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論神護論之運用.
論神護論之運用.
本章可分為兩部分:—
I. 對神聖護理教義作一般性解釋,以期對敬虔者提供堅實的教導和安慰,第1節,特別是第2-12節。然而,首先駁斥那些否認世界由上帝隱秘而不可測的旨意所治理的人;以及那些將一切邪惡歸咎於上帝,並荒謬地聲稱敬虔的操練無用的人,第2-5節。其後,對神聖護理進行了神聖的默想,其中,在繁榮的情況下,被生動地描繪出來,第6-11節。
II. 解決來自聖經經文的兩個異議,這些經文將悔改歸於上帝,並談到類似於廢除其旨意的事情。
章節.
1. 神聖護理教義的總結。1. 它涵蓋未來和過去。2. 它藉由手段、無手段和反手段而運作。3. 人類,特別是教會,是特別關懷的對象。4. 管理方式通常是隱秘的,但始終是公正的。最後一點將更充分地考慮。
2. 褻瀆地否認世界由上帝隱秘的旨意所治理,被聖經經文駁斥。有益的忠告。
3. 關於上帝在治理世界中的隱秘旨意的教義,既不縱容那些將其邪惡歸咎於上帝的不敬虔者,也不縱容那些拒絕手段的傲慢者,也不縱容那些忽視宗教職責的錯誤者。
4. 至於未來事件,神聖護理的教義與人類的深思熟慮並不矛盾。
5. 關於過去事件,爭辯說罪行不應受懲罰是荒謬的,因為它們符合神聖的旨意。1. 惡人抵制上帝所宣告的旨意。2. 他們被良心譴責。3. 罪行的本質和罪責在於他們自己,儘管上帝使用他們作為工具。
6. 對神聖護理的神聖默想。1. 所有事件都發生在上帝的安排之下。2. 萬事萬物都有助於敬虔者的益處。3. 人心及其一切努力都在上帝手中。4. 護理看顧義人的安全。5. 上帝特別關懷他的選民。
7. 繼續默想護理。6. 上帝以各種方式遏制並擊敗教會的敵人。7. 他掌管所有受造物,甚至撒旦本身,為他子民的益處。
8. 繼續默想護理。8. 他訓練敬虔者忍耐和節制。例子。約瑟、約伯和大衛。9. 他們擺脫了昏睡,並敦促他們悔改。
9. 繼續默想。10. 解釋次要原因的正確運用。11. 當敬虔者在履行職責時變得疏忽或不謹慎時,護理提醒他們他們的過失。12. 它譴責惡人的不義。13. 它產生對未來的正確考慮,使上帝的僕人謹慎、勤奮和積極。14. 它使他們順服於上帝的智慧和全能,同時也使他們在自己的呼召中勤奮。
10. 繼續默想。15. 儘管人類生活充滿無數的邪惡,但義人信賴神聖護理,感到完全安全。
11. 前述默想的運用。
12. 本章的第二部分,處理兩個異議。1. 聖經將上帝描繪成改變其目的或悔改,因此,他的護理並非固定不變。對第一個異議的回答。聖經證明上帝不能悔改。
13. 為何將悔改歸於上帝。
14. 第二個異議,聖經談到廢除神聖的旨意。異議已回答。答案由一個例子證實。
1. 此外,人類心靈如此傾向於沉溺於虛妄的詭辯,""""""以至於那些不明白這教義的健全和正確用法的人,幾乎不可能不陷入困惑的難題中。因此,在此有必要提及聖經教導萬事皆由神所命定的目的。首先,必須注意的是,神的護理應從過去和未來兩方面來考慮;其次,在掌管萬事時,祂有時藉助手段,有時不藉助手段,有時則違背手段。最後,神的旨意是要表明祂關心全人類,但尤其警惕地治理教會,祂以更密切的關注來眷顧教會。此外,我們必須補充,儘管神的父愛和恩惠,以及祂的審判嚴厲,常常在祂的整個護理過程中顯而易見,但偶爾由於事件的原因隱藏,人們容易產生一種想法,認為人類事務是由命運的盲目衝動所左右,或者我們的肉體本性傾向於說,神像玩球一樣把人拋來拋去,以此取樂。的確,如果我們能以沉靜安穩的心態學習,最終的結果將會表明,神的旨意是符合最高理性的,祂的目的是要訓練祂的子民忍耐,糾正他們墮落的情感,馴服他們的放縱,使他們習慣於克己,並從遲鈍中覺醒;或者,另一方面,是要擊倒驕傲者,挫敗不敬虔者的詭計,並使他們所有的計劃落空。無論原因如何逃避我們的注意,我們都必須確信它們都存放在祂那裡,因此與大衛一同驚呼:「耶和華我的神啊,你所行的奇事,並你向我們所懷的意念甚多,不能向你陳明;若要陳明,說也說不盡,」(詩篇40:5)。因為我們的逆境應當總是提醒我們自己的罪,使懲罰能使我們悔改,我們還看到基督如何宣告祂父的秘密旨意中,有比按各人所應得的懲罰更多的東西。因為祂論到那生來瞎眼的人說:「這人也沒有犯罪,他的父母也沒有犯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3)。在這裡,災難甚至先於出生,我們的肉體感官會抱怨,好像神如此折磨那些沒有冒犯的人是不仁慈的。但基督宣告,如果我們有足夠清晰的眼睛,我們就會看到在這景象中,祂父的榮耀被燦爛地彰顯出來。