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78

 詩篇 78

78:1 (亞薩的訓誨詩。)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口中的話。

78:2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

78:3 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

78:4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

78:5 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

78:6 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

78:7 好叫他們仰望 神,不忘記 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

78:8 不要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 神,心不誠實。

78:9 以法蓮的子孫帶著兵器,拿著弓,臨陣之日轉身退後。

78:10 他們不遵守 神的約,不肯照他的律法行;

78:11 又忘記他所行的和他顯給他們奇妙的作為。

78:12 他在埃及地,在瑣安田,在他們祖宗的眼前施行奇事。

78:13 他將海分裂,使他們過去,又叫水立起如壘。

78:14 他白日用雲彩,終夜用火光引導他們。

78:15 他在曠野分裂磐石,多多地給他們水喝,如從深淵而出。

78:16 他使水從磐石湧出,叫水如江河下流。

78:17 他們卻仍舊得罪他,在乾燥之地悖逆至高者。

78:18 他們心中試探 神,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

78:19 並且妄論 神說: 神在曠野豈能擺設筵席嗎?

78:20 他曾擊打磐石,使水湧出,成了江河;他還能賜糧食嗎?還能為他的百姓預備肉嗎?

78:21 所以,耶和華聽見就發怒;有烈火向雅各燒起;有怒氣向以色列上騰;

78:22 因為他們不信服 神,不倚賴他的救恩。

78:23 他卻吩咐天空,又敞開天上的門,

78:24 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

78:25 各人(或譯:人)吃大能者的食物;他賜下糧食,使他們飽足。

78:26 他領東風起在天空,又用能力引了南風來。

78:27 他降肉,像雨在他們當中,多如塵土,又降飛鳥,多如海沙,

78:28 落在他們的營中,在他們住處的四面。

78:29 他們吃了,而且飽足;這樣就隨了他們所欲的。

78:30 他們貪而無厭,食物還在他們口中的時候,

78:31  神的怒氣就向他們上騰,殺了他們內中的肥壯人,打倒以色列的少年人。

78:32 雖是這樣,他們仍舊犯罪,不信他奇妙的作為。

78:33 因此,他叫他們的日子全歸虛空,叫他們的年歲盡屬驚恐。

78:34 他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他,回心轉意,切切地尋求 神。

78:35 他們也追念 神是他們的磐石,至高的 神是他們的救贖主。

78:36 他們卻用口諂媚他,用舌向他說謊。

78:37 因他們的心向他不正,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

78:38 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

78:39 他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

78:40 他們在曠野悖逆他,在荒地叫他擔憂,何其多呢!

78:41 他們再三試探 神,惹動以色列的聖者。

78:42 他們不追念他的能力(原文是手)和贖他們脫離敵人的日子;

78:43 他怎樣在埃及地顯神蹟,在瑣安田顯奇事,

78:44 把他們的江河並河汊的水都變為血,使他們不能喝。

78:45 他叫蒼蠅成群落在他們當中,嘬盡他們,又叫青蛙滅了他們,

78:46 把他們的土產交給螞蚱,把他們辛苦得來的交給蝗蟲。

78:47 他降冰雹打壞他們的葡萄樹,下嚴霜打壞他們的桑樹,

78:48 又把他們的牲畜交給冰雹,把他們的群畜交給閃電。

78:49 他使猛烈的怒氣和忿怒、惱恨、苦難成了一群降災的使者,臨到他們。

78:50 他為自己的怒氣修平了路,將他們交給瘟疫,使他們死亡,

78:51 在埃及擊殺一切長子,在含的帳棚中擊殺他們強壯時頭生的。

78:52 他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曠野引他們如羊群。

78:53 他領他們穩穩妥妥地,使他們不致害怕;海卻淹沒他們的仇敵。

78:54 他帶他們到自己聖地的邊界,到他右手所得的這山地。

78:55 他在他們面前趕出外邦人,用繩子將外邦的地量給他們為業,叫以色列支派的人住在他們的帳棚裡。

78:56 他們仍舊試探、悖逆至高的 神,不守他的法度,

78:57 反倒退後,行詭詐,像他們的祖宗一樣;他們改變,如同翻背的弓。

78:58 因他們的邱壇惹了他的怒氣;因他們雕刻的偶像觸動他的憤恨。

78:59  神聽見就發怒,極其憎惡以色列人。

78:60 甚至他離棄示羅的帳幕,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

78:61 又將他的約櫃(原文是能力)交與人擄去,將他的榮耀交在敵人手中;

78:62 並將他的百姓交與刀劍,向他的產業發怒。

78:63 少年人被火燒滅;處女也無喜歌。

78:64 祭司倒在刀下,寡婦卻不哀哭。

78:65 那時,主像世人睡醒,像勇士飲酒呼喊。

78:66 他就打退了他的敵人,叫他們永蒙羞辱;

78:67 並且他棄掉約瑟的帳棚,不揀選以法蓮支派,

78:68 卻揀選猶大支派─他所喜愛的錫安山;

78:69 蓋造他的聖所,好像高峰,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

78:70 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

78:71 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

78:72 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



要理解許多事情,在小範圍內,必須注意,這篇詩篇有兩個主要主題。一方面,它宣告了上帝如何從亞伯拉罕的後裔中為自己揀選了一個教會,他如何溫柔而仁慈地撫育它,他如何奇妙地將它帶出埃及,以及他賜予它的祝福是多麼多樣。另一方面,猶太人因他所賜予的巨大恩惠而對他虧欠甚多,卻因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悖逆和背叛這位慷慨的父親而受到責備;因此,他無價的良善不僅在他最初的自由揀選中清晰地顯明,而且在他持續不斷的良善中,努力對抗這個如此背信棄義和頑固不化的人民的反叛。此外,還提到了上帝恩典的更新,以及他選擇大衛從猶大支派中出來,統治以色列王國時,彷彿是第二次的揀選。


亞薩的訓誨詩。


詩篇 78:1-6


1. 我的百姓啊!請側耳聽我的律法;傾聽我口中的話。2.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奧秘。3. 這都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4. 我們不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讚美、他的能力,和他所行的奇事,都述說給後代聽。5. 他在雅各中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制定律法;他吩咐我們的祖宗,要將這些事教訓給他們的子孫:6. 好使後代的人,就是將要出生的兒女,可以知道,他們也要起來,將這些事告訴他們的兒女。


1. 我的百姓啊!請側耳聽我的律法。從詩篇的結尾,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這篇詩是在大衛去世很久之後寫的;因為其中頌揚了上帝在大衛家中建立的國度。其中也將以法蓮支派(據說被棄絕)與大衛家對比和對立。由此可見,當時十個支派與其餘選民處於分離狀態;因為以法蓮的國度被烙上不合法和私生的恥辱印記,必然有其充分的理由。308


無論這篇詩的受默示作者是誰,他都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讓上帝說話,而是他自己以教師的身份向猶太人講話。他稱人民為他的人民,稱律法為他的律法,這並不是什麼異議;因為先知們借用差遣他們者的名義,以使他們的教義更具權威,這並非不尋常。而且,確實,託付給他們真理,可以恰當地稱為他們的。因此,保羅在羅馬書 2:16 中,以福音為他的福音而自豪,這句話不應理解為暗示這是一個源於他的體系,而是他是一個傳講者和見證人。我對譯者將「תורה」(torah)一詞翻譯為「律法」是否完全正確,有些懷疑。 它的意思似乎更為廣泛,從下一句詩人使用「我口中的話」這一短語的相同意義來看,便可得知。如果我們考慮到,即使那些自稱是上帝門徒的人,對他的聲音也如此漫不經心,我們就會承認,先知有充分的理由以莊嚴的呼籲來引入他的教訓。誠然,他並沒有向那些不聽教、頑固、任性拒絕順服上帝話語的人講話;但是,即使是真正的信徒,通常也過於遲鈍地接受教導,因此,這種勸勉非但不是多餘的,反而對於激勵他們當中那些遲鈍和不活躍的人來說,是極其必要的。


為了確保自己獲得更大的關注,他宣稱他的目的是要討論偉大、崇高和困難的主題。我翻譯為「比喻」的詞「משל」(mashal),指的是嚴肅而引人注目的句子,例如格言、諺語和警句。 因此,正如我們所處理的內容本身,如果它具有分量和重要性,就會喚醒人們的心靈,受默示的作者斷言,他的目的是只說出引人注目的句子和值得注意的言論。我跟隨他人將「חידות」(chidoth)翻譯為「謎語」,這裡使用這個詞,並非主要指晦澀難懂的句子,而是指尖銳而值得特別注意的言論。 他並不是要用含糊不清的語言來包裹他的詩歌,而是要清晰明確地闡述上帝的恩惠和人民的忘恩負義。正如我所說,他的目的只是為了激勵讀者更專注地權衡和思考所提出的主題。馬太福音(馬太福音 13:35)引用了這段經文,並將其應用於基督的位格。當他用他們無法理解的比喻讓眾人的思想懸而未決時。基督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他是一位傑出的上帝先知,這樣他就能受到更大的尊敬。既然他以超越尋常的語言風格宣講崇高的奧秘,因此他像一位先知,那麼聖經作者在此對自己所肯定的,也恰當地轉移到他身上。如果這篇詩篇中閃耀著如此的威嚴,足以激發讀者學習的渴望,我們從中可以得知,我們應當以何等認真的態度來接受福音,因為基督在福音中向我們開啟並展示了他天上智慧的寶藏。


