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 17:1-2
1.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2 「人子啊,你要向以色列家出謎語,設比喻,
在本章中,先知指出猶太人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因為他們有上帝作他們的對手,這是極其愚蠢的。在本章的結尾,他確實應許了教會的復興,並預告了基督的國度:但本章的主要部分都用於教導,即猶太人認為他們的城市、聖殿和他們的國度是安全的,這是極其愚蠢的:因為,正如現在所顯明的,他們已經違背了上帝的約,他已經棄絕了他們。當他們失去上帝的幫助時,他們還能做什麼呢?當他們的權力被削弱和切斷,他們幾乎陷入絕境時,還希望他們的國度繁榮,這是極其愚蠢的。但是,由於先知的言論在不了解歷史的情況下是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將從頭開始:當尼布甲尼撒任命西底家為王時,他也使他成為自己的附庸。當約雅斤被擄時,西底家是按照巴比倫王的意願,或者說是由於他的慾望而成為王的。(列王紀下 24:15-17;歷代志下 36:10;耶利米書 37:1。) 約雅斤並沒有犯大罪,但當他看到自己無法抵抗時,他便與他的母親和孩子一起投降;他被帶到巴比倫,在那裡受到人道的對待,甚至受到隆重的款待,儘管不是以王室的待遇。尼布甲尼撒預見到如果他任命任何一個總督管理猶大,將會有很多麻煩,並且擔心每天都會發生騷亂,於是任命瑪他尼亞為王,並給他取名西底家;這是最後一位國王:正如我所說,王室的尊嚴已經大大削弱:它附屬於尼布甲尼撒,西底家的統治只是不穩定的。他的地位取決於他的征服者的意願,而將他扶上王位的人可以隨時將他罷免。不久之後,當他看到尼布甲尼撒遠離時,他與埃及王達成協議,並認為如果尼布甲尼撒再次帶著軍隊回來,他將會得到足夠的幫助。而埃及人,正如我們在其他地方所說,非常渴望這項條約。因為他們看到巴比倫帝國逐漸壯大,而且很可能當猶太人完全被征服後,尼布甲尼撒不會滿足於這些邊界,而是會同樣攻擊埃及,並吞併那個王國,就像他對其他王國所做的那樣。因此,他們簽訂條約的原因就在眼前,因為埃及王認為如果尼布甲尼撒帶著他的軍隊下來,猶大將會是一個防禦:而且猶太人肯定會首先受到攻擊。無論其含義如何,西底家,正如我們將看到的,由於蔑視他的誓言,背叛了埃及人,當尼布甲尼撒後來要求進貢時,西底家由於依賴他與埃及人所訂立的盟約而拒絕了。我們現在看到猶太人在他們所陷入的悲慘境地中漫不經心地睡覺是多麼愚蠢。因為當他們的權力沒有被打破時,他們無法承受巴比倫王的攻擊:他們的國王那時只是一個死去的形象,只是一個影子:然而他們不僅對尼布甲尼撒,而且對先知和上帝本身都沉溺於驕傲,就好像他們在財富、權力和完全的繁榮中一樣。因此,以西結現在駁斥並斥責這種傲慢。他展示了巴比倫人再次推翻他們是多麼容易,因為當他們以前攻擊他們時,他們被征服了,他們很容易迫使他們投降。
但我來到「人子啊,出一個謎語」這句話:名詞和動詞相互呼應,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翻譯先知的話,以謎語來表達一個謎語:因為先知在此處談論的是寓言語言,חידה,chideh,其意義與「寓言」相同,即詞語與意義不同,也就是說,意義被包裹在晦澀難懂的曲折之中:但我們知道,上帝有時會用謎語說話,當祂不願被不敬虔和不信的人理解時。但在這裡,句子的晦澀有另一層意義,即猶太人應該被喚醒,這預言應該滲透他們的心靈:我們知道他們極其頑固,因此如果先知用簡單和慣常的語言說話,他們就不會那麼專心。這就是為什麼上帝命令他用謎語說話的原因。他現在補充說,משל ומשל,vemeshel meshel。我們知道meshel是一個顯著的句子,所羅門用它作為他箴言的標題:משל,meshel,因此,其意義與格言相同:但它有時被理解為相似之處:而在這個地方,上帝以寓言的形式向以色列人宣告毀滅,以比較來闡明他的語言,因為否則它會是晦澀的。無論如何,上帝如此開場白,是為了讓猶太人認識到這信息非同尋常,而是應該嚴重影響他們。通常用謎語說話的原因在這裡不成立,即猶太人不配得到救贖的教義,因為先知很快就會解釋他迄今為止以比喻和寓言形式所說的話。確實,基督對百姓說比喻,是因為只有門徒才能得到親密而純粹的教導。關於不信者,以賽亞也說,預言對你們來說將是一本封閉的書。因此,我將用一種陌生而野蠻的語言對這百姓說話,他們將不會超越基礎。(馬太福音13章;馬可福音4章;路加福音8章;以賽亞書29:11, 12。)但是,正如我所說,這種教導的晦澀只是一種準備,讓百姓嚴格注意擺在他們面前的主題。
以西結書17:3-4
3 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有一大鷹,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來到黎巴嫩,將香柏樹梢擰去, 4 就是折去香柏樹儘尖的嫩枝,叼到貿易之地,放在買賣城中
