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10:11-21

 10:11 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10:12 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10:13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10: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10:15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10:16 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10:17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10:18 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10:19 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

10:20 又有以賽亞放膽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

10:21 至於以色列人,他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

-----------------------------------------------

11. 因為經上說,等等。在說明了上帝為何公正地棄絕了猶太人之後,他又回頭證明了對外邦人的呼召,這是他正在討論的問題的另一部分。既然他已經解釋了人們獲得救贖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是普遍的,對外邦人開放,對猶太人也同樣開放,他現在,在首先升起一面普遍的旗幟之後,明確地將其擴展到外邦人,然後點名邀請外邦人。他重複了之前從以賽亞書中引用的見證,這樣他所說的就能有更大的權威,並且也能顯明,關於基督的預言與律法是多麼和諧。f325


12. 因為沒有區別,等等。既然只需要信心,那麼無論在哪裡找到信心,上帝的良善都會顯明出來以致得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民族或國家與另一個民族或國家之間沒有區別。他補充了最有力的理由;因為既然他是整個世界的創造者和製造者,是所有人的上帝,他就會向所有承認並呼求他為上帝的人顯明他的仁慈:因為他的憐憫是無限的,所以它必然會延伸到所有尋求它的人。


「富足」在這裡應理解為積極的意義,即仁慈和慷慨。f326 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天父的財富不會因他的慷慨而減少;因此,無論他以多麼豐盛的恩典使他人富足,對我們來說,他的財富都不會減少。因此,沒有理由讓一些人嫉妒他人的祝福,好像他們因此失去了什麼。


儘管這個理由已經足夠充分,但他還是藉著先知約珥的見證來加強它;根據所使用的普遍術語,這包括所有的人。但讀者可以從上下文更好地看出,約珥所宣告的與當前的主題是和諧的;因為他在那段經文中預言了基督的國度:而且,在說到上帝的憤怒將以可怕的方式燃燒之後,在他熱情洋溢之中,他應許所有呼求主名的人都將得救。由此可見,上帝的恩典可以滲透到死亡的深淵,只要在那裡尋求它;因此,絕不能將其保留給外邦人。f327


「我不會花太多時間來引述和反駁他人的觀點。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請允許我提出我的想法。為了讓你們理解這種漸進的設計,首先要記住,外邦人的蒙召與保羅在他們中間所行的事工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繫;因此,對其中一方的證據取決於對另一方的證據。現在保羅必須毫無疑問地證明外邦人的蒙召,同時也要為自己的事工提出理由,以免他似乎在沒有權柄的情況下擴展神的恩惠,將神為孩子們預備的糧食扣留,卻施予狗。但他因此同時澄清了這些事情。


然而,他如何連接他的論述線索,在每個部分都得到解釋之前,將不會被完全理解。他所提出的意思,就好像他說:「猶太人和外邦人,藉著呼求神的名,都因此宣告他們相信祂;因為對神名的真正呼求,除非首先對祂有正確的認識,否則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信心是由神的話語產生的,但神的話語除非透過神的特別旨意和安排,否則無處可傳。那麼,哪裡有對神的呼求,哪裡就有信心;哪裡有信心,哪裡就有話語的種子先行;哪裡有傳道,哪裡就有神的呼召。現在,當祂的呼召如此有效和豐盛時,那裡就有神恩典的清晰無疑的證明。因此,最終將會顯明,外邦人不應被排除在神的國度之外,因為神已允許他們分享祂的救恩。因為正如他們中間信心的原因在於福音的傳揚,所以傳揚的原因在於神的差遣,藉此祂樂意以這種方式為他們的救恩作預備。」我們現在將逐一審視每個部分。


14. 他們怎能呼求呢?等等。保羅在此意圖將禱告與信心連結起來,因為它們確實是關係最密切的事物,因為呼求神的人,可以說,是投奔到唯一真正的救恩港灣,和最安全的避難所;他就像兒子一樣,將自己交託給最好、最慈愛的父親的懷抱,以便得到他的保護、他的仁慈和愛護、他的慷慨救濟、以及他的能力支持。這是任何一個心中沒有預先對神的父愛有這種確信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以至於他敢於從神那裡期待一切。


那麼,呼求神的人必然確信有保護為他存留;因為保羅在此所說的是蒙神悅納的呼求。偽君子也禱告,但不是為了得救;因為他們沒有信心的確據。由此可見,所有經院學者是何等無知,他們懷疑地呈現在神面前,沒有任何信心支持。保羅的想法截然不同;因為他將此視為一個公認的公理,即除非我們確信成功,否則我們無法正確禱告。因為他在此並非指猶豫不決的信心,而是指當神藉著福音使我們與祂和好,並收養我們為祂的兒女時,我們心中對祂父愛的確信。唯有藉著這種信心,我們才能親近祂,正如以弗所書 3:12 所教導我們的。