我們必須謙遜,不要好像強迫神解釋,而是如此敬畏祂隱藏的判斷,以至於將祂的旨意視為所有理由中最好的。134 當天空烏雲密布,暴風雨來臨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黑暗,以及擊中我們耳朵並以恐懼麻痺我們所有感官的雷聲,使我們想像一切都陷入混亂,儘管在天空中一切仍然平靜安寧。同樣地,當人類事務的騷亂景象使我們無法判斷時,我們仍然應該堅持,神在祂公義和智慧的純粹光芒中,將所有這些騷動保持在適當的從屬地位,並引導它們達到其應有的目的。的確,在這件事上,許多人表現出驚人的愚蠢,他們自作主張地將神的作為置於他們的計算之下,並討論祂的秘密旨意,以及對未知事物做出輕率的判斷,而且比對凡人的行為更為放肆。有什麼比對我們的同輩表現謙遜,寧願暫緩判斷也不願招致魯莽的責備,卻又傲慢地侮辱神隱藏的判斷,這些判斷是我們應當仰望和敬畏的,更為荒謬呢?
2.""""""因此,除非一個人記得他與自己的創造者和世界的創造者打交道,並以謙卑的態度表現出敬畏和崇敬,否則他將無法適當地、有效地思考上帝的旨意。因此,現今有許多狗用惡毒的牙齒撕咬這教義,或者至少用牠們的吠叫攻擊它,拒絕給予上帝比牠們自己的理性所指示的更多的自由。我們也受到何等的無理攻擊,因為我們不滿足於律法的誡命,其中包含了上帝的旨意,並堅持認為世界是由他秘密的旨意所統治的?好像我們的教義是我們自己腦袋的虛構,而不是聖靈清楚宣告並以無數種表達形式重複的!既然一些羞恥感阻止他們膽敢對天堂發出褻瀆,為了讓他們更自由地發洩他們的憤怒,他們假裝與我們爭吵。但是,如果他們拒絕承認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由上帝不可理解的旨意所統治,那麼讓他們解釋聖經宣告「他的判斷是深淵」 (詩篇 36:7) 有何意義。因為當摩西驚呼上帝的旨意「不在天上,以致你說,誰為我們上到天上,為我們取來呢?也不在海外,以致你說,誰為我們過海,為我們取來呢?」 (申命記 30:12, 13),因為它在律法中被熟悉地闡明,所以必然存在另一個隱藏的旨意,它被比作「深淵」。
保羅就這旨意驚呼:「哦!上帝智慧和知識的豐富深奧!他的判斷何等難測,他的道路何等難尋!誰曾知道主的心意?誰曾作過他的謀士呢?」 (羅馬書 11:33, 34)。的確,律法和福音中包含了遠超我們感官的奧秘;但既然上帝為了使他的子民能夠理解他樂意在他的話語中啟示的那些奧秘,就用理解的靈光照他們的心,那麼這些奧秘就不再是深淵,而是一條他們可以安全行走的道路——一盞引導他們腳步的燈——一道生命之光——一所清晰而確定的真理學校。但是,治理世界的奇妙方法被公正地稱為深淵,因為它雖然對我們隱藏,卻值得我們虔誠地崇拜。摩西用幾句話優美地表達了這兩種觀點。「隱秘的事,」他說,「是屬於耶和華我們上帝的;惟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於我們和我們子孫的。」 (申命記 29:29)。我們看到他如何吩咐我們不僅要勤奮地默想律法,還要懷著敬畏之心仰望上帝隱秘的旨意。約伯記也為了使我們的心保持謙卑,包含了對這個崇高主題的描述。約伯記的作者在對宇宙進行了廣泛的考察,並對上帝的作為進行了宏偉的論述之後,最終補充道:「看哪,這不過是他的作為的邊緣;我們所聽見他的是何等微小的一部分呢?」 (約伯記 26:14)。因此,他在另一段經文中區分了居住在上帝裡面的智慧,以及他分配給人類的智慧的程度 (約伯記 28:21, 28)。在論述了自然的奧秘之後,他說智慧「向一切活物的眼目隱藏」;「上帝明白智慧的道路」。不久之後他補充說,智慧已經被揭示出來,以便可以被探究;因為「他對人說,看哪,敬畏主,這就是智慧。」奧古斯丁的話語指的是這一點:「既然我們不知道上帝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以最好的順序進行的,我們就應該懷著良好的意圖,按照律法行事,並在某些事情上按照律法行事,因為他的旨意是不可改變的律法。」 (奧古斯丁,《論八十三個問題》第 83 章第 27 節)。因此,"""既然上帝聲稱自己擁有治理世界的權利,而這權利對我們來說是未知的,那麼,我們就應當謙遜和清醒地遵守他的最高權威,將他的旨意視為我們唯一的正義法則,以及萬物最完美的起因——這並非詭辯家們所誇誇其談的絕對意志,他們以褻瀆和不敬的方式將上帝的公義與他的權能分離,而是那普遍而至高無上的天意,從中流淌出的無一不正當,儘管其原因可能隱藏不露。135
