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 神的奧祕。
2:2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1. 而我,當我來到保羅面前,他開始談論自己的教導方法時,立刻陷入了一場關於福音宣講本質的廣泛討論。現在,他再次回到談論自己,以表明在他身上沒有什麼是被輕視的,除了那些屬於福音本質本身的事物,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它。因此,他承認自己沒有任何人類雄辯或智慧的輔助來使他產生任何影響,但當他承認自己缺乏這些資源時,他暗示了從這一點可以得出的推論——上帝的力量在他的事工中更加輝煌地顯現,因為它不需要這樣的幫助。然而,這個後面的想法,我們將在不久後發現他會提出來。目前,他只是簡單地承認自己沒有人類的智慧,同時為自己保留了這一點——他發布了上帝的見證。確實,一些解釋者將上帝的見證解釋為被動的意義;但就我而言,我毫不懷疑另一種解釋更符合使徒的意圖,因此上帝的見證是從上帝而來的——福音的教義,祂是其作者和見證者。他現在區分了言語和智慧(λόγον ἀπὸ τὢς σοφίας)。因此,我之前注意到的103在這裡得到了證實——到目前為止,他談論的不僅僅是空洞的閒聊,而是包括了人類學習的整個訓練。
2. 因為我並不認為這是可取的。由於κρίνειν在希臘語中常常與εκλεγειν有相同的意義,即選擇出任何珍貴的事物104,我認為,只要結構允許,任何有健全判斷力的人都會承認我所給出的翻譯是一個可能的解釋。同時,如果我們這樣翻譯——“我沒有重視任何一種知識”,這種翻譯也不會有什麼不妥。如果你理解需要補充一些內容,句子將以這種方式流暢地運行——“我沒有重視任何事物,認為值得我知道,或基於知識的基礎。”同時,我並不完全拒絕另一種解釋——將保羅視為宣告,除了基督之外,他不認為任何事物是知識,或有資格被稱為知識。因此,希臘介詞ανδ,就像經常發生的那樣,需要被補充。但無論前一種解釋是否不被認可,或者後一種解釋是否更受歡迎,這段話的實質內容歸結為:“至於我缺乏言語的裝飾,也缺乏更優雅的話語修飾,這其中的原因是我並不追求它們,不,更確切地說,我輕視它們,因為只有一件事是我心中所繫——那就是我可以簡單地宣講基督。”
在加上“被釘十字架”這個詞時,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只宣講關於基督的十字架;而是說,儘管十字架帶來了所有的卑微,他仍然宣講基督。這就好像他說:“十字架的恥辱不會阻止我仰望祂105,從祂那裡得救,也不會讓我羞於將我所有的智慧視為包含在祂裡面——在祂裡面,我說,那些驕傲的人因為十字架的羞辱而輕視和拒絕祂。”因此,這個陳述必須以這種方式解釋:“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一種知識是如此重要,以至於讓我渴望除了基督之外的任何事物,儘管祂被釘十字架。”這個小短語是為了擴展(αὔξησιν)而添加的,目的是更加刺痛那些傲慢的大師們,他們幾乎輕視基督,因為他們渴望通過被認為擁有更高級的智慧來獲得讚譽。這裡有一段美麗的經文,從中我們瞭解到忠實的牧師應該教導什麼,我們在整個生命中必須學習什麼,與之相比,其他一切都必須“被視為糞土”。""""""(腓立比書3:8。)"""
2:3 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