3. 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詩篇作者在開頭說他要講述偉大而隱秘的事情,與他現在補充說他的主題是普遍的,並且是父傳子、代代相傳的,這兩者之間似乎有些出入。如果父親們有責任向他們的孩子講述這裡所說的事情,那麼這些事情當然應該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甚至包括那些最不識字、能力最弱的人。那麼,他剛才提到的謎語或晦澀的句子在哪裡呢?我回答說,這些事情很容易調和;因為儘管這篇詩篇包含許多眾所周知的事情,但他卻以華麗的詞藻和修飾來闡明它們,以便更強烈地影響人心,並為自己贏得更大的權威。同時,必須注意的是,無論上帝話語的威嚴多麼崇高,這並不妨礙它的益處或優點惠及未受教育者和嬰孩。聖靈並非徒勞地邀請和鼓勵這樣的人從中學習——這是我們應該仔細記住的真理。如果上帝為了適應人類有限的能力,以謙卑和低調的風格說話,這種教導方式就會被視為過於簡單而受到輕視;但如果他為了給他的話語更大的權威而採用更高的風格,人們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就會假裝它太晦澀。由於這兩種弊病在世上非常普遍,聖靈如此調和他的風格,以至於他所教導的真理的崇高性,即使是能力最弱的人,只要他們有順服和受教的性情,並帶著學習的熱切願望,也不會被隱藏。先知的目的是要消除人們對他話語的所有疑慮,為此,他決定不提出任何新事物,而是提出那些早已眾所周知並在教會中無爭議地接受的主題。因此,他不僅說我們聽見了,而且說我們知道了。許多事情被輕率地傳播開來,卻沒有事實根據;是的,沒有什麼比人們的耳朵充滿寓言更常見的了。因此,先知在講述他所聽見的事情之後,同時引用無可置疑的證詞來證實它們的真實性,這並非沒有道理。他補充說,這些主題的知識是由他們的父親傳授給猶太人的。這並不意味著在家庭中教導的東西總是沒有錯誤的;但顯然,當事物來自遙遠的國家時,更容易將偽造品冒充為真相。最主要的是,這裡並非不加區分地談論所有父親,而只是那些被選為上帝特選子民,並被託付神聖真理的父親。


4. 我們不向他們的子孫隱瞞。有些人將動詞נכחד, nechached,在nephil的變位中,並翻譯它,它們沒有被隱藏或遮蔽。但根據語法規則,它應該這樣解釋:— 我們不會向我們的後代隱瞞它們,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努力將我們從祖先那裡學到的東西傳給他們的子孫。通過這種方式,所有無知的藉口都被消除了;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這些事情應該不間斷地代代相傳;這樣,通過在每個家庭中父傳子,它們甚至可以傳到人類的最後一個家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頌揚耶和華的讚美,頌揚他所行的奇妙作為。


5. 他在雅各中設立了見證。312 由於人類對任何教義的接受或認可不足以作為堅定相信其真理的充分理由,先知進一步闡述,將他所提出的內容歸因於上帝。他宣稱,父親們教導孩子這些真理並非出於自己的衝動,而是出於上帝的命令。有些人將「他在雅各中設立了見證,並在以色列中制定了律法」理解為上帝在雅各中設立了一項法令,作為不可侵犯的規則,即上帝為人民所行的拯救應當永遠在每個以色列人的口中;但這似乎賦予了過於狹隘的意義。因此,我認為「條例」或「見證」以及「律法」是指成文法,然而,這部分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給予的,即通過紀念他們的拯救,人民在被聚集為一個整體之後,可以保持對上帝的忠誠。那麼,其意義是,上帝不僅以其大能獲得了對猶太人作為其子民的權利,而且他還封印了他的恩典,使對它的認識永不磨滅。而且,無疑,當聖約通過成文法得到批准時,它就像被記錄在公共記錄中一樣,以確保亞伯拉罕的後代他們已經與所有其他國家分離。如果他們的眼睛沒有同時被引導到自由的收養及其果實,那麼了解或記住所發生事情的單純歷史將是微不足道的事情。那麼,這項法令就是,父親們自己被教導律法的教義,應該像從上帝口中一樣,向他們的孩子講述,他們不僅一次被拯救,而且被聚集為一個整體作為他的教會,以便在所有時代他們都可以向他這位拯救者獻上聖潔純潔的順服。這節經文第二句開頭的正確讀法是,「他所吩咐的,等等。」但我毫不懷疑,這裡的關係代詞אשר,asher,即「哪個」,是作為解釋而放置的,即「也就是說,他吩咐的,等等。」我將其翻譯為「因為」,這與之相同。


6. 使後代可以知道它們。在這節經文中,詩篇作者證實了他關於神聖真理持續傳承的說法。我們非常關心知道,律法不僅僅是為了一個時代而給予的;而是父親們應該將它傳給他們的孩子,就像它是他們應得的遺產一樣,以便它永遠不會失傳,而是保存到世界的末日。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在提摩太前書3:15中斷言「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他並不是說真理本身是軟弱的,需要外來的支持,而是說上帝通過他的僕人來擴展和傳播它,當他們忠實地履行他們所承擔的教導職責時,他們就像肩負著真理一樣。現在,先知教導我們,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竭盡全力確保能不斷有人傳授神聖真理。在律法寫成之前,創世記 18:19 記載亞伯拉罕說:


「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


在他去世後,這項職責被要求為列祖的必要職責。律法一頒布,上帝就在他的教會中設立了祭司,作為公開的教師和導師。他還藉著先知以賽亞作證,在新約時代也應遵守同樣的原則,他說:


「至於我,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加給你的靈,傳給你的話,必不離你的口,也不離你後裔的口,也不離你後裔後裔的口,從今直到永遠;這是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 59:21)


然而,在我們面前的這段經文中,特別向父親們提出了這方面的訓誡——他們每個人都被要求勤奮地教導自己的孩子,並且毫無區別地教導所有人,他們努力將上帝的名傳給後代,將最蒙祂悅納,並得到祂最高的認可。經文說「使後代子孫興起」,並非指少數人;而是暗示,藉著傳播神聖真理的傳道人的努力,純粹的宗教將永遠繁榮昌盛,其人數將與出生到世上的人一樣多。


詩篇 78:7-11


7. 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謹守他的命令。8. 免得他們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神心不誠實。9. 以法蓮的子孫,帶著兵器,拿著弓,在陣上轉身退後。10. 他們不遵守神的約,不肯遵行他的律法。11. 又忘記他所行的,和他顯給他們看的奇事。


7. 叫他們仰望神。詩人在此指出他所闡述的教義應用的目的。首先,為人父母者,當他們發現一方面自己是維護神純正敬拜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為子女提供救贖的途徑時,這種寶貴的勞動成果應當更強烈地激勵他們教導子女。其次,子女們也應當以更大的熱情,熱切地追求神聖的知識,不讓自己的思想在徒勞的思辨中遊蕩,而應當瞄準或將目光投向正確的目標。如果只是


「常常學習,終究不能明白真道」(提摩太後書 3:7),


那將是徒勞而悲慘的勞動。因此,當我們聽到律法頒布的目的時,我們就能輕易地學到從中獲益的真正且最成功的方法。受默示的作者將信靠放在首位,賦予其最高地位。然後他要求遵守神聖的誡命;他將對神作為的記憶置於中間,這有助於確認和堅固信心。簡而言之,他的意思是,天國智慧的總和在於:人們以真實無偽的信心將心固定在神身上,呼求他;為了維持和培養對他的信心,他們認真地默想他的恩惠;然後他們對他獻上真誠而專一的順服。我們從中可以學到,對神的真正事奉始於信心。如果我們將我們的信靠和信心轉移到任何其他對象上,我們就剝奪了他榮耀的主要部分。


8. 免得他們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之輩。詩人在此更清楚地表明,這篇講道是多麼必要,因為猶太人極其容易背叛神,除非他們受到強有力的約束。他將此視為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即他們的心絕不比他們的祖宗更好,他斷言他們的祖宗是詭詐、悖逆、彎曲和不順從的民族。因此,除非他們的心不斷得到穩固的支持,否則他們會立即偏離神的道路。所有時代的經驗都表明,賀拉斯關於他自己民族的寫作在任何地方都是真實的:


「父輩之世,劣於祖輩,

生我輩更劣,將生

更惡之子孫。」

《頌歌》第三卷,第六首。

「生我父輩之世,

見其辱其高貴祖先:

我輩更卑,將留世間

我輩墮落之族日益增長之罪孽。」

博斯卡溫譯。


那麼,如果神不幫助這個從惡到更惡的世界,結果會怎樣呢?正如先知從他們祖先的邪惡和悖逆教導猶太人,他們需要嚴厲的管教才能使他們不再效法惡例,我們從中學到,世人是多麼愚蠢,竟然說服自己,祖先的榜樣應被視為等同於法律,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遵循。他在此並非不加區分地談論所有人,而是談論亞伯拉罕神聖而蒙揀選的後裔;他也並非斥責少數人,而是幾乎整個民族,在他們當中,普遍存在著過度的頑固、對上帝恩典的邪惡遺忘以及背信棄義的掩飾。他不僅僅提到一個時代的先祖,而是涵蓋了追溯到遙遠古代的時期,這樣人們就不會因為罪惡盛行已久而為自己開脫。因此,我們必須明智地從先祖中選擇那些值得我們效法的人。由於要消除這種對先祖的邪惡模仿傾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後代對先祖自然懷有敬畏之情,先知運用了多種詞語來闡述先祖的嚴重邪惡,將他們標榜為背道、惹怒、背叛和虛偽的罪魁禍首。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指控;但從後續內容來看,它們並未被誇大。詞語「הכין」(hechin),我將其譯為「引導」,有些人譯為「建立」,但在我看來,其意義更傾向於,上帝的古老子民總是偏離上帝,走上彎曲的歧途。此外,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有些人將「其心不忠於上帝」讀作「其心不倚靠上帝」。 但最好還是遵循前一種解釋,即他們沒有忠誠堅定地獻身於上帝,儘管他們曾莊嚴宣誓效忠於他。天主教徒利用這段經文作為論據,證明人有能力隨心所欲地彎曲自己的心,並將其引導向善或向惡;但這是一個經不起片刻審查的推論。儘管先知公正地責備那些沒有正確引導自己心的人,但他的目的並非明確地談論人憑自己能做什麼。將人心轉向自己,是上帝藉著他聖靈的奧秘影響所行的特殊工作。然而,這並非意味著當他們自己的私慾和墮落使他們偏離上帝時,他們就能免受責備。此外,從這裡所譴責的罪惡中,我們應該學習他希望我們如何順服和事奉他。首先,我們必須放下一切頑固,背負他的軛; 其次,我們必須穿上溫柔的靈,使心靈的情感順服上帝,並追求正直,而且不是憑著一時的熱情,而是憑著真誠和堅定不移的毅力。


