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2:3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 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12:4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
12:5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12:6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
12:7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12:8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
"""在處理了建立上帝國度所必需的事務之後——即公義唯獨來自上帝,救贖唯獨來自祂的憐憫,所有祝福唯獨在基督裡為我們預備並每日賜予——保羅現在按照最佳順序,繼續展示生命應如何塑造。如果透過對上帝和基督的救贖性認識,靈魂得以重生進入屬天生命,並且生命以某種方式透過聖潔的勸誡和教導得以塑造和規範;那麼,除非你首先證明人類所有公義的源頭都在上帝和基督,否則你表現出正確塑造生命的願望是徒勞的;因為這就是使他們從死裡復活。
這就是福音與哲學之間的主要區別:因為儘管哲學家在道德問題上說得極其出色且富有判斷力,但他們教導中無論何等卓越的光芒,都像是一座沒有根基的美麗上層建築;因為他們省略了原則,提供了一種殘缺的教義,就像一個沒有頭的身體。教皇制度下的教學方式與此不無相似:因為儘管他們順帶提到了對基督的信心和聖靈的恩典,但顯然他們與異教哲學家走得比與基督和祂的使徒更近。
但正如哲學家在制定道德法則之前,首先討論善的終極目的,並探究美德的源泉,然後從中引申出所有義務;保羅在此也提出了所有聖潔義務的原則,即:我們被主救贖的目的,是為了將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有的肢體獻給祂。但逐一檢視每個部分可能會有所助益。
1. 我因此藉著上帝的憐憫(miserationes — 憐憫)懇求你們,等等。我們知道不聖潔的人為了滿足肉體,會焦慮地抓住聖經中關於上帝無限良善的一切;偽君子也盡其所能惡意地蒙蔽對此的認識,彷彿上帝的恩典熄滅了對敬虔生活的渴望,並為罪惡的放肆打開了大門。但這勸誡教導我們,除非人們真正明白他們對上帝的憐憫虧欠多少,否則他們絕不會以正確的心態敬拜祂,也不會有效地被激勵去敬畏和順服祂。對天主教徒來說,只要能透過恐懼勒索出某種強迫的順服,我就不知道是什麼了。但保羅為了將我們與上帝連結,不是透過奴役般的恐懼,而是透過自願和愉悅的公義之愛,他以那成就我們救贖的恩惠的甘甜來吸引我們;同時他也責備我們忘恩負義,除非我們在找到如此仁慈和慷慨的父之後,也努力將自己完全獻給祂。f374
保羅如此勸誡我們所說的話,對我們應有更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在闡述上帝恩典方面超越所有其他人。一顆心若不被所闡述的教義激發出對上帝的愛,而發現祂對自己的仁慈如此豐盛,那它必然是鐵石心腸。那麼,那些認為如果人類的救贖單單依賴上帝的恩典,所有對聖潔生活的勸誡都將失效的人在哪裡呢?因為沒有任何誡命,沒有任何制裁,能像認真默想上帝對自己的良善那樣,使一顆虔誠的心如此順服上帝。
我們在此也可以觀察到使徒精神的仁慈——他寧願以勸告和友善的勸誡,而非嚴格的命令來對待信徒;因為他知道這樣對受教者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
將你們的身體獻上,等等。這就是善行正確道路的開始,"""當我們明白自己已獻身於主時;因為由此可知,我們必須停止為自己而活,以便將我們生命中的所有行動都奉獻給祂的服務。
因此,這裡有兩件事需要考慮:第一,我們是主的;第二,我們因此應該是聖潔的,因為任何未經首先奉獻的東西,若獻給神的聖潔,都是一種侮辱。這兩件事一旦被承認,那麼聖潔就應該在生活中實踐,當我們重新陷入不潔時,我們就犯了一種褻瀆罪,因為這無異於褻瀆已奉獻之物。
然而,在表達上始終存在著極大的適宜性。他首先說,我們的身體應該獻給神作為祭物;這意味著我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完全轉移,成為神的財產;除非我們捨棄自己,否則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其次,他透過添加兩個形容詞,展示了這種祭物應該是怎樣的。他稱之為活祭,暗示我們被獻給主是為了這個目的——我們舊有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被毀滅,我們才能被提升到一個新的生命。透過「聖潔」這個詞,他指出了祭物所必需的,這已在前文提及;因為祭物只有在事先被聖化之後才被認可。透過第三個詞「蒙悅納的」,他提醒我們,當這種祭物以討神喜悅的方式獻上時,我們的生命就得以正確地塑造:他同時帶給我們非凡的安慰;因為他教導我們,當我們獻身於純潔和聖潔時,我們的工作是蒙神喜悅和悅納的。