2:4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2:5 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 神的大能。
3. 我在你們那裡時又軟弱又懼怕
保羅在此更詳細地闡述先前提及的事——在世人眼中,他沒有任何耀眼或卓越之處能使他脫穎而出。然而,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向對手讓步:那些他們認為會削弱他事工可信度的事物,反而成為其事工最有力的見證。若他因肉體上的卑微顯得不足為道,他表明這正是神的大能越發顯明的契機——在無人力支援的情況下,他仍能成就如此之多。他不僅針對那些徒慕虛名、愚妄自誇之輩,也針對那些被虛浮表像迷惑的哥林多人。這番陳述本應對他們產生重大影響。他們清楚知道,保羅在肉體方面沒有任何可資利用的優勢來取悅於人,卻親眼見證了主賜予他傳道事工的驚人成效。不僅如此,他們幾乎親眼目睹了神的靈運行在他的教導中。因此,當他們輕看他的質樸,渴慕某種不知所謂、更為浮誇雕飾的智慧,並被外在表像甚至附加裝飾所吸引,而非聖靈鮮活的大能時,豈不正暴露了其虛榮之心?保羅適時提醒他們自己初到時的情景(帖前2:1),以免他們背離曾親身經歷過的神聖能力。
「軟弱」一詞在此及後文多處(林後11:30;12:5,9,10)被用來統稱一切可能削弱人在他人眼中地位與尊嚴的因素。恐懼戰兢正是這軟弱產生的效應。對此有兩種解釋:或指他思及所肩負職分的重大時,總是戰戰兢兢、滿懷憂慮地履職;或表示他因身處險境而持續惶恐不安。兩種解釋皆與上下文契合,但後者更為簡明。事實上,主的僕人本當存這樣的謙卑:既深知自身軟弱,又明白這職分何其艱難與崇高,便當存敬畏之心履職。那些自信滿滿、心高氣傲,或以為憑己力就能輕鬆勝任聖言職分的人,實是對自己與這職分的雙重無知。
然而,保羅在此將恐懼與軟弱相連,而「軟弱」涵蓋一切使他被輕視的因素,故此處恐懼必然關乎危險與困境。但可以肯定,這種恐懼並未阻止保羅投身主工,事實足以為證。主的僕人既非麻木到察覺不到危機,也非冷漠到不為所動。相反,他們必須切實畏懼,主要出於兩個原因:首先,在自我降卑中學會完全倚靠神;其次,徹底摒棄自我。因此,保羅並非不受恐懼影響,而是以繼續前行的方式駕馭了這種恐懼。"""然而,以無畏之姿穿越重重險境,直面撒旦與世俗的一切攻擊,展現不屈的堅毅與勇氣;最終,突破所有阻礙。
4. 我的講道並非憑藉動聽的言辭。他所謂「人的智慧之動聽言辭」,是指那種精緻的修辭術——其目的與努力更依賴技巧而非真理,以及一種吸引人心的虛飾優雅。他將說服力(τό πιθάνον)歸於人的智慧,亦非無故。因主的話語以其威嚴約束我們,彷彿以強力迫使我們順服。反之,人的智慧有其誘惑,藉此潛移默化,以甜言蜜語贏得聽眾好感。他以此對比「聖靈與權能的明證」——多數解經家將此限於神蹟,但我取更廣義的理解:指神藉使徒之手以各種方式強力運作。「靈」與「權能」的並列(καθ᾿ ὑπαλλαγὴν)似為換喻,意指屬靈權能,或至少為顯明聖靈在其事工中彰顯的記號與果效。他用「明證」(ἀποδείξεως)一詞亦恰當:因我們在思想神工作時如此遲鈍,當祂使用卑微器皿時,這些反成遮蔽,使我們看不清祂的作為。然而,保羅的事工既無血肉世俗之助,神的手便如裸露(以賽亞書52:10),其大能自然更為顯著。
