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 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5:2 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5:3 倘若穿上,被遇見的時候就不至於赤身了。
5:4 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
5:5 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原文是質)。
5:6 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
5:7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5:8 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1. 因為我們知道。這裡接著是對前述陳述的闡述(επεξεργασια)或潤飾。507 因為保羅的目的是要糾正我們的不耐煩、恐懼、厭惡十字架、輕視卑微事物,以及最終的驕傲和柔弱;而這只有透過輕視世界,將我們的心靈提升到與天堂一樣高才能實現。現在他訴諸兩個論點。一方面,他展示了人類在今生悲慘的境況,另一方面,他展示了信徒死後在天堂等待他們的至高無上的完美福樂。因為是什麼讓人類如此牢固地被束縛在對今生錯誤的依戀中,不就是他們用虛假的想像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在這裡生活是幸福的嗎?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同時考慮未來生命的幸福和榮耀,僅僅意識到今生的苦難是不夠的。這對好人壞人都是一樣的——兩者都渴望活著。這兩者也都是一樣的——當他們考慮到他們在這裡會遇到多少和多大的苦難時(然而,不同之處在於,不信者只知道身體上的逆境,而虔誠者則更深地受到508精神上的痛苦影響),他們常常呻吟,常常哀嘆自己的境況,並渴望為他們的苦難找到補救辦法。然而,由於所有人都自然地對死亡感到恐懼,不信者從不情願地離開今生,除非他們厭惡或絕望地拋棄它。另一方面,信徒則情願地離開,因為他們在今生之外有更好的希望擺在他們面前。這就是論點的總結。現在讓我們逐字逐句地審視這些話。
我們知道,他說。這種知識並非源於人類的智力,而是源於聖靈的啟示。因此,它是信徒所特有的。即使是異教徒對靈魂的不朽也有一些概念,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對此有確信——他們中沒有一個人能誇口說他談論的是他所知道的事情。509 只有信徒才能肯定這一點,510 因為這已由上帝的話語和聖靈向他們作證。
此外,必須注意的是,這種知識並非僅僅是普遍性的,好像信徒只是普遍地相信上帝的兒女死後會處於更好的境況,而對自己個人沒有確信,511 因為這對於提供如此難以獲得的安慰來說,作用是何等微小!相反,每個人都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激勵我樂觀地面對死亡——如果我完全相信我正在走向一個更好的生命。
他稱我們現在擁有的身體為帳棚的房屋。因為帳棚512是為了臨時目的,用輕便的材料建造的,沒有任何堅固的基礎,然後很快就被拆除,或自行倒塌,所以凡人的身體被賜予人類作為一個脆弱的茅屋,513供他們居住幾天。彼得在他的第二封書信(彼得後書1:13, 14)和約伯(約伯記4:19)也使用了同樣的比喻,當時他稱之為泥土的房屋。他將其與一個永恆的建築物對比。不確定他是否指信徒死後等待他們的蒙福不朽狀態,還是指復活後不朽榮耀的身體。無論從哪個意義上理解,都不會不合適;儘管我更傾向於理解為,靈魂死後的蒙福狀態是這個建築物的開始,而最終復活的榮耀是它的完成。514 這種解釋將更符合使徒的上下文。他用於這個建築物的形容詞,更充分地證實了它的永恆性。
3.""" 既然祂限制穿衣只給信徒,那麼祂所說的關於未來生命確定性的話,就是信徒所獨有的。因為惡人也會被剝去身體,但由於他們在上帝眼中沒有帶來任何東西,只有可恥的赤裸,因此他們不會穿上榮耀的身體。另一方面,信徒在上帝眼中,穿著基督,並以祂的形象裝飾,接受不朽的榮耀長袍。因為我傾向於接受這種觀點,而不是金口約翰和其他人的觀點,他們認為這裡沒有提出任何新的東西,而只是保羅在這裡簡單地重複了他之前所說的關於穿上永恆居所的話。因此,使徒在這裡提到了上帝賜予我們的兩種衣裳——今生基督的公義和聖靈的成聖;以及死後的不朽和榮耀。前者是後者的原因,因為上帝所定意要榮耀的人,祂必先稱義。(羅馬書 8:30。)
這個意思也從「也」這個詞中引申出來,這個詞無疑是為了強調而引入的——好像保羅說,既然信徒今生也穿上了衣服,那麼死後將為他們預備一件新衣。