3. 那些學會這種謙遜的人,既不會因為過去的逆境而抱怨上帝,也不會像荷馬筆下的阿伽門農那樣,將自己的邪惡歸咎於他。—— ̔Εγω δ᾽ ούκ ἁίτιός ειμι, ἀλλὰ Ζεὺς και μοι̑ρα. 「不要責怪我,而要責怪朱庇特和命運。」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會像普勞圖斯劇中的青年那樣,因絕望而自毀,彷彿被命運所驅使。「世事無常;人們並非隨心所欲,而只是在履行他們的命運:我將奔向一塊岩石,在那裡結束我的財富和生命。」他們也不會效仿他人,以神之名為自己的罪行作掩護。因為在另一部喜劇中,呂科尼德斯這樣表達自己:「是上帝驅使的:我相信諸神希望如此。如果他們不希望,這事就不會發生,我知道。」他們寧願從聖經中探求並學習什麼是上帝所喜悅的,然後在聖靈的引導下,努力去實現它。他們準備好隨時隨地跟隨上帝的召喚,並以自己的榜樣表明,沒有什麼比認識這教義更有益的了,儘管悖逆之人不應當地攻擊它,因為它有時會被惡意濫用。褻瀆者們以他們愚蠢的幼稚言論大肆喧囂,幾乎可以說是攪亂了天地。如果主已經標記了我們死亡的時刻,那麼它就無法逃避——勞碌和預防都是徒勞的。因此,當一個人不敢走一條他聽說有強盜出沒的道路時;當另一個人為了健康而請醫生,並用藥物折磨自己時;第三個人為了不損害虛弱的體質而戒食粗糙的食物時;第四個人害怕住在危樓裡時;簡而言之,當所有人都設計並以極大的熱情開闢道路,以期達到他們渴望的目標時;這些要麼都是徒勞的補救措施,旨在糾正上帝的旨意,要麼他確定的旨意並未限定生與死、健康與疾病、和平與戰爭,以及其他人們根據自己的願望和厭惡,努力通過自己的勤奮來確保或避免的事物。不,這些瑣事甚至暗示,信徒的禱告必然是悖逆的,更不用說多餘的了,因為他們懇求主為他從永恆中已定之事作出安排。然後,他們將發生的一切歸咎於上帝的旨意,卻縱容那些已知明確設計此事的人。一個刺客殺害了一個誠實的公民?他們說,他執行了上帝的旨意。有人犯了盜竊或通姦?這行為既然是主所預備和命定的,他就是他旨意的執行者。一個兒子對父母的死亡漠不關心,沒有嘗試任何補救措施?他不能反對上帝,因為上帝從永恆中就已如此預定。因此,所有的罪行都以美德之名出現,因為它們符合神聖的命定。
4. 至於未來事件,所羅門輕易地將人的深思熟慮與神的旨意調和。因為他嘲笑那些自以為不受神掌管,而膽敢擅自行動之人的愚蠢,但他也在別處如此表達:
「人心籌劃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 16:9);這暗示著,神的永恆旨意絕不阻礙我們在祂的旨意下,為自己預備並安排所有事務。其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祂既已定下我們生命的界限,同時也將照護生命的責任託付給我們,為我們提供了保存生命的方法,預先警告我們所面臨的危險,並提供了警示和補救措施,使我們不致猝不及防地被壓垮。現在,我們的職責很明確,那就是:既然主已將保衛我們生命的責任託付給我們,我們就應保衛它;既然祂提供幫助,我們就應使用它;既然祂預先警告我們危險,我們就不應魯莽行事;既然祂提供補救措施,我們就不應忽視它們。但有人說,不致命的危險不會傷害我們,而致命的危險則無法透過任何預防措施來抵抗。但如果危險之所以不致命,僅僅是因為主為你提供了抵禦和克服它們的方法呢?看看你的推理與神聖程序有多麼不符:你推斷危險無需防範,因為如果它不致命,你無需預防也能逃脫;然而主卻吩咐你防範危險,正是因為祂不願它致命。136 這些瘋狂的吹毛求疵者忽略了眼前的事實——即主已賦予人類深思熟慮和謹慎的藝術,使他們能夠在祂的旨意下運用這些能力來保存生命;而相反地,由於疏忽和懶惰,他們卻自招與之相關的禍患。為何一個有遠見的人,在為自己的安全謀劃時,能擺脫迫在眉睫的災禍;而一個愚蠢的人,卻因輕率魯莽而滅亡,除非是智慧和愚蠢在兩種情況下都是神聖安排的工具?神樂意向我們隱藏所有未來事件,以便我們將它們視為不確定而預備,並不斷應用所提供的補救措施,直到它們被克服,或證明我們的所有努力都無濟於事。因此,我之前曾說過,神的旨意並非簡單地介入;而是透過運用手段,可謂以可見的形式呈現。
