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79

 詩篇 79

79:1 (亞薩的詩。) 神啊,外邦人進入你的產業,污穢你的聖殿,使耶路撒冷變成荒堆,

79:2 把你僕人的屍首交與天空的飛鳥為食,把你聖民的肉交與地上的野獸,

79:3 在耶路撒冷周圍流他們的血如水,無人葬埋。

79:4 我們成為鄰國的羞辱,成為我們四圍人的嗤笑譏刺。

79:5 耶和華啊,這到幾時呢?你要動怒到永遠嗎?你的憤恨要如火焚燒嗎?

79:6 願你將你的忿怒倒在那不認識你的外邦和那不求告你名的國度。

79:7 因為他們吞了雅各,把他的住處變為荒場。

79:8 求你不要記念我們先祖的罪孽,向我們追討;願你的慈悲快迎著我們,因為我們落到極卑微的地步。

79:9 拯救我們的 神啊,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為你名的緣故搭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

79:10 為何容外邦人說他們的 神在哪裡呢?願你使外邦人知道你在我們眼前伸你僕人流血的冤。

79:11 願被囚之人的歎息達到你面前;願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將要死的人。

79:12 主啊,願你將我們鄰邦所羞辱你的羞辱加七倍歸到他們身上。

79:13 這樣,你的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你的話,直到萬代。



這是教會在遭受嚴重痛苦時的抱怨和哀嘆;在這句話中,信徒們哀悼他們悲慘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該受的災難,並指責他們的敵⼈是殘忍的,但他們承認,在另⼀種意義上,他們受到了公正的懲罰,並謙卑地接受上帝的憐憫。他們獲得這⼀點的信⼼主要基於這樣⼀個事實,即他們看到上帝的恥辱與他們的災難相結合,因為不敬虔的⼈在壓迫教會時褻瀆了祂的聖名。亞薩的詩篇。這⾸詩篇和其他詩篇⼀樣,包含內部證據,表明它是在⼤衛死後很久才寫成的。⼀些認為是他所為的⼈聲稱,為了⽀持這⼀觀點,教會的苦難在這裡是由預⾔的靈預⾔的,以⿎勵信友在這些苦難到來時背起⼗字架。但這種假設似乎沒有任何依據。先知們在他們的預⾔中這樣說歷史是不常⾒的。無論誰明智地思考這⾸詩的範圍,都會很容易地看出,它要么是在亞述⼈燒毀聖殿並摧毀城市後,將⼈⺠拖⼊俘虜時創作的,要么是在安條克屠殺了耶路撒冷的⼤量居⺠之後,聖殿被玷污時寫的。它的主題與這兩個時期中的任何⼀個都⾮常吻合。那麼,讓我們把它當作⼀個承認的觀點,即這種抱怨是在教會受到壓迫、事情淪落到最絕望的狀態的時候向天主⼦⺠⼝述的。亞述⼈的⾏為是多麼殘忍,這是眾所周知的。在安提阿古的暴政下,如果⼀個⼈膽敢張開嘴捍衛對上帝的純潔崇拜,他就冒著⽴即失去⽣命的⾵險這樣做。


詩篇七⼗九:1-4

1. 神啊!異教〔或列國〕已進⼊你的產業;他們玷污了你聖潔的殿;他們把耶路撒冷堆成⼀堆。2. 他們把你僕⼈的屍體給天上的⾶⿃吃;將你溫順之⾁歸於地上的⾛獸。3. 他們流⾎如⽔,在耶路撒冷周圍,沒有⼈埋葬他們。4. 我們⼀直是鄰舍的羞辱;對我們周圍的⼈的蔑視和嘲笑。


