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72
72:1 (所羅門的詩。) 神啊,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
72:2 他要按公義審判你的民,按公平審判你的困苦人。
72:3 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
72:4 他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
72:5 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
72:6 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
72:7 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
72:8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72:9 住在曠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仇敵必要舔土。
72:10 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
72:11 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72:12 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
72:13 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72:14 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
72:15 他們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奉給他;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
72:16 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或譯:有一把五穀);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如黎巴嫩的樹林;城裡的人要發旺,如地上的草。
72:17 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
72:18 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
72:19 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
72:20 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
大衛在這篇詩篇中,以全教會的名義,為他所蒙應許的國度能持續昌盛而向上帝禱告,同時也教導我們,敬虔之人的真正幸福在於他們被置於一位由上天任命登基的君王統治之下。
¶ 論所羅門。
從這篇詩篇的題注,我們無法確定其作者是誰。由於結尾明確指出這是大衛最後的禱告,因此它由大衛而非其繼承者所羅門所作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可以推測所羅門將他父親的禱告改寫成詩歌形式,使其更廣為人知,並在百姓中更廣泛地使用——這個推測並非不可能。但由於希伯來文的字母 ל (lamed) 有多種含義,它可以解釋為這篇詩篇是為所羅門而作或代表所羅門而作。如果接受這一點,則必須注意,在一個人的身上,包含了王國歷代以來的狀況。在仔細權衡了所有事情之後,我傾向於接受這樣的推測:大衛在臨終前所發出的禱告,由他的兒子改寫成詩篇的形式,目的是為了讓它們永遠被銘記。為了表明這個禱告的巨大重要性,並促使信徒們更熱切地將他們的禱告與這位聖潔君王值得紀念的禱告結合起來,經文明確補充說,這是他最後一次傾吐的禱告。