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第六章 為失喪之人尋求基督裡的救贖

第六章 為失喪之人尋求基督裡的救贖





本章各部分為:I. 基督救贖主教義的卓越性——教會一直持守的教義,第1節。II. 基督,在兩種約定中都是中保,被獻給虔誠的以色列人和古人的信仰,這從獻祭的設立、亞伯拉罕家族的蒙召,以及大衛及其後裔的提升中顯而易見,第2節。III. 因此,律法之下敬虔之人的安慰、力量、希望和信心,基督以各種方式由他們的天父獻給他們。


章節。


1. 若無對基督救贖主的信心,對造物主上帝的認識毫無益處。第一理由。第二理由由使徒的見證加強。結論。這教義自創世以來,歷代以來為上帝的兒女所持守。將天堂開放給不認識基督的異教徒是錯誤的。駁斥此說法的藉口,引用聖經經文。

2. 若無基督中保,上帝從未對古以色列人施恩。第一理由基於獻祭的設立。第二理由基於亞伯拉罕的蒙召。第三理由基於大衛家族被提升至王室尊榮,並由引人注目的聖經經文證實。

3. 基督是受苦之人永遠應許的安慰;是信仰和希望的旗幟,永遠豎立。這由各種聖經經文證實。

4. 猶太人被教導要仰望基督。這教導由我們的救主親自認可。普遍的說法,即上帝是信仰的對象,需要解釋和修正。關於基督的這場討論的結論。異教徒對上帝沒有救贖的知識。


1. 全人類在亞當身上被毀滅,我們起源的卓越和尊嚴,如前所述,非但無益於我們,反而使我們蒙受更大的羞辱,直到上帝,祂不承認被罪玷污和敗壞的人是祂自己的工作,以祂獨生子的身份顯現為救贖主。自從我們從生命墮落到死亡以來,我們所討論的關於造物主上帝的一切知識都將是無用的,除非有信心隨之而來,將上帝在基督裡呈現為我們的父。自然的進程無疑是,世界的構造應該是一所學校,我們可以在其中學習虔誠,並從中進入永生和完全的福樂。但是,在我們無論轉向何處,無論上下,所看到的完美之後,我們卻遭遇了神聖的咒詛,這咒詛在將無辜的受造物捲入我們的過犯的同時,必然使我們自己的靈魂充滿絕望。因為儘管上帝仍然樂意以多種方式向我們顯明祂的父愛,但我們不能僅僅從對世界的觀察中推斷出祂是一位父親。良心在我們裡面催促,並表明罪是我們被遺棄的合理理由,不允許我們認為上帝將我們視為或對待我們如同兒女。此外還有我們的懶惰和忘恩負義。我們的心智如此盲目,以至於無法感知真理,我們所有的感官都如此敗壞,以至於我們邪惡地剝奪了上帝的榮耀。因此,我們必須與保羅一同得出結論:「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哥林多前書 1:21)。他用「上帝的智慧」來指稱這宏偉的天地劇場,充滿了無數的奇蹟,對其明智的沉思本應使我們能夠認識上帝。但我們這樣做收效甚微;因此,他邀請我們相信基督——這種信心,以愚拙的表象,令不信者厭惡。因此,儘管十字架的傳講不符合人類的智慧,但如果我們想回到我們的創造主上帝那裡,我們就必須謙卑地接受它,因為我們與祂疏遠了,這樣祂才能再次成為我們的父。"""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們始祖墮落之後,沒有中保的上帝知識對於救贖是無效的。基督所說的並非僅僅是他自己的時代,而是涵蓋了所有時代,當他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 17:3)。因此,那些在沒有聖經一貫描述為進入生命的唯一門徑的恩典的情況下,向不信者和不敬虔者敞開天堂的人,其狂妄自大就更為可恥。如果有人將我們救主的這些話限制在福音傳播之後的時期,那麼反駁就在眼前;因為在所有時代和國家共同的基礎上,聖經宣告那些與上帝疏遠、因此處於咒詛之下、是忿怒之子的人,在他們與上帝和好之前,不能蒙上帝喜悅。對此,我們可以加上我們救主對撒馬利亞婦人所說的話:「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翰福音 4:22)。藉著這些話,他既指責所有外邦宗教的虛假,也說明了原因——即在律法之下,救贖主只應許給選民,因此,任何不尊重基督的敬拜都從未蒙上帝喜悅。因此保羅也斷言,所有外邦人都是「沒有上帝」的,並且失去了生命的盼望。現在,既然約翰教導說生命從起初就在基督裡,並且全世界都失去了它(約翰福音 1:4),那麼就有必要回到那個源頭;因此,基督宣告說,因為他是挽回祭,他就是生命。而且,天堂的產業只屬於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 15:6)。現在,將兒子的地位和等級賦予任何沒有被嫁接到獨生子的身體裡的人,那將是最不合適的。約翰清楚地證明,那些信他名的人就成為上帝的兒女。但由於我目前無意正式討論信靠基督的主題,因此在此順帶提及就足夠了。