5. 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在乎」在此意為「基於」。他意指:哥林多人因他不倚靠人的智慧、單憑聖靈能力傳講基督,而得此益處——他們的信仰根基不在人,而在神。若使徒的講道僅賴雄辯之力,或會被更高超的雄辯推翻;況且,無人會視依賴華麗辭藻者為堅固真理。雄辯或可輔助,但真理不應倚仗它。反之,能不假外助自立者,必最為有力。故保羅的講道有此殊榮:屬天能力如此清晰顯現,克服諸般阻礙,卻不憑世俗助力。由此可知,他們既承認其教導基於神權,便不可偏離。然而保羅此處論哥林多人之信時,實為提出普遍原則。讓我們明白:信仰的本質在於單單安靠神,不依賴人;因信仰需具備如此確據,即便地獄一切詭計攻擊,仍能屹立不搖、持久抵禦。除非我們確知神已向我們說話,且所信非人意編造,否則無法達成此境。信仰理當唯獨建基於神的話,但附加此第二支柱亦無不妥——信徒從其影響之果效,辨明所聽之言乃出於神。"""
2:6 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們也講智慧。但不是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
2:7 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 神奧祕的智慧,就是 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
2:8 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
2:9 如經上所記: 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6. 我們講說智慧
免得他顯得輕視智慧,如同那些未受教育、無知之人(使徒行傳4:13)以某種野蠻的兇猛譴責學問,他補充道,他並非缺乏那種配得上智慧之名的智慧,只是這種智慧唯有明達之人才能賞識。他所說的「完全人」,並非指那些已獲得圓滿智慧的人,而是指那些擁有健全且公正判斷力的人。因為「תם」一詞在七十士譯本中總是被譯為「τελειος」,意為完全的。112 然而,他順帶嘲諷了那些對他的講道不感興趣的人,並讓他們明白這是他們自身的過錯:「若我的教導令你們中某些人反感,這些人恰恰由此證明瞭他們擁有扭曲敗壞的理解力,因為在理智健全、判斷正確的人看來,這教導無疑是最高的智慧。」儘管保羅的講道向所有人敞開,卻並非總能得到應有的評價,因此他呼籲那些公正無偏的明達之士113,他們會宣告這被世人視為平淡無味的教義才是真正的智慧。同時,他藉「我們講說」一詞暗示,他已向眾人展示了令人欽佩的智慧典範,以免有人指責他誇耀未知之事。
然而,並非這世上的智慧
他再次預先重申已承認的事——福音並非人的智慧,免得有人反駁說這教義的支持者寥寥,甚至被所有以才智著稱的人輕視。因此,他主動承認可能被提出的異議,但絕不因此放棄自己的立場。
這世上的掌權者
「這世上的掌權者」指的是憑藉任何才能在世上有名望的人,因為有時有些人雖才智並不突出,卻因所處高位而受人景仰。但為了不讓這些表像嚇倒我們,使徒補充說,他們終將歸於無有或滅亡。因為永恆的事物若依賴那些脆弱、短暫、連自身都無法存續之人的權威,實在不相稱:「當神的國顯現時,讓這世上的智慧退去吧,短暫的讓位於永恆的;因這世上的掌權者雖有尊榮,卻轉瞬即逝。這與天上那不朽壞的神國相比,算得了什麼?」
7. 神奧秘中的智慧
他解釋了為何福音的教義不被這世上的掌權者看重——因為它蘊含奧秘,因而隱藏。福音遠超人類理智的洞察力,即使那些被視為才智卓越之人將目光抬得再高,也永遠無法觸及其崇高,同時他們卻輕視其卑微,彷彿它匍匐在他們腳下。結果是,他們越是驕傲地藐視它,就離認識它越遠——甚至遠到連看見它都不可能。
神所預定的