由於所羅門所做的不過是將他父親所表達的內容以詩歌形式呈現,因此大衛應被視為這篇受啟示作品的主要作者。那些將其簡單解釋為基督國度的預言的人,似乎對這些話語進行了強加的解釋;而且我們必須時刻警惕,不要給猶太人製造喧囂的機會,彷彿我們的目的是要詭辯地將那些不直接指向基督的事物應用到他身上。但是,大衛是蒙上帝命令受膏為王,他知道他和他後裔擁有王國的條件是,權柄和統治最終將歸於基督;而且他進一步知道,百姓暫時的福祉包含在他和他的後裔所持有的這個王國中,並且從這個僅僅是預表或影子的王國中,最終將產生遠為優越的事物——即屬靈和永恆的幸福;他既然知道這一切,就理所當然地將這個王國的永久存續作為他最深切關懷的對象,並以最深切的熱誠為其禱告——在他臨終前反覆禱告,目的是明確證明,在他所有的關懷中,這是最大的。這裡所說的永恆統治不能僅限於一個人,或少數人,甚至不能限於二十個世代;而是指在基督裡達到終點和完全成就的繼承。
詩篇 72:1-6
1. 上帝啊!願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君王,將你的公義賜給君王的兒子。2. 他必以公義判斷你的百姓,以公平判斷你的困苦人。3. 願大山小山都為百姓帶來平安,以公義帶來平安。 4. 他必為百姓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人的兒女;壓碎那欺壓人的。5. 他們必與太陽同存,敬畏你;世世代代必在月亮面前敬畏你。 6. 他必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像滋潤大地的甘霖。
1. 上帝啊!願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君王。 大衛在臨終時,深情地將他的兒子,即將繼承他王位的兒子,託付給上帝,他無疑是為教會寫下了一種共同的禱告形式,讓信徒們確信,除非在一位元首之下,否則不可能繁榮幸福,因此應當對這種合法的秩序表示所有的尊重和順從,並且從這個預表性的王國中,他們可以被引導到基督。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禱告,祈求上帝將正直和智慧的靈賜給他所揀選的君王。詩人藉著「公義」和「判斷」這兩個詞,指的是一種適當且有條不紊的政府管理,他將其與異教君王專橫和放縱的行為相對照,這些君王藐視上帝,按照自己的意願統治;因此,這位受神任命膏立的以色列聖王,與其他世俗君王有所區別。從這些話語中,我們順便得知,世上沒有任何政府能夠在沒有上帝的引導和聖靈的指引下得到妥善管理。如果君王本身擁有足夠的資源,那麼大衛向他人禱告尋求他們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就毫無意義了。但是,他請求將上帝的公義和判斷賜給君王,提醒他們,除非他們是上帝親手塑造的,否則沒有人適合擔任那個崇高的職位。因此,在所羅門的箴言中(箴言 8:15),智慧宣告君王是藉著她而統治的。當我們考慮到民事政府是如此卓越的制度,以至於上帝要我們承認他是它的創始者,並將所有的榮耀歸於他時,這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我們應當從一般性原則轉向具體細節;因為既然建立和維持世上正義政府是上帝的獨特工作,那麼他更需要傳達他聖靈的特殊恩典,以維持和保存他所選擇的、超越所有其他王國的神聖王國。大衛所說的「君王的兒子」無疑是指他的繼承人。同時,他也著眼於這個應許:
「我必使你所生的坐在你的寶座上,」(詩篇 132:11)。
但在大衛的繼承人中,直到基督降臨,我們才看到那段經文所指的穩定性。我們知道,所羅門死後,王國的尊嚴衰落了,從那時起,它的財富也受損,直到百姓被擄,他們的君王遭受恥辱的死亡,王國徹底毀滅。即使他們從巴比倫歸來,他們的復興也未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大的希望,直到最終基督從耶西枯萎的樹幹中萌發出來。因此,他在大衛的子孫中居首位。
