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13:3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本章的劃分如此荒謬,我不得不加以修改,特別是因為我無法方便地以其他方式解釋它。將一個獨立的句子與前文連接起來,而這個句子與後文如此吻合——甚至因此變得完整——這有什麼意義呢?這很可能是抄寫員的錯誤。然而,無論如何,在命令人們主要關注教化之後,他現在宣稱他將向他們展示更重要的東西——一切都應按照愛的法則來規範。那麼,當愛是我們所有行動的規範原則時,這就是最卓越的道路。一開始,他就是基於這一點——所有卓越之處,如果沒有愛,都毫無價值;因為沒有什麼是如此卓越或可貴,以至於在上帝眼中不會被玷污,如果缺乏愛的話。他這裡所教導的,與他在其他地方所教導的並無二致,當他宣稱愛是律法的目的和完美的紐帶時(提摩太前書 1:5),以及當他使敬虔者的聖潔完全在於此時(歌羅西書 3:14)——因為上帝在律法的第二塊石版中還向我們要求什麼呢?因此,如果我們所有的行為都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它們是否顯然是出於愛——那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其他方面卓越的恩賜,只有當它們服從於愛時才具有真正的價值,那也不足為奇了。
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他從口才開始,這確實是一種令人欽佩的天賦,就其本身而言;但如果沒有愛,在上帝的眼中並不能使人受人稱讚。當他談到天使的方言時,他使用了一種誇張的表達方式,來表示獨特或傑出的事物。同時,我更傾向於將其解釋為指語言的多樣性,哥林多人對此非常看重,他們以野心——而不是果實——來衡量一切。776 他說:「使自己精通所有的語言,不僅是人的語言,甚至是天使的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沒有愛,你沒有理由認為你在上帝眼中比一個單純的鈸更高貴。」
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恩。他甚至將這種恩賜的尊嚴貶為虛無,777 儘管他曾將其置於所有其他恩賜之上。知道一切奧秘,似乎是作為解釋而添加到「先知講道」一詞之後的,但由於「知識」一詞緊隨其後,而他之前曾單獨提及過(哥林多前書 12:8),因此值得你考慮,這裡的「奧秘的知識」是否可能意味著智慧。至於我自己,雖然我不敢斷言是這樣,但我非常傾向於這種觀點。
他所說的信心是特殊的,從緊隨其後的子句「以致我能移山」中可以明顯看出。因此,詭辯家們當他們為了貶低信心的卓越而歪曲這段經文時,他們一無所成。因此,由於「信心」一詞(πολύσημον)有多種含義,謹慎的讀者應當觀察它所採用的意義。然而,保羅,正如我已經說過的,他自己就是解釋者,他將這裡的信心限制在神蹟上。這就是金口約翰所說的「神蹟的信心」,也是我們所說的「特殊信心」,因為它不領會整個基督,而只是他在行神蹟方面的能力;因此,它有時可能存在於一個人身上,而沒有成聖的靈,就像在猶大身上一樣。778
3. 我若將所有的財產賙濟窮人。779 這確實值得最高的讚揚,如果就其本身而言;但由於慷慨在許多情況下是出於野心——而不是出於真正的慷慨,或者即使慷慨的人缺乏愛的其他方面(因為即使是內心感受到的慷慨,"""只是愛的其中一個部門,)那麼,一件在其他方面值得稱讚的作品,在世人眼中可能確實表現出色,並受到他們的讚揚,但在上帝眼中卻一文不值。
即使我獻出我的身體。他無疑談到殉道,這是一種最可愛、最卓越的行為;因為還有什麼比那堅不可摧的心靈力量更令人欽佩的呢?它使一個人毫不猶豫地為福音的見證獻出生命。然而,即使是這個,如果心靈缺乏愛,上帝也視為一文不值。他提到的那種懲罰在當時的基督徒中並不那麼普遍;因為我們讀到,當時的暴君,寧願用刀劍而不是火焰來摧毀教會,780 除了尼祿,在他的狂怒中,也訴諸於焚燒。然而,聖靈似乎在這裡透過保羅的口預言了即將到來的迫害。但這是一個離題。這段經文的主要真理是——愛是我們行動的唯一準則,也是調節上帝恩賜正確使用的唯一方法,如果沒有愛,無論在世人眼中多麼宏偉,上帝都不會認可。因為如果缺乏愛,所有美德的美麗都只是虛有其表——只是空洞的聲音——一文不值——甚至更糟,是令人反感和厭惡的。至於天主教徒從中得出的推論——因此愛比信心對我們的稱義更有幫助,我們稍後將駁斥它。目前,我們必須繼續注意接下來的內容,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4. 愛是恆久忍耐。他現在從愛的效果或果實來稱讚愛,但同時這些讚美不僅是為了稱讚愛,也是為了讓哥林多人明白愛的作用和本質。然而,主要目的是要表明愛對於維護教會合一的重要性。我也毫不懷疑他間接地責備哥林多人,透過呈現一個對比,讓他們可以透過反面認識自己的惡習。