保羅既說福音是隱藏的,信徒聽到後可能因難度而驚懼絕望。為此他預先應對,宣告這智慧雖隱秘,卻已為我們預定,使我們得以享用。免得有人以為自己與這隱藏的智慧無分,或誤以為舉目仰望它是僭越之舉。他教導說,這並非人力所能及,而是按照神的永恆旨意傳達給我們的。同時,他還有更深遠的意圖,通過隱含的對比,他頌揚了因基督降臨而開啟的恩典,並將我們與生活在律法之下的先祖區分開來。關於這一點,我在《羅馬書》最後一章的末尾已作了更詳盡的闡述。首先,他從神所命定之事展開論證,因為若神所設立的皆非徒然,那麼聽從他為適應我們能力而賜下的福音,我們必不致受損。與此相符,以賽亞(《以賽亞書》45:19)說——
“我沒有在隱秘之處說話,也沒有在黑暗的角落言語。114
我對雅各的後裔說‘尋求我’並非徒然。”
其次,為使福音更具吸引力,並激發我們對它的渴慕,他進一步從神賜予福音的目的——“為我們的榮耀”——提出論據。在此表述中,他似乎也將我們與先祖作了對比,因我們的天父未曾將這份保留給其子降臨的榮耀賜予他們。115
8. 這世上的統治者沒有一個知道 若補充說“憑自己的洞察力”,這說法對他們與對普通人乃至最卑微者並無二致;因在這事上,從至高至微者,我們所有人的領悟力如何?或許只能說,統治者較他人更被指責為盲目無知——因唯有他們在世人眼中顯得明察秋毫、智慧超群。不過,我更傾向於以更簡明的方式理解此表述,符合聖經的慣常用法,即以普遍性語言描述那些通常(ἐπι τὸ πολυ)發生之事,亦以全稱否定表述那些極少(ἐπι ἔλαττον)發生之事。按此理解,即便當時確有少數位高權重、德行超群者同時擁有對神的純淨認識,此說法亦無矛盾。
因為他們若知道 神的智慧在基督身上明明彰顯,然而那些統治者卻未能察覺;因為主導釘死基督的,一方面是猶太人中以聖潔智慧著稱的領袖,另一方面是彼拉多與羅馬帝國。此事最清晰地證明了凡僅憑肉體智慧者全然盲目。但使徒的論證或顯薄弱。“什麼!我們豈不每日見到有人明知故犯,惡意對抗神的真理?甚至,若如此明顯的叛逆非親眼所見,那麼褻瀆聖靈的罪,豈不正是人明知且故意不僅反對神的話,更是與之爭戰?正因如此,基督宣稱法利賽人等類的人認識他(《約翰福音》7:28),同時剝奪他們一切無知的藉口,指控他們以褻瀆的殘酷迫害他——父的忠實僕人——僅因他們憎惡真理。”
我回答,無知有兩種。一種源於未經思慮的熱忱,並非明確拒絕善,而是誤以為其為惡。誠然,無人因無知犯罪而不在神眼中同時被定為惡良心,因其中總有虛偽、驕傲或輕蔑的摻雜;但與此同時,判斷……"""人類心智中的一切智慧,有時會被如此徹底地扼殺,以致於旁人甚至當事者自身,都只能看見赤裸的無知。保羅在蒙光照前正是如此;他之所以憎恨基督並敵視其教義,是因他被一種對律法荒謬的熱忱所挾持,全然出於無知。116 然而他並非毫無虛偽,亦未脫離驕傲,以致在神眼中可免於責難,只是這些惡行被無知與盲目完全覆蓋,連他自己都無法察覺或感知。
另一種無知更顯瘋狂與錯亂,而非單純無知;因那些主動與神為敵之人,就如狂亂者般,眼雖看見,卻看不真切。(馬太福音13:13。)我們必須確信,不信總是伴隨盲目;但區別在於,某些情況下,惡意被盲目掩蓋至如此程度,以致當事者因某種愚鈍,對自身邪惡毫無覺知。那些自稱懷抱善意——實為愚蠢妄想——而自我欺騙者,正是如此。另一些情況下,惡意佔據上風,以致個體不顧良心警示,如癲狂般投身此類邪惡。117 因此,若保羅宣稱這世上的統治者若知曉神的智慧,就不會將基督釘十字架,也不足為奇。因法利賽人和文士並未真正認識基督教義的真理,以致心智困惑,持續徘徊於自身黑暗之中。
9. 如經上所記:「眼睛未曾看見。」眾人皆認同此段引自以賽亞書64:4,其意初看淺顯易解,釋經者遂不費心闡釋。然細究之下,兩大難題浮現:其一,保羅所引之言與先知原文字句不符;其二,保羅似將先知宣告扭曲至與其本意相去甚遠之境。
