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3:11-12; 馬可福音 1:7-8; 路加福音 3:15-18
馬太福音 3:11-12
11.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比我能力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12. 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馬可福音 1:7-8
7. 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彎腰解鞋帶,也是不配的。8.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路加福音 3:15-18
15. 百姓等候,心中都思想約翰,或者他就是基督。16. 約翰對眾人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17. 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18. 約翰又用許多別的話勸勉百姓,向他們傳福音
三位福音書作者以相同的詞語敘述了施洗約翰的講論。在某一方面,路加的記載更為詳盡:因為他首先解釋了這次講論的緣由。這起因於百姓有被錯誤觀念誤導的危險,將本應歸於基督的榮耀歸給了約翰。為了盡快消除這種誤解的一切機會,他明確聲明他不是基督,並在基督與他自己之間劃清界限,以維護基督的特權。他本會自願這樣做,用一句常用語來說,就是將他們交給基督作門徒:但他更早地處理了這件事,以免再保持沉默,會使百姓在錯誤中更加堅定。
那在我以後來的,比我能力更大。基督因此被宣告在能力和地位上遠遠超越,以至於與他相比,約翰必須處於一個次要的地位。他使用普通的言語形式來彰顯基督的榮耀,與基督相比,他聲稱自己算不得什麼。他陳述的主要部分是,他將基督描繪為屬靈洗禮的創始者,而他自己只是外在洗禮的執行者。他似乎預料到可能會提出的一個異議。他所承擔的洗禮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在上帝的教會中引入任何創新絕非小事,特別是引入一種比上帝律法更完美的、將人引入教會的新方式。他回答說,他這樣做並非沒有權柄;但他的職責,作為外在象徵的執行者,絲毫沒有減損基督的能力和榮耀。
因此我們推斷,他的意圖絕不是要區分他自己的洗禮和基督教導門徒的洗禮,以及基督打算在教會中永久有效的洗禮。他不是將一個可見的記號與另一個可見的記號作對比,而是將主人和僕人的角色相互比較,並顯示什麼是歸於主人的,什麼是歸於僕人的。一種長期而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約翰的洗禮與我們的洗禮不同,不應對我們有任何影響。我們必須學會根據事情的實際情況來判斷,而不是根據人們的錯誤觀點。而且,他們想像的這種比較,肯定會導致巨大的荒謬。從中可以得出,聖靈在今天是由傳道人賜予的。此外,還會得出約翰的洗禮是一個死的記號,毫無功效。第三,那麼,我們就沒有與基督相同的洗禮了:因為很明顯,他屈尊與我們保持的團契,是藉著這個保證而確立的, 當他在自己的身體裡聖化洗禮時。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我已經說過的,約翰在這裡只是區分了他自己和其他施洗的僕人,一方面,與基督的能力,另一方面,並維護了主人對僕人的優越性。因此,我們推導出一般的教義,關於人在洗禮中做了什麼,以及神的兒子在其中成就了什麼。人被委託的不過是外在可見的記號的管理:實體只存在於基督那裡。
