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6:1-31
路加福音 16:1-15
1. 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 2 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 3 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做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 4 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 5 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地叫了來,問頭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 6 他說:『一百簍(每簍約五十斤)油。』管家說:『拿你的帳,快坐下,寫五十。』 7 又問一個說:『你欠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管家說:『拿你的帳,寫八十。』 8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 9 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 10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11 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 12 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13 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 14 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 15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的心, 神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 神看為可憎惡的。
這比喻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我們應當仁慈慷慨地對待我們的鄰舍;這樣,當我們來到神的審判台前時,我們就可以收穫我們慷慨的果實。雖然這比喻看似嚴厲且牽強,但其結論卻清楚表明,基督的目的無非是我所說的。由此我們看到,過於精確地探究比喻的每一個細微部分是一種荒謬的哲學方法。基督並非勸我們用大量的捐贈來換取欺詐、勒索、揮霍以及與不忠管理相關的其他罪行的赦免。但是,由於神賜予我們的一切福分都是由祂託付給我們管理的,我們的主現在提出了一種行事方式,這將保護我們在交帳時不被嚴厲對待。
那些認為施捨足以彌補肉慾和放蕩的人,沒有充分考慮到,給我們的第一條誡命是,要過著節制和自律的生活;而第二條誡命是,流向我們的泉源必須是純潔的。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是如此節儉,以至於從不浪費託付給他的財產;即使那些實行最嚴格節儉的人,也無法完全擺脫不忠管家的指責。除此之外,濫用神恩賜的方式如此之多,以至於有些人以一種方式犯罪,有些人則以另一種方式犯罪。我甚至不否認,我們自己有過失的管家意識,應當被我們視為行善的額外動力。
但我們應當有完全不同的目標,而不是透過支付贖金來逃避神的審判;這個目標首先是,適時且明智的慷慨可以抑制和節制不必要的開支;其次,"""願我們對弟兄的仁慈能為我們招致上帝的憐憫。基督絕非意圖為他的門徒指出一條逃避之路,當天上的審判者要求他們交帳時;但他警告他們,如果他們被發現吞噬了上帝的恩賜,卻不顧行善,就不要浪費時間防範等待他們殘酷行為的懲罰。297 我們必須時刻牢記這條格言:
人怎樣量給人,也必照樣量給他,(馬太福音 7:2。)
8. 主人稱讚這不義的管家。顯然,如果我們試圖為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尋找意義,那將是荒謬的。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施捨,這種行為絕不值得稱讚;誰會耐心地忍受一個無原則的惡棍搶走他的財產,然後隨心所欲地施捨呢?如果一個人看到自己的一部分財產被拿走,卻稱讚那個偷走其餘部分並施捨給他人的人,那確實是極其愚蠢的。但基督只是想表達他稍後補充的意思,即不敬虔和世俗的人在處理這短暫生命的事務上,比上帝的兒女更勤奮和精明,而上帝的兒女卻不那麼渴望獲得天上永恆的生命,也不那麼用心去研究和默想它。
藉著這個比較,他指責我們極其罪惡的冷漠,因為我們沒有至少像不敬虔的人在世上為自己的利益所表現出的那樣認真地為未來做準備。光明的兒女,上帝藉著他的靈和道光照他們,卻沉睡並忽略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永恆福樂的希望,而世俗的人卻如此熱切地追求自己的舒適,如此深謀遠慮和精明,這是多麼可恥啊!因此我們推斷,我們的主並非意圖將聖靈的智慧與肉體的智慧相比較(這樣做無異於藐視上帝本身),而只是為了喚醒信徒更專注地思考與來生有關的事物,不要對福音的光閉上眼睛,當他們看到即使是盲人在黑暗中也看得更清楚時。而且,光明的兒女確實應該受到更強烈的激勵,當他們看到這世界的兒女為一個遙遠的時期,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做準備時。
9. 為自己結交朋友。正如在上次討論的經文中,基督並沒有吩咐我們用勒索所得的果實獻祭給上帝,所以現在他也不是說我們應該尋找辯護者或擁護者,他們會用他們的保護之盾環繞我們;而是教導我們,藉著慈善行為,我們能獲得上帝的恩寵,上帝曾應許,他必向憐憫人的人施憐憫(詩篇 18:25)。從這段經文推斷死者的禱告或認可對我們有益,是極其愚蠢和荒謬的:因為,如果這樣,所有施予不配之人的一切都將白費;但人的墮落並不能阻止主將我們為窮人所付出的一切記錄下來。主不看人,只看工作本身,所以我們的慷慨,即使可能施予不知感恩的人,在上帝眼中也將對我們有益。但隨後他似乎暗示永生取決於我們的功德。我回答說:從上下文來看,他以人的方式說話,這已經足夠清楚了。一個擁有廣泛影響力或財富的人,如果在順境時結交朋友,那麼當他遭遇逆境時,就會有人支持他。同樣地,我們對窮人的仁慈將是我們及時的幫助;"""因為凡人慷慨施予鄰人的,主都視為是施予自己。
當你失敗時。他用這個詞表達了死亡的時刻,並提醒我們,我們管理的時日將是短暫的,以免對生命延續的過度自信使我們抓得更緊。大多數人因財富而沉睡;許多人將財物揮霍在奢侈品上;而另一些人的吝嗇則將其扣留,剝奪了自己和他人從中獲益的機會。這一切從何而來?不就是因為他們被對長壽的毫無根據的期望所誤導,並沉溺於各種放縱之中嗎?
