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林書前書 1




哥林多前書 1:1-3

1:1 奉 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

1:2 寫信給在哥林多 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1:3 願恩惠、平安從 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1. 保羅蒙召作使徒 保羅在幾乎所有書信的開頭都採用這種方式,目的是為他的教義贏得權威與好感。前者他通過神所賦予的職分來確保,即作為神差遣的基督使徒;後者則通過向寫信對象表達關愛來實現。我們更容易相信那些被視為關心我們、並忠實致力於促進我們福祉的人。因此,在這問候中,他通過自稱為基督的使徒,並且是蒙神呼召——即由神的旨意所設立——來主張自己的權威。如今,任何想在教會中被聆聽並擔任教師職分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他必須蒙神呼召擔任此職,並且必須忠實履行職責。保羅在此聲稱自己兩者兼具。因為「使徒」這一稱號意味著個人要憑良心擔當基督的使者(哥林多後書5:19),並宣揚純正的福音教義。但既然沒有人可以自取這榮耀,除非他被呼召,所以他補充說,他並非貿然自任,而是由神所任命36。


因此,讓我們學會在確認應視何人為基督的僕人時,將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職分的呼召,以及對職責的忠實履行。因為沒有人可以合法地自稱並擔任僕人的頭銜和職分,除非他被呼召;同樣,僅僅被呼召還不夠,若他不履行職責。因為主揀選僕人不是為了讓他們成為啞巴偶像,或以呼召為藉口施行暴政,或將自己的任性當作法律;而是同時標明他們應成為怎樣的人,用祂的律法約束他們,最終揀選他們從事侍奉,換言之,首先是為了讓他們不致懶惰,其次是讓他們將自己限制在職責範圍內。因此,正如使徒職分依賴於呼召,任何想要被視為使徒的人,必須表明自己確實如此;不僅如此,任何要求他人信任或聆聽其教導的人,都必須如此。因為既然保羅依靠這些論據來確立自己的權威,那麼那些沒有此類證明卻想獲得任何地位的人,其行為簡直比厚顏無恥更甚。


然而,應當注意的是,若有人不能實際證明這兩點,僅展示對職分的呼召頭銜和對職責的忠實履行是不夠的。因為常常最傲慢地誇耀自己頭銜的人,恰恰是缺乏實質的人;正如古時的假先知們以高傲的輕蔑態度誇口說自己是主所差遣的。不僅如此,現今羅馬教徒除了「來自神的按立,以及從使徒們開始就不可侵犯的神聖傳承」37之外,還喧嚷什麼呢?然而,歸根結底,"""他們似乎缺乏自己所誇耀的那些事物?因此,這裡需要的不是誇口,而是實質。既然這名號被善惡之人同用,我們必須通過檢驗來分辨誰有資格稱為使徒,誰沒有。至於保羅,上帝以多次啟示證明他的呼召,後又以神蹟確認。判斷其忠誠的標準在於——他是否宣揚了基督純正的教訓。關於雙重呼召——上帝的呼召與教會的呼召——可參閱我的《基督教要義》38。


使徒 雖然這名稱按其詞源有廣泛含義,有時泛指各類事工者39,但作為特定稱謂,它專指那些蒙主揀選、奉命向全世界傳福音的人。保羅被列入此行列至關重要,原因有二:首先,人們對使徒的尊崇遠超其他福音事工者;其次,嚴格來說,唯有他們擁有教導眾教會的權柄。


按上帝旨意 使徒習慣欣然承認一切美善皆源自上帝,對其使徒職分尤甚,以此避免任何自負之嫌。誠然,得救的呼召出於恩典,使徒職分的呼召亦然,正如基督所言:「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翰福音15:16)。保羅同時暗示:凡質疑或反對其使徒職分者,實則抵擋上帝的命定。因他此處非為虛名誇耀,乃為抵禦惡意中傷。若非有人暗中破壞上帝賜予他的尊榮職分,對已受哥林多人認可的權柄,特意提及「上帝旨意」實屬多餘。


與我們的弟兄所提尼 此即那位曾任哥林多猶太會堂主管的所提尼,路加在使徒行傳18:17提及。加上他的名字是因哥林多人知其對福音的熱忱與堅定,理當敬重他。如今他被稱為保羅的弟兄,比昔日會堂主管的身分更顯尊榮。


2. 致在哥林多的上帝教會。將「上帝教會」之名賦予一個充斥諸多弊病的群體,甚或可說撒旦而非上帝在其中掌權,或許令人詫異。但保羅絕非諂媚,因他是受聖靈指引發言,而聖靈從不諂媚40。在如此汙穢中,教會形貌何在?我的回答是:主曾對他說「不要怕,這城裡有許多屬我的人」(使徒行傳18:9-10),他牢記此應許,故將少數敬虔者視為教會,即便置身大批不敬虔者中。此外,儘管滲入諸多惡習與教義、行為的敗壞,真實教會的標記依然存在。這段經文需謹記:我們不應要求世上的教會毫無瑕疵,也不該因群體未達理想就剝奪其教會之名。因苛求完全純潔之處方為教會,實屬危險的試探。對於那些懷有這種觀念的人,最終必然會疏遠所有他人,視自己為世上唯一的聖徒,或與少數偽善者共同創立一個獨特的教派。


那麼,保羅憑什麼承認哥林多有一間教會呢?原因在於:他在他們中間看到了福音的教義、洗禮、主的晚餐——這些是判斷教會應有的標記。儘管有些人開始對復活產生懷疑,但這錯誤尚未蔓延至全體,因此教會的名稱及其實質並未受到影響。在他們中間,晚餐的管理上出現了一些過失,紀律與行為的得體性大幅下降:他們輕視福音的單純,沉迷於炫耀與浮華;由於牧者的野心,他們分裂成不同派系。然而,儘管如此,只要他們仍持守基本教義:在他們中間敬拜獨一神,並奉基督的名呼求;將救恩的盼望寄託於基督,且擁有一個尚未完全敗壞的職事——基於這些理由,他們中間仍存在著一間教會。因此,無論在何處,只要對神的敬拜得以保持不受侵犯,並且我所提及的基本教義仍然存在,我們就必須毫不猶豫地斷定,那裡有一間教會。


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 他提到神以哪些福分裝飾了他們,彷彿帶著責備的口吻,至少是為了防止他們不知感恩。因為,還有什麼比拒絕一位使徒更為卑劣呢?正是透過這位使徒,他們被分別為神特別的產業。同時,透過這兩個稱謂,他指出哪些人應被視為教會真正的成員,以及誰有權利屬於她的團契。因為,若你沒有以聖潔的生活顯明自己是基督徒,你或許在教會中,且未被察覺,但你並不屬於她。因此,凡願被算為神子民的,都必須在基督裡成聖。這裡的「成聖」意指分別。當我們被聖靈重生以活出新生命時,這事便在我們裡面發生,使我們能事奉神而非世界。因為我們本性不聖潔,聖靈將我們分別為聖歸給神。然而,這是在我們被接在基督身體裡時成就的,離開基督只有汙穢;並且聖靈也是由基督賜下,而非其他源頭,因此他有充分理由說我們是在基督裡成聖,因為我們藉著祂與神聯合,並在祂裡面成為新造的人。


緊接著的「蒙召作聖徒」,我理解為:正如你們蒙召是為聖潔。然而,這可以有兩種解釋。要麼我們可以理解保羅是在說,成聖的基礎是神的呼召,因為神揀選了他們;意思是這取決於祂的恩典,而非人的優越;要麼我們可以理解他是指,與我們的信仰告白一致的是我們應當聖潔,這是福音教義的目的。前一種解釋似乎更符合上下文,但無論你如何理解,兩者之間並無重大矛盾,因為以下兩個立場完全一致——我們的聖潔源自神聖揀選的泉源,並且它是我們蒙召的目的。


