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6: 1-8
馬太福音 6:1-4
1. 你們要小心,不可在人前行善,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2. 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3. 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4. 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1. 小心 在這段經文中,基督勸勉他的子民要真誠地投身於善行;也就是說,要以單純的心努力在上帝面前行事正直,而不是在人前炫耀。 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告誡;因為在所有的美德中,都必須警惕野心的入侵,沒有任何工作是如此值得稱讚,以至於不會在許多情況下被它腐蝕和玷污。他以提喻法提出了一個普遍的教義:因為他只談論施捨,就像他稍後談論禱告一樣:儘管有些抄本,而不是 ἐλεημοσύνην(施捨),讀作 δικαιοσύνην(公義),這也是舊譯者的譯法。但差異不大:因為無論哪種方式,都毫無疑問,其目的是糾正野心的弊病,當我們行事正直時,卻從人那裡尋求榮耀。
2. 你施捨的時候 他明確地譴責了一種由來已久的習俗,其中對名聲的渴望不僅可以用眼睛看到,還可以親身感受到。在街道或道路交匯處,以及在公共場所,人們習慣於舉行大型集會,他們在那裡向窮人施捨。這種做法明顯帶有炫耀的成分:因為他們尋找人多的地方,以便被眾人看見,而且,不滿足於此,甚至還加上了吹號的聲音。 他們無疑假裝是為了召集窮人,因為藉口從不缺乏:但顯而易見的是,他們是在追求掌聲和讚揚。現在,當我們的服務是為了人的眼睛時,我們就沒有將我們的生命交由上帝的判斷和認可。因此,基督說那些以這種方式展示自己的人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這是公正的:因為那些眼睛被這種虛榮所吸引的人無法仰望上帝。
出於同樣的原因,所有渴望虛榮的人都被稱為偽君子。世俗作家將 ὑποκριταὶ(偽君子)這個詞賦予那些在戲劇和舞台上扮演虛構角色的人;而聖經則將這個詞應用於那些心口不一、不真誠的人。 偽君子有各種各樣。有些人,儘管意識到自己非常邪惡,卻厚顏無恥地在世人面前自稱好人,並努力掩蓋他們內心確信的惡行。另一些人則讓自己達到如此大膽的程度,以至於他們甚至敢於在上帝面前聲稱自己完全公義。另一些人行善,不是出於行事正直的願望,也不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只是為了為自己贏得名聲和聖潔的聲譽。基督現在描述的正是最後一類人,他恰當地稱他們為偽君子:因為,他們在行善時沒有適當的目標,他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以便顯得聖潔和真誠地敬拜上帝。
3. 不要叫左手知道 藉著這句話,他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滿足於以上帝為我們唯一的見證,並如此熱切地渴望順服他,以至於我們不會被任何虛榮所迷惑。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上帝而犧牲。因此,基督希望我們不要被間接的思想所困擾,而是直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以便我們能以純潔的良心事奉上帝。
4."""你的施捨應當在暗中進行。這句話似乎與聖經中許多教導我們要以好榜樣來造就弟兄的經文相悖。但如果我們留意基督的用意,我們就不應對這些話賦予更廣泛的意義。427 他命令他的門徒純粹地、毫無野心地投身於善行。為此,他吩咐他們將目光從人的視線中移開,並認為他們的職責只要得到上帝的認可就足夠了。這種觀點的單純性絲毫不會妨礙促進造就的焦慮和熱情:事實上,在此之前,他並沒有明確禁止他們在人前行善,而是譴責了炫耀。
你父在暗中察看。他默默地暗示了一種在人中間普遍存在的愚蠢,即如果他們的善行沒有許多旁觀者,他們就認為自己白費了力氣。他告訴他們,上帝不需要強光來察覺善行:因為那些看似埋藏在黑暗中的事物,在他的眼中都是敞開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那些逃過人們注意、未得到人們見證的事物就此消失了:因為「耶和華住在幽暗之中」(歷代志下 6:1)。當他提醒我們將目光定睛在上帝身上時,這就為治療野心這種疾病提供了一個最恰當的補救方法:因為這將從我們心中驅逐並徹底摧毀一切虛榮。— 在緊隨其後的第二個子句中,基督提醒我們,在尋求善行的獎賞時,我們必須耐心等待直到末日,即復活之日。他說,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但什麼時候呢?那將是當末日的曙光升起時,那時所有現在隱藏在黑暗中的事物都將被揭示出來。
