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2:13-23
2:13 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
2:14 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
2:15 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2:16 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裡的,都殺盡了。
2:17 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
2:18 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2:19 希律死了以後,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約瑟夢中顯現,說:
2:20 「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
2:21 約瑟就起來,把小孩子和他母親帶到以色列地去;
2:22 只因聽見亞基老接著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就怕往那裡去,又在夢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
2:23 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裡。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的話了。
馬太福音 2:13-18
13. 他們離去後,看哪,主的天使在夢中向約瑟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直到我告訴你,因為希律將要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 14. 約瑟醒來後,就在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的母親,退往埃及。 15. 一直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應驗了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16. 那時,希律見自己被博士們戲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和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們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 17. 這就應驗了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 18. 「在拉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的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13. 他們離去後 博士們離去到約瑟奉命逃往埃及之間過了多少天,我們不得而知,探究這個問題也沒有多大意義。只不過,主很可能讓馬利亞恢復到足以旅行的程度,才讓她離開。上帝的旨意奇妙,他選擇用逃亡的方式來保護他的兒子。約瑟的心靈一定飽受危險誘惑的折磨,當他看到除了逃亡別無他法時:因為在逃亡中,似乎沒有神的保護。此外,要調和「那位將成為萬人救主的人,若沒有凡人的努力就無法得到保護」這句話,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保護他兒子生命這件事上,上帝保持了克制,既給予了一些他神聖力量的暗示,又沒有讓它顯得如此明顯,以至於無法隱藏在軟弱的外表之下:因為公開榮耀基督的時機尚未到來。天使預言了一個隱藏的、不為人知的事情。這是神聖引導的明顯證據。但天使命令他用逃亡和流亡來保護孩子的生命。這屬於肉體的軟弱,基督也曾受制於此。
我們在此學到,上帝保護他子民的方式不止一種。有時他會展現驚人的力量;而另一些時候,他會使用黑暗的遮蔽或陰影,從中滲出微弱的光芒。這種在十字架下保護上帝之子的奇妙方式教導我們,那些為上帝規定固定行動計畫的人是行為不當的。讓我們允許他以多種方式推進我們的救恩;讓我們不要拒絕謙卑,以便他能更豐盛地彰顯他的榮耀。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不要迴避十字架,上帝之子自己從幼年時期就受此訓練。這次逃亡是十字架愚拙的一部分,但它超越了世上所有的智慧。為了在適當的時候顯現為猶太的救主,他被迫逃離猶太,並由埃及供養,而埃及除了對上帝教會具有破壞性的事物外,從未產生過任何東西。誰不會驚訝於上帝如此出人意料的工作呢?