4. 我們勞苦嘆息,因為我們不願脫去衣服。惡人也嘆息,因為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但隨後一種相反的傾向佔了上風,那就是對生命的依戀,以至於他們視死亡為恐懼,並且不覺得這短暫生命的漫長是一種負擔。另一方面,信徒的嘆息源於他們知道自己在這裡是流亡異鄉,並且他們知道自己在這裡被囚禁在身體裡,如同在監獄中。因此,他們覺得這種生活是一種負擔,因為在其中他們無法享受真正和完美的福樂,因為他們無法擺脫罪的束縛,除非通過死亡,因此他們渴望去別處。
然而,既然所有動物都天生渴望生存,信徒怎麼會願意停止存在呢?使徒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信徒渴望死亡並不是為了失去任何東西,而是為了更好的生命。同時,這些話表達的更多。因為他承認,我們天生對離開這個生命感到厭惡,就其本身而言,就像沒有人願意讓自己被剝去衣服一樣。然而,他隨後補充說,對死亡的自然恐懼被信心克服了;515 就像一個人會毫不猶豫地扔掉一件粗糙、骯髒、破舊,總之,一件破爛的衣服,以便穿上一件優雅、漂亮、嶄新、耐用的衣服。
此外,他通過說來解釋這個比喻——必死的會被生命所毀滅 516。因為血肉之軀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哥林多前書 15:50,) 因此,我們本性中會朽壞的部分必須滅亡,以便我們能夠徹底更新,恢復到完美的狀態。因此,我們的身體被稱為監獄,我們被囚禁其中。
5. 現在,那使我們預備好的。這是為了讓我們知道,這種傾向是超自然的。因為單純的自然情感不會引導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因為它不理解從一粒種子死亡中產生的百倍報酬。(約翰福音 12:24。) 因此,我們必須由上帝來預備好。同時也附帶說明了其方式——祂藉著祂的靈來堅固我們,這靈就像是定金。同時,「也」這個詞似乎是為了強調而添加的。「是上帝在我們裡面形成這種渴望,為了不讓我們的勇氣動搖或猶豫,聖靈被賜給我們作為定金,因為祂藉著祂的見證來堅固我們,」"""並證實了這應許的真實性。」因為聖靈有兩項職責——首先,向信徒顯示他們應當渴望什麼;其次,有效地影響他們的心,消除他們所有的疑慮,使他們能堅定不移地選擇良善。然而,將「合適」一詞引申為指生命更新,即上帝在此生中用以裝飾祂子民的,也並無不妥,因為祂以此方式已將他們與他人區分開來,並顯示他們藉著祂的恩典,被標記為一種特殊的存在。
6. 所以我們總是坦然無懼 這是指,我們依賴聖靈的憑據;因為,否則,我們總是顫抖,或者,至少是時而勇敢時而驚恐,無法保持心境的統一和穩定。因此,保羅所說的這種良好勇氣,除非由上帝的靈維護,否則在我們裡面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緊隨其後的連接詞「和」應理解為「因為」,即:我們坦然無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離開的,等等。因為這種知識是我們平靜和自信的原因;不信者之所以不斷焦慮不安,或頑固地抱怨上帝,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很快就會不復存在,他們將此生視為他們幸福的最高和頂峰。517 我們則不然,我們活在知足中,518 並欣然面對死亡,519 因為有更好的希望為我們存留。
我們離開主 聖經到處宣稱,上帝與我們同在:保羅在此教導,我們離開祂。這看似矛盾;但當我們考慮到祂被稱為同在或離開的不同方面時,這個困難就很容易解決了。那麼,祂與所有人同在,因為祂以祂的能力維護他們。祂住在他們裡面,因為他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乎祂。(使徒行傳 17:28。)
祂藉著祂聖靈的能力與祂的信徒同在;祂住在他們裡面,居住在他們中間,甚至在他們裡面。但同時祂也離開我們,因為祂沒有親自顯現讓我們面對面看見,因為我們仍處於流亡於祂國度的狀態,尚未達到與祂同在的天使所享有的那種蒙福的不朽。同時,在此處,「離開」僅指知識,正如隨後添加的原因所表明的。
7. 因為我們憑信心而行 (Εἰδος) 我在此譯為 aspectum(景象),因為很少有人理解 species(外觀)這個詞的意思。520 他陳述了我們現在離開主的原因——因為我們尚未面對面看見祂。(哥林多前書 13:12。) 這種離開的方式是——上帝沒有公開被我們看見。祂沒有被我們看見的原因是,我們憑信心而行 現在,信心與眼見相對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它感知那些隱藏於人眼的事物——因為它延伸到尚未顯現的未來事物。因為信徒的狀況就是如此,他們更像死人而非活人——他們常常看起來像是被上帝遺棄了——他們裡面總是封存著死亡的元素。因此,他們必然要絕望中存盼望。(羅馬書 4:18。) 現在,所盼望的事物是隱藏的,正如我們在羅馬書 8:24 中所讀到的,而信心是未見之事物的確據。(希伯來書 11:1。) 521