因此,我們必須謹慎持守:我們之所以聖潔,並非出於自己的努力,而是因著神的呼召,因為唯獨祂能使本性不潔的人成聖。而且,我認為保羅在此彷彿用手指指出聖潔的泉源已全然敞開後,更進一步地提升論述,這可能性相當高。"""為神的喜悅,基督的使命也由此向我們展開。然而,既然我們蒙福音呼召,要活出無害的生命(腓立比書2:15),這就必須在我們身上真實達成,以使我們的呼召得以有效。然而,有人會反駁說,哥林多信徒中這樣的人並不多。我的回答是,軟弱的人並未被排除在此數目之外;因為神僅是在我們裡面開始祂的工作,並逐步推進,循序漸進。我進一步回答,保羅有意看重他們身上神的恩典,而非他們的缺陷,以此使他們因疏忽而羞愧,若他們未能活出相稱的生命。


與所有呼求者同在。這亦是所有敬虔者共有的稱號;因為呼求神的名是信心的主要操練之一,信徒也主要藉此職分被評價。請注意,他也說信徒呼求基督,這證明瞭祂的神性——呼求是神聖敬拜的首要表現之一。因此,此處的呼求以提喻法(κατὰ συνεκδοχήν)代表對基督信仰的整體宣告,正如聖經多處將其廣義理解為神聖敬拜的全部。有人解釋這僅指宣告,但這顯得單薄,且與聖經中常見的含義不符。我將「我們的」(nostri)和「他們的」(sui)置於屬格,理解為指基督,而其他人則理解為指地點,將其譯為奪格。我在此遵循了克裡索斯托的解釋。這或許顯得生硬,因表達方式在每處皆置於中間,但在保羅的希臘文風格中,此結構並無不妥。我偏好此譯法而非武加大譯本的原因在於,若理解為指地點,附加條款不僅多餘,且不恰當。保羅會稱何地為己有?他們理解為猶太地,但基於何理由?再者,他會稱何地為他人所居?「世上所有其他地方」(他們說),但這亦不盡合適。反之,我所給的解釋極為貼切;因在提及所有在各處呼求我們主基督之名的人後,他補充「他們的與我們的」,顯然是為表明基督是呼求祂之人無分猶太人或外邦人的共同主。


在各處。保羅此處一反常態地添加了這句;因他在其他書信的問候中僅提及收信人。然而,他似乎有意預先反駁惡人的誹謗,以免他們指控他在致哥林多人時態度傲慢,聲稱擁有不敢在其他教會書信中主張的權柄。因我們稍後將見,他亦不公正地背負此指責,彷彿他為自己預備小巢,以避光線,或暗中與其他使徒疏遠。由此可見,他特意為反駁此虛假指控,將自己置於可遠聞的顯要位置。


3. 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關於此禱告的解釋,請讀者參閱我《羅馬書註釋》的開頭(羅馬書1:7);因我不願以重複之詞加重讀者負擔。"""



1:4 我常為你們感謝我的 神,因 神在基督耶穌裡所賜給你們的恩惠;
1:5 又因你們在他裡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
1:6 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裡得以堅固,
1:7 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1:8 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
1:9  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


4. 我感謝我的神。在問候語中,他先為自己確立了從所賦予的職分而來的權柄,現在則試圖透過表達對他們的愛護,來為自己的教義贏得好感。如此一來,他先安撫了他們的心靈,使他們能耐心聆聽他的責備。45 他透過以下跡象說服他們相信自己的關愛——他對他們所蒙受的恩惠表現出如同自己受惠般的喜悅;並宣稱對他們懷有善意,且對他們的未來抱持美好盼望。此外,他在表達祝賀時加以限定,不給他們驕傲的理由,因他將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恩賜都歸於神,使全部的讚美都歸給祂,因這些都是祂恩典的果實。這彷彿在說:「我確實為你們慶賀,但同時要將榮耀歸給神。」當他稱神為「我的神」時,其含義我已於《羅馬書註釋》(羅馬書1:8)中闡明。保羅既不願諂媚哥林多人,也不會無端稱讚他們。因為儘管並非所有人都配得這樣的讚譽,且許多人因野心敗壞了神所賜的諸多美好恩賜,但這些恩賜本身值得稱許,他不應輕視。再者,聖靈的恩賜既是為全體的造就而賜,他將其列為全教會共有的恩賜,實屬合理。46 但讓我們看看他所稱讚的是什麼。

因這恩惠,等等。這是個概括性的詞彙,涵蓋了他們透過福音所獲得的各樣福分。此處「恩惠」一詞並非指神的恩寵,而是以借代法47(μετωνυμικῶς)指神白白賜予人的恩賜。他隨即具體說明,提到他們在凡事上富足,並指明這「凡事」是什麼——神的教訓和話語。基督徒理當在這些屬靈財富上豐盛有餘;而這些財富越是常被輕忽,我們就越當珍視,視其為更寶貴的產業。我選擇保留「在祂裡面」(in ipso)的譯法,而非譯為「藉著祂」(per ipsum),因我認為前者更具表現力與力量。我們之所以能在基督裡富足,是因我們是祂身體的肢體,並被接納在祂裡面;更確切地說,當我們與祂合而為一時,祂便使我們與祂共用從父神所領受的一切。

6. 正如這見證,等等。伊拉斯謨給出了不同的譯法,大意是「這些事使基督的見證在他們中間得以堅固」,即透過知識和話語。然而,原文傳達了另一層意義,若不曲解,其意甚明——神在哥林多人中間印證了祂福音的真實性,為要堅固它。這可透過兩種方式達成:或藉神蹟,或藉聖靈內在的見證。屈梭多模似乎將其理解為神蹟,但我從更廣義的角度解讀;首先,我們確知福音在我們經歷中的確證,本質上是藉著信心,因為唯有當我們以信心接受時,才「印證神是真實的」(約翰福音3:33)。雖然我承認神蹟應作為確證的一部分,但我們必須追溯更高的源頭,即聖靈是這確證的憑據與印記。因此,我如此解釋這段話——哥林多人在知識上卓越,因神從起初就在他們中間使祂的福音大有功效,且不僅透過單一方式,而是同時藉聖靈內在的感動、各樣恩賜的卓越與多樣性、神蹟,以及一切其他助益。他稱福音為基督的見證,或關於基督的見證,因為其全部內容旨在向我們揭示基督,

「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歌羅西書2:3)。

若有人傾向於以主動意義理解,認為基督是福音的首要作者,使徒們不過是次要或低一等的見證人,我也不會強烈反對。然而,我更滿意前一種解釋。誠然,稍後(哥林多前書2:1)「神的見證」無疑應以主動意義理解,被動含義完全不適用。但此處情況不同,且該段經文更強化我的觀點,因他緊接著補充其內容48——除了基督,別無所知(哥林多前書2:2)。

7. 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Ὑστερεῖσθαι意指缺乏本該需要的東西49)。因此,他意指哥林多人豐盛地擁有神的一切恩賜,以致一無所缺,彷彿在說:「主不僅以福音之光尊榮你們,更卓越地賜予你們各樣恩典,使這些恩典能幫助聖徒在救恩之路上前行。」因他以「恩賜」(χαρίσματα)稱呼那些對聖徒而言如同救恩途徑的屬靈恩典。但有人反駁:聖徒從不會豐盛到不感到某種程度的恩典缺乏,以致他們必須始終「飢渴慕義」(馬太福音5:6)。因有誰能完全達到完美?我回答:「因他們已充分領受所需恩賜,且從不至於貧乏到主不及時供應其缺乏,保羅據此將如此豐盛歸於他們。」出於同樣理由,他補充道:等候顯現,意指他並非將絕對豐盛歸給他們以致無所求,而是足夠他們支用,直到達至完全。分詞「等候」我如此理解:「在你們等候的這段期間。」因此其意為:「以致在你們等候完全啟示之日——那日我們的智慧基督(哥林多前書1:30)將全然顯明——的期間,你們一無所缺。」

