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羅馬書 10:1-10

 10:1 弟兄們,我心裡所願的,向 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10:2 我可以證明,他們向 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

10:3 因為不知道 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 神的義了。

10:4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

10:5 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

10:6 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

10:7 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

10:8 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10: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10:10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

我們在此看到聖人如何謹慎地避免冒犯;因為為了軟化他解釋拒絕猶太人時可能存在的任何尖銳之處,他仍然像以前一樣,證明他對他們懷有善意,並通過效果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他們的救贖是他關心的一個目標,這種感覺只源於真誠的愛。同時,他也可能出於另一個原因,證明他對他所出身的民族的愛;因為如果猶太人認為他公然與他們為敵,他們就絕不會接受他的教義;而他的背叛也會受到外邦人的懷疑,因為他們會像我們在上一章中所說的那樣,認為他因憎恨人類而背棄了律法。f316


2. 因為我為他們作證,等等。這是為了確保他的愛得到信任。確實,他有充分的理由對他們懷有憐憫而不是仇恨,因為他意識到他們只是因為無知而跌倒,而不是因為心懷惡意,特別是當他看到他們只是出於對上帝的某種敬畏而迫害基督的國度時。因此,讓我們學習,如果我們屈服於我們的良好意圖,它們可能會引導我們走向何方。當受責備的人聲稱他沒有惡意時,這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非常合適的藉口。今天,許多人認為這個藉口是好的,因此他們不專心尋找上帝的真理,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因無知而犯下的任何錯誤,沒有任何惡意,但懷有良好意圖,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我們沒有人會原諒猶太人釘死基督,殘酷地迫害使徒,並試圖摧毀和熄滅福音;然而他們有著與我們自信地誇耀的相同的辯護。那麼,拋棄這些關於良好意圖的徒勞藉口吧;如果我們真誠地尋求上帝,讓我們遵循唯一能來到他面前的道路。因為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即使跛行在正確的道路上,也比竭盡全力跑偏道路要好。如果我們想真正虔誠,讓我們記住拉克坦提烏斯所教導的是真實的,即真正的宗教是唯一與上帝的話語相關的宗教。f317


此外,既然我們看到那些懷著良好意圖在黑暗中徘徊的人滅亡了,讓我們記住,如果我們在被上帝光照後,故意和蓄意地偏離正道,我們就該死千次。


3. 因為他們不認識上帝的義,等等。看看他們是如何因不加思索的熱心而誤入歧途的!因為他們試圖建立自己的義;而這種愚蠢的自信源於他們對上帝的義的無知。注意上帝的義與人的義之間的對比。我們首先看到,它們彼此對立,完全相反,不能並存。因此,一旦人建立自己的義,上帝的義就被顛覆了。再者,由於對比的事物之間存在對應關係,上帝的義無疑是他的恩賜;同樣,人的義是他們從自己那裡獲得的,或者相信他們帶到上帝面前的。那麼,那些試圖通過自己稱義的人,就不服從上帝的義;因為獲得上帝的義的第一步是放棄我們自己的義:因為我們為什麼要從別人那裡尋求義,除非是必要性迫使我們?


我們已經在另一個地方說明了,人如何通過信心穿上上帝的義,也就是說,當基督的義歸於他們時。但是保羅嚴重地羞辱了偽君子因驕傲而膨脹的行為,當他們用熱心的華麗面具掩蓋它時;因為他說,所有這樣的人,就像甩掉軛一樣,"""是與神的公義為敵並反叛神的公義。


4. 因為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等等。完成這個詞,f318在我看來在這裡並非不合適;伊拉斯謨將其譯為完美:但由於另一種讀法幾乎普遍被認可,並且並非不恰當,讀者,就我而言,可以保留它。


使徒在這裡反駁了一個可能針對他的異議;因為猶太人可能看起來是藉著依賴律法的公義而走在正道上。他有必要駁斥這種錯誤的觀點;這就是他在這裡所做的。他指出,凡尋求藉著自己的行為稱義的人,都是律法的錯誤解釋者;因為律法被賜予的目的,就是引導我們,如同牽著我們的手,走向另一種公義:不,律法所教導的一切,所命令的一切,所應許的一切,都始終以基督為其主要目標;因此,律法的所有部分都應應用於他。但這只有在我們被剝奪一切公義,並因認識到自己的罪而感到困惑時,才能從他那裡單獨尋求無償的公義。