9. 以法蓮的子孫,雖然帶著兵器,拿著弓。這位神聖的作者在以法蓮的子孫身上為我們樹立了這種不忠的榜樣。由於那些頑固作惡的人不容易通過簡單的教導悔改和改過,因此提到了上帝懲罰以法蓮子孫的懲罰,並藉此證明他們是被棄絕的。既然他們是一個好戰的民族,他們在戰鬥中轉身逃跑就是上帝不悅的證據。而且明確指出,他們善於射箭; 因為將那些手持武器,能夠遠距離傷害敵人的人描繪成因恐懼而逃跑,這是一種額外的恥辱。由此,更充分地表明他們已經惹怒了上帝,上帝不僅剝奪了他們的幫助,而且在危險時刻使他們的心變得懦弱。


這裡可能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只責備以法蓮的子孫,而我們在前面發現,所有支派普遍都包含在相同的定罪判決中?有些評論家將此歸因於迦特人屠殺以法蓮的子孫,迦特人出來攻擊他們,以奪回他們被掠奪的牲畜,歷代志上 7:20, 21, 22。318 但這種解釋過於狹隘。也許以色列王國在寫這篇詩篇時已經衰落,幾乎被毀。因此,最好遵循其他解釋者的意見,他們認為,以法蓮的子孫是藉著提喻法來代表全體人民。但這些解釋者卻不加考慮地忽略了一個不應被忽視的事實,即以法蓮人被特意提及,因為他們是導致耶羅波安設立金牛犢時發生的叛亂的手段(列王紀上 12:25-33)。我們已經說過的必須牢記,在詩篇的結尾,以法蓮支派的被棄絕,並非沒有原因地與猶大支派的被揀選形成對比。以法蓮的子孫在這裡也被用作比較,以警告亞伯拉罕的真子孫,從那些脫離教會,卻自誇教會之名,卻未在生活中展現聖潔果實的人的例子中吸取教訓。319 由於他們在人數和財富上超越所有其他支派,他們的影響力在迷惑單純的人方面過於強大;但先知現在剝奪了他們這一點,表明他們被剝奪了上帝的幫助。


10. 他們不遵守上帝的約。這是以法蓮人在戰鬥之日轉身逃跑的原因;它解釋了為什麼上帝的幫助被 withheld。的確,其他人也像他們一樣在這方面有罪,但上帝對那個因其影響力幾乎腐蝕了整個王國的支派所施行的報復,被特意提出作為普遍的警告。既然以法蓮支派因其輝煌和尊嚴,當它擺脫束縛時,鼓勵並成為所有其他支派可恥叛亂的榜樣,先知旨在提醒人們,以免他們在單純中再次以同樣的方式受騙。他對以法蓮的子孫提出的指控不輕:他斥責他們背信棄義,蔑視整個律法並違反聖約。儘管他使用「律法」和「聖約」這兩個詞的意義相同;然而,將聖約放在首位,他清楚地表明他不僅在談論道德律法,即完美的生活準則,而且在談論上帝的全部事奉,上帝應許的真理和信實,以及應當對它們寄予的信任, 祈求,以及真宗教的教義,其基礎是收養。因此,他稱他們為背約者,因為他們背棄了對應許的信任,上帝藉此與他們立約,成為他們的父。然而,他後來非常恰當地補充了律法,律法就像在公共記錄中一樣,將聖約封存起來。他用「拒絕」這個詞加重了他們罪行的嚴重性,這表明他們不僅僅是被一種輕率或不加考慮的魯莽所驅使,因此因輕率、缺乏知識或遠見而犯罪,而是他們故意且頑固地違反了上帝的神聖聖約。


11. 他們忘記了他的作為。這種可恥的不敬虔在這裡被描述為源於忘恩負義,因為他們邪惡地埋葬了,並且不重視為他們所成就的救贖,這救贖值得永遠銘記。以色列人背離上帝,他們對上帝負有如此多而強烈的義務,這確實是比野獸更愚蠢,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怪物般的行為,321。他們也不可能被撒旦如此迷惑,他們並沒有完全忘記為他們所行的許多奇蹟,這些奇蹟形成了許多紐帶,使他們敬畏上帝並順服他。為了不留下任何藉口來減輕他們的罪責,先知將這些作為稱為「奇妙」,從而暗示上帝的作為並非尋常,以至於他們很容易逐漸忘記他的作為,而是以色列人故意邪惡地閉上眼睛,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看到上帝的榮耀而受到罪惡行為的約束。


詩篇 78:12-16


12. 他在他們列祖的眼前,在埃及地,在瑣安的田野,施行奇事。13. 他將海分開,使他們過去,又叫水立起如壘。14. 他白日用雲彩,終夜用火光引導他們。15. 他在曠野分裂磐石,多多地給他們水喝,如同從深淵而出。16. 他使水從磐石中流出,叫水如江河下流。


12. 他在他們列祖的眼前施行奇事。詩人仍然被認為是在譴責以色列人的後代有罪;但他同時非常恰當地開始談論這個民族的始祖,暗示他們整個民族,從一開始,就具有悖逆和反叛的性情。但在他指出以法蓮的子孫因忘記神的奇妙作為而背道之後,他繼續闡述同一個主題。同時,正如我所說,他非常巧妙地轉向談論列祖,他的目的是將他們也納入同樣的譴責之中。首先,他提到在埃及地,在百姓離開之前所行的神蹟。為了更生動地喚起這些記憶,他提到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地點——瑣安的田野。接下來他談到過海,他重複了我們在上一篇詩篇中注意到的內容,即當水停止流動,甚至像山一樣堆積成固體時,自然秩序被顛倒了。第三,他宣告,在百姓過了紅海之後,神仍然繼續引導他們的旅程;為了使這不只是一次暫時的拯救,他恩慈地繼續伸出他的手,賜予他們新的恩典見證。對於他們來說,在乾燥多沙的地區旅行是一件困難而疲憊的事情,因此,藉著雲彩的遮蔽,使他們免受烈日之苦,這不是一般的祝福。然而,這對他們來說是更卓越恩典的保證。神藉此證明,這百姓在他的保護之下,直到他們到達天上的產業。因此,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0:2 中教導,在那雲彩中,以及他們過海時,百姓接受了一種洗禮;其果效不僅限於這脆弱而短暫的生命,甚至延伸到永恆的救恩。


15. 他在曠野分裂磐石。詩人提出了另一個證據,證明神以父愛見證了他對這百姓福祉的極大關懷。這裡不僅僅說神給他們水喝,而是說他以奇蹟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誠然,溪流有時會從岩石中流出,但摩西所擊打的磐石是完全乾燥的。由此可見,水不是從任何泉源中流出的,而是從最深處流出的,彷彿是從地心流出的一樣。因此,那些將這段經文解釋為以色列人在無底深淵中飲水,因為水流豐沛的人,未能給出真正的解釋。摩西在他的神蹟歷史中,反而藉著暗示神命令這些水從最遙遠的脈絡中噴湧而出,來增強其偉大性。


同樣的真理在下一節中得到證實,其中指出,在以前連一滴水都沒有的地方,卻出現了一條巨大而強大的河流。如果磐石中只湧出了一條小溪,不敬虔的人可能會有某些表面上的理由來挑剔和低估神的恩典。但是當水突然如此大量地湧出時,誰看不出這是自然界的常規發生了變化,而不是地下隱藏的某條水脈或泉水被打開了呢?


詩篇 78:17-22


17. 他們仍在犯罪,在曠野惹動至高者的怒氣。18. 他們心中試探神,為自己的食慾求食物。 19. 他們說神壞話,說:「神能在曠野擺設筵席嗎?」20. 看哪!他擊打磐石,水就湧出,河水也溢流。他還能賜下糧食嗎?他能為他的百姓預備肉食嗎?21. 因此,耶和華聽見了,就發怒;雅各中有火燃起,怒氣也向以色列發作。 22. 因為他們不信神,也不信靠他的救恩。


17. 他們仍在犯罪。先知簡要地宣告了神如何藉著不斷的恩惠,清楚地顯明了他對亞伯拉罕子孫的愛,現在又補充說,在他們對他負有如此深重而莊嚴的義務之後,他們卻像他們天性一樣,按照他們慣常的方式,邪惡地反叛了他。首先,他指責他們頑固地罪上加罪,嚴重地激怒了他;然後他指出了他們所犯的激怒的具體種類。藉著「激怒」一詞,他暗示他們所犯的不是輕微的過犯,而是如此滔天和嚴重的罪惡,以至於無法容忍。從犯罪的地點,他加重了罪惡的嚴重性。那是在曠野,他們得蒙拯救的記憶猶新,他們每天都清楚地看到神同在的記號,甚至連必要性本身都應該迫使他們順服真實而神聖的命令——正是在那個地方,在那些情況下,他們卻沒有抑制他們的傲慢和放縱的慾望。 那時,他們在萬物匱乏之際,本應是約束他們最好的補救措施,卻在神面前如此放蕩和可恥地行事,神向他們顯現他的榮耀,使他們充滿恐懼,又如此親切溫柔地吸引他們歸向自己,這無疑證明了他們極其愚蠢。


18. 他們心中試探神。這就是前一節所提到的激怒。並不是說他們在飢餓的驅使下簡單地求食物是不合法的。當人飢餓時,他們懇求神供應他們的需要,誰能歸咎於他們呢?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在於,他們不滿足於神為他們預備的食物,卻放縱自己的慾望。那時,他已經開始用嗎哪餵養他們,我們稍後會再次看到。正是他們厭惡那種食物,促使他們急切地渴望新的食物,彷彿他們輕視天父為他們分配的份額。這就是當說他們為自己的食慾求食物326時所指的意思。他們並不是因為飢餓而被迫求食物;而是他們的慾望不滿足於靠神為他們預備的食物生活。因此,聖經宣告他們試探神,因為他們超越了神為他們設定的界限。凡是輕視和蔑視神所賜的許可或特權,放縱自己不節制的慾望,並渴望超過合法範圍的人,都被稱為試探神。他行事彷彿要使神屈從於他自己的任性,或者質疑神是否能做更多他真正願意做的事情。神有能力成就他所願的一切;而且,確實,凡是將神的能力與他的旨意分開,或者將他描繪成無法做他所願之事的人,都在盡其所能地撕裂他。那些被指控這樣做的人,他們一心一意地想試探他是否會賜予他們超出所求的恩典。因此,為了不讓肉體的慾望激發我們去試探他,讓我們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謙卑地滿足於所規定的界限。如果任由肉體放縱,我們將不會滿足於普通的食物,而是會經常以多種方式抱怨上帝。