8. 他也必堅固你們。此處關係代詞非指基督,而是指神,儘管「神」一詞是較遠的前述詞。因使徒正延續其祝賀,既已陳明對他們的看法,現今也讓他們知曉對其未來的盼望,此舉部分為進一步確認他對他們的關愛,部分為以自己的榜樣勸勉他們持守相同盼望。猶如說——儘管對將來救恩的期待仍使你們懸而未決,你們仍當確信主永不離棄,反要加增已在你們裡面開始的工,直到那日來臨,

「我們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臺前」

(哥林多後書5:10),

得以無可指摘。

無可指摘 在以弗所書與歌羅西書中(以弗所書1:4,歌羅西書1:22),他教導此為我們蒙召的終極目的——在基督面前顯為純潔無瑕。但需注意:這榮耀的純潔並非一開始就在我們裡面完全;不,若我們每日在悔改中長進,並潔淨那些招致神不悅的罪(彼得後書1:9),直至最終與必死的身體一同脫盡一切罪汙,於我們已是美事。關於主的日子,待我們查考第四章時再論。

9.上帝是信實的。當聖經談到上帝的信實時,許多情況下是指上帝具有堅定不移、始終如一的特質,因此祂所開始的必會持續到底,正如保羅在其他地方所說,上帝的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馬書11:29)。因此,我認為這段經文的含義是,上帝對祂所定的旨意是堅定不移的。既然如此,祂就不會輕忽祂的呼召,而是會不斷地看顧祂的工作。51 從上帝過去的恩惠中,我們應當對未來始終懷抱盼望。然而,保羅的觀點更為崇高,他論證哥林多人既然已被主呼召進入基督的團契,就不會被棄絕。但要充分理解這一論證的力量,我們首先必須注意到,每個人都應將自己的呼召視為其蒙揀選的記號。此外,雖然我們無法以同樣的確信來判斷他人的揀選,但在愛心的判斷中,我們必須始終認為所有被呼召的人都是被呼召得救的;我是指有效且有果效的呼召。然而,保羅的話是針對那些上帝的話已在他們心中紮根並結出果子的人說的。

若有人反駁說,許多曾接受真道的人後來背離了,我的回答是,唯有聖靈對每個人而言是其蒙揀選的忠實且確鑿的見證,而蒙揀選是堅忍的基礎。然而,這並不影響保羅在愛心的判斷中確信哥林多人的呼召將堅固不移,因為他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上帝父愛的表徵。這些事絕非為了助長肉體的安全感——聖經多次提醒我們自己的軟弱,以除去這種安全感——而是單純為了堅固我們在主裡的信心。這在當時是必要的,以免他們的心因保羅隨後揭露的許多過犯而沮喪。這一切的要點可總結如下:基督徒應以坦誠的心態,對所有已踏上救恩正路並持續前行的人懷抱盼望,儘管他們同時仍被真實的軟弱所困擾。我們每個人也應從被上帝的靈光照認識基督的那一刻起(希伯來書10:32),確信自己已被主收納為永恆產業的繼承人。因為有效的呼召對信徒而言應是神聖收納的證據;然而與此同時,我們都當存敬畏戰兢的心行事(腓立比書2:12)。關於這一點,我在第十章還會稍作討論。

進入團契。對此,伊拉斯謨譯為「進入夥伴關係」,古譯本則譯為「進入群體」。但我更傾向譯為「團契」,以更好表達希臘文κοινωνιας的含義。52 因為福音的目的正是讓基督成為我們的,並使我們被接在祂的身體裡。當父神將基督賜給我們為產業時,祂也在基督裡將自己賜給我們;由此產生對一切恩惠的共用。因此,保羅的論證是——「既然你們藉著所領受的福音,因信被召進入基督的團契,就無需懼怕死亡的威脅,53 因你們已成為祂的分享者(希伯來書3:14),而祂已戰勝死亡復活了。」總之,當基督徒審視自己時,只會找到戰兢——甚至絕望——的理由;但既然被召進入基督的團契,就關乎得救確信而言,他應當視自己無非是基督的肢體,從而將基督的一切恩惠視為己有。因此,他若視自己為那永不墮落者的一員,便會獲得對最終堅忍(如其所稱)堅定不移的盼望。

1:10 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1:11 因為革來氏家裡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
1:12 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
1:13 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10. 如今我勸你們,弟兄們 迄今他對哥林多人態度溫和,因深知他們過於敏感。然而此刻,在預備他們心靈接受矯正後,他如同高明外科醫師,在施以疼痛療法前先安撫傷口,開始以更嚴厲方式對待他們。即便如此,我們仍將看到,他始終保持極大節制。其要旨如下:「我盼望主賜予你們如此多恩賜並非徒然,目的正是要引領你們得救,但你們同時當謹慎,免得如此卓越的恩典被你們的惡行玷污。因此,務要彼此和睦;我呼籲你們和睦絕非無故,因我得知你們之間存在分歧,甚至敵意,且有黨派紛爭在你們中間肆虐,使信仰的真實合一被撕裂。」然而,鑒於單純勸誡或許不足以喚醒他們,他採用懇切祈求的方式,憑基督之名鄭重勸勉他們:若愛他,就當竭力促進和諧。

要你們都說一樣的話 在勸勉和睦時,他運用三種不同表述:首先,他要求彼此間達成一致,使眾人同聲;其次,他除去破壞合一的分裂之惡;第三,他闡明真正和諧的本質,即在心思與意志上彼此契合。他所列第二點實為首要——即當防備爭競。由此自然衍生第二件事——我們得以和諧;最終達成第三件事,即此處首提的——眾人如出一口;此乃基督徒和諧極其寶貴的果效。讓我們謹記:基督徒之間彼此相爭最為矛盾,因我們信仰的核心正是彼此和睦;更進一步,教會的安危正繫於此種合一。

但讓我們細察他對基督徒合一的要求。若有人偏好精微區分——他首先要求眾人在心思上聯合;其次在判斷上一致;第三,他要求用言語表明此合一。然而,因我的譯法與伊拉斯謨略有差異,容我順帶請讀者留意:保羅此處使用的分詞,意指事物被完美適切地結合。動詞καταρτιζεσθαι(其分詞形式為κατηρτισμένος)本義指被妥善調整,正如人體各部位以絕妙比例相連。

對於「判斷」(sententia),保羅使用γνώμην一詞:但我理解此處指意志,從而形成對靈魂的完整劃分,首句關乎信心,次句關乎愛心。唯有當我們不僅在教義上契合,更在情感與傾向上和諧,方能達成基督徒真正的合一——在各方面同心。如路加對初期教會信徒的見證(使徒行傳2:46):「他們同心合意」。無疑,凡基督之靈作王之處,必顯此景。當他勸勉「說一樣的話」時,更從果效層面充分暗示:合一當徹底到連言語也無分歧。這雖難以達成,卻是基督徒必不可少的——不僅要求同一信仰,更要求同一認信。

