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二章 論信心。其定義與特性(2)

第二章 論信心。其定義與特性(2)



21. 為了抵禦這些攻擊,信仰以神的話語武裝並堅固自己。當誘惑暗示神因施加苦難而成為敵人時,信仰回應道:祂雖降下苦難卻仍存憐憫,祂的管教更多出於愛而非怒。面對神是邪惡報應者的念頭,信仰高舉那隨時準備赦免一切過犯的恩典——只要罪人重新投靠神的憐憫。因此,虔誠的心靈無論經歷何等劇烈動盪與撕裂,終將超越所有困境,絕不容許對神憐憫的信心被摧毀。不僅如此,那些使其掙扎不安的爭辯反而鞏固了這信心。聖徒們的經歷便是明證:即便在神之手最沉重壓制時,他們仍向祂傾訴哀嘆,並在祂看似最不願垂聽之際持續呼求。若無得安慰的盼望,向祂哀哭又有何益?他們若非確信祂樂意施援,就絕不會呼求。正如門徒們雖因信心軟弱被主責備(當他們喊叫將要喪命時),仍懇求祂拯救(太8:25)。而主在指責他們信心不足時,並未否認他們或將其與不信者同列,而是敦促他們擺脫這軟弱。因此,我們重申先前所言:扎根於信徒心中的信仰永不能被根除。無論它如何看似搖擺傾斜,其火焰永不至完全熄滅,總在餘燼中隱燃。

由此可見,這不朽壞的種子——神的話語——必結出與自身相似的果實。其胚芽永不徹底枯萎消亡。聖徒們最絕望的境遇,莫過於感到神此刻正武裝雙手要毀滅他們;然而約伯如此宣告他信心的力量:「祂雖殺我,我仍要信靠祂。」事實上,不信從未統治信徒內心,僅從外部侵擾;其箭矢無法造成致命傷,僅帶來煩擾,或頂多是可癒合的創口。如保羅所言(弗6:16),信仰是我們的盾牌,能完全擋開這些箭矢,或至少減緩其衝擊,防止傷及要害。當信仰受震動時,猶如戰士遭標槍猛擊被迫後退;當信仰受創時,恰似盾牌被刺穿卻未被擊透。虔誠的心靈總能如大衛般宣告:「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23:4)。行走死亡陰影中的確可怖,再剛強的信徒也難免戰慄;但因確信神同在並保守的意念,安全感終將勝過恐懼。如奧古斯丁所言——無論魔鬼架設何種器械攻擊,只要信心仍居心內,牠必被逐出。若以結果論,信徒不僅能從每次爭戰中安然脫身,稍事休整後便可重返戰場,更印證了約翰書信所言:「勝過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5:4)。此處並非指單次或數次得勝,而是指即便遭遇千百次攻擊,仍能勝過整個世界。


22. 另有一種戰兢恐懼,非但不削弱信仰的確據,反使其更形堅固;也就是說,當信徒們反思神對不敬虔者所施行的懲罰,視這些例子為警示燈塔,提醒他們不要以同樣的邪惡激怒神的憤怒時,他們會保持警醒;或者,當他們審視自己內在的悲慘境況,認識到自己完全依賴於神,若沒有神,他們便感到自己如同風一般轉瞬即逝。因為當使徒向哥林多人展示主在古時對以色列人所降下的災禍,使他們懼怕遭受類似災難時,他絲毫沒有摧毀他們信心的根基;他只是要震醒那壓制信心卻不強化信心的屬肉體麻木。同樣,當他藉以色列人的例子勸誡「自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書10:12),他並非要我們動搖,彷彿我們的堅穩毫無保障:他只是要除去我們對自身力量的傲慢與輕率自信,告訴外邦人不要因猶太人被棄絕、自己得以取代他們的位置而自高(羅馬書11:20)。事實上,在那段經文中,他不僅對信徒說話,也包含那些僅以外表誇耀的偽善者;他不僅對個人說話,更透過對比猶太人與外邦人,首先表明前者被棄絕是對其忘恩與不信的公義懲罰,接著勸誡後者要謹防驕傲與自恃,免得失去那剛轉移給他們的收養之恩。因為猶太人雖被棄絕,其中仍有未被排除於收養之約的人;同樣,外邦人中也可能有些人毫無真實信心,僅因虛妄的屬肉體自信而自高,濫用神的恩惠以致自取滅亡。但即使你認為這些話是對蒙揀選的信徒說的,也不會有矛盾。一方面,為防止信徒沉溺於虛妄的自信,需抑制那從殘餘肉體中偶爾浮現的魯莽;另一方面,則不可讓恐懼打擊他們的良心,阻止他們在神的憐憫中感到安穩。


23. 因此,當他吩咐我們「當恐懼戰兢做成得救的工夫」時,他所要求的無非是我們要習慣於極其看低自己的力量,並倚靠主的力量。因為沒有什麼比自我懷疑與對自身悲慘境況的覺悟所產生的焦慮,更能強烈激勵我們將全部信心與確據放在主身上。我們應以這種心態理解詩篇作者的話:「我必憑你豐盛的慈愛進入你的居所,我必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聖殿下拜」(詩篇5:7)。此處他恰當地將倚靠神憐憫的堅定信心與宗教性的敬畏結合——每當我們來到神威嚴的同在中,被其榮光顯明自身不潔時,這種敬畏必然產生。所羅門也真切宣告:「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中」(箴言28:14)。他所說的敬畏是使人更謹慎的,而非導致絕望的;是當心智在自我混亂中於神裡恢復平靜,在自我沮喪中於神裡重拾勇氣,在自我懷疑中於神裡呼吸信心的那種敬畏。因此,信徒同時感到懼怕與擁有穩妥的安慰並無矛盾,因為他們交替注視自己的虛空與神的真理。有人會問:懼怕與信心怎能共存於同一顆心?正如怠惰與焦慮能共存一樣。不敬虔者追求昏睡的狀態,以免神的恐懼困擾他們;然而,上帝的審判如此強烈,以致他們無法得償所願。同樣地,上帝能訓練祂的子民謙卑,以節制的韁繩約束他們,同時使他們勇敢爭戰。從上下文可明顯看出,這正是使徒的用意,因他陳明,恐懼戰兢的根源在於「是上帝在我們心裡運行,使我們立志並成就祂的美意」。我們也必須以相同方式理解先知的話:「以色列人」「在末後的日子必敬畏耶和華和祂的恩惠」(何3:5)。因敬虔不僅生發對上帝的敬畏,恩典那甜美的吸引力更會激勵人——即使對自己絕望——同時心生畏懼與讚嘆,使人覺察自己對上帝的倚賴,並謙卑順服於祂的大能。