2. 他必以公義判斷你的百姓。有些人將此讀作一種願望——願他判斷,等等。另一些人則保留了將來時態;因此這是一個預言。但我們將通過理解一些中間含義來更接近正確的解釋。"""之後所有關於國王的話語,都源於這樣一個假設:第一節中所祈求的祝福已賜予他——源於他被正義和判斷力所裝飾的假設。那麼,這個禱告應該這樣解釋:上帝啊,管理我們的國王,使他能夠判斷。或者這樣說,當你將你的正義賜予國王時,他將會公正地判斷。好好治理一個國家,是一種太過卓越的稟賦,無法從地上生長出來;但基督的精神治理,藉此萬物恢復完美的秩序,更應被視為上天的恩賜。在這一節的第一句中,大衛籠統地談到了全體人民。在第二句中,他明確提到了窮人,他們因貧困和軟弱而需要他人的幫助,國王正是為了他們而佩劍,以便在他們遭受不公正壓迫時給予補償。因此,和平也隨之而來,這在第三節中有所提及。希伯來人使用「和平」一詞,不僅表示安寧和寧靜,也表示繁榮,大衛教導我們,當國家事務按照正義原則管理時,人民將享有繁榮和幸福。帶來和平是一種比喻性表達,取自土地的肥沃。 當說到山嶺和丘陵將帶來和平時, 意思是,在這個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角落會找不到和平,即使是最不適合居住的地方,也由通常貧瘠的山脈所代表,或者至少不像山谷那樣產出豐富的果實。此外,「和平」和「正義」這兩個詞都與該節的每個子句相關聯,並且必須重複兩次, 意圖傳達的思想是,和平藉由正義 應當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些人只讀「正義」,而不是「在正義中」,認為這裡的字母 ב (beth) 是多餘的,然而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4. 他必判斷百姓中的窮人。詩人繼續描述公正政府的目的和成果,並更詳細地闡述了他簡要提及的百姓中受苦的人。但我們必須牢記一個真理,即國王只有藉著上帝的恩典才能將自己保持在公正和公平的範圍內;因為當他們不受來自天堂的正義之靈引導時,他們的政府就會變成暴政和掠奪的體系。由於上帝曾應許將他的關懷延伸到他百姓中的窮人和受苦者,大衛以此作為論據,以加強他為國王所獻的禱告,表明應允這個禱告將有助於窮人的安慰。上帝確實不偏待人;但上帝對窮人比對其他人給予更特別的關懷並非沒有原因,因為他們最容易受到傷害和暴力。如果法律和司法行政被廢除,結果將是,一個人越有權勢,他就越能壓迫他的貧窮弟兄。因此,大衛特別提到國王將是那些只有在官員保護下才能安全的人的捍衛者,並聲稱當他們成為不公正和錯誤的受害者時,他將是他們的復仇者。「受苦者的兒女」這個短語代表受苦者,這是希伯來語中非常常見的習語,希臘人有時也使用類似的表達方式,例如他們說 υἱους ἰατρων,醫生的兒子,來指醫生。 但由於國王無法履行大衛賦予他的幫助和保護窮人的職責,除非他藉由權威和刀劍的力量來約束惡人,""""""在詩歌的結尾,非常公正地補充道,當公義掌權時,壓迫者或勒索者將被粉碎。如果等到他們自願讓步,那將是愚蠢的。他們必須用劍來壓制,以防止他們的囂張和邪惡進一步發展。因此,國王必須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堅決有效地約束暴力和不法之徒,以確保溫順守法者的權利不受損害。因此,只有學會在必要時嚴厲的人,才適合治理人民。在一個柔弱無能的君主統治下,或者甚至在一個性情過於溫和寬容的君主統治下,放縱必然會盛行。古語有云,生活在一個因君主寬大而一切合法化的統治下,比生活在一個毫無自由的暴君統治下更糟糕,這句話很有道理。
5. 他們將與太陽一同敬畏你 如果這被解讀為一種呼語,或人稱的改變,那麼它可以恰當地、毫不勉強地理解為指國王;這意味著,主要確保君主受到臣民尊敬的裝飾或區別,是他公正地確保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權利,並表現出隨時準備幫助貧困和不幸者的仁慈精神,以及堅決嚴厲制服惡人囂張氣焰的精神。但更恰當的是,在不改變人稱的情況下,將其解釋為指上帝自己。 人類之間相互公平的維護是一種無價的福氣;但事奉上帝甚至比這更值得推崇。因此,大衛非常恰當地向我們讚揚了聖潔和公義政府的蒙福成果,他告訴我們,這將帶來真正的宗教和對上帝的敬畏。保羅在提摩太前書2:2中吩咐我們為君王禱告時,明確提到了我們在禱告中應該有的目標,那就是「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由於如果民政政府被推翻,宗教被摧毀,對上帝的敬拜被廢除,將會帶來不小的危險,大衛懇求上帝在保護君王時,顧念自己的名和榮耀。他藉此論點,既提醒君王他們的職責,又激勵人民禱告;因為我們沒有比將我們所有的願望和禱告導向促進事奉和榮耀上帝更好的事情了。當我們來到基督面前時,這對他來說更是真實適用,真正的宗教在他的國度中建立,別無他處。大衛在描述對上帝的敬拜或事奉將持續到世界末日時,也暗示他思想上升到上帝所應許的永恆國度:他們將與太陽一同敬畏你;世世代代將在月亮面前敬畏你。