不義的錢財。他給財富冠以這個名稱,是為了讓我們對其產生懷疑,因為它們大多會使擁有者陷入不義之中。雖然財富本身並非邪惡,但很少有不透過欺騙、暴力或其他非法手段獲得的,也很少有享受財富而不伴隨著驕傲、奢侈或其他邪惡傾向的。基督將它們描繪成值得我們懷疑的,是公正的;正如他在另一個場合稱它們為荊棘一樣(馬太福音 13:7,22)。似乎有一個未明言的對比,意在補充說明:財富,若因惡意濫用而玷污其擁有者,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是罪惡的誘惑,應被導向相反的目標,成為為我們贏得恩惠的手段。我們也應記住我之前所說的,上帝並不要求從不義之財中獻祭,彷彿他是盜賊的同夥,這更是一種對信徒的警告,要他們遠離不義。
10. 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人。這些格言是從日常實踐和經驗中得出的諺語,只要它們普遍真實就足夠了。毫無疑問,有時一個欺騙者,曾不顧小利,卻會在重要的事情上顯露其邪惡。不,許多人,透過在瑣碎事務上表現出誠實,只是為了追求巨大的利益;298 正如那位作者 299 所說:「欺詐在小事上建立信任,以便在適當的機會到來時,能以巨大的優勢進行欺騙。」然而,基督的陳述並非不準確;因為在諺語中,正如我所提到的,我們只關注通常發生的事情。
因此,基督勸勉他的門徒在小事上忠心,以便為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實踐忠心做好準備。他接著將這教義應用於屬靈恩典的妥善管理,世人確實不按其價值來評估這些恩典,但它們無疑遠遠超越了這世上轉瞬即逝的財富。他告訴我們,那些在小事上,例如世上短暫的財富上,行為不當和不忠心的人,不配上帝將福音和類似恩賜的無價寶藏託付給他們。因此,這些話語中隱含著一種威脅,即有理由擔心,由於我們濫用地上的管家職分,我們將無法獲得天上的恩賜。在這個意義上,真實與財富形成對比,正如堅實和持久與虛幻和轉瞬即逝形成對比。300
12. 如果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他用「別人的東西」這個詞,指的是不在人裡面的東西;因為上帝賜予我們財富,並非要我們依戀它們,而是讓我們成為它們的管家,這樣它們就不會用鎖鏈束縛我們。事實上,我們的心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居住在天堂。"""如果我們不把世上的一切都看作是屬於別人的
誰會把你的東西託付給你呢?另一方面,他宣稱與來生有關的精神財富是我們自己的,因為享受這些財富是永恆的。但現在他採用了不同的比較。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屬於別人的東西上行為不當或不忠,就沒有理由期望我們會適當地和節制地使用自己的財產。人們通常不太在意濫用自己的財產,並且在揮霍自己的財產時給予自己更大的自由,因為他們不怕任何人會指責他們;但是當一件東西被託付給他們,無論是保管還是借貸,並且他們事後必須交帳時,他們就會更加謹慎和膽怯。
我們因此確定基督的意思是,那些對世俗福氣管理不善的人,不會是屬靈恩賜的忠實守護者。他接著引入一句話:你們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這句話我已在馬太福音6:24解釋過。讀者在那裡會找到瑪門這個詞的解釋
14. 貪愛錢財的法利賽人聽見這一切話。那些認為基督被法利賽人嘲笑,因為他選擇使用樸實和通俗的風格,沒有使用誇張的言辭 302 的人,沒有充分理解路加的意思。我承認,傲慢和輕蔑的人確實輕視福音的教義;但路加明確指出基督成為他們嘲笑對象的原因是,他們貪愛錢財。他們堅信富人是幸福的,並且對人類來說沒有什麼比通過一切可能的方法增加財富,並認真守護他們所獲得的一切更好的了,因此他們將基督所有與此相反的言論都視為愚蠢的悖論 303 而拒絕。而且,確實,任何談論輕視財富或施捨窮人的人,都會被貪婪的人視為瘋子。賀拉斯關於這個主題的話眾所周知:304 「人們對我嗤之以鼻,但我對自己很滿意。」305 但是,即使他們受到普遍輿論的譴責,他們仍然繼續自滿,那麼他們又會如何嘲笑基督的哲學,這哲學與普通信仰相去甚遠,簡直是個寓言呢?