先知在此從大到小地推論:如果尼布甲尼撒能夠輕易征服整個王國,當時猶太人尚未受到觸動,那麼當他們悲慘且幾乎毀滅時,他將更容易推翻他們:因為沒有什麼是沒有受到毀滅威脅的;這就是先知的意思。但他將尼布甲尼撒王比作一隻鷹,他說這隻鷹很大,然後有著大而展開的翅膀。毫無疑問,他所說的翅膀、羽毛和翎毛,是指尼布甲尼撒所統治的地區和人民;因為我們知道迦勒底人擁有東方的君主權。因此,既然這麼多地區和人民都服從尼布甲尼撒的統治,先知稱他為一隻大鷹,有著豐滿的翅膀和眾多的羽毛或翎毛,這並不奇怪;因為他現在說的 מלא הנוצה, mela henotzeh,滿是羽毛,他很快就會說 רב נוצה, reb notzeh,許多羽毛,當談到埃及王時。他說,翅膀有不同的顏色;這與先知在上一章中使用的名詞相同,當時他說人民穿著珍貴的衣服;因為希伯來人就是這樣談論弗里吉亞織物的:因此他將巴比倫王的翅膀比作一件編織的衣服,閃耀著各種顏色;因為儘管尼布甲尼撒只在一個地方擁有他的王位,但他卻在四面八方奪取並征服了許多附庸。因此,這就是這種多樣性的原因;——但我目前無法再繼續了。
禱告
全能的上帝啊,既然您以開啟您恩典的巨大而無價的寶藏如此慷慨地對待我們,願我們銘記我們的境況,永遠為之悲傷,並記住當您願意收養我們為兒子時我們是什麼樣子,以及我們曾多少次、以何種方式激怒您,使您的約歸於虛無:也願我們在羞恥中榮耀您,並以我們的謙卑永遠頌揚您的名,直到我們分享您獨生子藉著他自己的血為我們贏得的榮耀。——阿們。
第五十一講
我們昨天開始解釋先知的話,說有一隻鷹來到黎巴嫩山,在那裡剪下了香柏樹的頂端,也就是最高的樹枝。一些解經家在我看來似乎在黎巴嫩這個詞上白費力氣。他們認為它指的是耶路撒冷,並引用撒迦利亞書中的經文,其中說:「黎巴嫩啊,開你的門!」(撒迦利亞書 11:1)但撒迦利亞在這裡不是指城市,而是指聖殿,因為它是用大量的香柏木建造的。但以西結在這裡指的是土地,並稱黎巴嫩而不是其他地方,不僅因為那座山因其高大的香柏樹、香膏和芳香樹木而成為該地區顯著的裝飾,而且因為這對於完成他的寓言是必要的。如果他說一隻鷹來到一座城市,那將是荒謬的。因此我們看到黎巴嫩這個詞被用來指猶大地區中生長和繁茂著最美麗樹木的部分。但他卻說,它從香柏樹的頂端折斷了一根樹枝,因為被鷹所指的尼布甲尼撒帶走了耶哥尼雅王,正如我們昨天所說的。因此,耶哥尼雅王被比作香柏樹非常高大的樹枝,因為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王國超越了一切危險;因為猶太人誇耀他們在上帝的保護之下,而且這座城市是堅不可摧的:因此那件事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現在先知補充說,鷹折斷了樹枝的頭部或頂端,希伯來人稱之為嫩芽;這裡這個詞指的是嫩枝:它的意思是,正如我們稍後將看到的,那些被拖去流放的長老。它把頭帶到了商人的土地上。我們說這裡這只是一個稱謂,迦南,因為它稍後以複數形式出現:בציר רכלימ שמו, begnir-reklim shemo,在商人城中,他設立了它:他說,樹枝被放置在一個商人城中。這個名字被賦予巴比倫,不僅因為它是一個著名的貿易市場,還因為它是一個堅固而強大的監護之地,由於居民眾多,所以不容易從中帶走俘虜。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從一個沒有抵抗的孤獨之地被救出;但在一個大的人群中,策劃或嘗試任何事情都不那麼容易。因此,我毫不懷疑,先知的意思是王國的上層階級,連同耶哥尼雅,被關在嚴密的監護之下,使他們無法逃脫。接下來是 —
以西結書 17:5-6
5 又將以色列地的枝子栽於肥田裡,插在大水旁,如插柳樹, 6 就漸漸生長,成為蔓延矮小的葡萄樹。其枝轉向那鷹,其根在鷹以下,於是成了葡萄樹,生出枝子,發出小枝
以西結敘述了約雅斤與他的謀士和全體人民的精華一同被擄走,並被剝奪了故土,毫無返回的希望之後,他現在說,那隻鷹在猶大取了種子,並將其種在肥沃的土地上;因為他稱之為種子之地,因為它被耕種並大量結果。他說,種子後來被埋在土壤中,它立即生長,成為一棵茂盛的葡萄樹。他也說,它的根被灌溉,就像一棵種在河床邊的柳樹。先知隨後解釋了他自己:因此,簡要說明他的意思就足夠了。那麼,他這裡所指的種子是西底家,最後一位國王。據說它被種在水邊;因為他的狀況尚可,因為王室的名稱、尊嚴和財富都留給了他。儘管他進貢,但尼布甲尼撒對待他的仁慈不容小覷,因為憑藉戰爭權利,他能夠將他與他的侄子一同擄走;因為西底家是耶哥尼雅或約雅斤的叔叔。但他提到,這棵從種子或幼苗長出的葡萄樹,長得低矮;先知用這些話的意思是,正如我們稍後將看到的,西底家不是一個國王,他被韁繩束縛,不敢反叛巴比倫王;因此又補充說,它的枝條轉向那隻鷹,它的根部在他下面;但在下一句中,以西結宣佈,它成為一棵長出枝條和嫩芽的葡萄樹,他再次重複這一點,以使西底家的忘恩負義顯得更大,他不滿足於他適度的限制,卻背信棄義地反叛巴比倫王,因為他依賴於我們昨天提到的新條約。現在接下來是 —
以西結書 17:7
7 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這葡萄樹從栽種的畦中向這鷹彎過根來,發出枝子,好得它的澆灌
他現在以比喻的方式揭露了西底家的背信棄義,因為他很快就投靠了埃及王,並向他彎曲根部和枝條,以便它們可以被灌溉。我不同意那些認為先知暗示埃及習俗的觀點;"""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挖了溝渠,水流經整個地區:因此土壤肥沃;埃及在其他地方也被比作花園。(申命記 11:10。) 無論其含義如何,先知都表明西底家被愚蠢的自信所欺騙,當時他認為自己在埃及王的保護下是安全的;因為他說過種子是如此種植的,以至於葡萄藤沒有長得很高,而是展開在鷹的翅膀下。但西底家卻藐視巴比倫王,認為他應該通過與埃及王締結條約來改善自己的處境。現在接著是 —
以西結書 17:8
8 這樹栽於肥田多水的旁邊,好生枝子,結果子,成為佳美的葡萄樹。
