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論背負十字架——自我否認的一環
本章分為四部分:
I. 十字架的本質、必要性與尊嚴,第1-2節。
II. 十字架的多重益處,第3-6節。
III. 十字架形式中最卓越者,卻未完全消除痛苦感受,第7-8節。
IV. 描述十字架下的爭戰與真實忍耐(非哲學家之忍耐),效法基督的榜樣,第9-11節。
各節摘要
1. 何謂十字架。由誰施加、施加於誰、及其原因。其必要性與尊嚴。
2. 十字架的必要性。1. 為抑制驕傲。2. 使我們求告神之助。大衛的範例。
3. 為使我們體驗神的同在。3. 十字架的多重功用。1. 產生忍耐、盼望與對神的堅定信心,賜予勝利與堅忍。信仰不可摧毀。
4. 2. 塑造順服之心。亞伯拉罕的範例。此訓練何等有益。
5. 十字架為克制肉體放縱所必需。以貼切比喻描繪。十字架的多樣形式。
6. 3. 神容許我們的軟弱,糾正過往過失,為使我們持守順服。此理由所羅門與使徒之言證實。
7. 十字架下的獨特安慰,即為義受逼迫時。此安慰的部分內容。
8. 此形式十字架最契合信徒,當甘心樂意背負。此樂意非無感歡愉,乃是在重擔下呻吟時仍耐心等候主。
9. 描述此爭戰。反駁斯多葛學派之虛妄。以基督的權威與榜樣闡明。
10. 由選民的見證與一致經歷證實。並以使徒彼得為特殊範例。我們所需忍耐的本質。
11. 基督徒與哲學家忍耐之區別。後者假裝無法抗拒的必然性。前者彰顯神的公義與其對我們安危的看顧。此差異之完整闡述。
1. 敬虔之心須更進一步,即順應基督對門徒的呼召:「各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太16:24)。凡蒙主揀選並獲親近之恩者,當預備迎接艱辛、勞苦、紛擾的一生,充滿各樣患難;因這是天父的旨意,要以此方式試煉祂的子民。祂從長子基督開始此歷程,並對眾兒女延續此道。儘管這愛子是祂「所喜悅」的,我們卻見祂在地上時非但未受寬待,反而終生承受無盡十字架,甚至可說其一生無非是持續的苦難。使徒闡明緣由:「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5:8)。既然如此,我們豈能免除元首基督親身承擔的境遇?何況祂正是為我們而屈服,為在己身樹立忍耐的典範?因此,使徒宣告:所有神的兒女命定要效法祂的模樣。這使我們在世人視為邪惡逆境的艱難中得著大安慰——因我們正與基督的苦難相交;正如祂穿越諸般患難進入天國榮耀,我們也需經多方磨難抵達彼處。保羅在另一處如此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14:22);又言:「使我認識基督,並祂復活的大能,以及與祂受苦的團契,效法祂的死」(羅8:29)。"""想到我們越是遭受苦難,就越能確信與基督的團契,這該多麼有力地減輕十字架的苦澀;透過與祂的交通,我們的苦難不僅蒙福,更大大促進我們的救恩。
2. 我們還可以補充,我們的主之所以必須承擔十字架,唯一的原因是要見證並證明祂對父神的順服;而我們卻有許多理由必須持續活在十字架之下。我們本性軟弱,傾向將一切完美歸於肉體,除非親眼看見自己的軟弱,否則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德行,毫不懷疑無論遭遇何事,它都能在一切困難中屹立不搖。因此,我們愚蠢地沉溺於對肉體的空洞自信,甚至因此向主自高,彷彿無需祂的恩典,我們自身的能力就已足夠。再沒有比當祂藉經歷向我們證明自己的軟弱與脆弱時,更能壓制這種傲慢了。因此,祂以羞辱、貧窮、喪親、疾病或其他苦難來造訪我們。當我們感到完全無法承受時,便立刻在自我層面屈服,從而學會謙卑地呼求祂的力量——唯有這力量能支撐我們承受苦難的重擔。即便是最聖潔的人,若未經十字架的試煉更徹底認識自己,也會對自身的堅忍過於自信。大衛亦有此感:「我凡事平順時曾說:『我永不動搖。』耶和華啊,你曾施恩,使我穩固如山;你掩面,我就驚惶。」(詩篇30:6-7)他承認在順境中感覺遲鈍,以致忽略本該倚靠的神恩,轉而倚靠自己,妄圖永存。若這等大先知尚且如此,我們誰不該警惕自省?
