公開揭露那些虛假使徒用以自薦的空洞誇耀,在他眼中是多麼微不足道。
第五章中,他指責他們默許女婿與岳母之間亂倫的結合,並教導他們面對如此駭人罪行時,理當羞愧難當而非驕傲自滿。由此他進一步闡明一項普遍原則:此類罪行應以逐出教會懲戒,以遏止罪惡蔓延,防止敗壞如疫病般擴散。
第六章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首先他嚴詞抨擊他們在不信者面前互相控告的訴訟行為,這極大玷污了福音的聲譽。其次他譴責淫亂之風已猖獗到幾乎被視為合法之事。他以嚴厲警告開篇,隨後以論證強化此警告。
第七章探討童貞、婚姻與獨身問題。從保羅的話語可推測,哥林多人盛行一種迷信觀念——將童貞視為卓越近乎天使的美德,以致輕蔑婚姻如褻瀆之事。為糾正此謬誤,他教導每人當衡量自身恩賜,不可勉強超越能力,因各人呼召不同。他闡明哪些人可守獨身及其正確動機,反之哪些人當進入婚姻,以及基督教婚姻的真諦。
第八章他禁止他們參與異教徒不潔祭儀,或做出任何傷害軟弱良心之事。當他們以「心中認信獨一真神、視偶像為虛妄」為由辯解時,他駁斥此藉口,強調當顧念弟兄,因許多軟弱者的信心可能因這般虛偽而動搖。
第九章他表明自己對他們的要求無非是親身實踐的準則,以免被視為苛求他人遵守自己都未持守的律法。他提醒他們自己如何為避免絆倒人而自願放棄主所賜的自由,在無關緊要之事上靈活變通以適應眾人,使他們從其榜樣學習:不可過於自我,當為造就弟兄而調整。
鑒於哥林多人極其自滿(如開篇所述),第十章開頭他藉猶太人的例子警戒他們勿因錯誤自信而自欺;若他們因外在恩賜而自高,他指出猶太人同樣有可誇之處,卻因濫用特權而徒勞無功。發出此警告後,他立即回到先前話題,揭示參與主聖餐者同赴「鬼魔筵席」是何等不相稱的恥辱汙穢。最終他得出結論: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應受到規範,以免成為任何人的絆腳石。
在第十一章中,他清除了公共集會中某些與基督教莊重得體相悖的腐敗習俗,並闡明當我們站在神與天使面前時應持守何等嚴謹與謙遜。然而,他主要譴責他們對聖餐禮的敗壞執行。隨後他提出糾正已滲入之弊病的方法,即引導他們回歸主最初的設立,以此作為正確行動的唯一準則與永恆法則。
由於許多人濫用屬靈恩賜以滿足野心,他在第十二章深入探討這些恩賜被神賜予的目的,以及其正確且真實的運用方式——即透過彼此互益,使我們在基督的身體裡合而為一。他以人體為喻闡明此教義:儘管肢體各異、功能不同,卻能保持和諧與共感,使各肢體所領受的皆為全身益處——因此愛是此事的最佳指引。34
他在第十三章更詳盡地延續此主題並充分闡釋。其要旨是:萬事都應以愛為準繩。他藉此轉向讚頌這美德,以更強烈推薦追求愛,並鼓勵哥林多人更致力培養它。
第十四章中,他開始具體指出哥林多人在運用屬靈恩賜上的錯誤;鑒於虛浮表現深植其心,他教導他們在所有事上唯獨應追求造就。因此他將說預言的恩賜置於其他恩賜之上,因其更具實益,而哥林多人卻因虛榮更重視方言。此外,他訂立正確的程式次序,同時譴責無益地濫用陌生方言的過失,卻將本該居首位的教導與勸勉置於次要。他隨後禁止婦女公開教導,因這有失體統。
第十五章中,他抨擊一種極具危害的謬誤——儘管我們難以認定此謬誤已在哥林多人中普遍流傳,但某些人的心靈已被其嚴重侵蝕,故需公開施以救治。然而,他似乎有意延至書信末尾才提及此事,因若開篇即論及,他們或會以為自己被全數歸咎。他表明復活的盼望如此重要,若被否定,整個福音便分崩離析。他以有力論證確立此教義後,更闡明其原理與實現方式,最終對此要點進行了完整而細緻的論述。
第十六章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他勸勉他們要救濟耶路撒冷弟兄們的急需。當時他們正因饑荒而困苦,且遭受惡人的殘酷對待。使徒們已指派保羅負責激勵外邦教會提供援助。因此,他勸導他們儲存各自願意捐獻的財物,以便能迅速送往耶路撒冷。最後,他以友好的勸勉與祝賀結束了這封書信。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正如我在開頭所述,這封書信充滿了極具益處的教導,包含了對許多重要主題的多樣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