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論默想未來的生活
本章分為三部分:
I. 十字架的主要用途,在於以各種方式使我們習慣輕視現世,並激發我們嚮往未來的生活,第1、2節。
II. 在脫離現世生活時,我們既不應逃避它,也不應憎惡它;而是渴望未來的生活,並欣然順從我們至高主宰的命令捨棄現世,第3、4節。
III. 描述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所表現的軟弱。矯正與安全的補救方法,第6節。
各節內容
1. 神使祂的子民受苦的目的。1. 使我們習慣輕視現世生活。我們對現世的愚昧之愛。苦難被用作治療。2. 引導我們嚮往天堂。
2. 過度熱愛現世生活會阻礙我們適當地嚮往來世。因此,繁榮的弊端。人類判斷的盲目性。我們對生命虛空的哲學思考僅有短暫的影響。十字架的必要性。
3. 現世生活是神對祂子民恩惠的證據;因此,不應厭惡。相反,應激發感恩之心。在地上爭戰後,天上勝利的冠冕。
4. 如何調和對現世生活的厭倦。信徒對生命的評價。現世與未來生活的比較。應在何種程度上憎惡現世生活。
5. 基督徒不應因恐懼死亡而顫抖。兩個理由。異議。回答。其他理由。
6. 理由續述。結論。
1. 無論我們遭受何種苦難,我們都應始終認為其目的是訓練我們輕視現世,從而激勵我們嚮往未來的生活。因為神深知我們天生對現世的奴性之愛有多強烈,為了防止我們過於執著於此,祂採用最適切的方法喚醒我們,擺脫我們的麻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自以為在追求和嚮往天上的永生。因為我們若毫不優於低等動物,將會感到羞愧;若沒有超越墳墓的永生盼望,我們的處境將與牠們毫無差別。但當你觀察每個人的計劃、願望和行為時,你會發現其中只有世俗之事。因此,我們的愚昧在於:心靈被財富、權力和榮耀的光芒眩惑,以致無法看得更遠。心也被貪婪、野心和慾望所佔據,沉重得無法超脫。總之,整個靈魂被肉體的誘惑所纏繞,在地上尋求幸福。
為應對這種病症,主透過持續證明現世生活的苦難,使祂的子民體會其虛空。因此,為了不讓他們在現世中期待深厚持久的平安,祂常容許他們遭受戰爭、動亂、掠奪或其他傷害的侵擾。為了不讓他們過於熱切地追求轉瞬即逝的財富,或安於已擁有的財富,祂使他們陷入貧困,或至少限制他們過節制的生活,有時透過流放,有時透過歉收,有時透過火災或其他方式。為了不讓他們過於自滿於婚姻生活的益處,祂或因配偶的不端行為使他們煩惱,或因子女的惡行使他們謙卑,或因喪親之痛使他們受苦。但若祂在這些事上寬容他們,為了防止他們因虛榮而膨脹或因自信而驕傲,祂透過疾病和危險,清楚向他們展示凡人所能享有的一切利益是多麼不穩定且易逝。
我們若從十字架的管教中得益,就會明白:現世生活就其本身而言,是動盪不安、充滿困擾、無數悲慘之處,顯然毫無幸福可言;那些被視為祝福的事物,也是不確定、短暫且虛空的。"""1. 並且被大量的邪惡所玷污。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我們在此所尋求或期望的一切都是爭戰;當我們想到冠冕時,必須將目光投向天國。因為我們必須明白,除非我們學會輕視現世生活,否則我們的心靈永遠不會真正升起對未來的渴望與追求。
2. 因為這兩者之間沒有中間地帶:要麼我們視大地為無價值之物,要麼它會以無節制的愛將我們束縛。因此,如果我們對永恆有任何顧念,就必須努力擺脫這些枷鎖。此外,由於現世生活有許多誘惑吸引我們,並以極大的歡愉、恩典和甜蜜來撫慰我們,時常從這些魅惑中被喚醒對我們至關重要。397 試問,如果我們在此享受無間斷的榮譽與幸福,當連持續的苦難刺激都無法喚醒我們對自身悲慘境遇的應有認識時,會發生什麼?人生如煙或影,不僅學者知曉,這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諺語之一。認為這一事實極有益於知曉,人們以許多廣為人知的表達推薦它。然而,沒有哪個事實是我們更少仔細思考或更少記起的。因為我們制定所有計劃時,彷彿已將不朽固定於塵世。