6. 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這個比喻乍看之下可能有些生硬;但它優雅而恰當地表達了良好而公平的王國制度給所有人帶來巨大益處。我們知道,草地在夏季初期,當炎熱盛行時被割下;如果大地不因降雨而吸收新的水分,即使是草根也會因土壤貧瘠乾燥而枯萎。因此,大衛教導我們,正如上帝藉著澆灌大地來保護它免受太陽的熱量,他同樣也為他的教會的福祉提供保障,並在國王的治理下保護它。但這個預言在基督身上得到了最高的應驗,他藉著將他奧秘的恩典滴入教會,使她結出豐碩的果實。
詩篇 72:7-11
7. 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直到月亮不再有。 8.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9. 住曠野的,必在他面前屈膝;他的仇敵必舔塵土。 10. 他施和海島的君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君王要獻禮物。 11. 諸王都要在他面前下拜;萬國都要事奉他。
7. 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我無需頻繁重複我已經說過的話,即所有這些句子都依賴於第一節。因此,大衛祈禱君王能以公義和判斷為裝飾,使義人發旺,人民昌盛。這個預言在基督身上得到了最高的應驗。所羅門的確有責任維護義人;但使人稱義是基督的本職。他不僅將各人的歸還給各人,而且透過聖靈的代理改革他們的心。透過這種方式,他彷彿將公義從流放中帶回,否則公義將完全從世上消失。公義回歸後,隨之而來的是上帝的祝福,透過這種祝福,他使所有他的兒女因認識到在他們的君王基督之下,一切都為他們享受各種繁榮和幸福而預備而歡欣。如果有人寧願將「平安」一詞取其更恰當和更受限制的意義,我沒有異議。而且,確實,對於幸福生活的圓滿,沒有什麼比平安更值得嚮往的了;因為在戰爭的動盪和爭鬥中,人們即使擁有豐富的一切,也幾乎得不到什麼好處,因為那時一切都被浪費和毀壞了。此外,當大衛將君王的生命描繪成延長到世界的盡頭時,這更清楚地表明他不僅包括那些佔據地上寶座的繼承人,而且他甚至上升到基督,基督透過從死裡復活,為自己獲得了天上的生命和榮耀,以便永遠治理他的教會。
8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正如主在應許他的子民迦南地為產業時,為其劃定了這四個邊界(創世記 15:18),大衛暗示,只要王國繼續存在,應許之地的佔有將是完整的,以教導信徒,除非這個王國昌盛,否則上帝的祝福無法完全實現。因此,他宣告他將從紅海,或從埃及海的那個海灣,直到敘利亞海,即所謂的非利士海, 以及從幼發拉底河直到大曠野行使統治權。如果有人反對說,如此狹窄的邊界與基督的王國不符,基督的王國將從日出之地延伸到日落之地,我們回答說,大衛顯然是將他的語言適應他自己的時代,基督王國的廣闊範圍尚未完全展開。因此,他以眾所周知的詞語,以及在律法和先知之下常用的詞語開始他的描述;甚至基督自己也在這裡劃定的範圍內開始他的統治,然後才深入到地極;正如詩篇 110:2 所說:
「耶和華必從錫安伸出你的能力杖。」
但是,不久之後,詩人繼續談論這位君王帝國的擴大範圍,宣告海外的君王也將向他進貢;並且曠野的居民也將接受他的軛。我們翻譯為「曠野的居民」的詞語צִּיִּים,tsiim, 我毫不懷疑,是指那些居住在南方,距離迦南地很遠的人。"""先知立刻補充說,王的敵人將舔塵土以示敬意。眾所周知,這在古代東方國家是一種慣常的儀式;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東方後,曾想強迫他的臣民實行這種儀式,這引起了極大的不滿和爭議,馬其頓人輕蔑地拒絕屈從於這種奴役和有辱人格的臣服標誌。 因此,其含義是,上帝在猶大所揀選的王將對他所有的敵人取得如此徹底的勝利,無論遠近,他們都將謙卑地前來向他致敬。