先論字句;因有多重解讀可能,釋經者見解各異。有人將經文譯作:「自創世以來,人未曾聽聞,耳未曾察覺,眼未曾見除你以外之神,如此待那等候祂之人。」另有人解為對神之呼告:「神啊,眼未曾見,耳未曾聞,除你以外,你為等候者所預備之事。」然按字面,先知原意實為:「自創世以來,人未曾聽聞,耳未曾察覺,眼未曾見神(或『神啊』)除你以外,為等候祂之人所行(或所預備)。」若視אלהים(神)為受詞,則須補入關係代詞「那位」。此解乍看更符先知上下文脈,因隨後動詞採第三人稱;118 然其與保羅真意相距更遠,而我們理當以保羅詮釋為最高準則。因我們何處能尋得比神的靈更可靠、更忠實的詮釋者,來解明這祂親自曉諭以賽亞的權威宣告——即祂藉保羅之口所闡釋的版本?為堵惡人之口,我須指出希伯來語法允許我們如此理解先知本意:「神啊,眼未曾見,耳未曾聞:惟獨你知曉你慣於為等候者所行之事。」"""人稱的突然轉變並不構成異議,因我們知道這在先知書寫中極為常見,無需成為我們理解上的阻礙。然而,若有人更傾向於前一種解釋,他也無需指責我們或使徒偏離了文字的樸素意義,因我們所補充的比他們更少——他們必須在動詞後添加比較標記,將其譯為「行事如此者」。
關於隨後論及這些事進入人心的部分,儘管先知並未使用此表述,其與「除你以外」的條款並無實質差異。因當他將此知識獨歸於神時,不僅排除了人的肉體感官,更涵蓋了理解力的全部範疇。因此,先知雖僅提及眼見與耳聞,卻隱含地包含了靈魂的所有官能。無疑,這兩者正是我們獲取滲透理解之事的認知工具。使用「愛他的人」這一表述時,他遵循了希臘譯者的譯法——後者因字母形似而誤譯;但由於此誤不影響核心論點,他未選擇偏離通用譯本,正如我們常觀察到他緊密跟隨通行版本的慣例。故雖措辭不同,實質意義並無分歧。
現論及主題。先知在該段落中列舉神如何於危急時刻屢次施恩於其子民後,感嘆道:神對虔誠者的恩惠超越人類智識所能理解。「但這與屬靈教義及保羅所論的永生應許何干?」有人或問。此問題可從三方面回應。若主張先知因提及屬世福分而自然延伸至概括性論述,甚至頌揚為信徒存於天上的屬靈福分,亦無矛盾。但我更傾向於理解他僅指神每日賜予信徒的恩典。於此,我們當始終察驗其源頭,而非侷限於表像。此源頭正是神將我們納為子女的非配得恩典。故正確評估這些事者,不會直視其赤裸表像,而會以神父愛為衣袍蔽之,從而從暫時恩惠邁向永生。亦可主張此為「以小喻大」的論證:若人智無法測度神的地上恩賜,何況高天?(約翰福音3:12)然我已表明所傾向的詮釋。
2:10 只有 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 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2:11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 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 神的事。
2:12 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 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 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
2:13 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或譯:將屬靈的事講與屬靈的人)。