如果我們看到一場葬禮,或行走於墳墓之間,死亡的影像便映入眼簾,我承認我們會對生命的虛幻進行絕妙的哲思。我們並非總是如此,因為這些事物常常對我們毫無影響。但即便在最佳情況下,我們的哲思也是短暫的。它一旦轉身便消失無蹤,不留一絲記憶的痕跡;簡言之,它消逝得如同劇院中對愉快表演的掌聲。不僅忘記死亡,甚至忘記自身的必死性,彷彿從未聽聞過任何相關傳言,我們沉溺於麻木的安全感中,彷彿期待著塵世的不朽。同時,若有人以諺語插話,說人不過是朝生暮死的生物,398 我們固然承認其真實性,但遠未加以留意,永恆的念頭仍牢牢佔據我們的心靈。那麼,誰能否認對我們所有人而言,極其重要的是——我不僅指言語的提醒,而是通過一切可能的經驗確信塵世生活的悲慘境況?因為即便確信,我們仍幾乎無法停止以邪惡而愚蠢的欽羨凝視它,彷彿其中包含了一切美好事物的總和?但如果神認為有必要如此訓練我們,那麼當祂呼喚並將我們從麻木中搖醒時,我們必須傾聽,以便迅速輕視世界,全心渴望未來的生活。
3. 然而,信徒應培養對現世生活的輕視,不應導致對其的憎惡或對神的忘恩負義。這種生活,儘管充斥各種苦難,仍正當地被歸類為不可輕視的神聖祝福之一。因此,如果我們在其中未能認識神的恩慈,我們對祂的忘恩負義便不可小覷。對信徒而言,這尤其應視為神聖仁慈的證明,因為它完全旨在促進他們的救贖。在公開展示永恆榮耀的產業之前,神樂於通過較小的證據——即祂每日賜予我們的祝福——向我們顯明自己為父。因此,當此生用於使我們認識神的良善時,我們豈能因其看似不含一絲美好而蔑視它?我們應以這樣的方式感受並對待它,將其置於那些絕不可輕視的神聖恩賜之列。即使聖經中沒有證據(它們既多且明),"""然而,大自然本身也在勸誡我們要感謝上帝,因祂將我們帶入光明,賜予我們使用光明的權利,並賦予我們維持光明所需的一切手段。當我們思考到,在此我們某種程度上是為天國的榮耀做準備時,還有更高層次的理由。因為主已命定,那些最終將在天上得冠冕的人,必須先在地上進行一場戰爭,這樣他們在克服戰爭的困難並取得勝利之前,就不會先慶祝勝利。另一個理由是,我們在這裡以各種方式開始體驗到神聖仁慈的預嘗, 為的是讓我們對其完全顯現的盼望和渴望更加強烈。一旦我們認定塵世生活是神聖憐憫的禮物,而我們有義務心懷感激地記念它,我們就能適當地轉而思考其最悲慘的狀況,從而擺脫對它的過度眷戀——正如我所說,我們天生容易如此。
4. 隨著這種不當之愛的減少,我們對更好生活的渴望應隨之增加。我承認,那些認為最好是不出生、次好是早逝的人,確實形成了極為精確的觀點。因為,缺乏上帝之光和真正宗教的他們,能在其中看到什麼不是可怕且邪惡的預兆呢?那些399為親友的出生感到悲傷並流淚,卻在他們死亡時慶祝的人,也並非毫無道理。但他們這樣做毫無益處;因為缺乏真正的信仰教義,他們未能看出那本身既不幸福也不可取的事物如何轉化為義人的益處:因此,他們的觀點最終導致絕望。那麼,信徒在評估這必死的生命時,若認識到它本身不過是苦難,就應以更大的熱忱和更少的阻礙,努力追求未來和永恆的生命為目標。當我們將兩者對比時,前者不僅可以安全地被忽視,甚至與後者相比,可以被輕視和鄙棄。如果天堂是我們的故鄉,那麼地球除了是流放之地外,還能是什麼?如果離開世界是進入生命,那麼世界除了是墳墓外,還能是什麼?居住其中除了是沉浸於死亡外,還能是什麼?如果擺脫身體就是完全獲得自由,那麼身體除了是監獄外,還能是什麼?如果享受神的同在是幸福的頂峰,那麼缺乏它豈不是悲慘的?但「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林後5:6)。因此,當將塵世生活與天國生活相比時,前者無疑可被鄙視並踩在腳下。我們確實絕不應憎恨它,除非它使我們受制於罪;甚至這種憎恨也不應針對生命本身。無論如何,我們對它必須保持這樣的態度:在厭倦或憎恨之餘,既要渴望其終結,也要準備好按主的旨意繼續活在其中,遠離一切抱怨和不耐煩。因為這就像是主已指派我們一個崗位,我們必須堅守,直到祂召回我們。保羅確實為自己仍被身體的枷鎖束縛而哀嘆,並熱切渴望得贖(羅7:24);然而,他聲明,順服上帝的命令,他已準備好接受任何結果,因為他承認,無論生或死,榮耀神的名都是他對神的責任,而什麼最有利於神的榮耀,則由神來決定(腓1:20-24)。
