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51

詩篇 51

51:1 (大衛與拔示巴同室以後,先知拿單來見他;他作這詩,交與伶長。) 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

51:2 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

51:3 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51:4 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

51:5 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51:6 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

51:7 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51:8 求你使我得聽歡喜快樂的聲音,使你所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

51:9 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塗抹我一切的罪孽。

51:10  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或譯:堅定)的靈。

51:11 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

51:12 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

51:13 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過犯的人,罪人必歸順你。

51:14  神啊,你是拯救我的 神;求你救我脫離流人血的罪!我的舌頭就高聲歌唱你的公義。

51:15 主啊,求你使我嘴唇張開,我的口便傳揚讚美你的話!

51:16 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

51:17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 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51:18 求你隨你的美意善待錫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

51:19 那時,你必喜愛公義的祭和燔祭並全牲的燔祭;那時,人必將公牛獻在你壇上。




我們從這篇詩篇的標題中得知其創作原因,這將立即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大衛經歷了令人沮喪的墮落之後,他似乎長期陷入了屬靈的麻木狀態;但當他被拿單的勸誡喚醒時,他對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自厭和羞辱感到萬分痛苦,並渴望向周圍所有人證明他的悔改,並為後世留下一些持久的證據。在詩篇的開頭,他將目光投向自己罪行的嚴重性,藉著思想上帝無限的憐憫,鼓勵自己盼望得到赦免。他以崇高的言辭和多樣的表達方式讚美上帝的憐憫,彷彿他覺得自己應受多重譴責。在詩篇的後半部分,他祈求恢復上帝的恩寵,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應當永遠被棄絕,並被剝奪聖靈的一切恩賜。他承諾,如果得到赦免,他將永遠懷著深深的感恩之心。在結尾處,他聲明上帝應允他的請求對教會是有益的;的確,當考慮到上帝與大衛立恩典之約的特殊方式時,人們不能不覺得,如果他最終被棄絕,所有人的共同救贖希望都將受到動搖。


交給詩班長。大衛的詩,當先知拿單來見他,因為他與拔示巴同房以後。


當先知拿單來見他 詩篇寫作之前,先知已經來過,這明確地證明了大衛當時陷入了何等深的麻木狀態。如此偉大、且被聖靈大大恩賜的人,竟然在這種危險的狀態中持續了一年多,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情況。除了撒旦的影響,無法解釋那種良心麻木,使他輕視或忽視他所招致的神聖審判。這也進一步表明他所陷入的懈怠,直到先知來見他,他似乎對自己的罪沒有任何悔意。同時,我們在這裡看到上帝憐憫的一個顯著例證,祂差遣先知在他迷失時將他挽回。從這個角度來看,重複「來」這個詞具有對比的意義。是大衛與拔示巴同房之後,拿單才來見他。他因那罪惡的一步而與上帝疏遠;而上帝的良善在他恢復的過程中得到了顯著的彰顯。我們不認為大衛在這段時間裡完全失去了宗教意識,以至於不再承認上帝的至高無上。他很可能每天繼續禱告,參與神聖的敬拜行為,並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上帝的律法。沒有理由認為恩典在他的心中完全熄滅;只是他在某一個特定點上被一種迷惑的靈所佔據,並對他目前面臨神聖憤怒的危險感到致命的麻木。恩典,無論它在其他方面可能發出什麼火花,可以說,在這方面被扼殺了。我們不禁為如此聖潔的先知和如此優秀的君王竟然陷入如此境地而顫抖!他心中宗教意識並未完全熄滅,這從他一聽到先知的責備就立即受到的影響中得到證明。如果真是那樣,他就不會像他那樣喊道:「我得罪了耶和華」(撒母耳記下 12:13);他也不會如此溫順地順服勸誡和糾正。在這方面,他為所有可能得罪上帝的人樹立了榜樣,教導他們謙卑順從悔改呼召的責任,"""其僕人可能會向他們提出,而不是在罪惡中停留,直到他們被上天的最終報復所震驚。



詩篇 51:1-2

1. 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 2. 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淨我的罪!


 


1. 求你憐恤我。正如我已經指出的,大衛以祈求赦免開始;由於他的罪孽深重,他以異常懇切的態度祈禱。他不止一次地祈求。在提到主的慈愛之後,他補充了祂豐盛的憐憫,以表明普通的憐憫不足以赦免如此大的罪人。如果他只是按照神的仁慈或良善祈求神施恩,那也等於承認他的情況很糟糕;但當他談到他的罪孽只有透過神無數的憐憫才能得到赦免時,他將其描述為特別惡劣。在所尋求的憐憫之大與需要這些憐憫的過犯之大之間,存在著一種隱含的對立。接下來的表達「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更具強調性。有些人將 הרבה, 258 herebeh 視為名詞,但這與語言的慣用語法相去甚遠。在這種假設下,其意義確實保持不變,即神會豐盛地、多次地洗淨他;但我更喜歡與希伯來語慣用語法最相符的表達形式。至少,從他所使用的表達中可以確定,他感到自己的罪孽深重,需要多次洗滌。這並非意味著神在潔淨最惡劣的罪人時會遇到任何困難,而是人的罪孽越深重,他擺脫良心恐懼的願望自然就越強烈。