24. 然而,我們絕不認同某些半教皇派近來暗中散播的極惡毒哲學。他們無法為經院學者所鼓吹的嚴重懷疑辯護,便另造虛構,企圖調和信心與不信。他們承認,每當我們仰望基督,便得著盼望的充分根基;但因我們永遠不配領受基督裡所賜的一切福分,他們要我們在省察自身不配時動搖猶豫。簡言之,他們讓良心徘徊於盼望與恐懼之間,使其輪流交替支配。他們更將盼望與恐懼完全對立——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如此,撒旦見慣用的伎倆(徹底摧毀信心確據)已昭然若揭、再無效用,便試圖迂迴破壞。293 但那種時常被絕望取代的「確信」算什麼?他們宣稱:若仰望基督,救恩必然臨到;若回望自己,定罪必然臨到。因此,你的心思必須在自卑與盼望間輪流擺盪——彷彿基督遙不可及,而非內住於我們。我們從祂得救恩,並非因祂遠離我們,而是因祂將我們接枝於祂的身體,使我們不僅分享祂一切恩惠,更與祂聯合。因此,我如此反駁:若回望自己,定罪必然臨到;但既然基督已連同祂一切恩惠賜給了你,使凡屬祂的都成為你的,你便成為祂肢體,與祂合一。祂的義遮蓋你的罪,祂的救恩消除你的定罪;祂以自身的配得介入,使你的不配不被上帝察見。事實正是如此。絕不可將基督與我們分離,也不可將我們與  祂分離;我們必須雙手緊握那使我們與祂緊密聯合的紐帶。正如使徒所教導:「身體因罪而死,靈卻因義而活」(羅8:10)。按這些反對者的輕浮論調,他本該說:基督固然自己有生命,但你們既是罪人,仍面臨死亡與定罪。然而使徒所言截然不同。他宣告,我們本該承受的定罪已被基督的救恩廢除;為證實這點,他採用我所提的論據——即基督並非外在於我們,而是住在我們裡面;不僅以不可分的團契聯結我們,更藉奇妙的相交使我們日漸與祂緊密相連,直至與祂完全合一。不過我並非否認(如前所述),信心偶爾會遭遇中斷——當猛烈攻擊使其軟弱左右搖擺時,其光芒可能被試探的濃重黑暗遮蔽。但無論發生何事,信心始終渴慕上帝。


25.同一教義在伯納德專門論述此主題的《獻殿第五講》中亦有教導:「藉著神的祝福,有時默想靈魂,我彷彿在其中發現兩種對立狀態。當我審視其本質與自身時,最真實的結論莫過於它已歸於虛無。何須列舉其種種悲慘?它如何被罪壓傷、被黑暗遮蔽、被誘惑纏繞、充滿情慾、受制於激情、充斥妄想、永遠傾向邪惡、易陷諸般惡行;最終滿是恥辱與混亂。若其所有義行在真理之光下僅如污穢衣衫(賽64:6),其不義又當如何?『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3)。那麼人呢?人無疑已臣服於虛空——人已歸於虛無——人本為無。然而被神高舉者怎會全然是無?得賜神聖心靈者怎會是無?弟兄們,讓我們重新振作。雖我們在己心為無,或許在神心中仍存微光。慈悲的父啊!悲憫者的父啊!你如何將心植於我們裡面?你的心在哪裡,你的財寶也在那裡。但若我們為無,何以成為你的財寶?萬民在你面前皆為虛無。注意,是『在你面前』而非『在你裡面』。這是你真理的審判,卻非你慈愛的寫照。你稱無為有;它們本為無,因你稱之為『無』;然它們實存,因你如此宣告。因著保羅的見證:『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9:16)。」隨後他繼續闡述492


這兩種觀點的連結何等奇妙。相連之物本不相害。他在結語中更清晰地解釋:「若從雙重角度深思我們的本相——一面是虛無,一面是偉大——我想我們的誇耀看似受限;但或許反而更堅固,因我們非憑己誇耀,乃靠主誇耀。我們確信:他既定意拯救,我們必得解脫;由此我們重獲生機。但當攀登更高處,讓我們尋求神的城、神的殿、我們的家園與新婦。我未曾忘卻自己戰兢所言:我們存在——存在於神心中。我們存在,是因他的尊榮,非因自己的尊貴。」


26. 此外,聖經一貫歸於眾聖徒的「敬畏耶和華」,一處稱之為「智慧的開端」,另一處直指智慧本身,雖為一體,卻源於雙重緣由。神配得為父為主的敬畏。故凡願虔敬事奉者,當兼具順服之子與忠信僕人之責。先知將對父神的順從稱為「尊榮」,對主宰的侍奉稱為「敬畏」:「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尊榮在哪裡?我既為主,敬畏在哪裡?」294 但他在區分二者時,顯然亦將其交融。因此,「敬畏耶和華」可定義為混雜尊榮與戰兢的敬虔。同一心靈懷此二情本不足奇:凡深思神待我們如父者,即便無地獄之威,亦覺得罪他比死亡更可畏。然而我們屬肉體的本性如此傾向放縱罪惡,以致——"""為了全面遏制惡行,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一切不義之舉都是我們所事奉之主所憎惡的;那些以邪惡生活激怒祂的人,終將難逃祂的懲罰。