因此,如果我們活著或死去都為主,就讓我們將生死之期交託於祂。然而,讓我們熱切渴望死亡,並不斷默想它;與未來的永生相比,讓我們輕看生命,且"""由於罪的束縛,人們渴望能在主所喜悅的時候擺脫它。
5. 但說來奇怪,許多自稱基督徒的人非但不如此渴望死亡,反而對其恐懼至極,甚至一提到死亡就顫抖,視之為不祥且可怕之事。誠然,我們對生命終結的提及感到本能的不安並不令人驚訝。然而,若基督徒心中虔誠之光竟不足以以更大的慰藉克服並壓制這種恐懼,則實難容忍。倘若我們思考這具不穩定、有缺陷、易腐壞、衰敗、腐朽的軀殼終將解體,是為了立刻轉化為堅固、完美、不朽,最終成為屬天的榮耀,難道信仰不該驅使我們熱切渴望那本性所懼怕之事嗎?若我們明白死亡是將我們從流放中召回,歸返那屬天的故土,這難道不該帶來安慰嗎?萬物固然渴求永恆存在。我承認這點,因此主張我們應仰望未來的永生,在那裡獲得塵世無處可尋的永恆安定。保羅卓越地教導信徒要歡然奔赴死亡,非因「願意脫去,乃願意穿上」(林後5:2)。連低等生物與無生命之物——甚至木石——都感知自身虛空,渴盼最終復活,好與神之子同脫離虛空(羅8:19);我們既蒙賜理智之光,更被神的靈啟迪,論及存在本質時,豈能只停留於塵土之腐壞?但此處非我駁斥此等謬見之地。開篇時我已言明,無意對常識性議題作冗長討論。對心懷此怯懦者,我建議其閱讀居普良的短論《論死亡》,除非他們更配得被送往哲學家處——藉審視後者對蔑視死亡的論述,或可令其羞愧。但我們當確信:未能在基督學校中進步之人,必不以喜樂期待死亡與最終復活之日(提後4:18;多2:13),因保羅以此標記區分所有信徒;聖經慣常指引我們以此為實質喜樂之源。「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主說,「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21:28)。試問:他本欲以此激發我們活潑歡欣,若反致憂傷驚惶,豈合情理?若然,我們何以仍尊他為師?
因此,讓我們恢復清明,無論肉體盲目愚昧的渴望多麼牴觸,都當毫不猶豫地期盼主的降臨——不僅是心願,更當以熱切歎息視之為至福之事。他將作為救贖者降臨,把我們從無盡邪惡苦難中解救,引領我們進入他生命與榮耀的福樂產業。
6. 事實正是如此:地上存活的全體信徒,必須如待宰羔羊,為要效法他們的元首基督(羅8:36)。倘若他們不將心意升向天堂,超脫世上萬物,超越現狀(林前15:19),其境遇將何等可悲。反之,一旦他們昂首超越屬世之事,縱見惡人財富尊榮昌盛,安享太平,沉溺奢華,縱情宴樂,""""""儘管他們還可能受到惡意的攻擊,遭受傲慢者的侮辱,被貪婪者掠奪,或受到其他激情的侵擾,他們將毫不費力地承受這些苦難。他們會將目光轉向那一天(以賽亞書25:8;啟示錄7:17),在那日,主將接納祂忠實的僕人,拭去他們眼中所有的淚水,為他們披上榮耀與喜悅的衣袍,以祂無可言喻的甜美喜悅滋養他們,提升他們分享祂的偉大;最終,允許他們參與祂的幸福。而那些在地上可能曾繁榮的惡人,祂將以極大的恥辱驅逐他們,將他們的歡愉轉為折磨,笑聲與喜悅變為哀哭與咬牙切齒,和平變為良心的啃噬,並以不滅之火懲罰他們的奢靡。祂還將使他們的頸項屈服於敬虔者的腳下,正是這些敬虔者的耐心曾被他們濫用。因為,正如保羅所言,「神既是公義的,就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也必使你們這受患難的人與我們同得平安,那時主耶穌從天上顯現」(帖撒羅尼迦後書1:6,7)。這確實是我們唯一的慰藉;若失去它,我們要麼陷入絕望,要麼轉向世俗虛幻的安慰自取滅亡。詩篇作者承認,「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腳步險些滑跌,因為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篇73:3,4);直到他進入聖所,思考義人與惡人的結局,才找到安息之所。總而言之,唯有當信徒的目光投向基督復活的大能時,基督的十字架才能在他們心中勝過魔鬼與肉體、罪與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