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5:1-12; 路加福音 6:20-26

 馬太福音 5:1-12; 路加福音 6:20-26


馬太福音 5:1-12

1. 耶穌看見這許多人, 就上了山,既已坐下,他的門徒就到他跟前來。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7.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路加福音 6:20-26

20.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21. 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必得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必得喜笑。22. 人為人子恨惡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棄掉你們的名,以為是惡,你們就有福了。23. 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24. 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已經受了你們的安慰。25. 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26. 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馬太福音 5:1. 他上了山。那些認為這裡所記載的基督的講道與路加福音第六章所載的講道不同的人,他們的意見是基於一個非常輕率和微不足道的論點。馬太記載基督在山上對他的門徒講話,而路加似乎說這篇講道是在平原上發表的。但是,將路加的話「他與他們一同下來,站在平原上」(路加福音 6:17)與「他舉目看著門徒,就這樣說」這句話直接聯繫起來,這是一個錯誤。因為兩位福音書作者的目的都是將基督教義的重點,即關於虔誠和聖潔生活的教義,收集到一個地方。雖然路加之前提到了平原,但他並沒有注意到歷史事件的直接順序,而是從神蹟轉向教義,沒有指出時間或地點:就像馬太沒有注意到時間,只提到了地點一樣。很可能這篇講道直到基督選了十二門徒之後才發表:但在注意時間順序時,我看到神的靈已經忽略了這一點,我不想過於精確。虔誠和謙遜的讀者應該滿足於將基督教義的簡要總結呈現在他們眼前,這些總結是從他許多不同的講道中收集而來的,其中第一篇是他對門徒講述真正幸福的講道。


2. 開口。這種冗餘的表達(πλεονασμὸς)帶有希伯來語的習語:因為在其他語言中會被認為是錯誤的,但在希伯來人中卻很常見,說「他開口」而不是「他開始說話」。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強調的表達方式,用來引起人們對任何重要和顯著的事情的注意,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已經說出來的:但由於一些經文支持相反的觀點,我更喜歡前一種解釋。我也將駁斥那些巧妙的推測,他們將我們的主在山上教導門徒的事實賦予寓言的轉折,彷彿這是為了教導他們將思想提升到遠離世俗煩惱和事務的境界。他登山的目的,毋寧是尋求一個隱居之所,在那裡他可以為自己和門徒在遠離人群的地方獲得休息。


現在讓我們首先看看,基督為何向他的門徒談論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不僅廣大民眾,甚至學者們自己也持有這種錯誤觀點,認為沒有煩惱、心想事成、過著快樂安逸生活的人才是幸福的。至少普遍的觀點是,幸福應該從當前的狀態來衡量。 因此,基督為了使他的人民習慣於背負十字架,揭露了這種錯誤的觀點,即那些按照肉體過著安逸富裕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只要人們認為忍耐與幸福的生活相悖,他們就不可能溫順地承受苦難和羞辱。唯一能減輕甚至甜化十字架和所有苦難的痛苦的安慰,就是確信我們在苦難中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的忍耐蒙主賜福,並將很快帶來幸福的結果。


我承認,這種教義與普遍的觀點大相徑庭:但基督的門徒必須學習將他們的幸福置於世界之外、肉體情感之上的哲學。儘管肉體的理性永遠不會承認基督在此所教導的,但他並沒有提出任何虛構的東西——正如斯多葛學派在古代習慣於用他們的悖論自娛自樂一樣——而是從事實證明,那些被認為是悲慘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因此,讓我們記住,這篇講道的主要目的是表明,那些被惡人的羞辱所壓迫、遭受各種災難的人並非不幸。基督不僅證明那些以當前狀態衡量人類幸福的人是錯誤的,因為敬虔者的苦難很快就會好轉;他還通過給予獎賞的希望來勸勉他的人民忍耐。


3. 虛心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 6:20。貧窮的人有福了。路加只給了一個簡單的比喻:但由於許多人的貧窮是受詛咒和不幸的,馬太更清楚地表達了基督的意圖。許多人被苦難壓倒,但內心仍然充滿驕傲和殘酷。但基督宣告那些被苦難管教和制服、完全順服上帝、並以內心的謙卑投靠他尋求保護的人是有福的。其他人將虛心的人解釋為那些不為自己要求任何東西,甚至完全沒有肉體上的自信,以至於承認自己貧窮的人。但由於路加和馬太的話必須具有相同的意義,毫無疑問,這裡的「貧窮」一詞是指那些被逆境壓迫和苦惱的人。唯一的區別是,馬太通過添加一個形容詞,將幸福僅限於那些在十字架的管教下學會謙卑的人。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們看到基督並沒有用任何沒有根據的信仰來膨脹他的人民的心靈,也沒有像斯多葛學派那樣用無情的固執來使他們剛硬,而是引導他們懷抱永生的希望,並通過向他們保證,他們將以這種方式進入上帝的天國來激勵他們忍耐。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只有那些在自己裡面一無所有,並依靠上帝憐憫的人,才是虛心的人:"""因為那些被絕望擊垮或淹沒的人會抱怨上帝,這證明他們心存驕傲和傲慢。