因此,如果使徒說,只要我們憑信心而行,我們就尚未擁有眼見的特權,這就不足為奇了。因為我們確實看見,但卻是透過鏡子,模糊不清;(哥林多前書 13:12,) 也就是說,我們不是憑藉實體,而是憑藉話語。
8. 我說,我們坦然無懼 他再次重複,他所說的關於虔誠者的信心——他們非但沒有在嚴酷的十字架下崩潰,也沒有因苦難而氣餒,反而因此變得更加勇敢。因為最糟糕的邪惡是死亡,然而信徒卻渴望達到它,因為它是完美幸福的開始。因此,可以將其視為等同於「因為」,這樣說:「沒有什麼能臨到我們,能動搖我們的信心和勇氣,因為死亡(別人如此懼怕的)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收穫。(腓立比書 1:21。)因為沒有什麼比脫離身體更好的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與上帝親密交通,並真正公開地享受祂的同在。因此,身體的衰敗不會讓我們失去任何屬於我們的東西。」
這裡請注意——這已經說過一次了——真正的信心不僅產生對死亡的輕蔑,甚至產生對死亡的渴望,522 因此,另一方面,當對死亡的恐懼在我們心中超越希望的喜悅和安慰時,這就是不信的標誌。然而,信徒渴望死亡——並非他們會以急切的渴望,預期他們主的日子,因為只要他們的主認為好,他們就樂意留在他們塵世的崗位上,因為他們寧願為基督的榮耀而活,也不願為自己而死(羅馬書 14:7),也不願為自己的利益而死;523 因為保羅所說的這種渴望,源於信心。因此,這與上帝的旨意絲毫不衝突。我們也可以從保羅的這些話中得出,靈魂脫離身體後,活在上帝的面前,因為如果他們不在身體裡,卻有上帝同在,524 他們就確實與祂同活。
這裡有人問:「那麼,聖潔的先祖們為何如此懼怕死亡呢?例如大衛、希西家,以及整個以色列教會,正如詩篇 4 篇、以賽亞書 38:3 和詩篇 115:17 所顯示的?」我知道通常的回答是:他們如此懼怕死亡的原因是,對來世的啟示當時還很模糊,因此安慰也很少。我承認這部分解釋了原因,但並非全部,因為古代教會的聖潔先祖們並非每次在得知自己將死時都顫抖。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欣然接受死亡,心中充滿喜樂。因為亞伯拉罕無憾而逝,享盡天年。525(創世記 25:8。)我們沒有讀到以撒不願死去。(創世記 35:29。)雅各在臨終前宣告他正在等候耶和華的救恩。(創世記 49:18。)
大衛自己也平靜地死去,沒有任何遺憾(列王紀上 2:10),希西家也一樣。至於大衛和希西家都曾有一次流淚祈求免死,原因在於他們因某些罪行受到主的懲罰,因此在死亡中感受到了主的憤怒。這就是他們恐懼的原因,即使在基督統治的今天,信徒也可能感受到這種恐懼。然而,保羅所說的這種渴望,是心靈健全的表現。526
5:9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
5:10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5:11 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在 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
5:12 我們不是向你們再舉薦自己,乃是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好對那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的人,有言可答。
9. 為此我們努力。他已經說明了基督徒在忍受苦難時應當如何心胸寬廣,531 甚至在死亡中也能戰勝死亡,而且,這是因為他們藉著苦難和死亡達到了蒙福的生命,他現在從同一來源得出另一個結論——他們必須竭盡全力,將取悅上帝作為他們的主要願望。確實,復活的希望和對審判的思考,必然會喚醒我們這種願望;另一方面,我們在職責上如此懶惰和懈怠的真正原因,是我們很少,如果有的話,想到那些應當不斷銘記的事情,532 即我們在這裡只是短暫的寄居者,533 以便在完成我們的旅程後,回到基督那裡。然而,請注意他說什麼——這是生者和死者的願望,這句話再次證實了靈魂的不朽。
10. 我們必須顯現。雖然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普遍的,但並非所有人都毫無區別地提升他們的觀點,以至於每時每刻都考慮到他們必須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但是,當保羅出於正確行事的聖潔願望,不斷地將自己呈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時,他意在間接地責備那些野心勃勃的教師,他們認為得到同胞的掌聲就足夠了。534 因為當他說沒有人能逃脫時,他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召喚他們到那個天上的法庭。此外,儘管翻譯為「顯現」的詞可以譯為「出現」,但在我看來,保羅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圖——我們那時將會顯露出來,而現在許多人卻彷彿隱藏在黑暗中。因為那時,現在關閉的書卷將會打開。(但以理書 7:10。)