儘管在平靜中他們自以為更堅忍,但苦難中的謙卑讓他們認清錯覺。信徒們藉此認清自身病症,在謙卑中長進,擺脫對肉體的敗壞自信,轉而投靠神恩;一旦投靠,便經歷神大能的同在,其中蘊藏豐盛庇護。
3. 保羅教導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神既應許在患難中與信徒同在,他們便體會這應許的真實;因祂手的扶持,他們得以忍耐——這絕非靠己力可成。因此,忍耐使聖徒親身驗證神確實在需要時賜下所應許的幫助。他們的信心也因此堅固,若忽略過去所見證的神信實,便是忘恩負義。如今我們明白十字架同時帶來多少益處:推翻對自身德行的狂妄認知,揭露我們耽溺的虛偽,除去有害的肉體自信,教導我們在謙卑中單單倚靠神,不致被壓垮或絕望。隨後,勝利帶來盼望,因主履行應許,為未來確立祂的信實。即便僅有這些理由,也足以顯明我們背負十字架的必要性。擺脫自愛、徹底覺悟軟弱,絕非小事。"""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軟弱,以至於學會不信任自己——不信任自己,以便將信心轉移到神身上,以如此真摯的信心倚靠祂,信賴祂的援助,並堅持到底,靠著祂的恩典站立,從而領悟祂是信守承諾的,並對祂應許的確定性如此確信,以至於在盼望中變得堅強。
4. 神使祂的子民受苦的另一目的,是為了考驗他們的忍耐,並訓練他們順服——並非他們能靠自己順服,除非祂賜予能力;但祂樂意以此證明並彰顯祂賜予聖徒的恩典,免得這些恩典隱藏未被使用。因此,通過公開展示祂為僕人預備的忍耐之力與堅韌,祂被稱為考驗他們的耐心。因此有經文說神試探亞伯拉罕(創世記21:1,12),藉著他甘願獻上獨生子來驗證他的敬虔。同樣,彼得告訴我們,我們的信心通過苦難被驗證,如同火爐中的金子被試煉。但誰能說,信徒從神那裡領受的最寶貴忍耐之恩,被證實並顯明出來,不是有益的呢?否則人們永遠不會按其價值珍視它。但若神自己為防止賜予信徒的美德埋沒無用,甚至荒廢,而提供機會使其彰顯,那麼聖徒的苦難就有充分的理由,因為沒有這些苦難,他們的忍耐就無法存在。我還要說,十字架也訓練他們順服,因為借此他們學會不按自己的意願生活,而是順服神的安排。事實上,若一切順遂己意,他們便不知何為跟隨神。塞內卡曾提到(《論幸福生活》第15章)古時有諺語勸人忍受逆境:“跟隨神”,暗示人唯有在甘心接受神的管教時,才真正順服祂的軛。若我們在凡事上證明對天父的順服是極正當的,那麼我們當然不應拒絕祂用來訓練我們順服的任何方式。
5. 然而,除非我們同時認識到肉體本性多麼容易在稍得寬容時便掙脫神的軛,否則我們仍不明白這種順服的必要性。這就像難以駕馭的馬,若閑養數日,便不再認得以往順從的騎手。我們總會變得如神對以色列民的責備——養尊處優後,便踢踹養育我們的主(申命記32:15)。神的慈愛本應吸引我們默想並愛慕祂的良善;但既然我們的惡性如此,總因祂的寬容而墮落,那麼用管教抑制我們的狂妄就更為必要。因此,為防止我們因財富過剩而膽大妄為;或因尊榮而驕傲;或因身體、心智或命運的其他優勢而傲慢,神便按各人所需,以十字架的不同方式壓制並約束我們肉體的狂妄。因為我們並非都患同樣的病,所以不需要同樣的艱難療法。因此我們看到,並非所有人都經歷同樣的十字架。當天上的醫生對一些人溫和以待時,對另一些人則用更嚴厲的手段,目的皆為治癒所有人。然而無人能完全免於管教,""""""因為他知道所有人,無一例外,都病了。
6. 我們還可以補充,我們最仁慈的天父不僅要求我們預防自身的軟弱,更常要糾正過往的過錯,以使我們保持應有的順服。因此,每當我們遭遇苦難,就當立刻回想過去的生活。如此,我們便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過錯確實配受這樣的懲戒。然而,勸勉忍耐不應主要建立在認罪的基礎上。因為聖經提供了更美好的思考,它說,在患難中"我們受主的懲治,免得和世人一同定罪"(哥林多前書11:32)。所以,即使在苦難的苦澀中,我們也當認出天父的仁慈與憐憫,因祂即便在那時仍不停止推進我們的救恩。