27. 這與約翰的觀察並無矛盾:「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約翰一書4:18)。因他所指的是不信者的恐懼,與信徒的敬畏截然不同。惡人並非不願觸怒神——只要免於懲罰,他們便肆無忌憚——而是知曉神掌有報應之權能,故聞其震怒便驚惶戰慄。他們如此畏懼神的怒氣,是因覺其懸於頭頂,時刻恐其降臨。但信徒正如前所述,他們更懼怕的是冒犯神,而非刑罰本身。他們不會因恐懼懲罰而驚慌,  彷彿刑罰迫在眉睫,295 反而更加謹慎,避免任何可能招致神怒之事。因此使徒告誡信徒說:「不要被人虛浮的話欺哄,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以弗所書5:6;歌羅西書3:6)。他並非威脅忿怒將臨到信徒,而是勸勉他們,當思想神為所列舉的罪惡預備刑罰時,切勿冒險觸怒祂。單憑警告很少能喚醒剛硬之人;甚至當神從天上發出雷鳴般的警告時,他們反而更加麻木頑固,執意叛逆。唯有當神親手擊打時,他們才不得不恐懼。聖經作者稱此為奴僕的恐懼,並將其與兒女自發的敬畏相對。有人以微妙區分提出中間類型,認為這種被迫的、奴僕般的恐懼有時能降伏人心,自發引向合宜的敬畏。


28. 我們理解,信仰所尊崇的神聖恩寵,包括擁有救贖和永生。因為如果上帝是仁慈的,我們就不會缺少任何美好的事物,當我們確信祂的愛時,我們的救贖就有了充分的保障。「上帝啊,求你使我們回轉,使你的臉光照我們,我們就得救!」(詩篇 80:3)先知說。因此,聖經將我們救贖的總和歸結為消除一切敵意,並使我們蒙受恩寵;這暗示著,當上帝與我們和好時,一切危險都已過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將降臨在我們身上。因此,信仰領受上帝的愛,就擁有今生和來世的應許,以及一切福分的充分保障(以弗所書 2:14)。這一切的本質必須從聖經中確定。信仰並不應許我們長壽、財富和榮譽(主不曾樂意將這些賜予我們);但它滿足於確信,無論我們在現世的舒適方面多麼貧乏,上帝永遠不會離棄我們。主要的保障在於對來世的期望,這已被上帝的話語無疑地確立。無論上帝的兒女今生會遭遇何種苦難和災禍,它們都不能使祂的恩寵停止成為完全的幸福。因此,當我們渴望表達幸福的總和時,我們將其稱為上帝的恩寵,因為一切福分都源於此。我們可以在整本聖經中觀察到,它不僅在談論我們永恆的救贖時,而且在談論任何福分時,都將我們引向上帝的愛。因此,大衛歌唱說,虔誠的心所經歷的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本身更甜美、更值得嚮往(詩篇 63:3)。簡而言之,如果我們擁有一切世俗的舒適,卻不確定我們是否擁有上帝的愛或恨,我們的幸福將會被詛咒,因此是悲慘的。但如果上帝以祂慈父般的面容光照我們,我們的苦難也會蒙福,因為它們將成為我們救贖的幫助。因此,保羅在列舉了各種逆境之後,誇口說它們不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在他的禱告中,他總是以上帝的恩典作為一切繁榮的源泉。同樣地,對於所有襲擊我們的恐懼,大衛只以上帝的恩寵來對抗——「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篇 23:4)。我們感到我們的思想總是動搖,直到我們滿足於上帝的恩典,在其中尋求平安,並徹底相信詩篇中所說的:「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他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篇 33:12)。


29. 我們將無條件的應許作為信仰的基礎,因為信仰正是建立在它之上。因為儘管它認為上帝永遠是真實的,無論是在命令還是禁止,應許還是威脅;儘管它順服地接受祂的命令,遵守祂的禁令,並留意祂的威脅;但它卻始於應許,持續於應許,也終於應許。它在上帝那裡尋求生命,這生命不是在命令或懲罰的譴責中找到的,而是在憐憫的應許中找到的。而且這個應許必須是無償的;因為一個有條件的應許,將我們推回到我們的行為上,只在我們發現生命存在於我們自己裡面時才應許生命。因此,如果我們不希望信仰動搖和顫抖,我們就必須以救贖的應許來支持它,這應許是主自發地、自由地提供的,是出於對我們苦難的關懷,而不是出於我們的價值。因此,使徒為福音作證說,它是信心的話語(羅馬書 10:8)。他將此歸因於律法的誡命或應許,因為沒有什麼能建立我們的信心,但那是上帝使世界與自己和好的自由使節。因此,他經常將信心和福音用作相關術語,例如當他說,福音的事工被託付給他,是為了「使人順服真道」;「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本於信,以至於信」(羅馬書 1:5, 16, 17)。這不足為奇:因為既然福音是「和好的職事」(哥林多後書 5:18),就沒有其他足夠的證據證明上帝的恩惠,而這正是信心所需要知道的。因此,當我們說,信心必須建立在自由的應許上時,我們並非否認信徒接受並擁抱上帝話語的所有部分,而是指出憐憫的應許是其特殊對象。信徒確實應該承認上帝是邪惡的審判者和報應者;然而,憐憫才是他們應當注視的對象,因為他被呈現在他們面前,是「良善且樂意饒恕的」、「有豐盛的慈愛」、「不輕易發怒的」、「善待萬民的」,並將「他的慈悲覆蓋他一切所造的」。詩篇 86:5;103:8;145:8, 9)。


30. 我不打算考慮皮吉烏斯和與他志同道合者的狂妄反對意見,他們抨擊這種限制,認為它撕裂了信心,並抓住了它的一個碎片。我承認,正如我已經說過的,信心的普遍對象(正如他們所表達的)是上帝的真理,無論他是威脅還是給予恩惠的希望。因此,使徒將挪亞的信心歸因於他懼怕世界的毀滅,儘管當時尚未看見(希伯來書 11:17)。如果懼怕即將來臨的懲罰是信心的工作,那麼在定義信心時就不應排除威脅。這確實是真的;但我們被不公正和誹謗地指控否認信心與上帝的全部話語有關。我們只想堅持這兩點:信心在達到自由的應許之前從未被確定;以及信心使我們與上帝和好的唯一方式是將我們與基督聯合。這兩點都值得注意。我們正在探討一種將上帝的兒女與被棄絕者、信徒與非信徒區分開來的信心。那麼,每個相信上帝在命令中是公義的,在威脅中是真實的人,都因此被歸類為信徒嗎?絕非如此。因此,信心在上帝的憐憫中站穩腳跟之前,是沒有堅實基礎的。那麼,我們在論述信心時的目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理解救贖之道嗎?但是,除非信心將我們嫁接到基督的身體中,否則它如何能帶來救贖呢?因此,當我們在定義信心時,如此強調其特殊對象,並為了區別,在普遍特徵上加上區分信徒與非信徒的特殊標誌時,並沒有什麼荒謬之處。簡而言之,惡意的人對這教義無可挑剔,除非他們要對使徒保羅提出同樣的指責,保羅特別將福音稱為「信道的話」(羅馬書 10:8)。