1. 哦,上帝啊!異教徒已進入你的產業。先知在此以信徒的身份抱怨聖殿被玷污,城市被毀。在第二和第三節中,他抱怨聖徒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謀殺,他們的屍體被拋棄在地上,沒有得到安葬的榮譽。幾乎每個詞都表達了這些教會敵人的殘酷。當考慮到上帝選擇了猶大之地作為他自己子民的產業時,將其遺棄給異教國家,讓他們可恥地踐踏並隨意破壞,似乎與這一選擇不符。因此,先知抱怨說,當異教徒進入上帝的產業時,自然的秩序彷彿被顛倒了。他第二句所說的聖殿被毀,更是難以忍受;因為這樣,上帝在世上的事奉就被熄滅了,宗教也被摧毀了。他補充說,耶路撒冷,這曾是上帝的王座,被夷為廢墟。這些話語表示了一場可怕的毀滅。聖殿的褻瀆和聖城的毀滅,涉及了膽大包天的褻瀆,這理應激起上帝對這些敵人的憤怒——先知從這些開始,然後才談到聖徒的屠殺。這些迫害的殘酷性從以下情況中指出:他們不僅殺害了上帝的僕人,還將他們的屍體暴露給野獸和猛禽吞食,而不是將他們安葬。人們一直以來都對死者的安葬懷有神聖的敬意,甚至不願剝奪敵人的安葬榮譽。 因此,那些野蠻地樂於看到死者屍體被野獸撕裂吞食的人,更像這些野蠻殘酷的動物,而不是人類。這也表明這些迫害者的行為比一般敵人更為殘酷,因為他們對流人血的重視程度不亞於倒水。從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對屠殺的永不滿足的渴望。當補充說,沒有人安葬他們時,這應理解為適用於被殺者的兄弟姐妹和親屬。城裡的居民因這些殘酷的刺客對所有擋路者進行的不分青紅皂白的屠殺而感到極度恐懼,以至於沒有人敢出去。上帝原意在人的安葬中,應有對末日復活的某種見證,因此聖徒在死後被剝奪這項權利是一種雙重侮辱。但可能會問,既然上帝經常以這種懲罰威脅被棄者,為什麼他卻允許他自己的子民被野獸吞食呢?我們必須記住,我們在其他地方說過,選民和被棄者一樣,都受到只涉及肉體的暫時懲罰。兩者之間的區別僅在於結果;因為上帝將本身是其憤怒標誌的東西轉化為他自己兒女得救的手段。因此,對他們沒有得到安葬的解釋,與對他們死亡的解釋相同。上帝最傑出的僕人可能會遭受殘酷和可恥的死亡——我們知道這種懲罰經常施加於謀殺犯和其他藐視上帝的人;但聖徒的死亡在他眼中仍然是寶貴的:當他允許他們在肉體上受到不公正的迫害時,他通過報復他們的敵人來表明他們對他來說是多麼珍貴。同樣地,上帝為了在被棄者死後也在他們身上留下他憤怒的印記,剝奪了他們的安葬;因此,他威脅一個邪惡的國王,「他將被埋葬,像驢一樣被埋葬,」「被拖出去,拋在耶路撒冷的城門外。」(耶利米書 22:19;參閱耶利米書 36:30。)  當他讓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樣的羞辱時,他可能一時之間似乎拋棄了他們;但他隨後將其轉化為促進他們救贖的手段;因為他們的信心,經過這番考驗,獲得了新的勝利。古時,當死者的屍體被膏抹時,那儀式是為他們身後留下的活人而行的,目的是教導他們,當他們看到死者的屍體被仔細保存時,要在心中懷抱對更美好生命的希望。因此,忠信的人被剝奪了埋葬,並沒有遭受損失,因為他們憑著信心超越了這些次要的幫助,以便他們能以快速的步伐邁向蒙福的永生。


4 我們成了鄰舍的羞辱。這裡又發出另一項抱怨,以激發神的憐憫。不敬虔的人越是驕傲地嘲笑和勝過我們,我們就越能確信我們的拯救臨近了;因為當他們的傲慢如此大膽地爆發時,神不會容忍他們;特別是當這傲慢歸咎於他聖名的羞辱時:正如以賽亞書中所說的,