5. 同樣一類人,不恰當地、輕率地將過去的事件歸因於單純的旨意。既然所有偶然事件都依賴於它,那麼,盜竊、通姦或謀殺都不是在沒有神旨意介入的情況下發生的。那麼,他們問道,為什麼竊賊要為搶劫那些主選擇以貧困懲罰的人而受罰?為什麼殺人犯要為殺害那些主已終結其生命的人而受罰?如果所有這些人都服事神的旨意,為什麼他們要受罰?我否認他們服事神的旨意。因為我們不能說一個被邪惡思想驅使的人是奉神的命令服務,他只是追隨自己的惡意慾望。順服神的人,是那些被祂的旨意教導,並朝著神呼召的方向迅速前進的人。但除非透過祂的話語,我們如何能被如此教導呢?因此,祂話語所宣告的旨意,是我們在行動時必須牢記的,神對我們的要求,無非是祂所吩咐的。如果我們設計任何違背祂誡命的事,那不是順服,而是抗命和違背。但如果祂不願意,我們就無法做到。我承認這一點。但我們是為了順服祂而作惡嗎?這當然不是祂所命令的。不,相反地,我們是魯莽行事,不考慮祂的意願,而是被我們自己的熱情慾望所煽動,"""我們懷著命中註定的目的與他抗爭。這樣,我們在作惡的同時,也服從了他公義的旨意,因為他以其無限的智慧,深知如何利用惡劣的工具來達成善的目的。看看這種論證方式是多麼荒謬。他們會認為,罪行不應懲罰其作惡者,因為這些罪行並非沒有神的安排。我承認更多——盜賊、兇手和其他作惡者都是神聖天意的工具,被主自己用來執行他決意施加的審判。但我否認這能為他們的惡行提供任何藉口。因為怎麼會呢?他們會將神牽扯到與他們自己相同的罪惡中嗎?或者他們會用神的公義來掩蓋自己的墮落嗎?他們無法為自己開脫,因為他們自己的良心譴責他們:他們無法指責神,因為他們察覺到所有的邪惡都在自己身上,而在神身上除了對他們邪惡的合法使用之外,什麼都沒有。但有人說他藉由他們的方式行事。那麼,我請問,一具未受限制並被太陽熱量腐爛的屍體,其惡臭從何而來?所有人都看到它是被太陽光線激發的,但沒有人因此說惡臭在光線中。同樣地,既然邪惡的實質和罪責屬於惡人,為什麼會認為神在使用它作為工具時會沾染任何不潔呢?那麼,就停止那種狗一般的傲慢吧,它或許可以從遠處對神的公義吠叫,但卻無法觸及!
6. 這些誹謗,或者說瘋狂的夢想,將會被對神聖天意的純潔而神聖的默想輕易驅散,這種默想是虔誠所要求的,以便我們從中獲得最好最甜美的果實。因此,基督徒既然最充分地確信萬事都按神的安排發生,並且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他將永遠將目光投向神,視他為事件的主要原因,同時適當地考慮次要原因在其應有的位置。其次,他將毫不懷疑有一種特殊的護理在為他的保守而警醒,並且不會讓任何事情發生,除非它會轉化為他的益處和安全。但由於其首要任務是人,然後才是其他受造物,他將感到確信神的護理統治著兩者。關於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他都會承認他們的謀劃、願望、目標和能力都在神的手中,神有完全的權力隨意轉動他們,並隨時約束他們。有無數最清楚的應許證明了特殊的護理看顧著信徒的安全。137 「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摸你們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我們有堅固的城;神要將救恩定為城牆和外郭。」「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不,聖經歷史書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聖徒的道路受到主的如此細心保護,甚至防止他們腳碰石頭。因此,正如我們剛才公正地駁斥了那些虛構一種普遍護理,卻不屑於特別關心每個受造物的觀點一樣,我們特別認識到這種對我們自己的關懷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的救主在宣告即使一隻麻雀若沒有他父的旨意,也不會掉在地上之後,立即應用說,人比許多麻雀更有價值,"""我們應該考慮到上帝更仔細地為我們提供。他甚至將此延伸到如此地步,以至於向我們保證,我們頭上的頭髮都已被數算。如果連我們頭上的一根頭髮,若非按照他的旨意,都不能掉落,我們還能奢求什麼呢?我所說的不僅僅是泛指人類。上帝既然選擇教會作為他的居所,那麼毫無疑問,在治理教會時,他會特別彰顯他父性的關懷。
7. 上帝的僕人被這些應許和榜樣所堅固,將會加上那些教導所有人都受他權力管轄的經文,無論是為了使他們心悅誠服,還是為了遏制他們的邪惡,並阻止其為害。因為是主使我們得蒙恩寵,不僅在那些對我們友善的人面前,也在埃及人眼前(出埃及記 3:21),以各種方式挫敗我們敵人的惡意。有時他使他們完全失去理智,以至於他們無法健全或清醒地做任何事。他就是這樣差遣撒旦在所有先知的口中說謊,以欺騙亞哈(列王紀上 22:22);他藉著年輕人的建議,使羅波安如此昏庸,以至於他的愚蠢使他失去了王國(列王紀上 12:10, 15)。有時,當他讓他們保有理智時,他卻使他們充滿恐懼和沮喪,以至於他們既不願也不打算執行他們所設計的。有時,在允許他們嘗試情慾和憤怒所建議的事情之後,他也會及時中斷他們的進程,不讓他們完成已經開始的事情。