2. 因此,上帝從未向他的古老子民顯現為施恩的,也從未在沒有中保的情況下給予他們任何恩典的盼望。我無需提及律法的獻祭,藉此信徒們清楚而公開地被教導,救贖只能在基督獨自完成的贖罪中找到。我所堅持的是,教會的繁榮和幸福狀態始終建立在基督的位格上。因為儘管上帝在盟約中包含了亞伯拉罕所有的後裔,但保羅卻恰當地論證(加拉太書 3:16),基督確實是所有地上萬國都將蒙福的後裔,因為我們知道,所有按肉體從亞伯拉罕而生的人,並不都被算為後裔。且不提以實瑪利和其他人,以撒的兩個兒子,雙胞胎以掃和雅各,在母腹中時,為何一個被揀選,另一個被棄絕?不,為何長子被棄絕,只有幼子被接納?此外,為何大多數人被棄絕?因此,很明顯,亞伯拉罕的後裔主要被視為一個頭,而且沒有來到基督面前就無法獲得所應許的救贖,基督的職責是將那些分散的人聚集起來。因此,選民的最初揀選取決於中保的恩典。儘管在摩西的記載中沒有非常明確的表達,但它似乎是所有虔誠之人普遍知道的。因為在以色列人設立君王之前,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她的歌中描述義人的幸福時這樣說:「他必賜力量給他的君王,高舉他受膏者的角;」這些話的意思是,上帝會祝福他的教會。與此相符的是後來添加的預言,"""「我將為自己興起一位忠心的祭司,他必永遠在我受膏者面前行走,」(撒母耳記上 2:10, 35)。毫無疑問,我們的天父意圖讓大衛和他的後裔身上看到基督活生生的形象。因此,他勸誡義人敬畏他,吩咐他們「親吻子」(詩篇 2:12)。與此相應的是福音書中的經文:「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他來的父」(約翰福音 5:23)。因此,儘管王國因十個支派的反叛而分裂,但上帝與大衛及其繼承人所立的約卻得以存續,正如他的先知所宣告的:「然而,我不會將整個王國從他手中奪走:但我會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使他一生作王」(列王紀上 11:34)。同樣的事情重複了第二和第三次。經文也明確指出:「為此我必苦待大衛的後裔,但不是永遠」(列王紀上 11:39)。一段時間後,經文說:「然而,為了大衛的緣故,耶和華他的上帝在耶路撒冷賜給他一盞燈,使他的兒子在他之後興起,並堅立耶路撒冷」(列王紀上 15:4)。當事情瀕臨毀滅時,經文再次說:「然而,耶和華不願為他僕人大衛的緣故毀滅猶大,因為他曾應許永遠賜給他和他子孫一盞燈」(列王紀下 8:19)。


