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聖經中獨一真神與異教諸神的對立
章節
1. 重述對神的認識。聖經所啟示的神,與其創造之工中所彰顯的為同一神。
2. 摩西、大衛與耶利米所描述的神之屬性。屬性闡釋。總結。此知識的應用。
3. 聖經引導我們歸向真神,同時排除異教諸神;然而異教徒在某種意義上仍持守神的獨一性。
1. 我們先前觀察到,對神的認識,在世界的構造和所有受造物中並非模糊不清地展現,但藉著聖言則更清晰、更熟悉地解釋出來。現在或許應該指出,在聖經中,主以我們已經看到他在其創造物中被描繪的相同特徵來呈現自己。對這個主題的全面討論將佔用大量篇幅。但在此處,提供一種索引就足夠了,虔誠的讀者藉此可以理解他應當主要在聖經中尋求何種對神的認識,並被引導如何進行搜尋。我現在並非在談論神藉以區分亞伯拉罕後裔與其他民族的特殊盟約。因為當他藉著無償的收養,接納那些曾為仇敵的人進入兒子的地位時,他那時就已經以救贖主的身份行事了。然而,目前我們正在思考的知識,僅止於世界的創造,而未上升到基督這位中保。儘管很快就需要引用新約中的某些經文(其中既提供了創造主神的大能的證據,也提供了他在維護其最初創造物方面的護理的證據),但我希望讀者記住我目前的目的是什麼,以免偏離主題。簡而言之,目前對他來說,理解創造天地之神如何治理他所創造的世界就足夠了。在聖經的每一部分,我們都看到對他慈父般的仁慈和樂於施恩的描述,我們也看到嚴厲的例子,表明他是惡人的公正懲罰者,特別是當他們儘管他百般忍耐卻仍然頑固不化時。
2. 有些段落對神聖品格的描述更為生動,彷彿祂真實的面容清晰可見。摩西似乎確實打算簡要地概括人類所能認識的一切關於上帝的知識,他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代的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 34:6, 7)。在此,我們首先可以觀察到,祂的永恆和自存透過祂宏偉的名字重複兩次而宣告;其次,在列舉祂的完美時,祂的描述並非祂本身如何,而是與我們相關,以便我們對祂的認識能成為生動的實際印象,而非空洞的幻想推測。此外,如此列舉的完美正是我們在天上和地上所見到的光輝—憐憫、良善、慈愛、公義、審判和真理。因為能力和力量都包含在耶和華這個名字之下。先知們在充分宣告祂神聖名字時也採用了類似的稱謂。無需收集大量經文,目前只需提及一首詩篇(145篇)即可,其中對神聖完美的總結如此仔細,以至於似乎沒有遺漏任何一項。然而,其中所列舉的每一項完美都可以在創造中被默想;因此,當經驗引導我們時,我們感受到祂是怎樣的,祂就透過祂的話語宣告自己是怎樣的。在耶利米書中,上帝宣告祂希望我們認識祂的品格,儘管描述不那麼完整,但實質上是相同的。「誇口的,」祂說,「當以認識我,知道我是耶和華,在地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為誇口。」(耶利米書 9:24)。確實,我們最需要知道的屬性是這三項:慈愛,我們完全的安全僅依賴於此;審判,每天對惡人施行,並以更嚴厲的形式等待他們,甚至直到永遠的毀滅;公義,藉此忠信者得以保存,並蒙受最仁慈的眷顧。先知宣告,當你理解這些時,你就充分具備了在上帝面前誇口的條件。這裡也沒有遺漏祂的真理、能力、聖潔或良善。因為如果不是建立在祂不可侵犯的真理之上,對祂的慈愛、審判和公義的認識又如何存在呢?再者,如果沒有預設祂的巨大能力,又如何相信祂以審判和公義治理大地呢?祂的慈愛又從何而來,不正是從祂的良善而來嗎?總之,如果祂的一切道路都是慈愛、審判和公義,那麼祂的聖潔也因此顯而易見。此外,聖經中向我們展示的上帝知識,其目的與創造中閃耀的知識相同—即我們藉此學習以完全正直的心和真誠的順服來敬拜祂,並完全依賴祂的良善。
3. 在此,或許有必要對一般教義作一總結。首先,讀者應當注意,聖經為了引導我們認識真神,明確地排斥並拒絕了所有異教的神祇,因為在幾乎每個時代,宗教普遍被玷污了。確實,獨一上帝的名字在各地都為人所知並被頌揚。因為那些崇拜眾神的人,每當他們說出自然的真誠語言時,都簡單地使用「神」這個詞,彷彿他們認為一位神就足夠了。這一點被殉道者查士丁敏銳地注意到,他也為此寫了一篇論文,題為「論神的君權,他以各種證據表明,神的合一性銘刻在所有人的心中。特土良也從常見的言語形式中證明了這一點。77 但由於所有人,無一例外,都在他們思想的虛妄中衝動或被拖入虛假的虛構,這些關於神合一性的印象,無論它們自然地是怎樣的,都沒有產生進一步的效果,只是使人無可推d。最聰明的人清楚地發現他們思想的模糊遊蕩,當他們表達對任何一種神性的願望時,並因此向未知的神獻上他們的禱告。然後,在想像神的多重本性時,儘管他們關於朱庇特、墨丘利、維納斯、密涅瓦和其他神的觀念不像粗俗的平民那樣荒謬,但他們絕非沒有受到魔鬼的迷惑。我們在其他地方觀察到,無論哲學家們設計的規避方法多麼巧妙,他們都無法擺脫反叛的指控,因為他們所有人都敗壞了神的真理。因此,哈巴谷書(2:20)在譴責所有偶像之後,命令人們在他的聖殿中尋求神,以便信徒只承認那位在祂的話語中顯現自己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