10. 但神已將這些事向我們顯明。祂既將全人類囚於盲目之中,又奪去人憑己力認識神的能力,如今便顯明信徒如何得脫此盲目——乃是主以聖靈特殊光照之恩待他們。因此,人理智對於理解神奧秘之事愈顯遲鈍,其所受困惑愈深,我們的信心就愈發穩固,因這信心立基於神聖靈的啟示之上。於此,我們亦見神無限的恩慈,竟使我們的缺陷轉為益處。
因為聖靈參透萬事 此言為安慰敬虔之人,使他們更安穩地倚靠從神聖靈所得的啟示,彷彿保羅說:「我們當以神的靈為見證而滿足,因在神裡面沒有什麼奧秘是祂不能洞察的。」「參透」一詞在此正有此意。所謂「深奧之事」,非指我們被禁止探究的隱密旨意,而是指整全救恩之道——若非神以祂的靈提升我們的心智,這道雖載於聖經,對我們仍是枉然。
11.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 保羅在此闡明兩要點:其一,福音真道唯有倚靠聖靈見證方能領悟;其二,凡得此聖靈見證者,所獲確據之堅實,猶如親手觸摸所信之物,因聖靈乃信實無誤的見證。他以人內在的靈為喻證此理:人皆知悉己心所思,而他人心中所藏則無從知曉。照樣,神的旨意與籌算對世人亦是隱秘,因「誰曾作祂的謀士呢?」(羅馬書11:34)這乃是人無法企及的隱密之境;但若神的靈親自引我們進入,亦即將那原向我們隱藏之事顯明,我們便再無猶疑餘地,因神一切所藏皆在聖靈鑒察之中。
然而此喻或顯未盡妥貼——人既能藉言語流露心思,彼此傳達性情,使他人得悉己念。為何我們不能從神的話語明白祂的旨意?因人常以虛偽掩飾己念,反令真實隱而不彰;但神絕非如此,祂的話語是無偽真理,是祂本體的真實寫照。但我們須謹記保羅此喻的界限:人內心深處的意念,唯己靈能確知;縱使後將之傳達他人,亦不改變唯己靈真知此念的事實。因人或未能說服他人,甚或詞不達意;即便二者兼得,此說法與「唯己靈真知」之論亦無矛盾。然神意念與人意念有根本差異:人能互相理解,神的話卻是隱藏的智慧,其高妙非人理性之微弱所能及。故此,光照在黑暗裡(約翰福音1:5),直到聖靈開啟盲者之眼。
人裡頭的靈 須知此處「人的靈」指靈魂,即人理性所在之處。因為保羅若將這知識歸於人的理智,或換言之,歸於理解能力本身而非被賦予理解能力的靈魂,他的表達便不準確。
12. 如今我們所領受的,並非屬世的靈。他透過對比強化先前提及的確定性。「我們所領受的啟示之靈,」他說,「並非屬世,因此不會僅匍匐於地,受制於虛妄,或處於懸而未決、變動搖擺的狀態,使我們陷於疑惑與困惑。相反,這靈出於神,因此超越諸天,蘊含堅實不變的真理,並超乎一切懷疑的風險。」
這段經文極其清晰地駁斥了詭辯家那套關於信徒須恆常猶豫的邪惡教義。因他們要求所有信徒都必須懷疑自己是否蒙神恩典,不允許任何確據存在,除非基於道德或可能的推測。然而,這從兩方面摧毀了信心:首先,他們要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處於恩典中;其次,他們又提出第二個懷疑的理由——關於最終的堅忍。120 但在此,使徒明確宣告,選民被賜予聖靈,其見證使他們確信自己已被收納,得享永恆救恩的盼望。顯然,若他們堅持己見,就必須否定選民擁有神的靈,或甚至使聖靈本身也淪於不確定。這兩點都與保羅的教導公然相悖。由此我們可知信心的本質在於:良心從聖靈領受神美意的確切見證,並以此為根基,毫不猶豫地呼求神為父。保羅將我們的信心提升至世界之上,使其能以崇高的輕蔑俯視一切肉體的驕傲;否則信心將始終怯懦搖擺,因我們目睹人類才智如何狂妄自高,而神的兒女需以英雄氣概的崇高傲骨將其踐踏於腳下。121
為使我們能知曉基督所賜予我們的事物。「知曉」一詞被用以更充分地表達確信的把握。但需注意,此非以自然方式獲得,亦非憑心智慧力達成,而完全依賴聖靈的啟示。他所提及基督賜予的事物,是我們藉其死與復活所得的福分——既與神和好,罪得赦免,便知自己已被收納為永生的盼望;既藉重生之靈成聖,便成為新造之人,為要活給神。他在以弗所書1:18所言與此相同——「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