約瑟立即遵從天使的吩咐。這是夢境真實性的另一個證明:因為如此迅速的順從清楚地表明,他絲毫不懷疑是上帝吩咐他逃亡的。這種急切的匆忙可能帶有些許不信任的意味:因為夜間的逃亡帶有幾分驚慌的樣子。但要為此辯解並不難。他看到上帝指定了一種低微而卑賤的救贖方式:他斷定他可以在極度危險通常會引起的驚慌狀態下自由逃亡。我們應當常常以神的啟示來規範我們的懼怕。如果它與神的啟示一致,就不會與信心相悖。
你住在那裡,直到我告訴你。天使藉著這些話宣告,這孩子的生命,即使在將來,也將是神眷顧的對象。約瑟需要這樣被堅固,才能確信神不僅會在旅途中引導他,而且在他流亡期間,神會是他恆常的保護者。神樂意以此方式平息許多焦慮,這些焦慮必定曾困擾著這位好人的心,使他在埃及寄居期間心境平靜。若非如此,他看到自己不僅被排除在神應許給所有聖徒的產業之外,而且被排除在聖殿、獻祭、公開宣認信仰之外,並且生活在神最惡劣的敵人之中,身處迷信的深淵,那麼他一刻也不會沒有無數的試探。他確實帶著孩子,帶著列祖所盼望享受的一切福分,或主所應許給他們的一切福分:但由於他尚未在信心和對基督的認識上取得如此大的進步,他需要被這命令所約束,你住在那裡,直到我告訴你,這樣他就不會因在異鄉埃及流亡而感到不悅。
15. 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馬太說,一個預言應驗了。有些人認為,先知的意圖與此處所說的不同,並認為其意思是,猶太人反對並試圖壓迫神的兒子是愚蠢的,因為父已將他從埃及召出。這樣,他們嚴重地曲解了先知的話(何西阿書 11:1),其目的是要指控猶太人的忘恩負義,他們從幼年起,從歷史的開端,就發現神是一位仁慈慷慨的父,然而他們卻以新的罪行激怒他。毫無疑問,這段經文不應僅限於基督的位格:然而馬太並沒有扭曲它,而是巧妙地應用於手頭的事情。
先知的話應當這樣解釋:「當以色列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將他從他所陷入的悲慘奴役中帶出來。他以前就像個死人,埃及是他的墳墓;但我將他從中拉出來,如同從母腹中,帶他進入生命的亮光。」主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那次拯救是這個民族的一種誕生。那時,領養的書信公開產生,當律法頒布時,他們成為「耶和華的分」(申命記 32:9),「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彼得前書 2:9);當他們與其他國家分離時,簡而言之,神「設立他的帳幕」(利未記 26:11)住在他們中間。先知的話意味著,這個民族從埃及被拯救出來,如同從死亡的深淵中。現在,基督所帶來的救贖是什麼呢?不就是從死裡復活,新生命的開始嗎?救恩的亮光幾乎熄滅了,當神在基督的位格中重新生出教會時。那時,教會在她的元首中從埃及出來,就像整個身體以前被帶出來一樣。
這種類比使我們不覺得基督童年的一部分在埃及度過是奇怪的。當光從黑暗中出來,生命從地獄中出來時,神的恩典和能力變得更加輝煌,他奇妙的旨意也更加清晰可見。否則,肉體的情慾可能會在這裡爆發出輕蔑的言語:「真的,一位救贖主將從埃及出來!」210 因此,馬太提醒我們,神從那個國家召出他的兒子,這並不是什麼奇怪或不尋常的事情;而這反而證實了我們的信念,即如同前一次一樣,上帝的教會再次從埃及出來。然而,這兩種情況之間存在著差異。以前,整個民族都被囚禁在埃及的監獄裡;而在第二次救贖中,只有教會的元首基督被隱藏在那裡,但他卻將所有被囚禁者的救贖和生命都承擔在他自己身上。
16. 希律王看見馬太所說的,是根據希律王對這件事的感受和想法。他相信術士們欺騙了他,因為他們不願參與他邪惡的殘酷行為。他反而被自己的詭計所困,——他卑鄙地假裝自己也打算向新王致敬。
約瑟夫斯沒有提及這段歷史。唯一提及它的作家是馬克羅比烏斯,在他的《農神節》第二卷中,他講述了奧古斯都的笑話和嘲諷,他說:當他聽說希律王下令殺害敘利亞兩歲以下的兒童,而他自己的兒子也在人群中被殺時,他說:「我寧願做希律王的豬,也不願做他的兒子。」但單單馬太的權威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約瑟夫斯當然不應該忽略如此值得記錄的罪行。但他對嬰兒之事隻字不提,這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輕描淡寫地,用模糊的語言表達了希律王在同一時期所犯下的另一件同樣令人震驚的殘酷行為,當時他處死了所有被稱為公會的法官,以至於大衛的後裔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殘餘。我毫不懷疑,正是同樣的恐懼驅使他犯下了這兩起謀殺案。