眾所周知,這個比喻本身在聖經中經常出現。罪惡就像污穢或不潔,它玷污我們,使我們在神眼中變得可憎,因此赦免罪惡被恰當地比作洗滌。這是一個真理,它既應當使我們讚美神的恩典,又應當使我們憎惡罪惡。一顆對此無動於衷的心,確實是麻木不仁的!在拿單的勸誡下,他充滿了自厭和在神面前的謙卑,他渴望向周圍所有人證明他的悔改,並為後代留下一些持久的證據。在詩篇的開頭,他將目光投向自己罪孽的嚴重性,透過思考神無限的憐憫來鼓勵自己希望得到赦免。他以崇高的言辭和多種表達方式讚美神,就像一個覺得自己應受多重譴責的人。在詩篇的後半部分,他祈求恢復神的恩寵,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應當永遠被拋棄,並被剝奪聖靈的一切恩賜。他承諾,如果得到赦免,他將深深地、感恩地銘記在心。在結尾處,他宣稱神應允他的請求對教會是有益的;事實上,當考慮到神將祂的恩典之約以特殊方式託付給大衛時,人們不能不覺得,如果大衛最終被拒絕,所有人的共同救贖希望都將受到動搖。


交給詩班長。大衛的詩。當先知拿單來見他,因為他與拔示巴同房之後。


當先知拿單來見他時,明確提到先知在詩篇寫作之前就來了,這證明了大衛當時一定陷入了深深的麻木狀態。""""""如此偉大、如此天賦異稟、充滿聖靈的人,竟然持續一年多處於這種危險的狀態,這真是令人驚訝。除了撒旦的影響,無法解釋他良心上的麻木,竟使他輕視或輕忽他所招致的神聖審判。這也進一步表明他所陷入的懈怠,直到先知來找他,他似乎才對自己的罪感到內疚。同時,我們在此看到一個顯著的例子,說明上帝在戴維迷失時差遣先知來挽回他的憐憫。從這個角度來看,詞語「來」的重複具有對比意義。正是當戴維「來」到拔示巴那裡時,拿單才「來」找他。透過那罪惡的一步,他使自己遠離了上帝;而神聖的良善在考慮他的復原時得到了顯著的展示。我們不認為戴維在這段期間完全喪失了宗教意識,以至於不再承認神聖存在的至高無上。他很可能繼續每天禱告,參與神聖崇拜的行為,並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上帝的律法。沒有理由認為恩典在他心中完全熄滅;只是他在某個特定點上被一種癡迷的精神所佔據,並且對他目前面臨神聖憤怒的危險感到致命的麻木。恩典,無論它在其他方面可能發出什麼火花,可以說,在這方面被扼殺了。我們想到如此聖潔的先知和如此優秀的君王竟然會陷入這種境地,怎能不顫抖呢!他心中對宗教的感受並未完全熄滅,這從他一聽到先知的責備就立即受到的影響中得到了證明。如果真是那樣,他就不會像他那樣喊道:「我得罪了耶和華,」(撒母耳記下 12:13;)他也不會如此溫順地接受勸告和糾正。在這方面,他為所有可能得罪上帝的人樹立了一個榜樣,教導他們謙卑地順從上帝僕人向他們發出的悔改呼召,而不是繼續活在罪中,直到被最終的天譴所震驚。"""


詩篇 51:3-6

3. 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4. 我向你犯罪,惟獨向你犯罪,在你眼前行了惡;以致你說話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的時候顯為清白。5. 看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我母親在罪惡裡懷了我。6. 看哪,你喜愛內裡的誠實;你在隱密處使我得知智慧。


3. 因為我知道我的罪 259 他現在發現他如此熱切地懇求赦免的原因,這是他的罪所造成的痛苦不安,只有透過與上帝和好才能得到緩解。這證明他的禱告並非出於偽裝,因為許多人會高度讚揚上帝的恩典,儘管實際上他們對此漠不關心,從未感受過遭受上帝不悅的痛苦。大衛則相反,他聲稱他的罪使他心靈持續痛苦,正是這種痛苦使他的懇求如此懇切。從他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學到誰才能被稱為以適當方式尋求與上帝和好。他們是那些良心因罪惡感而受傷,並且在獲得上帝憐憫的確據之前無法安息的人。除非我們對自己的罪有足夠的認識,以致產生恐懼,否則我們永遠不會認真地向上帝求饒。我們越容易滿足於自己的罪,就越會激怒上帝嚴厲懲罰它們,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從他手中獲得赦免,我們必須做的比口頭認罪更多;我們必須對我們的過犯的性質進行嚴格而可怕的審查。大衛不只是說他會向人認罪,而是聲稱他對罪有深刻的內在感受,這種感受使他充滿了最劇烈的痛苦。他的精神與偽君子截然不同,偽君子對此漠不關心,或者當它侵擾他時,試圖埋葬它的記憶。他以複數形式談論他的罪。他的過犯,雖然源於一個根源,卻是複雜的,除了通姦,還包括背叛和殘忍;他背叛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為保衛上帝教會而被召集到戰場上的軍隊。因此,他認識到其中包含許多特定的罪。