每個人都可能交帳。由於這段經文涉及行為的報應,我們必須簡要地指出,正如惡行受到上帝的懲罰一樣,善行也受到獎賞,但原因不同;因為惡行受到應得的懲罰,但上帝在獎賞善行時並不看重功勞或價值。因為沒有任何工作在所有方面都是如此完整和完善,以至於理所當然地令他喜悅,而且,除非他滿足整條律法,否則沒有任何人的工作本身是令上帝喜悅的。現在沒有人被發現是如此完美的。因此,唯一的辦法是祂藉著不配得的恩典接納我們,並藉著不將我們的罪歸於我們來稱義我們。在祂接納我們蒙恩之後,祂也藉著恩典的接納來接納我們的工作。獎賞就繫於此。因此,說祂獎賞善行並沒有矛盾,只要我們理解人類仍然是白白地獲得永生。關於這一點,我在前一封書信中已經更充分地表達了自己,我的《基督教要義》將對此進行全面的討論。535 當他說「在身體裡」時,我理解他的意思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而是所有在這肉體生命中所做的行為。
11. 所以,我們既然知道。他現在又回過頭來談論自己,或者他再次將普遍的教義應用到自己身上。「我並非無知,」他說,「也並非沒有敬畏上帝的心,這敬畏之心應當在所有虔誠之人的心中掌權。」因此,知道主的威嚴,就是受到這個考慮的影響——有一天必須在基督的審判台前交帳;因為認真考慮這一點的人,必然會感到恐懼,並擺脫一切疏忽。536 因此,他宣告他忠實地、憑著清潔的良心履行他的使徒職分(提摩太後書 1:3),如同一個行在敬畏主中的人(使徒行傳 9:31),思想他將要交的帳。然而,由於他的敵人可能會反駁:「你確實用華麗的詞語來讚美自己,」但誰能看到你所肯定的呢?」他對此回答說,他確實是在人前盡教師的職責,但他的心是何等真誠,上帝是知道的。「我的口向人說話,我的心卻向上帝說話。」
我相信這是一種對他之前所說話語的修正,因為他現在誇耀的,不僅是上帝是他正直的見證,還有哥林多人自己,他已經向他們證明了自己。因此,這裡有兩件事需要注意:首先,一個人若在人前行為端正、勤奮537,但他的心在上帝面前不正,那是不夠的(使徒行傳 8:21);其次,如果缺乏事實本身的證據,誇耀就是徒勞的。因為沒有什麼比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更敢於將一切歸功於自己了。因此,凡是希望別人相信他的人,就應該拿出能證實他言論的行為。在他們的良心中顯明,比憑證據為人所知更重要;因為良心比肉體的判斷更深遠。
12. 我們不是再次推薦自己。他證實了他剛才所說的話,同時也預料到可能會有人對他進行誹謗。因為他似乎對自己的讚揚過於在意,因為他如此頻繁地談論自己。不,很可能這個責備是惡人對他提出的。因為當他說——我們不是再次推薦自己時,他這樣說就好像是在以自己的身份說話。推薦在這裡是貶義詞,意思是自誇或吹噓。
當他補充說——他給他們誇耀的機會時,他首先暗示,他是在為他們辯護,而不是為自己辯護,因為他為了他們的榮耀而放棄了一切,他再次間接責備他們忘恩負義,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責任主動地尊崇他的使徒職分,以免給他帶來這種必要性;而且,他們沒有意識到,他的使徒職分被視為榮耀,對他們來說比對保羅自己更有利。我們在這裡學到,基督的僕人只應在對教會有利的範圍內關心自己的聲譽。保羅真實地肯定,他是受這種心態驅使的。538 讓其他人看看他們是否沒有在錯誤的基礎上假裝效仿他的榜樣。539 我們進一步學到,一個傳道人真正的讚美,是與整個教會共有,而不是他獨有的——換句話說,是造福所有人的。
你們可以有什麼來反對那些他順帶暗示,有必要抑制那些空口說大話的人的虛榮心,而且這是教會的職責。因為這種野心是一種特別具有破壞性的瘟疫,用掩飾來鼓勵它是危險的。由於哥林多人沒有注意這樣做,保羅教導他們將來應該如何行事。
在表面上誇耀,而不是在心裡誇耀,就是用外表來偽裝自己,而將內心的真誠視為毫無價值;因為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除了在上帝裡面,絕不會誇耀。(哥林多前書 1:31。)但凡有空洞的外表,就沒有真誠,也沒有正直的心。
5:13 我們若果顛狂,是為 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
5:14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