他誇大了西底家忘恩負義的行為,因為,正如我們所說,他受到了巴比倫王的仁慈對待;因為在那之前他只是一個平民:他被提升到王位,並在超出他預期的情況下統治人民,如果有人輕視他,他就會有復仇者。因為當他向巴比倫王進貢時,無疑會在逆境中得到他的幫助:因此,他的反叛更難以原諒,因為他受到了超出所有預期的慷慨對待。因此,經文說,葡萄樹被栽於肥沃之地,靠近許多水域,好發出枝子,結果子,成為佳美的葡萄樹。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9-10
9 你要說,主耶和華如此說:這葡萄樹豈能發旺呢?鷹豈不拔出它的根來,芟除它的果子,使它枯乾,使它發的嫩葉都枯乾了嗎?也不用大力和多民,就拔出它的根來。 10 葡萄樹雖然栽種,豈能發旺呢?一經東風,豈不全然枯乾嗎?必在生長的畦中枯乾了。」
這裡上帝宣告這棵葡萄樹不能再繁榮結果子了;因為它被栽種是為了在鷹的蔭蔽下繁榮,而它卻自行離開了。因此,除了那隻鷹應該報復對它造成的傷害之外,什麼也沒有剩下。這就是這段經文的意思:因此他說,它豈能亨通呢?鷹豈不拔出它的根,砍下它的果子嗎?以西結假設了這個原則,即葡萄樹若非藉著栽種它的鷹的力量和幫助,就無法保存;因為當它從那隻鷹轉向另一隻鷹時,先知說這棵忘恩負義的葡萄樹的結局臨近了;它所有枝子的葉子都將枯萎,因此會枯乾,而且不是在強大的枝子中,也不是在許多人中。尼布甲尼撒來到猶大時,確實帶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但先知的意思是,即使尼布甲尼撒只帶了一小隊人馬,西底家也無法繼續為王,因為背信棄義和反叛將使他毀滅,正如後面將要說的。先知常常以讓步的方式說話,好像他說,一陣風就能使西底家和所有人民枯萎,因為他若不從自己的根吸取汁液,就無法保持安全;但他已將自己的根移到別處,所以以西結宣告他必須立即枯萎。因此,許多人無法將它從自己的根中拔出;因為西底家故意砍斷了自己的根,當他因自己的輕浮而將自己轉移到埃及王那裡時。看哪,他說,他已經被栽種了;但他會成功嗎?好像他說,西底家希望從他那裡得到安全是徒勞的,因為他自己的背信棄義阻止了他與他為友;因此又加上了東風的比喻:既然東風已經吹過它,它豈不會枯萎腐爛,甚至在它枝子的溝壑上嗎?也就是說,儘管它有溝壑可以期待永久的濕潤;因為埃及,正如我們所說,是人工灌溉的;"""先知描述西底家當時的狀況,就好像埃及王用溪水滋養他一樣:他將在自己的床上或犁溝中枯萎,當東風吹襲時。我們知道東風會摧毀該地區的農作物,因此它常被用作貶義。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11-16
11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12 「你對那悖逆之家說:你們不知道這些事是甚麼意思麼?你要告訴他們說,巴比倫王曾到耶路撒冷,將其中的君王和首領帶到巴比倫自己那裡去。 13 從以色列的宗室中取一人與他立約,使他發誓,並將國中有勢力的人擄去, 14 使國低微不能自強,惟因守盟約得以存立。 15 他卻背叛巴比倫王,打發使者往埃及去,要他們給他馬匹和多民。他豈能亨通呢?行這樣事的人豈能逃脫呢?他背約豈能逃脫呢? 16 他輕看向王所起的誓,背棄王與他所立的約。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定要死在立他作王、巴比倫王的京都。
現在對這個寓言進行解釋。當比喻被放下後,上帝揭示了他之前以謎語形式所闡述的內容。我們說這個寓言的目的是為了促使猶太人更專心地思考先知的毀滅;因為如果他使用普通和日常的語言,我們知道他們習慣於多麼漫不經心地輕視所有的責備和威脅;但一個謎語,在讓他們懸而未決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因此他們準備好接受現在隨之而來的教導。因此,上帝說巴比倫王來到耶路撒冷。這個原因使得一些人認為黎巴嫩被比喻為耶路撒冷,但這是錯誤的,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只要先知使用比喻,各部分就應該相互契合,就像一棵樹和它的枝條與一隻鷹之間存在某種聯繫一樣。巴比倫王來到耶路撒冷,帶走了國王和長老,並將他們帶到巴比倫。儘管猶太人認為簡單的敘述就足以感動他們,但上帝在這裡責備他們,因為他看到了他們是多麼遲鈍。首先,他稱他們為悖逆的家;然後他問,他們是否知道這一切的意義?這是一種責備,上帝藉此提醒他們的愚蠢;因為那個謎語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麼晦澀,以至於除非他們缺乏理智和判斷力,否則無法理解所發生的事情。但先知更尖銳地抨擊他們,稱他們為悖逆的家,儘管同時他也間接地責備他們的愚蠢,因為他們沒有立即領會謎語的意義。他現在補充說,巴比倫王從王室後裔中取了一人。我們說西底家是約雅斤的叔叔:他出乎意料地被立為王;因為,""""""如果約雅敬在他仍然安穩的時候生了兒子,他們就會是他的繼承人:因此,西底家被立為王是一個非凡的優勢。但他卻說,他之所以被立為王,是因為巴比倫王與他立約,並誘使他起誓。這裡上帝表明,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西底家的反叛不可能成功;因為即使是世俗之人也總是相信,背信棄義者,特別是在條約中,其背信行為不會不受懲罰,而條約是普遍公認的神聖之物。因此,既然條約的神聖性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的違反會削弱社會的紐帶,所以普遍的信念是,所有破壞休戰者的虛假行為都將以不幸告終。