4. 我向你犯罪,惟獨向你犯罪 260 有些人認為他在此提及他的罪,儘管它是針對人犯下的,卻隱藏在除了上帝之外的所有人眼中。沒有人知道他對烏利亞造成的雙重傷害,也不知道他如何肆意地將他的軍隊置於危險之中;他的罪因此不為人知,可以說完全是針對上帝犯下的。根據其他人的說法,大衛在此暗示,無論他多麼深切地意識到自己傷害了人,他最痛苦的是違反了上帝的律法。但我認為他的意思是,即使全世界都原諒他,他覺得上帝是他必須面對的審判者,良心將他帶到上帝的審判台前,而人的聲音無法給他任何安慰,無論人多麼願意原諒、或開脫、或奉承。他的眼睛和他的整個靈魂都指向上帝,不顧人可能對他有何想法或說法。對於一個被遭受上帝判決的可怕感所淹沒的人來說,不需要其他控告者。上帝對他來說勝過千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衛為了防止他的心被宮廷的奉承所安撫而陷入虛假的平安,他意識到上帝對他的罪行的審判,並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忍受的負擔。即使他能免於同胞所帶來的一切麻煩。這將是每個真正悔罪者的操練。在人類判斷的法庭上獲得我們的無罪釋放,或透過他人的默許逃避懲罰,這都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因良心譴責和得罪上帝而受苦。而且,或許沒有比將我們的思想轉向內心,將它們集中在上帝身上,並在對祂不悅的敏銳感受中失去所有自滿的想像,更能有效對付我們罪惡中的欺騙了。透過一種強烈的解釋過程,有些人會讓我們將這節經文的第二句「你說話的時候,顯為公義」與詩篇的第一節聯繫起來閱讀,並認為它不能指緊接在前的句子。261 但且不說這會打亂經文的順序,任何人又能對當時的禱告賦予什麼意義呢?「求你憐憫我,使你判斷的時候,顯為清白」等等。然而,對這些詞語意義的任何疑問,都因它們在保羅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被引用的上下文而完全消除,


「即使有些人不信,那又如何呢?難道上帝會不公義嗎?絕不:是的,讓上帝是真實的,但每個人都是說謊的;正如經上所記:『你說話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的時候,可以得勝。』」— 羅馬書 3:3, 4


這裡引用的這些詞語是為了證明即使在人的罪惡中,上帝的公義也顯而易見,祂的真理在他們的虛假中也顯而易見。為了清楚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反思上帝與大衛所立的約。透過這個約,全世界的救恩在某種意義上被託付給他,宗教的敵人可能會藉機在他墮落時驚呼:「教會的支柱倒塌了,那些希望寄託在他聖潔上的可憐餘民現在該怎麼辦呢?曾經沒有什麼比他所享有的榮耀更顯著的了,但請看他所淪落的恥辱深淵!在如此嚴重的墮落之後,誰還會指望從他的後裔中獲得救恩呢?」大衛意識到可能會有人試圖質疑上帝的公義,於是藉此機會為其辯護,並將整個事件的罪責歸咎於自己。他宣稱上帝在他說話時是公義的——不是在他說出聖約的應許時,儘管有些人如此理解這些詞語,而是如果他因自己的罪而對他宣判譴責,他本可以這樣做,但因著他無償的憐憫而沒有這樣做,那麼上帝就是公義的。這裡使用了兩種表達方式,它們具有相同的意義:你說話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的時候,顯為清白。正如保羅在前面引用的經文中改變了後一句,甚至可能似乎給這節經文所包含的情感賦予了新的轉折,我將簡要說明這些詞語如何適用於他引用它們的目的。他引用它們是為了證明上帝的信實並未因猶太人違背他的約,並從他所應許的恩典中墮落而受到影響。現在,乍看之下,可能看不出它們如何包含所聲稱的證據。但如果我們反思我已經提到的情況,它們的恰當性將立即顯現。當像大衛這樣一位在教會中如此偉大的支柱,一位先知和君王都如此傑出的人墮落時,我們不能不相信許多人在對應許的信心上動搖和猶豫了。許多人一定傾向於得出結論,考慮到上帝與大衛建立的密切關係,上帝在某種程度上也牽涉到他的墮落。然而,大衛駁斥了這種對神聖榮譽有害的暗示,並宣稱,"""即使上帝將他投入永恆的毀滅,他也會閉口不言,或者只會開口承認上帝無可指摘的公義。使徒在引用這段經文時,唯一的改動是將「判斷」這個動詞用作被動語態,並將「你可能清白」改為「你可能得勝」。在這方面,他遵循了七十士譯本,262 眾所周知,使徒們在引用舊約時並不拘泥於字面上的精確。對我們來說,只要確信這段經文符合使徒引用的目的就足夠了。我們從這段經文學到的普遍教義是,無論人犯下什麼罪,都完全歸咎於他們自己,絕不會牽涉到上帝的公義。當上帝的作為與感官和人類理性的判斷不符時,人們總是樂於指責他的管理。但是,如果上帝在任何時候將人從默默無聞的深淵提升到最高的榮譽,或者,另一方面,允許身居顯赫地位的人突然從中墜落,我們就應該從這裡擺在我們面前的例子中學習,以清醒、謙遜和敬畏的態度判斷上帝的作為,並確信它是神聖的,上帝的作為和他的話語一樣,都具有無誤的正直。經文中的連詞「that-that thou mayest be justified」(以便你得稱為義)所表示的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嚴格來說,並不是大衛的墮落導致了上帝公義的榮耀顯現。然而,儘管人們犯罪時似乎會遮蔽上帝的公義,但它卻從那邪惡的企圖中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光明,因為將光明從黑暗中帶出來是上帝獨特的工作。


5 看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等等。他現在不僅僅是承認一個或許多罪,而是承認他來到這個世界時除了罪什麼都沒有帶來,而且他的本性完全敗壞。因此,他從對一個特別殘酷的罪行的思考中得出結論,他是在罪孽中出生的,並且完全缺乏一切屬靈的良善。事實上,每一個罪都應該使我們確信我們本性敗壞的普遍真理。希伯來文 יחמתני (yechemathni) 字面意思是「她因我而溫暖」,來自 יחם (yacham) 或 חמם (chamam),意為「溫暖」;但譯者非常恰當地將其譯為「她懷了我」。這個表達暗示我們從在母腹中的那一刻起就被罪所滋養。因此,大衛在這裡通過反思一個特定的過犯,回顧他過去的整個生命,發現其中除了罪什麼都沒有。我們不要以為他談論他本性的敗壞,僅僅是像偽君子偶爾會做的那樣,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說:「我可能犯了罪,但我能怎麼辦呢?我們是人,天生就容易做一切邪惡的事情。」大衛沒有採取這種規避上帝判決的策略,他提到原罪是為了加重自己的罪惡感,承認他不是最近才第一次犯下這個或那個罪,而是帶著一切罪惡的種子來到這個世界的。