因此,亞希多弗的計謀,本來會對大衛造成致命的傷害,卻在時機未到之前就被挫敗了(撒母耳記下 17:7, 14)。因此,為了他百姓的益處和安全,他掌管所有的受造物,甚至連魔鬼本身,我們看到,若沒有他的允許和命令,也不敢對約伯做任何事。這種認識必然會帶來順境中的感恩、逆境中的忍耐,以及對未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安全感。因此,凡事順遂如願,基督徒都會完全歸功於上帝,無論他是透過人的幫助,還是藉由無生命的受造物而經歷了他的恩惠。因為他會這樣自忖:這確實是主使這些人的心傾向於我,使他們依附於我,成為他恩慈的工具。在豐收時,他會認為是主垂聽了天,使天垂聽了地,地又垂聽了她自己的後代;在其他情況下,他會毫不懷疑他所有的繁榮都歸因於神的祝福,並在如此多的情況下受到提醒,覺得不可能不感恩。
8. 如果有任何逆境臨到他,他會立刻將心靈提升到上帝那裡,上帝的手在使我們產生耐心和心靈的平靜溫和方面最為有效。如果約瑟一直將思想停留在他兄弟的背叛上,他絕不可能恢復對他們的兄弟情誼。但他轉向主,忘記了傷害,並且如此傾向於溫和與憐憫,以至於他甚至自願安慰他的兄弟們,告訴他們:「不要因為你們把我賣到這裡而憂傷或生氣;因為上帝差我先你們而來,是為了保全生命。」「至於你們,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世記 45:5;50:20)。如果約伯轉向那些搶劫他的迦勒底人,他會立刻被復仇之火點燃,但他認識到這是主的工作,他用這句最美麗的話來安慰自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 1:21)。同樣,當大衛被示每用石頭和咒罵攻擊時,如果他立刻將目光集中在那個人身上,他會催促他的人民報復傷害;但他意識到他並非沒有主的衝動而行動,他反而使他們平靜下來。「就讓他咒罵吧,」他說,「因為耶和華吩咐他咒罵大衛。」他用同樣的約束在別處抑制他過度的悲傷,「我默不作聲,不開口,因為這是你做的,」(詩篇 39:9)。如果對於憤怒和不耐煩沒有更有效的補救方法,那麼那些學會如此默想神聖天意的人,能夠始終將自己的思想帶到這一點:主願意如此,因此必須忍受;不僅因為與他爭鬥是不合法的,而且因為他所願意的沒有什麼是不公正和不合適的。總而言之,當我們被惡人無故攻擊時,忽略他們的惡意(這只會加劇我們的悲傷,並激發我們報復的念頭),讓我們記住要仰望上帝,並確信敵人對我們所做的任何邪惡行為,都是上帝公義的安排所允許和發出的。保羅為了抑制我們報復傷害的慾望,明智地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與血肉之軀爭戰,而是與我們的屬靈敵人魔鬼爭戰,以便我們為這場爭鬥做好準備(以弗所書 6:12)。但要平息所有激情的衝動,最有用的考量是,上帝武裝魔鬼以及所有惡人進行衝突,並作為仲裁者,以鍛鍊我們的耐心。但如果壓迫我們的災難和苦難發生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讓我們回想律法的教義(申命記 28:1),所有繁榮都源於上帝的祝福,所有逆境都是他的咒詛。讓我們對那可怕的警告感到戰慄:「如果你們不因這些事而悔改,反而與我作對;那麼我也要與你們作對,」(利未記 26:23, 24)。這些話譴責我們的麻木不仁,當我們憑著肉體的感覺,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偶然的,我們既沒有因上帝的恩慈而受激勵去敬拜他,也沒有因他的鞭打而受激勵去悔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耶利米(耶利米哀歌 3:38)和阿摩司(阿摩司書 3:6)嚴厲地責備猶太人,因為他們不相信善與惡都是由上帝的命令產生的。以賽亞書中的話語也有同樣的意思:「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我耶和華做這一切的事,」(以賽亞書 45:7)。