關於日期有些不確定性。 馬太說,他們是根據他向術士們詢問的時間,殺害了兩歲及以下的兒童: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基督當時已經達到了那個年齡,或者至少離兩歲不遠了。有些人走得更遠,斷定基督在術士們來的時候大約是那個年齡。但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最近已經看到,當關於一位新王誕生的消息廣為傳播時,希律王是多麼恐懼。212 恐懼使他當時無法秘密地僱用一個叛徒進行調查。213 他在一段時間內被阻止犯下如此可憎和令人震驚的屠殺,特別是當術士們到來的消息仍然是最近的時候,這就不足為奇了。他很可能在心裡盤算著這個罪行,但一直拖延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出現。甚至有可能,他首先謀殺了法官,以便剝奪人民的領袖,從而迫使他們將這罪行視為無可挽回的。214
我們現在可以斷定,那些人所依據的論點是微不足道的,他們認為基督在被術士們敬拜時是兩歲,因為根據星星出現的時間,希律王殺害了那些不到兩歲的兒童。這些人毫無根據地認為,星星直到童貞女產下孩子之後才出現。更可能的是,他們很早就得到了警告,並且在基督誕生之際就開始了旅程,以便在基督剛出生時,在搖籃裡或母親的懷裡看到他。因為他們來自一個未知的國家,幾乎是另一個世界,他們在路上花了大約兩年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想像。奧西安德爾 所提出的猜測太荒謬了,無需駁斥。
但我所提出的故事主線並沒有不一致之處,——即術士們在分娩期尚未結束時到來,並詢問一位剛出生的國王,而不是一位已經兩歲的國王;在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後,約瑟夫連夜逃走,但在經過耶路撒冷時仍然履行了一項虔誠的職責(因為在這樣一個人口稠密的城市,不斷有來自各地的陌生人湧入,他可能很安全);在他前往埃及後,希律王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危險,他心中滋養了一年半多的復仇潰瘍終於爆發了。副詞「那時」(τότε)在聖經中並不總是表示不間斷的時間, 但在事件之間有很大距離時經常出現。
18. 在拉瑪聽見聲音 毫無疑問,先知描述了(耶利米書 31:15)在他那個時代發生的便雅憫支派的毀滅:因為他曾預言猶大支派將被剪除,其中還包括便雅憫支派的一半。他將哀悼放在早已去世的拉結口中。這是一種擬人化(προσωποποιϊα),在感動情感方面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耶利米使用修辭手法並非僅僅為了美化他的文風。除了喚醒死者,彷彿從墳墓中出來,為那些通常被嘲笑的神聖懲罰而哀哭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糾正活人的剛硬和愚蠢。耶利米的預言在那時已經實現,馬太並不是說它預言了希律王會做什麼,而是說基督的降臨引發了那種哀悼的重新出現,這種哀悼在許多世紀前便雅憫支派就已經經歷過了。
他這樣做是為了應對一種可能擾亂和動搖虔誠心靈的偏見。人們可能會認為,從他那裡不可能得到救贖,因為他一出生,嬰兒就被殺害了;甚至更糟的是,這是一個不祥和災難性的預兆,基督的誕生點燃了比通常在最根深蒂固的戰爭中燃燒的更強烈的殘酷火焰。但是,正如耶利米應許在一個民族被剪除,甚至連小孩子都被殺害之後,會有復興一樣,馬太提醒他的讀者,這次屠殺不會阻止基督在不久之後作為整個民族的救贖主出現:因為我們知道耶利米書中包含這些話的整個章節都充滿了最令人愉快的安慰。在悲傷的抱怨之後,他立即補充道:
「止住你的聲音,不要哭泣,止住你的眼睛,不要流淚;因為你的工作必得賞賜,這是耶和華說的;他們必從敵國歸回。耶和華說:你的結局必有指望;你的兒女必回到自己的境界。」(耶利米書 31:16, 17)
便雅憫支派所遭受的第一次災難與這裡記載的第二次災難之間有著如此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即將到來的救贖的序曲。
馬太福音 2:19-23