但是,另一方面,要知道真正的信心唯有能生出對神的禱告;因為嘗過神恩典的人,不可能不藉著禱告來尋求享受它。


他們怎能信他呢?等等。意思是,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啞巴,直到神的應許打開我們的口來禱告,這就是他藉著先知所指出的次序,他說:「我要對他們說,你們是我的子民;」他們要對我說:「你是我們的神。」""""""” (撒迦利亞書 13:9.) 我們的確不應憑空想像一個神;我們應當對祂有正確的認識,正如祂的話語所闡明的。當任何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個關於神是良善的觀念時,他所擁有的並非堅定可靠的信心,而是一種不確定且轉瞬即逝的想像;因此,必須有話語,我們才能對神有正確的認識。這裡他沒有提及其他話語,只有所傳講的話語,因為這是主指定傳達祂話語的通常方式。但如果有人因此爭辯說,神不能不藉著傳講的方式將祂自己啟示給人,我們否認這是使徒的意圖;因為他只考慮了神通常的安排,並無意為祂恩典的分配制定律法。


15.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等等。他暗示,當任何國家蒙受福音傳講的恩惠時,這是神愛的證明和保證;並且,沒有人是福音的傳講者,除非是神在祂特別的護理中興起的人,因此,毫無疑問,祂會眷顧那個向其傳講福音的國家。但由於保羅在這裡沒有論及任何人的合法呼召,因此詳細闡述這個主題是多餘的。我們只需記住這一點:福音不像雨水從雲中落下,而是由人的手帶來,無論它從何處被差遣。


正如所寫的,何等美麗,等等。我們應當這樣將這段經文應用於我們當前的主題:主在賜予祂的子民得救的希望時,以非凡的讚美稱讚了那些帶來平安好消息的人的到來;藉此,祂清楚表明,使徒的事工也應受到同樣的尊重,因為它將永生之道帶給我們。因此,這一切都源於神,因為世上沒有什麼值得渴望和讚美的事物不是出自祂的手。f328


但從這裡我們也學到,所有良善的人應當多麼渴望,多麼珍視福音的傳講,因為它是由主自己的口如此稱讚的。的確,毫無疑問,神如此高度評價這寶藏無與倫比的價值,是為了喚醒所有人的心靈,使他們熱切渴望它。這裡的「腳」是轉喻,指「到來」。f329


16. 但並非所有人都順從了福音,等等。這不屬於保羅在所列出的漸進論證中打算遵循的論點;他也沒有在緊隨其後的結論中提及它。然而,保羅在此引入這句話是必要的,以便預先阻止異議,以免有人根據他所說的——話語總是先於信心,如同種子先於穀物——而建立論點,並得出這樣的推論:信心處處跟隨話語;因為以色列,從未沒有話語,可能會以此自誇。因此,有必要,他順便給他們這個提示——許多人蒙召,但並未被揀選。


他也引用了以賽亞書 53:1 的一段經文;先知在繼續宣告關於基督的死和國度的顯著預言之前,驚訝於信徒的稀少,在他靈裡看來如此稀少,以至於他不得不驚呼:「主啊,誰相信了我們的報告呢?」也就是說,我們所傳講的話語。因為雖然在希伯來文中,h[wmç,shimuoe,是被動地指「話語」,f330 但希臘人將其譯為 ajkoh<n — 聽覺,拉丁人譯為 auditum — 聽覺;的確不準確,但在意義上沒有歧義。


我們現在明白為什麼這個例外是順便引入的;它是,"""免得有人以為,有傳道就必然有信心。然而,他隨後指出原因,說:「主的膀臂向誰顯露了呢?」藉此他暗示,除非上帝藉著他聖靈的光照耀我們,否則言語就毫無益處;因此,唯獨有效且屬於選民的內在呼召,與人外在的聲音有所區別。由此可見,有些人愚蠢地堅持,所有人都無差別地是選民,因為救恩的教義是普遍的,而且上帝無差別地邀請所有人歸向他。但是,應許的普遍性本身並不能使救恩對所有人普遍;相反,先知所提到的特殊啟示,將其限制在選民身上。


17. 如此,信道是從聽道來的,等等。我們從這個結論中看到保羅所形成的漸進式論證的目的;它是為了表明,無論何處有信心,上帝在那裡就已經提供了他揀選的證據;然後,他藉著將他的祝福傾注在福音的傳講上,以信心照亮人的心靈,從而引導他們呼求他的名,藉此證明外邦人已被他接納,分享永恆的產業。