這段經文為亞當傳給全人類的原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它不僅教導了這個教義,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對它形成正確的理解。伯拉糾主義者為了避免他們認為荒謬的觀點,即所有人都因一個人的過犯而毀滅,過去一直主張罪是通過模仿的力量從亞當傳下來的。但聖經,無論是在這裡還是其他地方,都清楚地斷言我們生來就有罪,而且它像一種根植於我們本性中的疾病一樣存在於我們體內。大衛並沒有將其歸咎於他的父母,也沒有將他的罪行追溯到他們身上,"""但他卻把自己置於神聖的法庭前,承認自己是在罪中形成的,並且在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之前,他就是一個違背者。因此,伯拉糾否認罪是遺傳的,否認罪是透過傳染在人類家庭中傳播的,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我們這個時代的教皇派承認人的本性已經墮落,但他們盡可能地減輕原罪,並將其描述為僅僅是一種傾向於邪惡的傾向。他們還將其歸結為靈魂的低級部分和粗俗的慾望;雖然經驗最清楚地表明腐敗貫穿人的一生,但他們否認洗禮後腐敗仍然存在於他們之中。除非我們將罪的統治範圍擴展到靈魂的每個部分,並承認人的思想和心靈都已徹底腐敗,否則我們對罪的統治就沒有足夠的認識。大衛的語言與教皇派的語言截然不同:「我是在罪孽中形成的,我的母親在罪中懷了我。」他沒有提及他粗俗的慾望,而是斷言罪自然地附著在他身體的每個部分,無一例外。


這裡引發了一個問題:罪是如何從父母傳給孩子的?這個問題又引發了另一個關於靈魂傳播的問題,許多人否認腐敗可以從父母傳給孩子,除非假設一個靈魂是由另一個靈魂的實質所生。我們無需深入探討這些神秘的討論,只要我們堅持以下觀點就足夠了:亞當墮落後,他被剝奪了原有的義,他的理性被蒙蔽,他的意志被扭曲,並且,在淪為這種腐敗狀態後,他將與自己性格相似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反對說生育僅限於身體,並且靈魂永遠不能從彼此那裡獲得任何共同的東西,我會回答說,亞當在受造時被賦予了聖靈的恩賜,他並沒有扮演一個私人角色,而是代表了全人類,可以認為全人類在他的身上被賦予了這些恩賜;從這個觀點來看,必然的結果是,當他墮落時,我們所有人都與他一同喪失了我們原有的正直。263


6. 看哪,你喜愛真理,等等。這節經文證實了我們已經提出的觀點,即大衛在追溯他的罪到他受孕的時期時,絕不是為了為他的罪辯解,而是打算藉此承認他從嬰兒時期起就是永恆死亡的繼承人。他因此將他的一生都描繪成應受譴責的。他絕不像那些指責上帝是罪的始作俑者,並不敬地暗示上帝本可以給人一個更好的本性的人,而是在我們面前的這節經文中,他將上帝的審判與我們的腐敗對立起來,暗示說,每當我們出現在他面前時,我們肯定會被定罪,因為我們生來就有罪,而他卻喜愛聖潔和正直。他更進一步斷言,為了得到上帝的認可,僅僅我們的生活符合他律法的字面意思是不夠的,除非我們的心是潔淨的,並且沒有任何詭詐。他告訴我們,上帝喜愛內心的真理,264 意在告訴我們,隱秘的以及外在的粗俗的罪都會引起他的不悅。在這節經文的第二句中,他承認自己不能以無知為藉口,從而加重了他的罪行。他已經被上帝充分教導了他的職責。有些人將 בסתום,besathum,解釋為他在此聲明上帝向他揭示了秘密的奧秘,或人類無法理解的事物。他似乎更傾向於指智慧以一種秘密而親密的方式向他的思想顯現。265 這節經文的一個部分與另一個部分相互呼應。他承認他所享受的並非僅僅是對神聖真理的膚淺認識,而是真理已深深觸及他的內心。這使得他的罪行更加不可原諒。儘管他有幸獲得了救贖的真理知識,他卻沉溺於野蠻的罪惡之中,並透過各種不義行為幾乎毀滅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因此看到了詩人此時的經歷。首先,我們看到他被迫承認自己罪行的嚴重性:這使他意識到自己本性的徹底墮落:為了加深他的信念,他隨後將思想轉向上帝嚴格的審判,上帝不看外表,只看內心;最後,他提到了自己案件的特殊性,作為一個曾享受過非凡聖靈恩賜的人,因此應受到更嚴厲的懲罰。這種經歷是我們都應該努力效仿的。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犯了任何一項罪,就讓它成為喚起我們回憶其他罪行的手段,直到我們在上帝面前深深地謙卑自己。如果我們有幸享受了上帝聖靈的特殊教導,我們就應該感到我們的罪孽更加沉重,因為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是明知故犯,並且踐踏了我們所受託的寶貴恩賜。


詩篇 51:7-9

7. 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8. 求你使我得聽歡喜快樂的聲音,使你所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 9. 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塗抹我一切的罪孽。


