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6:9-13; 路加福音 11:1-4
馬太福音 6:9-13
9.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10.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路加福音 11:1-4
1.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一個門徒對他說: 主啊,求你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一樣。2. 耶穌對他們說: 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3. 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4. 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所有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基督是否只一次或兩次將這種形式傳授給他的門徒,這是不確定的。 有些人認為後者更為可能;因為路加說他是被要求這樣做的,而馬太則將他描繪成自願教導。但正如我們所說,馬太收集了所有主要的教義要點,以便讀者在它們緊密相連時能更清楚地理解其總體內容,所以馬太可能省略了路加所記載的場合。然而,在這個問題上,我不願與任何人爭辯。
路加福音 11:1 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一樣。約翰向他的門徒傳授了一種特定的禱告形式;在我看來,他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的需要。當時猶太人的事務狀況極其腐敗。所有與宗教相關的事物都如此悲慘地墮落,以至於我們不應驚訝於其中很少有人能以適當的方式禱告。此外,信徒的心靈應當藉著禱告被激發,以期盼和渴望即將來臨的應許救贖。因此,約翰可能從聖經的各個段落中收集了一種適合當時的禱告,更接近於已經開始顯現的基督屬靈國度。
馬太福音 6:9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路加則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儘管基督並非命令他的子民以預備好的詞句禱告, 而只是指出我們所有願望和禱告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因此,他將我們被允許向神祈求的內容概括為六個請求。沒有什麼比這樣的教導對我們更有益了。儘管這是最為重要的虔誠操練,但在我們形成禱告和規範願望時,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會失靈。除非我們的嘴唇和心靈被天上的導師引導,否則沒有人能正確禱告。為此,他制定了這條規則,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禱告被視為合法並蒙神悅納,我們就必須依此來構建我們的禱告。神的兒子(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並非意圖規定我們必須使用的詞語,以至於不給我們偏離他所指示的形式的自由。他的意圖毋寧是引導和約束我們的願望,使它們不超出這些限制,因此我們推斷,他為我們正確禱告所給予的規則與詞語無關,而與事物本身有關。