19. 他們說了反對上帝的話。先知曾說他們在心裡試探上帝;327 現在他又補充說,他們毫不羞恥地用他們不潔和褻瀆的舌頭公開說出他們內心所懷的邪惡。由此,更充分地表明惡意和邪惡已完全佔據了他們的心。因此,我們看到當慾望以不聖潔的同意進入靈魂時,它是如何懷孕罪惡的。隨後,罪惡進一步發展,正如我們看到以色列人發展到如此程度的褻瀆放蕩,以至於質疑上帝的能力,彷彿他們對此毫不在意,除非它能滿足他們的慾望。這裡所說的預備好的桌子,是指他們在埃及時的日常美食。一道菜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除非他們能以豐富多樣的食物來滿足自己,否則他們不會滿足。當下一節經文說:「看哪!上帝擊打磐石,水就湧出來了,等等。」我毫不懷疑,這是帶有辛辣諷刺的語氣,先知以此嘲諷他們厚顏無恥的傲慢。他們不太可能這樣說;但他卻彷彿用他們的口,或以他們的身份,敘述了發生在他們眼前的事情。


21. 因此,耶和華聽見了,就發怒。上帝的這種聽見意味著完全而完美的知識;這是一個從人間法官那裡借用的比喻,他們在徹底了解案情之前不能懲罰罪犯。當他通過應允他子民的請求來顯示他的恩惠和憐憫時,就說他聽見了他的子民;另一方面,當他不讓那些褻瀆言論不受懲罰時,就說他聽見了那些褻瀆言論。為了消除所有認為神聖的憤怒過於嚴厲的理由,以色列人罪行的嚴重性再次被描述為表現在他們不相信上帝,也不信賴他的救恩。這裡被視為一個無可爭辯的觀點,即他們得到了應許,他們本應對此表示同意,然而,他們卻因極度的愚昧而無法表示同意。信賴上帝的救恩,就是依靠他慈父般的眷顧,並視他足以供應我們所有的需要。從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不信在上帝眼中是多麼可憎,而且也了解到信心的真正本質是什麼,以及它所產生的果實是什麼。人們為何會安靜地順服他,不正是因為他們確信他們的救恩在他眼中是異常寶貴的,並且完全確信他會賜予他們所需的一切嗎?正是這樣,他們才被引導將自己交給他,按照他的美意來治理。因此,信心是真正虔誠的根源。它教導我們從上帝那裡盼望和渴望一切福氣,並塑造我們順服他;而那些不信任他的人必然會不斷地抱怨和反抗他。先知的宗旨是,那些不從上帝那裡盼望救恩的人所聲稱的信心,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的;因為當人相信上帝時,救恩的盼望會迅速在心中產生,而這種盼望會將一切福氣的讚美歸於他。


詩篇 78:23-25


23. 他卻吩咐天空,又敞開天上的門,24. 降嗎哪328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25. 人吃了大能者的食物;他賜下食物,使他們飽足。


23. 他卻吩咐天空。認為這神蹟僅以歷史方式敘述是錯誤的。先知反而更嚴厲地譴責以色列人,因為他們雖然飽食嗎哪,卻仍不斷貪戀他們知道上帝所不允許的美味。輕蔑並拒絕天上的食物,這簡直是極大的忘恩負義,因為這食物可以說讓他們與天使為伍。如果一個住在法國或義大利的人,因為沒有埃及的麵包可吃,也沒有亞洲的酒可喝而悲傷煩惱,他豈不是像古代的巨人一樣,與上帝和自然為敵嗎?以色列人過度的貪慾更不可原諒,因為上帝不僅豐盛地供應他們地上的食物,還賜給他們天上的糧食來維持生命。即使他們長期忍受飢餓,禮儀和職責也會要求他們更謙卑地求食。如果他們只得到麩皮和糠秕來吃,他們也有責任承認,在他們所在的地方——曠野——這已是上天非凡的恩賜。如果只給他們粗麵包,他們也有足夠的理由感恩。但是,當上帝創造了一種新的食物,彷彿從天上伸出手來,豐盛而大量地供應他們時,他們對上帝的義務豈不更重嗎?這就是嗎哪被稱為天上的糧食和大能者的食物的原因。有些人將希伯來詞 אבירים (abbirim) 解釋為指天堂, 我並不完全否定這種觀點。然而,我更傾向於將其理解為天使,正如迦勒底譯者和一些追隨他的譯者所理解的那樣。 這神蹟被高度讚揚,以更令人憎惡的方式呈現人民的邪惡;因為嗎哪從天而降,比他們吃草、水果或地上其他產物,更能顯明神聖的力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0:3 中,以不同的意義稱嗎哪為屬靈的食物——因為它是基督的預表和象徵。但這裡先知的目的是要責備人民雙重的忘恩負義,他們不僅輕視地上所產的普通食物,也輕視天使的食物。有些人將動詞翻譯成過去式:他吩咐雲彩——他敞開天上的門——他降下嗎哪等等。 但為了消除所有歧義,我認為最好將動詞翻譯成過去完成時:他曾吩咐,他曾敞開,他曾降下,以便我的讀者更好地理解先知在這裡並非簡單地敘述這段歷史,而是為了另一個目的,將其作為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重新喚起記憶。


詩篇 78:23-25


23. 他卻吩咐天空,又敞開天上的門,24. 降嗎哪328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25. 人吃了大能者的食物,他賜下食物,使他們飽足。


23. 他卻吩咐天空。認為這神蹟僅以歷史方式敘述是錯誤的。先知反而更嚴厲地譴責以色列人,因為他們雖然飽食嗎哪,卻仍不斷貪戀他們知道上帝已拒絕給予的美味。輕視並拒絕天上的食物,這食物可以說讓他們與天使為伍,這是最卑劣的忘恩負義。如果一個住在法國或義大利的人,因為沒有埃及的麵包可吃,也沒有亞洲的酒可喝而悲傷煩惱,他豈不是像古代的巨人一樣,與上帝和自然為敵嗎?以色列人過度的貪婪更不可原諒,上帝不僅豐盛地供應他們地上的食物,還賜給他們天上的糧食作為他們的供應。即使他們長期忍受飢餓,禮儀和職責也要求他們更謙卑地求食。如果他們只得到麩皮和糠秕可吃,他們也有責任承認,在他們所在的地方——曠野——這已是上天非凡的恩賜。如果只給他們粗糧,他們也有充分的理由感恩。但是,當上帝創造了一種新的食物,彷彿從天上伸出手來,豐盛地供應他們時,他們對上帝的義務豈不更強烈嗎?這就是嗎哪被稱為天上的糧食和大能者的食物的原因。有些人將希伯來文 אבירים (abbirim) 解釋為指天,這個觀點我並不完全拒絕。然而,我更傾向於將其理解為天使,正如迦勒底譯者和一些追隨他的人所理解的那樣。 這個神蹟被高度讚揚,以更可憎的方式呈現百姓的邪惡;因為嗎哪從天而降,比他們吃草藥、水果或地上其他產物,更能彰顯神聖的力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0:3 中,以不同的意義稱嗎哪為屬靈的食物——因為它是基督的預表和象徵。但先知在此的目的是要責備百姓雙重的忘恩負義,他們不僅輕視地上出產的普通食物,也輕視天使的食物。有些人將動詞翻譯成過去式:「他吩咐雲彩——他敞開天上的門——他降下嗎哪」等等。 但為了消除所有歧義,我認為最好將動詞翻譯成過去完成式:「他曾吩咐,他曾敞開,他曾降下」,以便我的讀者更好地理解先知在此並非簡單地敘述這段歷史,而是為了另一個目的回憶它,作為一件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


詩篇 78:32-37


32. 雖有這一切,他們仍然犯罪,不相信他奇妙的作為。33. 他使他們的歲月虛度,年日匆匆而逝。34. 當他擊殺他們時,他們才尋求他;他們回轉,急切地歸向神。35. 他們記得神是他們的磐石,至高神是他們的救贖主。36. 他們口裡奉承他,舌頭向他說謊。37. 但他們的心在他面前不正,也不忠於他的約。


32. 雖有這一切,他們仍然犯罪。俗話說,愚人受罰才變聰明。因此,那些屢次受神懲罰,卻仍不悔改歸正的人,是徹底無可救藥的。這裡所描述的以色列人就是如此頑固。任何降臨在他們身上的苦難都無法使他們改過自新。看到那麼多強壯有力的人倒斃在地,是神報應的可怕彰顯。因此,當他們面對如此駭人的景象卻無動於衷時,這證明了他們極其頑固。奇妙的作為不僅指剛才提到的瘟疫,也包括之前提到的其他神蹟。因此,百姓被指控犯有雙重罪惡;他們不僅被指控不相信神的話語,還被指控藐視他所行的神蹟。為此,經文補充說,他們的災禍增加了;正如神藉著摩西所宣告和威脅的,他將對那些頑固不化、堅持作惡的人施加七倍更嚴厲的懲罰。


33. 他使他們的歲月虛度。詩人這裡談到全體百姓,彷彿他說,所有的人,無論大小,無一例外地迅速消逝,這很可能指的是那最嚴重的懲罰,即他們都將在曠野中滅亡,只有約書亞和迦勒兩人倖免;因為當他們已經接近迦南地時,他們卻轉身回去了。因此,那龐大的人群,在他們自己關閉了進入聖地的門之後,在四十年的時間裡死在曠野。歲月先被提及,然後是年日;這暗示著他們的壽命因神的咒詛而被縮短,而且很明顯他們在生命的旅程中半途而廢。他們的歲月虛度;因為他們像煙霧一樣消散:他們的年日匆匆而逝,因為他們像溪流一樣迅速流逝。這裡翻譯為「匆匆」的詞語「בהלה」(behalah),有些人翻譯為「恐懼」。我寧願翻譯為「騷亂」;因為這無疑是指他們的生命被奪走,就像在騷亂中任何東西被強行奪走一樣。338 但我不想改變「匆匆」這個詞,它更清楚地表達了意思。這是對他們頑固不化的公正報應,他們的驕傲力量就這樣突然像影子一樣枯萎消逝。