7. 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他仍然延續著同樣的懇求,他一再重複地請求赦免,證明他多麼熱切地渴望得到赦免。他提到牛膝草 266,是暗指律法的儀式;雖然他遠沒有把他的信任寄託在單純的潔淨外在象徵上,但他知道,像所有其他律法儀式一樣,它是為了一個重要的目的而設立的。獻祭是上帝恩典的印記。因此,他渴望在其中找到他與上帝和好的保證;當我們的信心有時動搖時,我們藉著利用這些神聖的支持方式來堅固信心,這是非常恰當的。大衛在這裡所祈求的一切,就是上帝在他的經歷中有效地成就他藉著這些外在儀式向他的教會和子民所表明的;在這方面,他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供我們效法。毫無疑問,我們必須單單仰望基督的寶血來贖我們的罪;但我們是感官的受造物,必須用眼睛看,用手觸摸;只有藉著利用贖罪的外在象徵,我們才能達到對此的完全和確信。我們對牛膝草所說的,也適用於本節中提到的洗滌 267,這在律法下是普遍實行的。它們象徵性地代表我們被潔淨脫離一切罪孽,以便我們被接納進入神聖的恩寵。我無需說,將基督的寶血內在地灑在我們的良心上,並藉著除去罪惡感,確保我們進入上帝面前,這是聖靈獨特的工作。


在接下來的兩節經文中,詩人祈求上帝對他息怒。那些對這些話語賦予過於狹隘意義的人認為,在祈求聽到歡喜快樂的聲音時,他請求差遣一位先知,向他保證赦免。他總體上祈求神聖恩寵的見證。當他說他的骨頭被壓傷時,他暗指他所遭受的極度悲傷和壓倒性的痛苦。主的喜樂會使他的靈魂重新振作;他將這種喜樂描述為藉著聽聞而獲得的;因為只有上帝的話語才能首先有效地使任何罪人的心歡暢。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或堅實的平安可享,除非是藉著信靠上帝的應許。那些不求助於它們的人,可能暫時成功地平息或逃避良心的恐懼,但他們永遠無法體驗真正的內在安慰。而且,即使他們可能達到麻木的平安,這也不是任何認真感受過敬畏主的人所能滿足的狀態。他所渴望的喜樂是來自於聽聞上帝的話語,在其中上帝應許赦免我們的罪孽,並重新接納我們進入他的恩寵。只有這才能支持信徒在世俗旅程中的所有恐懼、危險和困境中;因為聖靈的喜樂與信心是密不可分的。當第 9 節說上帝掩面不看我們的罪時,這表示他赦免了它們,正如緊接著的子句所解釋的——塗抹我一切的罪孽。這將我們的稱義描述為上帝的一個自願行為,藉此他屈尊忘記我們所有的罪孽;它將我們的潔淨描述為接受無償的赦免。我們重複已經提出的評論,大衛如此一再重複他對上帝憐憫的唯一請求,顯示出他對恩惠的焦慮之深,而他的行為已使這恩惠難以獲得。一個僅以形式化的方式祈求赦免的人,證明他對罪惡的可怕後果一無所知。「常存敬畏的,便是福氣,」所羅門說,「」(箴言 28:14.)


但這裡可能會有人問,既然大衛已經從拿單口中得到赦罪的保證(撒母耳記下 12:13.),他為何還需要如此懇切地祈求赦免的喜樂呢?他為何不接受這次赦免呢?難道他不是因為不相信先知的話而褻瀆了上帝嗎?我們不能期望上帝會派天使來向我們宣告我們所需要的赦免。基督不是說過,凡他的門徒在地上所赦免的,在天上也要赦免嗎?(約翰福音 20:23.)使徒不是宣告福音的傳道人是使者,為要使人與上帝和好嗎?(哥林多後書 5:20.)由此看來,大衛在拿單宣告之後,仍然表現出對赦免的困惑或不確定,這似乎是缺乏信心的表現。對於這個難題,可以有兩種解釋。我們可以認為拿單並沒有立即讓他知道上帝願意與他和好的事實。眾所周知,在聖經中,事情的陳述並不總是按照它們發生的嚴格時間順序。完全可以想像,上帝在將他置於這種困境之後,可能會讓他在此困境中停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使他更深地謙卑;而大衛在這些經文中表達的是他在被指控犯罪時所遭受的可怕痛苦,當時他還不知道上帝赦免的決定。然而,讓我們採取另一種假設,這絕不意味著一個人不能確信上帝的恩惠,卻又在祈求赦免時表現出極大的懇切和堅持。大衛可能因先知的宣告而大大鬆了一口氣,但偶爾仍會受到新的定罪的影響,促使他再次來到施恩寶座前。無論上帝向我們提供的憐憫是多麼豐富和慷慨,我們都應該反思我們對他的名所造成的嚴重羞辱,並為此充滿應有的悲傷,這是非常恰當的。那時我們的信心是軟弱的,我們不能一下子領會上帝憐憫的全部範圍;因此,大衛一次又一次地重申他的赦罪禱告,以更堅定他的信念,這不足為奇。事實是,除非我們確信上帝會與我們和好,否則我們無法恰當地為罪的赦免禱告。除非確信上帝的慈父般的恩惠,誰敢在上帝面前開口呢?而赦免是我們首先應該祈求的,顯然,確信上帝的恩典與繼續懇求他的赦免之間並沒有矛盾。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可以引用主禱文,其中教導我們首先稱呼上帝為我們的父,然後再祈求赦免我們的罪。上帝的赦免是完全和徹底的;但我們的信心無法領會他滿溢的良善,它需要一點一滴地滲透給我們。正是由於我們信心的這種軟弱,我們常常重複又重複地提出同樣的請求,當然不是為了逐漸軟化上帝的心以發出憐憫,而是因為我們以緩慢而艱難的步伐邁向所需的完全確信。這裡提到用牛膝草潔淨,以及洗滌或灑水,教導我們在所有為罪的赦免禱告中,都要將我們的思想引向基督藉以使我們與上帝和好的偉大犧牲。「若不流血,」保羅說,「就沒有赦免了」(希伯來書 9:22);這點,上帝曾以預表的方式向古代教會暗示,並藉著基督的降臨而完全顯明。罪人若要尋求憐憫,就必須仰望基督的犧牲,這犧牲滌除了世人的罪孽,同時,為了堅固其信心,也要留意洗禮和聖餐;因為若想像上帝,這位世界的審判者,會以任何其他方式而非透過滿足其公義來重新接納我們進入祂的恩寵,那將是徒勞的。