我毫不懷疑,法利賽人還提出了其他藉口來嘲笑和規避這種反對他們惡行的教義。但我們必須注意驅使他們的動機;因為這是一種幾乎總是盛行於世的疾病,即大多數人假裝輕視任何不符合他們腐敗道德的事物。因此,上帝的話語經常受到嘲笑、戲弄和取樂;因為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惡行辯護,所有人都認為他們的俏皮話可以作為掩蓋他們罪行的煙幕。
15. 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我們看到基督並沒有屈服於他們的輕蔑行為,而是不斷地維護他教義的權威,以對抗他們的嘲諷;所有福音的傳道者都有責任採取同樣的路線,以神可怕的審判來面對不敬虔的輕蔑者。他宣稱,他們用來欺騙世人眼睛的虛偽,在神的審判台前將毫無用處。他們不願讓人認為他們的嘲諷是為了維護他們的貪婪。但基督斷言,這種毒液是從隱藏的潰瘍中爆發出來的;就像有人會告訴我們當今的戴著主教冠的教士,他們對福音的敵意源於福音對他們隱藏的惡行的嚴厲攻擊。
但神知道你們的心。他說,他們認為只要在人眼中顯得善良,並且能夠誇耀虛假的聖潔就足夠了;"""但上帝洞悉人心,深知他們向世人隱藏的惡行。在此,我們必須注意上帝的判斷與人的判斷之間的區別;因為人只看重外表,但在上帝的審判台前,唯有正直的心才能蒙悅納。這裡還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話:
人所看為高貴的,在上帝眼中卻是可憎的。這並非說上帝拒絕那些祂已銘刻在人心中的美德,而是說上帝憎惡人憑己意所樂於稱讚的一切。由此可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世人憑己意所設計的一切虛偽的敬拜行為。無論這些行為多麼取悅其發明者,基督都宣告它們不僅是虛妄無益的,甚至是可憎的。
路加福音 16:19-31
19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 20 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 21 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 22 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 23 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 24 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 25 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26 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27 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 28 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29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30 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 31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路加雖然在其中插入了一些內容,但毫無疑問,基督的這個例子是為了證實我們上次探討的論述。他指出那些人,他們忽視對窮人的關懷,沉溺於各種暴食,放縱於醉酒和其他享樂,讓他們的鄰居忍飢挨餓;甚至殘忍地用飢餓殺害那些他們本應救助的人,而他們當時有能力這樣做。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比喻;但由於其中提到了拉撒路這個名字,我寧願認為這是一個真實事件的敘述。不過,只要讀者理解其中包含的教義,這就無關緊要了。