祂降下苦難,非為毀滅,乃是要救我們脫離世人的定罪。這思想當引領我們明白聖經另一處的教導:"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箴言3:11-12)。當我們察覺天父的杖責時,豈不該像順服溫良的兒子般行事,而非效法那些在惡行中剛硬的絕望之人悖逆嗎?若我們偏離祂時,祂不以管教喚回我們,便是定我們為滅亡了。所以經上真實地說:"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希伯來書12:8)。若在祂向我們顯明美意、顧念我們救恩時,我們竟不能忍受,便是極其悖逆了。聖經指出信徒與非信徒的區別在於:後者如同根深蒂固之惡的奴僕,在鞭打下只會變得更頑劣;而前者如自由出生的兒子,轉向悔改。此刻,就當選擇你的類別。但因此話題我已論述過,在此簡要提及即可。
7. 此外,當我們為義受逼迫時,會有非凡的安慰。因那時我們當思想:上帝賜予我們何等尊榮,以祂戰士的特殊徽章來區分我們。"為義受逼迫"不僅指為福音辯護而爭戰,也包括以任何方式為正義辯護。因此,無論是為維護上帝真理抵擋撒旦的謊言,還是為保護良善無辜者免受惡人傷害,我們若因此招致世俗的敵視而危及生命、財產或名譽,都不可憂愁或退縮,不願為上帝如此付出;也不可認為自己在這些事上可憐——因祂親口宣告我們是有福的(馬太福音5:10)。貧窮本身確是悲慘,流放、輕蔑、監禁、羞辱亦然;死亡終究是終極的災難。但當上帝的恩惠向我們吹拂時,這些無一不能轉化為我們的福祉。讓我們滿足於基督的見證,而非肉體的虛假評判,並效法使徒"因算是配為這名受辱"而歡喜(使徒行傳5:41)。為何如此?若我們雖清白無辜,卻因人的惡行被奪去財產,按人看確是陷於貧窮,實則我們在天上的財寶反增多了;若被逐出家園,我們便更蒙接納進入上帝的家;若遭煩擾輕視,我們在基督裡就更堅固;若被恥辱與惡名玷污,我們在上帝國度的地位就更高; 若被殺,這反成了進入永生的門徑。主既如此看重我們,"""讓我們羞愧於將自己貶低至不如現世生活中那些虛幻易逝的誘惑。
8. 既然藉由這些及類似考量,聖經充分安慰了我們因捍衛正義而蒙受的恥辱或災難,若我們不欣然從主手中領受這些,便是極大的忘恩負義——尤其這種十字架的形式最適合信徒,因基督樂意藉此在我們身上得榮耀,正如彼得所言(彼前4:11,14)。但對於高尚心性者,蒙羞比百死更苦,保羅明確提醒我們,不僅迫害,連羞辱也等候著我們,「因為我們信靠永生的上帝」(提前4:10)。他在另一處也吩咐我們效法他,「在毀謗與稱讚中」前行(林後6:8)。然而,所要求的喜樂並非意味全然無感於痛苦。聖徒若未因痛楚受折磨、未因苦難而煩擾,便無法在十字架下展現忍耐。貧困若無艱辛,疾病若無痛楚,恥辱若無刺痛,死亡若無恐懼,堅忍與節制又何從彰顯?但當每一種苦難以其本質的苦澀攪擾心靈時,信徒在此顯出他的堅毅:雖全然感知苦澀且備受煎熬,仍奮力抵擋、勇敢爭戰;在此顯出他的忍耐:雖被劇痛刺紮,卻因敬畏上帝而克制不至失控;在此顯出他的欣然:雖被憂愁壓迫,仍因上帝屬靈的安慰而滿足。
9. 信徒對抗痛苦自然感受時的這種掙紮,保羅優美地描述為:「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4:8-9)。可見,忍耐背十字架並非情感全然麻木、對痛苦毫無知覺——如古時斯多葛學派對其英雄的荒謬描述:一個脫離人性者,對順逆、哀樂無動於衷;或更似石頭,不受萬物影響。這種崇高智慧換來了什麼?他們展示了一種從未也永不可能存於人間的忍耐幻影。不,正因追求過度嚴苛的忍耐,他們反將其徹底逐出人類生活。如今基督徒中亦出現新型斯多葛派,他們認為不僅呻吟哭泣,連憂傷焦慮也是罪惡。這類悖論通常出自怠惰者之手,他們沉溺思辨勝於行動,只能炮製此類謬論。但我們與那種鐵石哲學無涉——我們的主與夫子已譴責它,不僅言傳,更以身示。祂曾為自己與他人之苦難悲泣流淚,亦未教導門徒異樣:「你們將要痛哭哀號,世人倒要歡喜」(約16:20)。為免有人視此為罪,祂明言:「哀慟的人有福了」(太5:4)。這不足為奇。