愛的第一個讚美是——透過耐心忍受許多事情,它促進了教會的和平與和諧。與此密切相關的是第二個優點——溫柔和寬厚,因為這就是動詞 χρηστεύεσθαι 781 的意思。第三個優點是——它能抵制競爭,競爭是所有爭執的根源。在競爭之下,他包含了嫉妒,嫉妒是一種與之密切相關的惡習,或者更確切地說,他指的是與嫉妒相關並經常源於嫉妒的競爭。因此,在嫉妒盛行的地方——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第一或顯得如此的地方,愛就沒有立足之地。
我所翻譯的——不行為粗暴——在希臘文中是 χρηστεύεσθαι。伊拉斯謨將其翻譯為「不倔強」。782 確實,這個詞有不同的含義;但由於它有時被理解為——因自負而變得兇猛或粗暴,這個含義似乎更適合我們眼前的這段經文。783 因此,保羅將節制歸因於愛,並宣稱愛是約束人的韁繩,使他們不至於爆發兇猛,而是能夠和平有序地生活在一起。他進一步補充說,愛沒有絲毫驕傲的性質。784 因此,受愛支配的人不會因驕傲而自高自大,以至於輕視他人並自滿。785
5. 不做不合宜的事。伊拉斯謨將其翻譯為「不輕蔑」;但由於他沒有引用任何作者來支持這種解釋,我寧願保留其固有和通常的含義。然而,我這樣解釋——愛不會以愚蠢的炫耀而得意忘形,也不會虛張聲勢,而是保持節制和得體。透過這種方式,他再次間接地責備哥林多人,因為他們以不合宜的傲慢可恥地無視所有得體。786
不求自己的益處。從這點我們可以推斷,我們天生離心中有愛有多麼遙遠;因為我們天生傾向於愛自己、關心自己,並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更確切地說,我們是盲目地衝向它。787 對於這種扭曲的傾向,補救措施 788 就是愛,它引導我們停止關心自己,轉而關心我們的鄰居,愛他們並關心他們的福祉。此外,尋求自己的事 789 就是專注於自我,完全被對自己利益的關心所佔據。這個定義解決了這個問題:基督徒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合法?因為保羅在這裡並不是責備所有形式的自我關心,而是過度的自我關心,這源於對自己過度而盲目的依戀。現在,過度之處在於——如果我們只顧自己而忽略他人,或者如果我們對自己利益的渴望使我們偏離了上帝命令我們對鄰居應有的關心。790 他補充說,愛也是抑制爭吵的韁繩,這從前兩句話中可以得出。因為在有溫柔和忍耐的地方,人們不會突然生氣,也不容易被激怒而爭吵和鬥爭。791
7. 凡事包容等等。透過所有這些陳述,他暗示愛既不急躁也不惡毒。因為凡事包容和忍耐是忍耐的一部分;凡事相信和盼望是坦誠和善良的一部分。""""""由於我們天生過於自私,這種惡習使我們變得陰沉和暴躁。結果是,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抬著他走,但他自己卻不願幫助別人。這種疾病的解藥是愛,它使我們順服我們的弟兄,並教導我們將我們的肩膀放在他們的重擔上。(加拉太書 6:2。)此外,由於我們天生懷恨在心,因此我們也多疑,幾乎把所有事情都看作是惡意的。另一方面,愛將我們召回仁慈,使我們對鄰居抱持善意和坦誠的看法。
當他說「凡事」時,你必須理解他指的是那些應該忍受的事情,並且以合適的方式忍受。因為我們不應容忍惡習,以至於用奉承來認可它們,或者通過對它們視而不見,因我們的怠惰而鼓勵它們。此外,這種忍耐不排除糾正和公正的懲罰。判斷事物時的仁慈也是如此。
愛凡事相信——並非基督徒故意且樂意地讓自己受騙——並非他放棄謹慎和判斷力,以便更容易被利用——並非他忘記了區分黑白的方法。那麼是什麼呢?他在此要求,正如我已經說過的,判斷事物時的單純和仁慈;他宣稱這 792 點是愛的永恆伴隨。結果將是,一個基督徒會認為,寧願因自己的仁慈和隨和的性情而受騙,也不願因不友善的懷疑而冤枉他的弟兄。