11. 已有傳報。因泛泛之言常少成效,他指明,他所言更切中他們的要害。因此,這番勸誡旨在引導哥林多人明白,保羅提及和睦並非無的放矢。因他揭示他們不僅偏離了聖潔的合一,58 更陷入比意見分歧更惡劣的紛爭中。59 為避免被指責輕信傳言,60 仿佛不假思索聽信讒言,他特意稱讚了消息來源的可信度——這些人必是極受敬重,保羅才會毫不猶豫地以他們為證來指證整個教會。克洛伊(Chloe)究竟是地名還是女性名尚無定論,但我更傾向後者。61 據此我認為,是一個家風嚴謹的家庭向保羅報告了哥林多教會的混亂狀況,期望他能匡正時弊。許多人依循金口聖若望(Chrysostom)的觀點,認為保羅不提人名是怕他們遭人憎惡,在我看來這想法實屬荒謬。因他並非說家中某人告密,而是明確提及全家人,且他們必定樂意具名作證。此外,為避免苛責激起反感,他以懇切語氣調和了責備的鋒芒——並非要淡化病症,而是為使他們以更受教的心領受這沉屙的嚴重性。

12 我說這話等等。有人認為此處使用了μίμησις(模仿)修辭,仿佛保羅在複述他們的原話。儘管抄本對連接詞ὅτι(因為/哪個)的用法存在分歧,我傾向於認為這是表原因的連詞而非關係代詞,故此處僅是對前文的解釋:"我說你們中間有紛爭,是因你們各人都誇耀自己屬某個人的名號。"或有人反駁:這些話尚未顯露紛爭跡象。我的回應是:宗教見解一旦出現裂痕,人心不久必爆發公開衝突。因信仰一致最能凝聚人心、維繫和睦,反之若此類根本之事出現分歧,人心必立即陷入爭鬥,且再無其他領域比信仰之爭更激烈。62 故保羅將哥林多教會充斥宗派之爭的現象視為紛爭的充分證據,實屬合理。

"我屬保羅" 此處他提及基督的忠僕——曾在哥林多接續他工作的亞波羅(Apollos),以及彼得(Peter)本人,最後將自己也列入其中,以表明他辯護的與其說是個人立場,不如說是基督的事工。若從其他角度考量,這些本因神聖盟約聯合的同工不太可能各自擁立黨派。63 但如他後文所言,他將適用於他人的情況轉借到自己與亞波羅身上,是為使人拋開人情因素更公正地審視問題本質。或有人質疑:他甚至提到那些宣稱"屬基督"的人,這也該受責備嗎?我的回答是:他借此更完整地展現了當人委身于其他領袖時,這種扭曲情感會引發何等不堪的後果。然而,既然這段經文被多方曲解,我們必須更細緻地探究保羅在此的意圖。他的目的是維護基督在教會中獨一無二的權威,使我們都倚靠祂,唯獨承認祂是我們的主與師尊,不容任何人的名號與祂對立。因此,那些為分裂教會而拉攏門徒(使徒行傳20:30)的人,保羅譴責他們為信仰最致命的敵人。如此,他不容人在教會中佔據至高地位以致篡奪基督的至尊權,也不許人受尊崇到稍減基督尊榮的地步。誠然,基督的僕人理當受某種程度的尊敬,他們在其位分上也是師尊,但有一例外必須謹記:基督的權柄不容侵奪——祂永遠是唯一的師尊,且被視為如此。因此,良善僕人的目標在於:眾人同為基督效力,唯獨歸權能、權柄與榮耀於祂——在祂的旌旗下征戰——單單順服祂,並使他人降服於祂的統治。若有人受野心驅使,這人所聚集的門徒便不屬基督,而是歸於自己。這正是萬惡之源——一切災禍中最具破壞性的——一切教會的致命毒藥,即僕人求自己的益處過於基督的。簡言之,教會的合一尤其繫於此:我們都獨獨倚靠基督,而人居次要地位,絲毫不減損祂的至高性。

13. 基督是分裂的嗎?這種不可容忍的惡果源自哥林多信徒的分黨結派:因唯獨基督當在教會中作王。既然福音的目的,是使我們藉祂與神和好,首要之事便是我們都在祂裡面合一。然而,哥林多信徒中僅少數人靈命健全,仍以基督為師尊(儘管眾人自稱基督徒),基督卻因此被撕裂。因我們若要在祂這元首之下聯合,就必須成為一個身體。反之,若分裂為不同群體,我們便也偏離了祂。因此,在紛爭與黨派中誇耀祂的名,無異於將祂撕碎——這實為不可能,因祂永不背離合一與和睦,正如「祂不能否定自己」(提摩太後書2:13)。保羅藉揭示此荒謬,意在使哥林多人明白:他們既分黨,便是與基督疏離;唯有當祂成為我們牢不可破之聖潔合一的紐帶時,祂才在我們中間作王。

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浸嗎?他以兩項有力論據,揭露奪取基督作為教會唯一元首、唯一教師、唯一師尊的榮耀,或將此榮耀轉歸於人是何等卑劣。其一,我們被基督贖回,本就不屬自己管轄。保羅在《羅馬書》(14:9)也運用此論:「基督為此死而復活,要作死人活人的主。」我們或活或死都屬祂,因我們永遠是祂的人。他在本書信(哥林多前書7:23)同樣強調:「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既然哥林多人……這些人是憑基督的血所買贖的,當他們依附其他領袖時,某種程度上便是放棄了救贖的恩典。此處有一教義值得特別注意——我們無權使自己受制於人,66因為我們是主的產業。因此,保羅在此指控哥林多人忘恩負義至極,竟疏遠那位以寶血贖回他們的領袖,儘管他們可能是在無意中這樣做的。

進一步而言,這段經文也駁斥了天主教徒為支持其贖罪券制度而設計的邪惡計謀。他們聲稱教會擁有由基督與殉道者之血67構成的虛構寶庫,並宣稱藉由贖罪券分配此恩典。如此,他們假裝殉道者之死為我們在神面前贏得了某些功績,使我們能從此源頭尋求赦罪之助。他們固然否認殉道者是我們的救贖者,但再明顯不過的是,這兩者實為一體兩面。問題在於罪人與神和好;問題在於獲得赦免;問題在於平息神的忿怒;問題在於從罪孽中被贖回。他們誇口說這一切部分靠基督的血,部分靠殉道者的血成就。因此,他們使殉道者成為與基督同工的救恩夥伴。然而保羅在此強烈聲明,除基督外無人為我們被釘十字架。殉道者確實為我們的益處而死,但(如教宗利奧68所言)是為樹立堅忍的榜樣,而非為我們獲取義的恩賜。

難道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嗎?此處提出第二個論據,源自洗禮的宣誓;因我們是奉誰的名受洗,便是委身於誰的旌旗之下。因此,我們69與基督相繫,因洗禮是奉祂的名舉行。由此可見,哥林多人若臣服於人,便是背信與叛教。請注意,洗禮的本質類似雙方互負義務的契約70:神藉此儀式接納我們進入祂的家,將我們列為祂的子民;我們則向祂宣誓效忠,承諾永不另奉其他屬靈之主。因此,就神而言,這是祂與我們立的恩典之約,應許赦罪與新生命;就我們而言,這是屬靈爭戰的誓言,承諾永遠順服於祂。保羅在此未論及前者,因主題所限;但論及洗禮時不應忽略。保羅指控哥林多人叛教,不僅因他們離棄基督轉向人,更宣告若他們不單單持守基督——此舉本身便是背約。