5:15 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5:16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原文是肉體;本節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5:17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13. 我們是否瘋了。這是讓步的說法;因為保羅的誇耀是理智的,或者說,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稱呼它,那是一種清醒而極其明智的瘋狂;542 但由於他在許多人眼中顯得愚蠢,他便按照他們的看法說話。現在他聲明兩件事:首先,他並不看重自己,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事奉上帝和教會;其次,他不懼怕人的意見,所以他準備好被認為是理智的或瘋狂的,只要他忠實地處理上帝和教會的事務。因此,其意義是:「至於我如此頻繁地提及我的正直,人們會隨意看待。然而,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我自己,相反地,我只考慮上帝和教會。因此,我準備好保持沉默或說話,視上帝的榮耀和教會的利益而定,只要世人認為我瘋了,而我不是為自己瘋,而是為上帝瘋,我就會心滿意足。」543 這段話不僅值得注意,也值得不斷默想;因為除非我們的心思如此受管束,否則最小的冒犯機會都會不時地使我們偏離職責。
14. 因為基督的愛。愛這個詞可以被動地理解,也可以主動地理解。我更喜歡後者。因為如果我們不比鐵還硬,當我們想到他為我們所付出的巨大愛,為我們忍受死亡時,我們就不能不完全獻身於基督。保羅也解釋說,當他補充說,我們既然向自己死了,就理應為他而活。因此,正如他之前所說的(哥林多後書 5:11),他因懼怕而受激勵去履行職責,因為有一天他要交帳,所以他現在提出另一個動機——基督對我們那無限的愛,他已藉著他的死向我們提供了證據。「我說,對這種愛的認識,應該約束我們的情感,使它們除了回報他的愛之外,不應走向任何其他方向。
「約束」這個詞隱含著一個比喻544,表示凡真正思考和權衡基督藉著他的死向我們所顯明的奇妙之愛的人,不可能不被他束縛,被最緊密的紐帶所約束,並將自己完全獻身於他的事奉。
若一人替眾人死。這個目的必須仔細牢記——基督為我們死,是為了讓我們向自己死。這個解釋也必須仔細注意——向自己死就是為基督而活;或者如果你想說得更詳細一點,就是捨棄自己,以便為基督而活;因為基督救贖我們,正是為了這個目的——他要我們在他的權柄之下,作為他獨特的產業。因此,我們不再是自己的主人。羅馬書 14:7-9 中也有類似的經文。同時,這裡分別提出了兩件事——我們在基督裡死了,以便所有野心和對榮譽的渴望都可以被放下,並且我們不會覺得被視為無物是艱難的;此外,我們將我們的生與死歸於基督,因為他已將我們完全束縛於他自己。545
16.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外貌認人了。這裡的「認」是指「看重」。「我們不憑外貌判斷,以致於認為外表看起來最傑出的人就是如此。」在「肉體」這個詞之下,他包含了人類習慣上所看重的一切外在稟賦;簡而言之,一切在重生之外被認為值得稱讚的事物。同時,他更具體地談論外在的偽裝,或者說外表。他也暗示,"""無疑,他提到了死亡。「既然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對今生已死,甚至更甚,在我們自己裡面一無所有,那麼就沒有人可以憑藉肉體的優越性而被視為基督的僕人。」
不,即使我們認識基督。其意義是——「雖然基督曾在此世活過一段時間,並在與今生狀況相關的事物中為人類所認識,但他現在必須以另一種方式——屬靈的方式被認識,這樣我們就不會對他有任何世俗的想法。」這段經文被一些狂熱分子,如塞爾維特,546 歪曲,目的是證明基督的人性現在已被神性吸收。但這種狂熱與使徒的意圖相去甚遠,這不難察覺;因為他這裡所說的,不是他身體的實質,而是外在的表象,他也不是斷言我們在基督裡不再感知肉體,而是說,基督不應從肉體來判斷。547
聖經始終宣告,基督現在確實以榮耀的生命活在我們的肉體中,就像他曾經在肉體中受苦一樣。548 不僅如此,如果除去這個基礎,我們的整個信仰就會崩潰;因為不朽的希望從何而來,除非我們已經在基督身上有了它的榜樣549?因為正如公義是基於基督在我們本性中成全律法,廢除了亞當的不順從而歸還給我們一樣,生命也是藉由他為我們的本性開啟了神的國度,使它從被放逐之地歸回,並在天上的居所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歸還給我們。因此,如果我們現在不認識基督的肉體,550 我們就會失去我們在他裡面應有的全部信心和安慰。但我們承認基督是人,是我們肉體中的弟兄——而不是以肉體的方式;因為我們只專注於他屬靈恩賜的考量。因此,他對我們來說是屬靈的,並非他脫去身體,成為靈,而是因為他藉著他聖靈的影響,重生並治理他自己的子民。
17. 因此,若有人在基督裡。由於這個表達方式有所欠缺,必須這樣補充——「如果有人渴望在基督裡佔有一席之地,也就是在基督的國度裡,或在教會裡551,讓他成為一個新造的人。」藉著這個表達,他譴責了各種在人中間備受推崇的優越性,如果缺乏內心的更新。 「學習、口才和其他恩賜固然寶貴,值得尊敬;但是,如果缺乏對主的敬畏和正直的良心,所有這些榮譽都將化為烏有。因此,不要因任何區別而自誇,因為基督徒的主要讚美是捨己。」