他所說的「身體」不僅指我們的骨骼和皮膚,而是指我們所構成的整個實體;他採用這個詞是為了更充分地指稱我們的一切:因為身體的肢體是我們執行意圖的工具。f375 他確實要求我們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靈魂和精神上都要聖潔,如帖撒羅尼迦前書 5:23 所述。他吩咐我們獻上身體,是暗指摩西的獻祭,那些祭物是在祭壇上獻上的,彷彿在神的面前。但他同時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表明,我們應該多麼迅速地接受神的命令,以便我們能毫不遲延地順服它們。
因此我們得知,所有不以敬拜神為目標的凡人,所做的不過是悲慘地遊蕩和迷失。我們現在也發現保羅向基督教會推薦了哪些祭物:因為藉著基督唯一真實的祭物與神和好,我們都藉著祂的恩典成為祭司,以便我們能將自己和我們所有的一切獻給神的榮耀。不需要贖罪祭;而且不能設立任何祭物,否則就是明顯地羞辱基督的十字架。
你們是理所當然的事奉。我認為,這句話的添加是為了更清楚地應用和證實前面的勸勉,彷彿他曾說:「如果你們心中有事奉神的心,就將自己獻給神作為祭物:因為這是事奉神的正確方式;如果有人偏離,他們就只是虛假的敬拜者。」那麼,如果只有當我們按照神所吩咐的一切來遵守時,神才被正確地敬拜,那麼就摒棄所有那些人為設計的敬拜方式吧,因為神公正地憎惡它們,因為祂看重順服勝於祭物。人們確實喜歡自己的發明,這些發明有著虛假的智慧外表,正如保羅在另一處所說;但我們在這裡學到天上的審判者透過保羅的口所宣告的與此相反的內容;因為他稱他所吩咐的是理所當然的事奉,他將我們在祂話語的規範之外所嘗試的一切都斥為愚蠢、乏味和自以為是。f376
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等等。世界這個詞有幾種含義,但這裡指的是人的情感和道德;他禁止我們順從這些,並非沒有原因。因為既然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邪惡之中,如果我們真的要穿上基督,就必須脫去舊人的所有;為了消除所有疑慮,他透過陳述相反的性質來解釋他的意思;因為他命令我們轉變為新的心靈。這類對比在聖經中很常見;因此,一個主題會更清楚地闡述。
現在請注意這裡,看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更新:它不僅僅是肉體的,也不是靈魂的低級部分,正如索邦派學者解釋這個詞一樣;而是心靈的,這是我們最卓越的部分,哲學家將其歸於至高無上;因為他們稱之為hJgemoniko<n,即主導力量;理性被想像成一位最明智的女王。但保羅將她從寶座上拉下來,並透過教導我們必須在心靈上更新來將她歸於虛無。因為無論我們如何自欺,基督的宣告仍然是真實的——凡要進入上帝國度的人,都必須重生;因為在心靈和思想上,我們都完全與上帝的公義疏遠。
使你們可以察驗,f377等等。這裡你看到了我們必須擁有新心靈的目的——告別我們自己和所有人的謀劃和慾望,我們可以專注於上帝唯一的旨意,對其的認識才是真正的智慧。但如果我們心靈的更新是必要的,以便我們可以察驗上帝的旨意,那麼顯然它與上帝是多麼對立。
所添加的形容詞旨在推薦上帝的旨意,使我們可以更熱切地尋求認識它:為了約束我們的悖逆,確實有必要將公義和完美的真正榮耀歸於上帝的旨意。世人說服自己,他們所設計的那些作品是好的;保羅卻呼喊,什麼是好的和對的,必須從上帝的誡命中確定。世人讚美自己,並樂於自己的發明;但保羅斷言,除了上帝所命令的,沒有什麼能取悅上帝。世人為了尋求完美,從上帝的話語轉向自己的設計;保羅透過將完美定在上帝的旨意中,表明如果有人越過那個標記,他就會被虛假的想像所欺騙。
3. 因為我說,藉著恩典,等等。如果你不認為這個因果詞是多餘的,那麼這節經文與前文的聯繫就不會不恰當;因為既然他希望我們所有的研究都用於探究神的旨意,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使我們遠離虛妄的好奇心。然而,由於保羅經常冗餘地使用因果詞,你可以將這節經文視為包含一個簡單的肯定;因為這樣的意思也會非常恰當。
但在他具體說明他的命令之前,他提醒他們他所被賦予的權柄,這樣他們就不會以其他方式聽從他的聲音,除非那聲音是神自己的聲音;因為他的話語與此相同,就好像他說:「我不是憑著自己說話;而是作為神的使者,我將他託付給我的命令帶給你們。」藉著「恩典」(如前所述),他指的是使徒職分,就此而言,他頌揚了神的恩慈,同時暗示,他不是憑著自己的傲慢而潛入的,而是被神的呼召所揀選的。因此,藉著這個序言為自己確立了權柄,他使羅馬人有義務順從,除非他們準備好在神的僕人身上藐視神。