34. 當他擊殺他們時,他們才尋求他。這裡所記載的情況旨在加重他們的罪責。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邪惡並承認自己受到了公正的懲罰時,他們卻沒有真心實意地在神面前謙卑自己,反而嘲弄他,企圖用虛假的藉口敷衍他,他們的不敬虔就更難以原諒了。如果一個失去判斷力的人感覺不到自己的災難,他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他麻木不仁;但一個被迫承認自己有罪,卻始終如一,或者在輕易地尋求寬恕之後,用華麗卻欺騙的言辭,突然回到他以前的心態的人,"""


清楚地表明,他內心的空虛使他的疾病無法治癒。這裡含蓄地暗示,那些頑固的人民被迫尋求上帝的懲罰,並非尋常或普通;我們被告知(第35節),他們不僅被定罪為邪惡,而且還感受到並記住了他們所墮落的救贖。透過這種方式,他們更有效地被剝奪了所有基於無知的藉口。這語言暗示他們並非無意中被帶走,也不是因無知而被欺騙,而是他們透過背信棄義,彷彿是蓄意地激怒了上帝的憤怒。事實上,上帝睜開了他們的眼睛,以便更公開地揭示他們絕望的邪惡,彷彿他擺脫了他們的虛偽和奉承,將他們從藏身之處帶到了光明之中。


36. 他們用口奉承他,用舌頭向他撒謊。這裡他們被指控為不忠,因為他們既沒有真心認罪,也沒有真正將他們的救贖歸榮於上帝。我們不應認為他們完全沒有承認;但這裡暗示,口頭的承認,由於不是發自內心,是被迫而非自願的。這一點非常值得注意;因為從中我們不僅學到我們有責任警惕那種粗俗的虛偽,即在人前用舌頭說一套,心裡卻想另一套,而且我們也應該警惕一種更隱藏的虛偽,即罪人因恐懼而被迫以奴性方式奉承上帝,然而如果他能,他就會逃避上帝的審判。大多數人被這種疾病致命地擊中;因為儘管神聖的威嚴從他們那裡勒索出某種敬畏,但如果神聖真理的光芒完全熄滅,他們會感到高興。因此,僅僅同意神聖的話語是不夠的,除非這種同意伴隨著真實而純潔的情感,這樣我們的心才不會是雙重或分裂的。詩篇作者指出這種虛偽的原因和根源是,他們不堅定也不忠誠。透過這點他暗示,凡不是發自真誠純潔的心的一切,在上帝眼中都被視為謊言和欺騙。既然這正直在律法中處處被要求,他指責人民是違約者,因為他們沒有以應有的忠誠遵守上帝的約。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觀察到的,上帝的約和我們的信仰之間總是存在著相互的關係和對應,以便後者的真誠同意能夠回應前者的信實。23. 但他從天上吩咐雲彩。認為這個神蹟僅僅是歷史性的敘述是錯誤的。先知反而更嚴厲地譴責以色列人,因為儘管他們飽食嗎哪,卻仍不斷渴望他們知道上帝拒絕給予他們的美味。輕蔑和拒絕天上的食物,可以說使他們與天使為伍,這是最卑劣的忘恩負義。如果一個住在法國或義大利的人,因為沒有埃及的麵包可吃,也沒有亞洲的酒可喝而悲傷和煩惱,他難道不是像古代的巨人一樣,與上帝和自然作戰嗎?以色列人過度的慾望更不可原諒,上帝不僅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地上食物,還賜給他們天上的糧食來維持生命。即使他們長期忍受飢餓,禮儀和職責也會要求他們更謙卑地求食。


詩篇 78:38-41


38. 然而,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 並未將他們滅絕。他屢次抑制自己的怒氣,並未全然發洩他的烈怒。39. 他記念他們不過是血肉之軀; 是轉瞬即逝,不能復返的氣息。40. 他們在曠野中何等屢次惹他發怒,在荒地中使他擔憂!41. 他們又回頭試探神,限制以色列的聖者。


38. 然而,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為了更充分地表明,沒有任何方法能成功地使以色列人屈服,並使他們恢復清醒的心智,我們現在得知,儘管神容忍他們屢次的過犯,並施憐憫赦免他們,但他們在神每次顯現其仁慈時,都同樣顯露出他們的邪惡,濫用神的恩惠,就像神嚴厲對待他們時,他們表現出的頑固和悖逆一樣。同時,也說明了他們為何沒有完全滅亡的原因。他們無疑應當遭受共同的毀滅;但經文宣告,神減輕了他的怒氣,以便他們能留下一些後裔。為了不讓任何人從這些已提及的報復例子中推斷出,神以不當的嚴厲懲罰他們,我們被告知,對他們施加的懲罰是適度的——是的,與他們罪惡的嚴重性相比,甚至是溫和的。神收回了他的手,並非主要看他們應得的,而是渴望為他的憐憫留出空間。然而,我們不應想像他是反覆無常的,有時他以一定程度的嚴厲懲罰我們,有時又溫柔地吸引和引誘我們歸向他;因為他運用他無與倫比的智慧,採取不同的方法來試驗我們是否真的有恢復的希望。但當他的嚴厲不能使他們悔改,他的憐憫也不能融化他們時,人的罪惡就變得更加嚴重。值得注意的是,神的憐憫,作為他本質的一個基本屬性,在這裡被視為他饒恕他子民的原因,教導我們,他並非受任何其他原因驅使,而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如此傾向並樂意赦免。此外,由於他不僅在一個方面,也不僅在一個情況下赦免他們,經文斷言他赦免了他們的罪孽,以免將他們滅絕;又說,儘管他屢次被激怒,他卻仍不斷地抑制他的怒氣;最後,他減輕了他的懲罰,以免百姓被其重擔所壓垮。


39. 他記念他們不過是血肉之軀。現在提出了神憐憫百姓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願與那些只在世上短暫生存,然後迅速消逝的人類較量;因為這裡使用的表達方式,表示了人類境況因脆弱而變得悲慘。在聖經中,肉體和靈魂經常形成對比;不僅當肉體指我們墮落和有罪的本性,而靈魂指神兒女重生後所擁有的正直時;而且當人被稱為肉體時,是因為他們裡面沒有任何堅固或穩定的東西:正如以賽亞書所說(以賽亞書 31:3),「埃及是人,並非神。」然而,在這段經文中,肉體和靈魂這兩個詞的用法是相同的——肉體意味著人會腐朽和敗壞;而靈魂則意味著他們不過是一口氣息或一個轉瞬即逝的影子。由於人因不斷的消耗和衰敗而走向死亡,百姓被比作一陣風,它會消逝,並自行消散,不再回來。當我們跑完我們的賽程,我們不會在地上開始新的生命;正如約伯記所說,


「樹木若被砍下,仍有指望發芽,」「樹木被砍下,仍有指望,它的嫩枝不會止息。即使它的根在土中衰老,樹樁在地上枯死;但一聞到水的氣味,它就會發芽,長出枝條,像一棵植物。但人死了,就消逝了;是的,人一斷氣,他就在哪裡呢?」(約伯記 14:7)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清楚地理解,其意義是:上帝在施展祂的憐憫和良善時,容忍了猶太人,並非因為他們配得,而是因為他們脆弱而短暫的境況喚起了祂的憐憫,促使祂赦免他們。我們稍後會在詩篇 103:13-16 中遇到一個幾乎相似的陳述,其中上帝被描繪為對我們施憐憫,因為祂看到我們像草一樣,很快就會枯萎,像乾草一樣。現在,如果上帝在我們身上除了苦難之外找不到任何能感動祂憐憫的東西,那麼這就意味著,完全是祂純粹且不配得的良善促使祂扶持我們。當斷言人一旦在世上走完生命歷程就不再回來時,這並不是要排除未來復活的希望;因為人只是被視為他們本身,所談論的僅僅是他們在世上的狀態。至於人被更新到天上的生命,這是一個遠超自然的奇蹟。同樣地,在另一個地方也說:「他的靈魂出去,就不再回來了」(智慧書 16:14);這句話暗示,人出生到世上時,並沒有帶來未來復興的希望,這希望必須來自重生的恩典。


40. 他們在曠野惹祂發怒多少次呢?這裡證實了前一句話,聲明他們在曠野中多次惹上帝發怒,因他們罪惡的巨大累積, 他們必然會滅亡千次,如果上帝沒有同樣多次地向他們顯現恩惠和憐憫。句子的疑問形式更顯著地表達了他們不斷地犯罪。曠野一詞包含了地點和時間的雙重情況。藉此,首先是為了責備他們忘恩負義,因為上帝恩惠的記憶在他們心中仍然如此新鮮,甚至每天都在他們眼前,卻未能至少阻止他們的邪惡;其次,是為了譴責他們魯莽和愚蠢的輕率,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堆積了如此多的罪惡。


同樣地,緊接著(第 41 節)又補充說,他們又回到從前的道路,試探上帝。「返回」一詞在這裡並不表示改變,而是持續不斷的犯罪。當人們試探上帝時,對上帝所造成的嚴重侮辱,用一個美麗的隱喻來表達。希伯來文「תוה」(tavah)意為標記或描述。這暗示著,當人們膽敢按照自己的意願限制上帝的作為時,祂就好像被關在木條或鐵條之中,祂無限的能力被限制在不信所能限制的狹窄範圍內。確實,每當人們不超越自己的理解時,就好像他們要用自己微小的能力來衡量上帝,這無異於將祂從寶座上拉下來;因為如果我們想讓祂按照我們的幻想來行事,祂的威嚴就必須服從我們。


詩篇 78:42-51


42. 他們不記念他的手,就是他救贖他們脫離欺壓者的日子。 43. 他怎樣在埃及地顯神蹟,在瑣安的田野顯奇事。 44. 他把他們的江河變為血,使他們不能喝。 45. 他使蒼蠅 到他們中間,吞噬他們;又使青蛙毀壞他們。 46. 他把他們的土產交給螞蚱,把他們的勞碌交給蝗蟲。47. 他用冰雹毀壞他們的葡萄樹,用冰雹 347 毀壞他們的野無花果樹。  48. 他把他們的牲畜交給冰雹,把他們的羊群交給閃電。 49. 他向他們發出烈怒、憤恨、惱恨和苦難,並差遣惡使者到他們中間。 50. 他為自己的怒氣開路,不使他們的靈魂免於死亡,卻把他們的牲畜交給瘟疫。 51. 他擊殺埃及所有頭生的,就是含帳棚裡他們力量的初熟之果。 