"""詩篇 51:10-12

10. 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268。11. 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12. 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


 10 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在詩篇的前半部分,大衛一直在祈求赦免。他現在請求恢復他所喪失的,或理應喪失的聖靈恩典。這兩個請求截然不同,儘管有時甚至連飽學之士也會將它們混淆。他從罪的無償赦免轉向成聖的主題。由於他意識到自己理應喪失聖靈的一切恩賜,並且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這些恩賜,這自然使他帶著熱切的焦慮轉向這個主題。他使用「創造」一詞,表達了他確信只有奇蹟才能實現他的改革,並強調悔改是神的恩賜。詭辯家們承認聖靈幫助的必要性,並允許輔助恩典必須先行後至;但他們將人的自由意志置於中間位置,從而剝奪了神大部分的榮耀。大衛在這裡使用的詞語,以一種適合其非凡性質的方式,描述了神更新人心的工作,將其描繪成創造一個新造的人。


由於他已經被聖靈充滿,他在詩句的後半部分祈求神在他裡面更新一個正直的靈。但他之前使用的「創造」一詞,承認我們完全歸功於神的恩典,無論是我們的第一次重生,還是在我們跌倒時的隨後恢復。他不僅僅聲稱他的心和靈是軟弱的,需要神的幫助,而是說它們必須保持缺乏一切純潔和正直,直到這些從上面傳達下來。由此可見,我們的本性是完全敗壞的:因為如果它擁有任何正直或純潔,大衛就不會像在這節經文中那樣,將一個稱為聖靈的恩賜,另一個稱為創造。


在接下來的經文中,他以暗示赦免與享受聖靈引導之間聯繫的語言,提出了同樣的請求。如果神無償地使我們與他自己和好,那麼他就會藉著收養的靈引導我們。只有那些他所愛,並已列入他自己兒女之列的人,他才會賜予他們分享他的聖靈;大衛表明他意識到這一點,當他祈求收養恩典的持續,作為持續擁有聖靈不可或缺的條件時。這節經文的詞語暗示聖靈並沒有完全離開他,儘管他的恩賜可能暫時被蒙蔽了。事實上,很明顯他不可能完全被剝奪他以前的優點,因為他似乎以信譽履行了作為國王的職責,有意識地遵守了宗教條例,並按照神的律法規範了他的行為。在某一點上他陷入了致命的昏睡,但他並沒有被交給一個被棄絕的心;而且很難想像先知拿單的責備會如此輕易和突然地喚醒他,如果他的靈魂中沒有殘留著一絲潛在的敬虔火花。他確實祈求他的靈可以更新,但這必須在一定限制下理解。我們現在堅持的真理是一個重要的真理,因為許多學者不經意地被引導到這樣的觀點,即選民因陷入致命的罪而可能完全失去聖靈,並與神疏遠。彼得清楚地宣告了相反的觀點,他告訴我們,我們藉以重生的道是不能朽壞的種子(彼得前書 1:23;""""""約翰也同樣明確地告訴我們,選民被保守,不至於完全墮落(約翰一書 3:9)。無論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多麼看似被上帝拋棄,之後都會發現,即使在恩典看似熄滅的那段時間裡,它也一定在他們心中活著。大衛說他似乎害怕自己會被剝奪聖靈,這種反對意見也沒有任何說服力。聖徒們在犯罪並因此盡其所能地驅逐上帝的恩典時,對這一點感到焦慮是很自然的;但他們的職責是堅守恩典是上帝不朽的種子,它永遠不會在任何被存放在其中的心中滅亡的真理。這就是大衛所展現的精神。他反思自己的過犯,心生恐懼,但卻堅信,作為上帝的兒女,他不會被剝奪他確實應得的懲罰。


12 求你使我復得你救恩的樂趣。除非他與上帝和好,否則他無法擺脫心中的悲傷。他一再聲明這一點,因為大衛對那些在上帝不悅之下仍能安逸自得的人沒有任何同情。在這一節的後半部分,他像前幾節一樣祈禱,求聖靈不要離開他。這些詞語略有歧義。有些人將 תסמכני (thismecheni) 視為動詞的第三人稱,因為 רוח (ruach) 是陰性,並翻譯為「願聖靈扶持我」。這種差異無關緊要,不影響經文的意義。更難確定形容詞 נדיבה (nedibah) 的含義,我將其翻譯為「自由的」。由於動詞 נדב (nadab) 意為慷慨地施予,王子在希伯來語中被尊稱為 נדיבים (nedibim),這使得一些學者認為大衛在這裡談論的是一種王室或君王般的精神;七十士譯本也相應地將其翻譯為 ἡγεμονικον。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禱告對身為國王並需要英雄氣概來執行職務的大衛來說無疑是合適的。但似乎最好採用更廣泛的含義,並假設大衛在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因罪惡感而陷入的束縛時,祈求一種自由和愉悅的精神。269 他意識到,這種無價的成就只能通過神聖的恩典才能恢復。"""