這是一個關於傳道功效的顯著段落;因為他證明,信心是藉著傳道而產生的。他確實之前聲明,傳道本身毫無益處;但是當主樂意動工時,它就成為他能力的工具。人的聲音確實無法穿透靈魂;如果說凡人有能力使我們重生,那凡人就被過度高舉了;信心的光也比人所能傳達的更為崇高:但所有這些都不能阻礙上帝藉著人的聲音有效地工作,以便藉著他的事奉在我們裡面產生信心。


必須進一步指出,信心只建立在上帝的真理之上;因為保羅沒有教導我們信心源於任何其他教義,而是明確地將其限制在上帝的話語上;如果信心可以建立在人的法令上,這種限制就是不恰當的。因此,當我們談論信心的確定性時,請摒棄所有人的設計。因此,教皇關於隱含信心的概念也站不住腳,因為它將信心從話語中撕裂開來;更可憎的是那種褻瀆,即話語的真理在教會的權威確立之前仍然懸而未決。


18. 但我說,他們沒有聽見嗎?等等。既然人的心藉著傳道被灌輸了對神的認識,這使他們呼求神,那麼問題仍然是神的真理是否已向外邦人宣揚;因為保羅突然轉向外邦人,這種新奇之舉引起了不小的冒犯。他於是問,神以前是否曾向外邦人發出聲音,並向全世界履行教師的職責。但為了表明神從任何地方召集學徒的學校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他從《詩篇》19:4中引用了一位先知的見證;然而這似乎與主題關係不大:因為先知在那裡不是談論使徒,而是談論神的物質作品;他說神的榮耀在其中顯得如此明顯,以至於可以說它們有自己的舌頭來宣揚神的完美。


保羅的這段話給了古人將整篇詩篇寓意解釋的機會,後人也跟隨了他們:因此,毫無疑問,太陽像新郎從洞房出來,就是基督,而諸天就是使徒。那些最有虔誠、在解釋聖經時表現出更大謙遜的人認為,對天體結構的恰當描述,被保羅以暗示的方式轉移到了使徒身上。但由於我發現主的僕人在各地都以極大的敬畏解釋聖經,並沒有隨意地將其轉向各個方向,我無法相信保羅以這種方式誤解了這段話。我於是按照先知的本義和真實含義來理解他的引文;因此論點將是這樣的——神從一開始就向外邦人顯明了他的神性,雖然不是藉著人的傳道,而是藉著他受造物的見證;因為雖然福音當時在他們中間是沉默的,但天地萬物卻藉著它們的傳道說話並宣告了它們的創造者。由此可見,主即使在他將他盟約的恩惠限制在以色列的時候,也並沒有完全從外邦人那裡收回對他自己的認識,而是始終在他們中間保持著一些火花。他當時確實更特別地向他的選民顯現,因此猶太人可以恰當地比作家庭聽眾,他彷彿親口教導他們;然而當他藉著諸天的聲音遠距離地對外邦人說話時,他藉著這個序曲表明他最終也打算讓他們認識他。


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希臘譯者將單詞µwq, kum, fqo>ggon aujtw~n譯為「他們的聲音」;因為它表示一條線,有時用於建築,有時用於書寫。f331 既然可以確定這段話中兩次提到了同一件事,在我看來,諸天似乎是藉著寫在它們上面的東西,以及藉著聲音,來宣告神的能力;因為藉著「出去」這個詞,先知提醒我們,諸天所傳的教義,並非局限於一地的狹窄範圍,而是傳遍世界的極遠之處。


19. 但我說,以色列沒有知道嗎?這個反對者的異議是從以小比大中得出的。保羅曾論證,外邦人不應被排除在對神的認識之外,因為他從一開始就向他們顯明了自己,儘管只是模糊地、藉著陰影,或者至少給了他們一些對他真理的認識。那麼對於以色列來說,又該說什麼呢?他們曾被遠為不同的真理之光照亮;因為為什麼外邦人和不敬虔的人會奔向遠處向他們顯現的光,而亞伯拉罕的聖潔後裔卻在他們熟悉地看見它時拒絕它呢?"""因為必須永遠記住這種區別:「有哪個國家如此有名,以至於有神明靠近它,就像你的神今天降臨到你一樣?」因此,以色列蒙受律法教義的恩惠,知識卻沒有隨之而來,這並非沒有道理。