10. 他施和眾海島的君王要進貢。詩篇作者仍像前一節一樣,繼續談論王國的廣闊。希伯來人將「他施」這個稱謂應用於面向西里西亞的整個海岸。因此,眾海島指的是從西里西亞到希臘的整個地中海沿岸。由於猶太人滿足於自己國家的商品,不像其他國家那樣進行遠洋航行;上帝明確要求他們將自己限制在自己國家的範圍內,以免被陌生人的習俗所腐蝕;因此,他們習慣於將「海島」這個稱謂應用於那些在海對岸的國家。我確實承認塞浦路斯、克里特島和其他島嶼都包含在這個名稱之下;但我也堅持它適用於所有位於地中海以外的領土。通過「מנחה, minchah, 禮物」和「אשכר, eshcar, 禮物」這些詞,必須理解為任何貢品或關稅,而不是自願的奉獻;因為這裡談論的是被征服的敵人,以及他們臣服的標誌或象徵。這些術語似乎在此處有意使用,以減輕這種臣服標誌所帶來的厭惡; 彷彿受啟示的作者間接地責備臣民,如果他們欺騙他們的君王,不繳納他們的稅收。關於「שבא, Sheba」,有些人認為是指阿拉伯,而「שבא, Seba」則指衣索比亞。然而,有些人通過第一個詞理解為阿拉伯灣面向非洲的所有部分;而通過第二個詞,即用字母「ס, samech」書寫的詞,理解為示巴國, 一個更宜人、更富饒的國家。這種觀點可能是兩種觀點中更正確的一種。這裡無需指出羅馬教會如何愚蠢地歪曲了這段經文。他們將這節經文唱作是指那些前來敬拜基督的哲學家或智者;彷彿哲學家們真的有能力突然之間成為君王;此外,還要改變世界的方位,將東方變成南方或西方。
11. 萬王都要俯伏在他面前。這節經文更清楚地闡明了這樣一個真理:全世界都將順服基督的權柄。猶大國無疑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最為繁榮;但即使在那時,也只有少數君王向他進貢,而且他們所進貢的數量微不足道;此外,進貢的條件是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法律下自由生活。因此,當大衛從他自己的兒子和他的兒子的後代開始時,他藉著預言的靈升華到基督的屬靈國度;這一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因為它教導我們,我們不是偶然被召喚到永恆救贖的希望中,而是因為我們的天父早已命定將我們賜給他的兒子。從中我們也學到,在基督的教會和羊群中,君王有一席之地;大衛在這裡並沒有解除他們的劍,也沒有剝奪他們的王冠,以便讓他們進入教會。而是宣稱他們將以其地位的所有尊嚴,俯伏在基督的腳下。
詩篇 72:12-15
12. 因為窮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13. 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要拯救窮人的性命。14. 他要救贖他們的性命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15. 他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奉給他;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
12. 因為窮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詩人再次申明,他如此頌揚的國度不會是暴虐或殘酷的。大多數君王,忽略了社群的福祉,他們的心完全被自己的私利所佔據。結果是,他們無情地壓迫他們可憐的臣民;甚至發生這樣的情況:他們中越是強大,他們的貪婪越是吞噬一切,他們就被認為越是傑出和顯赫。但這裡所描述的君王卻大不相同。所有人都將「人沒有什麼比行善更接近上帝」視為一句諺語;如果這種美德不在那些上帝與自己更緊密相連的君王身上閃耀,那將是非常不一致的。因此,大衛為了使上帝所揀選的君王受人愛戴,公正地宣稱,他不僅是公義和公平的守護者,而且他將是如此仁慈和憐憫,以至於樂意向最受鄙視的人提供幫助;這些品質在君主身上卻很少見,他們被自己的光輝所迷惑,與貧窮和受苦的人保持距離,彷彿關心他們有損於他們的王室尊嚴,遠低於他們的身份。