「耶和華論到他這樣說:錫安的處女藐視你,嗤笑你;耶路撒冷的女子向你搖頭。你辱罵誰?褻瀆誰?又向誰揚起你的聲音,高舉你的眼目呢?乃是向以色列的聖者。」(以賽亞書 37:22, 23)

誠然,他們的鄰舍 ,一部分是背道者,或是亞伯拉罕的墮落子孫,一部分是公然的宗教敵人,當他們騷擾和辱罵這可憐的百姓時,並沒有停止褻瀆神。因此,我們必須記住,忠信的人在這裡抱怨的不是他們個人所受到的嘲笑,而是他們看到間接針對神和他的律法的嘲笑。我們將在詩篇的結尾部分再次遇到類似的抱怨。

詩篇 79:5-9

5. 耶和華啊!你要發怒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的憤恨要如火焚燒嗎? 6. 願你將你的憤怒傾倒在不認識你的外邦人(或作列國)和不求告你名的列國上。 7. 因為他們吞吃雅各,使他的居所荒涼。 8. 求你不要記念我們祖宗的罪孽:求你快快以你的憐憫迎接我們;因為我們極其困苦。 9. 拯救我們,我們的救主上帝啊!為你名的榮耀;拯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都為你名的緣故。


5 耶和華啊!你要發怒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我已經說過,這兩個詞語,「到幾時」和「永遠」,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表示災難的漫長和不間斷的持續;而且從未來來看,它們似乎沒有終止的跡象。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項抱怨並非在教會受迫害開始後一兩個月內結束,而是在信徒的心因長期受苦而疲憊不堪,幾乎破碎的時候。在這裡,他們承認他們所承受的巨大災難,都源於上帝的憤怒。他們深信,惡人無論如何圖謀,除非上帝允許,否則無法造成傷害——他們將此視為一個無可置疑的原則,並由此立即得出結論,當上帝允許外邦敵人如此廣泛地迫害他們時,他的憤怒已大大被激發。如果沒有這種信念,他們就不會仰望上帝,希望他伸出援手拯救他們;因為鬆開韁繩的是他,收回韁繩的也是他。每當上帝用杖擊打我們,而我們的良心又譴責我們時,我們尤其應該仰望他的手。在這裡,他的古老子民並沒有指責他不公正地發怒,而是承認對他們施加的懲罰是公正的。上帝總能在他的僕人身上找到懲罰他們的正當理由。然而,他常常在施展憐憫時赦免他們的罪,並以十字架磨練他們,其目的並非僅僅是表達他對他們罪惡的不滿,就像他願意考驗約伯的耐心一樣,也像他恩准呼召殉道者參與一場光榮的戰爭一樣。但在這裡,百姓自願將自己帶到神聖的審判台前,將他們所承受的災難歸咎於自己的罪惡,視為其根源。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測,這篇詩篇是在巴比倫被擄期間寫成的。在安提阿哥四世的暴政下,正如我們之前所見,他們採用了不同的禱告形式,說:


「這一切都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卻沒有忘記你,也沒有在你的約上行詭詐。我們的心沒有退後,我們的腳也沒有偏離你的道。」

(詩篇 44:17, 18)


我們不應認為,在剛才引用的這段經文中,信徒們對上帝發出怨言,但他們使用這種語言是因為他們知道上帝有另一個目的,而不僅僅是懲罰他們的罪;因為,藉著這些嚴峻的衝突,他為他們預備了他們崇高呼召的獎賞。