然後是命令,藉此他使我們遠離對那些除了給心靈帶來煩擾而沒有任何造就的事物的探究;他禁止每個人承擔超出其能力和呼召範圍的事情;同時,他勸告我們思考和默想那些能使我們心智清醒和謙遜的事情。因為我這樣理解這些詞,而不是像伊拉斯謨那樣理解,他將其翻譯為「不要驕傲地看待自己」;因為這個意思與原文有些偏離,而另一種解釋則更符合上下文。那句話,「超出他應當有的智慧」,表明了他前一個動詞uJperfro>nein的意思,即過度聰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涉足那些不適合我們焦慮的事情,我們就超越了智慧的尺度。f378 智慧以至於清醒,就是專注於那些你能從中學習並獲得節制的事物的研究。
照著神所分給各人的,等等。(Unicuique ut divisit Deus.)這裡詞語的順序顛倒了,而不是——照著神所分給各人的。f379 這裡給出了他所提到的那種清醒智慧的理由;因為恩典的分配是多樣的,所以每個人都將自己保持在智慧的適當界限內,即保持在主所賜給他的信心恩典的範圍內。因此,不僅在空洞無物和無益於知曉的事情上,而且在對那些原本有用之事的知識上,都存在著過度的智慧表現,當我們不顧及所賜給我們的,卻因魯莽和自負而超越我們知識的尺度時;這種暴行神不會讓它不受懲罰。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因愚蠢的野心而超越為他們設定的界限的人,會被何等瘋狂的瑣事所引導。f380
其意義是,我們合理獻祭的一部分,就是以溫順和受教的精神,將自己交給神來管理和引導。此外,藉著將信心與人的判斷對立起來,他約束了我們的個人意見,同時也指明了信心的適當尺度,即當信徒謙卑地將自己保持在分配給他們的界限之內時。f381
4. 因為在一個身體裡,等等。他先前所說的,要按照各人信心的程度來限制智慧,現在他藉著信徒的呼召來證實這一點;因為我們被召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一個身體裡聯合起來,因為基督在信徒之間設立了一種團契和聯繫,類似於人體各肢體之間的關係;而且由於人無法自行結合為這樣的聯合,他自己就成為這種聯繫的紐帶。因此,就像人體一樣,信徒的社會也應該如此。他運用這個比喻來證明,每個人考慮什麼適合自己的本性、能力和呼召是多麼必要。儘管這個比喻有許多部分,但主要應如此應用於我們當前的課題——就像同一個身體的肢體有不同的職責,而且所有職責都是不同的,因為沒有一個肢體擁有所有能力,也沒有一個肢體獨佔其他肢體的職責;同樣,上帝也將各種恩賜分給我們,藉著這種多樣性,他確定了我們之間應遵守的秩序,這樣每個人都應按照自己的能力行事,而不是強行介入他人特有的事務;也沒有人應該尋求擁有所有事物,而是要滿足於自己的份,並樂意避免篡奪他人的職責。然而,當他明確指出我們之間的共融時,他同時暗示,所有人都應該多麼勤奮,以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擁有的能力為身體的共同利益做出貢獻。f382
6. 既有恩賜,等等。保羅現在不僅僅是談論在我們中間培養弟兄之愛,而是讚揚謙卑,這是我們一生最好的調節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足夠多,以至於不需要他人的幫助;但相互交流的紐帶是,沒有人能自給自足,而是被迫向他人借鑒。因此,我承認,敬虔的社會無法存在,除非每個人都滿足於自己的份,並將自己所領受的恩賜分給他人,並輪流接受他人恩賜的幫助。
但保羅特別想打擊他知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驕傲;為了不讓任何人因為沒有得到所有事物而感到不滿,他提醒我們,根據上帝的智慧旨意,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的份;因為為了身體的共同利益,沒有人應該被賦予完全的恩賜,以免他輕率地藐視他的弟兄。因此,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使徒的主要目的,即並非所有事物都集中在所有人身上,而是上帝的恩賜如此分配,以至於每個人都只有有限的份,並且每個人都應該如此專注於將自己的恩賜用於教會的建造,以至於沒有人會因為放棄自己的職責而侵犯他人的職責。藉著這種最美好的秩序,以及可以說是對稱性,教會的安危確實得到了維護;也就是說,當每個人都將自己從主那裡領受的恩賜共同分給所有人,而不妨礙他人時。凡顛倒這個秩序的人,就是與上帝爭戰,因為這是上帝所命定的;因為恩賜的差異並非來自人的意志,而是因為主樂意以這種方式分配他的恩典。