聖經有時,雖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將約翰在這裡聲明不屬於人,而是專屬於基督的事歸於人。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目的不是要探究人單獨擁有什麼,而只是要表明記號的效果和益處是什麼,以及神如何藉著他的靈將它們用作工具。這裡也對基督和他的僕人進行了區分,以免世人誤以為將只屬於他的榮耀歸於他們:因為他們最容易犯的錯誤,莫過於用從神那裡搶奪來的東西來裝飾受造物。仔細注意這一點將使我們擺脫許多困難。我們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關於記號的益處和功效產生了多少爭論,所有這些都可以用一句話來解決。我們主的命令,從整體來看,包括他自己作為其作者,以及聖靈的能力,連同形像和僕人:但當我們將主與僕人進行比較時,前者必須擁有所有的榮耀,而後者必須歸於無有。
馬太福音 3:11。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有人問,約翰為什麼沒有同樣地說,只有基督用他的血洗淨靈魂?原因是,這種洗淨是藉著聖靈的能力完成的,約翰認為用「聖靈」這個詞來表達洗禮的全部功效就足夠了。意思很清楚,只有基督賜予所有藉著外在洗禮所象徵的恩典,因為是他用他的血「灑淨良心」。也是他使舊人死去,並賜予重生的靈。火這個詞是作為一個形容詞添加的,並應用於聖靈,因為他除去我們的污穢,就像火煉淨黃金一樣。同樣地,他在另一處經文中被比喻為水(約翰福音 3:5)。
12. 他的簸箕在他手裡。在前一節經文中,約翰宣講了基督的恩典,以便猶太人可以將自己交給他以獲得更新:現在他論述審判,以便用恐懼打擊那些藐視者。由於總是有許多偽君子傲慢地拒絕向他們提供的基督的恩典,因此也有必要譴責等待他們的審判。因此,約翰在這裡將基督描述為對不信者嚴厲的審判者。這是我們在教導中必須遵守的順序,以便偽君子知道,他們拒絕基督不會不受懲罰。他們將因此從他們的昏睡中被喚醒,並開始將他視為一個復仇者而懼怕,而他們曾將他視為救恩的作者而藐視。
我毫不懷疑,約翰也打算表明,基督藉著他的福音成就了什麼。那麼,福音的傳講就是簸箕。在主篩選我們之前,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每個人都自欺欺人,好人與壞人混雜在一起,簡而言之,只需要將糠秕吹走。但當基督帶著他的福音出現時,— 當他責備良心並召喚他們到上帝的審判台前時,糠秕就被篩了出來,286 這些糠秕以前佔據了打穀場的很大一部分。的確,就個人而言,福音使人與糠秕分離:但在這段經文中,約翰將被棄絕的人比作糠秕,將信徒比作麥子。因此,打穀場表示—不是世界(正如有些人想像的),而是教會:因為我們必須注意約翰所說話的對象。單單這個稱號就讓猶太人充滿驕傲, 但約翰告訴他們,為此感到驕傲是愚蠢的,因為他們在上帝的教會中只佔有暫時的位置,很快就會像打穀場上的糠秕一樣被扔出去。這樣,他迅速地瞥了一眼當時教會的腐敗狀況:因為它被穀殼、稻草和其他垃圾覆蓋著,但很快就會被福音的強風潔淨。但是,當基督在人裡面除了糠秕之外什麼也找不到時,怎麼說他將糠秕與麥子分開呢?答案很簡單。選民被塑造成麥子,288 然後與糠秕分開,並收集到穀倉裡。
他將徹底潔淨他的打穀場。這項工作由基督開始,並且每天都在進行:但它的完全實現要等到末日才能看到。這就是約翰引起我們注意這個主題的原因。但讓我們記住,信徒們現在就憑著希望進入上帝的穀倉,他們將在那裡實際擁有他們永恆的居所;而被棄絕的人則在他們的罪惡感中體驗到那火的熱度,他們將在末日感受到那火的實際燃燒。
我知道,許多人對永恆的火進行了巧妙的辯論,惡人將在審判後受到它的折磨。但我們可以從許多經文中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比喻性的表達。因為,如果我們必須相信它是真實的,或者他們所說的物質之火,我們也必須相信硫磺和扇子是物質的,以賽亞書中都提到了它們。
「因為陀斐特是從古時預備的;其堆是火和許多木柴;耶和華的氣,像硫磺的河,使它燃燒起來,」(以賽亞書 30:33。)
我們必須像解釋蟲一樣解釋火(馬可福音 9:44, 46, 48)。如果普遍認為蟲是一個比喻性的詞,我們也必須對火持相同的看法。讓我們拋開那些愚蠢的人徒勞無益的推測,滿足於相信,這些說法以適合我們微弱能力的方式,表示一種可怕的折磨,現在沒有人能理解,也沒有語言能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