6. 願你將你的憤怒傾倒在不認識你的外邦人上。這個禱告顯然與慈善的原則不符;因為,當我們為自己的災難感到焦慮並渴望從中解脫時,我們也應該希望他人也能像我們一樣得到解脫。因此,信徒們在這裡希望不信者滅亡,這似乎應受責備,因為他們本應為不信者的救贖而憂慮。但我們必須記住我之前所說的,一個能以正確方式獻上這種禱告的人,必須受到對公共福祉的熱情影響;因此,因自己所受的個人委屈,他不可讓肉慾被激發,也不可讓自己被對敵人的憤怒沖昏頭腦;而是要忘記個人利益,他必須單純地顧及教會的共同救贖,以及有助於此的一切。其次,他必須懇求上帝賜予他辨別和判斷的靈,使他在禱告中不被輕率的熱情所驅使:這個主題我們在別處已更詳細地討論過。此外,必須注意的是,虔誠的猶太人在此不僅不考慮自己的特殊利益,以便顧及整個教會的福祉,而且主要將他們的目光投向基督,懇求他將那些悔改無望的敵人置於毀滅之中。因此,他們不會輕率地發出這樣的禱告,求上帝毀滅這些或那些敵人,他們也不會預先判斷上帝的審判;而是渴望那些被棄絕的人遭受他們應得的譴責,同時,他們耐心地等待天上的審判者將被棄絕的人與選民分開。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拋棄愛心所要求的感情;因為,儘管他們希望所有人都得救,但他們知道基督的一些敵人的悔改是無望的,他們的滅亡是絕對確定的。


然而,這個問題尚未完全解答;因為,當他們在第七節中指責敵人的殘酷時,他們似乎渴望報復。但我剛才所說的必須記住,沒有人能以這種方式禱告,除非那些身負公職,拋開所有個人考慮,擁護並深切關心整個教會福祉的人;或者,更確切地說,那些將教會之首基督置於眼前的人;最後,只有那些在聖靈引導下,將思想提升到上帝審判的人;這樣,他們準備好寬恕,不會不加區別地將所有傷害他們的敵人判處死刑,而只判處那些被棄絕的人。至於那些在所有悔改希望破滅之前急於要求執行神聖報復的人,基督譴責他們是輕率和不當的熱情,他說,


「你們不知道你們是怎樣的靈。」

(路加福音 9:55。)


此外,信徒在此並非單純希望那些如此邪惡地迫害教會的人被毀滅,而是利用上帝允許他們在與他交往時的親密關係,闡述如果他不懲罰他們的迫害者,那將是多麼不一致, 並如此推理:主啊,你的名被呼求在我們身上,你卻如此嚴厲地苦待我們,卻寬恕那些藐視你的異教國家,這是怎麼回事?簡而言之,他們的意思是,上帝有足夠的理由在別處執行他的憤怒,因為他們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犯了罪的人。儘管我們不應規定上帝的行為準則,而應耐心地順服這個安排,


「審判必須從上帝的家開始」(彼得前書 4:17;)


然而他允許他的聖徒自由地懇求,至少他們不會比不信者和那些藐視他的人受到更差的待遇。


這兩句話,「不認識你」和「不呼求你的名」,必須注意,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透過這些不同的表達形式,暗示了任何人在沒有事先認識上帝的情況下,不可能呼求上帝,正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 10:14 中教導的,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 (羅馬書 10:14)


在祂預先說「你是我的子民」(何西阿書 2:23)之前,我們不應回答「你是我們的上帝」;但他卻開啟我們的口,讓我們以這種方式向他傾訴,因為他邀請我們親近他。呼求上帝的名通常是禱告的同義詞;但在此處不應僅限於此。其要旨是,除非我們受上帝知識的引導,否則我們不可能真誠地信奉真宗教。當時,外邦人到處誇耀他們事奉上帝;但由於他們缺乏他的話語,並且他們憑著自己腐敗的想像力為自己製造了神,所以他們所有的宗教儀式都是可憎的;正如在我們這個時代,那盲目和受迷惑的罪惡之人所發明的宗教儀式,他們對他們所聲稱敬拜的上帝沒有正確的認識,也不向他求問他所認可的,肯定會被他拒絕,因為他們將偶像置於他的位置。