現在,上帝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轉而支持尼布甲尼撒王:看哪,他說,你因無償的慷慨而被立為王:征服者確實對你施加了條件,但你的地位仍然是令人嚮往的——你可以光榮而有尊嚴地統治你的人民:現在,因為你的盟約被蔑視,你的誓言被打破,你對巴比倫王忘恩負義,他曾以他的慷慨將你束縛於他自己:這種背信棄義如何能成功呢?現在,我們明白了先知的意思,當他說巴比倫王與西底家王立約,並讓他起誓時:這是為了強調而補充的;因為儘管人們從不沒有相互起誓就締結條約,但以西結似乎加倍了西底家的罪行,當他表達誓言介入時。他說他帶走了這片土地上的強者,即作為人質。毫無疑問,尼布甲尼撒將這支軍隊聚集在他身邊,以便猶太人能夠更加安靜:因為他知道這個民族的騷動性格,以及維持這麼多人是昂貴的:但是,正如我所說,他的計劃是以這種方式使整個國家保持和平。但西底家使他自己的兄弟和親屬面臨死亡,因為尼布甲尼撒可能會因正當的憤怒而殺死他們所有人。因此,西底家的反叛是對他兄弟的背叛:因此,先知補充說,人民中的強者被帶到巴比倫;也就是說,那些在人民中享有榮譽的頭等人物。
他現在補充說,王國可能會被貶低。那麼西底家就不能假裝犯錯,也不能轉身,好像他被巴比倫王的狡猾和秘密計謀所欺騙:因為尼布甲尼撒公開對待他,並規定了他希望他統治的條件。既然巴比倫王公開而真誠地向西底家表明他希望他做什麼,那個可憐的人就不能說他被欺騙了,也沒有充分意識到巴比倫王的狡猾:他沒有這樣的藉口。因此,先知清楚地表達了尼布甲尼撒對西底家施加了條件,即他的王國應該是低微的,以免它抬高自己,而是應該遵守協議。這是最公平的:因為當他任命一位國王時,他可能會對他施加非常苛刻的條件,但他滿足於適度,這即使在最好的朋友之間也是可以容忍的。因為他與他立約,然後他希望王國為了保存而低微。因為這就像先知說,尼布甲尼撒除了希望西底家能夠和平統治之外,沒有考慮其他任何事情;既然他認為對國王和全體人民來說,被限制在某些範圍內是有益的,他就遵循了那個計劃。因此,既然尼布甲尼撒通過這種行動方式考慮了公共利益,西底家就更邪惡了,因為他不允許考慮自己的安全,因為對他來說,保持謙卑,而不是抬高自己走向毀滅,沒有什麼比這更好或更令人嚮往的了,就像後來發生的那樣。現在接著說,"""他背叛了,派他的使者到埃及,他們可能會給他馬匹和許多人。這些點應該相互比較. 以便對比能夠對應. 尼布甲尼撒除了國家的和平之外,什麼都不顧,因為他希望防止一切恐懼和騷亂。那麼,西底家是什麼呢?一個叛徒。為什麼呢?因為他派使者到埃及,去招募許多騎兵和步兵,以幫助猶大抵抗尼布甲尼撒。戰爭結束後,他沒有做任何敵對的事情,因為他父親般的關懷的一部分是給他們一個他們自己國家的國王,從而使整個國家安寧,沒有騷亂的機會。那麼,西底家為什麼要向埃及人尋求幫助呢?因此,我們看到先知正在消除他所有為自己辯護的藉口。他現在補充說,他會成功嗎?這樣做的人會逃脫嗎?先知強調地問. 因為,正如我所說,這種信念銘刻在所有人的心中,即所有背信棄義的人都必須受到報應,特別是如果他們在條約中違背了誓言。因此,先知不僅僅是簡單地宣告西底家會因為違反條約而滅亡,他更自信地站起來,像對待一件既定無疑的事情一樣詢問,他會成功嗎?策劃這種罪行的人會逃脫嗎?他現在補充說,違反條約的人會逃脫嗎?這種重複並非多餘. 他以前說過,這樣做的人會逃脫嗎?他立即重複說,違反條約的人會逃脫嗎?第一句話中沒有什麼模糊不清的地方. 但先知補充這一點,不是為了清晰,而是為了增加句子的分量。結論是,對於這種背信棄義,不可能逃脫上帝的報應,我們明天將更詳細地討論這一點。
現在接著說,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必死在使他登基的王的住處。雖然先知已經充分表明西底家無法逃脫他反叛的懲罰,但上帝在這裡再次站出來,指著自己或自己的生命起誓,他會懲罰西底家。由此可見人民的極大愚蠢,因為上帝從不以自己的名義說謊,也不徒然提起它,但當需要時,他會指著自己起誓。他以自己的榜樣告誡我們,我們不應輕率地發誓,而在這方面要謹慎。但上帝起誓說西底家會當場死亡,也就是說,在他登基的王的首都. 那就是巴比倫,他在那裡死了. 然而他沒有看到巴比倫,因為他的眼睛在利比拉被挖出來,正如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耶利米書 39:7;耶利米書 52:11。)但先知只是簡單地宣告了懲罰,他將在流亡中死亡,並死在使他登基的王的住處,他背棄了與該王的盟約,並藐視了該王的誓言。
禱告
全能的上帝啊,祢既顧念人與人之間相互的信實,求祢使我們在各方面都能如此行事為人,不欺騙我們的弟兄,而是以真誠的愛心互相幫助。也求祢使我們以真實的同意,向祢獻上祢所要求的、我們理當向祢獻上的信心;因為祢不僅藉著祢的獨生子與我們立約,更用祂的寶血來印證這約,直到我們享受祢藉著祂受死所為我們贏得的產業。— 阿們。
第五十二講
以西結書 17:17
17 敵人築壘造臺,與他打仗的時候,為要剪除多人,法老雖領大軍隊和大群眾,還是不能幫助他。