首先,摩西說,等等。他藉著摩西的見證證明,上帝偏愛外邦人而非猶太人,這與上帝的本性並無矛盾。這段經文取自那首著名的詩歌,其中上帝斥責猶太人的背信棄義,宣告他將對他們施行報復,並藉著與外邦人立約來激發他們的嫉妒,因為他們已轉向虛假的偶像。「你們」,他說,「藉著輕視和拒絕我,將我的權利和榮譽轉移給偶像:為了報復這種錯誤,我也將以外邦人取代你們,並將我迄今為止給予你們的轉移給他們。」現在,這不可能不 repudiating 猶太民族:因為摩西所提到的競爭,源於此——上帝從一個不是民族的民族中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民族,並從無中興起了一個新民族,他們將佔據猶太人被驅逐的地方,因為他們背棄了真神並將自己賣給了偶像。因為儘管在基督降臨之時,猶太人並沒有走入粗俗和外在的偶像崇拜,但他們仍然沒有藉口,因為他們藉著自己的發明褻瀆了上帝的全部崇拜;是的,他們最終否認了上帝聖父,正如在基督,他的獨生子中所啟示的,這是一種極端的褻瀆。


請注意,愚昧的民族和沒有民族是相同的;因為沒有永生希望的人,嚴格來說是沒有存在的。此外,生命的開始或起源來自於信心的光:因此,屬靈的存在來自於新的創造;在這個意義上,保羅稱信徒為上帝的工作,因為他們藉著他的靈重生,並按照他的形象更新。現在從愚昧這個詞,我們知道,除了上帝的話語之外,人類所有的智慧都是虛空。f332


20. 但以賽亞大膽地說,等等。由於這個預言比較清楚,為了引起更大的注意,他說這是以極大的信心表達的;好像他說——「先知沒有用比喻的語言說話,也沒有猶豫,而是用清晰明了的語言宣告了外邦人的呼召。」但是保羅在這裡藉著插入幾句話而分開的事情,在先知以賽亞書65:1中是連在一起的,在那裡主宣告,時候將到,他將把他的恩惠轉向外邦人;他立刻加上這個理由——他厭倦了以色列的悖逆,這種悖逆由於長期持續,對他來說已經變得無法忍受。他於是這樣說——「那些以前沒有尋求我,並忽略我名的人,現在已經尋求我了,(完成時態表示將來的確定性f333


我知道這整段經文被一些拉比改變了,好像上帝應許他會讓猶太人為他們的背叛而悔改:但沒有什麼比他談論外邦人更清楚的了;因為在同一上下文中接著說——「我說,看哪,我來到一個不稱我名的民族。」那麼,毫無疑問,先知宣告這將會發生,那些以前是外邦人的人將藉著新的收養被接納為上帝的家庭。這就是外邦人的呼召;其中呈現了所有信徒呼召的普遍代表;因為沒有人能預料到主;但我們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藉著他白白的憐憫從死亡的最深淵中被拯救出來,那時我們對他一無所知,沒有服事他的願望,簡而言之,對他的真理沒有確信。


21. 但關於以色列,等等。接著說明了上帝轉向外邦人的原因;"""這是因為他看到他的恩惠已成為猶太人的嘲弄。但為了讓讀者更充分理解第二句中指出的人民的盲目,保羅明確提醒我們,選民因自己的邪惡而受到指責。字面意思是,「他對以色列說」;但保羅模仿了希伯來語的慣用語;因為l,lamed,常常代替ˆm,men。他說,他向以色列伸出雙手,他不斷地用他的話語邀請他們歸向自己,並且不斷地用各種善意來吸引他們;因為這是他召喚人的兩種方式,他以此證明他對他們的善意。然而,他主要抱怨的是對他的真理的蔑視;這更令人憎惡,因為上帝以更顯著的方式表明他父親般的關懷,用他的話語邀請人歸向自己。


他伸出雙手,這句話非常有強調性;因為他透過他話語的僕人尋求我們的救贖,他向我們伸出雙手,就像一位父親伸出雙臂,準備溫柔地將他的兒子抱入懷中一樣。他每天都說,這樣就不會有人覺得奇怪,如果他厭倦了向他們施恩,因為他沒有透過他的勤奮而成功。在耶利米書7:13和耶利米書11:7中,我們有類似的描述,他說他清早起來警告他們。


他們的不忠也用兩個最合適的詞來表達。我認為將分詞ajpeiqou>nta翻譯為「頑固的」或「叛逆的」是正確的,但伊拉斯謨和舊譯者的翻譯,我放在頁邊空白處,也並非完全不可取。但既然先知指責人民的乖僻,然後又說他們在不好的道路上徘徊,我毫不懷疑希臘譯者是想用兩個詞來表達希伯來詞rrws,surer,首先稱他們為不順從的或叛逆的,然後是反駁的;因為他們的頑固表現在此,因為人民以難以馴服的驕傲和苦毒,頑固地拒絕了先知的聖潔勸告。f334

羅馬書 10:11-21 羅馬書 10:11-21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9月 10, 2025 Ratin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