8 不要記念我們從前的罪孽。敬虔的猶太人在此證實了他們之前簡略而含糊地提及的觀點,即他們理應受到加諸於他們的懲罰。他們提出這個禱告,因為他們只有透過與上帝和好才能從災難中得到解脫。這是各種逆境的最高補救辦法;因為只要他對我們生氣,即使我們的繁榮也會變得毫無益處和幸福。對於「從前的罪孽」,有些人理解為父輩所犯的罪。另一些人則認為是指祈求者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時期所犯的罪。但我認為,這個表達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它不僅承認了一兩項罪行,而且這些罪行只是最近才犯的,而是承認他們長期以來與他們的父輩一起捲入了多重而古老的過犯。因此,他們承認了長期以來的頑固不化,他們在其中使自己對上帝剛硬。這種承認與先知們對他們的斥責相符;因為聖經歷史證明,被擄的懲罰一直被擱置,直到上帝從經驗中證明他們的悖逆是無法治癒的。當我們考慮到律法宣告上帝將父輩的罪孽歸到他們兒女的懷中,並報應他們的罪孽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 20:5)時,我們不應對發現兒女祈求上帝不要將他們父輩的罪孽歸咎於他們感到驚訝。「趕快」與「從前的罪孽」之間的對比值得注意。如果上帝要嚴格追究以色列人在之前三四百年中所犯的所有罪孽,那麼他們得救的時間將會被長期延遲。因此,信徒們懇求他忘記他們從前的過犯,並趕快幫助他們。由於他們的罪孽是主要的障礙和延遲的原因,我們可以理解他們進一步懇求上帝的憐憫能迅速臨到他們是多麼恰當。


9 幫助我們,拯救我們的上帝啊!他們在這節經文中再次重申,他們所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源於上帝的憤怒,除非他與他們和好,否則他們無法從中得到安慰。他們深知自己犯了許多過犯,為了加強他們獲得赦免的希望,他們使用了各種表達方式。首先,作為促使上帝向他們施恩的論據,他們稱他為他們救恩的上帝。其次,他們證明他們沒有帶來任何自己的東西來影響他憐憫他們;他們在他面前提出的唯一請求是他自己的榮耀。從中我們得知,罪人不是透過補償或善行的功勞與上帝和好的,"""而是藉著自由和不配得的赦免。我之前提出過,並在第六篇詩篇中更詳細解釋過的觀點,在這裡也應牢記——當上帝用杖責罰我們時,我們不應僅僅渴望擺脫外在的懲罰,而應當主要關心如何使上帝對我們息怒:我們也不應效仿愚蠢的病人,他們只急於消除疾病的症狀,卻不顧從疾病的根源和原因中解脫出來。關於詞語כפר, chapper, ,解經家將其翻譯為「施憐憫」或「施恩惠」,我曾在其他地方有機會談及。它本義是潔淨或贖罪,並應用於獻祭。因此,每當我們渴望獲得上帝的恩寵時,讓我們回想起基督的死;因為「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希伯來書 9:22)。


詩篇 79:10-13


10. 為何容外邦人說,他們的上帝在哪裡呢?願你僕人流血的冤,在我們眼前,讓外邦人知道。11. 願被囚之人的嘆息達到你面前,[或進入你面前:] 願你憑你的大能,保全那些將要死的人。12. 主耶和華啊,願你將我們鄰邦羞辱你的羞辱,七倍歸還到他們懷裡。13. 這樣,我們作你子民,作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我們要將你的讚美傳揚到萬代。