31. 因此,我們再次推斷,正如已經解釋過的,信心對話語的需求不亞於樹的果實對活根的需求;因為,正如大衛所證實的,除了那些認識他名的人(詩篇 9:10),沒有人能仰望上帝。然而,這種知識並非任由每個人的想像,而是取決於上帝自己對其良善的見證。同一位詩人也在另一處證實了這一點:「願你照你的話,使你的救恩臨到我」(詩篇 119:41)。又說:「求你救我」,「我仰望你的話」(詩篇 119:146, 147)。在這裡,我們必須注意信心與話語的關係,以及救恩作為其結果。然而,我們仍然不排除上帝的能力。如果信心在面對這種能力時無法支持自己,它就永遠不會給予他應有的榮耀。保羅似乎在談到亞伯拉罕時,提到了一個微不足道或非常普通的情況,他說亞伯拉罕相信上帝,"""他曾應許賜福給他一個後裔,也能夠實現這應許(羅馬書 4:21)。同樣地,在另一段經文中,他論到自己說:「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後書 1:12)。然而,讓任何人捫心自問,他如何不斷地被對上帝能力的懷疑所困擾,他就會輕易地察覺,那些適當地尊崇上帝能力的人,在信仰上已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我們都承認上帝能做他所喜悅的一切;但是,當每一次誘惑,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都使我們充滿恐懼和害怕時,顯然我們貶低了上帝的能力,因為我們對他的應許的重視程度,不及撒旦對我們的威脅。

這就是為什麼以賽亞,當他想將信仰的確定性銘刻在人們心中時,如此宏偉地論述上帝無限的能力。他常常在開始談論赦免與和好的希望之後,似乎離題,不必要地繞了一個大圈子,描述上帝如何奇妙地統治天地萬物,以及整個自然界的運行;然而他所引入的一切都與當時的情境相符;因為除非上帝的能力,即萬事皆有可能的能力呈現在我們眼前,否則我們的耳朵會惡意地拒絕接受這話語,或者不給予它應有的價值。我們可以補充說,這裡指的是一種有效的能力;因為虔誠,正如在其他地方所見,總是實際應用上帝的能力;特別是,將那些他已宣告自己為父的作為銘記於心。因此,聖經中頻繁提及救贖;以色列人可以從中得知,那位曾經是救恩的創始者,將會是其永久的守護者。大衛也以自己的榜樣提醒我們,上帝私下賜予任何個人的恩惠,有助於堅固他未來的信心;甚至當上帝似乎離棄我們時,我們也應該將眼光放得更遠,從他過去的恩惠中獲得勇氣,正如另一篇詩篇所說:「我追想古時之日,思想你的一切作為」(詩篇 143:5)。又說:「我要提說耶和華的作為,我要記念你古時的奇事」(詩篇 77:11)。但是,因為我們對上帝的能力和作為的一切概念,若沒有話語,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我們堅持認為,除非上帝向我們清楚地證明他的恩典,否則就沒有信心,這並非草率。


然而,這裡可能會提出一個問題,即如何看待撒拉和利百加,她們兩人似乎都出於對信仰的熱忱,超越了話語的界限。撒拉在渴望應許的後裔時,將她的婢女給了她的丈夫。她多方面犯罪是不可否認的;但我現在只提及她被熱忱沖昏頭腦,沒有將自己限制在話語所規定的界限內,這是她的過錯。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渴望源於信心。利百加,再次,被神聖地告知她的兒子雅各被揀選,卻用邪惡的詭計為他取得了祝福;欺騙了她的丈夫,他是神聖恩典的見證人和執行者;強迫她的兒子說謊;通過各種欺詐和騙術敗壞了神聖的真理;總之,通過將他的應許置於嘲笑之中,她盡其所能使其失效。然而,這種行為,儘管惡劣且應受譴責,卻並非沒有信心。她必須克服許多障礙,才能獲得如此強烈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在沒有任何世俗利益的希望下,充滿了困難和危險。同樣地,我們不能說聖潔的族長以撒完全沒有信心,因為在他同樣被告知榮耀已轉移給小兒子之後,他仍然偏愛他的長子以掃。"""這些例子確實表明錯誤常常與信仰混雜在一起.然而,當信仰真實時,它總是佔據主導地位.因為利百加的特定錯誤並沒有使祝福無效,也沒有使她心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失效,而這信仰正是那行動的原則和原因.儘管如此,利百加表明了人類心靈一旦稍有放縱,就多麼容易偏離正道.但是,儘管缺陷和軟弱會遮蔽信仰,它們卻不會熄滅信仰.它們仍然告誡我們,我們應當多麼小心地緊 clinging 於上帝的話語,同時也證實了我們所教導的——即,如果沒有上帝話語的支持,信仰就會動搖,就像撒拉、以撒和利百加的心靈,如果沒有天意的秘密約束使他們順服上帝的話語,他們就會迷失在歧途之中.