19. 有一個財主。他首先被描述為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每天享受著榮華富貴。這表示一種沉溺於美食、奢華和排場的生活。並非所有服飾的優雅和裝飾本身都令上帝不悅,也並非所有為準備食物所付出的努力都應受譴責;但很少有人能保持適度。喜歡華麗服飾的人會不斷增加新的奢華;而沉溺於豐盛精緻餐桌的人,幾乎不可能避免陷入放縱。但對這個人最主要的指控是他的殘忍,他讓貧窮、渾身生瘡的拉撒路躺在他的門外。
基督將這兩點對比呈現。財主沉溺於口腹之慾和炫耀,像一個貪得無厭的深淵,吞噬著他巨大的財富,卻對拉撒路的貧困和苦難無動於衷,明知故犯地任由他忍受飢餓、寒冷和瘡口的惡臭而消瘦。以西結書 (16:49) 也以這種方式指責所多瑪在豐衣足食之際,卻不向窮人伸出援手。細麻布是一種特別精緻的織物,眾所周知,東方國家的人民用它來展現優雅和華麗;這種時尚被天主教神父們模仿,用於他們所謂的聖衣。
21. 甚至有狗來。這足以證明財主的鐵石心腸,那樣的悲慘景象並沒有打動他的憐憫之心。如果他還有一點人性,至少也應該從廚房裡為那個不幸的人提供一些食物。但他邪惡、殘忍、甚至比野獸更惡劣的本性,最極致的表現是,他甚至沒有從狗身上學到憐憫。毫無疑問,那些狗是受上帝的秘密旨意引導,以牠們的行為來譴責那個人。基督在這裡確實將牠們作為證人,來證明他無情和可憎的殘忍。還有什麼比這更怪誕的呢?看到狗照顧一個被鄰居忽視的人;更甚者,看到一個快要餓死的人連麵包屑都被拒絕,而狗卻用牠們的舌頭為他舔舐傷口以求治癒?當陌生人,甚至是野獸,代替我們履行本應由我們自己完成的職責時,讓我們得出結論,牠們是上帝所指派的眾多證人和審判官,以使我們的罪行更加明顯。
22. 後來那個乞丐死了。基督在這裡指出,死亡給這兩個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死亡對兩者來說無疑是共同的;但死後被天使帶到亞伯拉罕的懷裡,是一種比世上所有王國都更令人嚮往的幸福。另一方面,被判處永恆的折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為了避免它,如果可能的話,應該付出一百條生命。在拉撒路身上,我們看到一個驚人的證明,我們不應該因為人們在不斷的痛苦中,拖著充滿苦難的生活,就斷定他們是被上帝詛咒的。在他身上,上帝的恩典完全被隱藏,並被十字架的醜陋和羞辱所掩蓋,以至於在肉眼看來,除了詛咒之外什麼都沒有;然而我們看到,在一個令人厭惡、充滿腐爛的身體裡,卻寄宿著一個無比寶貴的靈魂,被天使帶到一個蒙福的生命中。當天上的靈魂屈尊陪伴他從肉體的監獄中解脫出來時,他被遺棄、被鄙視、缺乏一切人類的安慰,對他來說並沒有任何損失。
財主也死了,並且被埋葬了。在財主身上,我們看到,就像在明亮的鏡子裡一樣,那種以永恆毀滅告終的短暫幸福是多麼不值得嚮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基督明確提到了財主的埋葬,但對拉撒路的遭遇卻隻字未提。這並不是說他的屍體被野獸吞食,或暴露在露天,而是因為它被隨意地、毫無關心地扔進了溝裡;因為從相應的條款中可以自然地推斷出,他死後所受到的關注,並不比他活著的時候多。另一方面,財主按照他的財富被隆重地埋葬,仍然保留著他昔日驕傲的一些殘餘。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不敬虔的人,可以說是在與自然抗爭,他們為了在死後保持優越感而舉行奢華隆重的葬禮;但他們在地獄中的靈魂證明了這種野心的愚蠢和嘲諷。
拉撒路被天使帶走。當他說拉撒路被帶走時,這是一種修辭手法,以部分代指整體;因為靈魂是人較高貴的部分,所以它恰當地代表了整個人。基督將這項職責分配給天使並非沒有道理,我們知道,天使被指定為信徒的服役之靈(希伯來書 1:14),以便他們將關懷和勞力奉獻給他們的救贖。
進入亞伯拉罕的懷裡。詳細說明關於亞伯拉罕懷裡的各種猜測是不必要的,許多聖經註釋家都沉溺於此,在我看來,這也毫無益處。讀者們熟知聖經,他們會承認我們所領受的是自然意義,這已足夠了。正如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徒之父,因為永生之約託付給他,使他首先為自己的兒女忠實地保守這約,然後將其傳給萬國,所有繼承同一應許的人都被稱為他的兒女;同樣,那些與他一同領受同一信仰果實的人,在死後被說成是聚集在他的懷裡。這個比喻取自一位父親310,孩子們在晚上從一天的勞作中回家時,彷彿都聚集在他的懷裡。上帝的兒女在世上寄居時是分散的;但是,正如他們在目前的道路上追隨他們父親亞伯拉罕的信仰,所以他們在死後被接納到那蒙福的安息中,他在那裡等待他們的到來。沒有必要假設這裡指的是某一個地方;但我所說的這種聚集被描述出來,是為了向信徒保證,他們在亞伯拉罕的旗幟下為信仰而戰並非徒勞,因為他們在天堂享有相同的居所。