4. 哀慟的人有福了。這句話與前一句緊密相連,可說是其附屬或證實。一般人認為,災難會使人不幸。這是因為災難總是伴隨著哀慟和悲傷。現在,人們認為沒有什麼比哀慟更與幸福不符了。但基督不僅僅是肯定哀慟的人並非不幸。他表明,他們的哀慟本身就有助於幸福的生活,因為這使他們準備好接受永恆的喜樂,並激勵他們單單在上帝那裡尋求真正的安慰。因此,保羅說:


「我們也在患難中歡喜,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羅馬書 5:3-5。)


5. 溫柔的人有福了。他所說的溫柔的人,是指性情溫和、不易被傷害激怒、不輕易冒犯,寧願忍受一切也不願對惡人做出同樣行為的人。當基督應許這樣的人承受地土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這非常愚蠢。那些熱烈反擊任何攻擊,並隨時準備報復傷害的人,反而會為自己爭奪地土的統治權。經驗也確實表明,惡人的邪惡越是溫和地被忍受,他們就越發大膽和傲慢。因此產生了一句惡魔般的諺語:「我們必須與狼一起嚎叫,因為狼會立即吞噬每一個把自己變成羊的人。」但基督將他自己和天父的保護,與惡人的狂怒和暴力對比,並有充分的理由宣告,溫柔的人將是地土的主人和繼承者。這世上的兒女從不認為自己安全,除非他們猛烈地報復所受的傷害,並用「戰爭的武器」(以西結書 32:27)來保衛自己的生命。但既然我們必須相信,基督是我們生命的唯一守護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藏身在他的翅膀蔭下」(詩篇 17:8)。如果我們希望被算作他羊群的一部分,我們就必須是羊。


或許會有人反駁說,剛才所說的與經驗相悖。我首先建議考慮一下,兇猛的人是如何被自己的不安所困擾的。當他們過著如此狂暴的生活時,即使他們是地土的百倍主人,當他們擁有一切時,他們實際上什麼都沒有。對於上帝的兒女,我回答說,儘管他們可能沒有在自己的土地上立足,但他們在地上享受著寧靜的居所。這並非虛幻的擁有;364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所居住的土地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此外,上帝的手介入保護他們免受惡人的暴力和狂怒。儘管他們面臨各種攻擊,遭受惡人的惡意,被各種危險包圍,但在神的保護下他們是安全的。他們已經至少預嘗了上帝的這種恩典;這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直到他們在末日進入世界365的繼承權。


6. 飢渴的人有福了。我認為,這裡的飢渴是一種比喻性的表達, 意思是遭受貧困,缺乏生活必需品,甚至被剝奪了權利。馬太說,飢渴慕義的人,因此用一類人代表所有其餘的人。當他說,儘管他們焦慮,儘管他們呻吟,但他們只渴望合宜的事物時,他更強烈地表達了他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那些願望如此溫和的人有福了,""""""他們渴望得到的,無非是合乎情理的,但他們卻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如同飢餓難耐的人。” 儘管他們痛苦的焦慮使他們受到他人的嘲笑,但這卻是幸福的確切準備:因為最終他們將得到滿足。上帝有一天會傾聽他們的呻吟,滿足他們正當的渴望,因為正如我們從聖母的歌中得知,祂會使飢餓的人飽足,(路加福音 1:53)。


7.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這個悖論也與世人的判斷相悖。 世人認為那些不關心他人苦難,只顧自己安逸的人是幸福的。基督卻說,那些不僅準備忍受自己的苦難,而且分擔他人苦難的人是幸福的——那些幫助不幸的人——那些樂意與困苦的人分擔痛苦的人——那些彷彿穿上同樣情感的人,以便更樂意向他們提供幫助。祂補充說,因為他們將得到憐憫——不僅來自上帝,也來自世人,上帝將使世人的心傾向於仁慈。368 儘管整個世界有時可能忘恩負義,對那些施恩於他們的人報以最惡劣的回報,但應當認為,憐憫和仁慈的人在上帝那裡積存了恩典,這就足夠了,這樣他們反過來也會發現祂是恩慈和憐憫的,(詩篇 103:8; 145:8)。