32. 另一方面,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將所有的應許都包含在基督裡,因為使徒將整個福音都包含在對基督的認識之下,並宣告上帝所有的應許在祂裡面都是「是」和「阿們」.297 這樣做的理由很明顯.上帝所做的每一個應許都是祂美意的證據.這始終是真實的,並且與以下事實並不矛盾:神聖慷慨不斷賜予惡人的巨大恩惠,正在為他們預備更嚴厲的審判.由於他們既不認為這些恩惠來自於主的手,也不承認它們是祂的,或者即使他們承認,也從不將它們視為祂恩惠的證據,因此他們在認識祂的憐憫方面,絲毫不比那些按照自身條件享受同樣慷慨卻從不超越其限度的野獸更受教導.然而,事實是,他們拒絕普遍提供給他們的應許,使他們自己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因為儘管應許只有在憑信心接受時才能顯現其功效,但它們的真實性和能力從未因我們的不信或忘恩負義而熄滅.因此,當主藉著祂的應許不僅邀請我們享受祂恩慈的果實,也邀請我們默想這些果實時,祂同時也宣告了祂的愛.因此,我們回到了我們的論點,即每一個應許都是神聖恩惠對我們的彰顯.現在,毫無疑問,上帝在基督之外不愛任何人.祂是蒙愛的兒子,父的愛住在祂裡面,並從祂那裡延伸到我們.因此保羅說:「祂在愛子裡叫我們得蒙悅納」(弗 1:6).因此,藉著祂的介入,愛才得以傳播,到達我們這裡.因此,在另一處經文中,使徒稱基督為「我們的和睦」(弗 2:14),並將祂描繪為父以慈父般的愛與我們聯合的紐帶(羅 8:3).由此可見,每當有任何應許賜給我們時,我們都必須將目光轉向基督.因此,保羅有充分的理由宣告,上帝所有的應許都在祂裡面得到證實和完成(羅 15:8).有人提出一些例子來反駁這種觀點.當敘利亞的乃縵向先知詢問敬拜上帝的真正方式時,我們不能(有人說)假設他被告知了中保,然而他卻因其虔誠而受到稱讚(列王紀下 5:17-19).羅馬異教徒哥尼流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猶太人都不知曉,或者充其量只是模糊知曉的事情.然而他的施捨和禱告卻蒙上帝悅納(使徒行傳 10:31),而先知也以他的回答認可了乃縵的獻祭.在這兩者中,這必然是信心的結果.同樣地,腓利被差遣去見的太監,如果他沒有某種程度的信心,絕不會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花費巨資去尋求敬拜的機會(使徒行傳 8:27, 31);然而我們看到,當腓利詢問他時,他卻顯露出對中保的無知.我承認,在某些方面,他們對基督的位格,或父所賦予他的權柄和職分,其信心也並非明確。然而,他們確實被一些原則所薰陶,這些原則或許能給予他們對基督的一些預嘗,儘管是微薄的。這不應被視為奇怪;因為太監不會從遙遠的國家趕到耶路撒冷去敬拜一位未知的神;而哥尼流在皈依猶太教之後,也不可能在猶太地生活這麼久卻不了解健全教義的基礎。至於乃縵,認為以利沙在給他許多細微的教訓時,卻對主要的事情隻字不提,這是荒謬的。因此,儘管他們對基督的認識可能模糊不清,我們不能認為他們完全沒有這種認識。他們使用律法的獻祭,並且必須將它們與外邦人虛假的獻祭區分開來,其區分點在於它們所指向的終極目標——即基督。


33. 簡單的外部話語彰顯,若非我們的盲目和悖逆阻礙,本應足以產生信心。但我們的心思如此傾向虛妄,以至於它永遠無法堅守神的真理,而且它的遲鈍如此,以至於即使在神的光中也總是盲目的。因此,若沒有聖靈的光照,話語就沒有果效;由此也顯而易見,信心高於人類的理解力。而且,僅僅心智被神的靈光照還不夠,除非心靈也得到祂能力的支持和堅固。在這方面,經院學者完全走偏了,他們在思考信心時,完全停留在理解力的單純認同上,而完全忽略了內心的確信和安全感。信心是神在兩個方面的特殊恩賜——在潔淨心智使其能領受神聖真理,並隨後使其堅立其中。因為聖靈不僅僅是產生信心,而且逐漸增加它,直到藉著它引導我們進入天國。「那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提摩太後書 1:14)。保羅在加拉太書 3:2 中說,聖靈是藉著聽信而賜下的,這很容易解釋。如果聖靈只有一種恩賜,那麼作為信心的作者和原因的祂,若被說成是信心的結果,那將是荒謬的;但在頌揚神用來裝飾祂教會的恩賜,並藉著信心的不斷增加引導教會走向完全之後,將信心歸因於信心所預備我們領受的恩賜,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有人說,除了那些蒙恩賜的人,沒有人能相信基督時,這對某些人來說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這部分是因為他們沒有觀察到天上的智慧是多麼深奧和崇高,或者人類的心智在辨別神聖奧秘方面是多麼遲鈍,部分是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那堅定而穩固的內心恆定,而這正是信心的主要部分。


34. 但正如保羅所說:「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哥林多前書 2:11). 如果我們對神聖真理的理解,連我們肉眼所見的事物都猶豫不決,那麼對於那些眼睛看不見、心靈無法領會的神聖應許,我們又怎能堅定不移呢?在此,人類的辨別力是如此的缺陷和迷失,以至於在基督學校中進步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它 (馬太福音 11:25; 路加福音 10:21). 它就像一層遮蔽的幔子,阻礙我們看見神聖的奧秘,這些奧秘只向嬰孩顯明。「血肉之軀」並不能啟示它們 (馬太福音 16:17).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書 2:14). 因此,聖靈的供應是必要的,或者說,祂的作為是這裡唯一的倚靠。「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祂的謀士呢?」(羅馬書 11:34); 但「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哥林多前書 2:10). 這樣,我們才能領會基督的心意:「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都到我這裡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他才看見父。」(約翰福音 6:44, 45, 46). 因此,正如我們若非被聖靈吸引,就絕不可能來到基督面前一樣,當我們被吸引時,我們的心靈和精神都遠遠超越我們自己的理解。因為當靈魂被祂光照時,它彷彿獲得了一雙新的眼睛,使它能夠沉思天上的奧秘,而這些奧秘的光輝曾使它目眩神迷。因此,確實,只有當人類的智力被聖靈的光照亮時,它才開始品嚐到那些屬於神國度的事物;在此之前,它太愚鈍和無知,無法對它們產生任何興趣。因此,我們的救主在向兩個門徒清楚闡明國度的奧秘時,直到祂開啟他們的悟性去明白聖經,才產生任何影響 (路加福音 24:27, 45). 因此,儘管祂曾用祂神聖的口教導使徒們,但仍然有必要差遣真理的靈,將他們親耳聽到的相同教義灌輸到他們的心中。對於那些被傳講的人來說,這話語就像照耀萬物的太陽,但對盲人卻毫無用處。在這件事上,我們天生都是盲人;因此,除非聖靈這位內在的教師,藉著祂啟發性的能力為這話語開闢道路,否則它無法滲透我們的心靈。