詩篇 51:13-15

13. 我要將你的道指教給過犯的人,罪人必歸向你。14. 神啊,求你救我脫離流人血的罪,你是拯救我的神,我的舌頭必高聲歌唱你的公義。15. 主啊,求你開我的嘴唇,我的口就傳揚你的讚美。


13 我要將你的道指教給過犯的人。在這裡,他談到如果神應允他的禱告,他將會感到何等的感恩,並承諾透過以身作則,努力促成他人的歸信來表達這份感恩。那些蒙憐憫從過犯中恢復過來的人,會被普遍的愛心法則所激勵,向他們的弟兄伸出援手;一般而言,那些蒙受神恩典的人,會因著宗教原則和對神榮耀的敬重,渴望他人也能分享這恩典。他以如此樂觀的方式表達他對使他人歸信的期望,這點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太容易斷定我們使不敬虔之人悔改的嘗試是徒勞無功的,卻忘記神有能力使這些嘗試成功。


14 求你救我脫離流人血的罪。他如此頻繁地祈求赦免,證明大衛絕非自欺欺人地抱持著毫無根據的希望,以及他與內心恐懼所進行的激烈掙扎。根據一些人的說法,他在這節經文中祈求脫離烏利亞的血,以及整個軍隊的罪責。270 但希伯來文中的「血」一詞可以指任何死罪,在我看來,他在此是指他自覺應受的死刑,並祈求從中得蒙拯救。他承諾要頌揚神的公義,我們應理解為神的良善;因為這個屬性,在聖經中通常歸於神,並非指他嚴厲地施行報復,而是指他信實地履行應許,並向所有在急難時尋求他的人伸出援手。他稱呼的方式充滿了強調和熱切:「神啊!拯救我的神!」這同時表明他對自己處境的危險感到何等戰兢,以及他的信心何等堅定地以神為希望的基礎。接下來的經文也與此類似。他祈求他的嘴唇能被開啟;換句話說,就是神能賜予他讚美的事由。這個表達通常被理解為,神會藉著聖靈引導他的舌頭,使他能歌頌讚美。但儘管神必須賜予我們言語,如果他不這樣做,我們就無法讚美他,這是事實,大衛似乎更想表達的是,他的口必須閉著,直到神藉著赦免呼召他來感恩。在另一個地方,我們發現他宣告有一首新歌放在他口中(詩篇 40:3),他在此渴望他的嘴唇被開啟,似乎就是這個意思。他再次表達他將會感受到的感恩,以及他將會表達的感恩,暗示他尋求神的憐憫,別無他意,只為成為神的憐憫的傳播者。他強調說:「我的口必傳揚你的讚美。」


詩篇 51:16-19

16. 你本不喜愛祭物,若我獻上271燔祭,你也不喜悅。17.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18. 求你隨你的美意善待錫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19. 那時,你必喜悅公義的祭,就是燔祭和全牲的祭;那時,人必將公牛獻在你壇上。


16. 你本不喜愛祭物 藉著這句話,他表達了對獲得赦免的信心,儘管他沒有向神獻上任何形式的補償,而是完全依賴神豐富的憐憫。他承認自己來到神面前是貧窮和缺乏的;但他確信這不會妨礙他祈求的成功,因為神並不重視祭物。在此,他間接地責備了猶太人一個在各時代都普遍存在的錯誤。律法在宣告祭物能贖罪時,原意是讓他們從對自己行為的一切信賴中抽離,轉向基督的唯一救贖;但他們卻自以為是地將祭物帶到祭壇上,作為他們希望藉此獲得救贖的代價。為了反對這種驕傲和荒謬的觀念,大衛宣告神不喜悅祭物272,並且他沒有什麼可以獻上來換取神的恩寵。神曾吩咐遵守獻祭,大衛也遠沒有忽略它。不應將他理解為斷言這種儀式可以合理地省略,或者神會絕對拒絕他自己設立的祭物,這些祭物連同律法的其他儀式,正如我們已經觀察到的,對大衛和整個神的教會都證明是重要的幫助。他談到的是那些驕傲和無知的人在認為自己能贏得神恩寵的印象下所遵守的祭物。因此,儘管他勤於獻祭,將他所有的依賴都建立在基督的救贖上,基督為世人的罪作了贖罪祭,他仍然可以誠實地宣告他沒有向神獻上任何形式的補償,並且他完全信賴無償的和解。猶太人獻祭時,不能說他們將自己的任何東西獻給主,而應被視為從基督那裡借來救贖所需的贖金。他們在這項神聖的服務中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