因此,猶太人對律法的邪惡濫用受到公正的譴責,他們荒謬地將本應是他們幫助的東西變成了障礙:不,他們似乎可恥地肢解了神的律法;因為他們拒絕了它的靈魂,卻抓住了文字的死屍。因為儘管律法應許那些遵守其公義的人得到獎賞,但在證明所有人都犯了罪之後,它卻在基督裡取代了另一種公義,這種公義不是藉著行為獲得的,而是藉著信心作為一份免費的禮物領受的。因此,信心的公義(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看到的)從律法中得到了見證。我們在這裡有一個顯著的段落,證明律法的所有部分都指向基督;因此,沒有人能正確理解它,除非他不斷地瞄準這個目標。


5. 至於摩西等等。為了闡明信心的義與行為的義之間有多麼大的差異,他現在將它們進行比較;因為通過比較,相反事物之間的對立會顯得更清楚。但他現在引用的不是先知的神諭,而是摩西的見證,原因在於——猶太人可以明白律法不是摩西為了讓他們依賴行為而賜下的,而是相反,是為了引導他們歸向基督。他確實可以引用先知作為見證;但仍然會存在這個疑問:「律法是如何規定另一種義的規則的?」然後他消除了這個疑問,並且以最好的方式,當他通過律法本身的教導來證實信心的義時。


但我們應該理解保羅為何將律法與信心協調一致,卻又將兩者的義對立起來的原因:——律法有雙重含義;它有時包括摩西所教導的全部內容,有時只包括他職事中特有的那部分,即誡命、獎賞和懲罰。但摩西有這個共同的職責——教導百姓真正的宗教規則。既然如此,他就必須傳講悔改和信心;但信心不是通過別的,而是通過提出神恩典的應許,而且是無償的應許來教導的:因此他必須成為福音的傳道者;正如許多經文所顯示的,他忠實地履行了這一職責。為了教導百姓悔改的教義,他必須教導什麼樣的生活是蒙神悅納的;這他都包含在律法的誡命中。為了將公義的愛灌輸到百姓心中,並在他們心中植入對不義的憎恨,又增加了應許和威脅;這些應許和威脅向義人提出獎賞,並向罪人宣告可怕的懲罰。現在百姓的責任是思考他們以多少種方式招致咒詛,以及他們憑藉自己的行為離從神那裡得到任何東西有多麼遙遠,這樣他們在對自己的義絕望之後,就可以逃到神恩典的港灣,並因此歸向基督自己。這就是摩西時代的終極目的或設計。


但由於福音的應許只零星地散佈在摩西的著作中,而且這些應許也有些模糊,並且分配給律法遵守者的誡命和獎賞經常出現,因此,教導什麼是行為的真正公義,然後展示遵守它會得到什麼報酬,以及那些未能遵守它的人會受到什麼懲罰,這正確地屬於摩西自己獨特的職責。因此,約翰將摩西與基督作比較,他說:


「律法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


和真理都是由基督來的。」(<430117>約翰福音 1:17.)


每當「律法」一詞被如此嚴格地使用時,摩西就隱含地與基督對立:然後我們必須考慮律法包含什麼,作為與福音分離的部分。因此,這裡所說的律法的義,必須應用於摩西職責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部分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委託給他的。我現在來談談這些詞。


因為摩西描述等等。保羅用 gra>fei 寫道;這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描述,通過去掉它的一部分 [ejpigra>fei.] 這段經文取自 <031805>利未記 18:5,其中主應許那些遵守他律法的人永生;因為正如你所看到的,保羅就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這段經文的,而不僅僅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暫時的生命。保羅確實這樣推理——「既然沒有人能夠達到律法所規定的義,除非他嚴格遵守律法的每一部分,而且既然所有人都遠遠達不到這種完美,那麼任何人以這種方式努力尋求救恩都是徒勞的:那麼以色列人就非常愚蠢了,」""""""誰期望獲得律法的義,我們都被排除在外。」看他如何從應許本身證明,這對我們毫無益處,原因在於條件是不可能的。那麼,援引律法的應許來確立律法的義,是多麼徒勞的手段啊!因為這些應許會給我們帶來不可避免的咒詛;救贖絕不會從中產生。因此,教皇派的愚蠢更為可憎,他們認為只要引述赤裸裸的應許就足以證明功德。「上帝應許生命給他的僕人,」他們說,「這並非徒勞。」但他們同時沒有看到,這應許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因意識到自己的過犯而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並因此被自己的不足所迫,學會逃向基督。