總而言之,大衛,排除了所有其他人,被選為承載主美意的人;正如經文在別處所說:「他離棄了示羅的帳幕」;「此外,他拒絕了約瑟的帳幕,沒有選擇以法蓮支派」;「卻選擇了猶大支派,他所愛的錫安山」;「他也揀選了他的僕人大衛,把他從羊圈中帶出來:他從跟隨懷孕的母羊那裡把他帶來,牧養他的百姓雅各,和他的產業以色列」(詩篇 78:60, 67, 70, 71)。總之,上帝如此保守他的教會,意圖讓其安全和救贖依賴於基督作為其元首。因此,大衛呼喊:「耶和華是他們的力量,他是他受膏者的拯救力量」;然後禱告:「拯救你的百姓,賜福你的產業」;暗示教會的安全與基督的治理密不可分。同樣地,他在別處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我們呼求的時候,願王聽我們」(詩篇 20:9)。這些話清楚地教導,信徒在尋求上帝的幫助時,他們唯一的信心在於——他們處於國王看不見的治理之下。這可以從另一首詩篇中推斷出來:「耶和華啊,我懇求你現在拯救: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詩篇 118:25, 26)。這裡顯然是邀請信徒歸向基督,確信當他們完全在他手中時,他們將是安全的。同樣地,另一篇禱告中,整個教會懇求神的憐憫:「願你的手扶持你右手邊的人,扶持你為自己所堅固(或最適合)的人子」(詩篇 80:17)。因為儘管詩篇作者哀嘆整個民族的分散,他卻祈求在獨一的元首中復興。在百姓被擄走,土地荒蕪,事情看似絕望之後,耶利米哀嘆教會的災難,特別抱怨因王國的毀滅,信徒的希望被切斷了;「我們鼻孔的氣息,耶和華的受膏者,在他們的坑中被捉住,我們曾說,在他的蔭下,我們將在列國中生活」(耶利米哀歌 4:20)。從所有這些,可以清楚地看出,正如沒有中保,主就不能對人類施恩一樣,基督在律法之下,始終被聖潔的先祖們視為他們信心的對象。


3. 此外,當在苦難中應許安慰時,特別是當描述教會的解救時,"""在基督裡,信心與希望的旗幟高揚。「你出來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你的受膏者。」哈巴谷書(3:13)說。每當先知書中提到教會的復興,百姓就被引導到對大衛所作的應許,就是他的國度將永遠長存。

這並沒有什麼奇怪,因為否則聖約就不會穩定。以賽亞書7:14中有一段顯著的預言,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在看到不信的亞哈王拒絕了先知關於耶路撒冷將從圍困中得救並立即安全的見證後,先知彷彿突然轉向彌賽亞:「看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這間接暗示,儘管國王和他的百姓邪惡地拒絕了向他們提出的應許,彷彿他們一心要使神的信實落空,但聖約不會被破壞——救贖主將在祂自己的時候降臨。總之,所有先知為了表明神是可和解的,總是小心翼翼地提出大衛的國度,因為救贖和永恆的救恩都依賴於此。因此,以賽亞書中說:「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的可靠慈愛。看哪,我已立他作萬民的見證。」(賽55:3, 4);這暗示,信徒在災難中若沒有這個見證,即神會樂意聽他們的禱告,就無法有希望。同樣地,為了振奮他們低落的精神,耶利米說:「看哪,日子將到,耶和華說,我必為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作王,行事亨通,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他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必安然居住。」(耶23:5, 6)。以西結書中也說:「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就是我的僕人大衛;他必牧養他們,作他們的牧人。我耶和華必作他們的神,我的僕人大衛必在他們中間作王:我耶和華說的。我必與他們立平安的約。」(結34:23, 24, 25)。他又在論述這奇妙的復興之後說:「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他們都必有同一位牧人。」「我必與他們立平安的約;這約必是永遠的約。」(結37:24–26)。我從眾多經文中選取了幾段,因為我只是想讓讀者銘記一個事實,即信徒的希望永遠只儲存在基督裡。所有其他先知都同意這一點。因此,何西阿說:「那時,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必一同聚集,為自己立一個首領。」(何1:11)。他後來用更清楚的詞語解釋說:「後來以色列人必歸回,尋求他們的神耶和華,和他們的王大衛。」(何3:5)。彌迦也談到百姓的歸回,明確地說:「他們的王必在他們前面行,耶和華在他們前面引導。」(彌2:13)。阿摩司在預言百姓的復興時說:「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我必建立其廢墟,將它重建,像古時一樣。」(摩9:11);換句話說,唯一的救恩旗幟就是將大衛家族提升到王室的輝煌,這在基督裡得到了實現。因此,撒迦利亞,由於時間上更接近基督的顯現,說得更清楚:「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歡喜;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亞9:9)。這與詩篇中已經引用的經文相符:「耶和華是他們的氣力,又是他受膏者的拯救。」這裡的救恩從頭部延伸到整個身體。