有人問:奉基督的名受洗是何意?我回答,此表述不僅表明洗禮基於基督的權柄而立,更在於其功效實質上依存於祂,且整個洗禮的效力端賴於此——基督之名在此被呼求。更有人問:為何保羅說哥林多人是奉基督的名受洗,而基督自己卻命令門徒(馬太福音28:19)要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我回答,洗禮首當考慮的是:父神以白白的恩慈將我們栽種在祂教會中,收納我們為兒女。其次,因我們若非藉著和好便無法與祂建立任何聯繫,我們需要基督以他的血恢復我們與天父的恩寵。其次,既然我們藉著洗禮被奉獻給神,我們同樣需要聖靈的介入,其職責正是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不僅如此,我們在基督寶血中的洗淨尤為聖靈的工作;然而,我們若非透過基督,便無法獲得天父的憐憫或聖靈的恩典,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將他視為洗禮中特別關注的對象,並在洗禮上特別銘記他的名。這絕不意味著排除天父與聖靈的名;因為當我們欲簡要概括洗禮的效力時,我們僅提及基督;但當我們願意更詳盡地論述時,天父與聖靈的名則需明確引入。


1:14 我感謝 神,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一個人施洗,
1:15 免得有人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
1:16 我也給司提法那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
1: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1:18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 神的大能。
1:19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1:20 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 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



"""14. 我感謝我的神。在這句話中,他嚴厲地責備了哥林多人的悖逆,這種悖逆使他不得不避免執行像施洗這樣神聖且榮耀的職責。保羅若為許多人施洗,本也是合宜且符合他職分的。然而,他反而為事情並非如此而歡喜,並承認這是神的旨意所安排的,免得他們藉此在他身上誇口,或使他與那些企圖以此方式招攬追隨者的野心之徒有絲毫相似。但若他真的為許多人施洗呢?這本無害,但(如我所言)此處隱含了對哥林多人及其假使徒的嚴厲責備,因一位主的僕人竟因避免一項本為美善可稱讚的工作而歡喜,唯恐這工作成為他們的絆腳石。

17. 因基督差遣我。他預先回應了一個可能被提出的異議——即他未盡職責,因基督命令使徒們既要教導也要施洗。對此他回答,施洗並非他職分的主要部分,因教導的責任才是他被首要委派並專注的。當基督對使徒們說(馬太福音28:19,馬可福音16:15)「去,教導並施洗」時,祂將施洗與教導相連,僅作為附加或附屬,因此教導始終居首位。

然而,此處需注意兩點。其一,保羅並非完全否認他有施洗的使命,因這適用於所有使徒:「去施洗」;若未獲授權,他甚至為一人施洗也是輕率的,但他僅指出其呼召中最重要的事。其二,他絕非如某些人所想,在此貶低聖禮的尊嚴或效用。因問題不在於洗禮的功效,保羅也非藉此比較來減損其價值;而是因能教導的人少,能施洗的人多;此外,教導可同時面向多人,洗禮卻只能逐一施行,保羅既擅長教導恩賜,便專注於更急需的工作,將其他事務留給更適合的人。更甚者,若讀者細察所有情況,將發現此處隱含71巧妙的諷刺,使那些藉施行儀式之名、企圖以他人勞力換取虛榮的人深感刺痛。保羅建立那教會的辛勞難以置信,後來卻有軟弱無能的教師以灑水之禮72拉攏黨羽;保羅於是將榮譽頭銜讓給他們,聲明自己甘願背負重擔73。

不用智慧的言語。此處以預辯回應雙重異議。那些虛偽的教師或反駁,聽聞不擅言辭的保羅誇口教導職分歸他,實為可笑。故他讓步道,自己非為修辭家74,不以華麗言辭自誇,而是聖靈的僕人,以樸實言語廢棄世間智慧。為免有人指責他藉講道獵取榮耀,如他人藉洗禮所為,他簡短答道,"""他所採用的教導方式遠離炫耀,毫無野心氣息,因此在這方面無可置疑。由此,若我理解無誤,我們不難推斷保羅與哥林多那些邪惡不忠的傳道者爭論的主要根源何在。正是因為他們被野心沖昏頭腦,為博取民眾讚賞,便以華麗辭藻與人為智慧的偽裝來標榜自己。

這一主要弊病必然衍生另外兩個問題——這些偽裝(姑且這麼說)扭曲了福音的純樸本質,基督彷彿被披上一件陌生新衣,以致人們無法尋見對祂純淨無偽的認識。再者,當人心轉向追求措辭的精巧優雅、投機的玄想,以及空洞的教義崇高表像時,聖靈的大能便消逝無蹤,僅剩僵死的字句。福音中彰顯的上帝榮耀不再可見,唯有虛偽無用的表演。為揭露這些對福音的敗壞,保羅在此轉而論述自己的講道方式。他宣稱這方式正確合宜,同時與那些人的虛榮炫耀截然對立。75 他彷彿在說——「我深知你們那些挑剔的教師如何沉醉於自己華而不實的詞句。至於我,我不僅坦承自己的講道粗陋直白、未經雕琢,更以此為榮。因這本是應當的,這正是上帝所命定於我的方式。」他所謂「言語的智慧」,並非指空洞的λογοδαιδαλία(76 巧言令色),而是真正雄辯之術——包含主題的巧妙構思、精妙佈局與優雅表達。他聲明自己毫無此類技巧,更強調這既不合乎其講道本質,也無益處。

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正如他屢次將基督之名與屬血氣的傲慢智慧相對照,此刻為徹底擊垮其驕傲狂妄,他高舉基督的十字架。因信徒的一切智慧都蘊藏於基督的十字架中,而還有什麼比十字架更遭人蔑視?因此,凡願在上帝眼中成為真智者,必先俯就這十字架的卑微,而唯有先棄絕己意與世俗智慧方能達成。然而保羅在此不僅指明基督門徒當有的樣貌與學習途徑,更揭示基督學校中的教導法則。「基督的十字架(他說)若遇見我用雄辯與華麗裝飾的講道,便會落了空。」此處「基督的十字架」代指救贖之恩——這恩典唯從被釘的基督而來。而呼召我們領受此恩的福音真道,理當帶著十字架的特質,在世人的眼中顯為可鄙而非榮耀。故此其意是:倘若保羅在哥林多人面前運用哲學的尖銳與刻意修辭,基督十字架的大能(人類救贖之所繫)將被掩埋,因它無法藉此途徑臨到我們。

此處引出兩個問題:其一,保羅是否全盤否定言語智慧,視其與基督對立;其二,他是否意指雄辯之術與福音教導恆常相斥,無法相容,以致福音宣講遭到損害。"""若以最微妙的雄辯77加以潤飾,便會使其失去效力。對於第一點,我的回應是——若認為保羅會全盤否定那些顯然是上帝美好恩賜的藝術,並將其視為協助人類達成重要目的的工具,這種想法是相當不合理的。至於那些不含迷信成分、具備紮實學問78且建立在正當原則上的藝術,既然它們對人類日常事務既實用又適切,便無疑是出自聖靈;而從中獲得的益處與經驗,應當完全歸功於上帝。因此,保羅此處所言不應被解讀為貶低藝術,彷彿藝術有損虔敬。

第二個問題較為棘手,因他說若摻雜言語的智慧,基督的十字架就落了空。我的回答是:必須考量保羅此處的對話對象。哥林多人當時沉迷於華麗辭藻的膚淺愛好79,因此比其他人更需要被引導回十字架的卑微中,學習接納樸實無華的基督與未經虛飾的福音真諦。我同時承認,此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普世性——不僅世俗的智慧,連優雅的言辭也會使基督的十字架失效。因釘十字架的基督之宣講本質簡樸,故不應被虛浮的修辭所遮蔽。福音的特權正在於如此降服世間智慧,使我們摒棄己見,單純順服,除主所教導外別無所求。至於屬血氣的智慧如何與基督對立,我們稍後將更深入探討;而雄辯術方面,我將依經文所需簡要說明。