正如我所說,這種禱告形式包含六個請求。應當知道,前三個請求與神的榮耀有關,與我們自身無關;而後三個請求則與我們得救所必需的事物有關。正如神的律法分為兩塊法版,其中前者包含虔誠的職責,後者包含慈善的職責, 因此,在禱告中,基督吩咐我們要考慮並尋求神的榮耀,同時,也允許我們顧及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如果我們不僅關心自己和自己的益處,而且將神的榮耀放在首位,那麼我們就能以正確的方式禱告:因為如果只顧及自己的事,而忽略了遠為重要的神的國度,那將是完全本末倒置的。
我們在天上的父 每當我們禱告時,有兩件事需要考慮,這兩件事都能使我們親近神,並使我們以完全不動搖的信心倚靠祂:祂對我們父般的愛,以及祂無限的能力。因此,我們不應懷疑神樂意恩慈地接納我們,祂樂意垂聽我們的禱告——簡而言之,祂本身就樂意幫助我們。父是祂的稱謂;在這一稱謂下,基督為我們提供了足夠豐富的信心材料。但是,由於我們的信賴只有一半是建立在神的良善之上,在下一句「在天上」中,祂給了我們一個關於神能力的崇高概念。當聖經說神在天上時,其意義是,萬物都服從祂的統治——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掌握在祂手中——祂的能力無處不在——萬事都由祂的旨意安排。大衛說:「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詩篇 2:4);又說:「我們的神在天上,祂隨己意行事」(詩篇 115:3)。
當說神在天上時,我們不應認為祂只居住在那裡;相反,我們必須持守另一處經文所說的,「天上的天尚且不足容納祂」(歷代志下 2:6)。這種表達方式將祂與受造物的層次區分開來,並提醒我們,當我們思想祂時,不應形成任何低級或屬世的觀念:因為祂高於整個世界。我們現在已經確定了基督的意圖。在禱告的開頭,祂希望祂的子民將信心建立在神的良善和能力之上;因為,除非我們的禱告建立在信心之上,否則它們將毫無益處。現在,由於若非藉著與基督身體的聯合,我們被承認為祂的兒女,而稱神為我們的父,那將是愚蠢和狂妄的瘋狂,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除了藉著倚靠中保親近神之外,沒有其他正確禱告的方式。
願祢的名被尊為聖 這更清楚地表明了我所說的,在前三個祈求中,我們應當忘記自己,尋求神的榮耀:這並非說它與我們的救恩分離,而是神的威嚴應當被我們大大地置於所有其他關切之上。神掌權,並且祂得到應得的榮耀,這對我們來說是無可言喻的益處:但是,除非(可以這麼說)一個人忘記自己,並將心靈提升到尋求神崇高的偉大,否則沒有人有足夠熱切的願望來促進神的榮耀。這三個祈求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和相似之處。神名的聖化總是與祂的國度相連;而祂國度最重要的部分在於祂的旨意得以成就。凡是考慮到我們在渴望這些我們被吩咐在此祈求的最大福分時是多麼冷淡和疏忽的人,都會承認這裡沒有任何多餘之處,而是這三個祈求應當如此區分是恰當的。
聖化神的名,無非是將歸於祂名的榮耀歸給主,使人思想或談論祂時,都懷著最深的敬畏。與此相反的是褻瀆神的名,這發生在,"""當人們不敬地談論神聖的威嚴,或者至少沒有懷著他們應有的敬畏之心時。現在,那使之成聖的榮耀,是從人們對神的智慧、良善、公義、能力以及所有其他屬性的認可中流淌和產生的。因為聖潔永遠居住並永久存在於神之中:但人們卻以他們的惡意和墮落來遮蔽它,或以褻瀆的輕蔑來玷污和褻瀆它。這項祈求的實質是,願神的榮耀在世上閃耀,並得到人們應有的認可。但當人們相信,凡從神而來的都是正確和恰當的,充滿公義和智慧時,宗教就處於其最高的純潔和嚴謹之中:因為其結果是,他們以信心的順服來接受他的話語,並認可他所有的律例和作為。我們對神話語所付出的信心,可以說,是我們的簽署,藉此我們「印證神是真實的」(約翰福音 3:33);正如對他最大的不敬就是不信和輕蔑他的話語。