42. 他們不記念他的手。這位神聖的作者仍然繼續責備以色列人;因為只要簡單地記念上帝的恩惠,他們本可以受到約束,如果他們沒有故意和頑固地忘記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從這種不敬虔的遺忘中產生了任性和一切叛逆。眾所周知,上帝的手,以轉喻法表示他的能力。在慶祝選民從埃及得救的事件中,上帝的手以一種新的、不尋常的方式伸出。先知現在所譴責的他們的邪惡,因著他們將那不應被時間抹去的事物視為無物,或很快忘記,而變得更加可憎。此外,他列舉了上帝能力的一些例子,他首先稱之為神蹟,然後稱之為奇事(第 43 節),以便透過這些敘述再次責備百姓可恥的愚蠢。他用這兩個詞表達了同一件事;但在該節的第二句中,奇事一詞增加了強調,暗示透過這些奇異和聞所未聞的事件,埃及人當時被如此的恐懼所擊打,這種恐懼不應如此迅速地從以色列人的心中消失。


44. 他把他們的江河變為血。詩人並沒有按順序列舉上帝在拯救他的百姓時所顯現能力的奇蹟。他認為只要提醒他們這些事件的著名歷史就足夠了,這足以揭露他們所犯的邪惡和忘恩負義;我們也沒有必要在這些事情上停留太久,因為摩西的敘述對這裡簡要陳述的內容提供了更清晰、更完整的描述。我只希望我的讀者記住,儘管上帝經常透過降下冰雹和其他災難來懲罰異教徒的罪惡,但當時降在埃及人身上的一切災禍都是非同尋常的,而且是前所未聞的。因此,使用了各種詞語來強調這些上帝報復的難忘事例,例如他向他們發出烈怒、憤恨、惱恨和苦難。這種詞語的堆積旨在喚醒沉睡的心靈,去發現如此多的奇蹟,這些奇蹟的數量和卓越之處甚至連盲人也能感知。


最後,補充說上帝透過天使執行這些審判。儘管上帝按照他的旨意,在天上和地上都制定了某些法則,並以這樣的方式管理整個自然秩序,使每個受造物都被賦予了自己獨特的職責;然而,每當他認為合適時,他就會利用天使的服事來執行他的命令,不是透過普通或自然的方式,而是透過我們無法理解的秘密力量。有些人認為這裡所說的是魔鬼,因為「邪惡」或「有害」的形容詞被用來形容天使。351 我不否認這種觀點;但他們賴以支持的理由卻缺乏堅實性。他們說,正如上帝藉著蒙揀選的天使的服事將他的恩惠賜給我們,他也藉著被棄絕的天使的代理執行他的憤怒,彷彿他們是他的劊子手。我承認這部分是真實的;但我否認這種區別總是存在的。許多經文都可以引用來反駁。當亞述軍隊圍攻聖城耶路撒冷時,是誰在他們中間造成如此大的破壞,以至於迫使他們解除圍困呢?不就是當時被指派保護教會的天使嗎?(列王紀下 19:35.) 同樣地,在埃及殺死頭生子的天使 (出埃及記 11:5) 不僅是上帝對埃及人發怒的僕役和執行者,也是保護以色列人的代理人。另一方面,儘管但以理所說的那些君王是貪婪和殘酷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強盜,並且顛覆了一切,但先知卻宣告 (第 20:13 章),聖天使被指派負責他們。埃及人可能像他們所應得的那樣,被交給並服從於被棄絕的天使;但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這裡所說的天使被稱為邪惡,是因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因為他們對上帝子民的敵人施加了可怕的瘟疫,以壓制他們的暴政和殘酷。這樣,天上的蒙揀選的天使和墮落的天使都被公正地視為災難的僕役或執行者;但他們應以不同的意義來看待。前者對上帝表現出迅速而樂意的順從;但後者,由於他們總是熱切地意圖作惡,如果他們能,就會顛覆整個世界,因此是施加災難於人類的合適工具。


50. 他為自己的憤怒開路。 為了消除這個忘恩負義的人民的一切藉口,他們眼前所呈現的上帝恩惠最明顯和最驚人的證據都無法使他們順服他,這裡再次重複說,上帝的憤怒像洶湧的洪流一樣淹沒了埃及。這裡提到的奇蹟是那裡所行的最後一個,當時上帝藉著他天使的大能之手,在一夜之間殺死了埃及所有的頭生子。根據希伯來語中常見而熟悉的說法,頭生子被稱為力量的開始或初熟果實。儘管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走向死亡,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在後代中得到更新,因此可以說恢復了他們衰退的力量,力量這個詞被應用於他們的子女。而頭生子被稱為這種力量的開始或初熟果實,正如我在創世記 49:3 中更詳細地解釋過。埃及的房屋被稱為含的帳篷,因為給這個國家命名的米斯蘭是含的兒子,創世記 10:6。此外,這裡頌揚了上帝對閃的後裔的無償之愛,這體現在他將他們置於含的所有子女之上,儘管他們沒有任何內在的卓越之處可以使他們配得上這樣的區別。


詩篇 78:52-58


52. 他卻領出自己的百姓如羊,在曠野引導他們如羊群。 53. 他引導他們安然居住,使他們不怕;海卻淹沒他們的仇敵。 54. 他帶他們到自己的聖地邊界,[字面意思是他聖潔的邊界,] 這山,是他右手所得的。 354 55. 他在他們面前趕出外邦人;用繩子量給他們為業;叫以色列支派的人住在他們的帳棚裡。 56. 他們卻試探、悖逆至高的神,不守他的法度。 57. 他們卻退後,行詭詐,像他們的列祖一樣;他們偏離,如同翻背的弓。 58. 他們用邱壇惹他發怒,用雕刻的偶像觸動他的妒忌。


52. 他卻領出自己的百姓如羊。詩人再次頌揚神對選民的父愛,他將他們比作羊群,正如我們在其他地方所說的。他們沒有自己的智慧或能力來保護和防衛自己;但神卻恩慈地屈尊為他們履行牧者的職責。他對他們的愛的一個獨特標誌是,他不屑於如此謙卑自己,以至於像牧養自己的羊一樣牧養他們。一群從未受過戰爭訓練的人,如何能對抗強大好戰的敵人呢?更不用說學習戰爭藝術了,眾所周知,這些人在埃及時,從事的是卑微的奴役工作,彷彿他們被判在地下礦井或採石場勞作。


53. 他引導他們安然居住,使他們不怕。這並不是說他們滿懷信心、心平氣和地信賴神,而是說,有神作他們的引導和福祉的守護者,他們沒有理由害怕。每當他們感到驚慌失措時,這都是由於他們自己的不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在離開埃及時,當法老追趕他們,他們「甚是懼怕」時,發出了這些抱怨的疑問:「難道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不是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讓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出埃及記 14:11。)因此,這種安全並不是指百姓心中的感受,而是指神的保護,藉著這種保護,他們的仇敵被淹沒在紅海中,他們在曠野中享受了安靜和休息。這裡列舉了神賜給他們的許多其他恩惠,同時也列舉了他們所犯的其他過犯。這更清楚地表明了他們深深的忘恩負義。在獲得了應許給他們的產業之後,他們彷彿對神沒有任何義務,他們的心總是悖逆和難以管教。他們得救的完成,可以說是最後的行動,就是讓他們佔有迦南地,如果不是神決定,儘管他們邪惡,也要在各方面完成他所開始的工作,他們本來是無法進入的。這片土地本身被稱為神聖所的邊界(第 54 節),因為神在將它賜給他的百姓時,也將它獻給了自己。顯然,這更嚴重地揭示了百姓的罪孽,他們將古時玷污這片土地的同樣污穢帶到了這片土地上。以色列百姓知道這片土地的舊居民因其可憎之事而被趕出,這是一種多麼瘋狂的行為啊,"""在各種邪惡中努力超越他們嗎?彷彿他們已下定決心,要將他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上天報應,完全降臨到自己頭上。這句話「這座山」被一些人錯誤地解釋為指整個猶大地區;因為儘管那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但其中也有廣闊的平原和低地,無論是寬度還是長度。因此,我毫不懷疑,詩人以誇張的方式榮耀地提到了錫安山,上帝在那裡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居所,也是他的主要寶座。我確實承認,在這個表達中,透過提喻法,部分代表了整體;我只是希望我的讀者明白,這個地方被明確命名,因為從它那裡,如同從源頭或泉水一樣,流淌著整個土地的聖潔。據說上帝用他的右手擁有或獲得了這座山;因為希伯來動詞קנה,kanah,可以理解為這兩種意思之一:做出這個斷言是為了讓以色列人不要驕傲自大,彷彿他們是靠自己的力量征服了這片土地,或者和平地佔有了它。正如詩篇44:3所說,


「他們不是靠自己的刀劍得地為業,也不是靠自己的膀臂得勝,乃是靠你的右手、你的膀臂,和你臉上的亮光,因為你喜悅他們。」(詩篇44:3)


55. 他在他們面前趕出外邦人;使他們按著產業的份墜落。這些話解釋了前一節的結尾句:它們描述了迦南地被獲得的方式,清楚地暗示以色列人並不是那麼好戰的民族,而那些外邦民族也不是那麼懦弱,以至於前者可以輕易戰勝後者,如果他們不是在上帝的引導下走向勝利,並得到他的幫助,前者就不可能將後者趕出這個國家。此外,如果不是上帝的旨意要剝奪第一批居民的土地,並讓陌生人取代他們,他們佔領這個國家就是非法的。