6. 唯有因信稱義,等等。這段經文可能會讓讀者感到不安,原因有二——因為保羅似乎不恰當地引用了它——而且這些詞語的意義也被改變了。關於這些詞語,我們稍後會討論:我們首先注意其應用。這段經文取自《申命記》30:12,摩西在那裡,如同前一段經文一樣,談論律法的教義,而保羅將其應用於福音的應許。這個難題可以這樣解開:摩西表明,通往生命的道路已經明確:因為上帝的旨意現在對猶太人來說並非隱藏,也非遙不可及,而是擺在他們眼前。如果他只談論律法,他的論證將是輕浮的,因為上帝的律法擺在眼前,實踐它並不比它遙遠更容易。因此,他不僅指律法,而是泛指上帝的全部真理,其中包含福音:因為律法的話語本身從未在我們心中,甚至連最小的音節也沒有,直到它藉著福音的信心被植入我們心中。而且,即使在重生之後,律法的話語也不能恰當地說在我們心中;因為它要求完美,而即使是信徒也遠遠達不到:但福音的話語在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儘管它沒有充滿整個心;因為它為不完美和缺陷提供了赦免。摩西在該章以及第四章中,都努力向百姓稱讚上帝非凡的恩慈,因為他已將他們置於自己的教導和治理之下,這種稱讚不能僅屬於律法。摩西在那裡談論按照律法的規則塑造生命,這並非異議;因為重生的靈與因信稱義的恩典是相關聯的。毫無疑問,這節經文依賴於那個主要真理,「耶和華必割禮你的心」,他在此章稍早前已記載。因此,那些說摩西在那段經文中只談論善行的人,很容易被駁斥。我確實承認他談論行為;但我否認將遵守律法追溯到其源頭,即因信稱義,是不合理的。現在必須解釋這些詞語了。f320


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呢?等等。摩西提到天和海,作為遙遠且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但保羅,彷彿這些詞語下隱藏著某種屬靈奧秘,將它們應用於基督的死和復活。如果有人認為這種解釋過於牽強和精妙,讓他明白使徒的目的並非嚴格解釋這段經文,而是將其應用於解釋他當前的主題。因此,他沒有逐字重複摩西所說的話,而是進行了修改,藉此更恰當地將摩西的見證應用於自己的目的。他談到難以到達的地方;保羅指的是那些,"""它們確實都隱藏在我們所有人的視線之外,但仍可憑我們的信心看見。如果你將這些話視為說明或改進的方式,你就不能說保羅粗暴或不恰當地改變了摩西的話語;相反,你會承認,在不失意義的情況下,他以一種引人注目的方式暗示了「天」和「海」這兩個詞。


現在讓我們簡單解釋保羅的話:既然我們得救的確據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也就是說,當我們明白生命已為我們獲得,死亡已為我們戰勝時,他教導我們,透過福音之道而來的信心,是由這兩者所支持的;因為基督藉著受死毀滅了死亡,又藉著復活以自己的能力獲得了生命。基督的死和復活的益處現在藉著福音傳達給我們: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再尋求別的。為了表明信心的義足以使人得救,他教導我們,其中包含了得救所必需的兩件事。那麼,「誰要升到天上呢?」這句話的意思,就如同你說:「誰知道永恆和屬天的生命繼承是否為我們存留?」而「誰要下到深淵呢?」這句話的意思,就如同你說:「誰知道身體死亡之後,靈魂是否會永遠滅亡?」他教導我們,對這兩點的疑慮,藉著信心的義得以消除;因為前者會將基督從天上拉下來,後者會將他從死裡帶上來。基督升天確實應當充分堅固我們對永生的信心;因為他以一種方式將基督自己從天上的擁有中移開,誰會懷疑天上的繼承是否為信徒預備,基督是為他們的名,並為他們進入那裡。同樣地,既然他經歷了地獄的恐怖以將我們從中解救出來,懷疑信徒是否仍然暴露在這種痛苦中,就是使他的死歸於無效,並且,可以說,是否認他的死。


8. 它說什麼?f321 為了消除信心的障礙,他迄今為止都是用否定句來說話:但現在為了顯示獲得義的方法,他採用了肯定句的說話方式。雖然整個內容可以用一個連續的句子來表達,但為了引起注意,插入了一個問題:他同時也想表明律法的義和福音的義之間有多大的區別;因為前者遠遠地顯示自己,阻止所有人靠近;但後者近在咫尺,親切地邀請我們享受它,「這話離你不遠」。


還必須進一步指出,為了防止人們的心被詭計引誘,偏離救贖之道,他們被規定了話語的界限,他們必須在其中保守自己:因為這就如同他吩咐他們只滿足於話語,並提醒他們,在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天上的奧秘,否則這些奧秘的光芒會使他們的眼睛眩暈,也會震聾他們的耳朵,並壓倒他們的心智。


因此,信徒從這段經文中獲得了關於話語確定性的顯著安慰;因為他們可以同樣安全地依賴它,就像依賴實際存在的事物一樣。還必須注意,我們對救恩有堅定而平靜的信靠的話語,甚至摩西也曾闡明過:


這就是信心的話語。保羅理所當然地將此視為既定事實;因為律法的教義絕不能使良心平靜安穩,也不能提供足以滿足它的東西。然而,他並不排除話語的其他部分,甚至不排除律法的誡命;但他的目的是,"""以表明罪的赦免代表著公義,甚至與律法所要求的嚴格順從無關。因此,福音的話語足以平息人心,並確定我們的救恩;在福音中,我們不是被命令藉著行為賺取公義,而是藉著信心,在它被白白提供時接受它。


信心的話語應被理解為應許的話語,即福音本身,因為它與信心有關。f322 律法與福音之間的對比,確實需要理解:從這個區別中我們得知,正如律法要求行為,福音則不要求別的,只要求人以信心接受神的恩典。我們所傳講的話語被加上,是為了不讓任何人懷疑保羅與摩西有所不同;因為他作證,在福音的傳講中,他與摩西完全一致;因為摩西也將我們的幸福置於神的恩惠的白白應許之中。


9. 你若口裡承認,等等。這裡也是一種暗示,而不是一個恰當而嚴格的引用:因為摩西很可能用「口」這個詞,以部分代整體,而不是用「臉」或「視線」這個詞。但使徒以這種方式暗示「口」這個詞並非不合適:「既然主將他的話語擺在我們面前,毫無疑問他呼召我們承認它。」因為無論主的話語在哪裡,它都應該結出果子;而果子就是口裡的承認。


他將承認置於信心之前,改變了順序,這在聖經中經常發生:因為如果心裡的信心先於口裡的承認,並且口裡的承認隨之而來,那麼順序會更為規律。f323 但他正確地承認主耶穌,他以自己的能力裝飾他,承認他就是父所賜予的,並在福音中所描述的那一位。


只明確提到了基督的復活;這不應被理解為他的死毫無意義,而是因為基督藉著復活完成了我們救恩的全部工作:因為儘管救贖和滿足是藉著他的死實現的,藉此我們與神和好;然而,對罪、死亡和撒旦的勝利是藉著他的復活獲得的;因此也產生了公義、新生命和蒙福永生的希望。因此,復活本身經常被擺在我們面前作為我們救恩的保證,不是為了將我們的注意力從他的死上移開,而是因為它證明了他死的功效和果實:簡而言之,他的復活包含了他的死。關於這個主題,我們在第六章中已簡要提及。


可以補充的是,保羅不僅要求歷史性的信心,而且他將復活本身作為其目的。因為我們必須記住基督復活的目的;——那是父將他復活的旨意,是為了使我們所有人都恢復生命:因為儘管基督本身有能力重新獲得他的靈魂,但這項工作在聖經中大部分歸因於父神。


10. 因為人心相信f324以致於義,等等。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因信稱義是什麼;因為它表明,當我們接受福音中向我們提供的神的良善時,公義就臨到我們。因此,我們之所以稱義,是因為我們相信神在基督裡對我們是有恩惠的。但我們必須注意這一點——信心的所在地不在頭腦(in cerebro - 在大腦中),而是在心裡。然而,我不會爭論信心位於身體的哪個部位:但由於「心」這個詞經常被理解為一種嚴肅而真誠的感受,我會說信心是一種堅定而有效的確信(fiducia - 信任,依賴),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概念。


口裡承認以致於得救。這可能看起來很奇怪,"""他將我們救恩的任何部分歸因於信心,而他之前曾多次證明,我們是單單因信稱義。但我們不應因此得出結論,認為認罪是我們救恩的原因。他的目的只是要表明上帝如何完成我們的救恩,即使他使他植入我們心中的信心通過認罪來表現出來:不,他簡單的目的是要標明真正的信心,因為這是產生這種果實的信心,以免有人單單聲稱擁有空洞的信心之名:因為它應該如此激發人心對上帝榮耀的熱情,以至於它會迸發出自己的火焰。而且,確實,稱義的人已經獲得了救恩:因此,他不僅用心相信以致得救,而且用口認罪。你看,他做了這個區分——他將稱義的原因歸因於信心——然後他表明完成救恩所必需的是什麼;因為沒有人能用心相信而不口裡承認:這確實是必然的結果,但這並不是將救恩歸因於認罪。


但是,讓那些今天驕傲地誇耀某種想像中的信心的人看看他們能給保羅什麼答案,這種信心滿足於內心的隱秘,卻忽視了口裡的認罪,認為這是多餘和徒勞的;因為說有火卻沒有火焰也沒有熱量,這是極其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