若一切眼淚皆該受譴責,我們該如何看待主自己「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22:44;太26:38)?若一切恐懼皆屬不信,我們該如何定位經文所述「祂驚恐起來」的戰慄?若一切憂傷皆被定罪,又如何辯護祂的告白:「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10. 我願陳明這些,以免敬虔之心陷入絕望,唯恐""""""從感到無法擺脫自然的悲傷之情,他們或許會全然放棄學習忍耐。這必然是那些將忍耐轉化為麻木、將勇敢堅定之人變成木石者的結果。聖經讚美聖徒的忍耐,當他們雖受艱苦所困卻不被壓垮;雖感受深切痛苦,卻同時充滿屬靈的喜樂;雖被憂慮壓迫,卻因神的安慰而振奮。然而,他們心中仍有某種抗拒,因為天然的感受會躲避並畏懼與其相悖之事,而敬虔的情感則試圖透過這些困難順服神的旨意。
主在對彼得說話時表達了這種抗拒:「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翰福音21:18)。事實上,當需要以死亡來榮耀神時,彼得不太可能是被勉強拖著去的;若是如此,他的殉道就幾乎不值得稱讚了。但儘管他以最大的熱忱順服神的安排,因他未脫離人性,仍被雙重意志所困擾。想到自己將要面對的血腥死亡時,他因恐懼而寧願逃避;另一方面,當他考慮到這是神的呼召時,他的恐懼就被克服並壓制,從而欣然迎接死亡。因此,我們若要做基督的門徒,就必須讓心靈充滿對神的敬畏與順服,以馴服並征服一切與祂安排相悖的情感。如此,無論我們面對何種十字架,都能在最艱難的處境中堅守忍耐。
苦難自有其苦澀,會刺痛我們。當疾病纏身時,我們會呻吟不安,渴望康復;貧困壓迫時,我們會感受到焦慮與悲傷的刺痛,忍受羞辱、輕蔑與傷害的痛苦,並在親友離世時流下自然的淚水:但我們的結論始終是——「這是主的旨意,因此讓我們順服祂的旨意。」不僅如此,在悲痛的尖銳中,在呻吟與淚水之間,這一念頭必然浮現,使我們甘願承受那些令我們如此痛苦的考驗。
11. 然而,既然忍耐十字架的主要理由源自對神旨意的思考,我們必須簡要說明哲學式忍耐與基督教忍耐的區別。事實上,極少哲學家能領悟到,神的手藉苦難試煉我們,而我們應當在這事上順服神。他們提出的唯一理由是「必須如此」。但這豈不是等於說,我們必須屈服於神,因為與祂對抗是徒勞的?如果我們僅因不得已而順服神,那麼一旦有機會逃脫,我們便會停止順服。但聖經呼籲我們思考的神旨意截然不同:首先是公義與公平,其次是對我們自身救贖的關切。因此,基督教對忍耐的勸勉是這樣的——無論貧窮、流放、監禁、辱罵、疾病、喪親之痛或其他苦難臨到我們,我們都應明白,這些無一不是出於神的旨意與護佑;更進一步,祂所做的一切皆是最完美的安排。
什麼!難道我們無數的日常過犯不該受到比祂的憐憫所施加更嚴厲、更沉重的懲罰嗎?難道我們的本性不該被制服,如同習慣於軛的牛嗎?"""難道不是為了避免憤怒與放縱,當它列舉時?上帝的公正與真理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受苦嗎?396 但如果上帝的公平無疑在苦難中彰顯,我們若抱怨或抗拒,便是行不義。我們不再聽到那冰冷的說教——屈服吧,因為這是必須的;而是一條生動有力的誡命——服從吧,因為抗拒是非法的;耐心承受吧,因為不耐就是對上帝公正的反叛。既然我們只被那些看似對自身安全與利益有益的事物所吸引,我們的天父在此也安慰我們,保證在祂加諸我們的十字架中,正為我們的救贖作了安排。但若苦難顯然對我們有益,我們為何不該以平靜感恩的心接受?耐心承受苦難,並非屈服於必然,而是滿足於自身之善。這些思考的效果是,無論我們的心因十字架下自然感受到的苦澀而多麼緊縮,它也會因屬靈的喜樂而同等擴張。由此生出感恩,而無喜樂便無感恩可言。但若對主的讚美與感恩只能發自歡欣鼓舞的胸懷,且無事應中斷我們這些感受,那麼以屬靈喜樂調和十字架的苦澀,其必要性便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