9. 同時,基督徒不會忽視次要原因。因為,當他將那些幫助他的人視為神聖恩典的僕人時,他不會因此而忽略他們,彷彿他們的恩惠不值得感激,而是真誠地感激他們,樂意承認這份恩情,並盡其所能地回報。總之,在他所領受的祝福中,他會敬畏並頌揚上帝為主要施恩者,但也會尊敬人為他的僕人,並認識到,事實上,他因上帝的旨意而對那些藉著他們的手,上帝樂意向他施恩的人負有義務。如果他因疏忽或不謹慎而遭受任何損失,他確實會相信這是主的旨意,但同時,他也會歸咎於自己。如果一個他有責任照顧,卻被他疏忽對待的人因疾病而去世,儘管他知道那個人已經達到了一個無法逾越的界限,他也不會因此而減輕自己的過失,而是,由於他未能忠實地履行對他的職責,他會覺得那個人是因他有罪的疏忽而喪生的。更不用說在盜竊或謀殺案中,存在欺詐和預謀惡意的情況下,他不會以神聖天意為藉口來掩飾,而是在同一罪行中清楚地認識到上帝的公義和人的不義,因為它們是分別顯現的。但在未來的事件中,他尤其會考慮這些次要原因。如果他沒有被剝奪可以為他安全所用的幫助,他會將其視為神聖的祝福;但他不會因此而疏於採取措施,也不會遲於尋求那些他認為有能力幫助他的人的幫助。他將所有受造物能給予他的幫助,都視為上帝伸給他的手,他會將它們視為神聖天意的合法工具加以利用。由於他無法確定他所從事的任何事務的結果會如何(除了他知道,在所有事情上,主都會為他的益處預備),他會熱切地追求他認為最好的,只要他的能力允許。在採取措施時,他不會被自己的印象所左右,而是會將自己交託並順服於上帝的智慧,以便在他的引導下走上正途。然而,他對外部幫助的信心不會達到這樣的程度:它的存在會讓他感到安全,它的缺失會讓他感到沮喪,彷彿他一無所有。他的心將永遠只專注於上帝的旨意,任何對當前情況的考慮都不會讓他偏離對它的堅定沉思。因此,約押雖然承認戰役的結果完全掌握在上帝手中,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不活躍,而是奮力地履行他應有的職責,「你們要剛強,」他說,「我們為我們的百姓和我們神的城邑作大丈夫吧!願耶和華憑他自己的旨意而行。」(撒母耳記下 10:12)。同樣的信念使我們免於魯莽和虛假的自信,同時也會激勵我們不斷禱告,並在我們的腦海中充滿美好的希望,它將使我們感到安全,並敢於面對我們周圍的所有危險。
10. 在這裡,我們被迫想起虔誠心靈的無價幸福。無數的疾病困擾著人類生命,並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呈現死亡。不必超越我們自己,因為身體是千百種疾病的容器,甚至是滋生地,一個人無法在不攜帶許多毀滅形式的情況下移動。他的生命在某種程度上與死亡交織在一起。因為當冷熱帶來同樣的危險時,還能說什麼呢?然後,無論你轉向哪個方向,所有周圍的物體不僅可能造成傷害,而且幾乎公開地威脅並似乎呈現即時的死亡。登上船隻,你離死亡只有一塊木板的距離。騎上馬匹,腳步的絆倒危及你的生命。走在街上,屋頂上的每一塊瓦片都是危險的來源。如果鋒利的工具在你自己手中,或在朋友手中,可能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你看到的所有兇猛野獸都是為你的毀滅而武裝起來的生物。即使在高牆環繞的花園裡,一切都令人愉悅,蛇有時也會潛伏其中。你的房子,不斷暴露在火災中,白天以貧困威脅你,夜晚以毀滅威脅你。你的田地,遭受冰雹、霉病、乾旱和其他損害,預示著貧瘠,從而導致饑荒。我沒有提到毒藥、背叛、搶劫,其中一些在家中困擾我們,另一些則在國外跟隨我們。在這些危險中,人豈不是非常悲慘嗎?就像一個比活著更像死了的人,艱難地喘著焦慮而微弱的氣息,就好像一把出鞘的劍不斷懸在他的脖子上?或許有人會說這些事情很少發生,至少不是總是發生,也不是對所有人發生,當然從來不會同時發生。我承認這一點;但既然我們被他人的例子提醒,這些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而且我們的生命並不比他們例外,那麼就不可能不害怕和恐懼,就好像它們將要降臨在我們身上一樣。你能想像比這種恐懼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嗎?再加上,當有人說人是萬物中最崇高的生物,卻暴露在命運的每一個盲目和隨機的打擊之下時,這對上帝來說簡直是一種侮辱。然而,在這裡,我們只是指人如果被置於機遇的統治之下,他應該感受到的痛苦。