這不僅是為了抑制假使徒的虛榮心,也是為了糾正哥林多人的野心判斷,在這些判斷中,外在的偽裝比真正的真誠更有價值——儘管這幾乎是所有時代的通病。因為我們在哪裡能找到不把外表看得比真正的聖潔更重要的人呢?因此,讓我們牢記這個勸告——所有未經神靈更新的人,無論他們在其他方面有何裝飾,在教會中都應被視為一無所有。
舊事已過。當先知們談到基督的國度時,他們預言將有新天新地(以賽亞書 65:17),這意味著萬物都將變得更好,直到敬虔者的幸福得以完全。然而,由於基督的國度是屬靈的,這種改變主要必須發生在靈裡,因此他從這裡開始是恰當的。因此,這是一個優雅而恰當的暗示,當保羅使用這種讚揚,是為了闡明重生的價值。現在,他所說的舊事,是指那些未經上帝聖靈重新塑造的事物。因此,這個詞與更新的恩典形成對比。他使用「都過去了」這個詞,是為了表達消逝的意思,就像短暫的事物在過了它們的適當時節後,往往會凋零一樣。因此,只有新人,才能在基督的國度中繁榮昌盛,充滿活力 552。
5:18 一切都是出於 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5:19 這就是 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5:20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 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 神和好。
5:21 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 神的義。
18. 萬物皆屬上帝。他指的是,所有屬於基督國度的事物。「如果我們想成為基督徒,我們就必須由上帝重生。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恩賜。」因此,他在此並非泛指創造;而是指重生的恩典,這是上帝特別賜予他選民的,他斷言這恩典來自上帝——並非基於他是天地創造者和匠師的緣故,而是因為他是教會的新創造者,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重新塑造他的人民。因此,所有肉體都被貶低,信徒們被勸告,既然他們是新造的人,就必須為上帝而活。(哥林多後書 5:17。)他們無法做到這一點,除非他們忘記世界,因為他們也不再屬於世界,(約翰福音 17:16,)因為他們屬於上帝。
他使我們與他和好。這裡有兩個主要重點——一個是關於人與上帝的和好;另一個是關於我們如何享受這和好的益處。現在這些事與前面所說的完美契合,因為使徒既然將良心置於各種區別之上,(哥林多後書 5:11,)他現在就表明整個福音都傾向於此。然而,他同時也表明了使徒職位的尊嚴,以便哥林多人可以明白他們應該在他身上尋求什麼,而他們卻無法區分真假傳道人,原因在於他們只喜歡表面功夫。因此,藉著提及此事,他激勵他們在福音的教義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因為對那些為自己的野心而非基督服務的世俗之人的荒謬崇拜,源於我們不了解傳福音的職責包含或意味著什麼。
我現在回到這裡提到的兩個主要重點。第一個是——上帝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緊接著是這句話——因為上帝在基督裡,並藉著他完成了和好。隨後是方式——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咎於人。再次,又附帶了第二個宣告——因為基督為我們的罪作了贖罪祭,為我們贏得了公義。這句話的第二部分是——和好的恩典藉著福音應用到我們身上,使我們得以分享。如果保羅的任何著作中有這樣一個顯著的段落,那麼這就是一個。因此,我們應該仔細逐字審查。
和好的職事。這裡我們看到福音的一個光榮稱謂,它作為使人與上帝和好的使節。這也是傳道人的一種獨特尊嚴——他們被上帝差遣給我們,帶著這項使命,成為使者,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保證人。553 然而,這並非主要為了稱讚傳道人,而是為了安慰虔誠的人,使他們每當聽到福音時,都能知道上帝正在與他們交涉,並且,可以說,與他們約定如何回到他的恩典中。還有什麼比這份祝福更令人嚮往的呢?因此,我們必須記住,這是福音的主要目的——既然我們本性是可怒之子,(以弗所書 2:3,)我們就可以藉著化解上帝與我們之間的爭執,被他接納,蒙他恩寵。傳道人被賦予這項使命,以便他們能將如此巨大的益處傳達給我們,甚至更能向我們保證上帝對我們父般的愛。誠然,其他人也可以向我們見證上帝的恩典,但保羅教導說,這項職責是特別委託給傳道人的。因此,當一位正式受職的傳道人在福音中宣告上帝已對我們施恩時,我們就應該像聽上帝的使者一樣聽從他,並且,正如他們所說,他代表著公眾身份。並被賦予了正當的權柄來向我們保證這一點。