8. 愛永不止息。這裡我們看到愛的另一個優點——它永恆不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熱切渴望這種永不終止的優點。因此,愛必須優於暫時和會朽壞的恩賜。預言會終止,方言會停止,知識會廢去。因此,愛比它們更卓越,因為當它們終止時,愛卻存留。
天主教徒曲解這段經文,目的是為了建立他們所捏造的教義,而這教義在聖經中毫無根據——即已故聖徒的靈魂為我們向神禱告。因為他們這樣推論:「禱告是愛的永恆職責——愛存在於已故聖徒的靈魂中——因此他們為我們禱告。」就我而言,雖然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爭論過於激烈,但為了不讓他們認為他們因此獲得了很大的優勢,我簡要地回應他們的異議。
首先,儘管愛永不止息,但這不必然意味著它(如俗語所說)處於持續的運作中。因為有什麼能阻止我們主張聖徒們現在正享受平靜的安息,而不以現有的職責來實踐愛呢?793 我請問你,這有什麼荒謬之處呢?其次,如果我主張為弟兄代禱並非愛的永恆職責,他們又如何證明相反的觀點呢?一個人要為另一個人代禱,他必須了解對方的需要。如果我們可以推測死者的狀態,那麼一個更可能的假設是,已故的聖徒對這裡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不是他們知道我們的需要。天主教徒確實想像,他們在神視中享受的光線反射中看到整個世界;但這是一種褻瀆且完全異教的發明,它帶有更多的埃及神學氣味,794 而非符合基督教哲學。那麼,如果我主張聖徒們對我們的處境一無所知,因此不關心我們呢?天主教徒會用什麼論點來壓迫我,迫使我接受他們的觀點呢?如果我斷言他們如此專注並被神的異象所吞噬,"""除了這些,他們什麼都不想嗎?他們如何證明這不合乎理性?如果我回答說,使徒在此提到的愛的永恆,將在末日之後,與中間的時間無關,那該怎麼辦?如果我說,相互代禱的職責只賦予活著的人和寄居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因此根本不適用於已故的人,那該怎麼辦?
但我已經說得夠多了;因為他們所爭論的重點我沒有確定,這樣我就不會在一個不需要爭論的事情上引起任何爭議。然而,重要的是要順便注意到,他們從這段經文中得到的支持是多麼少,他們認為這段經文是他們堅固的堡壘。讓我們認為這就足夠了,它沒有任何聖經聲明的支持,因此,他們魯莽和輕率地堅持它。795
無論知識如何,它都將被毀滅。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些詞的含義;但由此產生了一個不小的問題——那些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其他恩賜上都出類拔萃的人,在神的國度裡會不會和白痴一樣?首先,我希望告誡796虔誠的讀者,不要過度地困擾自己去探究這些事情。他們寧願尋求到達神國的道路,也不要好奇地詢問我們在那裡會是什麼狀況;因為主自己已經用他的沉默將我們從這種好奇心中召回。我現在回到這個問題。就我所能推測的,甚至可以從這段經文中部分推斷出來——因為學習、語言知識和類似的恩賜都是為了滿足今生的需要,我不認為那時還會有任何這些東西存在。然而,有學問的人不會因為缺乏這些而遭受任何損失,因為他們將會得到這些東西的果實,這更值得稱讚。797
13: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3: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3:12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他現在證明,預言和那類的其他恩賜都已廢止,798因為它們是為了幫助我們的軟弱而賜予我們的。現在,我們的缺陷總有一天會終結。因此,即使是那些恩賜的使用,也將同時停止,因為如果它們仍然存在卻毫無用處,那將是荒謬的。所以,它們將會消逝。他將這個主題貫穿到本章的結尾。