13. 我們也講說這些事,並非用智慧的言語。他談及自己,因他仍在稱許自己的職分。如今他對自己講道的高度讚譽在於:其中蘊含最重要之事——聖靈的教訓、救恩的總綱與基督無盡寶藏——的奧秘啟示,使哥林多人明白當如何珍視。同時,他回到先前讓步的觀點:自己的講道未以華麗辭藻裝飾,亦無優雅光彩,唯滿足於聖靈純粹的教導。122「人智慧的智慧言語」指那些帶有人類學問氣息、依修辭學規則雕琢,或充斥哲學浮誇的言辭。"""旨在激發聽眾的讚嘆。而聖靈所教導的話語,則適合純淨簡樸的風格,與聖靈的尊嚴相稱,而非空洞的炫耀。為了不讓雄辯有所欠缺,我們必須時刻注意,不讓神的智慧被任何借來且世俗的光彩所玷污。保羅的教導方式正是如此,聖靈的力量在其中單一且不加修飾地閃耀,無需任何外來的輔助。
屬靈的事與屬靈的相配 我毫不懷疑,這裡所用的「συγκρινεσθαι」一詞,其意為「適應」。這個詞有時確有此意(如Budaeus引用亞裡斯多德的話所示),因此「συγκριμα」被用來指那些緊密結合或黏合的事物,這無疑比其他人譯為「比較」或「比擬」更貼合保羅的上下文。他接著說,他將屬靈的事適應於屬靈的,在於使言辭與主題相協調;也就是說,他以簡樸的言談風格調和聖靈的天上智慧,這樣的風格本身就帶著聖靈本有的力量。同時,他譴責那些透過矯揉造作的華麗辭藻和精緻表現來博取人們讚賞的人,這些人若非缺乏實質的真理,就是以不合宜的裝飾敗壞了神的屬靈教義。"""
2:14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 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2:15 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2:16 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
14. 但屬血氣的人。125 他所謂屬血氣的人,並非指(如一般所認為)沉溺於粗鄙情慾,或所謂放縱感官之人,而是指僅具備自然稟賦126的凡俗之輩。127 這從對應詞彙即可明瞭,因他將屬血氣之人與屬靈之人並列對照。既然後者指受上帝聖靈光照引導而悟性得調和之人,前者無疑是指仍停留在純粹自然狀態者——正如俗語所言。因靈魂128屬乎自然,而聖靈則屬超自然的恩賜。
他重提先前略述之觀點,旨在為軟弱者移除絆腳石——即當時多有藐視福音者。他闡明:我們無需在意源於無知的輕蔑,這等輕蔑不該成為信仰賽程中的阻礙,正如我們不會因盲人看不見陽光就否認太陽輝煌。129 然而,若有人因上帝賜予的特殊恩典非普世共有而拒絕接受,反倒顯出極大忘恩——正因這恩典稀有,更當珍視。
因這些事在他看來愚拙,他也不能明白。他說:「福音之道在僅具人間智慧者眼中盡顯乏味130。但緣由何在?實因他們眼瞎。這又如何減損福音的尊榮?」簡言之,當無知者因世人評價而貶抑福音時,保羅反以此論證其崇高。他指出:福音遭輕慢是因未被認識,未被認識是因它過於深邃超絕,非人智所能企及。131 這等超越所有人類理解的至高智慧,竟叫人連淺嘗都不可得!132 保羅在此默示:人敢將不可理解之事判為愚拙,實屬肉體驕傲;同時他揭示人類悟性何等軟弱遲鈍——直指其無力領會屬靈之事。他教導:人不能得著聖靈之事,不單因意志頑固,更因悟性無能。若他說「人不願明智」固然真實,但他進一步宣告「人不能明智」。由此可知:信心非憑己力,乃上帝所賜。