以西結先前曾宣告,當上帝要藉著巴比倫王懲罰西底家時,並不需要強大的軍力;現在他反過來教導,法老將會集結多麼龐大的軍隊,然而這一切都將徒勞無功,因為尼布甲尼撒將會得勝。有些解經家對這段經文有不同的解釋,認為法老不會履行他的承諾;因為君王在締結條約時,習慣誇耀他們的補給:他們承諾五萬人,卻只提供一萬人。因此,他們認為這裡譴責的是那些欺騙西底家的虛假承諾,因為法老誇口說他將帶著非常強大的軍隊前來,以便輕易擊退巴比倫軍隊。但我提出的解釋更為恰當,即無論法老如何嘗試,都無法幫助他。儘管他帶著眾多隨從前來,並以龐大的軍力對抗迦勒底人,但他卻無法在戰鬥中有所作為:儘管這對西底家和巴比倫王來說都同樣真實。因為法老對尼布甲尼撒王毫無作為,他很快就被迫撤退到自己的領土,幾乎無法保衛自己的王國,因為他未能戰勝尼布甲尼撒:他對西底家也毫無幫助,因為他沒有像他所承諾的那樣,在西底家遭遇不幸時幫助他。但就一般意義而言,我們看到先知的意思是,即使法老忠實地履行了他的承諾,西底家也會被欺騙,因為他所發動的遠征是違背上帝旨意的,註定會以災難告終。他補充說,當他築壘建營時(指的是多座塔樓,因為數字有所變化),就像圍攻城市時的慣例一樣。這被認為是指尼布甲尼撒,因為當法老帶走他的軍隊時,尼布甲尼撒開始築壘建營對抗耶路撒冷。由於尼布甲尼撒無法同時與埃及人和猶太人作戰,他解除了圍困,出發去迎戰法老,法老戰敗後,戰戰兢兢地撤退到自己的境內。尼布甲尼撒隨後返回,在準備好一切之後,他沒有停止,直到攻陷了這座城市。現在以西結的意思是,當尼布甲尼撒開始築壘建營對抗這座城市時,法老前來幫助他將是徒勞的。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18
18 他輕看誓言,背棄盟約,已經投降,卻又做這一切的事,他必不能逃脫。」
以西結再次重申,即使從言辭上來說,西底家也無法成功,因為他違反了條約,因為我們昨天說過,這種信念始終根植於人們心中,即條約是神聖的,不能不受懲罰地被破壞。因此,既然條約的神聖性在人們中間始終盛行,"""以西結在此宣佈,這件事將是災難性的,因為西底家在伸出手後撕毀了條約,輕視了他的誓言。他描述了一個手勢,我認為這是人們在希望見證盟約時習慣性的動作——伸出手。因此,埃及人和猶太人之間的聯盟在此被一個外在的手勢所描述,因為西底家伸出了手,卻以這種方式違反了它:但既然他背信棄義地背叛了尼布甲尼撒王,他曾向尼布甲尼撒王承諾忠誠,他說,他做了所有這些事,因此他將不會被釋放。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19
19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輕看指我所起的誓,背棄指我所立的約,我必要使這罪歸在他頭上。
前一句話得到了證實。先知在說西底家的背信不會不被報復時,是按照通常的說法說的;但他現在將上帝作為說話者提出,因為除非上帝顯現為背信的報復者,否則人類幾乎永遠不會認真相信懲罰是為背誓者和毀約者準備的。正如我所說,這種觀點已根植於所有人的心中,所以必須理解這種觀點已被接受,並且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但那些被稱為「普遍」186的信念會消失;有些普遍的想法幾乎與我們生來俱有,並遵循自然,但它們並不堅定,因為世俗之人不持守主要觀點,即上帝是世界的審判者:因此,這句話是必須補充的。現在上帝起誓說西底家將會受到懲罰,因為他輕視了誓言並使盟約無效。但我們必須注意這個稱謂;因為上帝稱誓言和盟約為他自己的:他說,他輕視的不是簡單的誓言,而是我的:他違反了我的條約。這種說法的原因是,上帝希望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得到培養:因此他憎惡一切背誓和一切欺詐。現在,既然沒有比通過莊嚴儀式訂立條約更神聖的方法,上帝也在那裡以特殊的方式顯示他的判斷。總之,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稱他為條約的守護者;因為當異教徒訂立條約時,他們習慣於提出至高無上的朱庇特之名,因為他們認為他會對所有違反誓言的人施加報復。但上帝在此出現,不像一個虛構的朱庇特,而是因為他希望信任在人類社會中蓬勃發展;因為除非人們彼此真誠相待,否則所有社會都將瓦解。這就是以西結說與尼布甲尼撒王訂立的條約是神聖的原因,因為上帝將是它的維護者。同時我們必須注意,這個條約是合法且蒙上帝喜悅的。(耶利米書 27:17。)我們從耶利米書 28 和 29 章中看到,上帝希望猶太人暫時承受這種恥辱。因為西底家王,如果他真正履行了他的職責,他是彌賽亞的形象,是地上君王中的長子:因此,他成為一個世俗君主和殘酷暴君的附庸是不配的。但既然上帝如此將奴役加諸於他自己的子民,西底家就應該在軛下,正如那裡所說,你們要服事尼布甲尼撒王並活著;也就是說,除非你們讓迦勒底人統治你們,並且你們平靜地承受他們的統治,否則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獲得安全,因為尼布甲尼撒是上帝的鞭子。這個盟約,正如我所說,得到了上帝的認可,否則他就不可能成為它的報復者。我們知道有三種條約。當兩個國王之間發生戰爭時,如果征服者希望饒恕他的敵人,"""他接納他進入盟約,但自行施加條件。我們知道羅馬人遵循這種習俗,因為他們很難讓所有被征服的人臣服,尤其是在初期;因此他們在許多情況下與許多部落締結了條約。另一種協議是,國王或人民之間發生爭執時的協議;但在他們實際交戰之前,他們會互相休戰,從而消除戰爭的起因——這是另一種。最後,從未為敵的人會結盟;西底家與埃及王之間的條約就是如此。因為他們希望謹慎,並預防他所擔心的來自迦勒底人的危險;因此他締結了協議。以色列人以前曾與敘利亞人結盟,後來又與亞述人結盟。所以我們看到猶太人先是奔向埃及,然後是亞述,然後是迦勒底,犯了姦淫。但現在提到的這個條約是必要的;因為西底家無法逃避接受尼布甲尼撒王強加給他的條件。因此,上帝宣稱自己是背信的復仇者。