11. 但一旦神聖天意的光芒照亮了信徒的靈魂,他不僅從以前壓迫他的極度恐懼和焦慮中解脫出來,而且從所有的憂慮中解脫出來。因為他對機遇的想法感到理所當然的戰慄,所以他可以自信地將自己交託給上帝。我說,這是他的安慰,他的天父如此將萬物置於他的權能之下——如此隨心所欲地以他的點頭來治理它們——如此以他的智慧來規範它們,以至於除了按照他的安排之外,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他蒙受恩寵,並被託付給他的天使照護,火、水、刀劍都不能傷害他,除非上帝這位他們的主人樂意允許。因為詩篇如此歌唱:「他必救你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和毒害的瘟疫。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他的誠實是你的大小盾牌。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間滅人的毒病」等等(詩篇91:2-6)。因此,聖徒們歡欣鼓舞的信心是:「耶和華是我的幫助,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耶和華在我幫助我的人中。」「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詩篇118:6;27:3;23:4)。
我問,他們的信心為何從不失敗,難道不是因為當世界看似隨機運轉時,他們知道上帝無處不在地工作,並確信他的工作將是他們的保障嗎?"""當他們受到魔鬼和邪惡之人的攻擊時,如果他們不藉著回憶和默想神的護理而得到堅固,他們就必然會立刻絕望。但是,當他們想起魔鬼和所有不敬虔之人的整個隊伍,都被神的手像韁繩一樣四面八方地控制著,以至於他們既不能構思任何邪惡,也不能計劃他們所構思的,無論他們計劃了多少,都不能動一根手指去實施,除非在祂允許的範圍內,不,除非在祂命令的範圍內;他們不僅被祂的枷鎖束縛,甚至被迫為祂服務——當敬虔之人想到所有這些事情時,他們就有充足的安慰來源。因為,正如主有權武裝這些敵人的狂怒,並隨意轉變和指定它一樣,祂也有權決定其程度和終結,以防止他們脫韁並隨心所欲地放縱。保羅憑藉這種信念,他在一處說他的旅程被撒旦阻礙(帖撒羅尼迦前書 2:18),在另一處則在神的允許下決定 undertaking it(哥林多前書 16:7)。如果他只說撒旦是障礙,他可能似乎賦予了撒旦過多的權力,好像撒旦甚至能夠推翻神的旨意;但現在,當他讓神成為支配者,所有旅程都取決於祂的允許時,他表明,無論撒旦如何策劃,除非祂樂意發話,否則撒旦什麼也做不成。出於同樣的原因,大衛考慮到人類生活在滾動和某種程度上旋轉時所經歷的各種轉變,他回到這個避難所,「我的時光在你的手中」(詩篇 31:15)。他本可以用單數形式說生命的歷程或時間,但他用「時光」來表達,無論人的狀況多麼不穩定,不斷發生的變遷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因此,利汛和以色列王在聯合起來毀滅以色列之後,似乎是點燃的火炬,要毀滅和吞噬這片土地,卻被先知稱為「冒煙的火把」。他們只能冒出一點煙(以賽亞書 7:4)。同樣,法老,當他因其財富、力量和眾多軍隊而令所有人感到恐懼時,被比作最大的野獸,而他的軍隊則被比作魚;神宣告祂將用祂的鉤子捕捉領袖和軍隊,並將他們拖到祂喜歡的地方(以西結書 29:4)。總之,為了不再贅述,請注意,你將立刻明白,對神的護理的無知是所有痛苦中最大的,而對它的認識則是最高的幸福。
12. 關於神的護理,就其有助於信徒的堅實教導和安慰而言(因為,至於滿足愚蠢之人的好奇心,這是一件無法做到也不應嘗試的事情),如果沒有一些似乎暗示與我們所闡述的觀點相反的段落,即神的旨意不是堅定和穩定的,而是隨著世俗事務的變化而變化的,那麼就已經說得夠多了。首先,關於神的護理,據說祂後悔造人(創世記 6:6),以及立掃羅為王(撒母耳記上 15:11),並且祂將後悔祂曾決意加諸於祂子民的惡,只要祂看到他們有所改進(耶利米書 18:8)。其次,祂的旨意有時據說會被廢除。祂曾藉著約拿向尼尼微人宣告:「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必被傾覆」,但他們一悔改,祂就傾向於一個更仁慈的判決(約拿書 3:4-10)。祂曾藉著以賽亞的口向希西家預告他的死訊,但祂被他的眼淚和禱告所感動,延遲了死期(以賽亞書 38:15;列王紀下 20:15)。因此,許多人爭辯說,神並沒有藉著永恆的旨意來固定人類事務,"""但祂按照每個人的功過,並按照祂認為正確和公正的方式,處理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至於悔改,我們必須認為它在上帝那裡不可能存在,就像無知、錯誤或無能一樣。如果沒有人會故意或自願地讓自己陷入悔改的必要性,那麼我們就不能將悔改歸因於上帝,除非我們說祂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或者祂無法避免,或者祂倉促輕率地做出決定,然後立即後悔。