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這段經文被大多數人誤解,好像它意味著我們的知識,以及我們的預言,尚未完美,但我們每天都在其中進步。然而,保羅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擁有知識和預言,是因為我們的缺陷。因此,「有限」這個詞的意思是——「因為我們還不完美。」所以,知識和預言在我們中間存在,只要這種缺陷依附於我們,它們就是幫助。確實,我們一生都應該進步,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只是開始。然而,讓我們注意保羅想要證明什麼——所討論的恩賜只是暫時的。現在他從這樣一個情況來證明這一點,即它們的益處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每天都在進步,朝著目標努力。
10. 等到那完全的來到。「當目標達成時,比賽中的幫助就會被廢除。」然而,他保留了他已經使用過的表達形式,當他將完美與「有限」對比時。「完美,」他說,「當它到來時,將會終結一切幫助缺陷的事物。」但是,那完美何時會到來呢?它確實始於死亡,因為那時我們將身體連同許多軟弱一同脫去;但它不會完全顯現,直到審判日,正如我們稍後將聽到的。因此,我們推斷,這整個討論被無知地應用於中間時期。
11. 我作孩子的時候。他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他所說的。因為有許多事物適合孩子,但長大成人後就會被廢除。例如,教育對童年是必要的;它不適合成年。799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就需要教育。我們遠未達到智慧的完美。因此,那種在某種程度上是屬靈成熟的完美,將會終結教育及其附帶的一切。在他寫給以弗所人的書信中(以弗所書 4:14),他勸告我們不再作孩子;但他在那裡有另一個考慮,我們將在談到那段經文時再討論。
12.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這裡我們應用了這個比喻。「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知識程度,可以說,適合不完美和童年;因為我們還沒有清楚地看到天國的奧秘,我們也還沒有清晰地享受它們。」為了表達這一點,他使用了另一個比喻——我們現在只像在鏡子裡看,因此是模糊的。他用「謎」這個詞來表達這種模糊。800
首先,毫無疑問,他將道的職事以及為其行使所需的工具比作鏡子。因為神,雖然是不可見的,卻指定了這些方法來向我們顯現自己。同時,這也可以看作是延伸到整個世界的結構,其中神的榮耀向我們顯現,正如羅馬書 1:16 和哥林多後書 3:18 所述。在羅馬書 1:20 中,使徒將受造物稱為鏡子,801在其中可以看到神不可見的威嚴;但由於他這裡特別討論的是服事教會的屬靈恩賜及其附帶物,我們將不會偏離我們目前的主題。
道的職事,"""我說,就像一面鏡子。因為天使不需要說教,也不需要其他次要的幫助,也不需要聖禮,因為他們以另一種方式享受著對上帝的異象;802 上帝也不僅僅在鏡子中向他們展示他的面容,而是公開地顯現自己與他們同在。我們這些尚未達到那樣崇高境界的人,在聖言中,在聖禮中,總之,在教會的整個事奉中,看到上帝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保羅在這裡所說的這種異象帶有模糊性——並非因為它可疑或虛幻,而是因為它不像最終在末日所呈現的那樣清晰。他在第二封書信中用其他話語教導了同樣的事情——(哥林多後書 5:7)——即,
只要我們住在身體裡,我們就與主分離;
因為我們憑信心行事,而不是憑眼見。
因此,我們目前的信心將上帝視為缺席。為什麼呢?因為它看不到他的面容,而是滿足於鏡中的形象;但當我們離開世界,去到他那裡時,它將看到他近在眼前。
因此,我們必須這樣理解——我們現在從他的話語中得到的對上帝的認識,確實是確定而真實的,其中沒有任何混亂、困惑或黑暗,但相對而言被稱為模糊,因為它遠不及我們所期待的清晰顯現;因為那時我們將面對面地看見。803 因此,這段經文與其他經文完全不矛盾,那些經文有時談到律法的清晰,有時談到整部聖經的清晰,但更特別是福音的清晰。因為我們在聖言中(就對我們有利而言)得到了上帝赤裸而公開的啟示,其中沒有任何複雜之處,會讓我們懸而未決,正如惡人所想像的那樣;804 但這與我們眼中的異象相比,所佔的比例是多麼小啊!因此,它只是在比較意義上被稱為模糊。