現在有人問,當有人受到暴力攻擊並承諾了不公正的事情時,我們是否永遠不能違背諾言?答案是,上帝的名比所有人類的利益都更寶貴。因此,如果有人反對說他被欺騙了,被不公正的條件壓迫了,上帝的名仍然必須佔上風。因此,我們必須始終權衡對上帝之名應有的尊重;因此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那些以暴力脅迫、欺詐誘騙或不允許自由考慮其承諾是否符合公平為藉口而違反承諾的人,永遠不能被原諒。因此,詩篇15篇(詩篇15:4)也說,上帝的兒女發誓並蒙受損失,因為當上帝的名被介入時,任何利益都不應重要到足以超越所發的誓言。因此,上帝現在宣稱他將為西底家所犯的偽誓報仇,這並非沒有道理,因為事實上,我們不能違背以耶和華之名所立的誓言,而不顯得輕視全能者本身。同時,可以肯定的是,上帝懲罰猶太人還有另一個原因;但在這裡,正如我之前所展示的,先知提到了對人們來說更熟悉的事情。城市和整個王國毀滅的首要原因是偶像崇拜,正如我們之前所看到的,然後又加上了人民的許多罪行。因為從真宗教腐敗時期開始,許多惡行的污染在城市和整個土地上蔓延。因此,上帝註定他的子民毀滅;因此西底家王也被剝奪了視力。因為,正如聖經歷史所證明的那樣,上帝希望毀滅所有人民:因此西底家倒下,並激怒了迦勒底人對付他。因此,我們看到在上帝永恆的旨意中存在著一系列連續的原因,但與斯多葛學派所設想的不同;因為他們從複雜的曲折或隱含的原因中編造出他們的命運,而在這種混亂中沒有任何神性的意志。但上帝,正如我所說,有不同的原因來做這件事或那件事。有些原因對我們來說是遙遠而不可理解的,而另一些則對我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人民毀滅的近因是西底家背叛尼布甲尼撒王;但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民應當滅亡。因此,西底家因上帝的公正審判而失明,因為他背信棄義地投靠埃及王,從而武裝自己對抗尼布甲尼撒王。但我們必須堅持認為,這裡審視的是普遍顯而易見的原因。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20
20 我必將我的網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網羅中纏住。我必帶他到巴比倫,並要在那裡因他干犯我的罪刑罰他。
他在此指出他將對西底家王施加的懲罰。他曾籠統地說,西底家的背信棄義將自食惡果,但他現在進一步指出,西底家將成為俘虜。因為上帝可以用其他方式懲罰他,但預言因此得到證實,因為先知已明確威脅西底家,正如我們所見。但他以神的身份說話,使他的話語更有分量。上帝說,我必撒下我的網,他必被我的網羅捉住。這段話是比喻性的,但它最好地解釋了聖經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即當惡人採取一種又一種行動時,他們是上帝的代理人,上帝以他自己的秘密力量管理他們,並引導他們到他希望的任何地方。因此,儘管人們混亂地處理所有事情,並且正如我們所見,被他們的慾望驅使著到處亂竄,擾亂天地;然而上帝以他秘密的旨意緩和他們的攻擊。我們從先知的話語中得出這一點,當他稱巴比倫王的軍隊、他的計劃和戰爭裝備為上帝的網和網羅時。儘管尼布甲尼撒是被他自己的野心和貪婪所驅使,並且不認為自己受神聖的統治,但我們看到了聖靈所宣告的。我們必須仔細觀察這一教義,因為如果我們信賴上帝的父愛關懷,儘管軍隊四面包圍我們,我們仍然可以安穩地信賴,並以平靜安寧的心等待結局,因為沒有上帝,人什麼也做不了。但是當我們激怒上帝對我們的憤怒時,我們必須記住,儘管人們有理由敵視我們,但上帝統治著他們,或者說他們是他的網或網羅,正如先知在這裡所說。
他說,我必將他帶到巴比倫,並在那裡因他所犯的過犯與他理論。上帝不僅在那裡與西底家爭論,而且在利比拉對他施加了嚴厲而可怕的審判,當時他先看到自己的兒子被處死,然後他自己的眼睛被挖出,然後他被鎖鏈捆綁。但他幾乎在被囚禁中憔悴而死,甚至在死前都受到羞辱;因此上帝說他將在巴比倫審判他:如果我們也理解利比拉,那麼就不會有任何不妥之處。因為儘管西底家在進入巴比倫之前已經受到部分懲罰,但上帝在他被拖離家園並流放之後,在那裡施加了自己的判決。他確實被安葬了,而且不失榮譽,正如我們在耶利米書中所見(耶利米書 34:5),因為他們在他安葬時為他哀悼——唉,我的兄弟!唉,我的主人!正如先知所說:然而直到他去世,他都像最卑賤的囚犯一樣,因為他在鎖鏈中憔悴而死,衣衫襤褸,而國王卻高貴而華麗地對待哥尼亞:因此西底家的被囚禁是這個預言的印證,因為以西結不可能發出這個判決,除非他是聖靈的工具。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21
21 他的一切軍隊,凡逃跑的,都必倒在刀下;所剩下的,也必分散四方(方:原文是風)。你們就知道說這話的是我─耶和華。」