但這與聖靈的意思相去甚遠,因為在提到悔改時,祂聲明上帝不受任何後悔情緒的影響,祂不是人,所以祂不會悔改。而且必須注意的是,在同一章中,兩件事如此結合,以至於對這些段落的比較巧妙地消除了矛盾的表象。當說上帝後悔立掃羅為王時,改變這個詞是比喻性的。不久之後,又補充說:「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說謊,也不後悔;因為祂不是人,所以祂不會後悔」(撒母耳記上 15:29)。在這些話中,祂的不變性被清楚地斷言,沒有任何比喻。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管理人類事務方面,上帝的旨意是永恆的,並且超越一切類似悔改的事物。為了讓祂的堅定不移毫無疑問,甚至祂的敵人也被迫為此作證。因為巴蘭,即使違背自己的意願,也表現出爆發出這樣的感嘆:「上帝不是人,祂不會說謊;也不是人子,祂不會後悔:祂說了,難道祂不去做嗎?或者祂說了,難道祂不使它實現嗎?」(民數記 23:19)。
13. 那麼,悔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這與其他表達方式的意思完全相同,上帝以人類的方式向我們描述。因為我們的軟弱無法達到祂的高度,所以我們所接受的任何關於祂的描述都必須降低到我們的理解能力,才能被理解。而降低的方式是將祂描繪成不是祂真實的樣子,而是我們對祂的想像。儘管祂無法感受到任何擾動的情緒,但祂聲稱祂對惡人發怒。因此,當我們聽到上帝發怒時,我們不應該想像祂有任何情緒,而應該考慮這種說話方式是為了適應我們的感官,當上帝施行審判時,祂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個被激怒和惱怒的人,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悔改這個詞下想像任何比行動改變更多的東西,人們習慣於通過這種改變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因此,因為人類的任何改變都是為了糾正不滿意的事情,而糾正來自於悔改,所以應用於上帝的同一個詞只是意味著祂的程序改變了。同時,祂的旨意或意志沒有顛倒,祂的情感沒有改變。祂從永恆就預見、批准、決定的一切,祂都以不變的統一性來執行,無論在人眼中這種變化看起來多麼突然。
14. 神聖歷史雖然記載了向尼尼微人宣告的毀滅被赦免,以及希西家在接到死亡通知後生命得以延長,但這並不意味著上帝的旨意被廢止。那些這樣認為的人對威脅的含義存在錯覺,這些威脅雖然簡單地肯定,但卻包含著一個取決於結果的默示條件。主為什麼派約拿去尼尼微人那裡預言他們城市的傾覆?祂為什麼通過以賽亞向希西家預告他的死亡?祂本可以不發出任何災難通知就毀滅他們和祂。祂有別的目的,而不是給他們一個死亡警告,讓他們在災難來臨之前遠遠地看到它。這是因為祂不希望他們被毀滅,而是希望他們悔改,從而從毀滅中得救。當約拿預言尼尼微將在四十天內被傾覆時,他這樣做是為了阻止傾覆。當希西家被禁止奢望更長的壽命時,正是為了讓他獲得更長的壽命。現在誰看不出來,上帝藉著這種威脅,是希望喚醒那些被他嚇倒的人悔改,以便他們能夠逃脫他們罪孽應得的審判?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案件本身的性質就迫使我們在簡單的譴責中補充一個默示的條件。這一點甚至得到了類似案例的證實。主斥責亞比米勒王帶走了亞伯拉罕的妻子,說了這些話:「看哪,你是一個死人,因為你所娶的那個女人;因為她是有夫之婦。」但是,在亞比米勒辯解之後,他這樣說:「把那人的妻子還給他,因為他是先知,他會為你禱告,你就會活著;如果你不還她,要知道你必死無疑,你和你所有的一切都必死無疑,」(創世記 20:3, 7)。你看,他藉著第一次宣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渴望作出補償,而藉著第二次宣告,他清楚地解釋了他的意願。由於其他段落也可以類似地解釋,你不能從中推斷出主在任何方面都貶低了他先前的旨意,因為他收回了他所頒布的。當他藉著宣告懲罰,勸誡那些他希望饒恕的人悔改時,他為他的永恆旨意鋪平了道路,而不是在意志或言語上改變分毫。唯一的區別是,他沒有用那麼多音節表達那些容易理解的事情。以賽亞的話必須保持真實:「萬軍之耶和華已經定意,誰能廢棄呢?他的手已經伸出,誰能使它縮回呢?」(以賽亞書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