10. 為何容外邦人說,他們的上帝在哪裡呢?在此,上帝的子民在施恩寶座前懇求他的名時,其意義與他們之前懇求的方式有所不同。他為自己的名向我們施憐憫;因為他既是慈悲的,並要我們閉口,使他獨自被算為義,他就白白赦免我們的罪。但在此,忠信的人懇求他不要讓他的聖名遭受惡人的褻瀆和侮辱。由此我們得知,除非我們對自己救恩的關切和對上帝榮耀的熱心在我們的操練中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否則我們禱告的方式就不正確。從本節的第二句,可以提出我們剛才回答的同一個問題。雖然上帝宣告他將對我們的敵人施行報復,但當我們受傷時,我們沒有理由渴望復仇。讓我們記住,這種禱告形式並非為所有的人不加區別地規定,讓他們在被自己的激情驅使時使用,而是在聖靈的引導和教導下,他們可以共同為整個教會對抗惡人辯護。因此,如果我們要以正確的方式向上帝獻上這樣的禱告,首先,我們的心必須被聖靈的智慧光照;其次,我們的熱心,常常被肉體混濁的情感所敗壞,必須是純潔和有節制的;然後,帶著這樣純潔和有節制的熱心,我們可以合法地懇求上帝,藉著明顯的例子向我們展示,在他眼中,他僕人的生命是何等寶貴,他為他們的血伸冤。忠信的人並非表達任何渴望看到人血流淌的滿足感,381 彷彿他們貪婪地渴望它:他們只是希望上帝能賜予他們一些信仰的確證,在他父愛中,當他為自己的子民所受的冤屈伸冤時,這種愛就顯明出來。 此外還應注意,上帝的僕人這個稱謂是給那些因自己的罪而受到公正懲罰的人;因為儘管他可能懲罰我們,但他並不會立刻拋棄我們,相反,他藉此證明我們的救恩是他關心的對象。再者,我們知道,當上帝的憤怒遍及整個教會時,由於善惡混雜其中,前者與後者一同受罰,正如以西結、耶利米、但以理和其他人被擄一樣。他們確實並非完全沒有過錯;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巨大的災難並非因他們而降臨在猶太人身上。在他們身上,反而向不敬虔的人展示了一個景象,使他們受到更深的影響。


11. 願被囚之人的嘆息達到你面前。我毫不懷疑,當聖靈默示這篇禱告時,上帝的子民正處於被擄之中;因此,囚犯這個稱謂普遍適用於他們所有人,因為他們被囚禁在亞述和迦勒底的邊界內,如果他們越雷池一步,就會招致死刑。他們被稱為將要死的人;這意味著,他們被任命或判處死刑,是因為他們被囚禁。然而,這句話或許可以恰當地限制在少數被更嚴密地關押在監獄裡的人身上。透過這種表達,暗示了那些先前曾對上帝自誇的驕傲靈魂,現在已被擊垮並有效地謙卑下來。上帝手臂的偉大,也就是說,祂力量的偉大,383 被懇求;因為如果沒有祂顯著而超凡的干預,教會的復興就沒有希望。


12 並向我們的鄰居七倍償還。關於報復的主題,我們已經說得夠多了;在這裡,信徒們更清楚地表明,他們並非如此被個人所受的傷害所感動,而是當他們看到上帝的聖名被褻瀆,並被惡人撕裂時,被一種神聖的熱情所激發。如果這種情感在我們心中佔據主導地位,它將很容易地節制我們肉體的放縱,如果再加上聖靈的智慧,我們的禱告將會嚴格符合上帝的公正判斷。

在最後一節中,虔誠的猶太人宣告,他們得救的果實將是上帝的名被頌揚;我們不應為任何其他目的而渴望我們的保存或福祉。當祂自由地將萬物賜予我們時,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祂的良善被世人所知並被高舉。現在,這些受苦者承諾要感恩地承認他們的得救,並宣告這不僅僅是短暫的,而是對它的記憶將傳給他們的後代,並世代相傳,直到世界的盡頭。這裡給予他們的特定稱謂也值得注意:我們是你的子民,是你草場上的羊。既然亞伯拉罕的後裔被選來頌揚上帝的名,並讓祂的讚美在錫安迴響,如果這個民族被毀滅,結果會是什麼呢?豈不是上帝名的記憶也會隨之消逝嗎?這段經文無疑與以賽亞的預言相符,


「這百姓是我為自己所造的,為要述說我的讚美。」(以賽亞書 43:21)

詩篇 79 詩篇 79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03,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