我們看到上帝從起初便定意以樸素方式傳揚福音,無需雄辯輔助。那位能塑造人口才的主,若願意,難道不能親自以雄辯示人嗎?祂雖能,卻不願。究其原因,我特別歸納出兩點:其一,樸拙的言說方式更能彰顯真理的榮耀,聖靈的純然效力無需外在修飾便能直抵人心;其二,為更徹底試驗我們的順服與受教之心,同時培養真實的謙卑。因主只接納如孩童般的人進入祂的學校80。唯滿足於十字架之道(無論其外表多麼卑微)、不妄求戴面具之基督者,方能領受屬天智慧。因此福音教導必須以此為準則,使信徒脫離一切驕傲自大。

但若今日有人以適度優雅的論述,藉雄辯潤飾福音真理,是否就該被拒斥,彷彿他玷污了福音或遮蔽了基督的榮耀?我首先回應:當雄辯甘願屈從並服事福音的簡樸本質(如婢女侍奉主母),二者絕無衝突。正如奧古斯丁所言:「賜下漁夫彼得的主,同樣賜下演說家居普良。」此意謂二者皆出於上帝,""""""儘管那位在尊嚴上遠勝於他人者,言語間卻毫無優雅可言;而那位坐在他腳下的人,卻以雄辯之才聞名。因此,那種既不引導基督徒沉迷於華麗辭藻的外在光輝,也不以空洞的愉悅使他們陶醉,更不以叮噹之聲取悅其耳,或以其虛浮之態如面紗般遮掩基督十字架的雄辯,81 既不應受譴責,也不應被輕視。相反,它旨在喚回我們歸於福音的本真純樸,自願謙卑以高舉十字架的簡樸宣講,最終扮演傳令官82的角色,為那些除了聖靈之力外別無所長的漁夫與未受教育之人贏得聆聽的機會。

我其次回答,上帝的靈同樣擁有其獨特的雄辯,但其本質在於散發出一種與生俱來、獨特的光輝,或更確切地說(如人所言),內在的而非外在的裝飾。先知們,尤其是以賽亞、大衛和所羅門,便具備此種雄辯。摩西的著作中亦偶見其蹤跡。不僅如此,即便在使徒們較為質樸的著作中,也不時閃現其火花。因此,適合上帝之靈的雄辯,其本質不在於虛浮的膨脹或空洞的聲音消耗,而在於堅實有效,重實質勝於優雅。

18. 至於十字架的宣講,等等。此處首句為一種讓步。因有人或易反駁,若福音以如此赤裸卑微之形式呈現,常遭輕視,保羅主動承認此點,但當他補充說,這僅是「滅亡之人」的評價時,他暗示無需在意他們的判斷。誰會選擇以滅亡為代價輕視福音?因此,此陳述應理解為:「儘管十字架的宣講因缺乏人類智慧的推崇而被滅亡之人視為愚拙,但在我們看來,上帝的智慧卻在其中清晰閃耀。」他間接指責了哥林多人扭曲的判斷力,他們因受華麗言辭誘惑,輕易追隨野心教師,卻輕視一位為他們救恩賦予上帝大能的使徒,僅因他專注於宣講基督。關於十字架宣講如何成為上帝拯救的大能,我們在註釋《羅馬書》1:16時已作說明。

19. 因經上記著,等等。他進一步以以賽亞的見證表明,因世上的智慧人輕視(更不用說嘲諷)福音真理而對其抱有偏見,是何等不合理。先知的話清楚表明,他們的意見在上帝眼中毫無價值。此段引自《以賽亞書》29:14,上帝威脅要以智慧從智者中滅絕等方式,懲罰百姓的虛偽。此處的應用在於:「對於在其他方面顯出智慧卻形成荒謬判斷的人,這並非新鮮或罕見之事。因主向來如此懲罰那些依賴己見、自以為能引導自己與他人之人的傲慢。古時以色列民中,祂便如此摧毀了那些領袖的智慧。若此發生於一個令外邦欽佩其智慧的族群中,其他人又將如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比較先知的話與保羅的話,並更仔細地審視整個問題。先知確實使用了中性動詞,當他說「智慧將滅絕,聰明將消失」時,保羅則將它們轉化為主動形式,使其與神相關聯。然而,它們在意義上完全一致。因為這是神宣告將展示的一個巨大奇蹟,以致所有人都將充滿驚愕。因此,智慧滅絕了,但這是因主的毀滅;智慧消失了,但這是因主的遮蔽與抹除。至於第二個詞αθετεῖν(伊拉斯謨譯為「拒絕」),由於其含義模糊,有時被理解為抹除、刪除或消除,我在此更傾向於採用這種解釋,以與先知的詞「消失」或「隱藏」相對應。同時,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影響了我83——「拒絕」一詞與主題不符,這一點不久後將顯明。讓我們來看看其含義。

先知的含義無疑正是如此:他們將不再有能妥善治理的統治者,因為主要剝奪他們健全的判斷力與智慧。正如他在別處威脅要使整個民族陷入盲目(以賽亞書6:10),此處則是針對領袖;這就如同將身體的眼睛挖出一般。無論如何,一個巨大的困難源自於以賽亞所用的「智慧」或「聰明」一詞本為正面意義,而保羅引用時卻用於相反目的,彷彿人的智慧因被扭曲而遭神譴責,其聰明因純屬虛妄而被擱置。我承認這通常是如此解釋的;但既然聖靈的諭言不會被使徒曲解為與其真實意圖無關的含義,我寧願偏離解經者的普遍觀點,也不願指控保羅虛假。此外,先知話語的自然含義與保羅的意圖並無矛盾;因為即使最智慧的人,當主奪去其正直的靈時,也會變成愚昧,人的智慧還有何可信?再者,既然神懲罰的慣常方式是使那些盲目跟隨己見、自以為聰明的人陷入黑暗,那麼屬血氣之人若起來反抗神,企圖將其永恆真理屈從於自己的狂妄,轉為愚昧並陷入虛妄的想像,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現在看到保羅引用這見證是多麼恰當。以賽亞宣告,神對所有以己意事奉之人的報應,將是智慧從其智者中消失。保羅為證明屬世的智慧若自高抵擋神便是虛空無益,便引用了以賽亞的這見證。

20.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勝利的呼喊是為進一步闡明先知的見證而添加的。保羅並非如普遍認為的那樣從以賽亞書中引用了這感嘆,而是以自己的口吻說話。因為他們所指的經文(以賽亞書33:18)與當前主題毫無對應或相近之處。在那段經文中,先知向猶太人承諾從西拿基立的軛下得解救時,為彰顯神這一大恩典,他描繪了受外族暴政壓迫者的悲慘境況。他說,他們因不斷憂慮自己被文士、財政官或城樓計數者圍困而陷入持續的焦灼。不僅如此,他說猶太人深陷此等困境,以致僅憑回憶這些苦難便能激發感恩之心84。因此,認為此句引自先知是一種誤解。"""""" 85 這個詞「世界」,不應僅與最後一個術語相關聯,還應與其他兩個術語相聯繫。"""


1:21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 神, 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 神的智慧了。
1:22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
1:23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1:24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
1:25 因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 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21. 因為世人既然不認識。事物的正確秩序理當如此:人藉著自然所賦予的理解之光,默想神在其作為中的智慧,從而得以認識祂。然而,由於人的墮落顛倒了這秩序,神首先定意使我們自視為愚昧,才使我們得著救恩的智慧(提摩太後書3:15);其次,作為祂智慧的標記,祂向我們呈現看似愚拙的事。這秩序的顛倒正是人類忘恩負義所招致的。神的智慧在此指整個世界的創造,這正是祂智慧輝煌的標記與清晰的彰顯:因此,神在祂的造物中為我們擺設了一面明鏡,映照祂可敬的智慧,以致凡觀看這世界與神其他作為的人,只要有一絲健全的判斷力,必不由自主地讚嘆祂。若人能藉由默想神的作為被引導至對祂的正確認識,他們便是在運用智慧中認識神,或說是以自然且合宜的方式獲取智慧;但當全人類未能從神在造物中展現的智慧得著教益時,神便轉而採用另一種方式教導人。90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這是自身的過失,使我們在倒空自己的理解之前,未能得著對神拯救性的認識。

