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4:13-16

馬太福音 4:13-16 

13 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 14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15 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16 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



13. 離開拿撒勒後,我認為應在我們剛才檢視的路加敘述之後,立即引入馬太的這段經文;因為我們可以從上下文推斷,基督此前一直習慣於頻繁造訪拿撒勒城,但為了避免危險,他現在與之永別,並居住在迦百農及鄰近城鎮。這段歷史本無困難,若非馬太似乎對先知引文的理解有誤。但如果我們留意先知的真正含義,就會發現它恰當地、自然地適用於當前場合。以賽亞在描述了國家遭受的嚴重災難後,以一個應許來撫慰他們的悲傷:當國家陷入絕境時,救贖將隨之而來,驅散黑暗,恢復生命之光。


經文如下:


「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有密雲。從前他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受輕蔑,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以賽亞書 9:1,2)。


以色列人曾兩次遭受嚴重災難:第一次是提革拉-毗列色將四個支派或約莫如此的人擄去流放(列王紀下 15:29);第二次是撒縵以色完成了對以色列王國的毀滅(列王紀下 18:9)。還有第三次毀滅,先知在第八章末尾預言,那將是最可怕的。現在,我們引用的經文隨之而來,旨在撫慰他們的悲傷。上帝將向他的子民伸出援手,因此,死亡將比先前的疾病更容易忍受。「雖然整個國家」,他說,「將被毀滅,但恩典之光將如此燦爛,以至於這最後的毀滅中的黑暗將少於前兩次十個支派被毀滅的情況。」


我毫不懷疑,這個應許應該擴展到全體人民,他們似乎在所有方面都已失喪和毀滅。猶太人將其局限於耶路撒冷城的解救,這是非常荒謬的,彷彿當西拿基立王撤圍逃跑時,生命之光就恢復了(列王紀下 19:36)。當然,從上下文可以清楚看出,先知看得更遠;而且,由於他應許整個教會的普遍復興,因此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和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都包含在那些死亡的黑暗將轉變為生命之光的人之中。這光的開始,可以說,是黎明,是百姓從巴比倫歸回。最終,基督,「公義的日頭」(瑪拉基書 4:2),以完全的光輝升起,並藉著他的降臨,徹底「廢除了」(提摩太後書 1:10)死亡的黑暗。


同樣地,保羅提醒我們,這應驗了先知書中許多經文所說的:「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以弗所書 5:14)。現在,我們知道基督的國度是屬靈的,因此,它所帶來的救恩之光,以及我們從中獲得的一切幫助,都必須與其本質相符。由此可見,我們的靈魂沉浸在永恆死亡的黑暗中,直到他以他的恩典照亮它們。先知的論述無疑與國家的毀滅有關,但卻像一面鏡子一樣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在未藉基督的恩典得救之前的狀況。當那些躺在黑暗中的人被說成看見了大光時,如此突然而顯著的變化,旨在擴大我們對神聖救贖偉大之處的看法。下加利利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不僅因為它靠近推羅和西頓,還因為它的居民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混合體,尤其是在大衛將一些城市賜給希蘭王之後。

馬太福音 4:13-16 馬太福音 4:13-16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20,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