大衛聲稱,普通百姓的血,通常被視為卑賤和微不足道,在這位天國君王的眼中卻極為寶貴。堅定和寬宏大量由「他要救贖」這些詞語表示;因為如果一個君王僅僅是憎恨欺詐和勒索,而不堅決地懲罰這些罪行並捍衛受壓迫者,那將遠遠不足以履行他的職責。 在「欺詐和強暴」這些詞語下,包含了各種不法行為;因為作惡的人要麼是獅子,要麼是狐狸。有些人公開施暴,另一些人則陰險地、秘密地作惡。此外,我們知道,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賜給基督(馬太福音 28:18),他不僅要保護他的子民免受所有暫時的危險,更要特別保護他們免受撒旦所有煩擾的困擾,直到最終將他們從所有困境中解救出來,將他們聚集到他天國的永恆安息中。
15. 他要存活。將「存活」這個詞歸於窮人,正如有些人所做的那樣,似乎有些牽強。大衛所肯定的是,這位君王將獲得長壽的獎賞,這不是上帝地上最小的祝福。接下來的詞語應當不確定地閱讀,也就是說,不指定任何特定的人; 彷彿是說,阿拉伯的金子將奉給他,人們將到處為他的繁榮禱告。因此,這再次重複了先前關於他權力的話;因為如果阿拉伯要向他進貢,那麼從這麼多近鄰國家將會聚集多少財富!誠然,基督統治並不是為了積累黃金,但大衛想藉此比喻教導,即使是最遙遠的國家也會向他表示敬意,將他們自己和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獻給他。用外在的輝煌形象來描繪基督屬靈國度的榮耀,這並非不尋常。大衛,按照聖經這種慣常的風格,這裡預言基督的國度將以其財富而著稱;但這應理解為指其屬靈特徵。由此可見,教皇黨人多麼邪惡和肆意地歪曲了這段經文,並使其為他們自己攫取世俗易逝的財富服務。此外,當他談到人民的共同祈禱時,他們將把國王的繁榮託付給上帝的照護,他暗示他們將非常樂意成為他的臣民,以至於他們認為沒有什麼比完全順服他的權威更值得嚮往的了。無疑,許多人拒絕他的軛,偽君子們在心中暗自煩躁和抱怨,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會樂意抹去所有對基督的記憶;但這裡預言的深情關懷是所有真正的信徒都努力培養的,不僅因為為世俗君王祈禱是上帝聖言中吩咐他們的職責,而且因為他們應該對擴展這個國度的疆界抱有特殊的渴望和關切,在這個國度中,上帝的威嚴得以彰顯,他們自己的福祉和幸福也包含在內。因此,在詩篇 118:25 中,我們將找到為整個教會制定的祈禱形式,願上帝賜福這位君王;這並不是說基督需要我們的祈禱,而是因為他公正地要求他的僕人表現出這種真誠的虔誠;藉此他們也可以操練自己,為上帝國度的降臨而祈禱。
詩篇 72:16-20
16. 在山的頂上,地裡必有豐盛的五穀;其果實必搖曳如黎巴嫩的樹木: 他們必從城裡出來,如同地上的植物。17. 他的名必存到永遠:他的名在日光之下必存留;萬國必因他蒙福,稱他為有福。18. 耶和華神是應當稱頌的!以色列的神!惟有他獨行奇事。19. 願他榮耀的名(字面意思是,他榮耀的名)永遠受稱頌;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又阿們。20. 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禱告完畢。
16. 在山的頂上,地裡必有豐盛的五穀。 那些認為「一把」 指的是少量的人,他們的觀點似乎有充分的根據。他們認為這裡提到的兩個情況,預示著一種稀有而不同尋常的豐饒。只播種了極少量的麥子,甚至不超過一個人手掌所能握住的量,而且是在通常遠非肥沃的山頂上;然而,收成將會如此豐盛,以至於麥穗將會像黎巴嫩的樹木一樣在風中搖曳作響。然而,我不知道大衛是否真的有意在播種和收穫之間進行如此精妙的比較。他的話可以更簡單地理解為,山頂所產的麥子將會如此肥沃,如此豐盛,以至於可以用滿手來收割。這個比喻描繪了在神的祝福下,基督統治下將享有的所有美好事物的豐盛。此外,還增加了子孫的繁衍。不僅大地會生產各種豐富的果實,城市和鄉鎮也會在人口生產上豐盛:他們必從城裡出來,如同地上的草。 我更傾向於將「黎巴嫩」這個詞翻譯成屬格,而不是主格;因為將山名「黎巴嫩」用作其上的樹木的轉喻,雖然被其他人否認,但有些生硬。