19. 希律死了以後,看哪,主的天使在埃及夢中向約瑟顯現,20. 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那些尋索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21. 約瑟就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來到以色列地。22. 只是聽見亞基老接續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就怕往那裡去。又在夢中被神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23. 到了那裡,他住在一個城裡,名叫拿撒勒。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
19. 希律死了以後 這些話顯示了約瑟信心的堅韌。他堅定地留在埃及,直到他奉神的命令被召回故鄉。我們同時看到,主從不讓祂的子民失望,而是及時地幫助他們。約瑟很可能在希律死後立即從埃及返回,在奧古斯都凱撒頒布任命亞基老為猶太總督的諭旨之前。亞基老被他父親的遺囑宣布為王位繼承人,他承擔了政府的全部職責,但避免使用國王的頭銜,說這取決於凱撒的意願和喜好。他後來去了羅馬,並獲得了確認;只是國王的稱號被拒絕了,直到他以行動證明自己配得上。加利利的總督是腓力,一個性情溫和的人,幾乎像個普通人。約瑟順從了天使的建議,因為在一個不喜歡流血、溫和對待臣民的君主統治下,危險較小。
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神的旨意,從一開始就讓祂的兒子在十字架的管教下受訓練,因為這是祂救贖教會的方式。祂承擔了我們的軟弱,暴露在危險和恐懼之中,以便祂能以祂的神聖力量將祂的教會從中解救出來,並賜予它永恆的平安。祂的危險是我們的安全:祂的恐懼是我們的信心。這並不是說祂一生中曾感到恐懼;但由於祂被約瑟和馬利亞的恐懼四面包圍,可以公正地說祂承擔了我們的恐懼,以便為我們獲得確定的信心。
23. 他將稱為拿撒勒人 馬太並非從拿撒勒這個詞推導出拿撒勒人,好像這是其嚴格而恰當的詞源,而只是作了一個暗示。נזיר 或拿細耳人這個詞,意指聖潔並獻身於神,源自 נזר,意為分離。名詞 נזר 確實意指花朵: 但馬太無疑是指前一個意思。因為我們從未讀到拿細耳人意指盛開或繁榮,而是指那些按照律法指示(民數記 6 章)獻身於神的人。其意思是:儘管約瑟是因恐懼而被驅趕到加利利的一個角落,但神有更高的旨意,並指定拿撒勒城為基督的居所,以便他可以公正地被稱為拿細耳人。但問題是,是哪些先知給了基督這個名字?因為找不到任何經文與這段引文相符。有些人認為,聖經經常稱他為聖潔,這就足夠了:但這是一個非常貧乏的解釋。因為馬太,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明確提到了這個詞本身,以及古代的拿細耳人,他們的聖潔具有特殊的性質。他告訴我們,當時在拿細耳人身上所預表的,他們在某種意義上被選為獻給神的初熟果子,必須在基督身上得到應驗。
但仍有待觀察,先知們在聖經的哪一部分說明了這個名字會賜給基督。金口約翰發現自己無法解開這個結,卻說許多先知書都已失傳。但這個答案沒有任何可能性:因為,雖然主為了懲罰他古老子民的冷漠,剝奪了他們一部分經文,或省略了不那麼必要的內容,然而,自基督降臨以來,沒有任何一部分經文失傳。為了支持這種觀點,有人犯了一個奇怪的錯誤,引用了約瑟夫的一段話,其中他提到以西結留下了兩本書:因為以西結關於新聖殿和新王國的預言顯然與他的其他預言不同,可以說形成了一部新作品。但是,如果馬太時代現存的所有聖經書籍至今仍完整無缺,我們就必須在某處找到從先知書中引用的那段話。
我認為,布塞爾比任何其他作者都更正確地解釋了這一點。他認為這指的是士師記中的一段話:這孩子從母腹裡就歸神作拿細耳人(士師記 13:5)。這些話無疑是針對參孫說的。但參孫被稱為百姓的「救贖者」或「拯救者」,僅僅因為他是基督的預表,而且藉著他所成就的救恩,是神子最終向世人顯現的完全救恩的一種預演224。聖經中所有對參孫有利的預言,都可以公正地應用於基督。更清楚地說,基督是原始的典範:參孫是次等的預表。當他承擔救贖者的角色時,我們應該明白,賦予那顯赫而真正神聖職位的任何稱號,都沒有像對基督那樣嚴格地適用於他自己:因為先祖們只是嘗到了救贖的恩典,而我們卻被允許在基督裡完全領受。
馬太使用複數形式的「先知」。這很容易解釋:因為士師記是由許多先知編寫的。但我認為這裡關於先知所說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因為約瑟是教會暫時的救主,並且在許多方面是基督的預表,或者說是一個生動的形象,他被稱為他弟兄中的拿細耳人(創世記 49:26;申命記 33:16)。神決定,他曾在約瑟身上展示的卓越榮耀,應再次在參孫身上閃耀,並給他起了拿細耳人的名字,以便信徒們在接受了這些早期的教導後,能更熱切地仰望那位將要來的救贖主,他將與所有人分別開來,
「使他成為許多弟兄中的長子,」(羅馬書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