我們現在看到,大多數人在判斷神的作為時所表現出的邪惡,以及他們如何自由地放縱自己去批評。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受到管教,他們就會抱怨、發牢騷、訴苦,有些人甚至公開褻瀆:如果他不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就認為他對我們不夠仁慈。許多人將他那不可理解的旨意和隱秘的判斷變成閒談和玩笑的內容。甚至他那聖潔而神聖的名也常常受到最粗俗的嘲弄。簡而言之,世上的一部分人盡其所能地褻瀆他的聖潔。那麼,如果我們被命令首先祈求世人對他應有的敬畏,我們就不必感到驚訝了。此外,當神將推進他的榮耀這件事託付給我們時,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榮耀。
10. 願你的國降臨 雖然希臘動詞(ἐλθέτω)是簡單的,但如果我們不讀作「願你的國降臨」,而是像舊譯本那樣讀作「願你的國來到」,其意義仍保持不變。我們必須首先注意神國的定義。當人們自願獻身並順服於他的統治,將他們的肉體置於軛下,並放棄他們的慾望時,就說他在人們中間掌權。人性的敗壞是如此,以至於我們所有的情感都是撒旦的士兵,他們反對神的公義,因此阻礙或擾亂他的統治。藉著這個禱告,我們祈求他除去一切障礙,使所有人都歸於他的統治之下,並引導他們默想天上的生命。
這部分是藉著話語的傳講,部分是藉著聖靈的秘密能力來完成的。他願意藉著他的話語來統治人類:但由於單純的聲音,如果沒有聖靈內在的能力加入,並不能穿透人心,所以兩者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建立神的國度。因此,我們祈求神藉著話語和聖靈來施展他的能力,使全世界都甘心順服他。神的國度與一切混亂(ἀταξία)和混淆相對立,因為在世上,除了當他用他的手來規範人類的計劃和意向時,才沒有良好的秩序。因此,我們得出結論,神在我們裡面掌權的開始,就是舊人的毀滅和自我的否定,使我們得以更新,進入另一個生命。
神還有另一種掌權的方式;那就是,當他推翻他的敵人,並強迫他們,連同他們的頭撒旦,不情願地順服他的權柄,「直到他們都成為他的腳凳」(希伯來書 10:13)。這個禱告的實質是,願神藉著他話語的光照亮世界,——藉著他聖靈的影響力塑造人心,使其順服他的公義,並恢復秩序,藉著他恩典的權能,世上一切的混亂都將平息。現在,他藉著制伏我們肉體的慾望來開始他的統治。再者,由於神的國度不斷成長,並將持續到世界的末了,我們必須每天禱告,祈求它降臨:因為世上的罪惡越是猖獗,那帶來完全公義的神的國度就越是尚未降臨。
願你的旨意成就。雖然神的旨意,就其本身而言,是單一而簡明的,但在聖經中卻以雙重面向呈現給我們。 當神執行他隱密的護理計畫時,即使人們頑固地試圖反對他,神的旨意也被認為是成就了。但在這裡,我們被命令禱告,願他的旨意在另一種意義上成就——願所有受造物都順服他,沒有反對,沒有不情願。這從比較中看得更清楚,如同在天上。因為,正如他有天使隨時準備執行他的命令(因此他們被稱為「遵行他命令的,聽從他話語的聲音的」,詩篇103:20),所以我們渴望所有的人都能使他們的意志與神的公義和諧一致,以致他們能自由地順從他所指定的一切方向。當我們順服神的旨意,並安於他的安排時,這無疑是一種聖潔的願望。但這個禱告包含的意義更多。這是一個禱告,祈求神除去人類一切的頑固,這些頑固不斷地反抗他,並使他們變得溫順和順從,以致他們除了討他喜悅和得到他認可的事之外,不願或不渴望任何事物。
但可能會有人反對:我們是否應該向上帝祈求他聲明在世界末日之前永遠不會存在的事物呢?我回答說:當我們祈禱大地能順服上帝的旨意時,我們不必特別關注每一個人。我們只需藉著這樣的禱告來宣告,我們憎恨並後悔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與上帝旨意相悖的事物,並渴望將其徹底毀滅,不僅是為了讓它成為我們所有情感的準則,更是為了讓我們毫無保留、欣然地將自己獻給它的實現。