8. 心地純潔的人有福了。我們可能會認為,基督在這裡所說的與所有人的判斷一致。心靈的純潔被普遍認為是所有美德之母。然而,一百個人中幾乎沒有一個不把狡猾視為最大的美德。因此,那些在成功欺騙中運用其聰明才智,通過間接手段巧妙地從與他們交往的人那裡獲取利益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幸福的。基督完全不同意肉體的理性,當祂宣告那些不喜歡狡猾,而是真誠地與人交往,言行舉止不表裡不一的人是幸福的。單純的人因缺乏謹慎和不夠精明而受到嘲笑。但基督引導他們看到更高的境界,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欺騙的機智,他們將在天堂享受上帝的榮光。


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他指的是那些不僅盡其所能尋求和平、避免爭吵,而且努力調解他人之間分歧的人,他們勸告所有人和平相處,並消除一切仇恨和衝突的機會。這句話有充分的理由。因為調解爭執不休的人是一項艱鉅而令人厭煩的工作,性情溫和、努力促進和平的人,被迫忍受來自各方的指責、抱怨和抗議。原因是,每個人都希望有辯護人為自己的事業辯護。為了不依賴人的恩惠,基督吩咐我們仰望祂父的判斷,祂是和平的上帝,(羅馬書 15:33),當我們培養和平時,祂就視我們為祂的兒女,儘管我們的努力可能不為人所接受:因為被稱為意味著被視為上帝的兒女。


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基督的門徒非常需要這項教導;而且肉體越難以接受,我們就越應當認真地將其作為我們默想的主題。我們不能在任何其他條件下成為基督的士兵,除非世界上大部分人起來敵對我們,甚至追殺我們直到死亡。事情的真相是這樣。撒旦,""""""世界的君王,將永不停止地以憤怒充滿他的追隨者,以對抗基督的肢體。毫無疑問,那些努力過正義生活的人,卻以他們不應得的方式受到攻擊和折磨,這是多麼怪誕和不自然的事。因此彼得說,


「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彼得前書 3:13。)


然而,由於世人無拘無束的邪惡,好人因熱心行義,卻常常激起不敬虔之人的怨恨。最重要的是,可以說,基督徒的普遍命運是被大多數人憎恨:因為肉體無法忍受福音的教義;沒有人能忍受他們的惡行被責備。


為義受苦 這描述了那些激起惡人對他們的仇恨和憤怒的人,因為他們出於熱切渴望行善和做正確的事,盡其所能地反對惡因並捍衛善因。現在,在這方面,神的真理理所當然地居於首位。因此,基督以此標誌將他的殉道者與罪犯和作惡者區分開來。


我現在回到我之前所說的,正如「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保羅告訴我們),「都要受逼迫」(提摩太後書 3:12),這勸誡普遍適用於所有敬虔的人。但是,如果主有時憐憫我們的軟弱,不允許不敬虔的人隨心所欲地折磨我們,那麼在安靜和閒暇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默想這教義,以便在必要時隨時準備好投入戰場,並且在充分準備好之前不要參與爭鬥。由於敬虔之人在一生中都非常悲慘,基督適當地呼召他們仰望天上的生命。這就是基督的悖論與斯多葛學派狂言的主要區別,斯多葛學派命令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心中感到滿足,並且應該是自己幸福的創造者:而基督並沒有將我們的幸福懸於虛妄的想像之上,而是將其建立在對未來獎賞的希望之上。


11. 人辱罵你們 路加福音 6:22 人恨惡你們,棄絕你們,辱罵你們,並且因人子把你們的名當作惡名丟掉。基督藉這些話旨在安慰那些信他的人;使他們即使看到自己在世人眼中是可憎的,也不致喪失勇氣。因為這不是輕微的試探,被逐出教會,被視為不敬虔和褻瀆。基督知道沒有哪一類人比偽君子更惡毒,並預見到福音的敵人會以何等狂暴的瘋狂攻擊他那微小而受人輕視的羊群。因此,他願意為他們提供堅固的防禦,使他們不致屈服,即使有無數的辱罵準備淹沒他們。由此可見,當那些暴君將我們從他們的會堂中驅逐出去,因為我們不願放棄基督時,我們幾乎沒有理由懼怕教皇的逐出教會。


12. 你們要歡喜跳躍 意思是,補救措施就在眼前,使我們不致被不公正的辱罵所淹沒:因為,一旦我們將心靈提升到天上,我們就會在那裡看到廣闊的喜悅之地,驅散悲傷。關於這裡使用的「獎賞」一詞,天主教徒的空洞推理很容易被駁斥:因為獎賞與功德之間並不存在(如他們所夢想的)相互關係,而是獎賞的應許是自由的。此外,如果我們考慮即使是最好的人所做的任何善行的不完美和缺陷,就沒有任何工作是上帝會認為值得獎賞的。"""

馬太福音 5:1-12; 路加福音 6:20-26 馬太福音 5:1-12; 路加福音 6:20-26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20,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