17. 他的名必存到永遠。受默示的作者再次重複了他先前關於這個國度永恆持續的斷言。他無疑是想仔細區分它與世俗的國度,世俗的國度要麼突然消失,要麼最終因其自身的龐大而崩潰,其毀滅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穩定和長久的。當他說他的名必存到永遠時,這不應僅僅理解為他的名聲將在他死後繼續存在,就像世俗之人渴望他們的名聲不會隨他們的身體一同埋葬一樣。他更是在談論這個國度,當他說這位君王的名聲將永遠顯赫榮耀時。有些人將「לפני-שמש, liphney-shemesh」這個詞組,我們翻譯為「在日光之下」,解釋為他意指神將賦予猶大君王的榮耀將超越太陽的光輝;但這與上下文不符,因為他之前(第5節)以同樣的意思說過「與太陽同在,在月亮面前」。
因此,在提到這位君王之名永恆的持續之後,他以解釋的方式補充說,他的名在日光之下必存留。字面意思是,他的名必有子孫,(因為希伯來動詞源自「兒子」這個名詞,)也就是說,它將父傳子,子傳孫; 就像太陽每天升起照亮世界一樣,這位君王的力量也將不斷更新,因此將世世代代永遠持續下去。同樣,我們稍後將看到太陽和月亮被稱為同一永恆的見證(詩篇 89:38)。"""由此可知,這不能理解為屬世的王國,它只在大衛家中興盛一時,不僅在第三位繼承者手中失去了活力,而且最終被可恥地熄滅。它恰當地適用於基督的國度;儘管那個國度在地上常常搖搖欲墜,當它受到全世界狂暴的仇恨襲擊,並被撒旦最可怕的武器猛烈攻擊時,它卻奇妙地被上帝扶持和維護,以致它不會完全失敗。接下來的詞語,「萬國都必因他蒙福」,有雙重含義。希伯來人常用這種表達方式,當任何人的名字被用作祝福的榜樣或祈禱公式時。例如,一個人因大衛而蒙福,他懇求上帝對他像對大衛一樣施恩和慷慨。另一方面,他被說成在所多瑪和蛾摩拉中咒詛,他使用這些城市的名字來發出某些咒詛。那麼,如果這兩個表達,「他們必因他蒙福」和「他們必稱他為有福的」,是同義的;那麼「因王蒙福」的表達,就意味著祈求我們能獲得與這位備受恩寵的王一樣的繁榮,他的幸福狀況將引起普遍的欽佩。但是,如果認為區分這兩個表達更為可取(這同樣可能),那麼「因王蒙福」將表示從他那裡尋求幸福;因為萬國將確信,沒有什麼比從他那裡接受律法和條例更值得嚮往的了。
18. 耶和華上帝是應當稱頌的!以色列的上帝。 大衛在為他的繼承者祈求繁榮之後,便開始讚美上帝,因為他確信上帝的神諭會使他的祈禱不致徒然。如果他沒有用信心的眼睛看到我們上面所看到的那些事,他的喜樂就不會那麼自由和活潑。當他說上帝獨行奇事時,這無疑是針對他目前正在處理的主題而言的,目的不僅是讚美王國的卓越,而且是提醒自己和他人,上帝需要展示他奇妙而驚人的力量來維護它。當然,除了少數例外,大衛的任何繼承者都沒有使王位百次傾覆,甚至完全毀滅。更不用說,所羅門最可恥的背道難道不值得徹底毀滅嗎?至於他其餘的繼承者,除了約西亞、希西家、約沙法和少數其他人之外,他們難道不是每況愈下,彷彿每個人都力圖超越他的前任,從而故意激怒上帝的憤怒,以至於令人驚訝的是,他沒有立即降下他報復的雷霆,徹底毀滅整個民族嗎?此外,大衛被預言之靈充滿,他並非不知道撒旦將永遠是教會福祉的殘酷敵人,他無疑知道他現在所說的上帝的恩典,將會遇到巨大而艱鉅的困難,才能永遠在他的民族中延續。而後來的事件無疑表明,上帝藉著多少奇蹟實現了他的應許,無論我們考慮他的子民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還是直到基督像一根嫩枝從枯樹中長出來之前所發生的驚人拯救。因此,大衛有充分的理由祈禱上帝之名的榮耀充滿全地,因為那個王國將會擴展到地球的極限,並且所有敬虔的人,都以熱切而熾熱的心情,與他一同祈禱,其中又加上了「阿們,阿們」的確認。
20. 耶西之子大衛的禱告完畢。我們之前曾提到,所羅門加上這句話並非沒有原因(如果我們可以假設他將這篇詩篇的內容整理成詩歌形式),這不僅是為了避免剝奪他父親應得的讚美,也是為了更熱切地激勵教會在上帝面前傾吐大衛甚至在臨終前仍不斷獻上的禱告。因此,我們應當記住,我們有義務以真誠的熱情和不懈的毅力向上帝禱告,願他樂意在他的兒子統治下維護和保衛教會。這裡似乎引入了耶西,大衛之父的名字,以提醒大衛的出身,使上帝的恩典顯得更加輝煌,因為他從羊圈中提拔了一位出身卑微的人,他也是兄弟中最年輕、最不受重視的,並將他提升到如此崇高的榮譽,使他成為選民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