或許會有人問,我們這個時代的敬虔之人在死後是否也保留了同樣的境況,或者基督復活時,是否也向亞伯拉罕本人以及所有敬虔之人敞開了他的懷抱?我簡要地回答:正如上帝的恩典在福音中更清楚地向我們顯明,正如基督自己,公義的日頭(瑪拉基書4:2),為我們帶來了救恩,這救恩是先祖們以前只能遠遠地、在模糊的陰影下才能看到的,所以毫無疑問,信徒們在死後會更接近享受天上的生命。然而,必須明白,不朽的榮耀要等到救贖的最後一天才會實現。就「懷抱」這個詞而言,信徒們在今生航行之後所到達的那個寧靜港灣,可以稱為亞伯拉罕的懷抱,也可以稱為基督的懷抱;但是,由於我們比律法下的先祖們進步得更遠,這種區別更恰當地表達為:基督的肢體與他們的頭聯合;這樣,關於亞伯拉罕懷抱的比喻就會終止,就像太陽升起時的光芒使所有星星都消失一樣。從基督在這裡使用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同時得出結論,律法下的先祖們在世時,憑著信心擁抱了天上的生命產業,他們在死後被接納進入其中。
23. 並且,他舉目在陰間。雖然基督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但他卻用他知道適合我們感官的比喻來描述屬靈的事物。靈魂既沒有手指也沒有眼睛,也不會口渴,他們之間也不會像這裡所描述的亞伯拉罕和財主之間那樣進行對話;但我們的主在這裡描繪了一幅圖畫,它根據我們的理解能力來呈現來世的境況。所傳達的普遍真理是,信徒的靈魂在離開身體後,在這個世界之外過著喜樂和蒙福的生活,而對於被定罪的人,則預備了可怕的折磨,這些折磨我們的思想無法想像,就像天堂無限的榮耀一樣。由於我們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只有在我們被上帝的靈光照的範圍內——憑著希望品嚐到應許給我們的榮耀,這遠遠超出了我們所有的感官,所以,只要足以使我們心中產生恐懼,以模糊的方式向我們傳達等待不敬虔之人的上帝那不可思議的報應,就已足夠了。
關於這些主題,基督的話語給我們的資訊很少,而且其方式旨在抑制好奇心。惡人被描述為因所感受到的痛苦而備受折磨;他們渴望得到一些解脫,但希望卻被斷絕,因此經歷雙重折磨;他們的痛苦因被迫回憶自己的罪行,並將信徒目前的幸福與自己悲慘和失落的境況進行比較而加劇。與此相關,還講述了一段對話,彷彿互不往來的人被假定為可以交談。當財主說:「亞伯拉罕父啊」,這表達了額外的痛苦,因為他意識到,為時已晚,他已被排除在亞伯拉罕的子孫之列。
25. 兒啊,你該回想。兒子這個詞似乎帶有諷刺意味,是對財主尖銳而深刻的斥責,因為他在生前曾虛假地誇耀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之一。當他的虛偽和錯誤的自信擺在他眼前時,他似乎感到心靈被烙鐵灼傷般的痛苦。當說他在地獄裡受苦,因為他在生前享盡了福樂時,我們絕不能理解為,所有在世上享受過繁榮的人都將面臨永恆的毀滅。相反,正如奧古斯丁明智地觀察到的,貧窮的拉撒路被帶到富有的亞伯拉罕懷裡,是為了告訴我們,財富並不會對任何人關閉天國之門,而是對所有那些謹慎使用財富,或耐心忍受貧困的人同樣敞開。這一切的意思是,財主屈服於今生的誘惑,完全沉溺於世俗的享樂,輕視上帝和祂的國度,現在正承受著自己疏忽的懲罰。
你已經得了你的福。代詞「你的」是強調的,彷彿亞伯拉罕說:「你被創造是為了不朽的生命,上帝的律法將時間提升到對天上生命的沉思;但你,忘記了如此崇高的境況,選擇像豬或狗一樣,因此你得到了與野蠻享樂相稱的獎賞。」但現在他卻得了安慰。另一方面,當說拉撒路得了安慰,因為他在世上受了許多苦難時,將此應用於所有境況悲慘的人是徒勞的;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苦難非但沒有對他們有益,反而應該給他們帶來更嚴厲的懲罰。但拉撒路因耐心忍受十字架而受到稱讚,這總是源於信心和對上帝的真誠敬畏;因為那些頑固抵抗苦難,其兇猛性仍未被馴服的人,沒有資格因耐心而得到獎賞,從上帝那裡得到安慰以換取十字架。