保羅稱福音為「傳道的愚拙」是一種讓步,因它在那些自詡智慧的愚人(μωροσόφοις)眼中確實如此——這些人被虛妄的自信蒙蔽,91 竟敢將神聖真理置於他們無知的批判之下。事實上,從另一角度來看,沒有什麼比以下真理更違反人類理性:神成為必死之人——生命屈服於死亡——公義隱藏在罪的表像之下——祝福的源頭竟承受詛咒,為要藉此將人從死亡中贖回,使他們成為有福不朽的分享者——使他們得著生命——使罪被毀滅,公義得以掌權——使死亡與詛咒被吞滅。然而我們同時深知,福音是「隱藏的智慧」(哥林多前書2:7),其高度超越諸天,連天使也為之驚嘆。此處有一段極美的論述,讓我們看見人心何等盲目,竟在光明中一無所見。誠然,這世界如同一座劇場,主在其中向我們清晰展現祂的榮耀,但儘管如此景象陳列眼前,我們仍如石頭般盲目,並非因啟示晦澀,而是因我們心思與神為敵(歌羅西書1:21),對此我們不僅缺乏意願,更無能力。因為即便神敞開顯現,唯有以信心之眼方能看見祂,除非我們稍覺祂的神性,這微光已足定我們無可推諉之罪。

因此,當保羅在此宣告人無法透過受造物認識神時,你須理解他意指人無法達致對神的純粹認識。為使無人能以無知為藉口,人類在自然這所普世學校中本可有所進益——甚至能對神性有所感知,但對於「神是誰」,他們一無所知,更甚者,他們立刻陷入虛妄的臆想中(羅馬書1:21)。於是,「光照在黑暗裡」(約翰福音1:5)。由此可見,人類的謬誤並非單純出於無知,以致能免於輕慢、疏忽與忘恩的指控。因此,經上所言真實無偽:「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羅馬書1:21,)

另一方面,凡僅憑自然引導者,無人能臻於認識上帝之境。若有人舉哲學家為例外,我回應道,他們恰恰是我們這軟弱本性的顯著例證。因你會發現,他們無一不是從我所提及的知識首要原則,即刻轉入迂迴92與謬誤的思辨,多數人甚至顯出比老婦更甚的愚昧。當他說「凡信者得救」時,這與前述「福音是上帝救恩的大能」相呼應。此外,通過將為數不多的信徒與盲目無知的世界對比,他教導我們:若因信徒稀少而困惑,便是錯了,因他們是上帝特選得救的。

22. 猶太人是要神蹟 這解釋了前文——說明福音宣講何以被視為愚拙。同時他不僅解釋,更進一步指出猶太人不僅輕視福音,甚至憎惡它。「猶太人,」他說,「欲藉神蹟親眼見證上帝大能;希臘人則鍾愛滿足人類理性、博取智慧讚譽之說。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乍看盡是軟弱愚拙。故對猶太人,他是絆腳石,因他們視他如遭上帝離棄;對希臘人,這救贖之道如同虛構。」此處「希臘人」,我認為非泛指外邦人,而是特指受人文學科薰陶或才智超群者。然藉提喻法,其餘人等亦被涵蓋。但他對猶太人與希臘人如此區分:前者因律法狂熱不理性地抵擋基督,如偽善者為迷信爭辯時,以無盡怒氣敵擋福音;後者卻因驕傲自滿,輕蔑視之為乏味。

當他指責猶太人熱切求神蹟之過,非因求神蹟本身為錯,而是揭露其卑劣:以無休止求神蹟,實則妄圖以上帝屈從其律法;因悟性遲鈍,他們彷彿要藉明顯神蹟摸索上帝93;他們沉迷神蹟本身,僅驚嘆不已;最終,無一神蹟能滿足,反日日貪求新異。希西家主動求印證未被責備(列王紀下19:29,20:8),基甸求雙重印證亦然(士師記6:37,39)。相反,亞哈斯拒絕先知所予之兆反受譴責(以賽亞書7:12)。那麼猶太人求神蹟之過何在?在於:所求非為善果,慾望無度,且誤用神蹟。本該藉神蹟堅固信心,他們卻只固執於不信;本不可為上帝立法,他們卻放縱無度;神蹟本該引我們認識基督與上帝屬靈恩典,反成其阻礙。為此,基督斥責他們(馬可福音8:12):

「這邪惡世代求看神蹟。」"""因為他們的好奇與無度慾望無邊無際,儘管屢獲奇蹟,卻未見其帶來任何益處。

24. 希臘人與猶太人 他透過此對比表明,基督之所以不受歡迎,非因祂本身有過,亦非人類普遍天性使然,而是源於未蒙神啟示者之敗壞,因神的選民,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皆不受任何絆腳石阻礙來就基督,以在祂裡面尋得確切救恩。他以能力對比因卑微而生的絆腳石,以智慧對比愚拙。總而言之:「我深知唯有神蹟能觸動猶太人的頑固,唯有虛浮的智慧表像能安撫希臘人的驕傲。然我們不應在意這些;因儘管我們的基督連同祂十字架的卑微,對猶太人而言是絆腳石,遭希臘人嘲諷,祂對所有選民——無論來自何族——卻同時是神的大能,助其跨越這些障礙得救,亦是神的智慧,揭去那虛偽面具。」94

25. 因神的愚拙 當主以看似愚拙的方式待我們,因祂未顯明其智慧時,那看似愚拙的,實超越人類一切智巧。再者,當神因隱藏其大能而顯得軟弱時,那被視為軟弱的,卻比人類任何力量更強。然而,我們須時刻謹記,此處存在一種妥協,如我稍早所言。因無人能否認,嚴格而言,愚拙與軟弱皆不可歸於神,但必須藉此類反諷言辭,擊潰狂妄肉體的僭越,因其肆無忌憚地奪取神一切榮耀。

1:26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1:27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1:28  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
1:29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 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1:30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 神, 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1:31 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26. 看哪,你們的蒙召。由於希臘文動詞(βλέπετε)的語氣難以確定,且直陳式與命令式在此上下文中同樣適用,我將選擇權留給讀者自行決定。無論哪種情況,其意義顯然相同:若視為直陳式(你們看),保羅便是以顯而易見之事召喚他們作見證,如同將他們引至眼前之物;若理解為命令式,則是喚醒他們從昏沉中省思此事本質。「蒙召」一詞可集體指代被召之眾——意為「你們看主在你們中間所召的是何等樣的人」。但我更傾向於認為,保羅在此指出他們蒙召的方式,這形成極有力的論據——因若他們輕看十字架的卑微,便在某種程度上廢棄了那召命,而神正是在此召命中徹底抹去人類智慧、權能與榮耀的一切功績。由此,他隱晦指責他們的忘恩:既遺忘神的恩典也忘卻自身本相,竟以輕蔑態度看待基督的福音。