11. 我們今日的日用飲食。基督為我們規定的禱告形式,正如我所說,可以稱之為第二誡。我採用這種劃分方式是為了教導。 關於正確敬拜上帝的誡命包含在律法的第一誡中,而關於慈善義務的誡命則包含在第二誡中。再者,在這個禱告中——「我以前曾如此劃分,以便更熟悉地教導。」我們的主首先教導我們尋求上帝的榮耀,然後在第二部分指出我們應該為自己祈求什麼。但必須注意的是,我們為自己的救恩或利益所獻上的禱告,其最終目的應該是這個:因為我們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以至於在任何情況下都忽略將上帝的榮耀放在首位。因此,當我們禱告時,絕不能將目光從那個目標上移開。
然而,我們所提及的兩種祈求之間存在著這樣的區別。當我們為神的國度和他名的聖化禱告時,我們的目光應該向上,以至於忘記自己,只專注於神。然後我們才回到自己身上,將對自己救恩的關切與那些只仰望神的先前祈求聯繫起來。雖然罪的赦免比食物更重要, 正如靈魂比身體更有價值一樣,但我們的主卻從麵包和地上生命的供應開始,以便從這樣的開端將我們帶到更高的層次。我們並非在祈求與上帝和好之前,就要求賜予我們日用的飲食,彷彿肚腹中會腐壞的食物比靈魂的永恆救贖更有價值:但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能像拾級而上般,從地上升到天上。既然上帝屈尊滋養我們的身體,那麼他對我們屬靈生命的關懷就毫無疑問地更為周到。這種仁慈溫和的對待方式,提升了我們的信心。
有些人認為,「τὸν ἄζτον ἡμῶν ἐπιούσιον」意指我們超乎實質的糧食。這極其荒謬。伊拉斯謨提出的理由不僅輕浮,而且與虔誠不符。他認為,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時,基督卻吩咐我們提及食物,這是不太可能的。彷彿這種教導方式在聖經中隨處可見,藉由讓我們品嚐暫時的福分,引導我們期待天上的福分。當我們只向上帝祈求,並且不僅承認他是所有福分的唯一源泉,還感受到他慈父般的仁慈延伸到最小的事情上,以至於他不屑於照顧我們的肉體時,這確實是我們信心的真正證明。
基督在此談論身體的食物,這很容易推斷出來:首先,因為否則禱告將會殘缺不全。在許多經文中,我們被吩咐將所有的憂慮都卸給上帝,他仁慈地應許,「他必不留下任何好處不給我們」(詩篇 84:11)。因此,在一個完美的禱告準則中,必須對今生無數的需求做出一些指示。此外,「σήμερον」(今天)這個詞意味著我們只向上帝祈求當天所需的, 因為毫無疑問,他旨在約束和引導我們對世俗食物的慾望,我們都過度沉迷於此。再者,「麵包」這個詞經常出現轉喻,希伯來人將其包含所有種類的食物。但在此處,它的意義更為廣泛:因為我們不僅祈求上帝的手供應我們食物,還祈求我們能得到今生所需的一切。
現在意義很明顯了。我們首先被命令祈禱,願上帝保護和滋養他在世上賜予我們的生命,並且,由於我們需要許多支持,願他供應我們他所知道的一切必需品。現在,由於上帝的仁慈源源不斷地滋養我們,他所賜予的麵包被稱為「ἐπιούσιος」,也就是持續不斷的: 因為它可以這樣翻譯。這個詞向我們暗示了以下這樣的祈求:「主啊,既然我們的生命每天都需要新的供應,願你樂意不間斷地賜予我們。」正如我剛才所說,「今天」這個副詞的添加是為了抑制我們過度的慾望,並教導我們,我們每時每刻都依賴上帝的仁慈,並且應該滿足於他賜予我們的份,用一句俗話說,「日復一日」。
但這裡可能會有人提出異議。基督確實為禱告制定了一條規則,這條規則同樣適用於所有虔誠的人。現在,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富人,他們有儲存起來的年度產物。為什麼他命令他們祈求他們家裡已有的東西,並且每天祈求那些他們有一年充足供應的東西呢?回答很簡單。這些話提醒我們,除非上帝每天餵養我們,否則再多的生活必需品積累也無濟於事。儘管我們可能有豐富的穀物、美酒和所有其他東西,但除非它們得到上帝秘密的祝福,否則它們會突然消失,或者我們將被剝奪使用它們的權利,或者它們會失去其支持我們的天然力量,以至於我們將在豐盛之中挨餓。因此,如果基督不分貧富地邀請人們向他們的天父祈求供應他們的需要,就沒有理由感到奇怪。除非他像使徒保羅一樣學會「飽足和飢餓,豐盛和缺乏」(腓立比書 4:12),耐心忍受他的貧困或卑微的境況,並且不因對自己豐盛的虛假自信而陶醉,否則沒有人會真誠地獻上這樣的禱告。