總而言之,那些耐心忍受加諸於他們身上的十字架重擔,沒有反抗上帝的軛和管教,而是在不間斷的苦難中,懷抱著對更美好生命的希望的人,當他們的戰爭時期結束時,在天堂為他們預備了安息。相反,那些輕視上帝的惡人,完全沉溺於肉體的享樂,並以一種精神上的陶醉,淹沒了所有的虔誠情感,死後將立即經歷這樣的折磨,以抹去他們空虛的享樂。還必須記住,上帝的兒女所享受的這種安慰,在於他們看到為他們預備的榮耀冠冕,並在喜樂的期待中安息;正如另一方面,惡人因對未來審判的恐懼而備受折磨,他們看到審判即將降臨在他們身上。
26. 有一道深淵。這些話描述了未來狀態的永久性,並表示,將被定罪者與被選者分開的界限永遠無法被打破。因此,我們被提醒要趁著還有時間,及早回到正道。以免我們一頭栽進那深淵,從中將不可能再爬起來。當說到不允許任何想從天堂下到地獄的人通過時,這些話不應被嚴格解釋;因為可以肯定的是,義人中沒有人有這種願望。
27. 我懇求你,父親。為了使敘述更符合我們的思維模式,他將財主描述為希望他的兄弟們(他們仍然活著)能被拉撒路警告。在這裡,天主教徒非常愚蠢地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試圖證明死者對生者感到關切。沒有什麼比這種詭辯更荒謬的了;因為我也可以同樣合理地證明,信徒的靈魂不滿足於分配給他們的地方,並被一種從那裡移到地獄的願望所驅使,如果不是因為他們被一道巨大的鴻溝所阻擋。如果沒有人持有如此極端的觀點,天主教徒就無權為另一種假設而自滿。然而,我無意爭論這一點,或為任何一方辯護;但我認為有必要順便提及他們賴以相信死者為我們向上帝代禱的論點的徒勞。我現在回到這段經文的平實和自然意義。
29. 他們有摩西和先知。基督藉著財主和亞伯拉罕提醒我們,我們已經接受了無可置疑的生活準則,因此我們無權期望死者會復活來教導和說服我們。摩西和先知在世時被任命教導他們那個時代的人;但其目的是讓後代從他們的著作中獲得同樣的益處。既然上帝的旨意是我們以這種方式接受關於聖潔生活的教導,就沒有理由讓死者向我們保證未來狀態的獎勵和懲罰;那些以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之外發生了什麼為藉口而漠不關心的人也沒有任何藉口。在不信神的人中,我們知道,經常聽到這種邪惡的說法,或者說這種豬的哼哼聲,即人們為不確定的事情而擔憂是愚蠢的,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向我們報告地獄的消息。
為了抵制撒旦的這種魅惑,基督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向律法和先知,這與摩西著作中的那段經文相符:
這律法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為我們上到天上,取下來給我們,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說:誰為我們過到海外,取下來給我們,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申命記 30:12-14.)
那些嘲笑聖經關於未來審判的見證為神話的人,有一天會感受到否認上帝聖言的邪惡是多麼令人震驚。基督從這種麻木中喚醒他的追隨者,使他們不被逃避懲罰的希望所欺騙,從而未能利用悔改的時間。
亞伯拉罕的回答歸結為:藉著摩西和先知,上帝已經充分地向他的子民闡明了救贖的教義,我們所剩下的只是讓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人的心靈被墮落的好奇心徹底感染,以至於大多數人總是渴望新的啟示。現在,當人們如此渴望超越應有的界限時,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上帝不悅的了,他禁止他們向巫師和占卜者詢問真相,並像外邦人一樣諮詢假冒的神諭;為了抑制那種好奇心,他同時承諾,他將會賜予先知,人們可以從中學習任何事情