然而此處須注意兩點:其一,保羅欲藉哥林多人的實例印證所言真理;其二,他更深意在勸誡他們——若認真思考主在他們蒙召時所設立的次序,就必須徹底脫去驕傲。「為要羞辱智慧人與尊貴人,並廢棄那存在的」,他說。這兩種表述皆精準:勇力與智慧被羞辱時便消逝,而存在之物需被徹底廢除。通過「揀選貧窮的、愚拙的、卑賤的」,他表明神將這些人置於偉大者、智慧者與尊貴者之前。因若神將眾人置於同等地位,尚不足以擊潰肉體的傲慢。故此,神將那些看似卓越者置於後位,為要徹底降卑他們。但若有人據此推論神如此廢棄肉體榮耀是為將尊貴者排除於救恩盼望之外,便是愚不可及。有些愚妄人甚至以此為由,不僅得意洋洋地睥睨尊貴者如遭神棄絕,更視其遠不如己。我們當謹記:這話是對哥林多人說的——他們在世雖無顯赫地位,卻仍無故自高。因此,神混淆強者、智者與偉人,非為使軟弱者、無學問者與卑賤者驕傲,乃是要將眾人一同帶到同一水準。所以,那些在世眼中微不足道者當如此自省:「當世上受尊崇者一無所有時,我們更當存何等謙卑?」若太陽的光輝尚且黯淡,星辰將如何?若星辰之光熄滅,晦暗之物又當如何?這些觀察的要旨,是叫那些被主召喚卻在世上看為無有之人,不濫用保羅的話自高,反而牢記勸誡——

「你因信而立,不可自高,倒要懼怕」(羅馬書11:20)

並在神面前以敬畏謙卑之心謹慎而行。

但保羅在此並非說神未召任何尊貴有能力之人,而是指出其數目稀少。他闡明此安排的目的——為要「廢掉肉體的榮耀」。"""寧取卑微而捨崇高。然而,神親自藉大衛之口勸誡君王擁抱基督(詩篇2:12),又藉保羅之口宣告祂願萬人得救,且祂的基督不分貴賤、無論君王臣僕皆同蒙應許(提摩太前書2:1-4)。祂更親自顯明此理:最先蒙召的是牧羊人,隨後是哲學家;目不識丁、遭人輕視的漁夫反居尊位,然而時日推移,君王與謀士、元老與雄辯者亦陸續進入他們的學堂。

28. 無有之物 羅馬書4:17雖用相似措辭,涵義卻異。該處論及敬虔者的普世呼召時,保羅指出我們蒙召前本為虛無——此乃神眼中的實相,縱然人眼中我們或似有所是。此處所言「虛無」(οὐδενεια)當從人觀角度理解,對應下文明言此舉乃「為使有者歸於無有」。因除表像外,我們實質皆為虛無。故「有者」應解作「似有者」,使本段與下列經文呼應:

「祂從糞堆中提拔貧寒人」(詩篇113:7),

「扶起被壓迫的人」(詩篇146:8),諸如此類。由此可明見那些妄想在神揀選前,人類尚有絲毫功德價值的愚昧之徒何等荒謬。

29. 使凡有血氣的無一可誇 此處「血氣」雖如聖經多處泛指人類,卻含特定意涵:聖靈以輕蔑語談論世人,為擊垮其驕傲,如以賽亞書31:3所言——「埃及人不過是血氣,並非靈」。當銘記此真理:在神面前,我們毫無可誇之處。為此保羅特添「在神面前」一語。因世人或暫耽於虛妄自誇,此等榮耀卻如煙轉瞬消散。此語更令全人類在神面前靜默,如哈巴穀所言:

「惟耶和華在祂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哈巴穀書2:20)。

故一切可讚美之事,當認明皆出於神。

30. 你們是屬祂的 為免讀者以為前述與己無關,保羅此刻闡明這些事正適用於他們——因他們唯獨屬神。「你們是」一語極具分量,彷彿在說:「你們的起源出於那稱無為有的神(羅馬書4:17),祂越過表像之有;你們的存在根基於基督,故無驕傲之理。」此處非僅論受造,更指藉神恩典重生後的屬靈存在。

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 因許多人雖不明顯背離神,卻在基督之外另尋他物,彷彿祂未涵蓋萬有,保羅簡述基督所蘊藏的豐盛,同時暗示與基督聯合的實質。當他稱基督為我們的義,即暗指我們唯獨有罪;其餘稱謂亦然。此處他賦予基督四個尊榮稱號,涵蓋其全備性,""""""以及我們從他所領受的一切恩惠。

首先,他說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意指在他裡面我們獲得了智慧的絕對完滿,因為父神已在他裡面完全啟示自己,使我們無需再尋求認識他以外的任何事物。歌羅西書2:3有類似經文——

「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

關於這點,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時有機會進一步闡述。

其次,他說基督成為我們的義,意指因他的緣故我們蒙神悅納,因他藉死亡贖了我們的罪,並將他的順服歸算為我們的義。既然因信稱義包含罪得赦免與蒙恩接納,這兩者我們都透過基督得著。

第三,他稱基督為我們的聖潔,意指我們這些本性不聖潔的人,藉他的靈更新成為聖潔,得以事奉神。由此我們也推論:人不可能僅憑信心白白稱義,卻不同時過聖潔生活。這些恩典的果實彷彿被不可分解的紐帶連結,企圖分割之人無異於將基督撕裂。因此,凡想藉神不配得的恩慈在基督裡稱義者,必須明白:若不同時以他為聖潔——即更新至生命純全無瑕——便無法達成。那些誹謗我們「因傳講因信白白稱義就叫人廢棄善工」的,本段經文已充分駁斥,因它表明信心在基督裡同時領受重生與罪赦。

但請注意,基督這兩項職分雖緊密相連,卻仍有所區別。保羅在此明確區分之事,我們切不可錯誤混淆。

第四,他教導基督被賜予我們作救贖,意指藉他的恩慈,我們一次脫離罪的一切捆綁及隨之而來的苦難。因此救贖是基督賜予我們的第一項恩典(始於我們),也是最後完成的恩典(因救恩始於將我們從罪與死的迷宮中領出;然而直到復活之日,我們仍如羅馬書8:23所記「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若問基督如何成為我們的救贖,我的回答是——「因他獻自己為贖價」。

最後,對於此處列舉的一切祝福,我們必須在基督裡尋求完全的實現,而非部分。因保羅並非說基督被賜予是為「補足」或「湊齊」義、聖潔、智慧與救贖,而是將這一切的完全成就唯獨歸於他。聖經中再無其他經文能如此清晰標明基督的所有職分,你也能由此清楚明白信心的本質與功效。既然基督是信心的正確對象,凡知道基督賜予我們何等恩惠之人,也同時學會了何為信心。

31. 「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注意神在基督裡賜予我們萬事的目的——使我們不歸功於己,而將一切頌讚歸給他。神剝奪非為使我們赤露,乃要立刻用他的榮耀遮蓋我們,但條件是:每當我們要誇口時,必須離開自己。總之,當人在自我認知中降為虛無,承認唯獨在神裡面才有良善時,就必須棄絕一切自誇的慾望。"""並且竭盡全力,單單以神的榮耀為其渴望與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從先知書寫的上下文中更為明顯,保羅正是從那裡引用了這見證;因為在那段經文中,主在剝奪人類所有關於力量、智慧與財富的榮耀後,命令我們只以認識祂為榮耀(耶利米書9:23, 24)。如今,祂要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認識祂,即明白是祂施行審判、公義與憐憫。因為這種認識同時在我們心中生發對祂的信靠與敬畏。因此,若有人心思如此調適,不為自己求取功績,唯願神獨受高舉;若他滿足於神的恩典,將全部幸福寄託於祂的父愛,簡言之,唯獨以神為滿足,這樣的人便是真正「以主為榮」。我說真正,因為連偽善者也虛妄地以祂為榮,正如保羅所言(羅馬書2:17),當他們或因神的恩賜而自高,或因肉體的卑劣自信而得意,或濫用祂的話語時,卻仍自稱屬祂的名下。


歌林書前書 1 歌林書前書 1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10,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