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祈求賜給我們我們稱之為「我們的」麵包?我回答:之所以這樣稱呼,不是因為它在權利上屬於我們,而是因為上帝的父愛將它分別出來供我們使用。它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是因為我們的天父慷慨地將它賜給我們,以滿足我們的需要。田地無疑必須耕種,必須努力收穫地裡的果實,每個人都必須辛勤勞作,以獲取食物。但所有這些都不能阻止我們得到上帝不配得的恩慈的餵養,沒有這種恩慈,人們可能會徒勞地耗費精力。因此,我們被教導,我們似乎憑藉自己的勤勞所獲得的,都是他的恩賜。我們也可以從這句話推斷,如果我們希望上帝餵養我們,我們就不能拿走屬於別人的東西:因為所有受過上帝教導的人(約翰福音 6:45),每當他們使用這種禱告形式時,都聲明他們除了自己的東西之外別無所求。
12. 赦免我們的債務 在這裡,我們應該被提醒我之前說過的話,即基督在安排他子民的禱告時,並沒有考慮哪個是第一或第二。經上寫道,我們的禱告就像一道牆,阻礙我們親近上帝(以賽亞書 59:2),或者像一片雲,阻止他看見我們(以賽亞書 44:22),並且
「他以密雲遮蔽自己,使我們的禱告不能穿透」(耶利米哀歌 3:44)。
因此,我們應該始終從罪的赦免開始:因為當我們獲得他的恩寵時,被上帝垂聽的第一個希望就會向我們閃耀;除了藉著白白赦免我們的罪,他沒有任何方式「向我們和好」(以西結書 16:63)。基督將所有與靈魂的永恆救贖和屬靈生命相關的一切都包含在兩個祈求中:因為這是神聖盟約的兩個主要點,我們所有的救恩都包含在其中。他藉著「不歸咎我們的罪」(哥林多後書 5:19)向我們提供自由的和解,並應許賜下聖靈,將律法的公義銘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被命令祈求這兩者,而祈求罪得赦免的禱告被放在首位。
在馬太福音中,罪被稱為債務,因為它們使我們在上帝的審判台前受到定罪,並使我們成為債務人;不僅如此,它們完全使我們與上帝疏遠,以至於除了赦免之外,沒有希望獲得平安和恩寵。因此,保羅告訴我們的話得以實現:「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 3:23),
「好堵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在神面前伏在審判之下」(羅馬書 3:19)。
因為雖然上帝的公義在聖徒身上或多或少地閃耀,但只要他們被肉體包圍,他們就承受著罪的重擔。沒有人會被發現如此純潔,以至於不需要上帝的憐憫,如果我們希望分享它,我們就必須感受到我們的悲慘。那些夢想在這個世界上達到完美,以至於沒有任何污點和瑕疵的人,不僅放棄了他們的罪,也放棄了基督本人,他們將自己從基督的教會中驅逐出去。因為,當他命令所有門徒每天到他那裡尋求罪的赦免時,每個認為自己不需要這種補救措施的人,都被排除在門徒的行列之外。
現在,我們在此請求賜予我們的赦免,與世人試圖購買自己解脫的滿足感是不一致的。因為那個債權人並不是說他已經收到了付款並且不再要求任何東西,而是說他自願慷慨地放棄了他應得的權利,並釋放了債務人。犯罪與懲罰之間的普通區別在這裡沒有位置:因為債務無疑意味著承擔懲罰的責任。如果它們被自由地赦免了我們,所有的補償都必須消失。路加福音中的這段話除了這個意思之外沒有其他意思,儘管他稱它們為罪:因為上帝除了通過消除它們應得的譴責之外,沒有其他方式赦免它們。
正如我們饒恕我們的債務人一樣,這個條件被添加了,這樣就沒有人可以膽敢接近上帝並請求赦免,如果他不是純潔且沒有任何怨恨的話。然而,我們請求上帝賜予我們的赦免,並不取決於我們給予他人的赦免:但基督的目的是,以這種方式勸告我們,饒恕那些對我們犯下的罪行,同時,也給予,可以說,他的印記,以確認我們對自己赦免的信心。路加所用的短語「καὶ γὰρ」(因為我們也)與此並不矛盾。基督無意指出原因,而只是提醒我們,當我們渴望與上帝和好時,我們應該對弟兄們懷有的感情。而且,如果上帝的靈在我們心中掌權,那麼一切惡意和報復都應該被驅逐。聖靈是我們被收納的見證(羅馬書 8:16),因此這只是簡單地作為一個標誌,用來區分上帝的兒女和陌生人。這裡的「債務人」這個名稱,不是指那些欠我們錢或任何其他服務的人,而是指那些因他們所犯的罪行而欠我們的人。