因這些事屬靈地辨明 意即:福音之道既源自上帝聖靈,唯有聖靈是其真詮釋者,能向我們開啟。133 故論斷福音時,人心必先蒙聖靈光照,否則終陷黑暗。由此可推:人類本性皆缺聖靈——否則此論便不成立。誠然,我們享有的微弱理性火花也本於聖靈;但此處特指上帝唯獨賜予祂兒女的天上智慧之啟示。那些妄想福音是普世共有、人人皆可134隨意以信得救的無知者,其謬誤更顯可憎。
15. 惟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他既剝奪人屬血氣判斷的權威,此刻教導:唯獨屬靈者方堪為此事的審斷者。"""既然上帝唯有藉著祂的靈才能被認識,且區分屬祂之物與他人之物、認可屬祂之事並廢除其餘一切,乃是祂獨特的權柄。那麼,此處的含義是:「在此事上,當摒棄一切屬肉體的分辨力!唯有屬靈之人能如此確切且堅實地認識上帝的奧秘,以致能毫無謬誤地辨別真理與虛謊——分辨上帝的教導與人的計謀,從而避免陷入錯誤。135 另一方面,他不受任何人評斷,因為信心的確據不臣服於人,彷彿人能隨意動搖它,136 這確據甚至超越天使本身。」注意,這特權並非歸於個人,而是歸於上帝的話語——屬靈之人依此判斷,且這話語是上帝以真實分辨力親自啟示他們的。凡得此啟示者,其信念137 便超乎人間評斷的範疇。進一步留意「評斷」一詞:使徒藉此表明,我們不僅蒙主光照以感知真理,更被賦予辨別之靈,不致在真偽間猶豫不決,而能明辨當避之事與當從之道。
但此處或可質問:誰是屬靈之人?何處可尋獲一位擁有如此充足光輝、足以判斷萬事者?因我們深感自己時常被無知環繞,且有誤入歧途之險;更有甚者,即使最接近完美者亦偶爾跌倒受傷。答案甚簡:保羅並未將此能力擴及萬事,以致視所有被上帝之靈更新者皆免於一切錯誤,僅意在教導——屬肉體的智慧對判斷敬虔教義毫無益處,此判斷之權與權柄唯獨屬乎上帝的靈。因此,人僅在重生程度及所領受恩典的度量內,方能準確無誤地判斷,過此則不能。
他本身不受任何人評斷。我已闡明保羅何以言屬靈之人不受人評斷——因信心的真理唯獨依賴上帝,並以祂的話語為根基,不隨人的喜好而立或廢。138 他後文所言「先知的靈順服先知」(哥林多前書14:32)與此全無矛盾。因這種順服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每位先知聆聽他人,不輕看或拒絕其啟示,為使驗明為上帝真理的139 終能堅立,被眾人接受。然而在此,保羅將從上帝領受的信仰知識140 置於天地之高,不容人的評斷衡量。同時,「ὕπ᾿ οὐδενός」可作中性解,意指「不受任何事物評斷」,理解為指物而非人。如此對比更為完整,141 表明屬靈之人既蒙上帝之靈充滿,便判斷萬事,卻不受任何事物評斷,因他不屈服於人的智慧或理性。如此,保羅亦將敬虔者的良心從一切人的法令、律法與譴責中釋放出來。
16. 誰曾知道?保羅或許暗指以賽亞書40章所言。先知在那裡問道:「誰曾作上帝的謀士?誰曾測度祂的靈,142(以賽亞書40:13)」或在創造世界與其他作為上協助祂?總而言之,""""""誰曾領悟祂作為的奧秘?同樣地,保羅藉此質問,意在教導我們,福音中所蘊含的隱密旨意遠超人的理解。這便是對前述論點的進一步確證。
但我們擁有基督的心智。此處不確定他是指所有信徒,還是專指傳道人。這兩種解釋皆能與上下文適切吻合,但我傾向於認為這特別適用於他自身及其他忠心的傳道人。143 他接著說,主的僕人們受至高聖靈權威的教導,領悟那些與肉體判斷截然相反的事,使他們能無所畏懼地如同從主口中發言——這恩賜隨後逐漸流向整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