35. 我在其他地方,在論述我們本性的敗壞時,更充分地說明了人是多麼無力相信 (卷 2, 章 2, 3),因此我不會再重複,以免讀者感到疲憊。只需指出,保羅將「信心的靈」與我們從聖靈領受的信心視為同義詞,而這種信心並非我們天生就有的 (哥林多後書 4:13). 因此,他為帖撒羅尼迦人禱告:「願我們的神看你們配得過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所羨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帖撒羅尼迦後書 1:2). 在這裡,他將信心稱為神的工作,並以「祂的美意」這個稱號來區分它,恰當地稱之為祂的美意,他宣稱這並非出於人的本性;他不僅止於此,還補充說,這是神大能的彰顯。當他對哥林多信徒說,他們的信心不是「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時 (哥林多前書 2:4),他無疑是在談論外在的神蹟;但由於那些被棄絕的人在看見神蹟時仍然心盲,他也包括了他在其他地方提到的那內在的印記。"""為了更好地展示他在這份最卓越的恩賜上的慷慨,上帝並非隨意地將其賜予所有人,而是以特殊的特權,將其賜予他所願意的人。為此,我們已經引用了聖經中的經文,奧古斯丁作為其忠實的闡釋者,曾驚呼(《使徒言論》講道2):「我們的救主為了教導我們對他的信心是一種恩賜而非功德,他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約翰福音6:44)。奇怪的是,當兩個人聽到時,一個輕視,另一個卻升華。輕視的人應歸咎於自己;升華的人不應自誇。」在另一段話中,他問道:「為何賜予這個人,而不賜予那個人?我並不羞於說,這是十字架的奧秘之一。從上帝判斷的某個我們無法探究的深奧之處,我們所有的能力都源於此。我看到我能做到;但我如何能做到,我卻看不到:——我只看到這一切都來自上帝。但為何是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這對我來說太深奧了:這是一個深淵,十字架的深奧。我只能驚嘆,而不能討論和證明。」總而言之,當基督藉著他的聖靈在我們心中產生信心時,他同時也將我們嫁接到他的身體上,使我們得以分享所有的祝福。


36. 接下來必要的是,心智所吸收的必須轉移到心中。當道只在腦海中盤旋時,它並未被信心所接受,而是當它在心中深深紮根,成為抵禦和擊退所有試探攻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時。但是,如果聖靈的光照是理智理解的真正來源,那麼他在堅固人心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因為人心中的不信任比心智中的盲目更甚;而且激發靈魂的安全感比使其充滿知識更困難。因此,聖靈扮演著印記的角色,將那些其確定性先前已銘刻在我們心智中的應許,印在我們的心上。它也作為定金,確立和堅固這些應許。因此使徒說:「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以弗所書1:13, 14)。你看他如何教導說,信徒的心被聖靈像印記一樣蓋上,並稱之為應許的聖靈,因為它向我們證實了福音。同樣地,他對哥林多人說:「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將聖靈的憑據放在我們心裡。」(哥林多後書1:22)。又當他談到完全而有信心的盼望時,他將其建立在「聖靈的憑據」上(哥林多後書5:5)。


37. 我沒有忘記我以前說過的話,而且經驗每天都在提醒我——即信心會受到各種疑慮的困擾299,以至於信徒的心靈很少平靜,或者至少不總是平靜。儘管如此,無論他們受到何種力量的動搖,他們要麼從試探的漩渦中逃脫,要麼堅定地留在原地。信心在詩篇的話語中找到安全和保護:「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我們也不害怕。」(詩篇46:1, 2)。這種令人愉悅的寧靜在別處也有描述:「我躺下睡覺,我醒著,因為耶和華扶持我。」(詩篇3:5)。這並非說大衛一直處於這種喜樂的狀態;而是就他信心的程度使他感受到神的恩惠而言,他以無畏地輕視一切可能擾亂他心靈平安的事物而自豪。因此,聖經在勸我們相信時,也吩咐我們要平安。在以賽亞書中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15);在詩篇中說:「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心等候他。」"""對應於此的是希伯來書中的一段話:「你們需要忍耐」等等(希伯來書 10:36)。


38.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經院哲學的教條是多麼有害,300 該教條認為我們無法獲得比道德推測更強烈的證據來證明上帝對我們的恩寵,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它。無疑,如果我們要根據我們的行為來判斷主對我們的態度,我承認我們甚至無法做出微弱的推測:但既然信心應該符合自由而簡單的應許,那麼就沒有留下模糊的餘地。請問,如果我們這樣推理——上帝對我們有利,只要我們以純潔的生活配得上它——我們將會擁有怎樣的信心?但既然我們已將這個主題保留到適當的地方討論,我們目前就不再深入探討,特別是既然已經很清楚,沒有什麼比推測或任何類似懷疑的感覺更不利於信心了。沒有什麼比他們曲解傳道書中的一段話更糟糕的了,這段話他們總是掛在嘴邊:「人不知道愛或恨,只知道眼前的一切」(傳道書 9:1)。301 因為即使不堅持該段話在普通譯本中被錯誤地翻譯了——即使是孩子也能明白所羅門的意思——即任何想從現狀中確定誰蒙上帝恩寵或誰受上帝不悅的人,都是徒勞無功,自尋煩惱,因為「萬事臨到眾人都是一樣」;「獻祭的,和不獻祭的」:因此上帝並不總是向那些他賜予不間斷繁榮的人宣告他的愛,也不總是向那些他降災的人宣告他的恨。這證明了人類智力的虛妄,它在那些極其重要的知識方面是如此的無知。因此所羅門稍早說過:「世人所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傳道書 3:19)。如果有人因此推斷我們僅憑推測就相信靈魂不朽,他難道不應被視為瘋狂嗎?那麼那些無法確定上帝恩寵的人,因為肉眼現在無法從世界的現狀中辨別出來,他們是清醒的嗎?