先知現在轉向全體人民,特別是士兵,西底家本人認為他們將是這座城市的合適守衛者。那麼他說,他的所有軍隊都將這樣被瓦解。""""""以致他們將被分散到各處,並且都死於刀劍之下。他這些話的意思是軍隊的屠殺,因為只要士兵堅守自己的陣地,他們就能抵擋並擊退敵人的攻擊;但當他們分散時,每個人都會受到敵人的擺佈,因此會發生混亂的屠殺。所以他說,西底家的士兵將在他們所有的隊伍中成為逃亡者:也就是說,儘管他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他所有的兵力都將被分散,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最終落入敵人手中:因此,所有人都將死於刀劍之下;然後那些倖存者將被分散到各方。我們之前也看到過同樣的事情,因為當先知宣告所有人都將死於刀劍之下時,他同時補充說,所有倖存者都將成為逃亡者,就像有人扔出垃圾或頭髮,風會將其吹向各處一樣。因此他現在重複同樣的話,即所有人都將像一個被撕裂的身體,因為即使他們逃過了刀劍,他們也找不到安息之地。因此,雖然少數人會逃往埃及,一些人逃往摩押人那裡,另一些人逃往鄰近國家,但所有人都將被驅散。他補充說,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說過這話。我們已經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以及先知為何如此頻繁地重複它,即因為猶太人頑固不化,嘲笑上帝所有的威脅:先知教導說,他們將真正感受到他所說的話,這就是愚人的智慧,正如俗語所說。因為他們不聽從任何勸告,不接受任何警告,也不接受任何教導,他們只能從事件本身中吸取教訓。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17:22
22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香柏樹梢擰去栽上,就是從儘尖的嫩枝中折一嫩枝,栽於極高的山上;
先知在此開始論述國家和王國的復興. 因此,這預言無疑是指基督,因為儘管在某種意義上,當百姓在古列和大利烏手下享有歸回的自由時,上帝曾憐憫他們,但這裡所寫的,除了在基督之下,從未完全實現過. 確實如此,正如我曾在別處表達的,當先知們應許教會復興時,他們並未將他們的論述限制在基督的位格上,而是從百姓的歸回開始,因為那是完全而堅實的自由的開端,最終在基督裡顯明出來. 而基督教作家們在如此精確地堅持任何關於教會復興的說法都必須理解為基督的位格時,犯了錯誤,因此他們讓自己在猶太人面前顯得荒謬. 但是,正如已經說過的,每當先知們向選民和信徒們提出自由的希望時,他們就涵蓋了從百姓歸回,或從他們被擄結束到基督國度結束的整個時期. 因此,當論及基督的統治時,我們必須將其開始日期定為百姓從七十年被擄歸回後建造聖殿的時期. 然後我們必須將其界限,不是定在基督升天之時,也不是在第一或第二世紀,而是貫穿他國度的整個進程,直到他在末日顯現. 現在讓我們來看先知的話,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從高大的(或高聳的)香柏樹梢取. 上帝延續了我們所見的寓言:因為正如他說樹梢被撕裂,或最高的枝子從黎巴嫩的香柏樹上被折斷,所以他現在說,他將從香柏樹梢取,在他折斷或扭斷一根枝子並栽種之後,其增長將是如此,以至於所有的樹木都會承認那是一件奇妙的工作. 現在,這種復興以各種方式向我們描述,因為在上帝說到一根高大的枝子之後,他降到一根低微而卑賤的枝子;然後他宣告這將是新王國的開端,他將使枯樹發芽,並使高大的樹謙卑. 這些事情乍一看似乎相互對立,但它們非常吻合,因為當上帝栽種一位新王時,他從高大的香柏樹梢取. 因為基督,就上帝永恆的旨意而言,總是比天地更卓越;同時上帝後來又說他謙卑,他確實如此. 但讓我們跟隨這些話,他說,我必從高大的香柏樹梢取,我必栽種它:我必從它的嫩枝上折取一根嫩枝,我必將它栽種在高而又高的山上. 在這裡,正如我所說,他談到一棵高大而高聳的香柏樹,然後他談到一根高大的枝子,但他後來又補充說,我必從它上面折取一根嫩枝,他的意思是說,他將折取並栽種的嫩枝將是沒有力量的. 因此,這裡顯示了基督統治的卑微開端,正如先知後來更清楚地解釋自己一樣.
以西結書 17:23
23 在以色列高處的山栽上。它就生枝子,結果子,成為佳美的香柏樹,各類飛鳥都必宿在其下,就是宿在枝子的蔭下。
當上帝宣告他所栽種的嫩枝將成為一棵高大的香柏樹時,他用崇高的言辭表明基督國度的增長將是如此奇妙,以至於它將超越自然的常規;這確實在所羅巴伯身上得到了預示,他被選來將人民從悲慘和可恥的被擄中帶回。(以斯拉記 2:2;哈該書 1:14。) 因為嫩枝在短時間內長成高大的香柏樹並非自然而然,我們知道香柏樹生長緩慢,因此我們看到聖靈的意圖在於說一棵樹將從一根非常小的嫩枝中生長出來。這個預言與以賽亞書中的一個預言相呼應,他在那裡說,(以賽亞書 11:1,) 一條枝子將從耶西的根中生長出來:因為耶西的家被砍伐了,他將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的家命名,彷彿大衛的記憶完全消失了。耶西的家就像一棵樹一樣被砍伐了:他說,那根嫩枝將從它的根中生長出來。現在先知表達了同樣的事情,幾乎在相同的比喻下。其餘的留待下一次講課。
禱告
全能的上帝啊,既然您已恩准與我們立下永恆且不可侵犯的約,並以您獨生子的血來印證,願我們能忠實地遵守這約:願我們能順服您直到末了,以致我們能體驗到您是我們慈愛的父,直到我們享受您在天上為我們預備的永恆產業,藉著我們的主基督。-阿們。
第五十三講