或說預言,等等。現在他提出一些例子,表明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或者說在自己的崗位上,如何投入。因為所有的恩賜都有其明確的界限,偏離這些界限就會損害恩賜本身。但這段話似乎有些混亂;我們仍然可以這樣安排:「那說預言的,要按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讓他在事奉中教導,f383 等。那些將此目標銘記於心的人,將會正確地將自己限制在自己的範圍內。
但這段經文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認為,預言是指預測的恩賜,這在福音初期在教會中盛行;因為主當時旨在以各種方式讚揚他教會的尊嚴和卓越;他們認為,所補充的「照著信心的類比」應適用於所有條款。但我更傾向於那些將這個詞擴展得更廣的人,甚至擴展到啟示的特殊恩賜,藉此任何人都能熟練而明智地解釋神的旨意。因此,現今基督教教會中的預言幾乎就是對聖經的正確理解,以及解釋聖經的特殊能力,因為所有古老的預言和所有神的諭旨都已在基督和他的福音中完成。因為保羅在以下經文中就是這個意思:
「我願你們都說方言,但我更願你們說預言,」
(<461405>哥林多前書 14:5;)
「我們所知道的有限,所預言的也有限,」
(<461309>哥林多前書 13:9。)
而且保羅似乎無意在此提及基督最初使他的福音顯赫的那些奇蹟般的恩典;相反,我們發現他只提及普通的恩賜,這些恩賜將永遠存在於教會中。f384
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堅實的反對意見,即使徒對那些擁有神靈,不能稱基督為可咒詛的人,毫無意義地施加了這項禁令;因為他在另一處作證說,先知的靈是服從先知的;他命令第一個說話的人閉嘴,如果坐在那裡的人有任何啟示,(<461432>哥林多前書 14:32;) 也許正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他對那些在教會中說預言的人發出了這個告誡,即他們要使他們的預言符合信心的規則,以免他們在任何事情上偏離正道。他所說的信心是指宗教的基本原則,任何與這些原則不符的教義在此都被譴責為虛假。f385
至於其他條款,困難較少。他說,被任命為執事的人,要以事奉來執行他的職責;不要認為他被提升到那個職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好像他說:「讓他忠實地履行他的職責,以便他能配得上他的名。」同樣,他立即補充了關於教師的內容;因為藉著「教導」這個詞,他推薦了健全的造就,其含義是:「讓那些擅長教導的人知道,目的是讓教會真正得到教導;讓他專注於一件事,即他可以通過他的教導使教會更加了解:」因為教師是通過真理之道塑造和建立教會的人。讓那些擅長勸勉恩賜的人,也要以此為目標,使他們的勸勉有效。
但這些職務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有聯繫;然而它們並非沒有區別。確實沒有人可以在沒有教義的情況下勸勉:然而教導的人並不因此就具備勸勉的資格。但沒有人預言、教導或勸勉,同時卻沒有事奉。但如果我們保留我們在神的恩賜中發現的區別,並且我們知道這種區別適合在教會中產生秩序,那就足夠了。f386
8. 或施捨的,就當誠實,等等。從前面的條款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在此教導我們如何正當地使用神的恩賜。他在此所說的 metadidou>ntoiv,施捨的人,他並不是指那些施捨自己財產的人,而是指執事,他們負責分配教會的公共慈善事業;而 ejlou>ntoiv,那些施憐憫的人,他指的是寡婦和其他執事,他們按照古代教會的習俗被任命照料病人:因為有兩種不同的職務——為窮人提供必需品,以及照料他們的情況。但他向第一種人推薦簡樸,這樣他們就可以忠實地管理受託給他們的東西,沒有欺詐或偏袒。他要求另一方愉快地提供服務,以免他們的暴躁(這經常發生)破壞了他們所施予的恩惠。因為沒有什麼比看到人們樂意並迅速地幫助病人或任何其他受困擾的人更能給予安慰的了;同樣,觀察到那些提供幫助的人臉上帶著悲傷,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輕視。
儘管他正確地稱那些被委託管理教會的人為proi`sta>menouv(監督者),(他們是長老,他們監督和管理其他人並執行紀律);但他對這些人所說的可以普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管理者:因為那些為所有人的安全提供保障的人需要不小的關懷,而那些應該日夜為整個社區的福祉而警醒的人需要不小的勤勉。然而,當時的情況證明保羅並不是在談論所有類型的統治者,因為當時沒有虔誠的官員;而是指那些糾正道德的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