馬太福音 6:5-8
5.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他們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6.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7. 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8. 所以,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5. 你們禱告的時候,他現在對禱告給予了與他先前對施捨相同的指示。當偽君子為了從人那裡獲得榮耀而在公共場合禱告,或者至少假裝禱告時,這是對上帝之名的一種粗暴而可恥的褻瀆。但是,由於偽善總是野心勃勃的,我們不必驚訝它也是盲目的。因此,基督命令他的門徒,如果他們想以正確的方式禱告,就進入他們的內室。一些解經家認為這似乎荒謬,因此將其寓言化,指心靈的內在深處:但沒有必要這樣瑣碎。在許多經文中,我們被命令在公共集會中,在人群中,在所有人面前向上帝禱告或讚美他:這不僅是為了證明我們的信仰或感恩,也是為了以我們的榜樣激勵他人做同樣的事情。基督並沒有讓我們脫離這樣的操練,而只是告誡我們在禱告時要始終將上帝放在眼前。
我們不能按字面解釋「進入你的內室」這句話:好像他命令我們避開人群,或者宣稱除非沒有見證人,否則我們禱告得不對。他是比較而言的,意思是我們寧願尋求獨處,也不願渴望人群看到我們禱告。428 對信徒來說,這確實是有益的,有助於他們在上帝面前更自由地傾吐他們的禱告和呻吟,以避開人們的注視。獨處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思想可以更自由,擺脫所有分散注意力的想法:因此基督自己也經常選擇一些隱蔽的地方來禱告。但這不是目前的主題,目前的主題只是糾正虛榮的慾望。簡而言之,無論一個人是獨自禱告,還是在他人面前禱告,他都應該有同樣的感受,就好像他被關在自己的內室裡,除了上帝之外沒有其他見證人一樣。當基督說「你的父必報答你」時,他清楚地表明,聖經任何部分所應許給我們的一切賞賜,都不是作為債務償還的,而是一種自由的恩賜。
7. 不可使用空洞的重複話語 他在禱告中譴責了另一個錯誤,即話語過多。這裡使用了兩個詞,但意義相同:因為 βαττολογία 是「多餘而做作的重複」,而 πολυλογία 是「無意義的談話」。基督譴責那些為了說服和懇求上帝而滔滔不絕地說話的人的愚蠢。這個教義與聖經中到處讚揚禱告的熱切並不矛盾:因為當禱告以熱切的感情獻上時,舌頭不會走在心靈之前。此外,上帝的恩典不是通過無意義的言語流動獲得的;相反,一顆虔誠的心會像箭一樣射出它的情感,以穿透天堂。同時,這也譴責了那些相信他們會通過長時間的喃喃自語來獲得上帝恩寵的人的迷信。我們發現天主教深受這種錯誤的影響,它認為禱告的功效主要在於多言。一個人喃喃自語的話語越多,他越是勤奮地禱告。冗長而乏味的吟唱也一樣,彷彿是為了安撫上帝的耳朵,不斷地在他們的教堂中迴響。
8. 因為你們的父知道。這一個補救辦法足以消除和摧毀這裡所譴責的迷信。因為這種認為當人們用許多話語使上帝厭煩時,就能獲得巨大好處的愚蠢想法是從何而來的呢?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想像上帝像一個凡人,需要被告知和懇求嗎?凡是確信上帝不僅關心我們,而且知道我們所有的需要,並在我們陳述之前就預料到我們的願望和焦慮的人,將會摒棄空洞的重複,並認為只要將禱告延長到足以鍛鍊其信心的程度就足夠了;但會認為用華麗的修辭來接近上帝,期望他會被豐富的言辭所感動,是荒謬可笑的。
但是,如果上帝在我們祈求他之前就知道我們需要什麼,那麼禱告有什麼好處呢?如果他樂意,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幫助我們,那麼我們的禱告有什麼用處呢?它打斷了他天意的自發進程。禱告的真正目的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信徒禱告,並不是為了告知上帝他不知道的事情,也不是為了激發他履行職責,也不是為了催促他,好像他不情願一樣。相反,他們禱告,是為了激勵自己去尋求他,是為了在默想他的應許中鍛鍊他們的信心,是為了將他們的焦慮傾訴到他的懷中來減輕自己;總之,是為了宣告他們所有美好的事物,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都只從他那裡希望和期待。另一方面,上帝自己已經自由地,並且在沒有被要求的情況下,決定賜福給我們;但他應許他會應允我們的禱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這兩個真理:他自由地預料到我們的願望,然而我們卻通過禱告獲得我們所求的。至於他有時遲遲不回應我們,有時甚至不應允我們的願望的原因,以後會有機會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