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 論述
第一卷論述對造物主上帝的認識。然而,由於神的完美在人的創造中最為彰顯,因此人也成為論述的主題。全書分為兩大主要部分——前者涉及對上帝的認識,後者則關乎對人的認識。第一章將這兩者共同考量;後續各章則分別探討:偶爾會穿插與其中一部分相關的其他議題;例如,關於聖經與偶像的討論歸於前者,而關於世界創造、聖天使與魔鬼的其他三項則歸於後者。最後討論的要點——即神聖統治的方式,則同時涉及兩者。
關於前者——即對上帝的認識,首先在第二章闡明上帝所要求的是何種知識。其次(第三至第九章)指出這種知識必須尋求之處:不在人之中;因為儘管這種知識自然植根於人心,卻因無知與惡意而被扼殺(第三、四章);不在世界的架構中:因為儘管其在此最為清晰顯現,我們卻愚鈍到讓這些昭示(無論多麼明顯)徒然消逝而無益(第五章);而在聖經中(第六章),此部分於第七至九章詳述。第三,第十章說明上帝的本質為何。第四,為上帝賦予可見形象何等褻瀆(此處探討偶像、其崇拜及其起源),見第十一章。第五,第十二章表明上帝應被獨一且全然敬拜。最後,第十三章論述神聖本質的合一與三位格的區別。
關於後者——即對人的認識,首先第十四章探討世界的創造,以及善惡天使(這些皆與人有關)。接著第十五章以人本身為主題,檢視其本質與能力。
為更清晰闡明上帝與人的本質,剩餘三章(第十六至十八章)進而論述世界的普遍統治,特別是人的行為,反對命運與宿命之說,並解釋其教義與應用。最終表明,儘管上帝使用惡人作為工具,祂仍純潔無罪,毫無瑕疵。
第一章 認識神與認識自己的相互關聯——此關聯的本質
各節
1. 真智慧的總和——即認識神與認識自己。後者的影響。
2. 認識神的影響,在於謙卑我們的驕傲、揭露我們的虛偽、彰顯神的絕對完美,以及我們自身的全然無助。
3. 認識神的影響通過以下例子說明:1. 聖潔的先祖;2. 聖潔的天使;3. 太陽與月亮。
1. 我們的智慧,若被視為真實且穩固的智慧,幾乎完全由兩部分組成:對神的認識與對自我的認識。然而,這兩者因眾多紐帶相連,難以斷定何者為先、何者衍生。首先,人一旦審視自己,便不得不將思想轉向那位他生活、行動於其中的神;因我們所擁有的恩賜顯然不可能源自自身,甚至我們的存在本身也不過是在神裡面的依存。其次,從天上不斷降臨的祝福,如同引領我們至泉源的溪流。在此,神的無限良善因我們的貧乏更顯昭著。特別是始祖背叛所導致的悲慘毀滅,迫使我們舉目向上——不僅為在飢渴時求得所需,更因恐懼而學會謙卑。因人內在存有如災難的世界,自失去神聖外衣後,赤裸的羞恥顯露出無數可恥特質;每當人被自身不幸的意識刺痛時,便必然由此獲得對神的些許認識。因此,我們的無知、虛妄、缺乏、軟弱——簡言之,敗壞與墮落——提醒我們(參見加爾文對約翰福音4:10的註釋):唯有在主裡面,且唯獨在祂裡面,居住著智慧的真光、堅實的美德與豐盛的良善。我們確實被自身的惡所驅使,去思想神的善;事實上,唯有當我們開始厭惡自己時,才能真心渴慕祂。因誰不傾向安於自我?事實上,只要人尚未認識自己——即滿足於自身稟賦,對苦境渾然不覺或漠不關心——誰不是如此安息?因此,人一旦認識自己,不僅被催促去尋求神,更彷彿被牽手引領至祂面前。
2. 另一方面,顯然人唯有先仰望神的面,並在這樣的默想後俯視自己,才能達到真正的自我認識。因(我們與生俱來的驕傲使然)我們總自以為公義、正直、智慧、聖潔,直到確鑿證據使我們認清自己的不義、卑劣、愚昧與污穢。然而,若只注視自己而不仰望主——唯獨祂是產生這種確信的標準——我們便不會被說服。既然我們天生傾向虛偽,任何空洞的義之表象都足以令我們自滿。又因我們內外無一物不沾染極大不潔,只要心靈仍侷限於人性的污穢中,些微較不腐敗之物便會讓我們歡喜,視其為純淨——如同只見過黑色的眼睛,會將微白或棕褐之物當作雪白。身體感官更能強烈說明我們在評估心智能力時所受的蒙蔽。若在正午俯視地面或周遭景物,便自以為目力銳利;但當仰望毫無遮蔽的太陽時,原先辨識地表萬物的敏銳視力,立刻因耀目光芒暈眩困惑,迫使我們承認:洞察塵世之物的敏銳,對太陽而言不過是昏聵。評估靈性品質時亦是如此。只要目光不超越塵世,我們對自己的正義、智慧與美德頗為自滿,用最諂媚的詞彙稱呼自己,彷彿只差一步就能成為半神。然而,一旦我們開始將思想提升至上帝,並思考祂是怎樣的存在,以及那作為我們必須效仿標準的正義、智慧與美德究竟何等絕對完美,那些曾以虛假正義表象令我們愉悅的事物,將因極度不義而顯得污穢;那些以智慧之名迷惑我們的,將因其極端愚昧而令人厭惡;那些看似充滿美德力量的,將被譴責為最可悲的無能。我們身上那些看似最完美的品質,與神聖純潔相比,實在相差甚遠。
3. 因此,聖經一貫記載,每當聖人目睹上帝臨在時,總會被恐懼與驚駭擊垮。當我們看到先前站穩腳跟的人因恐懼而顫抖,甚至被死亡之懼攫住,乃至某種程度上被吞噬湮滅,便可推知:人唯有將自身與上帝的威嚴對照,才能真正體認自己的渺小。《士師記》與《先知書》53中頻繁出現這類驚惶的記載,以致上帝子民常說:「我們必死,因為見了耶和華。」《約伯記》同樣透過描述神的智慧、美德與純潔,作為主要論據,使人認清自己的愚昧、軟弱與污穢。這並非無故:我們看到亞伯拉罕越接近目睹主的榮耀,就越快承認自己不過是塵土與灰燼;以利亞無法以未遮掩的臉等候祂的臨近——那景象實在可畏。連基路伯都因恐懼必須遮臉,何況如蟲蛆般腐朽的人能做什麼?先知以賽亞無疑指此而言(《以賽亞書》24:23):「月亮要蒙羞,太陽要慚愧,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必作王」;即當祂展現光輝並讓人更近距離目睹時,最明亮之物相比之下也將黯然失色。
儘管對神的認識與對自我的認識相互連結,但合理的順序要求我們先探討前者,再論及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