19. 神在基督裡。有些人認為這僅僅意味著——神在基督裡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但其意義更為豐富和全面——首先,神在基督裡;其次,他藉著基督的代求使世界與自己和好。這也是對父所肯定的;因為如果你將其理解為基督的神性在他裡面,那將是一個不恰當的表達。554 因此,父在子裡面,正如那句話所說——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約翰福音 10:38。)
因此,凡有子的,也有父。因為保羅使用這個表達是為了這個目的——讓我們學會單單以基督為滿足,因為在他裡面我們也找到了父神,因為他藉著基督真實地將自己傳達給我們。因此,這個表達等同於——「既然神已遠離我們,他就在基督裡靠近我們,因此基督成了我們真正的以馬內利,他的降臨就是神靠近世人。」
這句話的第二部分指出了基督的職責——他作我們的挽回祭(約翰一書 2:2),因為離了他,神就對我們所有人不悅,因為我們都背離了公義。555 那麼,神為何在基督裡向世人顯現呢?是為了和好——使敵意消除,那些原是外人的人可以被收納為兒子。現在,雖然基督作為我們的救贖主降臨是源於神對我們的愛,但除非世人認識到神已藉著中保被挽回,否則在他們之間必然存在一種隔閡,使他們無法親近神。關於這一點,我們稍後會更詳細地討論。
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請注意,世人如何重新蒙神悅納——當他們藉著罪得赦免而被視為義人時。因為只要神將我們的罪歸到我們身上,他就必然憎惡我們;因為他不能與罪人為友或施恩。但這句話似乎與其他地方所說的相矛盾——我們在創世以前就被他所愛(以弗所書 1:4),更與他所說的(約翰福音 3:16)相矛盾,即他對我們所施的愛是他藉著基督為我們贖罪的原因,因為原因總是先於結果。我回答說,我們在創世以前就被愛,但那只是在基督裡。然而,我承認,神的愛在時間和次序上都是首先的,就神而言,但就我們而言,他愛的開始是建立在基督的犧牲之上。因為當我們沒有中保而思想神時,我們只能將他視為對我們發怒:一個介入我們之間的中保,使我們感受到他已對我們息怒。然而,這也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基督是從神白白的憐憫之泉源為我們而來,聖經明確教導兩點——父的怒氣已藉著子的犧牲而被平息,而子被獻上是為了贖世人的罪,其原因是因為神對他們施憐憫,藉著這樣的保證接納他們,使他們蒙恩。556
總結起來就是:「哪裡有罪,哪裡就有神的憤怒,因此,神若不藉著不歸算我們的罪來塗抹我們的罪,就不會對我們施恩。由於我們的良心若非藉著基督的犧牲介入,就無法領受這恩惠,557 因此保羅將其作為和好的開端和原因,對我們而言,並非沒有充分的理由。
並將這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他又重複說,福音的傳道人已被賦予使命,將這恩典傳達給我們。"""因為有人可能會反對說:「基督現在在哪裡呢?祂是神與我們之間的和平締造者。祂離我們多麼遙遠啊!」因此,他(彼得)說,正如他曾受苦一次,558(彼得前書 3:18,)所以他每天透過福音向我們呈現他受苦的果實,他設計讓福音存在於世上,559 作為和解的確鑿而真實的記錄,這和解已經一次性地實現了。因此,傳道人的職責就是,可以說,將基督之死的果實應用到我們身上。
然而,為了避免任何人夢想著一種魔法般的應用,就像天主教徒所設計的那樣,560 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他立即補充的內容——這完全在於福音的傳講。因為教皇和他的神父們利用這個藉口,為他們在靈魂救贖方面所進行的邪惡而可憎的買賣體系提供合法性。他們說:「主已經賦予我們赦罪的使命和權柄。」我承認這一點,前提是他們履行保羅在此提及的使命。然而,他們在教皇制中使用的赦免完全是魔法般的;此外,他們將赦罪封閉在鉛和羊皮紙中,或者將其與虛構和輕浮的迷信聯繫起來。所有這些與基督的任命有何相似之處?因此,福音的傳道人以正確而有序的方式使我們恢復神的恩寵,當他們透過福音向我們作證,證明神的恩寵已為我們獲得時。如果這個見證被移除,剩下的就只是欺騙了。因此,要小心,不要將你最小的信心寄託在福音之外的任何事物上。
我確實不否認,基督的恩典在聖禮中應用於我們,並且我們與神的和解在那時在我們的良心中得到確認;但是,由於福音的見證銘刻在聖禮上,它們不能單獨判斷,而必須與福音聯繫起來,因為它們是福音的附屬品。總之,教會的傳道人是使者,只在一個條件下見證和宣告和解的益處——那就是他們從福音中說話,如同從一個真實的記錄中說話。
20. 好像神藉著你們懇求你們 這對於賦予使命權威來說至關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這是絕對必要的,因為誰會憑藉人的見證來決定他永恆的救贖呢?這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不能讓我們滿足於人的承諾,而不確信他們是由神所任命的,並且神藉著他們對我們說話。這就是基督自己用來標誌他使徒的那些讚美詞的目的:
聽你們的,就是聽我的,等等。(路加福音 10:16。)
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 18:18,)
諸如此類。
我們替基督懇求你們。因此,我們推斷,以賽亞的驚呼是多麼恰當:
傳福音報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以賽亞書 52:7。)
因為那一件本身足以完成我們幸福的事情,沒有它我們將是最悲慘的,只有透過福音才能賜予我們。然而,如果這項職責以這樣的方式加諸於教會的所有傳道人身上,以至於不履行這項使命的人不應被視為使徒或牧師,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從中判斷教皇整個等級制度的性質。他們確實渴望被視為使徒和牧師;但由於他們是啞巴偶像,他們的誇耀 561 如何與保羅著作中的這段話相符呢?「懇求」這個詞表達了對基督恩典無與倫比的 562 讚美,因為他如此謙卑,以至於他不屑於懇求我們。我們的墮落就更不可原諒了,"""如果我們在遇到這種善意時,不表現出受教和順從。
要和好。值得注意的是,保羅在這裡是對信徒說話。他宣稱,他每天都將這項使命帶給他們。因此,基督受難,不僅是為了他能一次性地贖我們的罪,福音的設立也不僅是為了赦免我們在受洗前所犯的罪,而是為了讓我們每天犯罪,也能透過每天的赦免,被上帝接納,蒙他悅納。因為這是一個持續的使命,563 必須在教會中不斷地宣揚,直到世界的末了;除非應許罪的赦免,否則福音就無法傳揚。
我們在這裡有一個明確而恰當的聲明,用來駁斥天主教徒的邪惡教義,該教義要求我們在受洗後,從基督之死所成就的贖罪之外,尋求罪的赦免。現在,這種教義在所有天主教學校中普遍存在——即在受洗後,我們透過悔改,藉助鑰匙的幫助,564 (馬太福音 16:19) 賺取罪的赦免——彷彿洗禮本身可以在沒有悔改的情況下賦予我們這一切 565。然而,他們所說的悔改,是指補贖。但保羅在這裡說了什麼?他呼召我們在受洗之後,和受洗之前一樣,歸向基督所作的唯一贖罪,好讓我們知道我們總是白白地得到它。此外,他們所有關於鑰匙管理的空談都是徒勞的,因為他們將鑰匙與福音分開來看待,而鑰匙不過是福音中向我們作出的白白和好的見證。
21. 那不知罪的。你是否注意到,根據保羅的說法,除了單單建立在基督的犧牲之上,沒有任何回到上帝恩典的途徑?因此,每當我們渴望被赦免罪過時,讓我們學會將目光轉向那個方向。他現在更清楚地教導了我們上面所提到的——當上帝承認我們為義時,他便對我們施恩。因為這兩件事是等同的——我們蒙上帝悅納,以及我們被他視為義人。
不知罪就是沒有罪。那麼,他說基督雖然完全沒有罪,卻為我們成了罪。人們普遍認為,這裡的罪是指為罪獻上的贖罪祭,拉丁語也稱之為 piaculum 566。保羅在這裡和其他經文中,也從希伯來人那裡借用了這個詞,在希伯來人中,אשם (asham) 既指贖罪祭,也指過犯或罪行。567 但這個詞的意義,以及整個陳述,將透過對比兩部分的反義詞來更好地理解。當保羅教導我們,我們因基督成了罪而成了上帝的義時,罪在這裡與義形成對比。這裡的義,不是指一種品質或習慣,而是透過歸算的方式,基於基督的義被算作我們所領受的。另一方面,罪是指什麼?它是我們在上帝審判台前被控告的罪責。然而,正如古時個人的咒詛落在祭牲身上一樣,基督的定罪就是我們的赦免,我們因他的鞭傷而得醫治。(以賽亞書 53:5)。
上帝的義在他裡面。首先,這裡的上帝的義是指——不是上帝賜給我們的,而是他所認可的,正如約翰福音 12:43 中,上帝的榮耀是指——在他看來有價值的——人的榮耀是指世俗的虛浮讚美。此外,在羅馬書 3:23 中,當他說我們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時,他的意思是,我們在上帝面前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因為在人面前顯為義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這只是一種虛假的公義外表,最終成為滅亡的根源。因此,只有那蒙上帝悅納的公義,才是真正的公義。
現在讓我們回到公義與罪惡的對比。我們如何在上帝眼中稱義?這無疑與基督是罪人的方式相同。因為他以某種方式取代了我們的地位,使他可以代替我們成為罪犯,並被視為罪人,不是因為他自己的過犯,而是因為他人的過犯,因為他是純潔無瑕的,並且可以承受我們應得的懲罰——而不是他自己應得的。同樣地,我們現在在他裡面稱義——不是因為我們藉著自己的行為滿足了上帝的公義,而是因為我們因著與基督的公義連結而被審判,這公義是我們藉著信心穿上的,使它成為我們的。因此,我寧願保留介詞 ἐν(在…裡),而不是用 per(藉著)來代替它,因為這個意義更符合保羅的意圖。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