13. 不要讓我們陷入試探。有些人將這個祈求分為兩部分。這是錯誤的:因為主題的性質表明,這是一個相同的祈求。詞語的連接也顯示了這一點:因為中間的「但」字將兩個子句連接在一起,正如奧古斯丁明智地解釋的那樣。這句話應該這樣解釋:我們不被引誘,脫離邪惡。意思是:「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軟弱,並渴望享受上帝的保護,以便我們能夠抵禦撒旦的所有攻擊。」我們從前一個祈求中表明,沒有人可以被視為基督徒,如果他不承認自己是罪人;同樣地,我們從這個祈求中得出結論,我們沒有力量過聖潔的生活,除非我們從上帝那裡獲得。凡是祈求上帝幫助克服試探的人,都承認,除非上帝拯救他,否則他將不斷跌倒。
「試探」這個詞通常泛指任何一種考驗。在這個意義上,上帝被說成試探了亞伯拉罕(創世記 22:1),當時他考驗了他的信心。我們既被逆境試探,也被順境試探:因為它們每一個都是揭示以前隱藏的感情的機會。"""但這裡指的是內在的誘惑,可以恰當地稱之為魔鬼的鞭笞,用來激發我們的慾望。如果我們祈求上帝使我們免於一切考驗我們信仰的事物,那將是愚蠢的。所有激發我們犯罪的邪惡情感都包含在誘惑這個詞之下。雖然我們心中可能會感受到這樣的刺激(因為在我們一生中,我們與肉體不斷地爭戰),但我們祈求主不要讓我們被誘惑擊倒或淹沒。
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這個真理,即如果上帝不以他的手扶持我們,我們就容易不斷跌倒和毀滅性的墜落,基督使用了這種表達方式(μὴ εἰσενέγκὟς),「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或者,正如一些人所翻譯的,「不要帶我們進入誘惑」。誠然,正如使徒雅各所說(1:14),「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然而,上帝不僅將我們交給撒旦的意願,以點燃慾望的火焰,而且當他選擇將人推向毀滅時,他還將撒旦用作他憤怒的代理人,他也可以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引導他們進入誘惑。同樣地,「耶和華那裡來的惡魔」據說「抓住或困擾掃羅」(撒母耳記上 16:14):聖經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經文。然而我們不會因此說上帝是邪惡的作者:因為,藉著「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羅馬書 1:28),他並不是施行混亂的暴政,而是執行他公義卻隱秘的審判。
救我們脫離兇惡。「兇惡」(πονηροῦ)這個詞可以是中性,表示邪惡的事物,也可以是陽性,表示邪惡者。金口約翰將其歸因於魔鬼,他是所有邪惡事物的策劃者,作為我們救恩的致命敵人,不斷地與我們爭戰。但同樣可以恰當地解釋為指罪惡。沒有必要就這一點引起爭論:因為其意義幾乎相同,即如果主不保護和拯救我們,我們就會受到魔鬼和罪惡的威脅。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令人驚訝的是,這句話與禱告的其餘部分如此吻合,卻被拉丁人省略了:因為它不僅是為了激發我們的心去尋求上帝的榮耀,並提醒我們禱告的目標應該是什麼;而且也是為了教導我們,這裡向我們指示的禱告是建立在上帝獨自之上的,這樣我們就不會依賴我們自己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