39. 但是,他們說,聲稱對上帝的旨意有確鑿的認識是輕率和自大的。如果我們認為我們能夠將上帝不可理解的旨意屈從於我們微弱的智力,我會同意這一點。但是當我們簡單地與保羅說:「我們所領受的,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上帝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上帝開恩賜給我們的事」(哥林多前書 2:12),他們能反對什麼,而不侮辱上帝的靈呢?但是,如果將他賜給我們的啟示指責為虛假、不確定或模糊是褻瀆,那麼我們堅持其確定性又何錯之有呢?但是他們仍然大聲疾呼,我們膽敢誇耀擁有上帝的靈是極大的魯莽。302 誰能相信這些渴望被視為世界主宰的人,竟然會如此愚蠢,在宗教的最基本原則上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呢?對我來說,這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是他們自己的著作使其顯而易見的話。保羅宣稱只有那些被他的靈引導的人才是上帝的兒女(羅馬書 8:14);這些人卻希望那些上帝的兒女被自己的靈引導,並且沒有上帝的靈。他告訴我們,我們以聖靈所指示的詞語稱上帝為我們的父,只有聖靈與我們的靈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羅馬書 8:16);他們雖然不禁止我們呼求上帝,卻撤回了聖靈,而聖靈的引導才能使他得到應有的呼求。他宣稱只有那些被基督的靈引導的人才是基督的僕人(羅馬書 8:9);他們想像一種不需要基督之靈的基督教。祂只向那些感覺到祂的靈住在他們裡面的人(羅馬書 8:11)提供蒙福復活的希望;他們在沒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卻想像著希望。但也許他們會說,他們並不否認被聖靈充滿的必要性,只是認為不承認它是謙遜和謙卑的表現。那麼,保羅說:「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哥林多後書 13:5)這是什麼意思呢?約翰也說:「我們所以知道神住在我們裡面,是因他所賜給我們的聖靈。」(約翰一書 3:24)。當我們想在沒有基督的靈的情況下被視為基督的僕人時,這不就是讓基督的應許受到質疑嗎?祂曾宣告祂會將聖靈澆灌在祂所有的子民身上(以賽亞書 44:3)。什麼!當我們將信心——這是聖靈獨特的工作——與聖靈本身分開時,我們不是在侮辱聖靈嗎?這些是宗教的初步原則,將基督徒因敢於誇耀聖靈的存在而指責為傲慢,這是最可悲的盲目;沒有這種誇耀,基督教本身就不存在。這些人的例子說明了我們救主宣告的真理,即祂的靈「世人不能接受,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翰福音 14:17)。


40. 為了不只從一個方向試圖破壞信心的確定性,他們從另一個方向攻擊它——即,儘管信徒可以從他實際的義的狀態來判斷神的恩寵,但對最終堅忍的認識仍然懸而未決。如果我們只能在當下從道德推測判斷我們在恩典中,卻不知道明天會怎樣,那麼我們確實只剩下一個令人欽佩的保障了!使徒的語言截然不同:「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深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 8:38)。他們試圖通過輕率地聲稱使徒是通過特殊啟示獲得這種確信來規避其力量。他們被抓得太牢,無法逃脫;因為在那段經文中,他談論的不是他個人的經歷,而是所有信徒從信心共同獲得的祝福。但是保羅在另一段經文中提到我們的軟弱和不穩定,使我們感到警惕:「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書 10:12)。的確;但他這樣說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到恐懼,而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在神大能的手下謙卑自己,正如彼得所解釋的(彼得前書 5:6)。那麼,將信心的確定性限制在一個時間點上是多麼荒謬啊;因為信心的特點是超越今生的一切,並延伸到未來的永生。因此,既然信徒因神的恩寵,被祂的靈光照,通過信心享受天國生命的盼望;那麼,這種誇耀絲毫沒有傲慢之嫌,任何羞於承認的人,非但沒有表現出謙遜或順從,反而通過惡意壓制神的良善,暴露出極度的忘恩負義。


41. 既然信心的本質不能比它所依賴的應許的實質更好地或更清楚地證明,沒有它,信心就會立即崩潰或消失,我們就從中得出了我們的定義——然而,這個定義與使徒為他的論述所採用的定義,或者說描述,絲毫不矛盾,當他說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 11:1)時。因為他所說的實底(ὑπόστασις),是指一種虔誠的心所依賴和倚靠的支柱。就好像他說,信心是我們從上帝那裡所應許之事的某種確定而穩固的擁有;除非我們更喜歡將 ὑπόστασις 理解為確信。我對此沒有異議,儘管我更傾向於採用另一種更普遍接受的解釋。再者,為了表明直到末日,當書卷被打開時(但以理書 7:10;啟示錄 20:12),與我們救恩相關的事物太過崇高,無法被我們的感官感知,無法被我們的眼睛看見,也無法被我們的手觸摸,並且在此期間,我們無法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擁有這些事物,除非我們能夠超越我們自己智力的範圍,將我們的眼睛提升到所有世俗事物之上;簡而言之,超越我們自己,他補充說,這種確定的擁有與那些僅僅是所望之事,因此是未見之事相關。因為正如保羅所說(羅馬書 8:24),「所見的希望不是希望」,我們「所盼望的是我們所未見的」。當他稱之為確據或證據,或者,正如奧古斯丁多次解釋的那樣(參見約翰福音講道 79 和 95),是未在之事物的確信,希臘詞是 ἔλενγχος,這就好像他稱之為未顯現之事物的顯現,未見之事物的看見,模糊之事物的清晰,不在之事物的存在,隱藏之事物的顯明。因為上帝的奧秘(屬於這一類的是與我們救恩相關的事物)不能在它們本身中被辨識,或者,正如所表達的,在它們自己的本質中;但我們只能在他的話語中看到它們,我們應該像堅定地相信它所說的一切都已完成一樣,堅定地相信它的真理。但是,如果心靈沒有同時完全被對上帝的愛所點燃,它如何能升華到對神聖良善的這種感知和預嘗呢?上帝為那些敬畏他的人所儲藏的豐盛喜樂,如果沒有產生最深刻的印象,就無法真正被認識。一旦受到這種影響的人,就會完全被提升並引向他。因此,任何邪惡乖僻的心從未體驗過這種感覺,這並不奇怪,藉著這種感覺,我們被帶到天堂本身,被允許進入上帝最隱藏的寶藏,以及他國度最神聖的隱秘之處,這些地方絕不能被不潔淨的心所褻瀆。因為經院學者關於愛先於信心和希望的說法只是一個夢(參見《判斷書》第三卷第 25 篇等),因為只有信心才能首先產生愛。伯納德說得多麼好:「良心的見證,保羅稱之為信徒的『喜樂』,我相信包含三件事。首先,必須相信你除非藉著上帝的寬恕,否則無法得到罪的赦免;其次,你除非他也賜予,否則根本無法有任何善行;最後,你除非它也被白白賜予,否則無法藉著任何行為賺取永生」(伯納德,《聖母領報講道》第一篇)。他不久後補充說:「這些事還不夠,但卻是信心的某種開端;因為當你相信你的罪只能被上帝赦免時,你也必須堅持它們尚未被赦免,直到被聖靈的見證說服,救恩已為我們儲藏;因為上帝赦免罪,並賜予功德,並在功德之後獎賞,你不能止步於那個開端。」但是這些和其他主題將在它們各自的地方討論;目前足以理解信心是什麼。