17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他已經表明,祭物在獲得神恩寵方面並沒有猶太人所想像的那種功效;現在他宣告他不需要向神獻上任何東西,只需要一顆痛悔和謙卑的心。對於罪人來說,除了俯伏懇求神的憐憫之外,沒有什麼是更必要的了。經文中使用複數形式是為了更有力地表達這樣一個真理:悔改的祭本身就足夠了,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如果他只是說這種祭物特別蒙神悅納,猶太人可能很容易迴避他的論點,聲稱這可能是真的,但其他祭物在神眼中也同樣蒙悅納;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天主教徒將神的恩典與他們自己的行為混為一談,而不是接受他們罪的無償赦免。為了排除任何假裝滿足的觀念,大衛將心靈的痛悔描繪成包含了所有蒙悅納的祭物的總和。而使用「神的祭」這個詞,他對驕傲的偽君子進行了默許的責備,這些偽君子對自己未經授權的幻想所產生的祭物評價很高,當他們想像藉此可以取悅神時。但這裡可能會出現一個難題。「如果痛悔的心」,有人可能會說,「在神的估價中比所有祭物都佔有更高的地位,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藉著悔改獲得赦免呢?」「這樣一來,它就不再是無償的了?」對此,我可能會說,大衛此時並不是在談論赦免所憑藉的功德條件,相反地,他透過命令謙卑和心靈的痛悔,來主張我們絕對缺乏功德,這與任何試圖向神作出補償的行為都背道而馳。心靈破碎的人,是那些被清空了一切虛榮自信,並承認自己一無所有的人。痛悔的心棄絕了功德的觀念,不以交換的原則與神打交道。是否有人反對說,信心是一種比詩篇作者在此所稱讚的更為卓越的獻祭,並且在獲得神恩方面具有更大的功效,因為它將那位真正且唯一的贖罪者呈現在神的面前?我會說,信心不能與大衛所說的謙卑分開。這是一種惡人完全不認識的謙卑。他們在神面前可能會顫抖,他們心中的頑固和悖逆可能會部分受到抑制,但他們仍然保留著一些內在的驕傲。另一方面,當心靈破碎,並因感受到主的憤怒而痛悔時,一個人就會產生真正的恐懼和自我厭惡,並深信自己一無是處,一無所值,必須無條件地依靠神的憐憫才能得救。大衛將此描述為神所渴望的一切獻祭,這不應引起我們的驚訝。他並沒有排除信心,他也沒有將真正的悔改細分為幾個部分,而是籠統地斷言,獲得神恩的唯一途徑,就是以一顆受傷的心俯伏在神聖憐憫的腳下,並以真誠地承認自己的無助來懇求他的恩典。


18 願你憑你的美意善待錫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 273 他現在從為自己祈禱轉向為神的集體教會獻上懇求,他可能覺得這項職責對他來說更為重要,因為他曾因自己的墮落而盡力毀壞教會。他被提升到王位,最初被膏立為王的目的就是為了扶持神的教會,但他卻因其可恥的行為幾乎導致了教會的毀滅。儘管他犯下了這項罪過,他現在祈求神憑藉他自由的憐憫來恢復教會。他沒有提及他人的義,而是將他的懇求完全建立在神的善意之上,暗示教會在任何時期被貶低時,其恢復都必須完全歸因於神的恩典。耶路撒冷已經建成,但大衛祈求神進一步建造它,因為他知道,只要沒有聖殿(神曾應許在那裡建立他的約櫃)和王宮,它就遠未完善。我們從這段經文中得知,建造教會是神自己的工作。「他的根基」,詩篇作者在別處說,「在聖山上」(詩篇 87:1)。我們不應想像大衛僅僅指教會作為一個物質結構,而必須認為他將目光投向了屬靈的聖殿,這不是人類的技能或勤奮所能建造的。的確,除非他們的勞動得到上天的祝福,否則人們甚至在建造物質城牆方面也無法取得進展;但教會在特殊的意義上是神的建造,他憑藉他大能的力量將它建立在地上,並將它高舉過於諸天。在這禱告中,大衛不僅僅是考慮教會短期的福祉,而是祈求神保守並推進它,直到基督的降臨。在這裡,"""難道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嗎?一個人在詩篇的前半部分還在使用痛苦和幾乎絕望的語言,現在卻充滿了必要的信心,將整個教會託付給上帝的照護?我們難道不應該問,一個自己如此險些毀滅的人,現在怎麼會成為引導他人得救的嚮導呢?這有力地證明,只要我們與上帝和好,我們不僅可以期望在為自己的救贖禱告時充滿信心,還可以希望被接納為他人的代禱者,甚至被提升到更高的榮譽,將救贖主國度的榮耀託付給上帝。


19 那時,你必喜悅公義的祭。這些話語與他先前所說的話語之間,存在著表面上,但僅僅是表面上的不一致。他曾聲明祭物本身毫無價值,但現在他承認,當祭物被視為信仰、悔改和感恩的表達或象徵時,它們是蒙上帝悅納的。他明確地稱它們為公義的祭,是正確的、合法的,並且是嚴格按照上帝的誡命獻上的。這個表達與詩篇 4:5 中所使用的相同,大衛在那裡用它來默許譴責那些僅僅誇耀儀式外在形式的人。我們再次發現他以自己的榜樣激勵自己和他人表達感恩,並在莊嚴的聚會中公開表達。除了普遍的祭物之外,還特別提到了兩種祭物。儘管有些人認為 כליל (calil) 和 עולה (olah) 兩者意義相同,但另一些人更正確地認為,前者應理解為祭司的祭物,因為在其中祭物被火焚燒或燒盡。274 在他所列舉的祭物中,大衛旨在教導我們,除非所有律法儀式都與其設立的正確目的相關聯,否則都無法蒙上帝悅納。這整節經文被一些人比喻性地應用於基督的國度,但這種解釋是不自然的,也過於精妙。感恩確實被何西阿稱為「嘴唇的祭」(何西阿書 14:2);但顯然,在我們面前的這段經文中,除了內心的狀態或傾向之外,還結合了構成古代崇拜一部分的莊嚴儀式。"""

詩篇 51 詩篇 51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9月 17,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