副詞「那時」指的是末日,而不是緊隨死亡之後的時間。同時,儘管完全的異象將推遲到基督的日子,但當我們的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不再需要外在的事奉或其他次要的幫助時,對上帝更近的異象將在死後立即開始享受。然而,保羅,正如我剛才提到的,並沒有對死者的狀態進行任何深入的討論,因為對此的了解對虔誠並沒有特別的幫助。
現在我所知道的有限。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知識的程度是不完美的,正如約翰在他的書信中所說的(約翰一書 3:1,2),
我們確實知道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但這尚未顯明,直到我們看見上帝的本相。
那時我們將看見上帝——不是在他的形象中,而是在他自己裡面,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將會是一種相互的看見。
13. 但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愛比其他恩賜更為卓越;但他現在將信和望與愛並列,取代了他之前所列舉的恩賜,因為所有這些恩賜都包含在這個總結之下。因為整個事奉的目的是什麼呢?不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些事情嗎?805 因此,這裡的「信」比以前的用法有更廣泛的含義;因為他好像在說——「確實有許多不同的恩賜,但它們都指向這個目標,並著眼於它。」
因此,「常存」傳達了這樣一個概念,即,就像在結算帳目時,當所有東西都已扣除後,這就是剩下的總數。因為信心在死後並不存在,因為使徒在其他地方將它與眼見對比(哥林多後書 5:7),並宣稱它只在我們與主分離時才存在。我們現在明白了這段經文中「信心」的含義——即對上帝和神聖旨意的認識,"""我們藉著教會的事奉而獲得的;或者,如果你喜歡,就是普世的信仰,並以其適當的接受方式。希望無非是信仰的堅忍。因為我們一旦相信了神的話語,就必須堅持不懈,直到這些事情的成就。因此,正如信仰是希望之母,它也藉著希望而得以維持,不致動搖。
其中最大的是愛。如果我們根據他先前列舉的效果來評估其卓越性,並且進一步考慮其永恆性,那麼確實如此。因為每個人都從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中獲得益處,但愛將其益處延伸到他人。信仰和希望屬於不完美的狀態:愛即使在完美的狀態中也會存在。因為如果我們單獨挑出信仰的特定效果並加以比較,信仰在許多方面都會被發現是優越的。不,甚至愛本身,根據同一位使徒的見證(帖撒羅尼迦前書 1:3),也是信仰的效果。現在,效果無疑是次於其原因的。
此外,信仰被賦予了顯著的讚揚,這不適用於愛,約翰宣稱它是我們的勝利,勝過世界。(約翰一書 5:4。)總之,我們是藉著信仰而重生,成為神的兒女——我們獲得永生,基督住在我們裡面。(以弗所書 3:17。)無數其他事情我略過不提;但這幾點足以證明我的觀點——信仰在許多效果上優於愛。因此顯而易見,這裡宣稱它優越——並非在所有方面,而是因為它將是永恆的,並且目前在教會的保存中佔據首位。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天主教徒在宣揚這些話時是多麼的得意。「如果信仰使人稱義,」他們說,「那麼愛就更甚,因為它被宣稱是更大的。」這個反對意見的解決方案已經從我所說的內容中提供了,但讓我們承認愛在各方面都更優越;那是什麼樣的推理——因為它更大,所以它在使人稱義方面更有用!那麼國王會比農夫更好地耕地,他會比鞋匠更好地做鞋,因為他比兩者都更尊貴!那麼人會比馬跑得更快,會比大象背負更重的負擔,因為他在尊嚴上更優越!那麼天使會比太陽和月亮更好地照亮地球,因為他們更卓越!如果稱義的能力取決於信仰的尊嚴或功德,他們或許可以被聽取;但我們不教導信仰使人稱義,是基於它有更多的價值,或佔據更高的榮譽地位,而是因為它接受了福音中白白提供的公義。偉大或尊嚴與此無關。因此,這段經文對天主教徒的幫助,不比使徒將信仰置於一切之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