42. 無論何處,只要有這種活潑的信心,就必然有永生的盼望作為其不可分離的伴侶,或者說,信心本身就必然產生並顯明盼望;如果沒有盼望,無論我們多麼清晰優雅地談論信心,我們肯定都沒有信心。因為如果信心(如前所述)是對上帝真理的堅定確信——一種確信上帝絕不會說謊,絕不會欺騙,絕不會徒勞無功——那麼那些接受了這種確信的人,就必須同時期待上帝會實現祂的應許,因為在他們的確信中,這些應許是絕對真實的;所以簡而言之,盼望不過是期待那些信心先前相信上帝已真實應許的事物。因此,信心相信上帝是真實的;盼望期待祂會在適當的時候顯明祂的真實。信心相信祂是我們的父;盼望期待祂會永遠像父親一樣對待我們。信心相信永生已賜給我們;盼望期待它有一天會顯現。信心是盼望所依據的基礎;盼望滋養並支持信心。因為沒有人能在不事先相信上帝應許的情況下,從上帝那裡期待任何事物;同樣地,我們信心的軟弱,可能會疲憊和跌倒,必須由忍耐的盼望和期待來支持和滋養。因此,保羅公正地說:「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羅馬書 8:24)。因為當盼望默默地等候主時,它會阻止信心過於急躁地前進,當信心可能對上帝的應許動搖或開始懷疑其真實性時,它會堅固信心,當信心可能疲憊時,它會使之重新振作,它會將其視野延伸到最終目標,以免它在半途或一開始就放棄。簡而言之,透過不斷的更新和復興,它不斷地為堅持不懈提供更多的活力。總而言之,如果我們反思那些接受上帝話語的人所遭受和動搖的眾多試探形式,那麼盼望的增援對於建立信心是多麼必要,就會更加清楚。首先,主常常讓我們懸而未決,祂延遲實現祂的應許,比我們所希望的要長得多。在這裡,盼望的職責是履行先知所吩咐的:「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哈巴谷書 2:3)。有時祂不僅允許信心變得軟弱,甚至公開顯明祂的不悅。在這裡,盼望的幫助就更加必要了,這樣我們才能夠與另一位先知一同說:「我要等候那向雅各家掩面之耶和華;我也要仰望祂」(以賽亞書 8:17)。彼得告訴我們,譏誚者也會興起,問道:「主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彼得後書 3:4)。不,世界和肉體也暗示著同樣的事情。在這裡,信心必須由盼望的忍耐來支持,並專注於對永恆的沉思,思考「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後書 3:8;詩篇 90:4)。


43. 由於這種聯繫和親緣關係,聖經有時會混淆信心和盼望這兩個詞。因為當彼得說我們「蒙上帝能力保守,藉著信,以致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彼得前書 1:5)時,他將更恰當地屬於盼望的事物歸因於信心。這並非沒有原因,因為我們已經表明,盼望不過是信心的糧食和力量。有時兩者會結合在一起,就像在同一封書信中說的:「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彼得前書 1:21)。保羅在腓立比書中,又從盼望推導出期待(腓立比書 1:20),因為我們在忍耐地盼望中,將我們的願望懸置起來,直到上帝顯明祂自己的時候。這整個主題可以從希伯來書第十章更好地理解,我已經提到了這一章。保羅在另一段話中,雖然在嚴格的言詞上不盡然,但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說:「因為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加拉太書 5:5);也就是說,在接受了福音關於自由之愛的見證之後,我們等待上帝公開顯明現在只是希望的對象。現在很明顯,彼得·倫巴德荒謬地提出了希望的雙重基礎——即上帝的恩典和行為的功德(《語句》第三卷,第26章)。希望不能有信仰以外的任何對象。但我們已經清楚地表明,信仰的唯一對象是上帝的憐憫,用通俗的說法,信仰必須雙眼注視著它。但值得一聽的是他提出的奇怪理由。他說,如果你膽敢在沒有功德的情況下希望任何事物,那就不應該稱之為希望,而應該稱之為僭越。親愛的讀者,誰不憎惡這種極其愚蠢的行為,竟然稱信賴上帝的真理為魯莽和僭越呢?主希望我們從他的良善中期待一切,然而這些人卻告訴我們,安息於其中是僭越。哦,老師啊,你所教導的學生,在這些瘋狂的學校裡找到了你!既然上帝的諭旨吩咐罪人懷抱得救的希望,那麼讓我們樂意地如此信賴他的真理,以至於拋棄我們對自己行為的一切信心,並信賴他的憐憫,大膽地希望。那說過「照著你們的信心,給你們成全了」(馬太福音 9:29)的人,絕不會欺騙。

第三卷第二章 論信心。其定義與特性(2) 第三卷第二章 論信心。其定義與特性(2)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09,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