4. 藉著讓猶太人熟悉這些預言,""""""上帝的用意是要教導他們,在尋求救贖時,他們應當直接仰望基督。儘管他們已經嚴重墮落,但他們從未完全失去這個普遍原則的知識,即上帝將藉著基督的手,成為教會的拯救者,正如他對大衛所應許的;並且只有這樣,上帝所揀選的子民才能實現他所立的自由之約。因此,當我們的救主在臨死前進入耶路撒冷時,孩子們高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 21:9)。因為似乎有一首眾所周知且普遍使用的讚美詩,其中他們唱道,他們所擁有的唯一剩餘的上帝憐憫的保證,就是所應許的救贖主的降臨。因此,基督告訴他的門徒要相信他,以便他們對上帝有清晰而完整的信仰:「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約翰福音 14:1)。因為雖然嚴格來說,信心是從基督升到父那裡,但他暗示,即使信心依賴上帝,它也會逐漸消失,除非他自己介入,賦予它堅實的力量。上帝的威嚴太高,凡人無法攀登,他們像蟲子一樣在地上爬行。因此,關於上帝是信仰對象的普遍說法(拉克坦修斯,第 4 卷第 16 章),需要加以修正。當基督被稱為不可見上帝的形象時(歌羅西書 1:15),這個表達並非沒有原因,而是旨在提醒我們,除非我們在基督裡看見上帝,否則我們無法認識我們的救恩。因為儘管猶太文士用他們錯誤的解釋,使先知們關於救贖主的教導變得模糊,但基督卻認為這是一個事實,彷彿是公眾普遍接受的,即在絕望的情況下,除了彌賽亞的顯現之外,沒有其他的補救辦法,也沒有其他拯救教會的方式。的確,保羅所提到的事實並不像它應該的那樣廣為人知——即基督是律法的終結(羅馬書 10:4),儘管這既是真實的,也從律法和先知書中清楚地顯明。然而,我現在並不是在討論信心,因為我們將在其他地方有更合適的篇幅(第 3 卷第 2 章),但我希望以這種方式向我的讀者強調的是,敬虔的第一步是承認上帝是一位父親,他會保護、管理和愛護我們,直到他將我們帶入他國度的永恆產業;因此,正如我們最近所觀察到的,沒有基督就無法認識上帝,並且,從世界的開始,基督就被呈現在所有選民面前,作為他們信心和信賴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愛任紐說,無限的父在子裡被限制,因為他已經適應了我們的能力,以免我們的心被他榮耀的浩瀚所吞噬(愛任紐,第 4 卷第 8 章)。狂熱分子不注意這一點,將一個有益的觀點扭曲成一個不敬虔的夢想,185 彷彿基督只分享了神性的一部分,就像從整體中取出的一部分;而其意義僅僅是,上帝只在基督裡被理解。約翰的話永遠是真實的:「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約翰一書 2:23)。因為儘管在古代有許多人自誇他們崇拜至高無上的神,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但由於他們沒有中保,他們不可能真正享受上帝的憐憫,以至於確信他是他們的父親。他們沒有持守元首,即基督,他們對上帝的認識是轉瞬即逝的;因此他們最終墮落到粗俗和污穢的迷信中,暴露出他們的無知,就像今天的土耳其人一樣,儘管他們高聲宣稱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是他們的上帝,但他們拒絕基督,卻用偶像取代了他。"""

第二冊第六章 為失喪之人尋求基督裡的救贖 第二冊第六章 為失喪之人尋求基督裡的救贖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08,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