56. 他們試探並激怒了至高無上的上帝。這裡他們被指責,儘管他們得到了許多神聖恩惠的標誌,卻仍然堅持背信棄義:是的,即使上帝不時賜予他們新的恩惠,以使他們恢復對他的忠誠,他們仍然透過他們的叛逆,擺脫了他的軛。關於「試探」這個詞,我們已經解釋了它的含義。但總體而言,又補充說他們激怒了上帝,因為他們沒有遵守他的約。透過這最後一句話,他們公開而嚴重的叛逆得到了更完整的證明;因為,儘管他們已經清楚地被教導了他們的職責,他們卻仍然拒絕服從上帝的權威。律法被稱為見證或約定,357因為,正如人們在某些條件下簽訂合同一樣,上帝也透過他的約與這個民族簽訂了合同,並將他們束縛於自己。以這種方式談論他們,對他們來說並不是輕微的譴責;但是當他們在下一節中被指控背教和背信棄義時,這就填滿了他們罪惡的量。上帝已經收養他們成為他的人民:他們卻輕視他的恩惠,自願放棄了它。他曾將他們聚集在他的翅膀下;而他們卻因自己的任性,四散奔逃。他曾應許成為他們的父親;而他們卻拒絕成為他的孩子。他曾向他們指明救贖之路;而他們卻因誤入歧途,自願將自己推向毀滅。因此,先知總結道,""""""在每個時代,他們都表現出自己是一個不虔誠和邪惡的民族。再次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受到最嚴厲譴責的過錯是,他們太像他們的祖輩了。這一點特別被提及,是為了防止任何人自欺欺人地認為,盲目模仿祖先是正確的,並且他可能不會將祖先的榜樣作為為自己行為辯護的論據。接下來,人民的不穩定性用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來表達,何西阿書7:16中何西阿也使用了這個比喻。就像弓箭手在弓太弱、彎曲不當、或彎曲且柔韌時會被欺騙一樣,這裡也說,這個民族轉身,並以其欺詐和狡猾的詭計溜走,這樣他們就不會被上帝的手所管轄。


58. 他們用他們的高地惹他發怒。我們在這裡引述了以色列人背叛的種類,這證明他們拒絕忠於上帝,並拒絕效忠於他。他們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甚至過於充分的警告,除非他們在各方面都受到神聖話語的規範,否則對上帝的侍奉將會被扭曲和玷污;而現在,他們無視他的全部律法,魯莽地追隨自己的發明。而蔑視律法所必然產生的結果是,那些寧願追隨自己的理解而不願服從上帝權威的人,會沉迷於粗俗的迷信。詩篇作者抱怨說,他們以兩種方式敗壞了對上帝的侍奉;首先,他們通過為自己設立偶像和雕刻的圖像來玷污上帝的榮耀;其次,他們發明了奇怪和被禁止的儀式來平息上帝的憤怒。"""


"""詩篇 78:59-66


59. 神聽見了,就發怒,極其憎惡以色列。 60. 祂離棄了示羅的居所,就是祂在人間所搭的帳幕。 61. 祂將自己的能力交給敵人擄去,將自己的榮耀交在敵人手中。 62. 祂將自己的百姓交給刀劍,並向自己的產業發怒。 63. 火燒滅了他們的青年人;,他們的處女沒有人歌頌。 64. 他們的祭司倒在刀下;他們的寡婦沒有哀哭。 65. 但主像睡醒的人,像因酒而呼喊的勇士,醒過來。 66. 祂擊打祂的敵人,使他們從後退去;祂使他們永遠蒙羞。


59 神聽見了,就發怒。先知再次表明,當神發現祂的寬容(百姓濫用,甚至嘲弄,並將其扭曲為鼓勵他們在罪惡中更加放縱)沒有帶來任何好處時,祂最終對他們施加了嚴厲的懲罰。他從人間法官那裡借用的這個比喻,在聖經中經常出現。當說神聽見時,並不是說祂需要進行調查,而是旨在教導我們,祂不會輕率地執行祂的判斷,從而防止任何人認為祂行事倉促。所陳述的要點是,百姓頑固地持續作惡,以至於最終他們的呼聲上達天庭;而懲罰的沉重本身就證明了罪行的嚴重性。


在說到神如此深愛的以色列在祂眼中變得可憎之後,又補充說(第60節),他們被剝奪了神的同在,而神的同在是各種災難下真正幸福和安慰的唯一來源。因此,當神允許約櫃被運到另一個國家時,就說祂憎惡以色列,彷彿祂藉此表明祂已離開猶大,並向百姓告別。的確,很明顯,神並非固定於外在可見的象徵;但由於祂將約櫃賜予作為祂與以色列人之間緊密結合的標誌或記號,因此,當祂允許約櫃被帶走時,祂就證明祂自己也已離開了他們。示羅長期以來是約櫃的居所,也是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的地方(撒母耳記上 4:11),因此它被稱為神的居所或住處。簡而言之,祂居住的方式在下一句中得到了優美的表達,其中示羅被描述為祂在人間的居所。的確,神充滿天地;但由於我們無法達到祂被高舉的無限高度,祂藉著祂的能力和恩典降臨到我們中間,祂盡可能地接近我們,並符合我們有限的理解能力。這是一種非常強調的說法,用來表示神因祂百姓持續的邪惡而如此憤怒,以至於祂被迫放棄這個地方,這個祂在地上為自己選擇的唯一地方。


61. 祂將自己的能力交給敵人擄去。在這節經文中,繼續探討同一個主題:它宣告,神的「能力」(以色列人曾藉此得到保護和防禦)當時被擄去了。這並不是說祂的能力只能與外在的象徵聯繫在一起;而是祂現在的旨意是,祂曾藉以保守祂百姓的恩典,可以說是被擄去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抵抗他們的敵人。然而,這不應理解為非利士人將神囚禁起來。其簡單的意思是,以色列人被剝奪了神的保護,因此他們落入敵人手中,就像將軍被俘時軍隊潰散一樣。""""""約櫃也被稱為上帝的榮美;因為上帝本身是無形的,他將約櫃作為他同在的象徵,或者說,作為一面鏡子,人們可以在其中看見他。說上帝的力量被非利士人俘虜,這是一個大膽的,乍看之下荒謬的誇張說法;但這明確地用於加劇人民的邪惡。由於他曾習慣於大力展示他的臂膀力量來幫助他們,當他被激怒時所犯的罪行必然是極其嚴重的,以至於他允許那力量的象徵被異教軍隊強行奪走。先知耶利米(耶利米書 7:12)教導我們,這裡所記載的示羅事件,是向所有那些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享有上帝同在,並因此而自滿的人發出的警告:「你們去我先前在示羅的居所,就是我起初立我名的居所,看看我因我百姓以色列的罪惡向那地所行的。」因此,如果當上帝親近我們時,我們沒有以應有的敬畏之心真誠地接受他,我們就有理由擔心發生在示羅人身上的事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那麼,教皇及其追隨者的誇耀就更令人厭惡了,他們聲稱羅馬是上帝的特殊居所,理由是教會在過去曾在那個城市繁榮發展。必須記住——他們似乎忘記了——基督,他是神性的真正殿堂,出生在伯利恆,在拿撒勒長大,他曾在迦百農和耶路撒冷居住和傳道;然而所有這些城市的悲慘荒涼都提供了上帝憤怒的可怕見證。


62. 他將他的百姓交給刀劍。這裡提到了在祭司以利時代以色列所遭遇的其他災難。上帝允許約櫃被奪走,表明他已收回對他們的恩寵。這也從以下事實中得到證明:所有人民的精華——那些正值壯年和青春的人——都被上帝的憤怒所吞噬:這用火吞噬他們來表達。但這種語言是比喻性的,從所指事件的歷史中可以明顯看出,歷史告訴我們,那些滅亡的以色列選民,人數達三萬人,是死於敵人的刀劍,而不是火(撒母耳記上 4:10)。這個比喻指出可怕災難的突然性。這就像是說,他們在一瞬間被毀滅,就像火迅速吞噬糠秕和樹木的枯葉一樣。361


這次大屠殺的廣泛程度被另一個比喻所加劇,那就是因為缺少男人,少女們仍然未婚。這就是「他們的處女沒有被稱讚」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在婚禮上為讚美新娘而唱的婚禮歌曲。為了進一步加劇這次災難的不尋常和可怕性質,還補充說,甚至連上帝特別保護的祭司也與其他人一同無差別地滅亡了。當說到寡婦沒有哀哭時,我會解釋為,要麼是她們自己先因悲傷而死去,以至於沒有機會為他人哀悼,要麼是當她們被敵人俘虜時,被禁止哀悼。通過所有這些表達,目的是用幾句話表明,各種災難都堆積在他們身上。362


65. 但主像睡醒的人一樣醒來。有些人將此理解為指以色列人,暗示主對他們醒來;另一些人則理解為指他們的敵人。如果採用第一種解釋,我們就不必感到驚訝,在第66節中以色列人被稱為上帝的敵人,就像他們在以賽亞書 1:24 中被這樣稱呼一樣,


「因此,」"""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大能者說:「哎!我要在我的敵人身上洩憤,向我的仇敵報仇。」(以賽亞書 1:24)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色列人因濫用神的忍耐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以此為藉口,在犯罪上更加放縱;因為神突然覺醒,以更大的憤怒衝向他們。但由於我們發現先知們從摩西那裡汲取教義,並按照他的標準來構建他們的語言,那些將這節和下一節理解為指非利士人的觀點也同樣可信。先知在這裡似乎借用了摩西之歌(申命記 32:27)中的這個順序,其中神宣告,當他懲罰自己的子民時,他同時也沒有忘記壓制他們的敵人。由於戰爭的結果是不確定的,這是一個普遍的諺語,如果選民的敵人取得勝利後,他們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麼發生在自己子民身上的事情是神對他們的懲罰就不會那麼明顯。但是,當神在苦待和羞辱以色列人之後,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超乎所有人的預期,並且與事件的正常發展相反,將他的審判降在他們的征服者身上時,這就更清楚地表明,當以色列人被擊倒在地時,這是神的工作,他意圖以此來懲罰他們。然而,先知同時也讓我們明白,神似乎是被迫以更大的嚴厲懲罰他們;因為在後來對非利士人施加審判時,他充分證明了他對他的約的重視,以色列人很可能認為他已經完全忘記了這個約。儘管他可以說暫時站在非利利人一邊,但他無意完全收回他對亞伯拉罕子孫的愛,以免他的應許的真實性失效。