在上一講中,我們開始解釋先知的那段經文,其中上帝應許他將從高大的香柏樹的枝條上取下一根嫩枝,這嫩枝將很快長成一棵高大的樹。我們說,人民的復興是這恩典的預嘗,因為上帝已經表明他關心他的人民,當他允許他們被拖入流放時,他似乎完全拒絕了他們。我們也說,雖然所羅巴伯是被擄者和流亡者,但他卻是從高大的樹上折下的嫩枝,因為他屬於王室血統,基督最終將從中誕生。但同時我們補充說,這個預言直到基督的國度才完整,當他以肉身顯現時,這國度才開始,從那時起,它每天都在進步,直到世界的末日。因此,我們看到嫩枝是從香柏樹上折下的,而且是從一棵高大的香柏樹上折下的,它被種植在山上。這枝條要種植的山被稱為崇高而高聳,毫無疑問,上帝指的是錫安山:它確實是一座小山,但以賽亞向我們展示了它被稱為高聳的原因,因為它在尊嚴和顯赫方面超越了世界上所有的山峰。(以賽亞書 2:2, 3。) 那裡說,我將使錫安山在所有高山之上顯著:那種顯赫確實不是肉眼可見的,但先知同時宣告了他的意思,因為律法將從錫安發出,上帝的話語將從耶路撒冷發出。因此,我們看到,錫安山雖然在群山中較低,但在最高的山脈中卻是顯赫而引人注目的,因為上帝的榮耀從中閃耀,它甚至顯著到地極。因此,先知第二次重複說,我將把它,即嫩枝,種植在以色列的一座高山上,它將長出或結出枝條,並結出果實,它將成為一棵宏偉或優雅的香柏樹,正如我們所說,所有的鳥類,即所有的鳥,都將棲息在它下面,所有有翅膀的生物,或飛行的生物,都將棲息在它枝條或樹枝的蔭蔽下。重複表明這裡指的是一些罕見的事情,以及在普通意義上難以理解的事情,當上帝談到一座高聳的山時。因此,它證實了我們所說的,那地方被認為是錫安山,當基督的權杖從那裡發出時,它被超自然地提升,藉此他將整個世界置於他的統治之下。他現在補充說,它應該是一棵宏偉的香柏樹,以至於空中的鳥兒可以在其中築巢並在其蔭下棲息。但以理在論及尼布甲尼撒的統治時也使用了這個比喻(但以理書 4:8, 9, 17-19),所有王國都普遍在自己的蔭下保護人類,就像鳥兒只在樹上找到棲息地,並在那裡修復和聚集一樣。但與此同時,先知簡要地指出,他所說的王國將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安全和利益。因為國王們通常認為人類是為他們而創造的,他們只顧自己的私利,而不顧那些他們被神聖地任命在其羽翼下撫育的苦難人民的利益。因此,先知表明,上帝決意在他所揀選的人民中建立的王國將對所有人都有益,他說,在其蔭下,所有鳥兒都將得到安全。現在接著是——
以西結書 17:24
24 田野的樹木都必知道我─耶和華使高樹矮小,矮樹高大;青樹枯乾,枯樹發旺。我─耶和華如此說,也如此行了。」
在這節經文中,先知表明上帝的工作將是令人難忘的。因為當他說所有的樹木都應該感受到自己在上帝的手中和權力之下,能夠提升跌倒的,並推倒和擊垮高傲的,他無疑表達了一種非凡的行動。他用樹木來指代地上所有的君王,以及所有擁有尊嚴的人。因為他沿用了自己的比喻:正如他將基督的國度稱為一棵從小枝條長成的樹或香柏樹一樣,他現在用比喻的方式談論君王,他說,所有人都應該注意;因為他們將知道耶和華使高大的樹木矮小。以西結在這裡似乎與自己不一致,正如我已經指出的,因為上帝說他將從一棵高大的香柏樹上取下一根小枝條,他希望種植它:但他現在說上帝將提升低微和卑賤的。但我們已經消除了這種荒謬,因為從一開始基督就在他父的榮耀中,因此,正如彌迦所說,他的開始是從永恆開始的。(彌迦書 5:2。)因此,基督的這種卓越性被注意到,因為從上帝建立大衛寶座的那一刻起,他同時也給予了一個更卓越的王國的明顯標誌,當時這個王國是秘密地被寄予希望的。因此,基督從他崇高的地位被取下,既然他不僅取了奴僕的形狀,而且虛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 2:7),先知說他像一棵被砍倒的樹,這並不奇怪。儘管,正如我所說,這句話不應僅限於基督本人,而應被認為適用於他的國度;也就是說,適用於他治理的方式:因為我們知道,而且最近已經說明,福音就像一根權杖,基督藉此征服所有人民,並為自己統治他們。現在,如果我們反思福音的傳播是什麼,我們將會像在鏡子中一樣看到先知在這裡的意思,即低微的樹被提升了,因為沒有人會想到,從如此微薄的開端,上帝後來賜予它的增長會出現。因此,高度是奇妙的,因為它無法被人類的感官所理解。
與此同時,他補充說,我就是那使高大的樹木矮小的,這不僅是指猶太人,而且在我看來,它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帝國和君主。上帝,因此,它使高大的樹木謙卑,因為,凡是與基督的國度對立的,都必然會倒下;這在但以理書中描述得更為詳細。(但以理書 4.) 因為儘管世上所有的帝國都建立在基督裡,並由他的美德所維繫,然而,既然地上的君王興起並渴望推翻基督,他們的驕傲就是基督的帝國導致他們毀滅的原因。因此,必須注意到這種對比,就是上帝設立低矮的樹木,或將它們移走,並推倒高大的樹木,因為我們在這裡被教導要對基督的統治抱有比我們憑感官所能估計的更好的希望;因為,如果我們環顧四周,許多事物都會削弱和減損我們的希望。因為基督的國度外表如何?事實上,如果我們根據目前的局勢來判斷基督的國度,我們將只會感到絕望。但是當我們看到福音如何在地上蔓延時,這段經文應該浮現在我們腦海中,即上帝將會興起那卑微和受人輕視的樹木。同時,讓我們學習,世界上發生的和被察覺到的變化,應歸咎於那些被自己的誇耀所蒙蔽的人的驕傲;因為君王,正如我們所說,忘記了他們是人,因此反抗上帝:因此他們必然會倒下。如果這沒有立即實現,讓我們學習耐心等待這個預言的實現。無論發生什麼,上帝已經如此獨自建立了基督的國度,它將持續到日月同在,而世界上其他的帝國將隨著它們自己的輝煌而消失,它們的崇高也將倒下,儘管目前它們高聳入雲。耶和華說,我已經說了,我也會做。上帝在這裡將信徒的心思引向他的能力,因為,自從人民被分散——我指的是城市和聖殿的最終毀滅——就沒有恢復的希望。既然如此,要說服人們相信上帝現在所宣告的,是很困難的,他便尖銳地提出自己的能力,以便人們通過抑制他們的肉體感官,將自己提升到世界之上,並等待上帝那尚未向他們顯現的無可估量的能力。接下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