醉漢的比喻可能有些刺耳;但當我們考慮到它是為了適應人們的愚蠢而使用時,它的恰當性就會顯現出來。如果他們有純潔清晰的理解力,363 神就不會這樣改變自己,並扮演一個與他自己不符的角色。因此,當他將自己比作醉漢時,那是人們的醉酒;也就是說,他們的麻木不仁迫使他這樣說:這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恥辱。對於神來說,這個比喻絲毫沒有貶低他的榮耀。如果他不立即補救我們的災難,我們就會認為他陷入了沉睡。但是,有人可能會說,神怎麼會這樣睡著呢,當他在力量上超越所有巨人,而他們卻可以輕易地長時間守夜,並且只需很少的睡眠就能滿足?我回答說,當他忍耐,不立即執行他的審判時,無知的人對他的行為的解釋是,他像一個愚鈍的人一樣這樣拖延,不知道如何進行。 相反,先知宣告,神的突然覺醒將比他最初舉手執行審判更令人震驚和可怕;這將如同一個醉酒的巨人,在尚未完全醒酒的情況下,突然從睡夢中驚醒。許多人將第 66 節中關於神從後面擊打他的敵人的說法,限制在他降在非利士人身上的瘟疫,記載在撒母耳記上 5:12。永恆的恥辱這句話非常符合這種解釋;因為患痔瘡在他們的後部是一種可恥的疾病。但是,由於「他們從後面被擊打」這句話可以有更簡單的意義,我對此事不作決定。


詩篇 78:67-72


67. 並且他棄絕了約瑟的帳棚,不揀選以法蓮支派。 68. 卻揀選猶大支派,他所愛的錫安山。 365 69. 又建造他的聖所,好像高處,又像他為永遠所立之地。 70. 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 71. 叫他不再跟隨那些乳養的母羊,為要牧養他的百姓雅各,和他的產業以色列。 72. 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


67. 並且他棄絕了約瑟的帳棚。那些認為第66節中的「敵人」一詞適用於以色列人的人,將這些經文與前文聯繫起來,並認為其含義是,上帝對他們造成的創傷是無法治癒的。但是,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觀點,即這裡所說的是非利士人,其主旨是,上帝如此嚴厲地懲罰他們,顯然表明他與他子民所立的約並未廢除,因為他以如此可怕的方式向他們的敵人報復。因此,我更願意給出的解釋是,這是作為一種修正而添加的,好像是說,上帝尚未完全與那些邪惡地背叛他的子民和好,而作為證據,在他子民中仍然存在著他對他們施加的懲罰的一些痕跡。因此,這段經文的含義是,當約櫃被非利士人奪走時,上帝可以說是在沉睡,被他子民的罪惡所麻痺,以至於他無法再像往常一樣為他們守望防禦;然而,他並沒有長時間沉睡,而是每當他看到不敬虔的非利士人嘲弄他威嚴的榮耀時,這種滔天大辱就喚醒並激怒了他,就像一個巨人飽餐一頓後,在從酒醉的興奮中恢復過來之前,從他的初次睡眠中醒來一樣;同時,他的憤怒並沒有如此激發針對這個異教和未受割禮的民族,以至於阻止他展示他對邪惡和忘恩負義的以色列人施加的懲罰的一些跡象,直到最後。這裡所說的棄絕意味著,當上帝允許他的約櫃被運到另一個地方時,以色列人因此被剝奪了他們先前憑藉特殊特權而享有的榮譽。


這裡有兩個主要點應該特別注意;首先,當非利士人被不雅的潰瘍擊打時,最明顯的證據表明,當以色列人被他們征服時,這完全是因為上帝願意如此。他沒有恢復新的力量,也沒有在短時間後集結一支新的軍隊來入侵那些勝利的非利士人,他也沒有在這樣做時訴諸外援。另一個點是,儘管上帝伸出手來對付非利士人,以表明他仍然記得他的約,並關心他所揀選的子民,但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以色列人到他們以前的狀態時,他卻使示羅的棄絕成為他憤怒的永久紀念碑。因此,他棄絕了以法蓮支派;366 並非他永遠拋棄他們,或將他們完全從教會的其餘部分分離,而是他不願讓他的約櫃再居住在那個支派的境內。這裡將以法蓮支派與猶大支派對立起來,上帝後來在猶大支派中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居所。


因此,先知接著表明,當約櫃在錫安山被指定為安息之地時,百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更新;這種和解的象徵被恢復給他們,他們從墮落中恢復到上帝的恩寵。正如上帝,可以說,被逐出王國,他的力量因以色列人的罪孽而被擄,他們需要藉著這個紀念碑被教導,上帝對他們的邪惡如此不悅,以至於他無法忍受看到他以前居住的地方。這次分離之後,雖然是為了教導人們將來更加警惕,但並沒有完全和完美的恢復,然而上帝再次為他的約櫃選擇了一個固定的居所,這表明了他奇妙的良善和憐憫。約櫃在返回後,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例如迦特、以革倫和其他地方,直到錫安山被神諭指定為其固定居所;但先知沒有注意到這段過渡時期,因為他的目的僅限於在記憶中留下懲罰的例子和上帝的恩典,這恩典比任何人所敢希望的都要大。367 摩西經常重複的話也應該被記住:


「但你們要尋求耶和華你們上帝從你們各支派中選擇立他名的地方,就是他的居所,你們要到那裡去,」等等(申命記 12:5)。


示羅因約櫃長期居住在那裡而獲得了這個名聲,當約櫃被運到以色列敵人的國家時,人們的心靈異常困惑,直到他們知道上帝為其未來居所選擇的地方。那時十個支派尚未被棄絕,他們在王國和祭司職位上與猶大支派有同等的權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自己的叛逆使他們被剪除。這就是先知嘲諷地說以法蓮支派被棄絕,而約瑟支派(它源於約瑟)沒有被選中的原因。


68. 但他揀選了猶大支派。意思是,上帝將猶大支派置於所有其他人民之上,並從中揀選了一位君王,他可以將這位君王立在所有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之上。他揀選了錫安山,並在其上指定了一個地方作為他聖所的所在地。為了使這次揀選的原因不被尋求於上帝之外,特別指出將錫安山置於所有其他地方之上,並以如此顯著的方式使其豐富,完全是出於上帝自由和不配得的愛。這裡的關係代詞代替了因果副詞「因為」;其意思是,上帝的聖所建立在那裡,不是因為那個地方有任何價值,而僅僅是因為這是上帝的美意。這次人民的第二次恢復應該像他們第一次被揀選一樣自由,當時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或當他將他們從埃及地解救出來。上帝對那個地方的愛是對人的尊重。由此可知,教會從一開始,在所有時代,都是藉著上帝純粹的恩典和良善聚集起來的;因為從未發現人擁有任何內在的功績值得他的眷顧,而且教會太寶貴了,不能讓它依賴人的力量。


69. 並建造他的聖所,如同高處。368 在這節經文中,所暗示的僅僅是,錫安山被奇特地美化了;然而,這應該歸因於天上的模式。上帝不希望他子民的心完全被建築的宏偉或外在儀式的華麗所吸引;而是希望他們被提升到基督那裡,在基督裡,前一個時代的預表之真理得以展現。因此,肯定地說,聖所建造得如同高處;也就是說,它在所有高山中都顯著:正如以賽亞(以賽亞書 2:2)和彌迦書,"""(彌迦書 4:1) 預言新屬靈聖殿的建造,宣稱它「必堅立在諸山之頂,高舉過於萬嶺」。眾所周知,在那些日子裡,堡壘都建在高處。錫安接著被比作整個地球:他建造他的聖所,像大地一樣,369 他已永遠堅立。地球上有些地區會遭受地震,或因地裂而毀滅,或因劇烈動盪而搖晃,或經歷某些變化;但地球本身始終穩定不變,因為它建立在深厚的基礎之上。因此,這裡教導我們,所說的建築不是暫時的,不像國王奢華的宮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成廢墟,或有被其他方式摧毀的危險;而是建立起來,直到世界末日都完整無缺。如果有人反對說聖殿被迦勒底人和亞述人摧毀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所頌揚的穩定性只存在於基督身上;因為,如果古老的聖所,它只是一個預表,僅僅從其本身來看,而不考慮它所預表的,它將只是一個空洞的影子。但既然上帝有意讓它成為一個預兆,表明基督將要降臨,那麼永恆性就理所當然地歸於它。同樣地,在另一個地方(詩篇 87:1)說:「他的根基在聖山上」;在以賽亞書(以賽亞書 14:32)中說:「耶和華建立了錫安」;又在詩篇 74:2 中說,上帝「住在錫安山」,因此它永遠不會動搖。


70. 他揀選了他的僕人大衛。在提到聖殿之後,先知現在開始談論王國;因為這兩件事是上帝揀選他古老子民並對他們施恩的主要標誌;基督也作為我們的君王和祭司出現,為我們帶來完全和完美的救恩。他證明大衛是由上帝立為王的,上帝將他從羊圈和看守牲畜中提升到王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上帝的恩典,一個農民從他卑微的牧羊人小屋中被選中,並被提升到國王的尊嚴。這種恩典不僅限於大衛個人。我們被教導說,亞伯拉罕的子孫無論有什麼價值,都源於上帝憐憫的泉源。人民的全部榮耀和幸福都存在於王國和祭司職位中;這兩者都歸因於上帝純粹的恩典和美意。基督王國的開始必須是卑微和微不足道的,這樣才能與其預表相符,並且上帝可以清楚地表明,他沒有利用外部幫助來完成我們的救恩。


71. 他使他不再跟隨哺乳的母羊等等。上帝的恩典進一步受到讚揚,因為大衛,一個牧羊人,被立為上帝選民和產業的牧者。這暗示了大衛最初的狀況;但上帝的靈同時向我們展示了善良和合法的君王與暴君、強盜和貪得無厭的勒索者之間的區別,告訴我們,凡是渴望成為前者的人都必須像牧羊人一樣。


隨後又補充說(第 72 節),大衛忠實地履行了託付給他的職責。先知藉此間接斥責了人民的忘恩負義和悖逆,他們不僅推翻了上帝所建立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秩序,而且在擺脫他有益的軛時,也使自己陷入了悲慘的分散狀態。接下來關於大衛雙手的謹慎似乎是一種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但它旨在有力地表達,他不僅在他所承擔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受上帝之靈的引導,這使他沒有隨意從事任何可能遇到的工作,而是審慎而巧妙地去做信仰和職責召喚他的事情;因此,在他事業的成功中,他的智慧比他的好運更為顯著。

詩篇 78 詩篇 78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9月 28,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